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癜風的臨床癥狀范文

時間:2023-06-28 16:51:56

序論:在您撰寫癜風的臨床癥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癜風的臨床癥狀

第1篇

本病內因血熱或體熱,外因受風濕,經絡阻滯、氣血失和,血不能營養肌膚毛竅閉塞所致。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說:“白癜者,因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此亦是風邪博于皮膚,氣血不和所生也。”歷代醫籍雖論及此病,但均未有治療辦法。實際在世界范圍內也是難治之癥。本人在祖傳秘方基礎上,又經多年的臨床實驗研究,開發研制成功了以調節人體內氣血失調,兼清熱活血通經絡、扶正固本為原則的治療白癜風的特效藥:消癜膠囊、消癜靈擦劑、消癜液洗藥等。臨床療效顯著,受到國內外矚目。

臨床資料:在3000例中,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2歲;病程短者1—2年,病程長者15—30年;癥狀重者,頸部及全身呈大面積白色斑片,輕者白色斑片呈零星分布于手足或四肢;3000例中2歲—15歲占410例;16—30歲占980例;31—45歲占870例;46—60歲占500例;61歲以上占240例。本病男女比例大約為1:1。

治療方法:消癜膠囊系純中藥制劑。分1號和2號,每次服4—5粒,每日服三次,溫水沖服,單日服消癜膠囊一號,雙日服消癜膠囊2號,交替服用;消癜靈系外用擦劑,用時搖勻,用脫脂棉或紗布沾少許藥水,在病變部位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摩擦,使藥液完全滲入皮膚,輕者一次擦20分鐘,重者一次擦30分鐘,每日擦2—3次。消癜液系純中藥洗藥。適用于病史較長,患處面積較大的重患者。用時將洗藥加入容器內加熱溶解,用藥液洗患處,每次洗10—20分鐘,擦干再結合涂擦消癜靈藥水。每天洗2—3次。多洗效果更佳。用藥期間忌食腥辣等帶刺激性的食物,包括海產品、雞、鴨、鵝肉、羊肉、白酒等。孕婦禁用。一個月為一個療程,輕者1—2個療程收效,重者2—4個療程收效。

治療結果:治療標準:痊愈:白斑消失,皮膚顏色恢復正常,隨訪一年以上未復發者;顯效:白斑面積70%以上恢復正常者;有效:白斑面積明顯縮小,皮膚變暗色;無效:連續治療二個療程以上皮膚無改變者。

結果:治療3000例,痊愈1650例占55%;顯效801例占27%;有效420例占14%;無效120例占4%。總有效率為96%。

典型病例:病例一:楊某,29歲,干部,患白癜風10年,1981年3月就診。癥見上額處有直徑為4cm白斑,且訴多年靜止不擴散,斑色純白,邊界清楚,邊緣整齊,斑邊緣毛發亦發白,舌淡無華,脈濡細。診斷為白癜風。內服消癜膠囊二個月,外擦消癜靈二個月,皮膚顏色逐漸變深,連續治療三個月白斑消失,皮膚顏色恢復正常,邊緣白色毛發逐漸變黑,隨訪至今未復發。

第2篇

【關鍵詞】過敏性紫癜;消癜化斑湯;中西醫結合

【中圖分類號】R6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1)12-0385-01

過敏性紫癜是侵犯皮膚或其他毛細管及細小動脈的一種過敏性血管炎,臨床上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關節酸痛、腹痛和腎炎癥狀的疾病,其治療方法很多,療效不一。2007年9月至2010年10月,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此病,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7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的過敏性紫癜患兒90例。診斷標準依據《皮膚病學》〖1〗進行診斷。全部病例均為初患兒,均有皮疹;其中男49例,女41例,男女比例為1.2∶1;年齡3-15歲,平均9.6歲;單純皮膚型48例,腹型9例,關節型12例,腎型12例,混合型9例。沒有完成治療及治療期間濫用其他藥物或自行退出者剔除。按患兒就診時間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及臨床分型等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給予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及潘生丁抗血小板聚集藥,靜滴維生素C、西咪替丁及葡萄糖酸鈣注射液,有炎癥者控制感染。禁食魚、蝦、蟹、蛋、奶及剌激性食物,均不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組同時給予中藥“消癜化斑湯”(水牛角30g先煎 仙鶴草15g 紫草15g 生地黃15g 赤芍10g 丹參10g 金銀花15g 連翹10g 白茅根15g 浮萍草15g 茜草15g 生甘草6g),皮膚瘙癢加防風、白蘚皮、地膚子;便血加地榆炭、槐花;血尿加大薊炭、小薊炭;關節疼痛加牛膝、雞血藤;腹痛加白芍、元胡。每日1劑,水煎2次,取藥汁500ml,分2次口服;10天一個療程,共服20天。2個療程判定療效。

