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7:05
序論:在您撰寫荷塘月色教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教學目標:
(1)學生能通過揣摩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2)培養訓練學生揣摩語言的能力。
(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注社會、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學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對句子揣摩,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感情,以培養學生的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學生對句子的理解以及揣摩的過程。
教學方法:
誦讀法、引導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介紹初中學過的朱自清的課文:《背影》、《春》
2、介紹朱自清的生平:祖籍浙江紹興,生于江海,等等
3、介紹朱自清寫作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五四文化運動在1925年前后進入低潮期,作者作為這次運動的主要人物在精神上的失落和彷徨。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用5分鐘的時間找出自己所認為可以突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字或詞。
2、讓學生將找出的句子寫到黑板上,并讓學生說出自己所認為這些句子所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正確的答案。教師進行查漏補缺,先讓學生體會這些句子所表達的感情,教師進行引導,以培養學生揣摩語句、字詞的能力。
3、將學生找到的句子進行串聯,給學生呈現一個完美的整體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觀)與人的思想感情(主觀)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無縫、水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
三、深入句子:
1.“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換成“幽靜”好不好?為什么?(不好。“幽僻”既有“幽靜”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靜”只能表達一個意思。“幽靜”只有在心情悠閑自在時才能體會得到,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閑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處地襯托出了作者孤獨郁悶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一句中的“踱”與“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現動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現動作的速度,也能表現做動作時的心情。“踱”與作者心情轉為開朗相適應。“踱”又與下文“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相照應)
3.“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與“就”意思相近,作者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還有“暫且”的意思,表達的意思比“就”要豐富。“且”說明荷香月色帶給“我”的歡愉只是片刻之間的,這與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進入郁悶相照應)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句中的“瀉”表達的其實就是“照”的意思,作者為什么不用“照”而用“瀉”呢?(因為作者已經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瀉”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達的其實就是“升”的意思,作者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現“青霧”的動作,但在高度上有區別:“升”讓人感覺“霧”很高;“浮”讓人感覺“霧”很低,低得與荷葉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與楊柳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一句中的“畫”表達的其實就是“留”的意思,作者為什么不用“留”而用“畫”呢?(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7“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小心,作者不愿驚動家人)
8.“輕輕地推門進去”一句中的“輕輕地”有什么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輕,作者不愿驚動家人)
9.“路上陰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達作用?(用光亮的“暗”襯托出“我”郁悶的心情)
10.“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達作用?(用月光的“淡淡”來襯托喜悅的“淡淡”)
11.“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達作用?(突出葉子長得茂密)
12.“(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復有什么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13.“荷塘的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句中“遠近”“高低”的重復有什么表達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本課堂設計的《荷塘月色》是在高一展開的,這是一個普通班級,整體基礎不太好。這是我設計的一堂“家常課”。本課堂旨在介紹散文的欣賞方法,體驗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特色。在本次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就閱讀和作者行文意圖等方面展開討論話題。教學中,我就學生關心的話題作了解答,并帶領學生正確思考和解讀這篇散文。
二、教學主題
我在設計這堂課的教學內容時,明確自己的思路,就是帶領學生共同學習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心路、散文特色和散文特殊之處,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學習優美散文的寫作方法和結構。
三、課堂教學中的細節
《荷塘月色》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摸語言”,過去總是老師在揣摸,學生在接受,學生實際并未調動起來,所以我試圖通過學生的品讀讓學生自己來感知品味。
我準備了配樂朗誦的錄音,旨在通過錄音范讀讓學生“走近”荷塘,而在進入教室后改變了主意,與其通過錄音,干脆先讓學生自己誦讀。于是在交待散文的特點和結構之后,我首先讓學生自己朗讀。
我隨機點了一個學生的名,讓她朗讀全文。這個學生朗讀能力在班上是教好的,但朗讀之后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原因還在于沒有體現出朱自清先生的情感。接下來,我播放了錄音,有比較才有鑒別。讓學生比較錄音與那位同學在誦讀時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然后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錄音中有的讀得輕緩,有的頓挫?”
