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5:12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學經濟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藥物經濟學論文范文一: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應用藥物經濟學評價
白內障手術是眼科常見手術,依照眼科手術切口分類方法,該切口屬于Ⅰ類(清潔)切口,需要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使用。同時,手術本身造成的眼內組織細胞損傷,血-房水屏障的破壞,人工晶狀體的植入等導致術后炎癥反應的發生,需給予藥物治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單方制劑)、左氧氟沙星聯合氟米龍滴眼液(復方制劑)已成為白內障術后常用抗炎藥物,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目前已有文章評價上述2種藥物在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的有效性、安全性,但藥物經濟學評價較少,故進行此研究,旨在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2月2013年10月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三醫院臨床診斷為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患者133例(133眼)。排除全身疾病和其他眼部疾病;排除術前1周內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非甾體抗炎藥和免疫抑制劑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單方組66例(66眼)和復方組67例(67眼)。單方組男性32例,女性34例,年齡19~71歲,平均(32.258.35)歲;復方組男性30例,女性37例,年齡21~58歲,平均(26.5210.23)歲。2組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手術全部手術均由同一醫師完成,術前常規散瞳,表面麻醉,透明角膜切口,連續環形撕囊,超聲乳化吸出,注意吸凈皮質,植入折疊式后房型人工晶狀體于囊袋內。術畢球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20mg和地塞米松2mg。
1.2.2給藥單方組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愛爾康公司)2周,第1周6次/d,第2周3次/d。復方組滴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參天制藥)和0.1%氟米龍滴眼液(參天制藥)2周,第1周各4次/d,第2周各3次/d。每次1滴,滴入結膜囊內,術后24h開始滴藥。
1.2.3臨床評價術前1d和術后1、3、7、14d進行視力、裂隙燈顯微鏡、直接檢眼鏡、眼壓、前房閃光值檢查,詢問癥狀,觀察體征。全部患者的癥狀體征評分由同一位醫師完成,該醫師不知患者術后用藥情況。評分項目包括癥狀(畏光、異物感、流淚、眼痛和眼癢)與體征(球結膜充血、球結膜水腫、睫狀充血、纖維素樣瞳孔膜和虹膜后粘連)。癥狀和體征的評分依據其程度以0~4分表示。對每次檢查結果進行綜合評分,綜合評分為各項癥狀和體征的評分乘以權數后相加所得出的分數。不同的權數反映不同癥狀和體征在炎癥評價中的重要性。對于白內障術后患者,前房閃輝和細胞反應的權數為2,其他各項癥狀和體征的權數為1。有效率=(術后3d總評分-術后14d總評分)/術后3d總評分。記錄不良事件發生率作為安全性評價方法。
1.2.4藥物經濟學分析采用成本效果比(C/E,單位效果所花費的成本)分析治療成本和效果,在對不同治療方案進行分析比較時,有的方案可能花費的成本很多而產生的效果也很好,而增加效果需要增加患者支出,這時就要考慮每增加1個單位效果所花費的成本,即增長的成本效果比(C/E),它代表了一個方案的成本效果與另一個方案比較而得到的結果。成本(C)分為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和隱性成本,它不僅指藥物的成本,還包括檢查成本、給藥成本、治療成本、時間成本等。除藥費成本外,其他成本幾乎相同,故采用藥費成本效果分析。每例藥品費用(元)=療程用藥量藥品單價(元)。所有費用均按2012年的價格計算,2組療程均為2周。單方組:前1周每天6滴,需42滴,后1周每天3滴,需21滴,合計需要63滴。復方組:前1周每天各4滴,各需28滴,后1周每天各3滴,各需21滴,合計各需49滴。根據1mL液體大約滴20滴,5mL瓶裝滴眼液,完成上述治療,單方組需要1瓶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復方組需1瓶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1瓶氟米龍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單價37元,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單價35元,氟米龍滴眼液單價22元,故單方組成本是37元,復方組成本是57元。3種進口藥品已在臨床應用多年,價格波動較小,可不考慮敏感度分析。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眼部癥狀和體征綜合評分比較
2組術后第3天眼部癥狀和體征綜合評分最高,第7、14天明顯降低;單方組下降明顯,組間、時點間和組間時點間交互作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眼壓比較
2組術后第3天眼壓較手術前升高,術后第7、14天降低;單方組下降明顯,組間、時點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時點間交互作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3安全性單方組有4例患者訴輕度眼癢、異物感,2例患者訴輕度眼干,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955%;復方組有6例患者訴滴藥時有一過性刺激感,8例訴輕度眼癢、異物感,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896%。單方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復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3.910,P=0.048)。以上不適癥狀均較輕,未對癥處理,術后14d訪視時,不良事件消失。2.4藥物經濟學以臨床總有效率計,單方組、復方組的C/E分別為48.826元和76.139元,復方組治療成本高,增長的成本效果比(C/E)是27.313元,即單方組每獲得1個單位效果比復方組多花27.313元。
3討論
