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古代漢語言文學專業范文

時間:2023-05-15 17:08:07

序論:在您撰寫古代漢語言文學專業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古代漢語言文學專業

第1篇

在漢語國際教育大潮流下,與如火如荼地開展的外國留學生漢語普通語言進修教學相對照的,是平穩有序的漢語言本科專業的學位教育。我們在重視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生的量的同時,也應注重漢語教育的質,即切實地培養具有良好的漢語言能力和漢語文化知識的人才,這項任務需要漢語言本科及碩士甚至博士教育來完成,雖然與普通進修生的漢語教學相比,學歷教育培養的數量有限,產出周期較長,但是它有著普通語言教學所不能相比的意義。張和生先生曾指出一所大學的漢語國際教育事業要依托漢語言本科專業,以及隨之建立起來的研究生學位教育。高等院校理想的對外漢語教學學生結構應當是以四年制漢語言專業本科生為主體,同時招收應用語言學專業對外漢語教學方向的中外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中、短期漢語進修生。人為地適當控制漢語生或非學歷生在留學生中的比例,將是高校特別是知名高校發展的一種趨勢。這種高瞻遠矚的觀點無疑是將我們的漢語教學放在全球知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中來關照的。值得漢語國際教育界借鑒。

針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本科專業教學體系既屬于漢語國際教育的范疇,也屬于國家高等教育本科教學體系范疇。因此留學生漢語言本科教學就包含了二者各自的教育教學特征,也應遵循二者的教育規律。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教學體系要從各類課程上保證本科培養目標的實現,確保培養符合本科培養目標的人才。規范的四年制漢語言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通過系統的漢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漢語語言及文化類專業課程的學習,培養出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的漢語技能,并能熟習中國國情及中國文化的復合型人才,甚至學生有潛質成為各國的漢學家。

在漢語言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根據大綱的要求,教學內容包括:1.漢語言語技能教學,也就是進行漢語聽、說、讀、寫各專項技能及綜合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漢語言語能力及交際能力。2.漢語知識教學,比如詞匯、語音、漢字等基礎知識的講授,使學生具備系統完整的漢語言理論知識。3.中國人文知識及與專業方向有關的知識教學,比如中國文化、中國概況、中國文學、人文地理等,使學生熟悉中國國情,了解中國社會文化,具備基本的中國人文知識。課程體系體現了由打好語言基礎到對語言理論的掌握,再到文學文化知識的浸潤的過程。課程體系尊重二語習得的規律,也重視了人文知識的傳授要求。

作為在高年級開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是文化類專業的必修課。古代文學課是依據國家漢辦有關留學生漢語言專業需要而設置的課程,屬于中國人文知識課群。在該課群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修習時間是在第四學年,每學期2學分,共4學分,與之相應的,還有中國名著選讀和漢語古籍選讀課程,均為4學分,三門課程總計12學分,在人文知識課程類別中占重要地位。中國名著選讀與漢語古籍選讀均屬作品選讀鑒賞類的課程,在教學中可單獨開課,也可以納入中國古代文學課中,與文學史的教學相得益彰。我校在課程設置中古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作品賞析兩門課由一位老師統講,在教學中既介紹文學史的發展流變,又賞析經典作品,使學生對古代文學有感性和理性的雙重理解,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學這門課程。

一門語言上升到藝術的高度就是這門語言的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和手段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表現人們的精神境界,通過審美的方式發揮其多方面的社會作用。文學一方面是語言的精華,另一方面也體現著該民族認知世界的方式、審美特征、民族人格內涵等。因此,學習一門語言都要升華到學習該民族的文學的層面上。通過文學可以更好地掌握語言,也可以探究語言背后的文化意蘊。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就是基于此,我們不但說中國古代文學是民族文化遺產,是中國的文化精華,更是基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中國古代文學飽含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寄托著古人或空靈或濟世的人生理念,其中蘊含的中國士人的精神和傲骨值得中外學生學習并成為滋養自身精神世界的養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大美境界,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讓現代人在這個科技化的時代還保有著心靈的自由與愜意。對外國人的漢語言專業教育,我們也要考慮到美育和思想領域的教育,這種教育靠什么?就要靠中國傳統的文學。崔永華老師認識到對外國人的漢語言專業教育,也要利用課堂教學、語言實踐活動和校園的文化環境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學、身體、心理、審美、社會交往等各方面的素質的教育,培養勤奮學習、工作和團結協作的精神,使他們能成為適應國際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注意到了德育和美育的問題。中國傳統的文學和藝術就是最好的載體。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承擔著獨特的責任,是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學和文化的教學,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跨文化閱讀與交際的能力,在教學體系中它既是文化類專業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起著漢語言專業的精神導師的作用,使留學生在學好漢語的基礎上,能夠體認中國的文化精神,讓中國古代的優秀作品滋養自己的心靈世界。

二、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策略

基于留學生的漢語認知水平及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了解的局限性,在針對留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中,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實施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真正地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博大精深,能夠激發學習熱情,達到教學目的。從教學實際出發,筆者在從教的過程中積累了以下三方面的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文學史發展脈絡作品賞析作家地位三位一體的講授策略