1.3 療效判斷標準:(1)痊愈:紫癜完全消退,關節腫痛消失,胃腸道癥狀消失,血尿糞常規檢查均正常,隨訪半年無復發;(2)好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但仍有上述一項未愈者;(3)無效:各類癥狀無緩解或稍有緩解,但極易復發。

2 結果

治療組治愈40例,占88.9%;好轉5例,占11.1%;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治愈29例,占64.4%;好轉11例,占24.4%;無效5例,占11.2%;總有效率為88.8%。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的統計學處理:x20.52,P<0.05,差異有顯著性。治療組45例患兒均未出現毒副作用。

3 討論

過敏性紫癜是兒童常見病之一,屬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急是他的突出特點,誘發因素常有細菌、病毒、食物和藥物等。本病屬于中醫“發斑”、“肌衄”、“葡萄疫”等范疇,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多因感染外邪,血熱妄行;氣虛脾不統血,血溢于肌膚所致,故臨床治療中當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為主。“消癜化斑湯”中金銀花、連翹、浮萍草清熱解毒,疏風透邪;水牛角、生地黃、赤芍清營涼血化斑;丹參、茜草、仙鶴草活血化瘀止血,現在代研究證實活血化瘀藥能提高肌體免疫功能,增強抵抗力,具有增強毛細血管通透性及減低毛細血管脆性,加速紫癜的吸收〖2〗;紫草、白茅根涼血止血〖3〗;生甘草調和諸藥。中西藥合用具有良好的消癜化斑之功效,本文中治療組在改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方面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國亮.皮膚病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2,616

第3篇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紫癜;過敏性;兒童

文章編號:1003-1383(2013)01-069-02 中圖分類號:R55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1.032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兒童與青少年較為易發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患者臨床表現為皮膚出現紫癜,并且有腹痛、關節腫痛以及腎臟損害等臨床癥狀。臨床治療上應用抗過敏以及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進行醫治,雖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對病情控制程度有限,容易導致病情復發,且并發癥較多。筆者所在醫院自2010年3月~2011年8月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35例,取得了良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0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過敏性紫癜患兒共7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35例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3~8歲22例,9~14歲13例;病程最短4天,最長1年1個月;分型為:單純皮膚型12例,關節型11例,腹型6例,腎型4例,混合型2例。對照組35例使用西醫常規治療,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3~8歲20例,9~14歲15例;病程最短3天,最長1年3個月;分型為:單純皮膚型11例,關節型10例,腹型7例,腎型2例,混合型5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程、分型以及病情程度等方面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2.方法 對照組患兒使用常規西藥治療,將5

~10 ml濃度為10%的葡萄糖酸鈣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將0.5~1 g維生素C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口服5~10 mg氯雷他定片,每日1次,口服5~10 mg蘆丁,每日3次;治療組的患兒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使用涼血消癜湯。涼血消癜湯的處方為: 牡丹皮15 g,紫草20 g,地骨皮15 g,生地15 g,赤芍10 g,蟬蛻12 g,細辛3 g,荊芥7.5 g,防風7.5 g,麻黃4.5 g,甘草6 g,羌活6 g。每日1劑,水煎后分早、晚兩次服用。依據患兒病情加減:關節痛者加牛膝、秦艽;腹痛者加丹參、炒延胡索、炒白芍;血尿者加仙鶴草、大薊、小薊;蛋白尿者加白術、黃芪。治療組與對照組均7日為一個療程,兩個療程之后對兩組療效進行評價。

3.療效判定標準 患兒紫斑紫點和全身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測指標正常為痊愈;患兒皮膚青紫斑點顯著減少,全身癥狀減輕,實驗室檢測指標有所改善為好轉;患兒皮膚青紫斑點、全身癥狀和實驗室的檢測指標都無變化則為無效。

4.統計學方法 采用簡明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分組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

結 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5.7%,兩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

