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骨關節結核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08-17 17:35:12

序論:在您撰寫骨關節結核治療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骨關節結核治療方法

第1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7.033

中圖分類號:R274.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7-0082-02

膝關節僵直是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膝關節作為人身最重要的關節之一,關節僵直一旦形成,致殘率高,治療較為困難,故預防膝關節僵直的發生尤為重要。2011年1月-2013年1月,筆者對100例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患者應用水針結合手法治療在預防關節僵直方面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為本院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患者,共200例。其中,男110例,女90例;年齡25~68歲,平均45歲;股骨髁間骨折22例,股骨髁上骨折32例,股骨髁間髁上骨折40例,脛骨平臺骨折46例,髕骨骨折36例,股骨髁合并髕骨骨折10例,脛骨平臺合并髕骨骨折8例,股骨髁合并脛骨平臺骨折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患者均為外傷所致膝關節周圍骨折,包括:股骨髁上骨折、股骨髁間骨折、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及其2種以上合并骨折。②均經X線及CT檢查明確診斷;③均行骨折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

1.3 排除標準

①膝關節局部腫瘤、結核所致病理性骨折;②合并老年性骨質疏松癥者。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2.1.1 主動功能鍛煉 早期(1~2周):術后第1日即開始指導患者行踝關節跖屈背伸活動(患者取仰臥位,將傷肢的踝關節盡量跖屈和背伸)及股四頭肌舒縮運動(患者取仰臥位,在肢體靜止不動的狀態下持續收縮股四頭肌5 s,放松稍作停頓,如此反復進行),每日3次,每次20~30 min。中期(3~6周):指導并幫助患者逐步活動患肢各關節,動作應緩慢,鍛煉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肌肉收縮強度由弱到強,次數由少到多,活動范圍由小到大。后期(6~12周):加強膝關節的主動活動。

2.1.2 被動功能鍛煉 術后第2日應用CPM機(北京中普恒奧

基金項目:河北省2011年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11276177)

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產品)行膝關節被動功能訓練,從疼痛能夠耐受的小活動范圍開始,逐步加大活動度數;運動頻率從早期的最慢為13 min一周期開始,依據患者的傷肢恢復情況逐漸增加至90 s一周期,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日2次,每次1 h,逐漸遞增,循序漸進。骨折伴韌帶損傷患者,延緩CPM功能鍛煉至2~3周。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水針療法及手法治療。

2.2.1 水針療法 ①患者取仰臥位,注射部位皮膚嚴格消毒,用5 mL注射器抽取丹參注射液(湖南天圣康迪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10202)行穴位注射,每穴1 mL。取穴:治強[1](位于大腿正中線髕骨上緣及上3寸、上6寸)、膝痛[2](陰陵泉與血海穴連線的中點)、血海、梁丘、犢鼻、內膝眼、陽陵泉、陰陵泉、膝陽關、足三里(均患側取穴)。每次取3~5穴(根據患者膝關節周圍損傷的部位及程度,由重到輕逐次循環取穴),直刺進針,局部得氣有酸脹感時,回抽無回血,方可注射。注意避開手術切口及內固定物,勿注入關節腔內。治療從術后第2日開始,隔日1次,10 次為1個療程。間歇1周后,進行第2個療程。②玻璃酸鈉注射液(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公司生產,批號11051203)2 mL,術后1周開始膝關節腔注射,注射前若關節腔有積血,先抽出積血再注入玻璃酸鈉,每周1次,5次為1個療程。

2.2.2 手法治療 早期(1~2周):術后第2日開始手法治療,患者仰臥位,窩下墊枕,施術者立于患側。雙手掌疊加按住髕骨將其向各個方向推動數次,雙拇指向上下內外方向推動髕骨數次,以預防膝關節內粘連;雙手揉按股四頭肌至膝關節數次,雙手拿捏股四頭肌并用力提起,以預防伸膝裝置粘連。每日1~2次,每次15 min。中期(3~6周):手法治療則視患者骨折穩定情況酌情應用扳法,施術者一肘托窩將患肢抬起,另一手握住踝關節背側用力下按,屈曲膝關節數次,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治療循序漸進,逐漸加大力度,手法須均勻柔和,切忌粗暴。每日1~2次,每次15 min。后期(6~12周):以患者主動鍛煉為主,對少數膝關節活動范圍不理想患者繼續使用扳法治療。

3 觀察方法

2組均于治療之日起,采用普通測角器測量并記錄1、2、3、4、8、12周膝關節活動范圍(患者主動屈伸膝關節)。采用Judet評定標準[3]評定療效。屈膝>100°者為優,80°~100°者為良,50°~79°者為可,

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P

5 結果

術后第1周,2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術后第2周起,2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2組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不同時點膝關節功能評定結果(例)

組別 時間 例數 優 良 可 差 優良率(%)

治療組 第1周 100 0 8 16 76 8.0

第2周 100 17 46 24 13 63.0

第3周 100 44 36 10 10 80.0

第4周 100 62 29 6 3 91.0

第8周 100 80 15 3 2 95.0

第12周 100 82 15 2 1 97.0

對照組 第1周 100 0 7 15 78 7.0

第2周 100 4 14 20 62 18.0

第3周 100 8 26 24 42 34.0

第4周 100 32 26 30 12 58.0

第8周 100 43 22 25 10 65.0

第12周 100 50 26 24 4 76.0

6 討論

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造成關節僵直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陀^因素:膝關節周圍的骨折使關節裝置受到損傷,關節囊出血粘連,影響關節活動;手術又進一步損傷關節囊及關節活動裝置,加之術后較長時間的制動使關節囊、骨膜、韌帶的損傷和修復形成瘢痕,影響關節屈曲[4]。主觀因素:多數患者對骨折后預防關節僵直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手術治療,忽視術后康復治療;部分患者則因害怕疼痛且擔心早期鍛煉可能導致內固定物松動,不愿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使膝關節長期處于伸直位,股四頭肌攣縮,造成關節粘連、僵直。