白內障超聲乳化設備、技術的進步使得術后并發癥及眼內炎癥的反應有所減少,但是物理刺激、超聲作用、黏彈劑與灌注液的使用,以及人工晶狀體的異物反應,仍有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發生,需要控制。上述因素會產生導致炎癥反應的前列腺素,從而使房水屏障功能遭到破壞,并誘發眼前房充血,使蛋白及一些炎癥細胞進入房水及房水閃輝與房水細胞反應,還可導致眼壓升高、角膜水腫及虹膜粘連等,阻斷前列腺素的產生是目前白內障術后用藥的焦點。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是一種復合型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是眼科的常用抗炎藥。妥布霉素屬氨基糖苷類,抗菌譜廣;地塞米松為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抑制磷脂酶A2產生花生四烯酸,從而減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產生而表現較強的抗炎作用,其還能抑制多種炎癥因子的產生,誘導細胞凋亡。氟米龍與地塞米松均為皮質類固醇激素,但氟米龍是一合成的氟化皮質類固醇,與其他類固醇激素相比,激素性免疫反應較輕;氟米龍為中效激素,無明顯的體內蓄積效果,而地塞米松是長效激素,半衰期長,藥效持久,易產生蓄積作用。本研究通過評估術后眼部癥狀體征評分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較了單方、復方制劑在白內障術后的抗炎效果,結果顯示,單方組在術后眼部癥狀和體征總評分方面明顯優于復方組,單方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也低于復方組,說明單方組在控制術后炎癥反應及不良反應方面明顯優于復方組。同時發現,手術前后眼壓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術后眼壓低于術前,可能與植入人工晶體鏡片的厚度低于正常人晶狀體有關,但不能排除測量誤差、眼壓本身的波動性等因素,具體原因待于進一步研究。臨床實際中,通常將用藥的有效性、安全性、經濟性三者結合起來評價,以求真正為臨床合理治療和用藥的決策科學化提供客觀依據。從成本-效果分析尋求的治療方案看,本研究單方組的成本-效果更具優勢,同時患者在用藥期間易記、方便,更值得臨床推廣。
藥物經濟學論文范文二:二次文獻藥物經濟學論文
1二次文獻研究方法介紹
1.1概念及特點
PE范疇內的二次文獻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已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對不同藥物及治療方案進行系統的藥物經濟學綜述分析。在模型法研究中,可通過二次文獻研究方法對臨床試驗中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Meta分析,其分析結果是模型中假設參數的主要來源。二次文獻研究的特點是研究時間快,研究成本小,但必須基于充足的現有文獻,以及不同研究文獻的可比性等假設條件。
1.2二次文獻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藥物經濟學研究在我國已有近20年的歷史,在國內仍然是一門新興發展的學科。筆者經文獻檢索發現,自1999-2000年起,每2年為一跨度,至2009-2010年,國內有關PE研究的文獻數量基本呈逐步上升趨勢(見圖1),文獻的主要撰寫者為醫技人員和藥師,選用的評價方法以成本效果分析為主。部分發達國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在PE的理論研究和實際運用方面發展較早(70年代初),同一階段其對PE評價方法的應用實例更多(主要是藥品研發和生產企業及相關學術研究機構),對分析方法的選擇和操作也更為成熟。單以成本-效用實例論文為例,其在1998-2001年的數量為305篇,比1976-1997年22年間發行的數量高出77篇;同時在PE評價內容上也更為全面和規范,主要體現在明確了研究角度、成本和效用的貼現分析、成本效用的增量分析等評價內容。這些高質量的外文文獻也可作為二次文獻研究中的數據和方法來源,服務于我國醫療機構的藥事決策和管理。
1.3方法及步驟
1.3.1文獻檢索提供臨床研究論文的國內外數據庫主要包括:中國知網、維普數據庫以及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CentralRegisterofControlledTrials等。國外研究者發現,Medline和EMBASE數據庫包含10%~87%的RCT研究論文。檢索詞主要有研究設計的類型、干預措施、評價方法以及研究對象等。除此之外,還可向有關臨床試驗的研究人員索要已發表或尚未發表的臨床信息,供本機構使用。
1.3.2文獻篩選文獻篩選的主要方法是對檢索到的文獻資料進行質量評估,剔除不符合要求的PE評價報告,以增加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內容上,除了必須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角度、評價方法、研究設計、干預措施、成本產出計算、貼現分析、計算結果及敏感性分析等項目外,在文獻質量上,以上各項目也應符合PE評價的標準和規范,針對此步驟,SANCHEZ制定了一項PE研究資料評估標準表(表1),供研究人員剔除和篩選PE文獻。而后Rijdt等也發明了一種得分卡(scorecard)的工具來判斷文獻的質量,結果以分數高低來決定納入的PE評價文獻。另外,Ofman等則利用名為QualityofHealthEconom-icStudies(QHES)的工具,識別出較高質量的成本-效果分析數據。除了上述對PE評價資料進行系統檢查的工具,也有篩選工具是針對PE評價中的某一項內容而設立的。值得注意的是,多數PE評價報告易忽略對其臨床和經濟數據的外推性的討論,二次研究時仍須借助其他途徑或工具,對文獻的外推性進行評價和判斷,Heyland(1996)、Welte(2004)、Drummond和Antonanzas(2009)等為得出某PE評價結果外推的可能性,提出了相關的方法,這些方法多是將判斷外推性的標準以列表的形式呈現,推斷其研究或者系統綜述的結果能夠外推于本醫療機構的程度。受篇幅影響,具經篩選所得文獻水平,直接影響到下一步驟的實施,即利用統計學工具來處理或應用文獻中的數據。
2文獻分析及利用方法
通過文獻研讀筆者發現,在PE領域中,共有三種分析方法:即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以及經濟學模型分析,可用于臨床治療方案篩選、處方集遴選等藥事決策。
2.1Meta分析Meta分析是用統計學方法對收