對于外國留學生而言,他們不似中國學生那樣,在中小學階段就對古代詩歌和散文有所接觸,對古代文學有著感性的認識。古代文學于留學生而言,不僅具有語言文字的難度,也具有理解中國獨特審美情懷、中國士人文化精神方面的難度,而后者的難度更大。講授中國文學,留學生可以通過古代的經典作品體認中國士人的審美世界,家國情懷及思辨精神,這些毋庸置疑是語言的精華所在。另一方面,要想讓他們能夠真切地理解作品的優秀內涵與文藝特色,就要對文學的發展脈絡,甚至是中國歷史的大致走向有所了解。呂蔚老師也曾提到這一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古代文學課應當讓學生對古代文學有一個史的了解,這一了解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哲學等基礎之上的針對中國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一般稱作中國文學史或古代文學史,要使學生掌握古代文學的發展流變,首先要對各種文體的演變歷程有理性的把握,對古代文學各個階段的特征也要有所掌握。對于留學生而言,我們對文學史甚至是文學作品的歷史背景的介紹目的不同于中國學生,而是要通過文學史的簡要介紹,讓學生能加強對作品內容的深入理解,感知作者的寫作動機與蘊含的感情。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很有必要對文學史的發展做以簡要的介紹。經典作品應該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的中心內容,掃除作品中的古漢語語言障礙后,教師應著重將教學內容放在對作品的賞析上,讓留學生仔細體會作品的美感和思想深度。古代文學課是以語言課為承載的文化及藝術鑒賞、審美鑒賞的課程。對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的藝術欣賞,從而感知中國文學的深厚與美感,是課程的一個重要意義,孫蘭也在文章中指出,文學所承載的教學任務是什么?是文化的輸入,也是審美鑒賞的輸入。中國文學所追求的意境之美,是中國文藝美學的獨特之處,言不盡意意在言外的境界都是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集中體現。而這種以含蓄為主的文學面貌就形成了中國文學甚至中國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只有通過對經典作品的解讀,才能讓學生親自去感知。

在對作品解讀之余,也要給學生介紹重要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對名垂千古的作家的風格及其對后代的影響有較為理性的認知。比如在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作的同時,學生也應該了解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教師應該介紹陶淵明對后代的影響及他的詩作的開創性,才能與作品的賞析交相輝映。我們在留學生的古代文學課上,要做到將文學史的發展脈絡與優秀文學作品閱讀賞析、作家的藝術特色及地位三者統一結合起來,讓學生既對作品有感性的認識,又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對古代文學的發展流變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二)移情策略的有效實施

中國的《尚書堯典》就曾經提出詩言志,作為中國文學大觀的詩歌,是歷代文人表情達意抒發內心情感的工具,詩人們借詩來將內心的情志抒發得淋漓盡致。不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亙古未有而孤獨大氣的內心獨白式感慨,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靈動淡然,無一不體現出作者個人的獨特精神氣質與別樣的情感世界,而這種精神、這種感情也正是后人所敬仰的精神豐碑。所以我們給留學生講授古代文學,就是將我們的精神文化遺產,我們中國人所敬仰并傳承的精神,傳達給外國學生,讓他們也能領會人類的精神高點,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筆者在教學中,常常將作者所處的情境及生活境遇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如果換成自己,會有什么樣的感想?是否與作者有相似的情感表露?有很多時候,留學生感受到,作者是代自己說出了心中要表達的語言。將作者情之所動,情之所處讓學生來體會,可以增強學生對作品意蘊的理解,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移情的策略重在讓留學生能夠從情感上體認經典作品中蘊含的作者的情與志。筆者很贊同涂文暉老師的見解文學藝術最講究傳情,不能調動學生的感情,這門課就是失敗。對外漢語教師在古代文學課上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者,更應當擔負起情的搭建者。在文學巨匠和外國學生之間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橋梁,讓我們的經典作品真正以情打動留學生的心靈,帶給他們別樣的情感體驗,感受詩作中的韻味。

(三)通過吟誦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詩歌在誦讀的過程中更能展現其韻律美和節奏美。詩,讀起來朗朗上口,余音繞梁。中國古代的蒙學即要誦讀詩歌,孩童雖不通其意,然而在誦讀的過程中已經慢慢影響了他們,使他們感知古文古詩,隨著時間的推移,轉而內化為生命的一部分,這就是文化的血液,文化的根基。同時我們也歷來重視吟誦的意義,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即是也。在教學中,教師聲情并茂地誦讀,會將詩中蘊含的感情生動傳情地傳達出來,易于學生接受并樂于去認知。引導學生們自己去誦讀作品,既可以體會漢語的韻律美,又可以增強學生的漢語語感,領會古詩中漢語的語言規律,語法規則,從而可以將學生的漢語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豐富學生的詞匯量。

中國的詩歌十分講解意境之美。詩作中往往會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漢詩之大美,也在于不可言說的意境。興象玲瓏不可湊泊是詩作的較高境界。這種韻味與意境僅僅通過講授是很難體會的,必須通過閱讀者的參與,即留學生要通過自己的誦讀來感知其中所蘊含的意境,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作品的意味悠長,獲得美的享受。這種個體的審美認知是他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誦讀,從中獲益。此外,一些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也應該適度要求學生們背誦,教師的吟誦以及學生的誦讀和背誦的要貫穿教學始終。

除了上述三種主要教學策略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寫對優秀作品的讀后感想,不必長篇大論,只要有自己的觀點即可,重點在于讓學生們從中得到了一些感受和啟示,這是讓學生能夠內化所學優秀作品的一個方法。留學生的古代文學課與中國學生的教學有所不同,既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又要兼顧知識點的講授,引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欣賞,教師在教學過程應該分清教學輕重,不必面面俱到,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

三、基于此教學策略的教學效果

第2篇

關鍵詞:漢語言專業 中國古代文學課 定位 教學策略

一、中國古代文學課在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體系的定位

在漢語國際教育大潮流下,與如火如荼地開展的外國留學生漢語普通語言進修教學相對照的,是平穩有序的漢語言本科專業的學位教育。我們在重視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生的“量”的同時,也應注重漢語教育的“質”,即切實地培養具有良好的漢語言能力和漢語文化知識的人才,這項任務需要漢語言本科及碩士甚至博士教育來完成,雖然與普通進修生的漢語教學相比,學歷教育培養的數量有限,產出周期較長,但是它有著普通語言教學所不能相比的意義。張和生先生曾指出“一所大學的漢語國際教育事業要依托漢語言本科專業,以及隨之建立起來的研究生學位教育。”“高等院校理想的對外漢語教學學生結構應當是以四年制漢語言專業本科生為主體,同時招收應用語言學專業對外漢語教學方向的中外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中、短期漢語進修生。人為地適當控制漢語生或非學歷生在留學生中的比例,將是高校――特別是知名高校發展的一種趨勢。”[1]這種高瞻遠矚的觀點無疑是將我們的漢語教學放在全球知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中來關照的。值得漢語國際教育界借鑒。