對于膝關節骨折術后關節僵直的預防,一方面是手術中的微創操作、堅強內固定,為術后的早期功能鍛煉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則是術后的綜合康復治療。在手術操作及內固定方面現代醫學已有了較大的提高,而在術后康復方面中醫則有明顯優勢和潛力。中醫重視“治未病”,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膝部損傷(骨折、傷筋)后由于長時間的固定制動,導致局部瘀血積聚,氣血凝滯,筋脈攣縮,久則關節失用,形成膝關節僵直。故應疏通經絡、濡養關節預防關節僵直。

本組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患者在預防關節僵直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分析原因如下:①與患者充分溝通,使患者了解疾病、正確對待疾病,消除心理障礙,從而增加患者對康復的信心及依從性。②術后早期使用水針治療。水針療法集針刺和藥物治療為一體,既可刺激膝關節周圍穴位使氣感增強,作用時間延長,又可直接用藥于病變局部起到活血化瘀、疏經通絡、濡養關節的作用。膝關節周圍穴位注射丹參注射液,可促使局部瘀血滲液吸收,減輕水腫粘連,緩解局部痙攣,進而減輕了外周血管的阻力,使粘連組織得到機械性松解[5]。膝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可關節、營養關節軟骨、預防關節內的粘連。③制定個體化方案,有針對性地分階段進行康復訓練。指導患者積極進行主動鍛煉,并結合手法治療及CPM機被動活動,可促進關節軟骨、韌帶和肌腱的修復,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環,促進腫脹、疼痛等癥狀的消除,減少肌肉粘連,預防肌肉萎縮,從而盡快恢復膝關節的正常屈伸功能。

總之,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早期應用水針療法結合手法治療,可明顯降低膝關節僵直的發病率,促進關節功能早期恢復,降低致殘率。

參考文獻:

[1] 陳文新.針刺治強穴治療膝關節僵直[J].吉林中醫藥,1987,9(2):15.

[2] 俞杰,張秀芬,黃基榮,等.針刀配合水針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0,16(6):30-31.

[3] Judet R. Mobilisation of the stiff knee[J]. J Bone Joint Surg (Br),1998,4l:856-862.

[4] 劉金鳳.四肢骨折并發關節僵硬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08,20(20):2416.

第2篇

四川省金陽縣對坪中心衛生院,四川金陽616256

作者簡介:布文才(1963-),男,四川金陽人,中專,研究方向:彝族醫藥。

【摘要】目的:觀察運用刺絡放血療法聯合針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的64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運用針刺治療,觀察組運用針刺聯合刺絡放血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膝關節改善情況及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WOMAC關節指數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刺絡放血療法聯合針刺治療,可有效改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刺絡放血療法;針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R68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3-0063-02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屈伸活動受限、關節疼痛等為主要臨床癥狀的骨關節炎疾病,因該病多見于中老年人,故又稱為老年膝。該病的發病率較高,久治難愈,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該病屬于中醫“痹證”的范疇。筆者對該病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運用刺絡放血療法聯合針刺治療該病,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64例,其中女性43例,男性21例,患者平均年齡為(54.54±11.06)歲,病程為(4.15±4.31)年;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2例,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經均衡性檢驗,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本研究以《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中關于骨痹的相關診斷標準對患者進行確診:①初次發病,多是由于腰脊、膝關節等有隱痛感,并表現出俯臥、屈伸等不利的癥狀,輕微活動受限,遇冷則病情加重;②發病非常緩慢,起病隱襲;③經X線片測定,可觀察到患者關節面呈現不規則狀態,且骨質疏松,其軟骨下骨質有硬化現象,關節間隙非常狹窄,同時出現邊緣唇樣病變,有骨贅;④局部關節呈現為輕度的腫脹現象,在活動的過程中,關節經常有摩擦音或者“喀喇”聲響嚴重的患者,其關節變形,肌肉出現萎縮,腰彎背駝;⑤對抗“O”、血沉、類風濕因子以及粘蛋白等進行檢查,將結果與“尪痹”、風濕痹相進行鑒別。

1.3治療方法本研究對照組運用針刺治療,觀察組運用針刺聯合刺絡放血治療,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3.1針刺選穴肝俞(雙側)、阿是穴、腎俞(雙側)為主穴位,患者保持俯臥位或者側臥位,對其背俞穴進行針刺,再將患者調整為坐位或者俯臥位,對阿是穴進行針刺,研究所采用的針規格為0.3mm×(30~40)mm一次性針灸針。腎俞穴采用補法刺入0.5~1寸,肝俞穴直接刺入0.5~0.8寸,取1~3個阿是穴行平補平瀉法,刺入0.5~1.2寸,留針30min,取針后10min再次行針。每周治療3次,連續給予4周治療。

1.3.2刺絡放血療法取俯臥位,對患者的膝關節進行觀察,注意胭窩部浮絡的形狀、顏色、充盈度等,并觀察患者是否有壓痛感。對患者進行局部消毒處理,運用5號注射針頭迅速點刺浮絡,使其出血。將較粗的靜脈血管管壁刺破,盡可能地不要將血管穿透,避免出現血液瘀集皮下的情況。當血液自然流出或者血液從紫黑色逐漸轉變為紅色之后即可,若患者點刺處表現出血量不足的情況,則可通過拔火罐的方式幫助放血,5~10min不再出血后,即可將火罐拔除。每周治療1次,連續治療4周。

1.4WOMAC關節指數評分標準[2]記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四周后的WOMAC關節指數積分,包括三方面內容:關節疼痛嚴重程度(5個問題)、關節僵硬(2個問題)及生理功能情況(17個問題),以評估骨關節炎的癥狀。每一問題0~4分,總指數積分用24個組成項目的積分總數來表示,WOMAC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癥狀最嚴重的總積分為96分。

