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44:25
序論:在您撰寫循證護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循證護理,又被稱為實證護理,主要是將來自醫學專家的研究、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資源的整合后作為最好的證據,進而制定病人的護理保健計劃。循證護理更加注重慎重、準確和明智的分析所了解的研究依據,然后根據分析的情況進行護理計劃,同時還考慮了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技能,從而制定出最為完善的護理方案。
二、循證護理在兒科護理實踐中的應用情況
2.1循證護理在兒科護理技術中的應用:循證護理在兒科護理技術中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范圍。在對兒科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由于兒童的血管一般都比較細,再加上兒童容易產生恐懼心理而不配合護士人員的操作,使得治療的過程變得更加困難。進行循證護理后,通過了解兒童的心理和采取直刺法進針等有效的手段,同時加大進針的角度,減少進針給兒童帶來的疼痛。還要保證一次性進針的成功率,護士人員應該掌握無痛進針的技術,了解進針所學的時間等,這些都是循證護理在兒科護理技術中有效體現。
2.2循證護理在兒科各系統疾病護理中的應用:循證護理在兒科各系統疾病護理中的應用也很廣泛。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由于家長缺乏必要的醫療知識,表現出焦慮等不好的表情,進而影響到兒童的心理,從而影響了整個治療的過程。使用循證護理治療法,首先在對兒童治療前就盡量減輕家長的焦慮心情。例如,對于病毒性腦炎患兒的治療,要及時地了解情況,并且做出有針對性的護理指導,不僅可以減少并發癥的出現,還能有助于兒童早日康復。而在對病毒性腦炎患兒進行循證護理的過程中,通過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法,以及將康復方案制定的明確到各個階段,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2.3循證護理在兒科疾病預防與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循證護理在兒科疾病預防與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更加明顯,現代的醫學證明支氣管哮喘完全是可以進行有效的預防,當然預防和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因而采用循證護理的方式對這類兒科疾病進行預防和健康教育很有效果,對于支氣管哮喘疾病,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查找一次有關哮喘的教育管理的循證證據,并及時調整教育的有關內容。最先進的技術是使用計算機對并且進行跟蹤和管理,進而保證病人能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出矯正,這種方法取得了很理想的效果。健康教育也是兒科疾病護理中一項重要的措施。現在,使用系統的方法將同類疾病的共性進行以總結,進而進行一定的教育活動,從而有助于制度標準的健康教育計劃。同時,還應該結合患兒的具體情況對教育的內容進行有效的刪減或者增加,還要注意對計劃進行不斷的反饋和調整。最后,根據家長對醫學的認知能力,循證護理還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因此,通過循證健康教育,保證患者能夠接受最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從而縮短治療的療程,就能進一步減少患者的痛苦。
三、循證護理在兒科護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綜合循證護理兒科護理實踐中的應用可以看出,現在,我國兒科的護理人員對循證護理的掌握還不夠完全。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實際進行循證護理的過程中,嚴重缺少對病人的觀察,因而對其可靠性值得懷疑。造成這一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國的在職護理人員受的教育大多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專業素質還不夠高。進一步導致他們理解和利用國內外優秀專業文獻的能力不足,進而對科研成果進行評價等也非常困難。第二,循證護理的資源還比較貧乏。主要表現在循證護理方面的資金投入不夠,進而造成科研型論文的數量較少,并且論文的質量也不高。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循證護理在我國的有效應用。
四、總結
【關鍵詞】循證護理;消毒供應中心;應用效果
如果一個醫院的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質量不到位,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醫療事故,加劇醫患關系的緊張程度,同時對醫院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1]。本研究分析探討循證護理管理在消毒供應中心的應用效果,為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的管理提供理論支持和科學指導,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我院需要消毒的器械300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護理流程進行總結、分析,取得滿意結果,現將主要情況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我院需要消毒的器械300包,將所有器械按照隨機方法劃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150包。