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27:19
序論:在您撰寫旅游規劃的背景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F590.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旅游規劃是一項十分復雜而龐大的工作,它包括許多方面,本文則僅就旅游產品規劃為重點深入剖析,以“鐵嶺市凡河鎮總體旅游發展規劃”(以下稱本案例)為例,基于游客需求的分析探討旅游產品規劃的具體方法。
一、旅游產品規劃現狀普遍存在的問題
問題主要包括
旅游產品同地域特色不吻合
旅游產品同游客的需求不適應
旅游產品規劃缺少市場調研
二、鐵嶺市凡河鎮基本概況
1 區位背景
凡河鎮行政轄屬于鐵嶺市鐵嶺縣中部,新近建設的鐵嶺新城則位于凡河鎮鎮域范圍內。
2 旅游資源
近年來,凡河鎮依托鐵嶺新城的建設和蓮花湖濕地公園的建設,在旅游產業發展方面已初見雛形,2010年吸引1.5萬游客觀光考察,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三、本案例對游客需求的分析
1 客源分析
⑴ 遼寧省的旅游概況
遼寧省的旅游資源的分布南部偏多,北部偏少,鐵嶺市仍是旅游欠發達地區。但是正是由于旅游業的起步稍慢,這里的自然環境才會更優于其他城市,當然這需要更加嚴格的保護才能夠保存這個優勢,它可以作為鐵嶺第三產業最具潛力的經濟增長點。
⑵ 客源市場定位
根據凡河旅游的資源特色及發展目標,凡河鎮旅游的客源目標市場為:
“服務東北三省,依托遼寧省域,主打沈鐵兩城”
2 目標市場需求分析
旅游的目標市場可以根據游客來源區域與距離的不同劃分為以下六個層次:
⑴ 凡河鎮域本地居民
凡河鎮本地的居民,旅程距離為0-10km,這個距離甚至還稱不上旅游,只是體驗性的游覽。可打造的產品應如河流景觀環境的整治,濱河慢跑道、自行車道及濱水休閑空間的建設,這些是可以天天利用的健身場所。
⑵ 鐵嶺縣域游客
鐵嶺縣域的游客旅程距離為10―60km,這個距離駕車或摩托車當日即可往返,這部分游客在凡河鎮并沒有住宿的需求,由于縣域自然山水環境十分豐富,所以他們最關注的是新城建設,不一樣的景觀,現代化的城市是最能夠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
⑶ 鐵嶺市域游客
鐵嶺市域的游客旅程距離為20―120km,這個距離也是駕車的一日游上限,凡河鎮休閑農業起步發展的特征,將會主要吸引鐵嶺老城區的游客,采摘和農業科普,學農教育基地將最受歡迎。
⑷ 沈陽市域游客
沈陽游客來此的旅程僅為20―80km,這里有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也有科技農業和新鮮瓜果。對沈陽市龐大的市民群體來說,休閑度假,休閑農業,養老養生將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產品。
⑸ 遼寧省其他城市游客
遼寧省其他城市距離鐵嶺凡河鎮的距離不等,一般旅程在100―400km,鐵嶺是遼北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遼北風情、民俗文化以及鐵嶺的一些獨有特質將是最大的吸引點。同時由于距離較遠,針對于遠途游客的住宿、餐飲服務就比較重要了。
⑹ 東三省及其他游客
東三省的游客旅程較遠,一般都會達到250km以上,凡河鎮之于這類游客最大的吸引點是中國北方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資源獨有,冠譽東北。那么慕名而來的這部分游客對餐飲、住宿、娛樂等的需求更加迫切,這也是帶動凡河旅游其它產業發展十分重要的游客群體。
3 客源對象產品需求分析
⑴ 旅游團游客
相對來說,旅游團的游客規模較大,一次性消費比較集中,并且旅游目的性較強、旅游行程十分緊湊。因此在凡河旅游規劃中應打造整合性旅游產品,如打造有一定影響力的采摘活動周,凡河休閑農業三日游等產品。
⑵ 自駕游游客
自駕游的游客其實包括的類別很多,有獨行者,有老少家庭游,有三口之家游,也會有情侶蜜月游。這部分的游客行程相對自由,游覽節奏慢,隨意性大。因此針對于這部分游客,應側重于到達區域的旅游信息服務,交通工具服務。其中家庭自駕游的游客一般還會有兒童隨行,所以兒童類項目項產品及農業科普趣味體驗產品也應充分考慮。
⑶ 會議團體游客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會議團體游客對象大量增加。這需要休閑農業旅游的生態園區具備能夠接待百人以上會議的能力,合適的空間,良好的音響條件,能夠舉辦企業年會、政務、商務會議等服務條件則是可以開展會議旅游的前提條件。所以在凡河鎮休閑農業體驗帶中,應合理安排綜合性休閑農業園區。
⑷ 養生度假游客
根據最新的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經達到13.26%,已經真正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在農業園區合適的區域布置景觀宜人的低層住宅養老建筑,體貼而有人性化的服務設施及無障礙設計,精作獨享的種植花園就在周圍,良好的社區文化奠定養生主題的溝通氛圍。
至此,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切合實際的旅游產品。
四、旅游產品規劃的方法
1 實地調查 案例比較
首先應多渠道搜集文獻、論文與新聞信息資料,然后進行整合匯編。在調研過程中應同當地政府管理部門、業務執行部門進行會議型商談,了解政府的宏觀發展思路與政策方向。然后對現場重點區域進行考察,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當地居民的對旅游發展的建議,最后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展思路。
2 分析宏觀背景
