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31 12:15:09
序論:在您撰寫計算機工程導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崗位分析
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的就業崗位主要方向就是會計、出納、審計、電算化操作員等。因此,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電算化課程的工作任務主要為賬務處理業務、薪酬管理業務、固定資產管理業務、采購銷售業務、編制報表任務等。通過對各項任務所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點和實踐知識點進行系統化教學和訓練,提高學生的會計業務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
1.2會計電算化課程的目標分析
從具體的工作過程出發,明確會計電算課程的目標。即培養學生從事會計職業所必備的會計電算化知識和技能,使學生能夠在日后的工作中靈活的應用所學技能,規范學生的操作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能夠舉一反三的操作各種會計軟件,最終成為一名應用型的優秀會計人才。
1.3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定位分析
會計電算化課程是集理論和實踐為一體的專業核心課程,本課程定位于解決兩個問題,第一,通過真實的企業財務資料,按照會計電算化崗位的一般工作流程進行會計核算,掌握必備的能力;第二,使學生了解會計工作的整體框架,培養學生全面的處理電算化問題的能力和適應各個崗位的職業需求的能力。在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的時候,對會計電算化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構架,為學生搭建會計電算化的具體的工作框架,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處理一個相對簡單的微型企業的各項會計電算化核算任務。
2會計電算化內容的具體開發
2.1會計電算化內容的選取
第一,從會計電算化課程內容的選取根據來說。通過對會計電算化崗位的具體職業行為的分析,確定會計電算化崗位所需的要求,進而確定出該課程的具體教學目標,根據這些具體的教學目標分析出相對應的崗位領域,并將這些崗位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根據具體的學習任務安排學習內容。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內容,就是在綜合考慮會計崗位的工作任務、工作內容和工作流程,以及完成具體工作所要的知識和技能來安排課程內容的。整個教學內容緊緊圍繞工作流程,充分體現了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結合。第二,從會計電算化課程內容的針對性來說,中職學校培養的會計人才的就業方向主要是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的會計電算化方面的工作內容集中于賬務管理、出納管理、報表編制、工作管理、往來業務管理等方面。為更好地滿足中小企業會計電算化工作的需求,也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人發展和職業規劃,在構建具體的教學內容時要更加具有針對性。第三,從教學軟件和案例的選擇來說。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實踐內容體現主要依靠教學軟件的幫助,所以選擇代表性和實用性強的軟件能使教學內容更加具有豐富。在選擇主流軟件的同時,還要引入真實的業務作為案例進行教學,使該課程真正的體現出會計職業的特色。
2.2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重新開發課程內容
在教學內容的具體安排上,要引入項目學習法,密切結合主流軟件應用技術,在真實的企業背景資料情況下,按照實際的工作流程,采用真實的財務資料,讓學生按照具體的工作任務去完成每一項會計電算化工作,以工作任務為核心,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并理解相應的工作原理。
2.3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載體
第一,從具體的教材和實訓資料來說,教材的編寫要充分體現工作項目的具體要求,以學生為中心,把教學內容分化到各個工作模塊之中。通過模塊學習強化專理論知識,鍛煉職業能力,完善職業素養。第二,從網絡資源來說,引入多媒體教學,構建互動式的學習網絡。采取動態的資源庫承載教學內容,通過案例教學、實驗教學等方式,在網絡平臺上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共享網絡資源。
3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方法
該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是針對會計核算的模塊化特點,采取真實的財務資料,并按照會計工作的具體崗位,運用案例分析和任務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切實掌握會計電算化的工作方式和流程的方法。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實踐性很強,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建議采取情景模擬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調動學生的技能操作的積極性,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按照企業真實環境進行分組安排,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工作氛圍,并對學生進行角色分配,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業務人員,如業務人員、出納會計、審計會計、記賬會計等,這樣能幫助學生掌握各個會計崗位職責的特點,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更好地適應日后的會計工作。
4總結
申請級別:副研究員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
XX年7月7日
教育與工作經歷
教育
1994.9-1998.7 上海大學機械自動化系 本科
1998.9-XX.3 上海大學機械自動化系 碩士
XX.3-XX.9 上海交通大學圖像處理與模式 識別研究所 博士
工作
XX.9-今 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 講師
學術活動
兼職
中國計算機學會yocsef上海分壇學術秘書委員(XX.5~今)
ieee會員,ieee計算機分會會員(XX.1~今)
上海市計算機學會會員(XX.1~今)
主持中國機器學習郵件列表(XX.1~今)
活動
機器學習及其挑戰研討會,上海,參與,XX.11
第十屆中國機器學習會議,上海,口頭報告,XX.10
環太平洋人工智能大會,aucland,口頭報告,XX.8
國際神經網絡大會,大連,展板,XX.8
神經網絡及其應用研討會,北京,大會報告,XX.3
科研經歷
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項
基于數據挖掘和綜合模型的腦磁共振圖像分析和診斷(30170274)已結題
面向鋼鐵生產的數據挖掘和數據融合信息處理平臺及應用(50174038)已結題
納米氧化鋁材料設計的支持向量機方法 (20373040)進展順利
