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6 18:13:33
序論:在您撰寫苦樂年華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那也是麻繩擰成的花
生活是一根線
也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
生活是一條路
怎能沒有坑坑洼洼
生活是一杯酒
飽含著人生酸甜苦
生活像七彩緞
那也是一幅難描的畫
生活是一片霞
卻又常把那寒風苦雨灑
生活是一條藤
總結著幾顆苦澀的瓜
----題記
黑暗籠罩著大地,天空中烏云密布,月兒也偷偷地躲到烏云后,只留我孤單地坐在書桌旁。
我咬著筆頭,腦袋歪向一邊,眼睛直楞楞地盯著一摞摞堆得像小山,“唉!”我長嘆一聲,我不明白,我們為什么要有作業?我不明白,學校為什么要留自己?我不明白……真苦啊!
算了,不想這么多了,我強打起精神寫起作業來,這是一聲輕輕的推門聲,我回頭一看,原來是媽媽,媽媽捧著一杯冒者熱氣的咖啡,邊走邊用嘴吹著,滿眼疼惜的對我說:“喝點咖啡吧!提提精神,小心燙……”
我望著那冒著熱氣的咖,心中有一種莫名的酸楚,捧起咖啡喝上一大口,暖意瞬間融入全身,從嘴向下蔓延,咖啡真苦啊!加入一勺白糖,細細品位一下,立刻甜了許多。
品著品著,我仿佛品味到了自己的人生。沒錯,人生正像一杯咖啡,有苦有甜,學習是苦,收獲是甜,古人所謂的:“苦盡甘來”不就是在告訴我們只有先苦才有甜,苦苦甜甜,點綴著我們的青春年華。何況生活中有那么多愛我的人,比如媽媽。媽媽每天不辭辛苦,他總是在我害怕時給我勇氣,在我失敗時給我鼓勵,在我勞累時端來一杯溫暖的咖啡……
我家的南邊,有一片不太規則的南窯塘,約有三四十畝大小。不知從什么年代起,村里在此處建窯燒磚,就地挖土,逐漸掘成一大塊可觀的低洼地。雨水日積月累,形成全村最大的清水塘。即使在干旱冬季,塘邊兒水位驟降,南窯塘的西南角,仍有一帶深水域,凝結著一層薄薄的冰片兒。南窯塘名揚鄉里。
南窯塘給故鄉帶來的歡樂,決不僅僅限于夏季。它猶如一個聚寶盆,對鐘情于勞作的人來說,清水塘會毫不吝嗇地奉獻出它的寶藏。秋末冬初,落葉瀟瀟,在一派朔風肅殺中,荷葉兒殘敗凋零,蘆花兒被風吹散,蒲條兒東歪西倒,水鳥也已遷徙。隨著農閑的到來,塘邊兒陸續多了挖藕人。
在泥塘里挖藕,本是一道講究的工藝。懶漢永遠不會精于此道。關鍵在于,掏了力氣,能否會有所收獲,這也是對自己判斷力和靈性的一種驗證。冬季的塘邊兒早已是一片狼藉,蓮桿兒不見,下鐵鍬時往往沒有目標可鑒。有時挖了半天,累得通身汗,依然尋覓不到一星半點的藕邊兒。泥塘里的蘆根、雜草等,硬拉軟扯,像攪拌在混凝土里的鋼絲一樣,使鐵鍬不能靈活自如。連換幾個地方,弄得泥漿沾身,只得哀嘆運氣不佳,苦笑作罷。所以,明知塘有藕,不愿下泥池的大有人在。