其實宏觀背景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對規劃區域發展影響因素的把握,一般多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它是提出總體發展戰略與目標的分析依據。基于這個分析,在規劃中才能有效地發揮優勢、摒棄劣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3 分析客源
這里面側重的是區位層面的分析。首先應對旅游區域所能影響的大區域進行旅游層面的分析,尤其要同規劃區域旅游特色要素相近的角度進行重點比較。然后定位規劃區域的客源重點區域,相關客源影響區域和最大客源輻射區域。
4 分析目標市場需求
基于以上客源的分析,在目標市場需求階段進一步細分,以更加細化的功能區域來分析游客的功能需求,并明確功能區域一般旅程,不同的距離決定著不同類別的交通方式,也決定著對住宿、餐飲、休閑等旅游產品的需求彈性。
5 分析客源對象需求
這個階段同以上的目標市場需求不同,目標市場需求是基于區位層面的分析,而客源對象需求則是基于游客特征的分類,他們對旅游產品的需求都擁有各自特色性差異。這些需求都決定著旅游產品的主題方向,如果在旅游區定位時重點服務于某類客源,那么在產品規劃中就應該盡量多一些符合于這類游客需求的旅游產品。
6 提出旅游規劃產品
其實,在以上各角度客源分析及游客需求分析后,旅游產品的類別與方向就基本確定了,再加上對現狀旅游資源特色的分析與拓展,旅游產品則是以上分析推導出來的直接結論。
結語
其實旅游產品規劃只是旅游規劃眾多任務中的一個環節,但這個環節十分重要。在本文的論述中基于游客需求分析的旅游產品規劃的方法總結是筆者在多個旅游規劃實踐項目中的心得總結。希望能夠在未來的旅游規劃實踐當中可以提供有借鑒意義的實用素材,為我國發展旅游規劃,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戰略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唐代劍,池靜. 旅游規劃方法研究進展.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5第3期
(一)民族旅游的涵義
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異域被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和民族文化的少數民族所吸引,而前往“異域文化”人群去體驗異域風情的一種短暫的旅游經歷。強調的是旅游的一種類型,發生在特定區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范圍,旅游目的地位于少數民族聚居區,具有民族文化[1]。民族旅游往往具有民族性、神秘性、鄉土性、參與性、原則性的特征。民族旅游的發展往往依托了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資源,民族旅游地往往因為其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民風民俗吸引游客,成為了游客追逐的旅游目的地。
(二)民族旅游地對人才的需求
旅游是涉及面極廣的服務性產業,涵蓋了吃、住、行、游、購、娛六個方面,旅游人才是旅游業生產要素組合的必要條件和結合點,是旅游經濟持續發展的最主動和最活躍的因素。民族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旅游業具有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經濟潛力。民族旅游業正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市場經濟等多重背景的復雜形式,而人才是民族旅游業發展和創新的原動力。而培養、發展符合民族旅游發展地域性、適用性、可操作性等特點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是提升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創造力和競爭力的保障之一。
二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作用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就是指個人和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必須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在民族旅游發展背景下加大對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估,有助于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在保證個體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增加對民族旅游的發展背景、發展前景和行業需求的認識,提高學生從事民族旅游業的興趣和熱情,增加學生對民族旅游發展的信心與決心,有助于培養民族旅游地發展的后備人才。
(一)有利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認識自我
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加強職業生涯教育,能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從學生進校初始即對大學生進行旅游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價值觀、人生觀、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在職業生涯認知、規劃過程中,學生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對自身、對職業選擇進行合理的調整,大大提高職業生涯規劃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有利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明確民族旅游發展背景下的職業目標