針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本科專業教學體系既屬于漢語國際教育的范疇,也屬于國家高等教育本科教學體系范疇。因此留學生漢語言本科教學就包含了二者各自的教育教學特征,也應遵循二者的教育規律。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教學體系要從各類課程上保證本科培養目標的實現,確保培養符合本科培養目標的人才。規范的四年制漢語言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通過系統的漢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漢語語言及文化類專業課程的學習,培養出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的漢語技能,并能熟習中國國情及中國文化的復合型人才,甚至學生有潛質成為各國的漢學家。

在漢語言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根據大綱的要求,教學內容包括:1.漢語言語技能教學,也就是進行漢語聽、說、讀、寫各專項技能及綜合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漢語言語能力及交際能力。2.漢語知識教學,比如詞匯、語音、漢字等基礎知識的講授,使學生具備系統完整的漢語言理論知識。3.中國人文知識及與專業方向有關的知識教學,比如中國文化、中國概況、中國文學、人文地理等,使學生熟悉中國國情,了解中國社會文化,具備基本的中國人文知識。[2]課程體系體現了由打好語言基礎到對語言理論的掌握,再到文學文化知識的浸潤的過程。課程體系尊重二語習得的規律,也重了人文知識的傳授要求。

作為在高年級開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是文化類專業的必修課。古代文學課是依據國家漢辦有關留學生漢語言專業需要而設置的課程,屬于中國人文知識課群。在該課群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修習時間是在第四學年,每學期2學分,共4學分,與之相應的,還有中國名著選讀和漢語古籍選讀課程,均為4學分,三門課程總計12學分,在人文知識課程類別中占重要地位。中國名著選讀與漢語古籍選讀均屬作品選讀鑒賞類的課程,在教學中可單獨開課,也可以納入中國古代文學課中,與文學史的教學相得益彰。我校在課程設置中古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作品賞析兩門課由一位老師統講,在教學中既介紹文學史的發展流變,又賞析經典作品,使學生對古代文學有感性和理性的雙重理解,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學這門課程。

一門語言上升到藝術的高度就是這門語言的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和手段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表現人們的精神境界,通過審美的方式發揮其多方面的社會作用。”[3]文學一方面是語言的精華,另一方面也體現著該民族認知世界的方式、審美特征、民族人格內涵等。因此,學習一門語言都要升華到學習該民族的文學的層面上。通過文學可以更好地掌握語言,也可以探究語言背后的文化意蘊。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就是基于此,我們不但說中國古代文學是民族文化遺產,是中國的文化精華,更是基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中國古代文學飽含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寄托著古人或空靈或濟世的人生理念,其中蘊含的中國士人的精神和傲骨值得中外學生學習并成為滋養自身精神世界的養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大美境界,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讓現代人在這個科技化的時代還保有著心靈的自由與愜意。對外國人的漢語言專業教育,我們也要考慮到美育和思想領域的教育,這種教育靠什么?就要靠中國傳統的文學。崔永華老師認識到“對外國人的漢語言專業教育,也要利用課堂教學、語言實踐活動和校園的文化環境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學、身體、心理、審美、社會交往等各方面的素質的教育,培養勤奮學習、工作和團結協作的精神,使他們能成為適應國際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注意到了德育和美育的問題。中國傳統的文學和藝術就是最好的載體。”[4]

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承擔著獨特的責任,是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學和文化的教學,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跨文化閱讀與交際的能力,在教學體系中它既是文化類專業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起著漢語言專業的“精神導師”的作用,使留學生在學好漢語的基礎上,能夠體認中國的文化精神,讓中國古代的優秀作品滋養自己的心靈世界。

二、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策略

基于留學生的漢語認知水平及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了解的局限性,在針對留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中,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實施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真正地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博大精深,能夠激發學習熱情,達到教學目的。從教學實際出發,筆者在從教的過程中積累了以下三方面的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文學史發展脈絡――作品賞析――作家地位”三位一體的講授策略

對于外國留學生而言,他們不似中國學生那樣,在中小學階段就對古代詩歌和散文有所接觸,對古代文學有著感性的認識。古代文學于留學生而言,不僅具有語言文字的難度,也具有理解中國獨特審美情懷、中國士人文化精神方面的難度,而后者的難度更大。講授中國文學,留學生可以通過古代的經典作品體認中國士人的審美世界,家國情懷及思辨精神,這些毋庸置疑是語言的精華所在。另一方面,要想讓他們能夠真切地理解作品的優秀內涵與文藝特色,就要對文學的發展脈絡,甚至是中國歷史的大致走向有所了解。呂蔚老師也曾提到這一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古代文學課應當讓學生對古代文學有一個史的了解,這一了解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哲學等基礎之上的”[5]針對中國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一般稱作中國文學史或古代文學史,要使學生掌握古代文學的發展流變,首先要對各種文體的演變歷程有理性的把握,對古代文學各個階段的特征也要有所掌握。對于留學生而言,我們對文學史甚至是文學作品的歷史背景的介紹目的不同于中國學生,而是要通過文學史的簡要介紹,讓學生能加強對作品內容的深入理解,感知作者的寫作動機與蘊含的感情。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很有必要對文學史的發展做以簡要的介紹。經典作品應該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的中心內容,掃除作品中的古漢語語言障礙后,教師應著重將教學內容放在對作品的賞析上,讓留學生仔細體會作品的美感和思想深度。古代文學課是以語言課為承載的文化及藝術鑒賞、審美鑒賞的課程。對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的藝術欣賞,從而感知中國文學的深厚與美感,是課程的一個重要意義,孫蘭也在文章中指出,“文學所承載的教學任務是什么?是文化的輸入,也是審美鑒賞的輸入。”[6]中國文學所追求的“意境”之美,是中國文藝美學的獨特之處,“言不盡意”“意在言外”的境界都是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集中體現。而這種以含蓄為主的文學面貌就形成了中國文學甚至中國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只有通過對經典作品的解讀,才能讓學生親自去感知。