我的五伯父則不然。他骨瘦如莖,頎長的身子略佝僂些。在塘邊兒走動時,他喜歡把鐵鍬橫在身后,用兩只胳膊彎緊,那姿勢顯得很瀟灑。當那雙微瞇的小眼睛睜開時,亮幽幽的,精氣神很足。溜著溜著待他把鐵鍬向下一插,蓮藕似乎就聚集在籮筐大的泥坑中了。哪怕是別人挖剩的閑坑,五伯也能挖出大藕來。我常去看五伯挖藕,以為那是一種享受,高明的魔術師,也不過有此本領,何況五伯是真功夫。他橫背著鐵鍬在前面走,我提著小籮筐,在后面晃悠悠地向塘邊兒去,無異于師徒倆。五伯雖然不愛指點,久了,我也看出些挖藕的訣竅。五伯挖藕非常注意尋找所謂“藕窩”,坑里只有一二掛藕,或者藕太小,費勁而劃不來。講究站位,兩腳絕不能亂晃動,否則泥漿四溢,隨挖隨淤,老挖不成一個完整的“坑”。鍬鍬下去,都要利索,不能拖泥帶水,不能太零碎。見了藕最忌輕易下手動它,一則易弄斷,二則手上沾泥,無法抓鍬。
無論多么復雜的藕層,五伯差不多都不用手刨,而用鍬一條條剔撥出來。我曾學到一招半式,雖不算真傳,也足夠旁人羨慕了。
一年初冬,連刮幾天干風,有一片凸起的塘面露底了。我大約十歲出頭吧,還是有些力氣的。也算是第一次踏入距塘邊兒稍遠的縱深處挖藕。那天如有神助,往日的疲倦感一掃而光。我像五伯那樣,審時度勢般地選好角度,抖動了鐵鍬。這是一片過去尚未開發過的處女地,泥漿下呈沙質狀,鍬頭無遮無攔。我在泥塘中,硬鏟出一條通道,驚訝地發現藕層居然會排列得那么協調完美。一掛掛裸的嫩藕被我揪出示眾了。塘邊兒逐漸增多的觀眾喝彩起來,我的情緒沸騰到極點。多少年來,我也能清晰地回憶起那個富有創意的下午。塘邊的漢子們眼熱,忍不住也下塘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那一大片泥塘中,誰也無法再挖到疊現的“藕窩”。直到父親收工歸來,在塘邊呼喊我回家吃飯時,我才感到饑餓和疲憊。
堆成小山似的蓮藕,足有六七十斤重。要知道,那時一斤蘿卜才賣二分錢,像這樣上好的蓮藕,拉到四十里開外的新鄉菜市場,一斤可賣三角錢。半天時間,我的勞動價值為二十元,比我父親在田里辛苦一個月還掙得多!對于窮人家來說,這預算簡直是個輝煌的天文數字。晚飯后,母親細心地用針線穿透著我滿手的血泡,撫摸著我稚嫩的肩膀,淚流雙頰。
掌燈時分,來了幾位新鄉的知青,纏著父親說,隊長大叔,這藕讓我們幾個過節帶回家吧,怎么樣,每斤算一角錢,年終分紅扣除。父親的喉節滾動幾下,硬生生把拒絕的話咽了回去,揮了揮手說,拿去吧,塘里還有,我再讓洲兒去挖。知青走后,母親幾乎把父親吵得無地自容,一會兒,從未對我憐憫過的父親,竟給我掖了掖被子,用關切的語調說,累吧,明早讓你媽給你煮個雞蛋吃。算是對我少年時期的最高獎賞。
帶著腳鐐的童年
1967年,陳小春在廣東省惠陽縣出生。他的爸爸是建筑工地的一名工人,做一天工算一天工錢。遇上下雨天,工地不開工,也就沒有收入了。小春小時候有點調皮,所以每當爸爸到工地工作,媽媽要出去干活時,沒讀過書的媽媽擔心他會跑出去玩,被大孩子們教壞,就用腳鐐把他銬在桌腳旁。這樣的童年,也許在別人看來,就像“受虐兒”的經歷,可回憶起這段童年時光來,小春說這是父母對他的愛,只是愛的方式和別人不太一樣罷了。
由于家庭貧困,13歲那年,小春就輟學了。此后,他開始給一些缺少勞力的農家打短工,每天幫別人插秧、種田、割稻。營養不良加上日光曝(pù)曬,好幾次他都暈倒在田地里。就是這樣,小春也總是想著法子讓自己樂,讓周圍的人同樂。
生活是最嚴肅的老師
1980年,小春隨爸爸媽媽來到香港。初到香港,生活的艱難是大家始料不及的。全家人都擠在貧民窟的三間籠屋里。每到晚上,各種聲響和氣味,攪得小春難以入睡。這時,他的心底就會萌生出一個堅定的信念:我一定要出人頭地,讓全家人住上大房子!