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在自我認識、認識旅游、認識民族旅游、了解社會的基礎上,從自身實際情況和民族旅游行業人才需求出發,確定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與目標。當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興趣和愛好決定將來從事民族旅游行業時,進而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潛能,了解旅游管理專業和相關專業知識,擴大對旅游業的了解和對相關學科的認識,制定適合自己特點的大學學目標和階段的人生目標。
(三)有利于提升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民族旅游地的就業能力
雖然民族旅游地對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但是隨著社會進步,其對就業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可通過實施及時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其積累職業發展的各種潛能,包括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責任感、基本技能、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健康和安全習慣、個人特質等,提升其在民族旅游地的就業能力。
三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民族旅游地的問題
民族旅游地迫切需要高素質的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融入到民族旅游開發當中,為其帶來新鮮的血液,把握住民族旅游開發的特色和方向,開發個性的文化底蘊,提高民族旅游商品競爭力。但民族旅游開發起步較晚,從業人員文化專業素質偏低,管理水平待提高,民族地區經濟水平落后,信息閉塞,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也落后于經濟水平較高、旅游資源開發較早的發達地區。外加民族旅游地容易存在景區管理模式落后,產權關系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問題,致使民族旅游地無論是從經濟層面還是精神層面對他們都難以形成吸引力,致使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缺口大。
(二)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問題
我國旅游行業前景廣闊,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面相對較廣,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不滿足于在旅游相關行業就業,紛紛選擇服務相關的行業或者其他行業就業。而學生在應試教育、學歷教育的影響下,在職業發展的探索階段很少正面接觸職業世界的豐富信息,致使學生職業教育意識薄弱,對職業生涯規劃普遍不重視,尤其是對民族旅游發展背景了解不多,看不到其光明的發展前景,學生愿意選擇到經濟發達地區就業,不愿意留在經濟相對落后的民族旅游地工作,加大了民族旅游地旅游人才的缺口。
(三)旅游管理專業院系教育的問題
目前國內各高校在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出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通知的指導下,紛紛開始職業生涯教育相關課程,并將其納入到《就業指導》課程當中,致使現階段職業生涯教育帶著很強的就業指導痕跡。特別是在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缺乏對民族旅游發展背景的整體把握,對民族旅游地具體旅游行業的研究和對學生自我認知的教育。同時,學校從事職業規劃教育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大多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業務訓練,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科學的操作技巧,以及行業工作背景。外加教學方式以課堂授課+講座+報告居多,形式簡單,不能全面鍛煉學生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不了民族旅游地旅游管理專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需求。
四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職業生涯教育發展對策
(一)重視教育引導,凸顯民族旅游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各大高校,政府和高校已經高度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還要加強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輿論宣傳,尤其是民族旅游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學校,尤其是民族地區的各大高校要統一認識,在教學管理系部、授課老師、學工口工作老師方面統一認識,在與學生接觸時和授課時有意識地提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并穿插介紹民族旅游業發展的前景,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從認識到接受再到重視旅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有志于投身從事民族旅游業當中。
