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活動論的大地構造學說為指導,對貴州新元古代至今約870百萬年的地質記錄進行了構造一建造的劃分。以威爾遜旋回及造山作用不整合界面為依據,將其分為武陵、揚子一加里東、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5個構造層,并簡述了它們的基本特征;按控制原型盆地動力背景的不同,劃分出10個亞構造層,分別注明它們在地殼結構中的所處部位蓋層或基底。依據一定地質時期和環境條件下形成的、有成因聯系的巖石共生組合不同,分別劃分出沉積建造49個、巖漿建造9個,并指出它們的含礦性。從而建立了貴州構造一建造完整體系,為重塑貴州地殼構造演化和探討成礦規律奠定了基礎。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