集的多個研究資料進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來回答研究的問題。其優點是通過增大樣本含量來增加結論的可信度,解決研究結果的不一致性。Meta分析是對同一課題的多項獨立研究的結果進行系統的、定量的綜合性分析。通過Meta分析,可避免不同研究資料帶來的偏倚,更精確地評估各種健康產出指標,幫助決策者做出合理的判斷。通過Meta分析,可綜合相同研究設計但樣本量較小的系統的PE評價報告。運用Meta分析工具確定治療方案,Garg和Yusuf運用了此方法,結合幾個樣本量較小的PE研究資料,重新評估了兩種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抑制劑在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的臨床療效和經濟價值,通過Meta分析圖表,可以顯著反映抑制劑A和B在臨床療效和消耗成本方面的不同,最終遴選出了針對不同患者類型的適用藥物。此外,利用Meta分析中的發表偏倚,可以判斷所得文獻是否過分強調了陽性結果,并隱瞞了部分或所有的陰性結果。目前發表偏倚的結果多以漏斗圖來表現,分析方法簡單,可視化結果利于觀察者做出結論。但也有人認為該方法主觀性較強,不同觀察者在查看漏斗圖時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鑒于此,人們提出了更科學的統計學方法來檢驗發表偏倚。目前應用最多的是Eggers檢驗,用來判定小樣本研究的臨床效果是否有更大的效用量,即是否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臨床產出。其他檢驗方法,如Beggs檢驗和Macaskills檢驗也陸續被開發應用于分析發表偏倚,但目前尚未有學術研究闡明各檢驗方法的適用范圍。
2.2敏感性分析
藥物經濟學評價過程中,某些參數所用的數據并不是實際測量的數據,而是借用過去或現在已經發生的樣本數據或建立在合理假設基礎之上的數據,也就是對未來進行預測而得出的結果。這個結果由于受客觀因素、主觀因素的影響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確定性,預測數據與實際發生的數據之間很可能存在偏差,可能導致評價結論偏倚甚至錯誤。因此,必須通過變化這些參數來檢驗結果的敏感性。敏感性分析的方法有:單純法(根據不確定性因素每次變動數目的多少,可以分為單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閾度法、極端分析法、排序穩定性分析(ROSA)、概率分析法(如MonteCarlo)。符合要求的PE評價均應對各種不確定參數建立可信區間,然后使參數取其上限和下限來進行敏感性分析。利用文獻中的敏感性分析,二次文獻研究人員可以將所有研究結果應用到本機構擬解決的問題中。特別是當文獻作者改變的變量值為本機構臨床中的參數時,其重新評估的結果可為本機構人員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
(一)計量經濟模型的設計
(設模)計量經濟模型是以變量來表述我們的研究對象及其影響因素的觀察結果,以方程式或方程組表述這些研究對象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而其最基礎的內容主要反映在單方程模型中,它一般是由如下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
1.變量反映我們研究對象及其影響因素的觀察數據,構成了模型的變量要素,它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其中:解釋變量(ExplanatoryVariable)代表著系統中影響研究核心的各種因素,一般情況下只觀察一個因素影響的回歸分析叫做一元回歸分析,而對兩個及以上的因素分析叫做多元回歸分析。在分析中要觀察解釋變量的不同控制下,相應的被解釋變量的反映,所以說解釋變量是確定性的變量。但在經濟現象觀察中,我們很難對各解釋變量進行控制,這也是我們在現實中遇到的一大難題。被解釋變量(ExplainedVariable)是我們研究的核心內容。我們的研究依賴于對其觀察所得到的現實數據,但是其被動的地位是確定的,即它是系統中的被影響結果。且因受隨機性的各種干擾而表現出隨機性的特點,因此我們尋求的總體回歸方程將是一種平均意義上的期望方程。
2.回歸方程及其形式反映研究對象各變量關系的方程是模型的主體部分,它就是由統計回歸分析的方法得到的回歸方程。在現實的人類社會中,事物的普遍聯系性,常常隱含著未知的因果關系。任何一個系統,在影響系統的各因素作用下,都能保持一種穩定的狀態,而對這一穩定狀態的形成機制的尋找過程,已成為現代回歸分析的核心內容。因此,在回歸分析中,人們常將系統的穩定關系,以方程式的形式來表示。且以研究對象為被解釋變量,以各影響因素為解釋變量,建立起解釋變量決定被解釋變量的回歸方程。以方程中的參數來反映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并進一步尋求對系統的控制和影響的方法。在計量經濟學中,線性關系的回歸方程是最常見的,因為它是基礎,且簡單容易理解,所以是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內容。然而現實中經濟現象的復雜性,卻常表現為非線性的特點,要準確描繪這些復雜形式,需要我們研究和開發更多視角的分析方法,如解釋變量的一元與多元,被解釋變量的線性與非線性、確定與隨機、二元選擇與多元選擇等。這些變量之間的組合方式,就構成了方程的形式,需要我們不斷的調算或檢驗才能確定。
3.經濟參數經濟參數是在各類模型中變量之間的關系系數,它反映著我們要探求的經濟規律,是我們必須求解才能得到的內容,如模型中各回歸系數等。該要素實質上是計量經濟分析的最終成果,但它關系到我們經濟分析的恰當有效性。
4.模型的誤差項計量經濟模型所探究的是如何使用回歸方程,來反映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內在聯系。然而隨機因素的干擾,會使系統產生一定的偏離,這種偏離被我們稱之為模型的誤差。誤差的大小及穩定程度,表明隨機性干擾對系統的影響程度及持續的作用程度。由上述四大要素構成的,能真實反映總體經濟關系的理想模型,被我們稱之為總體經濟模型,它往往是未知的,是需要我們去探究和尋找的模型。而在探索過程中,我們要通過經濟理論或經驗來設定總體模型的可能形式,再用樣本數據來實證我們設定的模型是否正確。可見模型的設定是我們建立模型的基礎和靈魂,是計量經濟分析的關鍵環節。
(二)模型參數的估計
(算模)由方程式或方程組構成的各類經濟模型,本身只能表明現象之間是否有聯系,而方程中各類參數才是真正說明現象之間具體關系的內容。所以說各參數是反映經濟規律的主體,更是我們建模所追求的目標。而利用樣本觀察到的各類數據有著很多隨機因素的作用,使得本來并不明確的數量關系都變得更加模糊了,因此我們需要一系列的統計方法,將這種隱含的關系查找到,并能夠做到盡可能的準確,這就是模型參數的估計問題,而解決的方法有很多,如最小二乘法、極大似然估計法、距估計法等。
(三)模型的檢驗
(驗模)我們設計和估算的模型是否科學合理,以及如何改進模型使其達到更加科學合理,需要我們做大量的檢驗和監測工作。所以對模型進行各類檢驗的學習,將占據計量經濟課程的絕大多數時間,并成為了我們學習的主體內容。具體的檢驗內容包含如下四部分:
1.統計顯著性檢驗當我們根據樣本數據對模型的參數進行估算時,該樣本的特征是否能夠代表總體特征的檢驗就是統計顯著性檢驗。由于模型參數的估算是根據樣本數據進行的,那么某個參數是否顯著,以及參數整體上或模型整體上是否顯著等都需要進行統計檢驗,而這類檢驗實質上就是對樣本的代表性進行的檢驗。
2.經濟意義檢驗當我們估算出模型的各參數時,其數值的大小、符號的方向相互之間的關系等內容,是否符合經濟理論或經驗的要求,以及根據理論或經驗的認知能否得到樣本資料的支持等方面的檢驗,就是經濟意義的檢驗。
3.模型要素的計量檢驗經濟模型是由方程式或方程組的形式存在的,我們對各方程中的基本要素,及方程之間的各要素關系等內容,是否符合我們建立的標準和規范的檢驗就是要素的計量檢驗。這是計量經濟學的主體內容,我們要探尋很多方法來完成。