(二)強化教育理念,突出民族旅游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階段性
旅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有計劃的系統性教育活動,貫穿了大學生教育的全過程。為了適應民族旅游地旅游行業人才市場發展需求,在大學學習過程中,要強化職業生涯教育的理念,并有意識地融入到不同的課程中,讓學生及早地認識民族旅游業的發展特點,發展方向,并有針對性地結合自身性格特色,以謀求自身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目標,分階段、有針對性、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見表一)。
(三)理論聯系實踐,提升民族旅游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用性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了解社會和深化自我認識的重要途徑,不僅對大學生的社會化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對增強大學生的職業感性認識和職業適應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可以通過多途徑的方式加強理論聯系實習,提升學生對民族旅游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認知,增加其實用性。諸如在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好民族院校或學校所在民族地區等各方面的資源,讓學生在教學環節的實習、寒暑假的社會實踐、參觀學習、生產實習等環節當中,開展職業實踐活動,深入了解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行業發展動態,讓學生未出校門先到相關的工作崗位上鍛煉,提前體驗工作內容,積累經驗,縮短了從事民族旅游工作的適應期;其次是吸引學生參與學校老師承擔的課題,尤其是涉及到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課題,讓他們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增加對民族旅游發展的認知與好感,增加畢業工作的決心;最后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各項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各項實踐當中準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了解自己的知識能力與社會的差距,及時調整和補充,合理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為將來從事民族旅游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提高教學水平,強調民族旅游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專業性
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勢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師。具備較廣博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和較開闊的視野以及一定的旅游管理實戰經驗,高素質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研究創新,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層面的方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職業發展的背景、現狀、問題、對策及前景,結合民族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提出可行的規劃方案,能夠幫助學生確立職業發展目標,并為之實現而不斷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劉暉.旅游民族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
>> “十三五”規劃: 聚焦“中國制造” 環保業的十三五機遇 十三五下瑞金紅色旅游業發展問題及分析規劃 “十三五”背景下貴州旅游業發展的對策性研究 信息通信業“十三五”規劃編制啟動 貴州信息通信業“十三五”規劃 山西信息通信業“十三五”規劃 湖南信息通信業“十三五”規劃 十三五旅游扶貧引發的思考 “十三五”規劃視域下西部半農半牧地區縣域旅游業發展研究 “中國回族之鄉”的“十三五”機遇 “十三五”規劃前瞻 十三五,何以中國? “我的十三五” 中國旅游業的顧客導向問題研究 金東寒:十三五規劃綱要為中國造船業指明航向 《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公布 中國旅游業的傳統模式之危 加入WTO對中國旅游業的影響 淺議中國旅游業政府管制的改進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0150129.20150925.。其中,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地區成為增長最快的區域,占世界旅游市場的主要份額。
1.1.2 旅游貢獻:新興經濟體漸成氣候