隨后,學生甲答:“這樣更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
我順勢提問:“體現什么情感?”并強調,學習散文,把握作者的情感正是散文整體感知重要的一環。
“作者的心里不寧靜。”學生乙說。
學生丙不相信的神態:“可是荷塘的月色是寧靜的啊。”
“但是,作者分明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啊?”我提示。
幾個學生爭辯:“朱自清只在文章第一句交待了自己心里不寧靜,而描寫的景色都是寧靜的。”
我又問:“者為什么要寫自己‘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而且是在文章的第一句?”
這時,學生們陷入了沉思。繼而開始了討論。
一個學生突然說,“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他是看著參考書說的。現在各種參考書很多,我以為參考書在學生中的大量使用有部分原因是對課堂教學的不滿,與其禁絕不如好好引導和鼓勵。
我問道:“為什么它是文眼呢?”
這個學生只顧埋頭區看參考書。我沒有讓他再念參考書上的現在答案,更沒有阻止他別看參考書,而是表揚他能夠去查找資料是主動學習的標志,告訴學生重要的是要自己理解,自己要主動學習,不能被動學習。此時,教室里一時也有些沉悶。隨后啟發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句去理解,引導他們發散思維。
四、教學中討論結果
我又提問了幾個問題。例如,朱自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表現的情感是矛盾的呢?作者為什么會到荷塘去呢?
“因為他心里不寧靜”,“因為他想獲得寧靜”,“因為作者愛熱鬧也愛獨處”……
學生的思維明顯又活躍起來,思路也逐漸清晰。我又問:“那么作者有沒有獲得寧靜呢?”
“老師,請問,作者為什么心里會不寧靜呢?”那位朗讀了課文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趁勢說到,我就這一點帶領學生就課文展開了學習。
五、分析與反思
本堂課我先讓學生自己朗誦,再放錄音的突然轉變,我發現我的教學理念正在發生變化,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
由于我的工作經歷不長和工作經驗不足,“讓學生動起來”并不容易,于是探索如何讓學生“動起來”,這是極為重要的。我以為有這幾方面:一是學生思維的“動起來”;二是就學生的自主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對癥下藥;三是讓學生去整體感知,及時點評和引導。
在問題的設計,如果說滿意,我在備課時,特意準備了多個問題,每個問題都是緊緊圍繞散文《荷塘月色》的,并且結合朱自清先生的寫作背景和人生經歷展開。當然,有些問題是順勢而提,是學生在幫助我提問,言傳在意會之后,重視了學生的感受和體會,但也是這里讓我感到一些不足,問題基本上是我提出來,閱讀教學應該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
一、課件思想的架構
課件架構思想來源于教案,而有深度的教案則來自對教材的精心鉆研。精心鉆研教材的過程,是教師對教材內容深度吸納與修煉的過程。有些教師在準備教案的時候,首先做的不是精心鉆研教材后組織教案,而是急急忙忙到網上搜索相關的課件,然后下載修改,節約了時間,卻被限制了思維。借鑒可以,一味地“拿來”或者堆砌,何談因材施教,何談個性化的教學呢?
所以,教師只有先對教材精心鉆研,理出教學思路后,才可知教學過程中需要課件進行輔助講解的節點。其次,要考慮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因為教材的講解終歸是要結合學生狀況進行施教的。這樣結合資源和思路,恰切組合,才能思路清晰,架構合理。
二、課件氛圍的營造
課件氛圍就是總體的調子,即整個課件從頭到尾給人的總體色調和其他效果的感覺,這種感覺要和課文給人的感覺相一致。
例如,我們制作《荷塘月色》課件的時候,可以圍繞以下幾點考慮色調及效果:一是夜晚的黑色,二是月光的白色,三是鋪滿荷塘的荷葉之綠色,四是荷花的白色和粉色。筆者制作這個課件,起初的時候準備將課件總體色調設定為夜晚的黑色,但考慮到黑色背景會使播放效果不佳,于是將課件的整體色調定在了荷葉的綠色上。因為月光有朦朧之美,于是在組織精選荷葉荷花圖片后,又給每個圖片疊加上一層磅值很大的柔化邊緣的白色透明文本框,這時候荷塘月色朦朧精美的特點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另外,依據荷花的顏色將文本框設定為白色或粉色柔化效果(如圖示)。此框架下的《荷塘月色》課件使所有看到的老師都贊不絕口,在課堂演示時,學生的反應更是驚嘆不已。
三、課件標題的添加
給每個PPT頁面添加標題,可以使PPT總體層次清晰,結構嚴謹,具有邏輯性。