1.5療效判斷標準[3]臨床控制:運用WOMAC關節指數對患者進行評估,較之治療前后分數減少超過95%;顯效:WOMAC關節指數評估結果較之治療前下降幅度為70%~95%;有效:WOMAC關節指數較之治療前下降幅度達到了30%~70%;無效:WOMAC關節指數評估較之治療前,下降幅度未達到30%。

1.6統計學方法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對本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運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運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后WOMAC關節指數評分結果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總評估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根據療效標準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估,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13%。兩組治療效果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3討論

鑒于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機和病因的分析,結合該病“本虛標實”的特點,筆者在治療中提出活血化瘀,補益肝腎的治療原則;同時結合標本氣機和臟腑經絡辨證的整體觀念選取雙側腎俞和肝俞穴,進行針刺治療,對臟腑功能起到調節效果,聯合阿是穴行針刺,可有效疏經通絡,再聯合刺絡放血,可達到活血祛瘀功效。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行針刺聯合刺絡放血療法,并針對個別患者輔以拔罐處理,使其瘀滯得以瀉出,氣血得到調理,可進一步加強化瘀止痛、行氣活血的功效。從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同時其臨床癥狀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總之,運用刺絡放血療法與針刺聯合運用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最大程度達到活血化瘀、補益肝腎以及祛痹止痛的功效,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軻,李兆文.針刺治療原發性膝骨性關節炎[J].河南中醫,2013,33(5):762-764.

[2]王曙輝,許明珠,崔韶陽,等.針刺結合刺絡放血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針刺研究,2010,35(2):129-133.

第3篇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腔清理術;透明質酸鈉;活血通絡凝膠劑;扶元乳膏劑

【中圖分類號】R1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2-0219-02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knee joint osseous arthritis, KOA)指膝關節關節面軟骨發生原發性或繼發性退變及結構紊亂,伴隨軟骨下骨質增生、軟骨剝脫,從而使關節逐漸破壞、畸形,最終發生膝關節功能障礙的一種退行性疾病[1]。自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本病,并與單純西醫療法作對照,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美國風濕病學院(ACR)修訂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標準[3] :膝骨性關節炎分類標準(臨床標準) ①1個月的大多數時間內有膝痛;②關節活動時有骨摩擦音;③晨僵≤30min;④年齡≥38歲;⑤膝檢查有骨性肥大。滿足①+②+③+④條或①+②+⑤條或①+④+⑤條者,可診斷為膝骨性關節炎。

膝骨性關節炎分類標準(臨床及放射學標準) ①1個月的大多數時間內有膝痛;②X線片示關節邊緣骨贅形成;③關節液檢查符合骨性關節炎;④年齡≥40歲;⑤晨僵≤30min;⑥關節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滿足①+②條或①+③+⑤+⑥條或①+④+⑤+⑥條者,可診斷膝骨性關節炎。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標準: ①初起膝關節隱隱作痛,屈伸不利,輕微活動稍緩解,氣候變化加重,反復纏綿不愈; ②起病隱襲,發病緩慢,多常見中老年人; ③膝部可輕度腫脹,活動時關節常有咔嚓聲和摩擦聲; ④X線檢查可見骨質疏松,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硬化,邊緣唇樣改變,骨贅形成。

1.2 排除標準:①X線膝關節0級或>3級;②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有胃腸道炎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黑便或不明原因的血液病病史者;③膝關節急性創傷、感染及局部皮膚破潰者;④合并心腦血管、肝、腎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⑥對本觀察藥物過敏者。

1.3 一般資料:觀察病例共60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0歲,平均61.47±7.31歲。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最小48歲,最大70歲,平均63.07±6.45歲。全部患者均堅持接受治療,無中途退出和脫落病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術前準備:術前常規檢查,排除膝關節本身嚴重損害和疾病、全身和局部有傷口、炎癥感染灶、以及膝關節發生纖維僵硬、強直等不宜鏡檢和治療的病例,糖尿病者術前控制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圍,所有病例在術前均被教會行股四頭肌等長舒縮練習。

2.2 關節腔清理: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患肢大腿根部上止血帶、支架固定,膝關節屈伸90°下垂,常規消毒,鋪巾、驅血帶充滿止血。常規外側入路插入關節鏡進行鏡檢,用大量生理鹽水灌洗關節腔,按序全面檢查膝關節腔內各種結構及病變情況,取滑膜送檢后,修整關節面,切除、修整破碎的半月板,刨削增生滑膜、切除增生骨贅,松解關節內纖維粘連帶,取出關節內游離體。術中大量生理鹽水持續灌注關節腔,一般10~20L,關節腔清理完畢后,吸除關節腔積液,注入透明質酸鈉4ml,穿刺口各縫合1針,彈性繃帶包扎,術畢。

2.3 術后治療: 術后第2天行股四頭肌等長舒縮功能鍛煉,第3天下地行走,7天拆線后抽出關節積液,于膝關節髕骨關節內側或外側第一次注入透明質酸鈉2ml,以后每周1次,共4次。6個月以后同法重復注射1療程。

2.3.1 治療組:①活血通絡凝膠劑治療 手術后第2天,即給予活血通絡凝膠劑(由三棱、莪術、乳香、沒藥、土元、水蛭、酒大黃、牛膝、生草烏、威靈仙、透骨草、炮鱉甲、桂枝、全蝎等組成)涂敷膝關節局部,每日1次,20天為1療程,間隔2天,進入下一療程,總療程與上述相同。②扶元乳膏劑治療手術后第二天,即給予撫元乳膏劑(由附子、人參、肉桂、公丁香、細辛、皂莢、冰片等組成)貼敷腎俞、肝俞、關元、絕骨、陽陵泉等穴,每日1次,療程同上。

2.3.2 對照組:芬必得口服,每日一次,每次1~2片。療程同上。

3 統計方法

用SPSS15.0軟件進行處理。全部計量資料用樣本含量、均數±標準差(即n, x±s)表示,所有數據都進行正態性和方差齊性檢驗。療效比較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分析。