分布式概念格數學模型及算法研究 (60275022)進展順利
參與上海市高校網格技術e研究院一期項目
數據挖掘在生物醫學網格中的應用 (XX.7-XX.6)
主持軟件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開放課題一項
機器學習中冗余特征問題的研究(XX.5-XX.6)
已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合作者:化學系 陸文聰教授
已申請上海市教委科技發展基金
正在申請上海市高校網格技術e研究院二期項目
研究方向
特征選擇
結合學習器的研究
支持向量機
集成學習
多任務學習
偏最小二乘法
化學計量學
多元校正
藥物構效關系
jcics,nsfc
學術成果
論文20余篇(第一作者9篇以上)
sci 收錄5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
ei收錄10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
其它核心雜志,第一作者5篇
sci收錄源雜志錄用2篇,正在出版
譯著一本(第一作者)
支持向量機導論,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XX.3
專著一本(算法部分,五萬字以上)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n chemistry,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XX.9
第一作者論文
************************************
學院工作
人工智能、軟件工程等專業課
學術報告(二次)
計算機學院一次
化學系一次
本科生班主任(03級10班),優秀生導師(5)
****************
其它條件
全國大學英語等級考試cet-6
合格,1997.6
上海市職稱計算機能力考試
合格,XX.4
匯總
關鍵詞:BLP;模型;安全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35-8107-02
1 緒論
提到安全模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化信息安全模型為Bell-LaPaula模型,簡稱BLP模型,這個模型是被David Bell和Leonard La Padula兩人在1973年首次提出,而后在1976年最終修改并完善的一種安全模型。他們二人致力于研究出這樣一種可以用于模擬軍事完全策略的這種安全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安全模型,從系統的安全性角度出發在有效地確保了保密性方面的同時細致地描述了不同秘密級別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聯系,它是多級安全模型的基礎,是公認的基本安全公理,也是最早的、最常使用的一種模型。
2 BLP模型
BLP 模型標明了相關主體、客體、安全等級函數、狀態、系統等定義,定義了 4 個特性,定義了系統狀態機狀態間轉換規則,并制定了一組約束系統狀態間轉換規則的安全理論,包括 10 個定理、 11 個規則,給出了形式化表示,并進行了證明。BLP模型元素表如表1。
BLP 模型是一個狀態機模型,它形式化地定義了系統、系統狀態以及狀態間的轉換規則,使得對于一個安全的系統,經過的一系列規則轉換后,可以證明該系統仍是安全的。以下三個其代表性的安全公理。
簡單安全性公理:當且僅當以下一條成立:1)x=a或x=e; 2)x=w或x=r且fs(s)=fo(o)。
*特性:當且僅當s滿足下列三個條件:
1)s[∈]S [?] O[∈]b(S:a )[?](fo(O)>fc (S))
2)s[∈]S [?] O[∈]b(S:w )[?](fo(O)=fc (S))
3)s[∈]S [?] O[∈]b(S:w )[?](fo(O)
兼容性:當且僅當對于每個o[∈]O,有o1[∈] h(o)且fo(o1)支配fo(o)
BLP模型的信息流向如圖1。
3 BLP 模型存在的問題
由于BLP模型最早提出時適用于軍事策略的安全模型而且當時提出的時候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較不成熟,所以BLP模型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
1)BLP模型機密性差。如秘密級別的用戶主體不能獲取機密級別用戶主體的數據信息,卻可以修改機密級別主體用戶數據;而*屬性使得機密級用戶主體信息只能流向秘密級別或者無密級別,這樣雖然防止了信息泄露,但秘密級別的用戶主體修改的數據信息的正確度及準確度難以衡量。
2)高密級數據的數據完整性得不到保證。比如機密級別用戶可以修改絕密級別用戶的文件甚至各種權限,這樣的話,絕密級別的用戶數據隨時有可能變成沒用的數據,從而難以保障數據的完整性。
3)BLP模型可用性不高。如無密級用戶主體不能獲取高密級的重要信息,但同時高密級用戶向非敏感客體寫數據這樣的合理要求卻也被限制,系統的可用性得不到保障;并且模型對文件共享機制未進行規定,無法解決隱蔽通道的問題。
4 BLP模型的改進方向
為解決上述三大問題,學者們加大了對BLP模型的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多種對 BLP 模型的改進方案,其中影響較大的并且有所成果的主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 針對模型本身的改進。劉彥明等人提出了BLP模型的一個完整性增強模型-EIBLP模型[5]。該模型在不改變 BLP模型信息流方向(下讀上寫)的基礎上對上行信息流增加了必要的限制,并對 BLP 模型安全公理、主客體訪問控制標簽、訪問控制操作模式以及狀態轉移規則進行了改進,且對該模型的安全性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證明。結果表明,改進后的 EIBLP 模型不僅仍然滿足 BLP 模型的基本安全特性,而且通過改進 BLP 模型信息上行約束條件、主客體的安全標簽、擴展模型操作模式、完善模型狀態轉移規則等方法,有效提高了 BLP 模型的完整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機密性。谷千軍等人提出了一個增強的多級安全模型[6],對主體的安全等級函數重新進行定義,總的讀寫原則是“低一級寫、高一級讀”,該模型增強了信息的安全性,提高了信息的完整性。(二) 為彌補自身的不足與其他模型的相互結合。胡明等人在分析BLP模型和RBAC模型及其相關衍生模型[7]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改進的模型。其實驗結果表明,這種改善模型不但有效的對安全性做了較好的完善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其可用性。陳進等人根據BLP模型“向上寫”的原則[8],雖然在信息上流上確保了其機密性但是不能解決普遍存在的向下讀信息流的問題。而Clark-Wilson模型由于其本身的職責分離原則和良構事務原則很好的控制了數據的完整性。提出的模型以BLP模型為主, Clark-Wilson模型為輔,證明了該模型是安全的,可行的。
5 結束語
經典BLP模型是計算機各類系統模型的重要安全公理之一,對計算機系統中實現多級安全起到深遠的影響,但是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展以及實際商務應用系統中對安全系統的可用性需求,該模型在可用性需求上仍要作更深入的研究。該文簡要分析了BLP模型原理及其存在的缺陷,然后重要分析了兩大主流改進方向。BLP模型雖在信息安全性方面做得很好但其仍有待于在實際系統設計中應用完善。
參考文獻:
[1] Bell D E,LaPadula L J.Secure Computer Systems: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and Model. Technical Report M74-244[J].Mitre Coporation,BelfordMA,1975.