為使教學環節銜接順暢并節約時間,標題盡量與頁面同步出現,不提倡進入頁面后再顯示標題的動畫效果。因為當進入一個新的頁面后,師生為了等待標題動畫完成而使教學過程瞬間卡殼的感覺總是不好,且從時間計,多個標題動畫單獨出現的時間累加,對于爭分奪秒的課堂教學也屬于無謂的消耗。如果必須增加標題動畫效果的話,各頁面的標題動畫可以采用同一效果,這樣課件總體感覺起來不會凌亂。
另外,標題的文本框和字體最好修飾一下,因為既然是標題,自然要醒目一些。
四、課件動畫的設置
PPT課件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是為達到教案要求的教學效果而設置的,動畫效果當然也是為實施教案服務的。不過,一些喜歡鉆研PowerPoint軟件的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而將自己沉浸于課件動畫的花哨設置上。
動畫的使用是不能夠過度的,即使一個總體色調氛圍很好的課件,如果經常更換使用跳躍感的動畫,也會使人產生破裂或凌亂之感,并對學生理解課文的連貫性產生負面影響。
如,大部分敘述性詞條或提問式詞條的出現效果,使用非常平穩效果的“淡出”進入已經可以達到要求了,為什么還要使用“回旋”進入呢?那些跳躍性的動畫很容易使學生注意力脫離文字內容本身。
其實,動畫效果給學生腦海里的著重值是逐漸增加的。舉個例子,在連續性的“淡出”進入后,使用橫向出現的“擦除”進入足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變化。而“擦除”是沒有彈跳或破裂效果的,所以學生的思維也就不會發生我們不想要的過大的跳躍。
另外,動畫應盡可能和關鍵詞匯表達的意思相符。比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句,在講解“瀉”字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透明度為60%的、以純白色填充的、經過了50磅柔化效果設置的文本框鋪滿頁面,再增加一個向下的動作路徑或使用“自頂部”的“飛入”就達到了效果(如圖示)。
筆者在完成《荷塘月色》課件后曾開玩笑地說:“使用這個課件的老師應該在講課時大汗淋漓。”因為制作這個課件,傾注了筆者大量的心思,筆者沉浸其中,絞盡腦汁完善能力以內可以處理的部分和些微細節,它就像一個即將誕生的嬰兒使筆者充滿了演示和講解它的興奮與期待。
筆者帶著這樣的情緒進入了課堂,學生們受筆者亢奮的狀態感染,他們兩眼發光、炯炯有神,跟隨筆者由課件內容進入課文內涵,筆者可以感覺到他們和課文所描述的氛圍融為了一體,完全陶醉在了這篇美文之中。
這份羞慚主要來自于對“如何把握作者情感”的簡單化的處理。
這種簡單化具體表現為:(1)對情感的把握立足于文中直接言情的議論性語句上,而未將之和文章對荷塘月色等的描寫有機關聯,使得原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詩化特點未能很好呈現;(2)對寫景佳句的賞析就句論句,雖也達到了“賞”的目的,但卻限于修辭,是低層次的,孤立、割裂的,未將之和作者的“情”聯系起來,使得語言的形式和作者的表達意圖實際分離。
發現問題后,我決定對原教案做修改。修改的基本思想是從批判性思維出發,深度解讀,重構對文本的理解。
原處理
(一)“頗不寧靜”
【依據】“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二)暫時解脫
【依據】“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且受用”為“姑且享用”之意,“享用”的姿態證明作者暫時擺脫了內心的“不寧靜”。
(三)最終無法擺脫“不寧靜”
【依據1】“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此處流露出寥落寂寞的情懷,可見“不寧靜”重返內心。
【依據2】“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將采蓮那份“熱鬧”“風流”“有趣”視為“福”,可見對其向往;“現在早已無福消受”則流露出對現實的淡淡不滿和此時的孤寂感。是“不寧靜”重返的又一明證。
現設計
(一)“頗不寧靜”
【直接依據】文中議論:“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問題:從文本看,“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一種現實(“白天”)中“不自由”的感覺,言、行甚至思想都被約束著。白天里有“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不得不想的問題,現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間接依據】“幽僻”“寂寞”、略顯“陰森森”的小煤屑路“很好”。
步驟:
1. 夜晚小煤屑路的特點:“幽僻”,“寂寞”,略顯“陰森森”(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2. 作者為什么會認為這樣一條“幽僻”“寂寞”、略顯“陰森森”的煤屑小路“很好”?