對兩組的器械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對比無明顯差別,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的護理人員配合采用常規護理管理,實驗組的護理人員進行循證護理管理。實驗組護理人員的實際管理操作方法為:1)問題分析。護理人員應該對往期在消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將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分析護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2)文獻、評價證據。護理人員要檢索搜尋消毒的相關的文獻,對醫院消毒消毒供應的消毒流程的標準進行了解和總結。并通過自評和他評的方法對護理工作的效果進行檢測,找出其中的不足,分析其風險,綜合考慮后,重新制定方案。3)管理計劃。護理人員和相關的有關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計劃,并定期進行檢查、記錄、修改和完善。4)基本管理:消毒毒供應中心護理負責醫療器械清洗、消毒、保養、包裝、滅菌和發放,護理人員應經常對器械進行保養,檢查器械質量,如有損壞及時登記和修理,做好物品清點工作,定期交換班次。5)物品管理。建立消毒供應中心工作標準操作流程,規范消毒供應中心工作各個環節,建立相關的監督部門,相互制約。6)滅菌管理。滅菌員負責根據物品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滅菌方法及滅菌程序,正確的裝載及卸載,按規范進行常規的物理監測、化學監測及生物監測,滅菌組長定期對滅菌過程及滅菌物品進行抽查,保證滅菌物品的質量。7)環境管理。護理人員應保持消毒供應中心環境整潔,無灰塵、無霉點、墻上無裂縫,地面無死角垃圾,工作前后應用消毒液擦抹物體表面,去污區和包裝滅菌區拖把和抹布應分開固定放置,并標有標記。去污區每天用紫外線燈消毒2次,每季度對無菌物品存放區進行一次空氣培養,并做好記錄。消毒供應中心嚴格區分去污區、包裝滅菌區、無菌物品存放區、生活區。物品流動從污到潔,人員流動從潔到污,不交叉,不逆行[2]。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器械在護理期間的各種數據,然后比較兩組器械清洗、包裝、滅菌評分等情況。這三項質量評分根據相關的醫學消毒標準進行評定,每項質量評分的滿分為100分,所得的評分越高,說明質量越好。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計數資料的表示和檢驗采用卡方檢驗,數據顯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在對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之后,實驗組器械的清洗質量評分、包裝質量評分以及滅菌質量評分分別為(96.25±0.15)分、(91.55±1.36)分、(90.35±2.75)分,對照組的清洗質量評分、包裝質量評分以及滅菌質量評分分別為(62.26±0.35)分、(63.45±1.17)分、(61.47±2.16)分,組間比較,實驗組的數據明顯優于對照組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結論
循證護理就是以現代護理念為核心指導的一種個性的、整體的、有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將循證護理應用醫院的消毒供應中心的管理中,可將醫院的實際情況、臨床科室的情況與現實和管理知識經驗聯系起來進行綜合的考慮,并可直接應用于管理方法的制定中,提高管理決策的的科學性、實用性以及執行力,可以找出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既往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進而提高消毒工作的質量[3]。在本研究,將醫院需要消毒的300包器械進行試驗,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清洗質量評分、包裝質量評分以及滅菌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在臨床上,對于醫院消毒供應中心需要進行消毒的器械,進行循證護理管理,能有效的提高消毒的整體質量,對于醫院的消毒工作質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值得在臨床推廣。
作者:張麗波 王芳 張燕 隋麗娜 單位:吉林省腫瘤醫院
參考文獻
[1]張金鳳,馮章伶,洪錦蘭,等.循證在消毒供應室集中式管理模式轉變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5093-5095.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11級護理3班和4班護生100名,均為女性,年齡18歲~21歲,平均年齡19.3歲。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名。兩組護生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兩組護生均于入校后第3學期學習《外科護理學》,采用由熊云新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為了排除其他可變因素的干擾,兩個組的課時數和授課教師相同。觀察組護生采用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對照組護生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即課前預習、理論知識講授和課后復習等相應的教學環節。
1.2.2具體教學實施
1.2.2.1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