在對作品解讀之余,也要給學生介紹重要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對名垂千古的作家的風格及其對后代的影響有較為理性的認知。比如在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作的同時,學生也應該了解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教師應該介紹陶淵明對后代的影響及他的詩作的開創性,才能與作品的賞析交相輝映。我們在留學生的古代文學課上,要做到將文學史的發展脈絡與優秀文學作品閱讀賞析、作家的藝術特色及地位三者統一結合起來,讓學生既對作品有感性的認識,又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對古代文學的發展流變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二)“移情”策略的有效實施

中國的《尚書?堯典》就曾經提出“詩言志”,作為中國文學大觀的詩歌,是歷代文人表情達意抒發內心情感的工具,詩人們借詩來將內心的“情”“志”抒發得淋漓盡致。不論是“念天地之悠悠,愴然而涕下”的亙古未有而孤獨大氣的內心獨白式感慨,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靈動淡然,無一不體現出作者個人的獨特精神氣質與別樣的情感世界,而這種精神、這種感情也正是后人所敬仰的精神豐碑。所以我們給留學生講授古代文學,就是將我們的精神文化遺產,我們中國人所敬仰并傳承的精神,傳達給外國學生,讓他們也能領會人類的精神高點,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筆者在教學中,常常將作者所處的情境及生活境遇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如果換成自己,會有什么樣的感想?是否與作者有相似的情感表露?有很多時候,留學生感受到,作者是代自己說出了心中要表達的語言。將作者“情”之所動,“情”之所處讓學生來體會,可以增強學生對作品意蘊的理解,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移情”的策略重在讓留學生能夠從情感上體認經典作品中蘊含的作者的“情”與“志”。筆者很贊同涂文暉老師的見解“文學藝術最講究傳情,不能調動學生的感情,這門課就是失敗。”[7]對外漢語教師在古代文學課上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者,更應當擔負起“情”的搭建者。在文學巨匠和外國學生之間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橋梁,讓我們的經典作品真正以情打動留學生的心靈,帶給他們別樣的情感體驗,感受詩作中的韻味。

(三)通過吟誦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詩歌在誦讀的過程中更能展現其韻律美和節奏美。詩,讀起來朗朗上口,余音繞梁。中國古代的蒙學即要誦讀詩歌,孩童雖不通其意,然而在誦讀的過程中已經慢慢影響了他們,使他們感知古文古詩,隨著時間的推移,轉而內化為生命的一部分,這就是文化的血液,文化的根基。同時我們也歷來重視吟誦的意義,“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即是也。在教學中,教師聲情并茂地誦讀,會將詩中蘊含的感情生動傳情地傳達出來,易于學生接受并樂于去認知。引導學生們自己去誦讀作品,既可以體會漢語的韻律美,又可以增強學生的漢語語感,領會古詩中漢語的語言規律,語法規則,從而可以將學生的漢語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豐富學生的詞匯量。

中國的詩歌十分講解“意境”之美。詩作中往往會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漢詩之大美,也在于不可言說的意境。“興象玲瓏”“不可湊泊”是詩作的較高境界。這種韻味與意境僅僅通過講授是很難體會的,必須通過閱讀者的參與,即留學生要通過自己的誦讀來感知其中所蘊含的意境,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作品的意味悠長,獲得美的享受。這種個體的審美認知是他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誦讀,從中獲益。此外,一些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也應該適度要求學生們背誦,教師的吟誦以及學生的誦讀和背誦的要貫穿教學始終。

除了上述三種主要教學策略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寫對優秀作品的讀后感想,不必長篇大論,只要有自己的觀點即可,重點在于讓學生們從中得到了一些感受和啟示,這是讓學生能夠內化所學優秀作品的一個方法。留學生的古代文學課與中國學生的教學有所不同,既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又要兼顧知識點的講授,引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欣賞,教師在教學過程應該分清教學輕重,不必面面俱到,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

三、基于此教學策略的教學效果

基于上述三種教學策略的留學生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能夠讓學生在感性的吟誦欣賞中領會漢語之美,感受作品中作者寄予的真情實感,感知作者的獨特胸襟和個性氣質。通過教學實踐,我們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留學生逐漸消解了畏難情緒,并對古代文學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樂于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經典文學作品。在“移情”的過程中,學生產生了與作者相似的生命感受,也體會到了作者的偉大之處,以及作品中蘊含的獨特的美學意味。學生用“情”用“心”去感悟,才能領會作品的內涵和意境,而這也遠遠超出了文學史知識的傳授,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學”鑒賞的教化目的。在閱讀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留學生可以固古代漢語的學習內容,一方面提高其總體漢語水平,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增強文化底蘊。我們可以想象,一位漢語言專業的畢業生不了解王維詩歌的意境,不知曉李清照的代表詞作,會是多么失敗多么不合格的學生。

在針對留學生的古代文學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所有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的實行都要立足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古代文學的感知與理解。在這條路上,還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

注釋:

[1]張和生:《加強漢語言專業學歷教育,推進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

[2]《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4]崔永華:《關于漢語言(對外)專業的培養目標》,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4期。

[5]呂蔚:《中國古代文學在對外漢語中的跨文化教學》,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6]孫蘭:《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代文學課》,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年,第5期。