原因:
(1)“幽僻”“寂寞”的路與他此時“頗不寧靜”的內心相諧。
(2)路的“幽僻”“寂寞”正可使他獲得“獨處”的機會,從而獲得無人約束的“做”“說”的自由。
【結論】
朱自清內心確有因“白天”中的“不自由”而帶來的“頗不寧靜”,這種苦惱既體現在文中的直抒胸臆里,也體現在他對“小煤屑路”的認可上。正因為現實中的這份苦惱,所以他需要“獨處”,需要沒有不自由感的“另一世界”。
(二)暫時解脫
【直接依據】文中議論:“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間接依據】荷塘月色呈現的意境特征。
步驟:
1. 把握文中兩個主要意象——荷與月的形象特點。
荷
(1)風姿優雅
【依據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將荷葉細桿、葉面圓而鋪展的形象喻為“亭亭的的裙”,讓人聯想起芭蕾的曼妙優雅。
【依據2】“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葉子的“更見風致”是因為水的流動帶動荷葉搖擺,這使葉子搖曳生姿,款款動人。這一筆很是精彩,水“脈脈”含情,葉不負“恩澤”,更為美好動人。
(2)嬌美清麗
【依據1】“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裊娜”寫出了開放的荷花柔軟嫵媚的姿態;“羞澀”表現了含苞欲放的荷花少女般的嬌美。
【依據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明珠”和“星星”均為發光之物,“剛出浴的美人”皮膚細膩潤澤,博喻刻畫了月光照耀下,荷花的花骨朵和盛開的荷花色澤瑩潤的特點,使月下荷花的形象分外清麗脫俗。
(3)朦朧淡雅
【依據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香”是“清香”;量為“縷縷”而非“陣陣”;其美妙又如遠處高樓上飄來的歌聲,若有若無,讓人欲罷不能。作者筆下的荷香無疑是淡雅宜人的。
【依據2】“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月色賦予了花、葉朦朧的美,呈現出夢幻般的特征。
小結:
在作者筆下,荷這一意象具有風姿優雅、嬌美清麗、朦朧淡雅的特點。
月
(1)幽靜恬美
【依據】“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寫出了月光的清澈和流動感,而“靜靜地”又將這種“動”置于絕無聲響之下,此時動而無聲的清澈月色呈現出的是一種靜謐的幽美。
(2)柔和朦朧
【依據】“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朗照”則過于明亮;有云,但又用“淡淡”和“滿月”去中和,這使月色在分寸上“恰是到了好處”,柔和朦朧,如“小睡”般“別有風味”。
(3)優美和諧
【依據】“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以小提琴名曲富有變化而又和諧優美的旋律喻因為月色的“不均勻”而帶來的光影之優美和諧。
小結:
在作者筆下,月這一意象具有幽靜恬美、柔和朦朧、和諧優美的特點。
2. 結合意象特點把握荷塘月色的意境
問題:文中荷和月這兩個主要意象共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
意象 荷—— 風姿優雅嬌美清麗朦朧淡雅
月—— 幽靜恬美柔和朦朧和諧優美
幽美、恬靜、朦朧、柔和的意境
3. 通過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問題:由荷塘月色幽美、恬靜、朦朧、柔和的意境特征,可知作者當時什么樣的心境?