觀察組護生在網絡環境下多媒體教室上課。多媒體教室提供外科護理課程相關的多媒體課件及自主學習網站,包括課程簡介、教學方法、教學大綱、教學進度、實驗報告及考核范圍等。此外,學院圖書信息中心提供護生國內外檢索網站,如萬方中華醫學會雜志數據庫、中國知網、維普資訊和EBSCOhost等。
1.2.2.2教學步驟
觀察組護生隨機分配任務小組,每組4名~6名護生。課前專業課教師與臨床兼職教師集體備課設計教學方案。任課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如E-mail、飛信、微信等布置討論任務,提供護生檢索文獻的方法及循證護理證據的等級分級。課上教師合理運用任務引領、案例導入及小組討論等激發式教學方法,并輔以教學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等多媒體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中重難點的講解。課后任務,安排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論文,并要求護生在論文中標注論點資料獲得的來源和循證護理證據的等級。
1.2.2.3評價方法
教學結束后,研究者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觀察組護生對基于循證護理的信息化教學的評價,共發放問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對兩組護生進行教學多階段性、全方位的理論知識考核,考核內容包含主觀題和客觀題。統一進行考核,教研室教師按照評分標準統一閱卷。
1.2.2.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分析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描述和t檢驗,檢驗水準α=0.01。
2討論
2.1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可提高護生的綜合能力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材是護生知識學習的主要來源,而教材往往落后于臨床。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和臨床的知識沖突會使護生困惑,而又無法尋找正確的解決途徑,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很好地彌補了教學和臨床的脫節。護生通過該教學模式掌握了解決臨床問題的一條可靠的網絡途徑,而不僅僅依靠教師和臨床帶教護士來尋求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培養了護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此外,護生通過資料檢索、采集和分類等,提高了文獻檢索能力和資料分析能力。護生在學習中不再單純地接受,而是學會了思考和判斷,從而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客觀化理論考核成績的支持,觀察組護生主觀題考核分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護生很好地將此種教學法所獲得的綜合能力運用到理論考核中,極大地提高了解題能力。
2.2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教學展望
問卷調查顯示,部分護生保持中立觀點,還有極少一部分護生不贊同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方式,他們認為傳統教學法獲得知識的途徑更便捷,而且他們已經習慣了傳統教學方法,短時間內無法適應教學改革。這種心理狀態導致他們不愿積極主動參與教學,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在他們的學習中并沒有真正意義的實施。此外,研究發現兩組護生理論考核中客觀題部分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護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新型教學模式不吻合有關,護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沒足夠的能力將自己所獲取的資源進行分層構建,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導致在做客觀題時,干擾選項的出現使護生產生迷茫、困惑等現象。在以后的教學中,授課教師應該針對性地加強護生的學習能力,適時指導護生進行知識的再構建,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添加趣味性學習環節,激發護生的學習欲望,幫助護生渡過新舊交替的教學磨合期。
3結語
1.1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手術患者230例,男138例,女92例。年齡24~73歲。手術種類:骨科79例,普外科64例,婦科42例,泌尿外科24例,胸外科21例。將其隨機等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種類等基礎情況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術前1d對患者行身份、手術核對和術前宣教,簡單介紹手術室及手術流程、術日晨注意事項、進入手術室時間、麻醉配合注意事項、解釋禁食、禁水目的,叮囑其注意保暖,接患者到手術室并安置等待。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成立循證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相關業務培訓,查閱相關研究文獻;小組成員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對文獻進行批判性閱讀、討論、總結,對證據的真實性、實用性進行分析評價,評估其科學性、合理性,針對患者的個體差異制定循證護理對策,將以下護理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選擇為循證問題:(1)術前準備。(2)術中護理。(3)術后護理。見表1。