新興經濟體國際旅游人數,有望繼續保持發達經濟體兩倍的速度增長。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2015年至2020年的5年間,亞太、拉美和非洲的新興經濟體接待的國際旅游人數將首次超過發達經濟體Peltier D.Emerging economies will welcome more international tourists than advanced economies by 2020[EB/OL].http:///2015/06/22/emergingeconomieswillwelcomemoreinternationaltouriststhanadvancedeconomiesby2020/.。
1.1.3 產業:旅游為全球第一大產業
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而旅游業已經成為服務貿易的主體性產業,屬世界范圍內就業份額最大部門,堪稱世界第一大產業及世界經濟產業之星。
1.1.4 需求:旅游需求更加多元化
到2030年,全球旅游人次將達18億,其中以文化休閑、娛樂和度假為目的出行的游客數量將占國際旅游消費總數的54%新華網.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2020年全球旅游人數達14億人次[EB/OL].http:///fortune/201410/14/c_1112824219.htm.。而世界范圍內人口老齡化為這種旅游需求多元化提供了巨大動力。因為有錢、有閑人口的比例明顯擴張,僅就當前西歐英國、德國和瑞士3國而言,其老年人口比例就已超過總人口的14%魏敏.世界旅游業發展的突出特點和主流趨勢[EB/OL].http:///201102/22/content_1639322.htm.。
1.1.5 市場:旅游市場呈現多極化
旅游消費規模的擴大,必然要求旅游產品的加速開發。在世界范圍內,那些具備良好發展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必將成為旅游業新的增長極,旅游空間布局將呈現多極化趨勢。
1.1.6 營銷:在線旅游成為最重要載體
旅游與科技的融合將會給旅游市場帶來一個全新的革命。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新興旅游產品的開發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信息技術突破性的創新,電子旅游、虛擬旅游、體驗旅游等新興的旅游業態越來越受到關注。
1.1.7 區域:區域內旅游成為首選
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可自由支配收入減少,區域旅游成為首選。國家間的旅游合作成為潮流,推動產業一體化、市場一體化、交通一體化、形態一體化,建立互惠互利的區域無障礙旅游協作區,將成為世界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1.1.8 交通:乘機旅游將占半壁江山
中國高校的轉型發展,實質上是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目前,全國兩百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正在積極穩妥地推進轉型試點工作,逐步由培養理論型、學術型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轉變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應用技術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主要為旅游產業培養各級各類應用型人才,本來就是應用技術型專業。因此,旅游管理專業不存在轉型的問題,關鍵是如何深度轉型。本科層次旅游管理專業深度轉型的目標應該是實現合理的辦學定位。為與中專、專科層次旅游管理專業的實現差別發展,本科層次旅游管理專業一般定位在為旅游行業培養中高級管理或技術人才。因此,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使學生具備旅游行業中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所必須的知識、技能和經歷是轉型的關鍵。旅游規劃策劃能力是旅游行業和旅游企業管理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能,且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旅游發展以及旅游產業供給側改革已對旅游規劃策劃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實證明,在求職的過程中,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如果能夠拿出證明其規劃策劃能力和水平的作品,對其在旅游行業的管理和技術崗位求職是很有幫助的。因此,我們可以將培養培訓學生旅游規劃和策劃能力,作為本科層次旅游管理專業深度轉型的突破口。
一、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的性質、作用和特色