——文中的景、情關系可理解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從荷、月的意象特點及它們共同營造的意境看,作者當時的內心應該是寧靜、平和、喜悅的,只是這喜悅和景的柔和朦朧一樣,是“淡淡的”,但“頗不寧靜”畢竟是遠逝了。
【依據】
王國維先生云:“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朱自清筆下,荷塘月色已非純粹的自然之景,而是“著我之色彩”的景,所以,荷塘月色的“色彩”便是作者情感的“色彩”,景與情應該是交融統一的。
意象是表意的物象,是主觀之象;意境是境界和情調,是抽象的氛圍。袁行需先生曾簡明地閘釋說:“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由此可見,依據對意象、意境的體味來把握作者的情感是可靠的,兩者是相融相諧的關系。
【結論】
荷塘邊、月色下的朱自清在自然美景中的確得到了暫時的解脫,收獲了“淡淡的喜悅”。他“受用”著“無邊的荷香月色”,暫時逃離了那個讓他“頗不寧靜”的現實世界。
(三)最終無法擺脫“不寧靜”
【直接依據1】文中議論:“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荷塘月色的世界是一個靜謐優美的世界,我“受用”著那份安靜及和諧;現實世界是喧囂的“熱鬧”,但這個世界里的“我”擁有的只是“什么也沒有”的寥落寂寞的情懷。
【直接依據2】文中議論:“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無福消受”既因為年齡早已不是“妖童媛女”的年齡,更因為在動蕩不安的現實世界里,早已找不到這樣的嬉游之所。
【間接依據1】“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
“陰陰”與“一團煙霧”雖也表“朦朧”之意,但用詞不再具有先前的美感,帶給人更多的是昏暗的感覺。可見隨著作者逐漸離開荷塘的步伐,回望中的荷塘之景也在作者心中、筆下生出了變化。
【間接依據2】“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隱約的遠山應是美的,但“只有些大意罷了”卻表達了“不足感”。夢的世界里有的是“月光”,現實世界里有的是“燈光”,與其說是燈光“沒精打采”,不如說是走向現實世界里的朱自清變得“沒精打采”了。
【間接依據3】“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美少年、美少女、美酒、美景,“恐”的是花“沾裳”,“畏”的是水濕裙。不得不說,《采蓮賦》所描寫的場景充滿了風流熱鬧的曖昧色彩,這里沒有成人的煩惱,只有少年、少女之間涌動的情意。這個世界和荷塘月色一樣,也是一個有別于現實世界的“另一世界”,是作者可望而不可即的夢的世界。
【間接依據4】“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對比之前“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中對流水“脈脈”的贊意,此時卻變成了直截了當的“是不行的”,情感的變化已是再明顯不過了。
【結論】
隨著回家的步伐,朱自清離那個曾帶給他淡淡的喜悅和短暫的超脫的夢幻荷塘越來越遠,“不寧靜”重回心頭,沮喪、悵惘、寂寞、嘆息成了他內心的主旋律。這種情感又附著在景物上,于是,目光所及(樹色、遠山、燈光),耳朵所聞(蟬聲、蛙聲)與心中所想(采蓮的世界)都被這種情緒影響,他又成了現實世界中一個“不自由”的人。
反思
此次教案的修改,我的立足點是運用批判性思維解決作者情感的把握問題。
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恩尼斯(Robert· Ennis)認為,批判性思維是“為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基于這種思維特征的批判性閱讀的三個基本特點是:質疑、思辨、建構。
按照這種思維的要求,我不得不問自己幾個問題:
(1)既是寫“荷塘月色”,為什么要花一個段落寫那條小煤屑路?這條路和朱自清內心的“頗不寧靜”有關聯嗎?
(2)何以見得他在荷塘月色中獲得了暫時的超脫,僅僅憑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3)又憑什么說他最終無法擺脫“不寧靜”?僅憑“蟬聲”“蛙聲”和“無福消受”這兩處單薄的議論嗎?