1.3評價指標
1.3.1兩組患者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SAS共20個條目,采用1~4分4級評分,將其所得分數相加乘以1.25即得標準分,分數越高,表明焦慮越嚴重。
1.3.2兩組患者滿意度調查。滿意度分為滿意、不滿意2個維度。
1.3.3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包括嘔吐、誤吸、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等)。
1.3.4疼痛程度。參考多維白報測定法Mcgill疼痛調查表。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PEMS3.2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
2討論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3年10月我院手術患者172例,其中,男98例,女74例;年齡13~76歲,平均年齡(53.6±10.2)歲;所有患者均為擇期手術者,包括:普外科手術47例,骨科手術41例,泌尿外科手術21例,婦產科手術36例,胸外科手術19例,其他手術8例;麻醉方式:復合麻醉89例,全身麻醉62例,局部麻醉21例。將本組172例擇期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86例采用循證護理模式,對照組86例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線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即根據患者病情、年齡及手術類型進行相應的手術準備,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術中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同時協助醫生順利完成手術,做好細節及應急處理。
1.2.2觀察組:
采用循證護理模式即術前對患者的手術流程、環節等細化方案和患者的臨床資料分別進行評估,并將兩方面的評估結果進行結合,同時著重就手術室護理工作提出問題,并將提出的護理問題按照循證理論查閱既往相關文獻證實,如相關成功護理的案例、經驗等,找到最適合的護理方式解決,并結合整體護理、常規護理的優勢與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臨床經驗及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在手術室護理細節和銜接上具有統一化、個體化的最佳護理模式。此外注意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疏導,以減少不良情緒對機體各項生理指標的影響,使其能夠較好地配合手術治療。
1.3評價標準
手術前1d及術后1d,分別對兩組手術患者進行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symptominventorysymptomchecklist-90,SCL-90)及護理質量、護理效率、醫患滿意度調查評分并比較。
1.3.1護理質量與工作效率的評價。
自擬評分量表分值為0~100分,積分>90分為優良;70~90分為一般;<70分為尚待改進。護理質量評分內容包括:手術順利度、配合度、術中護理效果及術前、后護理效果;工作效率評分內容包括:手術環節銜接、手術時間及術中無謂的耗時、并發癥預防方面。
1.3.2醫患滿意度調查。
患者滿意度評定:根據患者對護理工作肯定及認可程度設定選項為滿意或不滿意。醫師滿意度評定:根據醫師對手術及手術室護理效率的評價及認可程度設定選項為滿意或不滿意。
1.3.3患者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分。
主要針對患者表現突出的心理狀況進行評定(抑郁、焦慮、偏執及人際敏感)每個項目均可單獨評估,以2分為基線分值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此項負情緒。<2分表示患者不存在此項負情緒,分值越低,情況越好;>2分說明存在此項負情緒,分值越高,負情緒情況越嚴重。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數據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護理質量、工作效率及醫患滿意度的評價比較
觀察組在護理質量評分、工作效率評分及醫患滿意度方面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癥狀自評量表(SCL-90)心理因子評分比較
手術后1d觀察組患者癥狀自評量表(SCL-90)反應心理狀態的各項因子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2.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2例,其中出血1例,其他1例,發生率2.33%;對照組術后出現并發癥4例,其中感染1例,出血2例,其他1例,發生率4.6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1.1一般資料