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是本科層次旅游管理專業高年級的核心主干課程之一。從課程性質來看,該課程是綜合的應用性課程,涉及到旅游資源學、旅游市場學、旅游經濟學、旅游心理學、旅游地理學、旅游文化學、旅游制圖、旅游影響、旅游形象設計等本專業多門教學課程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且直接對應社會需求量越來越大的旅游規劃策劃行業,對學生畢業后從事旅游規劃策劃工作以及旅游企業和旅游行業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評價旅游規劃策劃的好壞有三個最關鍵的指標:一是嚴謹;二是創意;三是落地。嚴謹要求規劃的各個部分邏輯嚴密、環環相扣;創意要求旅游的主題、形象、項目、活動有特色、有創新;落地要求規劃要因地制宜,具體可行。只有同時具備了嚴謹、創意和落地的規劃策劃方案才能保障旅游開發的成功和效益。因此,在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的教學中,嚴謹、創意、落地是規劃教學的三要素。傳統教學模式中,該課程多以教師分章講授的形式組織教學,學生通過學習本課程,對于旅游規劃與開發的相關理論、發展脈落、步驟環節、基本方法等了解得比較多,但由于沒有親身經歷規劃策劃過程,學生對規劃策劃的核心問題、各規劃環節的要點以及各環節之間的邏輯聯系理解得不深刻,也不具備規劃制圖等關鍵技能,一旦涉及到具體的旅游規劃與開發的實際操作時,基本上是有心無力。因此,要保障該課程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在深度轉型的要求下,必須對教學的形式、內容和重點上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一是在教學模式上,應該采用案例式教學或研究性教學的方式使用學生經歷旅游規劃策劃的過程、熟悉旅游規劃的環節、掌握旅游規劃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在教學的內容上,必須減少相關理論知識的教學,強化形象設計、旅游制圖、項目策劃等旅游規劃策劃的技能訓練;三是在教學重點上,除了讓學生分段掌握各規劃環節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各環節的功能及其相互關聯,訓練和培養他們嚴謹的推理、創新的思維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二、適用型旅游規劃的核心框架、關鍵環節及相互關系
根據旅游規劃的國家標準《旅游規劃通則》(GB/T18971-2003)及目前較為流行的規劃方案,我們認為適用型旅游規劃至少應該包括區域發展環境分析、旅游資源的調查與評價、旅游市場分析、旅游主題策劃與形象設計、旅游項目策劃與時空布局、市場營銷策劃、及投入產出分析、保障體系規劃及可持續發展對策等重要的環節。這些環節盡管在旅游規劃中必不可少,但對于整個規劃的意義和作用是不同的;同時好的規劃文本中這些部分之間是相互呼應、環環相扣甚至形成網絡狀關聯的,從而保證整個規劃的嚴謹、創意和實用,圖1展示了適用型旅游規劃中各環節的功用及其相互關系。
三、深度轉型背景下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教學各章節的基本要求和教學重點
在深度轉型和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要讓學生掌握規劃策劃的技能,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以區域開發的實踐為內容的案例式或研究性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然。在指導學生從事旅游規劃的操作中,除了讓學生了解各規劃環節的基本要求外,教學目標應該提升到保障規劃的嚴謹性、創意性和實用性的層次上,重點關注各規劃環節的相互關系,并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見表1。
四、Y語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業的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且對區域旅游規劃策劃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本科層次旅游管理專業的深度轉型,使得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教學的全面改革至關重要。在以區域旅游開發的實踐為研究內容的案例式或研究性教學改革中,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的教學必須提升到保障規劃嚴謹性、創意性和實用性的層次,重點關注各規劃環節之間的邏輯線索和相互呼應,并注重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多規合一 旅游區規劃 城鄉統籌規劃
引 言:我國城市建設的目標已經從擴大城市規模、提高人居適宜指數發展到了實現智慧型城市建設這樣一個新的角度,即城市建設即要符合符合人民生活發展需要,又要顯示出環保、經濟等多方面的發展。因此,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進行旅游區建設成為一個熱門項目。而旅游區規劃如何能夠達到多種建設效果,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1. “多規合一”的規劃背景
1.1 “多規合一”的基本含義
“多規合一”并不是多個規劃合并成一個規劃,而是把各項規劃涉及到相同內容統一起來,落實到一個共同的空間規劃平臺上,各規劃仍按各自相關專業要求編制完成,以滿足提交人大審核或向上級報批的要求。通過“五個一”,即“一張圖”、一個信息平臺、一個協調機制、一個審批流程、一個監督體系,達到“多規合一”。從旅游區規劃的文件中體現的多規合一是規劃項目的綜合設計,而在旅游區實際規劃過程中體現的多規合一,則是旅游區規劃本身帶來的城鄉建設、經濟建設、環境建設的綜合發展。
1.2 “多規合一”的發展狀況
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保部、住建部四委、部聯合發文開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簡稱環保規劃)“多規合一”試點工作。目前開展“多規合一”就是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規劃和環保規劃“四規合一”。廣州市是廣東省率先進行“多規合一”建設的城市,在短短數年時間內,廣州市通過一系列城鄉統籌規劃,實現了城市旅游產業、環境保護、市民宜居指數和土里利用率的共同發展,成為“多規合一”的典型。在這一系列規劃中,圍繞著旅游區發展的多規合一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2. 多規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區規劃