當我做這樣的思考的時候,我發現,將文本中的景與情割裂分析是完全不恰當的,因為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藉文中占據主要篇幅的景物描寫找到答案。
批判性閱讀中的“質疑”指向的是是否“決定相信什么”,就《荷塘月色》而言,就是——我是否該相信作者的情感如他所說的那樣。質疑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發現缺陷,也包括尋求理由以確保結論的正確性。因此,批判性思維既是否定性的,也是建設性的。現在的設計繞了一個大彎,但最終有力地證明“他的情感變化的確是這樣的”,雖然結論和原處理一樣,但是中間過程卻大相徑庭。對景物描寫的分析和作者情感被有機聯系起來;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點被呈現出來;而作為詩人的朱自清的散文,其詩化色彩也逐漸被清晰化。
批判性閱讀中的“思辨”指向的是“合理的、反省的思維”,就是運用事實依據和理論依據,結合合理的想象、聯想,對問題進行富有邏輯性的縝密分析和推斷,這個邏輯思考過程在現設計中通過“直接依據”和“間接依據”被清晰地呈現出來。
經過邏輯的分析過程后,讀者最后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就是“建構”,它是質疑、思辨后形成的見解,是批判后的否定或肯定,是解構后的重構。就《荷塘月色》中的寫景描寫而言,如果進行邏輯分析后無法獲得和議論表白一致的內心情感,那文章的抒情就變得“可疑”,或者說文章的藝術水準將因情、景的不諧而大大降低;反過來,邏輯分析之后,如果我們收獲的是對原文情、景高度融合的認可,那么這種重構將比簡單地接受他人的解讀抑或直接通過議論淺層次地把握作者情感深刻得多。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很好的鍛煉。
關鍵詞:確定性;不確定性;本色課堂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直接影響教學的走向,是所有教學活動的終極追求。它既包括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學生的心理發展等因素,設計的預期目標,即確定性的教學目標,同時也包括由于課堂的師生互動而偏離甚至違背了既定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生的大膽質疑、討論生成的新的教學目標,即不確定的教學目標。我認為,只有將教學目標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結合,才能真正實現以生為本,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1.目標預設――眾里尋他千百度
語文的每一堂課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每課時都有自己確定性的教學目標。設置教學目標,必須是一個苦心經營的過程。
一方面,設置教學目標要關注文本本身。下面,我將以和初三學生分享的一堂閱讀課《荷塘月色》為例,談談如何設計教學目標。這篇文章是現代散文的名篇,用詞精當。在藝術手法上,《荷塘月色》通過生動傳神的比喻、擬人和大量的疊詞的使用,表現出“月色”特有的朦朧、令人神往的美。因此在知識與能力的目標上,我設計為揣摩文章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同時,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設置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另一方面,教學目標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荷塘月色》本是高中的課文,表現情感較為復雜。有人說,表現了作者對殘酷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對安定、祥和、幸福生活的熱愛和追求。也有人說是表現作者內心與“妻”咫尺天涯的感傷,對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現在要與初中生分享這篇文章,要考慮學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狀態,不能過于苛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設計上,我只要求學生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感受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淡淡喜悅、憂傷之情,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
正如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所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學論教,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學生不斷獲得新知識,不斷發展新能力,不斷豐富情感。
2.目標生成――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如果說,目標預設是“眾里尋他千百度”的苦心經營過程,那么目標生成就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偶然相遇過程。每一堂課,教師除預設目標之外,還要在課堂上因勢利導,恰當地調整或變通教案,以保持學生思維的流暢性,確保課堂教學的質量。
在《荷塘月色》的閱讀過程中,我請學生朗讀自己最有體會的句子。有一位學生提到:“老師啊,課文第四段說:‘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既然只有‘一絲’,為什么會‘像閃電一般’呢?”顯然,這超出了我的預設。于是,我讓其他學生認真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位學生說道:“這里的‘一絲’既指程度很輕,也指速度很快,是‘一絲的顫動’,稍不注意,就閃過去了。所以,‘像閃電一般’。”話音剛落,質疑的學生立刻認同地點點頭。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不但有效地解決了課堂疑問,還加深了學生在和文本對話過程中對字詞的理解。