4.模型的實踐性檢驗根據樣本觀察所建立的經濟模型,如果能夠通過上述三類的檢驗,基本上就是很優秀的模型了。然而為了模型在現實應用中能夠達到更優秀的理想要求,有必要在實踐的環節中做進一步的檢驗和改進。而進行這類實踐應用性的檢驗,主要是通過預測的準確性和模型的實用性等使用環節進行的,它是我們檢驗體系的最后一關,一定程度上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所以說真正的通過了檢驗的模型,是指通過了上述四個方面的檢驗,才是合格的可以使用的模型。
(四)模型的使用
1.經濟結構分析任何經濟模型都是對一個經濟系統的模擬,其各構成要素與系統整體的數量關系,都可以體現為數量結構和作用程度的關系。這是經濟結構分析最為理想的條件,是其他經濟分析方法所無法做到的。因此說計量經濟分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使經濟結構分析成為了可能。
2.經濟預測分析經濟預測與其他預測一樣,多是對未來或未知領域的推測和估算,是人類對未知領域探求的重要手段。而在眾多的預測方法中,計量經濟模型的預測是最為有效的,它不但可以做出以精確的數值成果的預測,還能夠做出其預測結果的把握程度分析。經濟預測有時對精度的要求不高,所以對精度較高的計量經濟模型來說,預測是其最為簡單的應用。
3.經濟政策的評價與決策參考在現實的經濟決策中,往往是存在著多種選擇。而各種選擇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則可以通過計量經濟模型進行模擬和計算。因此在經濟政策制定、評價和模擬測算中,計量經濟模型都是最為理想的主要工具之一。
4.經濟理論的檢驗與發展任何經濟理論或學說,都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假設,而這些假設是否成立,需要以實驗的方式或方法進行一系列的檢驗。計量經濟學的檢驗和測算過程就是針對各類假設進行的,其檢驗的結果可以證實或證偽這些理論或學說。所以說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就是經濟理論是否科學的檢驗方法。
二、計量經濟建模的核心技術計量經濟建模的核心技術
(一)經濟思想與理論經濟思想是人們對現實經濟活動規律的一種初步認識,而經濟理論是對經濟規律性概括的一種學說體系。由于我們對經濟生活觀察的視角不同,認識上的差距和錯誤是客觀存在的,因此經濟思想或理論的科學性需要得到實踐的驗證。只有經過檢驗得到證實的理論,才能稱做定律,才是真正的經濟理論。而這種實證過程就是計量經濟的建模過程,也是我們學習計量經濟學的根本目的。計量經濟建模的核心就是對我們或別人已有的或不成熟的經濟理論、思想、假設、假說等進行實證性質的檢驗過程。而這些不成熟的待驗理論或思想,不僅是經濟研究的對象,更是經濟建模工作的靈魂,是我們建模工作的第一要素,這也說明經濟理論必然是計量經濟學的基礎。
(二)對現實經濟活動的統計觀察對現實經濟規律進行實證分析的第二個重要因素,就是統計數據。它作為經濟現象本身的反映,是檢驗經濟理論的依據。由于多數統計數據都是取樣觀察的結果,數據都存在著代表性的問題,即是否能全面、系統反映需驗證的經濟理論的本質特征。由于統計觀察的局限性,現實統計數據的屬性與經濟理論是有關聯的,所以不同的數據只能驗證其特有的經濟理論。例如描述各空間分布狀況的截面數據,只能驗證現象之間靜態經濟規律;而時間序列數據往往可以用于驗證動態的規律性;那么面板數據才是較全面的統計數據,適合于動靜結合的理論驗證。因此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是區分數據類型進行的,即有截面計量分析、時序計量分析及面板數據的計量分析等內容。這三類數據的建模的思路也會有所不同,即截面數據(同一時間對總體中的各不同單位的觀察)只能建立靜態關系的模型;時間序列(某一機構單位的不同時間表現的數據)可以建立許多具有良好預測性能的簡單的基礎性模型,例如自回歸、移動平均、隨機游走等模型;而面板數據(截面空間個體i、時間t、指標信息k的數據結構)可以同時對其靜態和動態兩方面進行規律性的探索。
(三)實證分析的方法在經濟理論與統計數據之間,進行實際驗證的方法有很多。而較為科學的經得起考驗的就是計量經濟方法,它是以回歸分析為核心,結合多種檢驗所形成的實證經濟研究的主流方法。實證方法的科學與否,不僅要適合經濟理論和統計數據的要求,還要建立一系列的評價標準,來約束和提升各類方法的科學與合理性。這種評價體系可以用于各種猜測的模型之間,以及單一模型中的各變量之間的關系判斷,并在判斷及不斷的改進中選擇適合我們要求的理想模型。所以這些標準的建立和使用,也就是計量經濟學的主要學習內容了。
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誠然,動物也生產。它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貍、螞蟻等。但是,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后代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地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于它的肉體,而人則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在這段文字中,馬克思提出了兩個不同的尺度,并區分了動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任何一個種的尺度”指的是物的尺度,也就是客體的尺度。“內在的尺度”指的是人的尺度,也就是主體的尺度。動物只能夠按照一個尺度,也就是自己的物種的尺度進行活動,如蜜蜂只能造出蜂巢,不能造出其他的物種的穴居或住所,海貍也只會建造出有一道堤壩的住宅,其他形式的住宅則建造不出來,螞蟻也只能掘出蟻穴。這種生產活動只是動物根據自己的種屬的需要和尺度進行的本能活動,是屬于肉體的片面的活動,動物不能夠按照任何一種自身之外的種屬的需要和尺度進行生產活動,它們只能機械的按照自己的本能去適應自然環境,不能改造自然。而人類則可以按照兩個尺度,也就是任何一個種的尺度和人的內在尺度一起來進行勞動生產。人可以建造出自己住的房子,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識或特定精神文化的需求建造出類似蜂巢的建筑,可以在河邊海邊建造出堤壩,也可以在戰爭時期挖掘出洞穴進行避護。人的生產活動時自由地不僅僅局限于肉體需要的活動,人的活動具有自覺的、有意識的特點,人的活動也是自由的、有創造力的活動。人可以因為根據自己的目的來改變自然界,支配自然界。因此,人能夠超越動物,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進行生產活動,并且將自己的內在的尺度結合起來,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所以人的生產勞動過程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客觀的規律性,一方面是主體的目的性。“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這句話反映了人的生產活動是任何一個種的尺度和人的內在尺度的統一。審美是人的生產活動的一種,也包含了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的內容。