討 論 過敏性紫癜是患者的機體對致敏性的物質發生了某種變態性反應,導致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增高引起出血,臨床除主要表現為皮膚紫癜外,同時伴有關節痛、腹痛及血尿、便血等癥狀,治療后部分患兒有復況[1]。目前過敏性紫癜的發病機制還不明確,多數學者認為其是一種免疫復合物病。小兒過敏性紫癜在中醫理論中的發病機制是患者外感風熱以及熱毒內蘊而形成[2,3]。在治療過程中要以解毒清熱,涼血活血為主。涼血消癜湯以方中紫草起到解毒透疹、清熱涼血的作用;地骨皮能夠活血化瘀、滋陰清熱;生地能夠涼血止血;蟬蛻、麻黃起到祛風清熱、止癢的作用;牡丹皮、赤芍與生地起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作用;荊介、防風、羌活起到散瘀止痛、疏風活絡的作用;甘草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4]。以上的中藥聯合使用,能夠起到止血、化瘀、清熱涼血的作用。根據現代藥理的研究:防風與紫草可以起到抗炎、解熱的作用;生地能夠止血,同時還能夠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麻黃與蟬蛻可以起到抗過敏的作用;地龍可以起到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牡丹皮與赤芍可以起到增強人體免疫力、改善微循環的作用;甘草也具有調節機體免疫的作用。上述的中藥聯合使用可以起到活血涼血、排毒消癜、止血祛風的作用[5]。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使皮膚癥狀、關節腫脹以及尿血等癥狀快速緩解,減輕患者的痛苦,起到控制病情、縮短病程、減少機體損害的作用,并且能夠避免激素不良反應。經過臨床實踐表明,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可以標本兼顧,治療總有效率高,復發率低,在治療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1]程國珍.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臨床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7):18241825.

[2]陳建豐.抗敏消癜湯配合西藥治療過敏性紫癜32例[J].河北中醫,2011,33(5):684685.

[3]石孝孝,崔紅紅.清熱涼血化瘀方外洗配合西藥治療單純性過敏性紫癜62例[J].實用醫技雜志,2007,14(17):2305.

[4]孫秀芹.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的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2009,25(2):27.

第4篇

本組病例共107例,均為我科2000年1月~2005年6月住院患兒,符合《實用兒科學》過敏性紫癜診斷標準。男67例,女40例;年齡4~15歲;病程1~20天。所有病例均有皮膚紫癜,其他發熱21例,腹痛38例,嘔血27例,便血14例,血尿9例,蛋白尿7例,關節腫痛35例,血管神經性水腫41例。隨機分為中西醫結合治療組54例,單純西醫治療對照組53例,經X2檢驗兩組患兒一般臨床情況差異無顯著性(X2=0.109,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兩組西醫治療方法相同,包括:①一般治療。急性期臥床休息,避免與可疑致敏原接觸。如有明顯感染,給予有效抗生素7~10天。并注意液量、營養及保持電解質平衡。②對癥方法:有蕁麻疹或血管神經性水腫時應用抗組胺類藥物和鈣劑,部分用H2受體阻滯劑西米替丁,有腹痛時用解痙藥物,消化道出血顯著者短期禁食,必要時輸血。③抗凝療法:如阿可匹林、潘生丁。④如有嚴重消化道病變或腎臟綜合征表現者,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組加用中藥“抗敏消癜湯”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根據年齡大小調整藥物劑量。7天為1個療程。藥物組成(以12~16歲劑量):麻黃4.5g,蟬蛻12g,地龍15g,細辛3g,防風7.5g,荊介7.5g,羌活6g,獨活6g,丹參15g,紅花9g,川烏3g,草烏2.4g,牛膝7.5g,甘草6g。對并發腎炎伴有高血壓者,去麻黃加白茅根30g,澤瀉9g,車前子30g。

療效判斷標準:①治愈:皮膚紫癜消退,關節腫痛消失,腹痛、便血痊愈,尿常規與腎功能正常;②好轉:臨床癥狀消失,小便尚有輕度異常;③未愈:皮膚紫癜反復出現或/和明顯腎臟損害。

結果

治療組治愈45例,好轉8例,未愈1例,總有效率為98.1%;對照組治愈30例,好轉15例,未愈8例,總有效率84.9%。兩組療效比較差別有顯著性意義(X2=6.09,P

平均住院時間比較:治療組平均住院10.14±5.15天,對照組平均住院14.23±6.26天。治療組比對照組短,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3.41,P

復發率比較:出院后3~6個月隨訪,治療組復發2例(3.7%);對照組復發9例(16.9%)。兩組比較差異顯著(X2=5.11,P

第5篇

【關鍵詞】中醫;白癜風;療效

白癜風是一種局限性或泛發性的皮膚色素脫失性疾病,屬中醫的“白癜”、“白駁風”、“斑駁”等范疇。此病異常頑固,慢性病程,易診難治,影響美容。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不癢痛,謂之白癜。” 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臨床上以皮膚色素脫失斑為特征。它是一種容易診斷而難于治療的皮膚病。該病全身各處皮膚均可發生,雖無明顯自覺癥狀,但其好發于皮膚暴露部位,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創傷和精神痛苦。本文對白癜風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74例白癜風患者中,男51例,女23例,年齡19~66歲數,平均年齡43.2歲,診斷均符合《全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制定診斷標準[1]。經診斷,肝郁氣滯證32例,肝腎不足證21例,氣血瘀滯證21例。