4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臨床治愈:疼痛、腫脹癥狀完全消失,關節伸屈活動范圍在0°~135°, 活動功能正常。顯效:腫脹消退,活動時偶有疼痛,關節功能明顯改善,伸屈活動范圍在5°~130°。有效:關節腫脹疼痛有所改善,行走時仍有疼痛,下蹲受限,上下樓梯稍感不便。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

4.2 治療結果:觀察組30例,臨床治愈5例,顯效15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 ;對照組30例,臨床治愈2例,顯效9例,有效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6.7%; 兩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5 討論

KOA 是中老年常見、多發的退行性骨關節病, 有資料顯示, 在我國60 歲以上人群中, 其發病率高達78.5%[2]。由于該病以關節疼痛、活動功能受限為特點,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

目前,西醫的治療以修復病變組織為主要治療目的,如關節腔清理術和注射透明質酸鈉( Sodium Hyaluronate Injection, SH)。KOA是在生物學和生物力學因素作用下,軟骨細胞、軟骨基質和軟骨下骨質降解與合成失衡引起膝關節進行性關節軟骨退變、磨損、剝脫和關節邊緣與軟骨下骨質反應性硬化改變。關節腔清理術可通過灌洗液的沖洗,清除關節內磨損的組織碎屑、炎性滲出物及致炎因子;可通過清理炎性滑膜和退變的半月板、軟骨,消除產生致炎因子的根源;可通過取出關節游離體、嵌頓的半月板、軟骨,解除了造成關節絞鎖的機械因素,防止繼發性關節內組織磨損和病理改變,從而起到消失、鎮痛、緩解癥狀的目的。透明質酸鈉是關節滑液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是廣泛存在于人體內的生理活性物質。KOA的病人在關節內補充透明質酸鈉,能夠提高關節內的作用,增強腔內的流變狀態,減少組織之間的摩擦,同時可包裹和保護受損的關節軟骨,緩沖應力對關節軟骨的損害;而且,由于透明質酸鈉直接參與關節軟骨中蛋白多糖聚合體的合成,所以補充后對軟骨的修復有重要意義。

關節腔清理術雖然具有微創、不擾亂關節生理功能、并發癥少等優點,但該法總是對人體的一種創傷性治療,而本病的患者大多年齡較大,因此術后的局部水腫等后遺癥消退很慢,影響了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遠期療效不甚理想。也有報道指出關節腔清理術療效隨時間的延長而降低[3]。而注射透明質酸鈉雖操作簡便、不良反應少,但軟骨的破壞程度及關節腔的內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SH的療效。故有學者研究發現SH對輕中度的KOA具有良好的療效,而對重度、晚期KOA的療效欠佳[4]。此外注射前應仔細檢查注射部位是否有禁忌癥,如皮炎、皮膚過敏等,以避免繼發感染等不良反應。

中醫并無KOA的病名,但從其癥狀表現來看,當屬于祖國傳統醫學之“痹證”、“骨痹”、“膝痛”等范疇,如《內經》曰:“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古代和現代大多數醫家均認為肝腎虧虛、筋骨失養、風寒濕三邪侵襲、痰瘀凝滯等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機。隨著對其病因病機、中醫癥候和流行病學研究的不斷發展,學者們發現腎虛血瘀是基本的證型[5]。腎虛是KOA 發生之本,血瘀是KOA 的重要病理因素。故治療本病當以補腎益精,活血化瘀為主。

活血通絡凝膠劑方中:三棱、莪術、乳香、沒藥、土元、水蛭、酒大黃、牛膝活血化瘀為君藥; 生草烏、威靈仙、透骨草祛風除濕為臣藥; 炮鱉甲、桂枝、全蝎通絡止痛為佐使藥。諸藥配伍共奏活血化瘀、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

扶元乳膏方中: 附子能補火壯陽、散寒止痛,人參能大補元氣而益腎扶元溫陽,共為君藥;肉桂能補火助陽,溫通經脈為臣藥; 公丁香能溫腎振陽,細辛能祛風散寒止痛,共為佐藥; 皂莢、冰片辛香走竄,能通經絡、走諸竅,外用消腫共為使藥。全方共奏補腎扶陽、散寒止痛之功。將扶元乳膏方貼敷于腎俞、肝俞、關元、絕骨、陽陵泉等穴: 腎俞、肝俞為背俞穴,是腎、肝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故而具有滋補肝腎、養血益精之效;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的交會穴, 三焦元氣所發處, 聯系命門真陽,為陰中之陽穴, 具有振奮下焦陽氣的功能;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位在骨、在筋, 因此又選用了髓會之絕骨、筋會之陽陵泉。諸穴合用共奏補益肝腎、強筋健骨之效。

關節腔清理術和注射透明質酸鈉主要修復病變組織;再結合中醫外治療法,通過中藥、穴位的雙重作用,起到補腎益精、舒筋活絡的功效,進而達到調節臟腑功能,促進陰陽平衡的作用。以上臨床觀察顯示,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KOA臨床療效較好,且患者易于堅持,遠期療效較理想,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鄭春偉. 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3例[J]. 河南中醫,2009,29(7):726

[2] 丁明輝. 復方七葉皂苷膠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1):49-50

[3] 鄢宏,李美才.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鏡清理術的療效評價[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05,5(5):362-363

[4] 胡貴新,安曉肖,楊信才. 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 河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7,24(4):22-23

第4篇

【關鍵詞】 膝骨關節炎;針刀療法;益腎壯骨活血方;氨基葡萄糖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臨床常見、多發的慢性退行性骨關節病,多表現為膝關節僵痛、腫脹、功能障礙,嚴重者出現關節畸形而致殘。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其發病率逐漸升高,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6歲以上人群KOA的患病率為13.8%[1]。筆者于2013年9月-2016年12月期間采用益腎壯骨活血方聯合針刀療法治療KOA患者60例,臨床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納入標準:參照1995年美國風濕病協會擬定的KOA的分類標準[2],臨床+放射學+實驗室標準:①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關節疼痛;②X線示骨贅形成;③關節液檢查符合OA;④年齡≥40歲;⑤關節晨僵時間≤30 min;⑥有骨擦音?;颊邼M足①+②項或①+③+⑤+⑥項或①+④+⑤+⑥項,均可診斷為KOA。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年齡在40~80歲之間。