二、審美是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實現的統一
外在物種的尺度與內在人類的尺度如何達到統一呢?它們在實踐的過程中達到了統一,審美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了實現。實踐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橋梁,也是主體與客體產生關系從而達到統一的關鍵之所在。實踐的過程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關于人的本質,馬克思既否定了黑格爾的抽象的精神屬性的觀點,也否定了費爾巴哈的抽象的物質屬性的觀點,他認為人既有精神意識的屬性也有物質自然的屬性。我們應當把兩者統一起來。蔣孔陽先生認為“正是自覺性、目的性和創造性等特點,是人的本質力量突破自然地物質束縛,向著精神的自由王國上升,人除了有自然地本質力量之外,更有精神的本質力量。”這種解讀很好的解釋了馬克思說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迄今為止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因為實踐的過程不是靜止的,人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超越自然,超越自己。人的審美感受力也在不斷地豐富,對象美的領域也因為人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力量對象化而不斷地擴大。馬克思從宏觀的角度闡釋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但并沒有具體說明人的本質力量有具體哪些。不過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人的本質力量是多種多樣的:“人對世界的任何一種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情感、愿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體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會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樣,是通過自己的對象性關系而對對象的占有,對人的現實的占有;這些器官同對象的關系,是人的現實的實現(因此,正像人的本質規定和活動是多種多樣的一樣,人的現實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審美過程也是人的多種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其中一種過程和表現,并且使人和對象在審美實踐的過程中實現了統一。從客體方面來看,“隨著對象性的現實在社會中對人來說到處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成為人的現實,因而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一切對象對他來說也就成為他自身的對象化。對象如何對他來說成為他的對象,這取決于對象的性質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在審美實踐中,對象的性質也就是客體的獨特的性質,對象的性質與人的本質力量的獨特的性質達到了統一就是審美實踐的過程。對象中存在著美的客觀性,比如對稱、和諧等美的客觀法則。從主體方面來看,“對象只能像我的本質力量作為一種主體能力自為地存在著那樣才對我而存在,因為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恰好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主體的本質力量是審美實踐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熱經濟學起源與20世紀50年代末期,創始人為美國的Tribus。他在其指導的博士論文“能量系統的火用分析”中,第一次將經濟因素引入到了火用分析之中,并首次提出了通過系統逐個尋優達到全局最優的目的。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熱經濟學初步有了完善的體系,并被學術界命名為thermo-economics。Tribus的學生R.Evans還發表了熱經濟學孤立化原理的數學論證。隨后,美國的另一學派代表人物R.Gaggioli,他以代數為主要數學計算模式,進而發展了代數模式的熱經濟學。德國的Beyer,結構系數模式經濟學發展為符號經濟學,也稱矩陣模式熱經濟學(因為西方國家習慣稱矩陣為符號),矩陣模式代表了熱經濟學的成熟階段。到了1995年,王加璇等科學工作者開始在我國推行國際上各種流派的火用經濟學的先進理論。部分學者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對其研究應用,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流派。
2熱經濟學的原理與優勢
目前存在的能量評價方法包括以熱力學第一定律為基礎的能量分析法。這種分析法雖然操作簡單,且已經被廣泛應用,但評價值側重于“量”而沒有評價“質”。另一種是以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和火用平衡理論為框架的火用分析法。這種方法在對能量系統進行綜合分析優化的時候,得出的結果往往無法顧及經濟因素。目前最為科學全面的分析是法是本文研究的將熱力學分析與經濟因素綜合分析的熱經濟學分析法也稱火用經濟學分析法。這種方法結合了工程經濟學、系統工程、最優化技術以及決策理論等基本思想,兼顧能量使用的“量”與“質”,并將系統的火用流價格數據化,能夠評估兼顧能量使用效率與經濟價值的綜合結果,這種分析法在復雜的工程分析、診斷、優化、改進中,都有重大作用,技術優勢非常明顯。熱經濟學的分析能夠全面輔助系統的優化,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進行系統優化時,確定考慮的變量及變量之間的關系,然后選擇約束條件和決策變量,最后用數學手段描述出目標函數與約束方程,進行求解。求解答案能夠對項目設計提供重要參考資料,包括對可行方案的選擇、對改進措施的評價、對成本的真實計算以及單元系統的維護與更替。
3熱經濟學的應用