[2] 卿斯漢,劉文清,溫子紅,劉海峰.操作系統安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 卿斯漢,劉文清,劉海峰.操作系統安全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 賈春福,鄭鵬.操作系統安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5] 劉彥明,董慶寬,李小平.BLP模型的完整性增強研究[J].通信學報,2010,32(2).
[6] 谷千軍,王越.BLP模型的安全性分析與研究[J].計算機工程,2006,32(22).
【關鍵詞】課程改革;計算思維;任務驅動
0 引言
1989年,ACM攻關組提交了著名的“計算作為一門學科”報告,報告認為,“計算機導論”課程要培養學生面向科學的思維能力,是學生領會學科的力量,以及從事本學科工作的價值所在[1]。2001年,CC2001將計算機學科劃分為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軟件工程、信息工程、信息技術五個分支[2]。2005年,CC2005進一步指出,該課程的關鍵是課程的結構設計問題,ACM和IEEE-CS分別為這五個分支學科設計了相對獨立的課程體系,要求“計算機導論”課程應該以面向計算學科的思維能力,即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為學生的大學課程打好基礎[3]。2002年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委員會和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推出了《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簡稱CCC2002),闡明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教育思想,對學科的定義、學科方法論、學科知識體系和內容、教學計劃制定以及課程組織方法、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等方面做了系統全面設計,并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知識體系結構組織成知識領域、知識單元和知識點三個層次,其中知識領域是知識體系結構的最高層次,共14個領域,下設132個知識單元[4]。
目前,我國國內的學科分支及課程體系一直沿用CC2005和CCC2002,“計算機導論”設計5個知識領域,涵蓋12個核心知識單元,分別是信息技術史、程序設計語言概論、軟件工具和環境、語言翻譯簡介、人機交互基礎、軟件演化、通信與網絡、信息技術的社會環境、職業責任和道德責任、基于計算機的系統的風險和責任、知識產權、隱私權和公民自由。
“計算機導論”是一門計算機專業的引導性課程,開設在學生第一學年的第一個學期。本課程教學目標是:通過本課程學習,要求學生了解計算機科學的基本概念、計算機系統的組成、數據表示方法學和數據加工表示方法等,最終對本專業各個學科的核心內容、各個學科的關聯有全面、概要的認識,為后續的專業學習奠定入門的基礎。同時,“計算機導論”該課程也是一次對學生具體而詳盡的專業思想教育,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具有啟蒙作用。因此,依托學科課程體系,對《計算機導論》課程進行改革,優化課程內容、打造精英團隊、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計算思維和實踐能力非常重要。
1 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從計算機學科體系發展背景、計算機導論課程大綱設計、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導論實際教學效果等方面分析,計算機導論課程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 課程意義認識不足
隨著中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普及,學生對網絡資源獲取日益增多的社會環境下,一些學生和教師對“計算機導論”課程的地位認識不足。學生將“計算機導論”課程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混為一談,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學生對大量的專業名詞感覺枯燥,理解困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缺乏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學生學完后感覺不到這門課程的意義,沒有起到為后續課程打基礎的作用。
1.2 教師對計算機導論課程內容理解不夠,教學內容簡單化
“計算機導論”課程信息量大,教師很難做到每個章節分配合理,重難點掌握恰當,沒有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系統的認識計算機學科體系結構。教師在面臨繁多的學科體系要求下,很難貫徹執行計算機學科體系的核心思想,在教學內容上只是對核心內容進行簡化和壓縮,生搬硬套教學大綱,完成基本的教學要求。
1.3 教學方式陳舊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環境下,學生習慣了依賴網絡、依賴手機電腦,這時,教師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是簡單的將黑板的“人灌”簡單的改成了PPT的“電灌”,學生還是被動地接受,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沒有激情,教學效果不理想。
2 課程改革的思路
2.1 依托學科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為向導構建課程的教學大綱
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等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基于計算思維的教學,是指通過建立一種合適的體系,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激勵、引導和幫助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課程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探究”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計算思維的方法獲取知識、訓練技能、培養能力、發展個性[5]。
2006年3月,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國計算機權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雜志上給出,并定義的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周教授認為: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等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2008年6月,ACM在網上公布的對CS2001(CC2001)進行中期審查的報告(CS2001 Interim Review)(草案),開始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倡導的“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導論”課程綁定在一起,并明確要求該課程講授計算思維的本質。根據ACM和IEEE-CS的要求,“計算機導論”課程應該以面向計算學科的思維能力,即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為學生將來的大學課程打好基礎[6]。