1.2 排除標準:①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②合并感染或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疾患、糖尿病、腫瘤、血液病等影響療效觀察者;③存在膝關節創傷、先天畸形、骨結核、化膿性關節炎后遺癥者;④伴有其它風濕性疾病者;⑤對試驗藥物過敏者;⑥治療期間隨意中止或更換治療而影響療效評定者。

1.3 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均來自2013年10月-2016年12月疼痛科及風濕科門診,共120人。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兩組各60例,治療組男27例,女33例,年齡40~75歲,平均(55.7±6.5)歲,病程3個月-10年,平均(4.4±1.8)年;對照組男26例,女34例,年齡40~76歲,平均(57.1±6.9)歲,病程1個月-12年,平均(4.6±2.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 益腎壯骨活血方口服:熟地黃20克,桑寄生15克,仙靈脾15克,骨碎補10克,補骨脂10克,牛膝10克,紅花8克,雞血藤15克,威靈仙10克,白術10克,上藥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毫升,于每日早晚2次分服;針刀松解:患者取仰臥位,患膝微曲,以甲紫標記患膝3~4個壓痛點,愛爾碘常規消毒,以4號針刀點刺進針,刀口線與韌帶、肌纖維、神經、血管平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軟組織結節部位,以術者刀下有松動感或患者局部出現酸脹感為度,操作完成后用無菌敷料覆蓋,24小時內保持清潔干燥,每7天治療1次。

對照組 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香港澳美制藥廠,國藥準字HC20090009)口服:每次0.75克,每日2次。

治療期間注意保暖,避免勞累,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2.2 觀察指標

1)關節疼痛:采用視覺模擬量表評分法(VAS)評價兩組患者膝關節疼痛評分,患者進行自我評估,0為無痛,10為劇痛;2)膝關節功能評分:參照Lysholm評分標準[3]評定,包括跛行、支撐、腫脹、下蹲等8個因素,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關節功能越好。

2.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療效判定標準分為: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四級[4]。①臨床治愈:膝痛、腫脹完全消失,行走及上下樓梯無不適感;②顯效:靜息無膝痛,無腫脹,偶有活動時疼痛,行走時無疼痛,不影響工作及生活;③有效:膝痛時發時止,行走時仍有輕度疼痛,上下樓稍感不便,關節活動稍受限;④無效:膝痛、腫脹及活動時疼痛無明顯改善。

2.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3 結果

3.1 關節疼痛VAS評分與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比較

勺榛頰咧瘟4周后組間比較疼痛積分、關節功能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2 臨床療效 治療4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88.33%;對照組總有效率71.6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4 討論

KOA發病機制復雜,關節軟骨的退變為其發病的核心環節。目前西醫治療手段仍以止痛劑及非甾體抗炎藥物治療為主,尚無有效的方法阻止關節軟骨的破壞、延緩關節炎癥的進展。一些研究表明,氨基葡萄糖治療KOA的有效性可與非甾體抗炎藥物相媲美,并且其安全性優于非甾體抗炎藥物,但尚需經過設計良好的臨床對照試驗進行驗證[5]。

KOA在中醫屬于“骨痹”、“筋痹”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其發病之本在于肝腎虧虛,筋骨失養,《中藏經》云:“骨痹者,乃嗜欲不節,傷于腎也?!薄墩w類要》中記載“筋骨作痛,肝腎之氣傷也”;發病之標在于感受風寒濕邪,阻滯筋脈,血絡瘀阻?!毒霸廊珪分赋觥氨哉唛]也,以氣血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病也?!鼻宕t家王清任亦提出“痹有瘀血”之論。相關研究認為,KOA的病機在于原發的腎虛與繼發的血瘀,腎虛是發病的根本,瘀血阻絡為發病的關鍵因素[6]。益腎壯骨活血方以補益肝腎、壯骨生髓、活血通絡立論組方,以熟地黃、桑寄生、仙靈脾益精填髓、強筋健骨為君,骨碎補、補骨脂補腎強骨為臣,佐以牛膝、紅花、雞血藤祛瘀散滯,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使以白術健脾益氣、顧護脾胃。諸藥合用,攻補兼施,切合骨痹虛、瘀之病機,組方精煉、力專效宏。藥理研究表明,威靈仙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牛膝、紅花具有明顯的抗炎、鎮痛、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骨碎補能改善軟骨細胞、推遲骨細胞的退行性病變,降低骨關節疾病的病變率[7],表明該方對于治療KOA具有一定的藥理學作用。KOA患者膝關節周圍軟組織長期的粘連、攣縮、瘢痕,造成關節內應力平衡失調是加重關節炎癥損害的重要因素。通過針刀縱向疏通和橫向剝離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筋膜等相關病變部位,能夠促進關節周圍血液循環,消除滑膜炎癥改變,糾正關節內的異常應力,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相關研究表明,針刀療法可改善軟骨代謝、抑制軟骨細胞凋亡,調節細胞因子、鎮痛性神經遞質而發揮治療作用[8]。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關節疼痛VAS評分與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改善程度及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補腎壯骨活血方聯合傳統的針刀療法治療KOA,具有明顯的消腫、鎮痛、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針藥并用,操作方便、經濟價廉,療效滿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軍鋒,宋玲花,董海原,等.山西省農村地區癥狀性骨關節炎流行狀況調查[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4,18(7):444-448.

[2]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6):416-419.

[3] Lysholm J,Gillquist J. 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resul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J].Am J Sports Med,1982,10(3):150-154.