搜集本院新生兒科2013年2月~2015年2月診治的46例患有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新生兒作為觀察對象,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甲、乙組,甲組24例,孕周:35~41歲,平均孕周:(38.56±1.27)歲;女11例,男13例。乙組22例,孕周:35~42歲,平均孕周:(39.18±1.43)歲;女10例,男12例。兩組患兒的基本臨床資料對比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乙組采用基礎護理:(1)生命體征監測:密切關注患兒的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給與吸氧治療,注意患兒的保暖;(2)給與必要的營養支持,檢測腦顱壓,給與規范治療;甲組采用循證護理:(1)通過查閱相關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相關資料,對其全面了解;(2)積極與患兒家長進行溝通,了解患兒的病情發展情況;(3)在患兒的病房內播放優美的曲子,病房配以鮮艷的色彩搭配,刺激患兒的聽覺和視覺;(4)每天為患兒進行全身按摩,刺激周圍神經。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數據分析軟件對本文所有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檢驗,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所得計量、計數資料,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1.4評價標準
1.4.1護理評價標準
顯效:患兒的腦水腫、意識障礙、肌張力異常等臨床癥狀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兒的腦水腫、意識障礙、肌張力異常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無效:患兒的腦水腫、意識障礙、肌張力異常等臨床癥狀未見好轉,甚至出現嚴重并發癥。
1.4.2滿意度評價標準
采用我院自編的患兒家長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包含護理人員的儀容儀表、護理方法、態度等,滿分為100分,非常滿意≥85分,滿意66~84分,不滿意≤65分。
2結果
2.1兩組患兒的護理有效性對比研究
經過護理后,24例甲組的護理有效率為91.7%(22/24),其中無效2例(8.3%),有效6例(25.0%),顯效17例(70.8%);22例乙組的護理有效率為77.3%(17/22),其中無效5例(22.7%),有效7例(31.8%),顯效10例(45.5%);甲組的護理有效率高于乙組,P<0.05。
2.2兩組患兒家長的滿意度分析
兩組患兒家長的滿意度分析,24例甲組的滿意度為95.8%,非常滿意18例(75.0%),滿意5例(20.8%),不滿意1例(4.2%);22例乙組的滿意度為86.4%,非常滿意12例(54.5%),滿意7例(31.8%),不滿意3例(13.6%);甲組患者的滿意度95.8%高于乙組86.4%,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12月普通外科病房實施手術的患者50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28歲,平均年齡52.3歲,男38例,女12例。患病的情況大致可分為:胃癌16例,直腸癌12例,急性胰腺炎2例,結腸癌12例,膽道結石8例。實驗過程中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比組,每組2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疾病類型等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比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實驗組則選擇對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方案的基礎上再采用循證護理模式。具體如下。
1.2.1提出循證問題
結合臨床上普外科患者術后護理過程中常見的護理問題,如患者術后飲食情況、術后并發癥、傷口疼痛、健康教育及患者心理狀態等,提出實驗中需要循證的問題。
1.2.2尋找循證實證
依據所提出的術后并發癥、傷口疼痛及術后飲食等問題,查閱有關的文獻和資料,結合文獻資料對所需要循證的問題進行分析對比,依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有效的術后護理方案。
1.2.3實施護理循證
按照所制定的循證護理方案的實施步驟對患者進行護理,從而達到緩解患者恐懼焦慮心理、減少患者術后疼痛、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等目的。
1.2.3.1合理飲食護理
一般患者手術后,胃腸消化功能較弱,因此應根據醫囑給予合理的飲食護理,禁食結束后根據醫囑給予高熱量、高蛋白、清淡易消化流質、半流質飲食等。
1.2.3.2適當的心理輔導
術前患者會對即將實施的手術產生恐懼和焦慮的情緒,術后又會因為疼痛而情緒焦躁。所以護理工作人員在護理方案實施過程中應嘗試與患者多進行交流,耐心引導安慰,以緩解患者不良的情緒。
1.2.3.3正確的藥物治療
對于無痛及微痛患者可以不給予或遵醫囑給予適當止痛藥物,對于其他不同程度疼痛的患者,遵照醫囑及疼痛程度合理給予患者疼痛藥物治療,以緩解疼痛給患者帶去的痛苦與不良情緒。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對比組4例術后出現傷口感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6%,實驗組則未出現術后并發癥,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此次實驗研究中,實驗組應用循證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對比組則是采用普通常規的護理方式。在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后,實驗組在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等方面明顯優于對比組;并且在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方面,實驗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也同樣高于對比組(P<0.05),可以說明采用循證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和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