熱經濟學是分析現代工程系統中一切與能力相關的系統的熱力學方法,一般來說,從原則上區分,可以分為兩大類方法,一是在卡諾和克勞修斯研究框架中,利用系統能平衡概念分析的系統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的完善程度,通過把被研究系統與卡諾循環理想循環系統進行對比,從它們之間的接近的程度判定系統的完善程度。二是以吉布斯理論為框架,采取熱力學勢概念的分析方法,分析系統中能量轉換過程,以熱力學勢為分析重點,進而分析各種形式之下功的數值。從這一原理出發,我們可以評估被分析系統任意一點上的物流與能流所做功的性能。這一點能夠無視系統的機構復雜程度而直接對系統性能進行評估,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方法的特點,分析得到需要的全部信息。這種方法,首先在化學熱力學領域被廣泛應用,而其他領域一般仍沿用第一類方法。在我國熱經濟學分析法被引入到熱力系統,我國學者首先主要通過概念模型來分析熱力系統,并實際通過繪制結構圖對實際操作進行了指導,熱經濟學理論并且被用于分析復雜的能量體系,模擬故障診斷,并用于計算成本。在系統的優化方面,熱經濟學被用于對系統進行分析,分析的內容包括燃料、產品流的成本,和最紅產品的形成過程,在此過程中,通過計算編輯火用成本的變化能夠建立能量損耗分析模型,實現了在線診斷系統性能的目標,隨后熱經濟學概念引入到火電機組,建立了加熱器故障診斷指標的通用數學模型,實現了加熱器故障診斷的可能性。還有學者通過研究火用流的計價和費用分配問題,對把輸入的火用流進行拆分,提出了基于能級相近最大化相供的火用流計價策略,并將此原理應用于熱電聯產熱力系統之中。生態系統的求解問題通常會遇到非線性問題和Lyapounov含義的穩定問題,對這類問題進行求解,必須使用微分幾何與張量代數、步驟較為繁瑣,且這些方法難度較大。再忽略精度細微誤差的前提之下,我們可以使用網絡熱力學方法去求解,網絡熱力學分析法是近年來發展并逐漸成熟的計算方法,雖然目前仍有待完善,但是前景光明。
4結語
關鍵詞水經濟模型水產業產出現代水經濟
沒有任何一種資源,對人類至今的發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也沒有任何一種資源,將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這種資源,就是水資源。水資源對社會、經濟與環境的發展已經顯現出其絕對重要的地位,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水經濟”,已經開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1水經濟系統
從有生產活動開始,人類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資源創造財富的途徑,這些途徑日益得到拓展,時至今日,人類在自覺和不自覺中根據區域的水資源條件已經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經濟系統,我們稱圍繞水資源屬性建立的經濟系統為“水經濟系統”。
2水資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經濟”的概念。但是,對于人類而言,水比石油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水具有比石油復雜得多的資源屬性。認識水的復雜資源屬性,對于形成現代水資源價值觀念,建立現代水經濟系統,意義重大。
2.1按水資源用途劃分的屬性
(1)水的自然資源屬性。水資源的自然資源屬性是指其作為生產過程的投入要素所體現的特征。與鐵礦作為投入物經過冶煉和加工以后,能成為鋼材、鐵等生產資料和其它如汽車、水管等消費品等一樣,水經過提煉和加工以后能成為工業用蒸餾水和生活消費用的飲用水、洗漱水等。當然,水還可以作為工農業生產過程中其它必不可少的直接或間接投入物。水資源的這些屬性,表現的是其自然資源屬性,它能為人類提供效益,能夠產生經濟價值。
(2)水的資產屬性。水的資產屬性,是指僅僅通過水的所有權的運用便能為所有者帶來經濟效益所體現的特性。當某一社會單元取得一定的水域的所有權后,便能將其作為生產的工具,為產權(使用權)所有者帶來經濟效益。水的資產屬性有如鐵路、公路、土地,但比它們具有更加復雜的特點,如一定的水域不僅可以作為交通運輸的資源,還可以作為養殖業、水力發電等工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水的這種特性與其自然資源特性的重要區別在于,它在生產過程中不是被直接消耗掉,而是像工業生產的設備和廠房一樣,其物質形態并不會被直接轉移到產品中,而是通過占用方式將其價值逐步轉移到產品中。與工業生產設備一樣,水資源在作為資產使用時,由于水質在降低,水的使用價值也在降低。就像企業的資產在經營過程中要通過修理、更新來實現保值增值一樣,水資源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水的環境資源屬性。自然環境可以接受、分解、還原、轉化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廢棄物和其它有害影響,從而滿足人類的生產和發展的生態需求。這是環境作為一個系統所表現出來的資源特性,它已經超出了自然資源的范疇。自然資源所具備的這部分特性,環境和生態學家們稱其為環境資源特性。它包括依托自然資源的物質實體產生的景觀的可觀賞性與舒適性(景觀優美性)、環境容量與其自身的調節(分解、轉化廢棄物)能力。水具備以上環境資源定義的所有屬性,這一屬性的意義在于它能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服務功能。
(4)水的生態資源屬性。水資源還具備與人類生產生活間接相關或無關的生態功能。這部分生態功能表現為:水不僅是生命的構成要素,而且是包括生命系統在內的整個生態系統維持的必備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體都包含水,所有的自然生命系統需要水來維持,部分非生命系統缺乏水將會退化。在沙塵暴肆虐、土地大面積沙漠化、人類付出慘痛代價的今天,人們開始意識到水的生態資源特性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
2.2水資源的經濟學特性
(1)系統性。以上使用特性不僅構成一個復雜的經濟學系統,涉及經濟學的供給、需求與市場、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均衡、邊際效用等問題,還涉及目前的前沿學科和理論,包括資源環境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等。系統性決定水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的復雜性。
(2)稀缺性。理論上說,任何資源都具有稀缺性,對于水資源而言,存在現實的稀缺(中國北方的水資源狀況)、潛在的稀缺、結構性稀缺和季節性稀缺四種情況。稀缺性為發展水經濟提供了基礎。
(3)競爭性。表現在同類廠商之間對水資源的競爭性使用和水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的競爭性(作為自然資源投入和作為資產、環境資源、生態資源之間的競爭性)。競爭性決定了水資源產權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必要性。
(4)兼具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的特性。水作為生態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特性決定了政府在水經濟系統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而水作為自然資源和資產的準公共物品特性決定市場機制在水經濟中的地位。
3水產業