第3篇

關鍵詞:古代文學;教學;教師;學生

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其知識內容繁雜,而課時少,學期跨度大,一直是漢語言文學本科生學習的重點難點課程。多年來,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教學模式。而這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教育的發展規律,也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古代文學教學現狀

(一)教師層面

目前,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的講授主要分為古代文學史和歷代文學作品兩部分。古代文學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習歷朝歷代的文學名家的文學作品了解和掌握文學規律、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和文學創作手段。由此可見,古代文學的教學應以學習文學作品為主,了解文學史為輔。而現在大部分古代文學課堂教學還是以講授文學史知識為主,講授文學史所占課時較重,而對文學作品的解讀過少,僅僅在文學史講授過程中涉及到某篇作品才會簡單講解,導致現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藝術特色、寫作手法、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等書本知識能較好的掌握,而對文學作品知之甚少,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較差。而且由于古代文學教學往往將《中國古代文學史》教材上的內容當成定論去精細講解,使得學生把書本的知識當成定論,從而固定了學生的思維模式,使學生缺少思辨和創新能力,也降低了學生鑒賞作品的能力。再者,從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到宋元明清整個古代史長達幾千年,其涉及到的文學作家、作品、流派、文學現象紛繁復雜,涉及到的知識內容博大精深。由于其時代變遷和民族因素等原因,古代文學作品顯得晦澀難懂,加之內容較多,課時有限,故而,古代文學課堂大多“滿堂灌”,以教師的單一講解為主,這也是使學生對古代文學失去興趣的原因之一。

(二)學生層面

隨著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現代人的日常娛樂項目越來越多,作為在校大學生的90后和00后,對新鮮事物本就懷有好奇心,加之本身自制力較差,使得追趕潮流和時尚的大學生們很容易沉迷于現代的娛樂手段不能自拔。而與多樣化的娛樂手段相比,課堂上的古代文學知識顯得尤為枯燥乏味,很容易使他們放棄對古代文學的學習。再者,由于當今社會經濟和物質生活的發展,現代人講求實用主義,漢語言文學畢業的學生雖然就業范圍較廣,但相比理工科畢業生,工資待遇方面往往較低,所以很多學生出于就業考慮,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考證(如國家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證、就業資格證等等)、考研、公務員及事業單位考試、社會兼職、班干部工作等等事務上,以增加就業幾率和薪金待遇,因此往往忽略了專業課的學習。

二、古代文學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改變課程設置

第一,古代文學課堂應該以作品講授為主,文學史為輔。優秀文學作品應該精講,《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所有篇目學生都應細讀,做到流利誦讀、講解,個別優秀篇目應達到能背誦的目標。要讓古代文學課堂回歸文學本位,注重文學作品的講解和挖掘,切不可將古代文學的講授變為古代文學史的教授,要讓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時體會古代文學的魅力和精髓,為古代文學研究注入新活力。二,以必修課為主,課后作業、選修課和講座為輔的教學模式。古代文學涉及的內容繁雜,而課時有限,重點的必講的知識內容以必修課的形式進行講解,次要的內容可以以小組作業的形式分小組進行學習。對于文學經典系列,如諸子散文、《詩經》、《史記》、唐詩、宋詞、元雜劇、名著等可以開設選修課,使感興趣的學生有自由選擇權,這樣更有利于學習。學術性較強的創新的觀點可以以講座的形式為學生呈現。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

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堂還是以教師講、學生聽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往往會使學生對課程失去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方式改變這種情況。一,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使課堂豐富起來。例如在講解詩詞作品時可以配上圖像和聲音;講雜劇和小說時可以適當的選擇影視片段進行播放等等。這種方式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二,增加討論課和學生講解作品課等多樣的課堂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三,改編或演出一些經典的作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編、創作、演出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深入到古代文學的情景中去,去體會和挖掘作品的內涵,感受作品的美,從而增加他們對古代文學的興趣,并提高他們的組織、表達、賞析能力等等。四,利用學校的網絡自主教學平臺,增加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可以將課程的相關資料或課上未講到的內容錄制成視頻放在平臺上供學生們課后學習使用,也可以在平臺上為學生答疑解惑。

(三)完善教師的評價體系

古代文學教學呈現單一講授的教學模式,跟高校的教師評價體系也有一定的關系。目前,各大高校表面上是科研和教學并重。但往往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看科研材料,對教學上的評價一般就是不出教學事故,循規蹈矩地完成教學任務即可。教師評職、評優、導師遴選等等均與科研成果有關。一位教師課教得再好,學生再認可但只要沒有科研成果,各項榮譽和晉升職稱均與其無緣。所以現今高校的教師更注重搞科研,出科研成果,而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往往不被重視。這樣的評價體系從根本上導致了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而教學上僅僅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故而,學校應該完善評價體系,將教學評價等同于科研評價。將教師的課堂評價、教研成果、教學獎項作為評職晉升、評優評先進、導師遴選等的指標。這樣才能提高教師抓教學、搞教研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總之,要真正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就應從改變課程設置、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完善教師評價體系等方面多措并舉,從而使古代文學教學呈現出新活力。

參考文獻:

[1]李波.論古代文學教學的當下境遇及改革設想[J].科教文匯,2009.

[2]戴建業.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現狀與反思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2013.