[4]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349~353.

[5] 田新平,曾小峰譯. 哈里森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00-214.

[6] 閻小萍,張@,翁習生. 常見風濕病及相關骨科疾病中西醫結合診治[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37-57.

第5篇

關鍵詞:跟骨截骨矯形;距下關節;植骨融合術;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使用跟骨截骨矯形距下關節植骨融合術治療嚴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不僅可以避免其畸形愈合,還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致殘率。本文主要是對跟骨截骨矯形距下關節植骨融合術治療嚴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術方法和臨床療效進行分析,并將其分析結果做出如下闡述。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近兩年在我醫院內治療的平均年齡分布均勻的110例符合條件的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并將它們隨機分配,對照組55例,觀察組55例。對照組男34例,女21例;年齡20~66歲,平均(38.6±3.8)歲;致病原因:高空墜落致傷29例、跌倒致傷14例、交通事故致傷10例、其他原因致傷2例;觀察組男31例,女24例;年齡21~67歲,平均(39.8±4.3)歲;致病原因:高空墜落致傷30例、交通事故致傷11例、跌倒致傷12例、其他原因致傷2例?;颊邚氖軅絽⑴c治療的時間為7~24個月,平均(14±7.2)個月。將對照組和觀察組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例如性別、年齡范圍、平均年齡及其致病原因等)進行對比,其差異不明顯(P>0.05),完全沒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使用常規治療方法和愈合手術方法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使用跟骨截骨矯形距下關節植骨融合術治療嚴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術方法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兩組患者進行術后恢復處理,并對兩組患者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對比和分析并對其進行定期回訪調查和比較。

1.3觀察的指標和臨床效果的判定標準

1.3.1觀察的指標 ①根據跟距骨影像學的相關數據資料,對所有患者的手術前情況、手術后情況以及術后恢復情況進行觀察和比較;②按照美國足踝外科協會關于足部的評分系統[1],對所有患者的手術前情況、手術后情況以及術后恢復情況進行評分。(注:該評分標準主要包括疼痛情況、日常生活情況及工作能力、踝關節活動范圍、行走是否需輔助工具、跛行程度以及行走能力等幾個方面[1])

1.3.2臨床效果的判定標準 經手術治療和術后處理之后,患者的足部能夠進行正常的屈伸活動,能夠正常行走并且無疼痛現象為最優的臨床治療效果;患者的足部進行屈伸活動的狀態能夠發生明顯的好轉,雖然能夠正常行走,但是偶爾會出現疼痛現象為其次的臨床治療效果;患者的足部屈伸范圍不能達到正常屈伸范圍的50%,能行走,但是屬于跛行而且伴隨著疼痛感為較次的臨床治療效果;患者的足部無法進行屈伸活動,行走困難或者無法行走為最差的臨床治療效果[2]。

1.4統計學處理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使用SPSS18.0軟件包來處理相關的實驗數據,定量資料和計量資料都采用平均數±標準差(x±s)的表示方法來表示,定量資料和計量資料都采用t檢驗方式,其計數結果都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其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2]。

2 結果

參與手術治療的110例患者都沒有出現皮瓣壞死現象、螺絲釘松動現象、螺絲釘斷裂或者是內固定失敗現象[3]。在觀察組55例患者中,其足部恢復效果最優25例,占45.46%;顯著進步27例,占49.09%;稍有改善3例,占5.45%;沒有效果0例。在對照組患者中,其足部恢復效果最優11例,占20.00%;顯著進步18例,占32.73%;稍有改善26例,占47.27%;沒有效果0例。這表明,對觀察組55例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5例患者,其差異比較顯著(P

3 討論

跟骨骨折是目前骨科臨床治療最常見的骨折之一,對其的早期處理極其重要,因為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其畸形愈合,甚至長期病殘,其致殘率比較高(約達30%)[4]。跟骨截骨矯形距下關節植骨融合術治療嚴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術方法是目前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使用跟骨截骨矯形距下關節植骨融合術治療嚴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不僅可以避免其畸形愈合,還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致殘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觀察組55例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5例患者,其差異比較顯著,P

參考文獻:

[1]李逸群,吳峰,陳志維,等.跟骨截骨矯形距下關節植骨融合術治療嚴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療效[J].廣東醫學,2013,34(2):215-218.

[2]李先啟,曹亞輝,燕志遠,等.經跗骨竇入路跟骨截骨矯形距下關節融合治療跟骨骨折畸形愈合[J].中國傷殘醫學,2014,23:48-49.

第6篇

【關鍵詞】 髕骨軟化癥

摘要 :目的 探討更為良好地治療中重度髕骨軟化癥的方法。 方法 重度髕骨軟化癥患者59例79膝隨機分為3組,分別以單純傳統外科手術方法(脛骨結節抬高手術組,n=23),單純關節鏡下打孔減壓方法(單純關節鏡組,n=25),關節鏡下外側支持帶松解、內側支持帶緊縮加關節面打孔減壓綜合治療方法(關節鏡綜合手術組,n=31)進行治療,隨訪比較療效。 結果 脛骨結節抬高手術組療效優良率64.3%,有效率85.5%;單純關節鏡組優良率60.6%,有效率82.6%;關節鏡綜合手術組療效優良率88.7%,有效率97.4%。關節鏡綜合手術組療效明顯優于脛骨結節抬高手術組和單純關節鏡組(P均

關鍵詞 :髕骨軟化癥;關節鏡綜合療法;外側支持帶松解;內側支持帶緊縮;鉆孔減壓

髕骨軟化癥是髕骨軟骨的軟化和進行性破裂,是膝前疼痛的常見原因。青年時即可發病,其危害性比骨性關節炎嚴重。2001年以來,我科探索性地采用關節鏡下綜合方法對中晚期髕骨軟化癥進行治療,并與脛骨結節抬高手術和單純關節鏡治療的療效進行比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9例79膝均為符合診斷標準[1] 的單純髕骨軟化癥;男16例,年齡(48.8±18.8)歲,女43例,年齡(46.6±19.6)歲;所有患者膝部不存在其他疾病,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交叉韌帶損傷等。