“計算機導論”在課程大綱設計中,依托學科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為向導,力求以嚴密的方式將學生引入計算學科各個富有挑戰性的領域之中,為學生正確認知計算學科提供方法,為學生今后深入學習計算機的課程做鋪墊。下面列出“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大綱。如表1所示。
如表1所述,“計算機導論”課程的課程大綱中包含了學科的宏大視野和學科各分支領域具有的共性的核心概念、數學方法、系統科學方法、社會與問題,要求學生理解計算思維,認識學科形態,培養專業基礎素質。課程大綱體現了在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強學生運用計算思維進行問題求解能力的訓練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結合專業特色,將計算思維應用到各個專業問題的解決方法中去。
2.2 教學內容模塊化,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目的改變教學表現形式
依據3.1中構建的課程大綱,將“計算機導論”的所有教學內容分模塊以不同的課堂形式表現。下面列出分模塊的“計算機導論”教學內容及教學表現形式。如表2所示。
2.3 打造可持續發展、創新型的教學團隊
“計算機導論”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歷史,學科最新發展方向,職業基本行為規范和學科所要學習的內容,因此需要教師能夠融會貫通的對“計算機導論”所設計的計算機學科知識進行系統的講解,并能夠跟蹤學科的科研動態,了解目前的重大科研成果,通過對前沿科學內容的講解,開拓學生的視野。因此,“計算機導論”教師團隊的教師必須教學經驗豐富,“計算機導論”中所涉及的知識映射的單門課程需要有循環教學2-3遍的教學經驗,能夠非常清楚后續各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準確地把握各類課程的引導性內容和重要性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
教學團隊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學型專業人員擔任課程負責人,以中、青年骨干教師為主體,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組成梯次合理的隊伍。教學團隊中有教學效果優秀、教學經驗豐富的名師。
課程負責人熟悉各個教學環節教育改革趨勢,能夠協調和凝聚團隊成員的力量,實現優勢互補,指導團隊成員在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或實驗、實踐教學等方面的教育教學改革中取得成果。
“計算機導論”教師團隊的教師要求掌握各種課堂技巧,根據不同的章節內容特色,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繁雜的專業內容,調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導論”的興趣,讓學生正確認識本門課程的重要性。
教學團隊成員要求具有創新性思維,在間教學過程中進行專業學術探討與論爭、教學方法交流、教學經驗溝通等,產生教學實踐改革的創新思考,并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實施,形成通過教學團隊成員的創新精神來促進課程發展和培養具有創新意識教師的良性循環。
2.4 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創造交互式課堂
根據上文所描述的模塊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采用理論、實踐(2:1)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理論課堂以講解基本理論知識為重點,幫助學生運用學科數學思想梳清整個學科脈絡,建立系統化的認知模型。實踐課堂以“任務驅動”的形式組織教學,以團隊小組的形式進行考核。課堂教學方式是:①教師引導組長運用關注點的計算思維指導組內的分工,將一個復雜的題目演變成一系列的子模塊;②各組員定期交流各自完成的情況,對于過程中遇到的問題;③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計算思維的方法進行抽象、分析;④通過網絡等各種途徑進行自主檢索、探究、思考、討論;⑤最終形成問題的求解思路;⑥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并演示、講解和答辯相結合進行總結評價,加深學生對知識體系的理解。通過這種課堂組織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改變學生由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學生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去使用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再單純地依賴授課老師去教授知識。而課堂和老師的角色則發生了變化。老師更多的責任是去理解學生的問題和引導學生去運用知識。1/3的時間課程教學中,除去需要用實驗驗證計算機學科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學科形態外,如:計算機的體系結構在最新的計算機產品中的應用問題,第三次數學危機,職業道德,計算機未來的形態等問題均可以采用“任務驅動”的形式授課。學生需要課前根據老師布置的范圍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形成小組總結性文字,老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課前學習效果組織課堂討論,引導學生計算思維的方式構建學科脈絡,拓展學科視野。
理論教學與任務驅動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對知識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計算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
3 小結
論文通過對“計算機導論”課程的課程大綱梳理、教學團隊建設、教學方法改革,在當前“計算機導論”教學中注入了新的思路,體現了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育思想。
【參考文獻】
[1]Denning P J, et al. 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9,32(1)[J].
[2]ACM/IEEE Curriculum 2001 Task Force.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 Computer Science.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and ACM Press,2001[J].