1.2治療方法中藥首烏、鹿角膠、阿膠,補骨脂、當歸、金櫻子、覆盆子、丹參、皂刺、紫背天葵、沙宛吉力、黑玄參、黑生地、桃仁、大棗各15 g粉碎后加蜂蜜制成9 g重蜜丸,口服,每天3次,1丸/次。

2結果

經中藥調節及治療,治愈53例,顯效12例,好轉10例,無效6例。患者年齡越小病程越短效果越好。并根據中藥臨床研究的特點,探索建立相對的黃金標準的證候量表,制定規范的臨床研究方案,以提高臨床療效。

3討論

白癜風起病大多緩慢,無痛、癢癥狀,不易被發現。本病發病無年齡界限,但有家族中發病的病例,大多數患者有精神創傷史。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病可能與遺傳、自身免疫、神經和內分泌等因素有關。而當各種原因致使脾胃功能失常,氣血生化乏源,導致氣血虧虛,脈絡不充,水谷精微無以營運周身組織器官,肌膚脈絡失養,膚色不榮而生白斑。氣虛血虛或血燥,血虛則生風,血燥則風勝,使皮膚發病表現為或粗糙。張作舟老前輩從醫七十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將白癱風的發病機理概括為“三點一要”。“三點”為肝腎陰虛為本,風邪侵襲為表,日久氣滯血癖;“一要”即脾胃虛弱為要[2]。甘有補虛、和中、調和藥性、緩急的作用;苦有瀉熱、燥濕、堅陰的作用。說明治療白癜風內服方多以補益為主,輔以祛邪,標本兼顧,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但感受風邪只是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從內因看,體內素有濕邪或情志內傷,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復感風邪,搏于肌膚,以致氣血失和而發病,或肝腎陰虛,精血不榮于肌膚而發病。

本組病例屬本虛標實,方中黃芪益氣升陽;黨參、炙甘草、白術健脾,合黃芪補中;陳皮理氣和胃;當歸養血;升麻、柴胡協助黃芪提升下陷之陽氣;砂仁、焦三仙健脾以助消化,諸藥合用,使脾胃強健,人的膚色是由先天決定的。中醫認為[3],先天之本在于腎,腎主黑色。因此,腎虛、先天不足是本病的關鍵;五志過極、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失和等原因會導致疾病的發生[2]。總結起來白癜風的發病有風邪致病說、內熱感邪說、氣血瘀滯說、肝腎不足說等學說,在治療上多采用調和氣血、舒肝理氣、祛風通絡、清熱除濕、活血化瘀、補益肝腎等治法。可見滋補肝腎、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調理氣血是白癜風的基本治法,與前面提及白癜風的病機相一致;另外,肝氣郁結、脾虛氣弱,濕熱阻滯也常被認為是形成白癜風的重要因素[4]。

我們知道微量元素是組成人體全部物資的基本要素,元素與人體生長發育、衰竭、疾病都有著直接關系,其中鐵吸收不足常可引起血液變化,因為鐵參與血紅蛋白合成,故人體長期缺鐵時也可引起白癜。唐定書[5]根據白癜風氣血失和的程度,結合西醫診斷的分型分期分性將其辯證分為三型進行治療,肝郁氣滯型治宜疏肝理氣解郁,選方柴胡疏肝散加減;肝脾不調型治以調和肝脾,健脾除濕。治療當以滋補肝腎、活血通絡、驅除風邪、健脾益氣。白駁丸中補骨脂、何首烏、黑豆皮滋補肝腎;雞血藤、當歸、赤芍、紅花養血活血,通經活絡;白羨黎、防風驅除風邪;加生黃蔑益氣健脾。由于致病因素的存在,致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或寒濕郁凝,氣血不足,致肌膚失于濡養,進而疾病發生則為白癜風的又一病因。臨床表現為:病情發展緩慢,長久不愈。

綜上所述,近年來中醫藥治療白癜風展現出較為廣闊的前景。眾多醫家不拘一格,采用多種方法治療白癜風,又以幾種治療方法的聯合應用療效最佳。白癜風影響美容,給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因此治療時要配合心理疏導,使患者排除憂慮,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保持心情舒暢,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戴慎,薛建國,岳沛平.中醫病癥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767.

[2] 張志禮,莊國康,朱軼君,等.中醫雜志,1993,34(3):176.