第4篇

關于古代文學的教學目標,多數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有著相似的明確的說法,即傳承中華傳統文明在文學領域的光輝成就,培養學生在文學中陶冶感情的能力、鑒賞和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寫作和審美的能力等,從而增進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按說這樣的目標是符合這門學科自身的特性的,它畢竟不同于理工科等實踐性和時效性很強的學科。人文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持久性,它是在長期的接觸中潛移默化地感染讀者,陶冶讀者,提升讀者。這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那種追求立竿見影教學效果的理念在這類學科中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科學的。但是在現代商品經濟的沖擊之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普遍蔓延,受這種思想的干擾,好多院校無形中對人文學科也提出了這些要求,即突出實踐性,加大應用性,這實際是一種很不切合實際的做法。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現代教育理念過度強調教育的工具性,已經背離了人類教育的初衷。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其目標在于培育精神、情感、體魄都高大健康的人,而不是為社會‘打造螺絲釘’”、“教育就是育人!所謂育人是說教育要以受教育對象為主體,關注其情感興發與精神、人格、情趣的提升,而不是以社會需要為本位,一味強調其知識灌輸與能力訓練”。當然,在重視人文教育的同時,我們也不否認古代文學有工具性的一面,即可以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寫作能力乃至審美能力。故此,根據專業特點適當突出抑或是延伸古代文學實用性的一面,也是我們的教育目標之一。但這種延伸必須以深厚的文學積淀為基礎,它其實是在以追求和實現人文素養提升為主要目標的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附加值,二者有本末之分。只有實現了人文素養為本的教學目標,才會相應地有專業實踐性應用性的可能。

二、選用合適的教材

現在非漢語文學專業古代文學教材的選用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大多數院校基本照搬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套,即將《中國文學史》作為主講教材,以文學史的教學為主線,力求讓學生全面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演變的整個過程。可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課時數量的相對不足,這條線索往往就不是那么清晰完整。而對這種力求面面俱到的粗線條勾勒學生也是不感興趣,由此,很自然地形成了教師雖盡心竭力講授,最后卻往往很難達到滿意效果,學生更是心不在焉無所事事的現象。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教材選用不當卻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就又回到我們的教學目標上來了,如前所述,對于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開設古代文學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其豐富的人文素養以及閱讀、分析、審美的能力和相應的寫作能力,而不是讓他們系統地了解古代文學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要實現這個目標,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措施莫過于通過對大量的文學作品的解讀分析來啟發感染學生,由教師引導到學生主動學習,通過長期的積淀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因此,在選用教材方面,就要選取淡化史的線索,突出對優秀文學作品的選錄并進行詳細分析講解的教材。讓學生直接面向作品,老師主要講解分析作品,通過對優秀作品的解讀最終達到像曾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的那樣:“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效果。關于這一點,有不少教師也有同感,如西華大學人文學院的喻芳就曾撰文指出“我們應該用這種多向的多維聯系的思維方式對古代作家、作品進行全新的審視和詮釋,從而激活作品的內在價值,挖掘出中國古代人文精神所倡揚的人生意義、人格修養、精神境界、氣節操守、做人原則、審美追求等等寶貴財富,以拉近古代作品與現實人生的距離,使學生們能夠感受到古代文學對于人的心靈啟迪,從而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三、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國最古老然而又是極其富有科學性的教學方法。畢竟受教育對象不同,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對于非漢語文學專業的中文學科學生來說,在進行古代文學教學時,一方面要體現學科的性質,突出課程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接受對象所學專業的特點,盡可能有意地搭建學科與專業對接的橋梁,讓接受者充分認識到學習古代文學對于自己專業學習及其今后發展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實現這一目標,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有重要意義的。就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妨在教學中加大對學生進行名篇名作朗讀的訓練,通過朗讀一則鍛煉了學生的口才,二則使學生感受到古代文學作品語言的優美,亦或是意境的美妙,思想的深邃,感情的真摯,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播音和主持藝術專業古代文學教學尤其需要強化識記功能,通過通讀和背誦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能力,促進其表達能力的提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對于廣告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中國古典文學中發現美及培養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比如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音樂美、結構美、語言美等方面的美的特色,可以大力挖掘,借鑒并吸收。廣告創意的成功與否,與其內容、形式、情感、理念等多種因素相關,好的廣告往往是以美的意蘊來打動大眾。如劍南春酒的廣告語“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就很明顯地借鑒了古典詩歌的對仗形式,不但結構整齊一致,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劍南春酒悠久的歷史也讓人回味無窮,昔日的尊榮地位和今日的盛世美景往往很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四、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第5篇

1.試談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學歷教育課程設置

2.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理論素養養成策略——以文學理論教學為例

3.以市場為導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淺析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存在問題及相應對策

5.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6.漢語言專業的本科教學必須把語言本體課列為必修課——對漢語言專業課程設置的一點看法

7.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探索

8.論“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相關問題——以湖南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9.外國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發展特點簡析

10.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略

11.對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思考 

12.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漢語言文學本科教學研究

13.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上的經驗與教訓 

14.以應用型為主旨,創新本科漢語言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創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層次、規格和途徑

17.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芻議

18.大眾化條件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人才分型培養的理論與實踐——以江蘇技術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為例

19.問題與出路——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漢語言本科專業留學生論文寫作指導課課程設置淺議

21.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方向和路徑的思考

22.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問題探討

23.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類課程評價體系改革探究——以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為例

24.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及對策思考

25.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建設與發展探討

26.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國際化 上海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教育高地介紹

28.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競賽教學模式”初探

29.“漢語言(對外)”本科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

30.強化論文題目的科學性引導——淺探提高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有效性的途徑

31.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精品師范專業建設的思考

32.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為例 

33.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改革探究 

34.淺談漢語言本科(雙語)專業實踐教學實施的成效、存在問題及對策 

35.論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寫作類課程教學 

36.試論基礎文科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普通本科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為例

37.應用性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二課堂深化建設淺析

38.新疆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專業教學改革發展比較研究

39.三級訓練:提升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綜合模式——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畢業論文寫作調查及對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41.“轉型”大勢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師范學院為例

42.漢語言本科留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評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課程體系的構建——以萍鄉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為例

44.提高開放教育漢語言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構想

45.地方本科院校畢業論文寫作現狀調查與對策——以欽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畢業論文工作的困境與對策——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47.寶雞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6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