[3]The Join Task Force.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The Overview Report. A cooperative project of ACM, AIS, and IEEE-CS. Sept 2005[J].
[4]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 研究組.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1.計算機本科專業教學改革趨勢及其啟示——兼談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教改經驗
2.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專業能力培養
3.計算機本科專業科研實踐學期的教學設計與評價
4.中美計算機本科教育的比較與思考
5.計算機本科專業的交互設計方向課程設置問題
6.計算機本科專業學生軟件系統設計能力的培養與實踐
7.財經類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8.地方本科院校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9.計算機本科教育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10.從碩士研究生入學統考看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基礎課教學
11.應用型計算機本科中離散數學課程目標定位與課程改革的探討
12.對綜合性大學計算機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思考
13.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考試評價體系的構建——以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為例
14.基于CDIO模式的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5.關于計算機本科教育的思考
16.計算機本科專業學生學習現狀調查與解決對策
17.面向計算機本科專業的嵌入式方向教學體系的研究
18.中國計算機本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19.應用技術型本科課程體系改革芻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網絡應用專業
20.應用型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
21.工科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探索
22.校企合作培養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實踐研究
23.財經類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探索
24.計算機本科人才程序設計能力培養研究
25.計算機本科教育引入微軟院校IT課程的思考
26.應用型計算機本科人才的數學素養培養研究
27.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研究與探索
28.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C語言課程教改探析
29.應用型計算機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與探索
30.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本科教育介紹
31.計算機本科雙語教學中情感因素的作用
32.與學校學科特長相融合的計算機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3.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計算機本科教學模式探討
34.計算機本科人才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35.基于大類招生的地方普通大學計算機本科專業教學改革研究
36.試論我國計算機專業本科教育現狀及發展
37.以合作教育提升計算機本科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
38.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C語言程序設計中的體現
39.地方性應用型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
40.計算機本科專業軟件實習工廠的構建研究
41.虛擬實驗室環境下計算機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42.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考核改革的現狀與對策
43.普通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44.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45.計算機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研究
46.計算機本科專業開設網絡控制實驗的研究
47.應用型計算機本科職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
48.地方高校計算機本科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
49.本科計算機教育中數理邏輯課程改革淺析
50.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51.從校企合作的角度研究應用型計算機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
52.計算機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框架的設計
53.中美高校本科計算機教育之比較
54.應用型計算機類本科專業的教育與學生就業特征分析與對策——以江蘇理工學院計算機類專業為例
55.與時俱進的計算機本科教育
56.計算機本科電子商務課程啟發實踐式教學方法
57.非計算機本科專業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的改革思考
58.工程應用型本科計算機教育模式與實踐
59.地方院校計算機本科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一種有效模式
60.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專業教材建設若干問題的研究
61.財經類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探索
62.基于課程地圖的計算機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的制訂
63.地方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發展的思考
64.應用型本科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65.基于CDIO培養模式在計算機本科學生實踐教學中的改革研究
66.計算機本科專業《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探討
67.高校本科階段計算機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為例
68.我校計算機本科教學中的難點與對策
69.計算機本科專業軟件實習工廠的實踐與效果分析
70.將并行計算納入本科教育 深化計算機學科創新人才培養
71.以評促建 提高計算機本科課程建設質量——以《計算機導論》課程為例
72.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專業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
73.新升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以就業為導向
74.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
75.本科畢業論文實踐中的計算機應用現狀與指導
76.美國高校計算機工程本科課程設置特色分析
77.以競賽為驅動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78.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
79.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計算機本科專業實習實訓管理模式研究
80.基于Web的虛擬仿真器在《計算機體系結構》本科教學中的應用
81.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索
82.計算機實踐教學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應對策略
83.高職本科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84.基于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本科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考
85.應用型本科計算機網絡教學平臺構建研究
86.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評價體系研究
87.關于高校計算機課程體系改革及本科教學的思考
88.認知風格對英語閱讀及寫作的影響——以計算機本科二年級學生為例
89.計算機本科教育的“華爾茲”
90.本科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91.高校計算機輔助審計本科教學探討
92.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93.計算機應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設計能力培養
94.地方本科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轉型發展的思考——以新鄉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為例
95.計算機實踐教學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應對策略
96.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計算機本科課程體系設置的探討
97.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課程雙語教學探討
98.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99.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探討
100.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圖形學教學改革初探
101.一流計算機學科必須是一流本科教育
102.關于本科院校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點認識
103.應用型本科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教學改革
104.非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生計算機教學的研究
105.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公共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
106.敏捷開發模式在本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107.高職設置四年制技術本科的研究與探索——以長職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
108.大學本科開設計算機視覺課程教學的探討
109.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雙語教學中的“羊群效應”及規避策略——以《計算機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為例
110.教育轉型視角下民辦本科院校計算機課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111.計算機本科職業化教育引進與校企合作機制研究
112.應用性本科計算機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的改革