小春決定出去找工作。可是, 15歲的他,身高卻只有140厘米,面黃肌瘦,根本沒人愿意雇他。無奈之下,小春只好到父親干活的工地打零工。因為年紀小又很懂事,工友們都很照顧他,只留些像量標線、傳空桶之類的輕松活給他干。但不論干什么,小春都特別賣力。
后來,一有空他就跑到裝潢隊去看人家干活,時不時也給人家打打下手。很快,聰明的小春便學會了鋪木地板。一天,裝潢隊的頭兒對他說:“春仔,要不你就到我們隊來打工吧,我每月給你300港幣!”小春興奮極了,要知道,多了幾百港幣,他們就可以租一間正規的小房子了。可是,不到半日,他的雙手就扎滿了細小的木刺。晚上回到家,母親就在燈下,小心地用繡花針幫他把木刺一根根挑出來。母親一邊挑一邊落淚。第一筆工錢到手后,小春就租了一間小屋,讓家人搬出了籠屋。
4個月后,大樓的裝潢任務完成了,小春失業了。
得找份工作來幫助父母撐起這個家。那一年,16歲的小春告別了父母,獨自一人來到了銅鑼灣,在一家大排檔打工。小春每天幾乎要工作16個小時,切菜、洗碗和拖地樣樣苦活臟活都得干。
后來,因為一個客人無理取鬧,找小春麻煩,老板卻為了拉攏顧客當眾羞辱他,年少氣盛的他,頂撞了老板,卷鋪蓋走人了。當晚他露宿街頭,餓得整夜難眠。
第二天開始,小春又奔波在香港街頭。身無分文的他,流落異鄉的感覺就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后來,幾經輾轉后,小春在灣仔的一家規模頗大的理發店里找了一份零工。
理發店的老板是個女人,大伙都叫她藍姨。藍姨人不壞,但是特別愛罵人。初來乍到的小春經常無緣無故地被挨罵。有時候,氣得他跑到廁所里扇自己的耳光,然后坐在廁所的地上哭。小春很勤快,頭腦又靈活,發型師很喜歡他,常傳他一些基本的理發知識和技巧。后來,藍姨忙不過來的時候就讓他去給客人理發。這樣,小春每月就能多掙點錢,給家里一點補貼了。
在理發店一干就是兩年,小春已從一個瘦弱的少年長成了一個健壯的青年。他也開始懂得尋找更大的發展機會了。
命運的轉機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來理發的客人隨口對他說,下午要去應試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舞蹈藝員。小春頓時也來了興趣,因為他從小就喜歡跳舞。他打聽了時間地點,當天便趕去參加考試。意想不到的是,評委居然看中了他靈活的動作和酷酷的長相,當場錄取了他。舞蹈藝員每月可拿700港幣的酬勞,這可是一筆大收入呀!他的吃苦耐勞受到了教練的賞識,也遭到了同事的嫉妒。大家都嘲笑他是土包子。小春根本不理會,他堅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
兩個月后,小春作為優秀學員和幾個同事一起被推薦給了著名歌手譚永麟做演唱會伴舞。排練的時候,譚永麟注意到小春的動作十分協調,就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對他說:“你跳得不錯,加油啊!”小春開心得手足無措。后來,他又給林憶蓮等多位歌星做伴舞,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七年。
直到1992年,小春在林憶蓮演唱會的慶功酒會上,唱了一曲譚永麟的《水中花》,讓所有人震驚了。星工廠的老板許愿找到他,建議他加入“風火海”組合,于是,小春與朱永棠和謝天華的三人組合“風火海”迅速與星工廠簽了約。1994年,小春在電影《晚九朝五》中出演2號人物,榮獲了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獎和最佳男配角獎。后來在風靡港臺和大陸的電影《古惑仔》中,小春飾演的“山雞”比鄭伊健飾演的“陳浩南”更受好評。這使陳小春名聲大震。之后他又拍了很多部電影和電視劇,同時又出了多張專輯。
1960年10月,我們一行40人從庫爾勒地區亞特瑪斯林場調到米蘭鎮三十六團(當時叫地方國營米蘭農場)。汽車在路上走了3天時間。到米蘭后,我們步行到團副業連報到,一路上都是沙包,沒有路可走。