48.新疆電大開放教育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古代漢語課程設置調查分析

49.高師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學科能力標準研究

50.論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學應用型評論人才的培養——以梧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51.在探索中開拓 在改革中前進——中文系漢語言文學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顧

52.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外閱讀研究(一)——以懷化學院2009至2014級“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為例 

53.淺析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存在問題及相應對策

54.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專業漢語實踐性教學體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專業課教學與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以漢語言文學專業課教學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學類二級學科教學團隊優化——以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研究個案

57.新建本科院校應用性人才培養的方案設計——以運城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若干思考

59.論新建本科院校文學類課程體系的構建——以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研究個案

60.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本科中韓聯合培模式研究

61.培養開放教育學生信息素養及能力的實證研究

62.開放教育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現狀探究——以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語言教學論”課程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專業本科生就業核心競爭力調研分析——以某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為例

64.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現代文學閱讀教學改革

65.論教育學院成人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的去專業化傾向

66.應用型漢語言文學的學科特征與人才培養定位問題

67.中國高等院校特色學科大觀(十一) 上海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教育高地

68.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69.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考察與建議——基于對非211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數據的分析 

70.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以凱里學院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72.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略

73.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應對高校轉型發展態勢——以陜西省地方本科院校為例 

74.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外國文學課教學中的“立體模式”及其運用

75.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漢語課程實踐教學研究

76.提高創新教學意識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成人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語言學概論、漢語專題課教學體悟

77.國家重點學科與本科專業內涵建設的模式及啟示——以西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78.加強漢語言專業學歷教育,推進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發展

79.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就業趨勢為視角

80.簡論國家安全視界下的外國文學教學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以昆明學院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外國文學教學為例

81.關于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造中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學院為例

82.關于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思考

83.河南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特色專業建設之探索

84.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考

85.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學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漢語言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及策略

87.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段課程設置改革方案  

88.提高開放教育漢語言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構想

89.關于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思考

90.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建設與發展探討

91.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本科中韓聯合培模式研究

92.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及對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若干思考

94.“漢語言(對外)”本科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

95.河南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特色專業建設之探索

96.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改革探索

97.寶雞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6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

98.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探索

99.高師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學科能力標準研究

100.提高開放教育漢語言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構想

101.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102.漢語言專業的本科教學必須把語本體課列為必修課——對漢語言專業課程設置的一點看法

103.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104.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以凱里學院為例

105.漢語言文學師范本科生閱讀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建議簡

106.再談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

107.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基本能力評估與指導

108.問題與出路——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淺談漢語言本科(雙語)專業實踐教學實施的成效、存在問題及對策

110.海南大學新增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學制4年

111.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112.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外國文學課教學中的“立體模式”及其運用

113.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上的經驗與教訓

114.對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思考

115.試談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學歷教育課程設置

116.漢語言本科專業留學生論文寫作指導課課程設置淺議

117.漢語言本科留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評估

118.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探析

第6篇

【論文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漢詞發展 全球化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母語漢語流傳至今,已經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活著的語言。這一點很值得我們驕傲,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印度,他們的語言都隨著國家的滅亡而隨之消失,古老的文明也因而蒙上了一層迷霧。

一、漢語發展面臨的問題

1. 古代漢語的尷尬境地

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追求利益是很多人生活的目標,因而一些實用學科的學習變得異常重要,比如計算機、醫學、通信和外語等等有"錢"途的專業炙手可熱,而真正能夠提高水平的國文卻門可羅雀,實在是令人悲哀。古漢語雖然已經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厚重的歷史和文化,是靠古漢語來承載的,連承載這個文化的基礎我們都已經開始拋棄,那還有多少人能承擔得起歷史的重擔?中國的文化典籍,絕大部分都是用古漢語寫成的。今天,我們很少有人會去重新拿起四書五經或者一些淺顯的古籍來學習,就算去學,恐怕也不得不費一番工夫斟酌每一句話的意思。另外,古漢語的教學也在學校里有一定的問題。王力老師的《古代漢語》主導高校講壇將近50 年,一直沒有變化,其中的文選、常用字、通論三結合的做法一直被效法。有些學者認為王老師的教材用了50 年就必然過時,這種三結合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古代漢語教學的需求。其實不然,筆者認為這三部分本來就個有偏重,教學過程中也是側重點不同。這三部分中,選能夠介紹給學生很多名家名篇,常用字和通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選。如果一味強調文選的作用,我想就沒有必要再學教材了吧,完全可以把經典拿來重點學習,又何必在教材的問題上爭執不休呢?恐怕這也是國內古代漢語教學的一個極端吧。

2. 現代漢語的現狀

現如今的求學更看重實際,所以從中學起,可憐的學生們不得不面對數學、物理、化學和英語等實用學科的重擔,去承擔升學的壓力。因為要參加中考,參加高考,要不然就上不了好大學。在這個實際問題面前,學生們不得不有所選擇,那就是放棄培養國文基礎,而是花大量時間去鉆研數理化,去背英語。到了大學,又有新的問題出現,需要學好專業課,找個好工作,或者是考研究生。而這些事情,無一例外都對英語有要求,所以好不容易擺脫升學壓力的大學生,還是需要整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專業課和英文,除了文史哲的學生,其他專業的幾乎都沒有時間去提高中文。所以我們才會發現, 一些著名高校的校長竟然在重要場合發言讀白字錯字,甚至用錯典故,這恐怕和如今學者的風范不符,不得不令人擔憂。

3. 外文的沖擊

除了我們自身的問題,另外一點不得不談,那就是西方世界的強烈攻勢,尤其是英語國家的語言沖擊。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在前一小節已經提到的, 現在的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遠遠超過學習中文的時間。在中學期間,升學的壓力是最重要的,但是到了大學,就業的壓力恐怕是最重要的。凡是求職,公司無論大小,都要求職員CET4 或者CET6。另外一方面是出國的需要,這對英語的要求更高,TOEFL 和GRE 耗費了多少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二、漢語言文學的國際化道路