113.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初探
114.應用型本科涉農院校計算機教師能力提升研究與實踐——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為例
115.財經類本科院校中高職計算機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116.新升本科院校計算機公共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117.應用型IT人才培養下的計算機本科課程體系設置的研究
118.二類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保證
119.就業導向下的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教育創新模式探索
120.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計算機課程體系構建及實踐
121.應用型本科土木專業計算機繪圖教學實驗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軟件工程;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18-0125-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Model for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PENG Huanfeng, XU Jinbao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current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cultivation doesn’t fit the and enterprise requirements, combined with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cultivation experience,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model for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from three aspects: cultivating goal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ombined cultivation with enterprises.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model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軟件產業在我國得到長足發展,但在軟件人才需求方面仍有大量缺口。隨著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高校為行業輸出大量軟件工程人才,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仍然存在較大程度的脫節[1],主要體現在畢業生應用能力差、缺乏工程意識以及創新能力較差等方面[2]。
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致力于培養富有工程意識的軟件工程專門人才,強調畢業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軟件工程專業是全國首批卓越工程師計劃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試點專業,并于2012年獲批江蘇省重點建設專業。為解決高校應用型軟件工程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積極開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并取得良好成效。
1 培養目標體系的建立
通過企業考察、召開座談會和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在用人企業、畢業生及在校生中開展有關人才培養目標的調研活動,進一步明確軟件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定位,從學科基礎與專業理論知識、專業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綜合素質與職業素養三個方面明確培養目標體系。
學科基礎與專業理論知識 區別于社會IT培訓機構,高等院校軟件人才培養應注重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積累,畢業生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且應更強調合理的知識結構。經過深入調研,結合已有培養經驗,面向應用型軟件工程人才培養的畢業生應具備良好的數學基礎、扎實的計算機專業基礎知識,同時具備軟件開發、系統測試、計算機網絡等較寬領域的專業知識。
專業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 南京工程學院倡導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軟件工程專業定位于培養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為實現工程師化的人才培養目標,注重綜合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研究型本科人才注重“厚基礎、寬口徑”有著明顯差別,與高職類人才注重職業能力的技能培養也顯著不同。多次組織企業和知名高校對軟件工程人才的工程能力培養模式進行論證,明確應用型軟件工程人才在專業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方面的培養目標,即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較強的軟件工程實踐能力、富有創新意識及較強的再學習能力。
綜合素質與職業素養 良好的綜合素質與職業素養是畢業生能否取得職業成就的關鍵因素,有些素質如人際交流的能力需要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得到鍛煉,但有些素質和能力需要在教學中著重培養,包括文獻檢索與利用能力、信息表達能力、外語應用能力、工程意識與創新意識及終生學習的能力等方面。
2 課程體系建設
理論課程體系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體系,課程設置應體現各種能力的培養。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對課程進行模塊化設置,強化基礎理論與專業能力的模塊化培養。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模塊、基礎編程模塊、高級編程模塊、核心專業課程模塊、專業能力拓展等五個模塊組成。通過這些課程模塊的學習,使畢業生具備專業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最終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軟件工程師。
專業能力拓展模塊包括企業級軟件開發、軟件測試、數據庫工程師、嵌入式系統應用開發、軟件服務外包等五個拓展子模塊。學生有選擇地學習專業能力拓展課程,強化具體專業技能,通過對相關專業領域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和應用,拓展就業領域。
實踐課程體系 實踐課程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工程能力的重要載體[3],通過基礎實踐、工程認知、綜合實踐、創新實踐四個層次構建實踐課程體系。
基礎實踐層次包括企業參觀及相關課程實驗,通過企業參觀,學生對行業現狀及未來從事的職業有初步認識,通過相關課程實驗為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打下基礎。專業課程是培養專業技能的核心,因此,通過加強考核力度,強化課程設計的實際訓練效果,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程序設計大賽,考取相關職業證書,參加相關學術報告以提升對新技術的跟蹤與認知。通過為期四周的軟件開發綜合訓練、畢業設計、企業實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同時,為加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學院建立專項基金資助學生進行科研實踐活動;學校層面創建大學生創業產業園,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畢業生及在校生自主創業。
3 企業聯合培養
為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合格應用型軟件工程人才,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與企業深入開展合作,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出校企合作、人才聯合培養的一些經驗。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達到16家,并于2012年與中軟國際聯合成立中軟國際國家級軟件工程實踐中心。實踐“3+1”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經過前三年的在校學習,學生具備專業基本知識和初步項目實踐經驗,第四學年在企業頂崗實習。
雙師制度 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教師參加企業組織的高端技術、管理培訓,參與企業的項目開發,具有實際項目實踐經驗的教師比例逐年增加。與企業合作進行專業課程優化等多層次合作,企業可以參與學校、學院的教學與人才培養。為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優秀的軟件工程人才,建立了完善的企業教師兼職制度,聘用企業技術專家或具有豐富項目管理、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作為兼職教師,開設企業課程,指導學生綜合實訓、畢業設計及企業實習。
綜合實訓 針對四年級本科學生進行軟件外包綜合實訓,一般于完成大三學習后的暑假進行,為期一個月。與企業共同設計項目案例,以項目為主導,模擬真實的開發環境,項目組成員3~5人,協同完成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編碼、測試等軟件開發各個階段的工作。通過高強度的綜合實訓,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更為關鍵的是讓學生熟悉軟件項目開發流程的各個階段,體驗企業開發環境,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加強對軟件開發中的各崗位的認識[4]。綜合實訓是學生在校學習的最后一個環節,能夠為下一階段的企業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企業培養 企業負責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各項教學安排,專業實習環節安排學生進行軟件項目開發實踐,盡量做到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環節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承擔,工程師負責指導系統的設計開發,學校教師負責指導論文寫作,通過這兩個環節的實踐,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工程實踐能力。由于學生在企業完成企業培養階段的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意識,了解行業現狀,并對將來所從事職業的認識更加清晰,因此,企業培養可以看作學生正式進入行業工作的良好過渡。
4 結語
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堅持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入改革和創新,并取得一定成效。軟件工程專業在校生多次獲得國家級競賽獎項,在就業方面,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近年來,通過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薪酬在國內同類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后將繼續深入進行教學改革,完善培養體系,提高辦學質量,培養優秀的應用型軟件工程人才。
參考文獻
[1]韓中元,雷國華,李軍.應用型本科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0(10):26-29.