水產業是水經濟的主體。根據水資源的用途,水產業涉及的產業領域,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從水的自然資源屬性發展的水產業,包括水利工程、自來水供應、其它水產品、節水技術和產品等,作為現代水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節水技術和產品是現代水經濟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
(2)從水的資產屬性發展的水產業,包括水電工程、水產養殖、水運、港口、碼頭、運動、休閑、水權價值評估與交易等。其中,運動、休閑、水權價值評估與交易是現代水經濟未來重點發展的領域。
(3)從水的環境資源屬性發展的水產業,包括房地產、旅游、水環境監測與評估、污水收集、處理、水體修復、水生態保護與恢復等技術、產品和服務,其中非接觸性旅游、水環境監測、污水收集、處理、水體修復、水生態保護與恢復等技術、產品和服務是現代水經濟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
(4)從水的生態資源屬性發展的水產業,包括綠化、植被建設與恢復、濕地保持與再造、地下水保護等。這類水產業都是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
4水產業的產出
4.1水產品和服務
水產品和服務與一般產業的產品和服務具有相同的特性,水產業的這部分產出具有完全的私人物品特性。因此,具有完全的市場化特征。由于它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產業,一般國家都采用的是政府壟斷經營的方式,但是,這種經營是按照市場化的機制在運作。
4.2水環境質量
傳統觀念上,人們一般認為水環境是產業的投入要素,人們并沒有認識到,水環境資源在可以作為生產過程的投入或消耗的同時,就像制造業使用的鋼材本身就是冶金行業的產品一樣,現代經濟系統中水環境質量本身就是產品和服務,并且存在現實的市場需求。
4.3生態平衡
以水作為重要一環的生態系統的平衡,是一種標準的公共物品。人類從事的生態保護與恢復活動,是關系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活動,水環境的生態效益是一種社會效益。作為水產業的重要產出內容,生態系統的恢復必須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會公眾的參與。
5政府與市場的作用
5.1政府的作用
包括:水資源產權的所有權屬國家和集體所有,各級地方政府的水務管理部門行使該權利;水資源的使用權實施部分市場化的原則;政府保留水資源用于生態保護的使用權,并行使生態保護的一切職能;確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訂水資源產權相關法律和規劃;制訂一般水產品和服務產業的市場運作規則;建立水資源產權交易市場和污水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水資源“使用者付費”機制,控制水資源的定價權,利用價格調節水資源的使用,并獲得水資源使用收益;建立水環境“受益者付費”機制,獲得水環境收益;建立水環境“保護者受益”機制;建立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和生態資源在使用上的優化配置機制;建立水資源(包括水環境)使用監督機制,行使監督職能;建立水資源價值評估體系和水資源價值核算體系。
5.2市場的作用
包括:按相關法律和規劃配置水資源的使用權;由供求關系和價值規律決定水產品和服務的供應數量和價格;優化配置水環境保護資源,包括資金、技術、資本、人力資源等;刺激技術進步機制。
6現代水經濟
6.1傳統水經濟
傳統水經濟,是主要是圍繞水資源的自然資源屬性和資產屬性而建立的經濟系統。傳統水經濟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七個“強調”和七個“忽視”:強調由自然資源屬性所體現的經濟價值,忽視其環境和生態資源價值;強調直接效益和直接費用,忽視間接效益和間接費用;強調利用,忽視開發和節約;強調占用,忽視保值增值;強調自然資源產權,忽視環境資源產權;強調產品價值,忽視資源價值(產權價值);強調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視市場的作用。
6.2現代水經濟
現代水經濟,是圍繞水資源的屬性體系建立起來的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經濟系統。現代水經濟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九個方面:經濟價值與環境生態價值并重,強調可持續發展;直接效益、間接效益、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并重;開發、節約與利用并重;自然資源產權和環境資源產權并重;在水資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并重;形成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和生態資源在使用上的優化配置機制;形成水資源價值評估體系;注重水資產的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環機制;建立水資源價值核算體系。
7結束語
水資源具有復雜的資源屬性和經濟學屬性體系,現代水經濟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系統,本文只是對其系統的結構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現代水經濟在國民經濟系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對環境和生態具有復雜的影響。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對水經濟系統的深入系統研究已經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我們知道,經濟危機的出現給各個國家的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即使是經濟異常發達的一部分西方國家也不能抵擋經濟危機帶來的危害。經濟危機的來勢異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優秀的經濟學家也沒有預測到經濟危機的發生時間以及它所帶來的損失。當經濟危機首次出現時留給部分發達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并且許多國家并沒有找到應對經濟危機的有效措施。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經濟危機漸漸的蔓延到了其他國家,并且嚴重地阻礙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進程。經濟危機的出現不僅僅影響了市場的發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國的失業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二、應對危機的經濟學的措施