漢語言文學要想走出具有特色的國際化道路,必須要著手于漢語的國際化,就像英語一樣,讓世界各國人民廣泛地接受并且普及漢語,可以說漢語國際化的道路坎坷而又漫長,但是我們相信,只要堅持加強對外漢語的教學,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那么在不久的將來必將達成這一目標。現在一些國外的學校,都非常重視漢語教學,孔子學院的設立和普及就是最為有力的證明。

第7篇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運用性;美學指導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性質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性質,從其專業名中即可得到相關的理解。首先是“語言”,然后是“文學”,其中“語言”起修飾“文學”的作用, “文學”是中心詞,二者呈偏正關系。在此結合漢語言文學相關專業課,來理解漢語言文學的性質:

1、語言性。語言類是個集合總稱,它包括語言學,文字學等。漢語言文學專業,關于語言類的專業課比較多,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漢字學概論》,《語言學概論》和《訓詁學》等,其所涉及的種類也比較多層面也比較多。不僅有現代漢語的層面,也有古代漢語的層面。在語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學以及文字訓詁學。所以總的來說漢語言文學專業,其語言性比較強的。

2、文學性。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一語言性的基礎上,而又延展到文學性上,尤以中國文學較為側重。漢語言文學專業,相關文學類的專業課占其總的課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學這一塊就包括兩門課程,又有現當代文學,以及和文學相關的文學史,課程繁多,深淺不一,要求所學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樣。主要文學類課程有《古代文學作品選一、二》,《現代文學作品選》,《當代文學作品選》以及相關的文學史,不過一般情況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開設“當代文學史的”,這是中國類的文學課程,還有外國類的文學課程《外國文學作品選》以及《外國文學史》,可見漢語言專業的文學類課程相當多的,而且都是需要著重掌握的。所以總的意義上來說,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文學性事占其總性質大多數,是最重要的性質。

3、文學教育性。基于其文學性的基礎上,有延展到文學教育性上。漢語言文學專業,其文學教育性,當是其第二大性質。所包括的專業課,不僅應用性強,而且指導教育性也很強。文學教育性的最主要體現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論性以及研究性。從其相關專業課程安排就可以知曉:《美學》,《寫作學》,《文學概論》,這三門課程,以《寫作學》的應用性最強,其它兩門則以理論和深刻性為代表。這三門課程的文學教育性是其本質的特征,也是漢語言專業學習的關鍵,也是在總體上給理解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性質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幫助。文學教育性,在本質上揭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內在規律性,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最深刻的性質。

二、漢語言文學的運用性

1、美學指導。漢語言文學的首要應用性既是美學指導,而不是相關文學的運用性。美學是理解文學的基礎,也是理解世界萬物的基礎。只要適合美的標準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適合美的標準,其不可存在。美是維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心理發展的最高層次,在這個基礎上來說,理解文學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學,美學給文學提供了內在的規律,是文學存在的根本保證。所以,漢語言文學的首要運用性就是美學指導。

轉貼于

2、文學理解。文學理解是在美學指導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一種運用性,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最顯現的一種運用性。美學可以解構文學作品,在解構的基礎上,即可幫助我們理解文學作品,文學理解,既是理解文學作品。漢語文學專業,通過相關專業課的學習,并在美學指導的基礎上,已經具備了很高層次的文學理解性。在其運用性上,不僅可以對已學過的文學作品進行理解,也可對沒有學過,沒有看過,甚至剛剛出版的文學作品進行理解,文學理解,是一個高的層次,不是一般沒有擁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學理解不同于文學閱讀。文學閱讀只是理解文學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對于文本反映的深層次上的含義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學理解既是要解構文本深層次上的含義,這就需要相關理論專業知識作為基礎。

3、寫作運用。漢語言文學專業本身就有寫作的訓練,也有相關的理論專業課。《寫作學》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學者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規范,《文學概論》則為其提供了深層次上規律總結,這兩門課時寫作運用的基礎,也是寫作運用的以進行的保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寫作即同于其它專業的寫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寫作,因其文科性質比較強,其寫作追求的層面也“以文弄墨”,不過歸之于個人,可能也會相應的轉弱。寫作的運用是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的要求,也是其專業性質的一種體現。

4、語言規律。漢語言文學是一門有關語言的專業,其對語言文字的修養及其能力也是相對較高的。其對語言文字規律的總結是綜合實用的,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相對比較實用的部分。語言規律的運用,變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對自身語言規律的運用。因為我國幅員大,語言情況比較復雜,國家規定現在官方通用的語言是:普通話,但是實行到個人,不是每個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話,以區域來看:南方人對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東三省則對卷舌敏感度不高。通過語言規律的運用,可以讓所學者知道語言規律的來源以及正確狀態,提高對語言的運用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與其學科自身的特點相關聯,其運用性大多是其學科的基本要求。對語言音韻的要求,對文學理解的要求,對美學的理論的理會等,都對其運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的運用性,是其學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論的實際應用,其運用性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對其自身理論的掌握程度。

參考文獻

[1] 胡經之.文藝美學論[J].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川县| 甘肃省| 会昌县| 察雅县| 太湖县| 宁河县| 平乡县| 罗定市| 宁陕县| 定西市| 专栏| 广安市| 上高县| 武义县| 五大连池市| 平潭县| 房产| 高碑店市| 安义县| 微山县| 牡丹江市| 台前县| 仙桃市| 左云县| 德格县| 中西区| 嘉义县| 唐山市| 诸暨市| 邳州市| 霞浦县| 苍梧县| 华宁县| 富宁县| 共和县| 尉犁县| 岚皋县| 浦县| 牙克石市| 新巴尔虎左旗| 临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