副業連沒有住房,大家就各自在紅柳多的背風處找地方宿營。休整了一兩天,我們便投入到墾荒工作中。當時勞動強度大,我們每天早出晚歸,披星戴月。由于任務重、時間緊,大家全部吃食堂。每人每頓半斤連麩面饃和水煮老南瓜湯、西葫蘆湯,沒有油水。由于都是20歲左右、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人總感到餓得快。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的是,農場二隊的張殿清、朱明正這兩個20多歲的小伙子,饑餓難忍,因誤食了一種形似黃豆芽的野菜后腹痛、嘴唇烏紫,被送到團衛生隊后,因醫療條件差,時間不長就先后死亡了。這件事震驚全團。盡管如此,大家仍比著干,干勁十足。
米蘭地區的風沙大,在外住到秋末便沒法再住了。團里安排我們到雷達站(現民族新村)的四五間舊房子里居住。終于住進了能遮風避雨的房子,盡管破舊,大家還是很高興。由于都是“單干戶”,十來個人擠在一間房子里打地鋪。沒有打火墻,取暖就靠毛爐。毛爐就是用土坯貼墻面左右各砌50厘米高、上面呈三角形、依靠簡易的煙道排煙的壁爐。前面是敞口的,加柴火取暖很方便,就是不能燒水。
第二年開春,青黃不接之際,我們一部分人開始打荒,一部分人被安排到戈壁灘收集瑪璜柴上一團團的梭梭籽作為口糧。收回的梭梭籽放入大盆經浸泡脫堿后與連麩面摻在一起,蒸出的饃饃一坨一坨的不成形。后來,農場開始種玉米,食堂菜地里適時多種了點小白菜、蘿卜調劑生活,仍以種植西葫蘆、南瓜為主。夏天,伙食有了變化,每人每頓可打到半碗菜。盡管蔬菜品種少、不是天天有,畢竟吃到了青菜,換了口味。
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年輕人沒有不想家的。很多人思想波動很大,有實在吃不了苦,干了一年半載打退堂鼓的;也有結伴開小差,因斷水缺糧,沒走出米蘭地界就被營救回來的。
在艱苦的條件下,文化娛樂活動很少。吃過晚飯后,大家便圍著毛爐聊天吹牛,講故事說笑話,也很有樂趣。雖說物質條件差,生活單調,但大家在一起無憂無慮,人與人之間關系也單純。
兼職做老板權當作娛樂
華燈初放,在新閘路膠州路附近的一家便利店內,電腦公司的業務主管章先生正與店里的兩位員工拉家常。原來章先生就是這家便利店的老板。
面對記者的采訪,章先生坦言自己是一個不安分的人。從外貿專業畢業后,在一家外貿公司干了不久,便跳槽去經營家電、百貨等,前些年加入到了最熱門的電腦軟件行業,對這個極具挑戰性的行業,他非常投入。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感到要尋找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花了5萬元加盟費,開了一家便利店,一開始感覺很新鮮。他形容對小小便利店的感覺如同自己新生的嬰兒,而他又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為了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他甚至辭掉了電腦公司部門主管的職務。
然而干了不久,簡單而又花費很大勞動力和時間的工作。讓他這位抱負很大的年輕人感到用武之地實在太小,于是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制訂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并聘請了兩位工作人員,一位管財務、一位管門店,自己便又應聘一家外資it公司,當起了白領。
做完了正職后,他往往利用休息曰或晚上去看一下店,與兩位員工進行溝通,還設計許多促銷方案,如做一些卡子,設置計分制等來吸引客戶。
他說等到時機成熟,就將這些方案付諸行動,雖然這家小便利店目前還未盈利,但他還是很樂觀地告訴記者:“權當是一種娛樂和鍛煉”。正職副職齊頭并進
從小喜歡汽車的小林畢業后,先后在兩家汽車銷售公司負責銷售,對各種國產、進口車了如指掌,開一間汽車美容店是深思熟慮后的結果。他分析自己有兩點優勢:一是直接接觸客戶,每一個買車的客戶都是他自己店的潛在客戶,在賣車的同時就可以順便對客戶宣傳一下自己的汽車美容服務。二是因為工作的關系,自己對汽車美容保養品的一些進貨渠道和行情比較了解。