2.1 產業規劃與土地規劃結合
湛江市是廣東省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漫長的海岸線和島嶼資源成就了湛江市的漁業發展,為湛江市南三島東部濱海旅游度假區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資源條件。在旅游度假區規劃中,對旅游產業發展的規劃應與湛江市土地資源應用規劃向結合,以旅游業的發展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使土地資源規劃更加科學。旅游規劃區位于南三島的東部,是湛江灣的外海岸線區。整個規劃區呈南北狹長的條帶狀,南北向長約8km,東西向陸域縱深在1―1.9km之間,它北起南三島大辣村,南至南三鎮沙頭寥村,東臨南海,西接南三鎮田頭圩,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0.49km2 。規劃區的建設用地約77.18公頃,約占規劃區的7.54%(紅色圖斑);風景旅游用地166.55公頃,約占規劃區的16.27%(深藍色圖斑);一般農地286.59公頃,約占規劃區的28%(淺黃色圖斑);生態環境安全控制區(防護林)約46.45公頃,占規劃區的4.54%(深綠色圖斑);自然保留地約98.24公頃,占規劃區的9.6%(灰色圖斑)。為了使旅游產業能夠可持續發展,南三島土地規劃形成了交通用地、農業用地、旅游區用地和自然資源保留用地的立體型規劃布局,以旅游區產業發展為主線的交通用地同時也能夠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而自然資源保留地也可以作為旅游區產業持續發展的資源。
2.2 建設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結合
南三島旅游區的建設規劃可以反映出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規劃區內現狀排水體制主要為為雨污合流制,無系統性的排水設施,大部分以明溝形式排放,溝渠走向隨意性大,排水斷面較小。蝦場通過管道向海灘排放污水,已對周圍環境以及近海水體造成了一定污染。遇到排污量大,潮水頂托,污水不易擴散,引起“黑潮”現象;村民生活垃圾以丟棄至海灘,或小規模堆放,定期焚燒為主。無統一固定收集點,通常散布于路邊及水塘邊,對規劃區的土壤及沙灘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旅游區的建設規劃中明確指出要進行一系列居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與市政工程建設,包括居民垃圾投放點、排污管道修建、水利設施修建等,這些建設項目的主要目的是服務于旅游區發展,便于濱海度假村的日常經營,但是,這些建設項目一定會給附近居民生活帶來一定的便利,有效減少由于居民隨意丟放廢水和廢棄物造成的污染;另外,旅游區建設規劃中還包含了退蝦場為休閑海濱或自然保留區等項目,這是對粗放農業濫用環境資源的控制,也是對生態環境的恢復過程。
2.3 旅游區發展規劃與鄉村經濟發展規劃結合
湛江市南三島旅游區的近期發展規劃是構建濱海休閑度假、親水娛樂、溫泉療養、冬休、漁島生活、文化體驗幾大功能板塊,樹立湛江濱海旅游產業的龍頭地位、實現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目標,建成國內知名的海洋生態旅游度假目的地,攜手湛江市其他旅游景區, 創建國內重點濱海旅游城市。在這個過程中,一系列的旅游設施的建設和旅游企業的進駐,將為南三島的農村居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參與旅游區開發是農村居民創收的主要途徑;而南三島旅游度假區的長期發展目標則是通過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拓展宗教朝覲、城鄉統籌板塊的旅游服務,延伸旅游服務鏈條,建成國家級濱海旅游示范區、中國南方冬休度假基地、湛江旅游產業的龍頭和彰顯湛江旅游形象的代表作。這樣一個長遠的旅游區發展規劃目標,將促使湛江市及附近鄉村的居民和各類社會組織都積極投入到旅游區建設當中,其中,以漁業文化為主線的旅游文化建設,將吸引大批資金的投入,使鄉村經濟徹底脫離傳統的農業經濟形勢,轉而以農業文化發展為主的經濟增長形式。
3. 多規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區規劃的實際價值
通過湛江市南三島旅游區規劃我們可以看出,旅游區規劃實際上實現了多規合一的規劃目的,即將湛江市南三島地區的土地資源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和鄉村經濟發展規劃在旅游區規劃表達出來。在這樣的多規合一背景下,旅游區規劃的實際價值表現在實現鄉村經濟與人居環境發展的高度結合的方面,而旅游區規劃在促進城鄉發展高度統籌的同時,也是在踐行低碳經濟的發展思路。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多規合一背景下,旅游區發展規劃從表面上看來是以旅游經濟發展為主的產業性規劃,但實際上,旅游區規劃實現了對規劃區內各類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的綜合性協調和部署,能夠起到全面改善地區建設面貌的作用,是城鄉統籌規劃的科學模式,值得我們進行實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廉軍偉.智慧城市背景下實現“多合一”的策略研究[C].城鄉治理與規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4年9月:133-136.
