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巖溶植被修復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揭示封育年限對巖溶植被組成和土壤肥力修復的影響,該研究以空間代替時間的方法,選擇不同封育年限的草叢(封育5 a)、灌叢(15 a)、灌喬林(25 a)、次頂極喬林(35 a)和頂極喬林(55 a)作為研究對象,調查分析不同封育年限巖溶植被組成和土壤肥力的特征及其修復機制。結果表明:研究樣地(18 000 m ^2)共有維管植物175種,隸屬74科139屬,不同封育年限群落科屬種組成明顯不同,以封育5 a的最低(6科19屬20種),封育35 a的最高(48科74屬88種)。隨著封育期延長,喬木生活型比例顯著增加,灌木為先增后減,草本急劇減少,藤本先增后減。隨著進展演替,群落不同層次的優勢種替代規律不同,草本層為陽性雜草→陽性禾草→中生性或陰生性蕨類植物的有序性替代;灌木層為灌木種類被喬木幼苗幼樹所替代;而喬木層卻表現為常綠種類占優勢到常綠與落葉樹種共優勢的結構性替代。封育初期群落物種組成簡單,多樣性較低,土壤有機質、全氮、有效氮含量較低,進入中期(25 a),多樣性升高,土壤養分含量也增高,進入后期(55 a),多樣性降低,土壤養分含量也相應下降,但維持在較高水平,表現出較強的協同修復效應。冗余分析(RDA)表明,群落物種組成在封育初期受土壤容重(SBD)、毛管孔隙度(CP)、全鉀(TK)、速效鉀(AK)、速效磷(AP)的顯著影響,而在中后期則受土壤有機質(SOM)、水分含量(MC)、非毛管孔隙度(NCP)、全氮(TN)、有效氮(AN)以及碳氮磷化學計量比的顯著影響。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