在閡行區找到了一家合適的店面,先期投資7萬多元將店開了起來。店開張后,小林作為某大型汽車營銷公司銷售的優勢開始顯現。新店最大的問題莫過于客源,而小林手頭恰恰具有豐富的客戶資源。小林印制了宣傳頁,給從前相關客戶每人寄去~張,并聲明可以打折優惠。而平日里,只要是帶客人試車,他總會適時告訴客人,自己的朋友開著一間汽車美容店,如果決定買車,馬上就可以帶著客人去包裝一下新坐騎,這樣就為小店直接帶來了生意。頭腦活絡的小林會根據客人的需要,幫著客人做些簡單設計,在價格和服務上又給予一定的優惠,這樣客人就成了固定客戶。
最妙的是,在銷售指標快達到一定額度時,小林便將提供汽車美容服務作為和同行競爭的有力武器――“如果你從我這里買車,我可以為你免費做汽車打蠟。”小林算得很清楚,雖然自己的店這邊可能有損失,可是,正職這邊的任務就完成了,公司的銷售提成有不同的額度,上一個臺階收益就大不同。反正都是自己的口袋,不管是左口袋還是右口袋。只要能賺錢就行。
為了正職,不得不關店
“開店和自己的工作原來很難平衡,不是空閑時間多就可以解決的。”這是做記者的陳先生的感嘆。
陳先生和李先生合伙開的咖啡館剛剛關門。陳先生原是一名記者,李先生是一位作家,他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在采訪中。他們認識了很多創業者,創業者的成功經歷引發了他倆的創業沖動,決定合開一家咖啡店。在經營中,他倆創造了一些新的服務模式,如客人可隨時上網;如果客人臨時碰上一些需要記下來的事情,每張桌上有現成的紙、筆;座位邊有呼叫系統,服務人員隨叫隨到;續杯的咖啡仍是原汁原味。可是開業不久,問題就出現了。首先是對咖啡經營知識的匱乏,如進貨,由于沒有經驗,他們不知道進的貨已經過了幾手,進貨成本居高不下,一年經營下來,所得利潤還不如將這家店面出租的回報多。另外,很多事情不是空閑時間多就可以解決的,開店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和不同的人周旋使他們感到非常疲憊,朋友們到店里捧場,這原是件好事。也樂得奉陪,但一些朋友常在午夜時分光顧咖啡店,也非得讓他們趕到店里一聚。人的精力有限,時間一長,大大影響了白天的采訪工作和寫作時間。他們不想再這樣疲勞作戰,只好咬咬牙,關門了事。
山東省__市新一期的《中國審計》如期而至,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拜讀了審計署濟南特派辦陳相杰老師的文章----《審計人的苦樂年華》。
沒有華麗的語言,也沒有煽情的句子,以一首老歌開場,以自己的成長歷程為線索,把與審計的緣分、工作中的艱苦、家人的支持和自己的執著娓娓道來。
我也是一名審計人,要說感悟,與特派辦比起來,我們是多么慶幸自己能在家鄉工作。雖然收入有限,但能在親人身邊互相依靠,過著朝九晚五、早出晚歸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曾有幸參加了一次全國性的審計項目,在外長達兩個月,體驗了一把雙城生活的苦與樂。每天晚上給家里打一個電話,電話那頭總是說家里很好,不用擔心。孩子幼嫩的聲音想起,幾次熱淚盈眶。就這樣過了兩個月,回到家,見到孩子,發現她又長高了許多。一份虧欠盈滿心頭,多貴的禮物都不及一個擁抱,孩子抱著我久久不愿放開,一個勁的問:“媽媽你還走嗎?”一句話問得我心頭一陣酸澀 ……
對于審計署特派辦的審計人員來說,家與賓館的和諧統一是多么無奈,節日也變得可有可無。常年出差在外,經常通宵熬夜,這些都是別人無法想象和體會的。就是這份對審計的執著和熱愛鑄就了審計人的不怕苦、不怕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學習雷鋒不用常掛在嘴邊,許許多多的審計人,默默奉獻著平凡的青春。從春華到秋實,從日出到夕下。電腦是最親密的伙伴,數字是最關心的朋友,一條條線索、一份份證據、一個個鐵案都要一分一秒的付出,常年累月的堅持。他們甘于平凡,默默付出,樂于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他們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服從工作的需要和組織的安排,“黨叫干啥就干啥”。新一代的審計人,雷鋒精神的踐行者,已經把自己的理想甚至生命,溶入黨和人民事業的整體之中,“自己就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