[2]文俊浩,楊丹,陳林,等.軟件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63-65.
關鍵詞:工程碩士;開放式教學;課程組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軟件學院軟件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針對這個目標,其教學實施應著重體現出以下兩個差異性:
(1) 軟件工程學科領域和計算機學科領域間專業設置的差異性,這個差異應能夠很好地體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2) 工程碩士課程和軟件學院本科課程的差異性,這個差異應能夠很好地體現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目的。
目前國內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學科和傳統的計算機科學學科在課程設置上差異還不顯著,工程碩士的培養方案中甚至部分課程只是本科階段的重復。雖然大都開始強調學生的軟件項目實踐,但普遍缺乏過程管理。本文在對IEEE的軟件工程知識體系進行深入學習的基礎上,針對軟件學院軟件工程碩士提出了實現開放式教學體系的教學改革方案。
2軟件工程知識體系
2004版SWEBOK將整個軟件工程知識體系分為11個知識領域(Knowledge Area,KA),其中前5個知識領域是按軟件開發的生命期諸階段排列的,即軟件需求、軟件設計、軟件構造、軟件測試和軟件維護;后6個知識領域是軟件開發中的支撐性或者輔的方面,可能覆蓋軟件開發的多個階段,包括軟件配置管理、軟件工程管理、軟件工程過程、軟件工程工具與方法、軟件質量、相關學科知識領域。這些知識領域SWEBOK并沒有重新系統規定,而是直接套用已經成型的各領域知識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疊和不匹配。
在SWEBOK的基礎上,IEEE與ACM又共同擬定了CCSE。其中的核心部分是軟件工程教育知識(SEEK)。SEEK由十個知識領域組成,包括:計算機基礎(CMP)、數學和工程學基礎(FND)、職業實踐(PRF)、軟件建模與分析(MAA)、軟件設計(DES)、軟件驗證(VAV)、軟件演化(EVL)、軟件過程(PRO)、軟件質量(QUA)、軟件管理(MGT)。
可以看出,SEEK和SWEBOK基本內容是相近的。總的來說,二者都是包含了軟件工程核心類的知識領域、基礎類或前導類的知識領域,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
3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狀況
目前國內關于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很多,如翁敬農、劉云等在軟件學院實踐教學體系的內容與規劃中提出了“一個目標”、“兩種途徑”、“三大環節”、以及“四級臺階”的具體步驟。王移芝、林艷琴提出基于“兩段教學”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體系框架。謝芳清、閆大順提出了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王浩、胡學鋼等提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研究與建設。王志英以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例,提出實踐是綜合能力培養的基礎,并以此構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董瑋、邱建華等以專業課“程序設計基礎(C語言)”為例給出了建設實踐教學體系的實踐探索。然而目前還沒有檢索到專門研究軟件學院工程碩士教學改革的論文。無論是從傳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與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的區別,還是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區別來看,針對軟件學院工程碩士的教學改革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也是迫切的。
4工程碩士的課程體系設計策略
我們以IEEE SWEBOK和CC2004SE的知識體系為主體,結合中國軟件產業以及本院的具體實際情況,設計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作為我院工程碩士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實施的依據。以SEEK為基礎,我們對軟件工程的課程設置進行規劃。整個課程設置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導論性課程、軟件工程核心課程和其他課程。如圖1所示,該知識體系定義了7個知識體系子類。計算機基礎和數學和工程學基礎屬于導論性課程、其他課程包含了職業實踐、領域課程、軟件工具、工程實踐等四個子類。
其中計算機基礎定義了軟件工程作為計算學科所必需包含的計算科學基礎以支持軟件產品的設計與建設;數學與工程學基礎提供了軟件產品獲得所需屬性的理論和科學基礎;職業實踐則聚焦于軟件工程師以職業行為從事軟件工程實踐所必需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軟件工程核心課程應該包含軟件開發生命周期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識領域;領域課程包含了對于某個特定領域軟件工程師應該接受的特定教育或經驗;軟件工具定義了從事軟件工作所必需掌握的當前主流工具與軟件產品等;工程實踐則是學生使用所學到的知識從事實際開發活動,提供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
對于工程碩士來說,大部分同學經過計算機本科專業的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計算機基礎以及數學與工程學基礎,因此目前其課程體系建設如圖2所示,重點是完成軟件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并結合IT界的最新技術趨勢設計相關領域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如何設計軟件工程的核心課程,并指導學生熟練掌握相應的軟件工具,強化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