1.2 分組 將患者隨機分為3組。①關節鏡綜合手術組:23例31膝,其中女17例,男6例,雙側均患病8例;②脛骨結節抬高手術組:17例23膝,其中女11例,男6例,雙側均患病6例;③單純關節鏡組:19例25膝,其中女15例,男4例,雙側均患病6例。

1.3 手術方法 手術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均采用充氣止血帶止血。

1.3.1 關節鏡綜合手術組 取前外側入路[2-3] ,插入直徑4.5mm的30°鏡頭,自前內側入路插入操作器械。術中檢查整個膝關節,發現髕骨關節面軟骨均有明顯的變化。根據Outbridge[4] 分級均為Ⅲ、Ⅳ級髕骨關節面軟骨軟化中晚期病變。其中外側面26膝,內側面20膝,中間嵴13膝,內外同時受累者20膝。合并有股骨髕面軟化者14例,半月板受傷14例,游離體6例。處理破損的半月板及剝脫的髕面,取出游離體。自髕骨的內上方向下至髕骨的內下方,用等離子刀切除一條寬1.0cm左右的內側支持帶,在髕骨的內上方、裂口的外側(靠近髕骨側)用尖刀作一米粒大小皮膚切口,用硬膜外穿刺針將一可吸收線導入關節腔內,在裂口的另一側相距1.5cm處作切口將縫線抽出體外,經皮下隧道將線頭引到內側切口,以紋式鉗夾住兩線頭,以同樣方法從上到下每隔0.5~0.8cm作切口直至髕骨內下方,再用等離子刀自髕骨外上方約2.0cm處切斷外側髕-股韌帶,然后距髕骨外緣1.0cm處自上而下將外側支持帶切斷至切口。將髕骨向內推動超過髕骨寬度的1/2,使髕骨向外翻達40°,同時逐一收緊內側縫線打結,線頭留于皮下。繼之觀察髕骨關節面,并對已剝脫的部分進行打孔減壓:用直徑3mm鉆頭在剝脫明顯位置鉆4~6個垂直孔,深5~8mm,可見有滲血,不可太深,防止鉆透髕骨。最后再次清理關節腔同單純關節鏡組法。術后放置引流管,24h拔除引流管并開始功能鍛煉,3天后將髕骨向內側被動推動,2周后開始下地活動。

1.3.2 脛骨結節抬高手術組 手術方法基本同張衛國等[5] 報道的改良脛骨結節抬高術。脛骨結節外側弧形切口,行脛骨結節前移、內移、抬高、固定。

1.3.3 單純關節鏡組 采用關節鏡進行髕骨打孔減壓、關節腔清理和透明質酸鈉注射。

1.4 療效標準[6] 優:主觀癥狀基本消失,下蹲無障礙,髕骨研磨試驗陰性。良:主觀癥狀大部分消失,下蹲無障礙或輕度受限,髕骨研磨試驗陰性。可:主觀癥狀部分緩解,下蹲輕度受限,髕骨研磨試驗陽性。差:主觀癥狀無改善或繼續加重,髕骨研磨試驗陽性。

1.5 統計學處理 用Stata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等級資料的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所有病例均獲隨訪,隨訪2~4年,平均2.6年。3種治療方法的術后近期療效見表1。結果顯示,關節鏡綜合手術組的療效明顯優于脛骨結節抬高手術組和單純關節鏡組(P均0.05)。脛骨結節抬高手術組術后有1例發生切口感染,經積極抗感染處理后痊愈。

表1 79膝3種治療方法療效比較(略)

與關節鏡綜合手術組比較:*P

3 討論

髕骨軟化癥的發病機制有多種學說[7] 。最近研究證明,各種病因髕股關節不相稱性是髕骨軟骨軟化癥發病學中的最重要的潛在病因[6-7] 。因為髕股關節的不相稱,髕骨外翻、外移,髕股關節的接觸面均出現錯動,呈現“錯格現象”,使髕骨承受異常應力,增加每單位軟骨面的作用力,引起軟骨的微細損傷,軟骨膠原纖維構成的“網狀拱形結構”及“薄殼結構”被破壞,關節面局部壓強增高,繼發軟骨下骨質病變。導致髕骨軟骨病變和軟骨下正常結構破壞,引起淤血回流障礙,骨內壓增高,髕骨內及關節腔局部內環境紊亂,產生疼痛。發病早期階段[4] (Ⅰ、Ⅱ期)髕骨軟骨尚有修復能力,進行有效的非手術治療,軟骨還有可恢復功能。在相當于髕骨軟化癥Ⅲ、Ⅳ期患者的病變區軟骨中,軟骨細胞少,且呈崩潰狀 態,代之以致密的膠原纖維,且纖維間基質極少,類似于無軟骨功能的纖維軟骨,已不存在真正的軟骨修復能力,此類患者需要外科手術治療[7] 。本組資料均來自中重癥患者。

髕骨軟化癥發展到中重度多數病例均同時存在諸如髕骨排列異常和關節面磨損的病因,同時又有髕骨軟骨及軟骨下不可逆病變,因此我們的經驗是一旦決定以外科方法治療,就應同時解決如Q角[7] 異常增大等病因和處理磨損關節面、關節腔以及骨內壓增高的問題。單純的脛骨結節抬高術和單純關節鏡關腔內手術療效相當,但前者無疑增加了關節內感染的機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也增加了經濟負擔。關節鏡手術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關節感染的概率。單純關節鏡手術僅行關節面的處理,進行磨損關節面的打孔減壓及清理關節腔,不能解決Q角異常增大的問題;而單純的關節鏡手術加上鏡下進行外側支持帶松解及內側支持帶緊縮、經磨損關節面的打孔減壓、關節腔清理沖洗,即綜合的關節鏡手術療法能夠同時解決髕骨高壓及Q角異常增大的問題,解決了髕骨關節排列紊亂,降低了骨內壓及改善了局部的血運,清理了關節腔異物,減少了炎性介質反應。本方法從病因、病理及關節腔內環境等多方面綜合處理,創傷小、療效好,是一種更為理想的治療髕骨軟化癥的方法。

參考文獻 :

[1] 曲綿域.實用運動醫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719-726.