[3] 葉俊儒,陸茂,張云光,彭科,沈躍莉.窄譜中波紫外線聯合中藥治療白癜風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6):3855.

第6篇

關鍵詞:活血祛風法;進展期;白癜風;中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R758.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717(2012)03-0605-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Freatiag Vitiligo

TANG Yanli,XU Aie

(1.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06,Zhejing,China;

2.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Hangzhou 310009,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which is used to treat 63 patients with vitiligo was observed.Medthods: According to treatment syndrome and differentiation,63 patients with vitiligo take the prescription,twice a day for 3 months.Resul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has better efficacy on treating vitiligo and could control effectively the progress of vitiligo.省略。白癜風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色素減退性皮膚病。白癜風最早見于《諸病源候論?白癜候》:“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膚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也不癢痛,謂之白癜”。中醫古代文獻中又有“白癜”、“斑白”、“白處”、“白駁”、“白駁風”、“白定”、“白點風”、“斑駁”等名稱。任何年齡皆可發病,但以兒童和青少年為主。根據臨床癥狀以及中醫辨證論治,使用活血祛風法方治療白癜風,共治療63例,具體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年10月-2011年6月于我院皮膚科白癜風專病門診就診登記收錄白癜風患者63例。其中,男39例,女24例。年齡16~64歲,病程半年以內的白癜風患者5例,半年~1年7例,1~5年22例,5~10年23例,>10年6例。63例病例中,散發型31例,肢端型7例,節段型3例,散發型+肢端型22例。其中,45例為進展期白癜風,18例穩定期。

1.2方法

根據中醫理論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論治和分型,參考白癜風中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療程3個月,對納入病例,初診首日、第1月、第2月、第3月,記錄受試者的病情變化,臨床癥狀、白斑面積和疾病的進展情況以及中醫癥候、癥狀。

1.3治療方案

根據前期文獻分析以及多次專家討論結果優選處方以活血祛風法為主要治則的白癜風方(丹參、川芎、雞血藤、白蒺藜、紫浮萍、生黃芪、女貞子、旱蓮草等)。根據臨床癥狀隨癥加減,中藥每天兩次內服,內服中藥的第3次藥汁熱敷白斑處(對于肢端型白斑可以用來浸泡),每次20~30min,每天2次,患者每月隨訪一次,根據病情變化調整用藥,記錄皮損面積并拍照,共隨訪3個月。

1.4排除標準

合并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就診前2周內系統使用過糖皮質激素,和/或1周內外用過糖皮質激素制劑;研究者認為有不宜參加本試驗的其他原因;不能遵守本研究方案用藥者。

1.5隨訪

隨訪前后還需要進行血、尿常規檢查,肝、腎功能檢查,注意不良反應的發生。

1.6療效評估

1.6.1臨床療效評估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制定的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1]:痊愈:白斑全部消退,恢復正常膚色。顯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皮膚面積50%。好轉: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無效:白斑無色素再生或范圍擴大。

1.6.2癥狀評定標準參考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醫診斷學術語規范研究中存在問題的探討》[3]等擬定的白癜風癥狀量化表。依據癥狀的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對應的評分為1分、2分、3分。

表1白癜風癥狀量化全身癥狀1輕度2中度3重度失眠多夢1每日睡眠不足4-5h,易醒;2每日睡眠不足2-3h,入睡困難;3徹夜難眠心煩易怒1偶有情緒低落抑郁或急躁;2易緒低落抑郁或急躁;3經常情緒低落抑郁,或煩躁易怒,難以自控脅肋脹痛1偶爾發生,可自行緩解;2脹悶隱痛,疼痛時間較長,偶需或不需服藥;3反復發作,疼痛劇烈,需服藥緩解瘙癢1偶爾瘙癢,不需用藥,不影響正常工作學習;2陣發性瘙癢,時輕時重,影響工作學習;3劇烈瘙癢,嚴重影響睡眠工作學習生活;頭暈耳鳴1偶有發生;2經常發生;3頭暈不止,持續發生;耳鳴不能緩解。五心煩熱1手足心發熱;2手足欲露衣被外;3手足欲握冷物則舒。失眠健忘1每日睡眠不足,偶爾健忘;2入睡困難,近事遺忘;3徹夜難眠,遠事遺忘。口干咽燥1輕微口干咽燥;2口干咽燥,飲水可暫解;3口干,欲飲水,飲而不解。潮熱盜汗1偶爾汗出;2胸部潮熱,潮濕,反復出現;3汗出如水,經常出現。經少,經閉1月經量少,色紅,延期;2月經量少,色紅,數月一行;3經閉。腰膝酸軟1時而作痛;2隱隱酸軟,需變換;3腰痛如折,持續不已。2結果