摘要:本文分析了海南以國際旅游島為核心內容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特點和金融需求,認為海南特色的城鎮化進程將會給商業銀行個人
>> 國際旅游島背景下海南開展離岸金融業務的思考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外匯服務便利化研究 國際旅游島背景下海南省碳金融業務的發展對策研究 海南省博物館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作用及發展機遇 議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文化元素 國內酒店集團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戰略發展分析 國際旅游島背景下的海南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 海南高校在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失地農民就業培訓體系構建 試論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應用寫作型人力資本的增殖 開發性金融支持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研究 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的研究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進程中的南海考量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行為建設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研究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初探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現狀探究 運用金融杠桿促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 試析不同類型的基地公司在國際金融業務稅務籌劃中的作用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海南國際旅游島社會建設管理新探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十二五規劃.[EB/OL].[2013-03-28],.
[4]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EB/OL]2012-02-10]http://.cn/zhuanti/internationaltourisland/promote/201202/t20120223_237048.htm.
作者簡介:符 穎(1973-),女,海南人,經濟師,中國建設銀行海南分行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能力與閑暇時間允許人們進行深度的旅游消費,旅游市場發展趨于成熟。而教育水平的提高推動人們更加重視精神文化的享受,旅游產業中的文化競爭越來越激烈,在眾多的旅游資源中,民族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體現出獨有的優勢,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符合人們的精神層面需求,在文化旅游競爭中展現出較大的吸引力,從長遠來看,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縮短了世界各地的時間距離,時間成本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們的旅游活動更加頻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其強大的魅力吸引著各地的游客,為民族文化的研究、交流與融合創造了一種新途徑。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進一步增大了國際市場,國外投資及游客數量持續增加,在國際化的旅游產業競爭環境中,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經營管理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需求不斷增大,但這些旅游資源具備良好的開發條件嗎?對此,《新背景下旅游景區規劃與開發研究》的作者做出了系統分析。雖然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多處于相對偏僻的邊遠地區,路途遙遠,但是近年來交通發展水平的迅速提高,讓遠距離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變得更加容易。現階段,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旅游配套設施已經比較健全,旅游產業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監督管理系統,文化旅游產業的從業人員素養及服務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和環境對人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為了加強人們對少數民族的深入了解,政府應不斷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投資。可以說,政策上的支持是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最重要的推動力量。《新背景下旅游景區規劃與開發研究》一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旅游資源的規劃與開發提供思路借鑒,更為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指導性思路。
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旅游者需求的不同進行旅游產品的定位,開發出不同規模與檔次的文化旅游產品。在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時要充分結合民族區域特色,打造民族旅游品牌,最大限度地發揮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的資源優勢。由于旅游活動涉及到多個方面,因此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要進行宏觀調控與管理,旅游資源的開發要充分考慮區域的整體性,進行資源整合,以完整的旅游資源系統實現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穩定發展,同時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務。在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政府要主動發揮主導作用,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有效的評價并進行保護,避免開發過程中由于認識上的不足而導致文化資源的破壞。政府要全面規劃并指導文化資源開發,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含量,實現民族利益的長遠發展。關于旅游產品的推廣,作者也提出了針對性建議。在進行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時不能只顧追求經濟利益而忽略了可能對環境帶來的的負面影響,要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實現文化旅游資源的完整性、多樣性與持久性。政府要積極進行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的推銷,與旅游企業共同拓展市場,制定完善的產業管理機制,保證文化旅游產業的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