3.兩者結合――本色課堂,和諧共贏
目前,語文課堂教學有一種弊端,就是學生常常被教師預設的教案驅趕著,老師和學生眼里只有終點,完全忽視了時間跑道上的風景。這樣,課堂教學也就失去了生命力。究其原因是教師眼里只有預設的目標,沒有課堂上生成的目標。
在課堂上,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真正在屬于自己的課堂里自由解讀。通過自由對話,將原本確定的教學目標和課堂生成的不確定教學目標結合,由此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增加語文課堂教學的情趣和活力,確立學生主體發展意識。
一.選擇引領,促進預設之外的生成
課堂教學不可能總是沿著預設方向進行,有時會出現預設之外的、重要或無關緊要的、有意義或者意義不大的新方法與新思維、新情況或者新事物,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師生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創造性與主動性,那么實際教學過程要比預設過程更具生機活力,更為生動豐富。同時,由教學本身看,從計劃到具體開展過程,由教師教學到學生學習過程則為動態變化及生成性過程。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于意料之外的問題,教師需要巧妙應對,靈活引領。
第一,當學生出現思維障礙時,語文老師以退求進,靈活進引。如學習《江南的冬景》后,筆者在預設中要求學生寫寫與家鄉季節有關的作文。而當時又是晚秋冬初,筆者認為這是個不錯的時機,因而精心預備了寫作教案。然而,當學生聽到要寫文章后,“怨聲”連連:“唉,又是寫作,又得磨死腦細胞了”;“又是寫季節,亂寫一通得了”;“還不如到外面瞧瞧”等。面對這一意外,筆者“丟掉”教案,以退求進,說道:你們想去外面體驗故鄉晚秋冬初之景嗎?于是學生精神抖擻。筆者適機提出要求:你們要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然后教師引領學生在校園草地上觀察、感悟。第二天,全班學生都交上了作文,既有敘事的,也有議論的、寫景的,并且整體寫作質量較高。
第二,當課堂教學脫離方向時,則積極引領。在課堂教學中,若出現一些與教學內容不相關的意料之外的突發事件時,教師可利用其積極面展開啟發,實現精彩生成。如學習《荷塘月色》時,當學生們正細細品讀文章對月色荷塘的描述時,從窗外突然飛進一只蜻蜓,于是學生注意力被蜻蜓所吸引,有些學生想離開座位去捉蜻蜓。面對這一意外事件,教師正色道:你們將“荷塘月色”讀得太美了,看,蜻蜓也被美麗的“荷塘月色”吸引了,你們愿意齊讀來與蜻蜓分享這優美的月下景色么?雖然學生半信半疑,但還是回到了課文朗讀中,并入情入境地齊讀著,取得較好的課堂調控效果。反之,如果教師不是機智引領,而是采取嚴厲批評的方法,往往會影響課堂教學秩序和良好的氛圍,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一定不是理想狀態下的精彩生成。
二.點撥引領,促進預設之中的生成
在教學過程中,預設也是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師課前有計劃的、有目的的安排與設想。而生成,則是構建與生長,是教學中動態變化過程,有生成性與豐富性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是相輔相成的。生成以預設為基礎,預設以生成為提高。
第一,課堂上,教師可通過問題點撥來有效引領。如教學《雷雨》時,當學生對課文中人物關系有一定了解后,教師可就人物形象特征分析展開預設。首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人物形象的看法。由學生談論中,可發現他們較為感興趣的是周樸園對魯侍萍是不是真的有感情。對此,筆者精心做了準備。然后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小組辯論。學生們激烈辯論著,當他們爭持不下時,教師可及時點撥:當時社會如何?家庭關系如何?于是,學生辯論更為理性,更深層次地分析問題,雖然未得出定論,卻在辯論中對課文有了新體驗與新認識。
教師的專業的生活主要內涵是什么呢?我首先想到了教師的備課。
蘇霍姆林斯基聽了一位歷史老師的講課后很感動,問他是什么時候備課的,這位老師回答:備了一輩子。
我相信,大凡有點成就的名師,都會像這位歷史老師那樣用其一生來備課,他一生所過的專業生活,主要就是備課。備課,絕不僅僅是寫份教案而已。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么,鉆研教材、查閱資料、搜集信息、思考教法這些大量的工作是不是可以算作隱性的備課呢?
吃自己嚼過的饃也不甜
此話出自一位老教師之口。有人問他,教書三十余年,你怎么每堂課還都重新備課?答曰:“吃別人嚼過的饃,不甜;吃自己嚼過的饃也不甜。”這一比喻,真是形象而貼切。
葉圣陶先生提出過“教學欲”這一概念。教學欲,即上課的主動性和激情。一個沒有教學欲的教師走進課堂時會步履遲滯,講起課來會無精打采。如果有了躍躍欲試的激情,有了一吐為快的宣泄需求,那么這堂課才會上得暢快,上得神采飛揚。而吃嚼過的饃,連自己都會感到厭倦乏味,又怎能有興致勃勃的教學欲望呢?備課,如果備到了立馬就想向學生傾訴的地步,這堂課必定會吸引人、感染人。
教學乃“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下來,難免有疏忽、缺漏甚至是失誤,但是,這些遺憾都可在下一堂課加以彌補。遺憾可變為登上新臺階的動力。盡管下一堂課又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新的遺憾,但這樣的循環,實質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也許我們的課永遠達不到完美,卻可以不斷走向完美、接近完美。明乎此,又有誰愿意裹足不前呢?
