摘要:中國是粟、黍的起源地,但受植物遺存保存狀況及研究方法的限制,對粟類旱作農業起源與馴化的時間、地點、種類、過程等的認識仍然存在不同觀點。植硅體分析為準確鑒定粟、黍及其野生祖本和親緣物種提供了新的途徑。本文總結了近幾年來針對粟、黍種子稃片植硅體研究取得的新進展,獲得以下認識:1)進一步明確了稃片表皮長細胞植硅體的形態特征、大小、數量是鑒定考古文化堆積中粟、黍及其野生祖本和親緣野生物種的可靠指標;2)通過對比我國北方常見的狗尾草屬稃片植硅體,發現了ΩⅢ型僅發育于粟和青狗尾草的稃片中部,且其大小與狗尾草屬野生植物差異顯著;3)分析和說明了稃片植硅體鑒定流程和方法、重點強調了稃片Ω/η類型的鑒定特征和應用范圍,以及植硅體統計量等關鍵問題;4)討論了粟類稃片植硅體產量與農作物產量的關系以及植硅體埋藏學問題,最后對深化粟類植硅體形態學研究提出了初步建議。希望通過本文的總結與討論,能夠使植硅體分析方法在粟類作物起源和傳播的研究中得到更準確、更廣泛的應用。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