(一)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國相關政府漸漸的開始輕視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也是經濟學出現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知道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主要來源,實體經濟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綜合國力。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減少國家經濟的損失,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實體經濟發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并且還應該預測我國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情況,最后還應該借鑒國外部分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策略。另外,相關政府還應該頒布一些與實體經濟發展有關的政策,并且要將這些政策應用到實際中。
(二)國民經濟收入分配應該適當的向城鄉居民傾斜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貧富差距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比較明顯,在我國一部分地區,人們甚至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也無法解決,這是經濟危機發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我國,大部分的國民經濟收入都用在了工業的發展方面,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發展方面,盡管近幾年來,我國大部分城鄉的經濟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與工業方面的經濟收入相比,城鄉的經濟收入就顯得特別微薄了。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我們必須要合理分配國民經濟收入,將國民經濟收入適當的向城鄉居民傾斜,從而大大的減少我國的貧富差距,提高我國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進而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以及綜合國力,最終極大的降低經濟危機發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而我們知道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場經濟體制,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經濟才可以發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們必須要始終相信市場,相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恢復我國的綜合國力,我國相關政府必須要認識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不斷改革和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加大市場的監督力度,不斷規范市場的秩序,從而更好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另外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優勢。
三、小結
1、正文兩頁左右,建議用五號字、宋體、單倍行距。摘要、參考文獻、附圖等不計算在兩頁限制之內。
2、打印版論文上交的最后期限是期末考試開考前,即2009年1月3日19點前。電子版論文最后上交期限為2009年1月3日23點59分前。論文過期不收,按零分處理。
3、論文要同時提交電子版和打印版,電子版提交地址是lunwen1@,電子版以提交后24小時內收到助教回復為提交成功的標志,如果沒收到回復,請聯系助教。打印版建議在2009年1月3日上午答疑時提交(答疑具體時間另行通知),可以交給任何一個助教。
4、論文要運用原理課所學相關知識、原理、分析框架對某一問題、現象等進行分析,要有自己的分析、立論等。
5、論文要按照經濟學論文的格式撰寫,具體見第二點。
二、經濟學論文的基本格式
1、經濟學論文有一定的格式要求,這種要求不是為了一種“形式”,而是為了通過規范格式幫助作者組織好自己的思路、論述,也讓閱讀論文的人能更有效地理解論文要表達的思想、論文的邏輯。大家在寫論文的時候可以參考經濟中心“《經濟學》(季刊)”的論文格式的要求,,大家可以去參考下(但不要試圖抄里面的內容)。
2、下面是我節選的幾個要點。
1)
論文的第一頁應該包括以下信息(這條原理論文不做要求,自己愿意可以制作第一頁,不制作第一頁也不影響成績):(1)文章標題;(2)所有作者姓名、單位、電話號碼和電子郵件,并指明通訊作者及其通訊地址;(3)感謝語(如有的話)。
2)
論文的第二頁應提供以下信息:(1)文章標題;(2)最多二百字的中文摘要;(3)三個中文關鍵詞。
3)
論文章正文的標題、表格、圖、等式以及腳注必須分別連續編號。一級標題用一、二、三等編號,二級標題用(一)、(二)、(三)等,三級標題用1.、2.、3.等,四級標題(1)、(2)、(3)等。一級標題居中,二級及以下標題左對齊。前三級獨占一行,不用標點符號,四級及以下與正文連排。
圖表格式可以參加本帖的附圖。
4)
所有參考文獻必須出現在文章的末尾,并按作者姓名首位字母順序編號排列(中英文混排或中英文分開排列)。混排的體例如下:
[1]布倫納,“中國農村財產分配的重新考察”,載趙人偉、李實、李思勤主編《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
[2]Ehtisham,A.,andY.Wang,“InequalityandPovertyinChina:InstitutionalChangeandPublicPolicy,1978to1988”,TheWorldBankEconomicReview,1991,5(2),231-257.
[3]Riskin,C.,R.Zhao,andS.Li,China’sRetreatfromEquality:IncomeDistributionandEconomicTransition.NewYork:M.E.Sharpe,2001.
[4]王今美、張松,“中國新股弱勢問題研究”,《經濟研究》,2000年第9期,第49-56頁。
5)
論文中對文獻的引用采用如“根據Black(1948:pp.66)的結論……”、“單峰偏好……(Black,1948)”、或“正如吉登斯所言:‘……’(吉登斯,2000:第53頁)”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