5工程碩士開放式教學體系建設
對于如何設計軟件工程的核心課程,我們的主要思路是打破原先各子知識體系間的界線,圍繞專業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工程實踐,引入課程組的概念,實現一個完整的開放式教學體系。如圖3所示,整個開放式學習體系包含三個部分:
(1) 設計課程組:在理論環節采用課程組的概念,集中講授較高層次的、符合碩士生水平的軟件工程的某些重要環節;
(2) 開設實踐教學環節:在實踐教學中采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或LBD)理念,由指導教師講述軟件工具的具體操作過程,同學實際動手學習;
(3) 強化工程實踐:在工程實踐中由學生自主選題,并將LBD中講述的工具在項目整個生命周期中貫穿使用。
5.1設計 課程組
目前我院開設的高級軟件工程和本科的軟件工程課程內容并沒有太大差別,對于軟件工程的各個環節面面俱到,但又都比較淺顯,對于工程碩士的培養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我們設計了軟件工程課程組的理念,初步設計了以下課程:
(1)“軟件開發管理”(Manag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2)“軟件系統架構”(Architectures for Software Systems)
第一門課程主要針對以后立志從事軟件工程管理方向的同學,課程針對IT項目集中闡述如何實現風險、資金、工期等各方面的管理;第二門課程主要針對以后立志從事軟件高級開發方向的同學,課程主要講述復雜軟件系統架構層上的設計,介紹目前通用的軟件系統結構、設計技術以及實現這些結構的模型、表述方法等。這兩門課程對于軟件工程碩士應該至少必修一門。除了這兩門課程,其他軟件工程類的課程包括了設計模式、軟件測試、語言類課程如J2EE、.NET等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修。
5.2開設實踐教學
針對該課程組,我們開設了實踐教學環節,采用做中學理念,由指導教師(可以由助教擔任)根據事先確定的主題,選用具體工具講述如何使用該工具完成項目開發的某具體環節,工具涵蓋了項目管理、架構設計文檔化以及測試等軟件項目開發的主要方面。
對于軟件工具的選擇,有兩種思路。一種方法是對軟件工程的不同環節分別選擇不同工具,例如項目管理選Project、開發文檔化選Rational、測試再選別的工具這樣來做,但結構分散,不利于整體化考慮。另一種是采用套件,完成項目開發全程的所有操作,目前我們選擇了兩種套件,一是微軟的VSTS,該套件和微軟的Visual Studio開發平臺綁定,適合學習.net開發框架的同學;另一種是IBM的RSA,該套件和Eclipse開發平臺綁定,適合選擇開源J2EE開發框架的同學。
5.3強化工程實踐
大多數的軟件學院目前都開設了專門的工程實踐環節,但實際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因此我們將工程實踐環節也納入到開放式學習體系中,以前面所說的理論以及實踐教學環節來指導學生更好地高質量完成整個工程實踐。
從教學方法上,工程實踐應盡可能地貼近現實項目,除了常見的軟件工程文檔,我們還要求學生提交過程管理類文檔(軟件開發合同、會議記錄、工作日程記錄、合同執行報告:財務報告和開發過程報告、個人總結、小組總結等)。
從技術上,學生可以自由選題,也可參考工程實踐題庫中的選題。選題涉及所有領域課程包含的內容。要求學生必須采用實踐教學環節中介紹的工具全程介入項目開發的各個階段。學院設立專門的工程實踐網站提供學生選題及交流,以及指導教師的監督。
從教學形式上,則注重如何實現應用型軟件人才的核心能力分析與培養,要求學生運用職業實踐子知識體系中的相應內容,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等。通過學生的開題演講、采用各種工具完成相應的項目文檔、結題答辯等環節來實現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從實踐效果評價上,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的成績考核方法、管理考核信息、分析考核結果、評價教學質量等措施,實現完整的考核體系。
6結論
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在學科教育與培養面向市場需求的人才方面有著事實上的矛盾。軟件學院現有的實踐教學體系存在著專業課程設置定位不準確、課程實驗師資不足、實驗教學內容質量不高、實驗指導和管理落后等問題。根據軟件工程專業教學所面臨的挑戰,在充分調研IEEE SWEBOK和CC2004SE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針對軟件學院的工程碩士,我們提出了軟件工程碩士開放式教學體系的建設,圍繞專業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工程實踐,引入課程組的概念,制定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開放式實踐教學實施計劃。
參考文獻 :
[1]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EB/OL]. [2004-08-25]. /ccse/SE2004Volume.pdf.
[2] 翁敬農,劉云. 北航軟件學院本科生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 計算機教育,2007(11).
[3] 王移芝,林艷琴.“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 實踐教學,2008(8).
[4] 謝芳清,閆大順. 計算機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 中國科技信息,2008(9).
[5] 王浩,胡學鋼,侯,等.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建設[J]. 計算機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