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十年前板塊構造理論的誕生是地球科學領域的一場革命,它為理解地球如何運作構建了基本框架。過去五十年對該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告訴我們地質過程最終都是地球熱損失的結果。例如,大洋巖石圈板塊在洋中脊形成,其運動和增生以及最終通過俯沖帶進入地幔導致地幔冷卻降溫,從而導致大規模的地幔對流。亦即,板塊構造的直接驅動力是俯沖大洋巖石圈板塊的下沉力。因此,沒有俯沖帶就沒有板塊構造,但是俯沖帶如何開始仍然有爭議。對俯沖起始的研究從未中斷,有數值模擬也有地質推斷。2014年在西太平洋用三個IODP航次(350、351和352)來檢驗“自發”和“誘發”俯沖開始的想法。所有這些努力都值得肯定,但這些是無法檢驗的想法。無法檢驗意味著沒有結果。本文介紹至今唯一可用地質學方法檢驗的假說,亦即“巖石圈內橫向物質組成差異導致的浮力差是俯沖帶形成的起因”。這種浮力差位于海底高原的邊部和被動大陸邊緣,因此這些部位是未來俯沖帶起始的必然軌跡。在遠離這些部位的正常洋盆內因缺乏浮力差而俯沖帶不可能起始。換句話說,“所有島弧一定有大陸(或海底高原)基底”,這可以通過采集和研究島弧基底巖石來驗證。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