[2] 梁 杰,杜遠立,金 濤,等.關節鏡下髕外側支持帶松解及內側支持帶緊縮治療髕骨軟化癥[J].臨床骨科雜志,2005,8(5):394-395.

[3] Halbrecht JL.Arthroscopic patella realignment:an all-inside tech-nique[J].Arthroscopy,2001,17(9):940-945.

[4] Outerbridge RE.The aetiology of chondromalacia patellae[J].J Bone Joint Surg Br,196l,43-B:752-757.

[5] 張衛國,楊華清,張 鵬,等.改良脛骨結節抬高術治療髕骨軟化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2,9(4):359.

第7篇

【關鍵詞】針灸療法;刺絡放血;拔罐;骨性膝關節炎;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476-01

骨性膝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炎,是一種進行性關節軟骨破壞及關節邊緣的骨贅形成,是引起膝關節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中老年人多發[1]。近2年來,我科采用針灸配合刺絡放血法治療骨性膝關節炎,同時積極采取護理手段干預,糾正病人不良生活習慣,輔以功能鍛煉能有效控制病情發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所收治的80例患骨性膝關節炎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8例,女性患者有42例,最大年齡72歲,最小年齡47歲,平均年齡為56.3歲,單膝患病的有53例,雙膝患病的有27例,患病六個月以上的有23例,六個月至一年的有18例,一年至三年的有30例,三年以上的有9例。80名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病情差異不大,具有可比性。

1.2評定標準

臨床中診斷為骨性膝關節炎的主要表現為:膝關節有中等程度疼痛;晨僵在30分鐘之內、膝關節在活動的時候有摩擦的響聲、膝關節的周圍腫脹、X射線檢查顯示膝關節的骨端邊沿有骨贅的形成以關節的無觸及發熱等,有以上指標的三項以上就可以證明是骨性膝關節炎[1]。

1.3治療方法

第一,針灸治療法。讓病人仰臥或者坐位取舒適的,運用毫針刺三陰交、血海、委中、梁丘等方法進行針灸治療,手法要平補平瀉,之后用電針治療儀的疏密波,以每分鐘120次的頻率進行,強度要根據病人的耐受度作為標準,留針30分鐘,用三陰交與血海一組,內膝眼與阿是穴一組,外膝眼與梁丘一組,針上加灸,進行每天一次,五次為一療程的治療,在治療期間休息兩天;第二,刺絡放血。把三棱針經過常規的消毒之后,在患者的委中、陰谷、血海、膝關、阿是穴等穴位進行點刺,或者在穴位的附近靜脈上找出青紫怒張血絡出進行點刺表淺靜脈,使得血液順勢流出,在點刺的時候不能過深,一旦暗紫色的淤血流完后就拔火罐,拔罐的時間通常為6~6分鐘,起罐后針孔還有滲血,就可以再拔一次罐,這樣可以止住滲血,起罐后要用生理鹽水沾濕棉球擦拭針孔周圍的血跡,每周進行一次刺血治療,每次刺3穴至5穴,兩次間隔的時間為5~7天,3次為一個療程[2]。

1.4 療效評價

關節疼痛: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的膝關節在平地活動行走于夜晚靜止的疼痛分值進行分別評價,0級計0分,1級計1分,4級計2分,8~10級計3分;晨僵:晨僵的持續時間由病人自行記錄,0分為無晨僵,1分為晨僵

3 討論

3.1治療

針灸結合刺絡放血拔罐治療骨性膝關節炎有顯著的療效,接受治療的80例患者在治療后都能夠有明顯的改善,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事項:操作物要嚴格進行消毒殺菌,要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在拔罐前要檢查罐口是否無裂縫并且光滑,防止損傷患者的皮膚;在取穴定位的時候要準確,電針儀電壓與電流的控制要適當,并時刻觀察患者的酸脹感,有沒有彎針、折針、暈針、漏針現象發生[3]。

3.2護理

在進行治療前要了解患者的病史與心理狀態,了解患者有沒有暈血暈針、凝血機制障礙、糖尿病、精神緊張等現象,及時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對患者詳細講述病因、治療方法與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從而減輕患者的緊張焦慮及恐懼心理,讓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在治療期間與治療后要指導患者正確的休息和活動,減少膝關節的負重時間,避免長時間行走、下蹲、站立、上下臺階以及劇烈運動,可以進行適當的鍛煉,如短時間的散步等;治療前后還要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受風、寒、濕、潮和意外扭傷,以免加重患者的疼痛;同時還要督促患者進行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一些魚類、豆類少脂肪的食品,選用一些活血化瘀、補腎健脾的保健品等進行食療,以更好的治療骨性膝關節炎。

由此可知,針灸結合刺絡放血治療骨性膝關節炎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余智群,潘潔玲.針灸刺絡放血法結合健康教育治療52例骨性膝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 求醫問藥(下半月).2011,02(08):125-5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嵊州市| 宁波市| 元江| 平南县| 平江县| 东乡| 门头沟区| 鹿邑县| 墨竹工卡县| 新蔡县| 大新县| 建瓯市| 梧州市| 电白县| 舟山市| 富源县| 杭锦旗| 镇沅| 濮阳市| 淳化县| 上犹县| 姜堰市| 连城县| 如东县| 方正县| 嘉荫县| 江山市| 睢宁县| 资溪县| 新泰市| 二连浩特市| 吴桥县| 遵化市| 浙江省| 育儿| 江口县| 松潘县| 长沙县| 普兰店市| 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