2.1中藥穩定白癜風的情況

見表2。治療前45例為進展期白癜風,18例穩定期。治療后,63例中,有6例出現新發白斑或原有白斑面積有所擴大,其余患者治療后白斑均穩定。服用活血祛風法后,白癜風的穩定率90.5%。其中,散發型穩定率為96.8%;肢端型100%,散發型+肢端型穩定率為77.3%。肢端型白斑的病例數較少,沒有顯著地統計學意義。表中看出,服用中藥后,節段型白癜風能有效的控制白斑進展。

57(90.5)2.2白癜風類型與療效

見表3。散發型白癜風患者治療后,有效20例(64.5%);肢端型有1例(28.6%)痊愈,3例(42.8%)好轉,3例(42.8%);肢端型+散發型有1例(4.5%)痊愈,明顯好轉14例(63.6%)。節段型白癜風用中藥治療后無效,白斑復色沒有變化。相較而言,散發型治療效果稍微優于其他分型。中藥治療后,白癜風總的有效39例,有效率為61.9%。

632.3不同部位與療效的比較

見表4。中藥治療后,不同部位療效不同。面部有3例(30.0%)痊愈,14例(46.7%)顯效,7例(23.3%)好轉。統計分析,面部與軀干、四肢、肢端療效比較,P

2.4治療前后癥狀的變化

根據每個患者的癥狀程度,采用積分計算,將所有的癥狀積分總和統計如下。從表中看出,中藥治療白癜風后,總的癥狀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其中,治療前,女性出現較多的癥狀為月經不調、痛經不適,總的評分為10分、14分,治療后基本都控制了,評分為0分。其次為瘙癢、腰酸,治療后,瘙癢評分由8分降至1分。男性以瘙癢、失眠、口干為多見,初診瘙癢癥狀評分為6分,治療后為1分,服用中藥后,瘙癢癥狀大部分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有4例患者服用中藥后出現大便稀,無其他癥狀產生,連續服用一周后,大便稀的癥狀就消失了。這可能與患者的體質、耐受性和服藥方式有關。

2.5色素恢復模式

所有病例觀察顯示,常見的復色模式有2種。①白斑大小無明顯變化,色素逐漸增加,最后恢復正常膚色;②白斑從周圍向中心逐漸縮小,最后消失。本文中,2例痊愈的患者是以方式②恢復的。

3討論

中醫對于白癜風的認識歷史悠久,古代醫家對白癜風病因病機的認識多以風邪相搏,氣血失和立論。《太平圣惠方》有曰:“夫白駁者 ,是肺風流注皮膚之間,久而不去之所致也。多生于項面,點點斑白,但無瘡,及不瘙癢 ……”。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有“風白駁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駁,此亦是風邪搏于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的記載。清代吳謙主編的《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亦有相似記載:“白癜風,此證自面及頸項,肉色忽然變白,狀如斑點,亦不痛癢,由風邪搏于肌膚,致令氣血失和。施治宜早,若因循日久,甚者遍及全身。”“白癜風,血瘀于皮里,服三五副可不散漫,再服三十副可痊愈。”由此形成了目前臨床祛風、活血、補益肝腎三大治則。

4近年來,現代醫家對于白癜風發病原因的認識有了新發展,在原有病因的基礎上提出了氣滯血瘀、肝腎不足學說。如國維[4]教授認為白癜風病機為風濕之邪搏于肌膚,氣血失暢,血不榮膚;情志損傷或因白癜風致情志抑郁,肝失調暢,氣血失和,肌膚失養;久病致氣血大傷,肝腎不足。傅魁選[5]教授認為白癜風是風邪相搏于肌膚,氣血失和所致,但該病的病機關鍵不在于風,而在于局部的氣血瘀阻,經絡不通。朱文元[6]則認為其病因病機與風濕外侵,氣血失和,肝腎陰虛,血熱夾風,脾胃虛弱有關。總的來說,目前對白癜風病機的認識主要為風邪相搏,氣滯血瘀,肝腎不足三個方面。