許多優秀教師都很重視教學反思,這就是化遺憾為財富了。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
其實,教師的責任又豈止于彌補遺憾,不斷地求變求新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聽一位老教師教《荷塘月色》,他一上來先從時代背景說起:此文寫于大革命失敗后的1927年,現實的黑暗使作者陷入彷徨和苦悶之中,所以作者在開頭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后面又表現了對現實不滿的激憤心情……一聽,就知道他用的是老教案,其語言也是教學參考書上的那一套。看來,他不知道如今對課多元化、個性化的解讀早已取代了對課文單純做政治性的解讀,仍然是固守一隅,抱殘守缺。據說,這種一本教案沿用多年的情況在學校里還不在少數。年復一年地炒冷飯,照本宣科,不斷重復自己,能沒有職業倦怠嗎?又憑什么讓大家尊重你、佩服你呢?
談到這件事,我的一位朋友說,不要說是重復使用老教案,就是新備的課,也可能需要作出臨時調整。他講了他自己教《荷塘月色》的故事,上課之前,一名學習優秀的學生對他說,上課請不要提問他,因為最近家中發生變故,內心很亂。于是他在這堂課的最后做了這樣的發揮:《荷塘月色》這篇課文可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作者從現實的俗世中解脫了出來,進到了一個純美的自然情境之中,心靈得到了慰藉和滋潤。自然美對人具有調適甚至療傷之作用,年輕的恩格斯就曾經在失戀后進入阿爾卑斯山旅游,使內心得以平復……最后他說:現代人的心靈難免會處在煩躁、焦慮之中,所以每個人都要善待心靈,尋找到自己心中的“荷塘”……聽課者無不認為這堂課的結尾堪稱“神來之筆”。
一位教師只有常教常新、與時俱進,才會永葆教學青春。他不但不會去吃自己嚼過的饃,而且總是吃現蒸的饃。所以,根本無需乞靈于舊的教案。
看似隨意,實則刻意
有些教師平時的課上得還不錯,但一上公開課,由于過于刻意,反而上得不如平時。
有位女教師擅長朗讀,音色悅耳,平時授課很受歡迎,效果也好。那天我們一行人去聽她的課。本來,那篇課文短小清淺,很適合朗讀教學,可是她卻刻意運用了多媒體手段,弄得個人特色蕩然無存,讓我們好不失望。有位教師總是不滿意學生對問題的回答,課上得很是糾結。原來,他要求學生的表述必須完全符合他的意思才行,這種刻意其實就是刻板。看來,刻意而為,往往是吃力不討好。執教者累,聽者亦累。
詞典上對“刻意”的解釋是用盡心思,并無貶義。和“刻意”相對應的是“隨意”。講課當然需要盡心盡力,不可隨意為之,但隨意有時卻可表現為不經意、灑脫、盡興,使教學平添色彩。對于刻意和隨意,滬上一位名發型師有次在聊天時給了我極大啟示,他說,最好的發型都是刻意營造的,卻看似隨意。――現代人厭倦了整齊精致的形象,轉而追求率意閑散,追求釋放個性。原來,隨意,絕非隨便,實質是刻意為之。上課是否也可如此呢?它應是精心準備的,但上得卻自然有個性。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也說過,他追求的是“沒有藝術的藝術”。所謂“沒有藝術”并非不講藝術,而是讓人看不出人為雕琢的痕跡。
精湛的課理應輕松、本色,而又恰似行云流水。有的教師為了上一堂公開課,多方征求意見,不厭其煩地多次試講。――愚以為,如此做法大可不必,這種刻意也許最終會消解了激情和自我本色,給課帶來太多人為修補的痕跡,甚至成為“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