本研究中63例患者,多數的癥狀表現為瘙癢、失眠多夢、口干,女性患者的月經不調或月經量少等癥狀,這提示患者的中醫證型以風血相搏為主,這與以往陳梅花等[7]報道的文獻一致。本方中,川芎既可活血,又能祛風,故應列為君藥。丹參活血調經,涼血消壅,且在治療白癜風中用其效果較好,故應將丹參一并列為君藥。針對女性的月經不調、經少等癥狀具有良好的作用,活血理氣以行氣血。表4看出,服用活血祛風法后,女性的月經不調或月經量少或延遲癥狀評分由14分降至0分。而白蒺藜疏肝,祛風,紫浮萍祛風利水,能加強君藥之祛風效果,雞血藤行血活血,且能舒筋通絡,故此三藥應為臣藥,現代研究表明黃芪具有雙向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女貞子和旱蓮草都有免疫調節的作用,中醫理論中,黃芪補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女貞子、旱蓮草均能滋補肝腎,共為佐使藥。全方既能祛風活血,又有補肝腎之效。瘙癢多由風邪、濕邪蘊結肌膚,腠理不得疏泄而引起。中醫有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用活血配合祛風治法治療瘙癢,故中藥治療后,瘙癢癥狀評分由14分降至2分,很好的控制了瘙癢的發生。若伴有脅肋脹痛、心煩等在基礎方上加柴胡、郁金等疏肝解郁,伴有腰膝酸軟等癥狀加補骨脂、牛膝等補肝腎、強筋骨。臨床上,需要隨癥加減。

觀察發現,活血祛風法治療白癜風后,63例病例中57例穩定,穩定率90.5%僅有6例(9.5%)出現新發皮損或白斑擴大。對于節段型白癜風的治療,中藥控制其發展有很好的療效。療效上,白斑出現好轉的有效39例,有效率為61.9%。其中,散發型的效果稍微好于其他類型白癜風。節段型的療效最差。我們通過中醫辨證發現節段型白癜風中瘀血阻絡型比例特別低,故白癜風中醫病因難用局部血瘀解釋,而可能與情志因素關系密切。HannSK等[8]認為可能與局部神經分布、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相關。因此,節段型白癜風用中藥治療療效差。通過中藥外敷或泡手,肢端型白癜風中有1例(28.6%)痊愈,3例(42.8%)好轉。肢端型+散發型有1例(4.5%)痊愈,14例(63.6%)好轉。但總體來說,肢端型和節段型的效果較差。治療效果與病程以及年齡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但與白斑的部位有顯著的差異性。其中,面部的效果最好,有3例(30.0%)痊愈,14例(46.7%)顯效,7例(23.3%)好轉。其次是為頸項,有1例(7.7%)顯效,6例(46.2%)好轉。總的來說,對于散發型,特別是皮損發于面部的患者,治療效果最好。另外還發現,若是同時配合外用藥,則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活血祛風法治療白癜風具有較好的療效大部分病情均得到控制,尤其是面部白癜風。同時,他還能有效控制的進展期白癜風,大大改善了白癜風患者臨床的癥狀,減輕了患者的心理負擔,有利于疾病的治療。在白癜風進展中,重視活血和祛風藥的使用,皮損穩定后,針對患者的體質辨證論治。

參考文獻

[1]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S].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7):440.

[2].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8.

[3]郭小青,郝保華.中國診斷學術語規范研究中存在問題的探討[J].山西中醫,2006,27(1):70-72.

[4]李紅毅,國維.國維教授治療白癜風經驗[J].中醫藥學刊,2006,24(1):24.

[5]劉曉玉,許愛娥.當代8位名老中醫論治白癜風經驗薈萃[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7(2):131-133.

[6]朱文元.白癜風與黃褐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228.

第7篇

【關鍵詞】 扶土抑木法;兒科疾病;容福慶

Abstract:Un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logical change of children: insufficiency spleen, excess liver, easy to show liver wood attacking spleen earth, teacher Rong applies the method supporting earth to inhibit wood to children diseases of respiratory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nerve system and others, with definite cure effect.

Key words:support earth to inhibit wood;children disease;Rong Fuqing

容福慶,女,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40余年的臨床經驗,精于治療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對于小兒呼吸系統及小兒消化系統的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泄瀉、疳證、汗證、佝僂病等病證的診斷及治療尤有心得。容老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從臟腑辨證的角度來講,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加之廣東地處嶺南濕地易困脾,故臨床上更加容易出現肝木乘脾士的病理改變,在各類疾病中常常以主癥或者伴隨出現,治療施以扶土抑木法,療效確切。

1 呼吸系統疾病

如哮喘,多因素體脾虛,宿痰內伏,外邪引動,痰隨氣逆,氣因痰阻,故見咳嗽、痰多,“虛則所不勝乘之”,木失金制,肝木侮土,故有患兒可兼見胸悶不舒,脅滿泛酸、舌邊紅、易躁動等癥,治當在開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基礎上輔以扶土抑木。又如反復呼吸道感染,常常見睡覺易驚醒、躁動,眼部分泌物多,舌邊紅,扁桃體大等,同輔以扶土抑木。

2 消化系統疾病

如腹瀉一證,發病機制主要是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清濁相干合污而下,究其原因,常見除感受外邪、飲食失宜、脾胃虛弱外,因土虛木亢所致者臨床亦不少見,患兒除了大便異常外,還有性急多動、甚至精神煩躁,夜臥不寧,舌邊紅等肝系表現,扶土為主,輔以抑木則成為大法。如疳證,容老師認為,疳積主要發病機制是脾胃功能失調,究其原因,除常見的飲食失節,養護不當、長期吐瀉外,因土虛木亢所致者臨床亦不少見,如疳證患兒臨床除可見形體消瘦、面色少華、毛發稀疏、不思飲食、舌淡苔白等一系列脾胃虛證候外,常常兼有性急多動、甚至精神煩躁,夜臥不寧等脾病及肝表現,故治以扶土抑木法,取得很好療效。又如膽汁返流性胃炎,相當于《靈樞·四時氣篇》中所云“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容老師認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膽汁返流的病機,既以脾胃氣虛,升降失常為主。又以“木生于水長于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肝氣宜升,膽火宜降,然非脾氣之上行則肝氣不升,非胃氣之降則膽火不降”,據此,采用扶土抑木,和胃降逆法治療本病。

3 神經系統疾病

兒童抽動一穢語綜合征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其病與中醫的慢驚、抽搐、瘛癜、筋惕、肉明等病證有類似癥狀。如王肯堂《證治準繩·幼科·慢驚》云:“水生肝木,木為風化,木克土,胃為脾之腑,故胃中有風,瘛癜漸生。其瘛癜癥狀,兩肩微聳,兩耳下垂,時復動搖不己。”清·陳治《幼科近編》云:“搐頻者,風在表也,易治,宜發之;搐稀者,風在臟也,難治,宜補脾。”其病為肝強脾弱,本虛標實。“脾為生痰之源”,水濕潴留,聚液為痰,痰氣互結,上擾咽喉,而發出喉中異常響聲;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虛不能養四肢,故肌肉攣縮而顫,無力而緩;實則肝旺夾風,肝主筋,主疏泄。肝氣失調;風勝則肌肉抽動,風善行而數變,故抽搐部位多變。綜上可知其病乃肝旺脾虛,若采用常規之熄風止痙法很難取得遠期療效,治當扶土抑木。又如癲癇,常因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失調,水聚為痰,痰隨氣逆,橫竄經絡引動肝風則見抽搐,治療宜標本兼治,亦以扶土抑木法主之。

綜上,容老師廣泛運用扶土抑木法治療兒科各系統疾病,但在治療過程中又有扶士與抑木側重,辨證施治過程中審清肝實和脾虛二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以肝實為主,其法應重在抑木,而佐以扶土;如以脾虛為主的,其法應重在扶土,而佐以抑木。而扶土之法并不是一味補脾,過補則壅礙氣機,臨床健脾不在補脾,貴在運脾,具有補中寓消,消中有補,補不礙滯,消不傷正者謂之運。臨床常用藥物:黨參、五爪龍、茯苓、蓮子、益智仁、黃芪、枸杞子、菟絲子、扁豆、薏苡仁、麥芽、谷芽、山楂、木瓜、獨腳金、夏枯草、白芍、龍骨、牡蠣等藥。根據肝氣郁滯、肝火內擾、肝風內動、肝陰不足的偏重選藥,肝氣郁滯治以疏肝理氣,藥用柴胡、佛手、枳實、荔枝核、芒核等;肝火內擾治以清肝泄火,藥用夏枯草、、蟬蛻、鉤藤、獨腳金等;肝風內動治以平肝熄風,藥用羚羊角骨、蟬蛻、鉤藤、龍骨、牡蠣等;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者治以平肝潛陽,藥用木瓜、白芍、枸杞子、菟絲子、旱蓮草等。

4 病案舉例

相關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阳县| 永新县| 石渠县| 丰都县| 柞水县| 安福县| 金川县| 巴林右旗| 哈尔滨市| 玉溪市| 垣曲县| 临邑县| 丹东市| 瑞昌市| 西充县| 蒙自县| 中超| 山阴县| 连城县| 冕宁县| 普兰县| 乐都县| 苏尼特右旗| 武鸣县| 兴义市| 弥渡县| 桑植县| 京山县| 广安市| 涡阳县| 北安市| 深泽县| 黔西县| 榆树市| 河间市| 玛纳斯县| 宕昌县| 长顺县| 遂溪县| 南平市| 宁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