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30:26
序論:在您撰寫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標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TV5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城市環境的品質提出更高要求,城市河道在傳統排水功能前提下,更要求具有自然、生態、人文景觀等特色,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線。
一、工程概況
東軟西側河道位于南京市雨花臺區,起源于軟件大道與規劃寧雙路交叉口處,主要功能為汛期防洪排澇,上游暗管接入,水流方向由南向北通過繞城公路排入規劃二號溝,繼續向南排入秦淮新河。
現狀河道全長約640米,上游170米已護砌完成,河道缺乏必要的管理,淤積嚴重,填埋河道現象屢禁不止,河道過水斷面減少,調蓄、排澇能力嚴重降低。
二、綜合整治原則
東軟西側河道綜合整治工程的建設目標為:以“生態、親水”的理念建設東軟西側河道,將其打造為“水質良好的清水河道,疏泄暢通的排水通道,景觀怡人的生態廊道,適宜休閑的親水步道”。設計原則如下:
(一)尊重規劃,統籌治理。以《中國(南京)軟件谷東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與南京市規劃局建設項目規劃設計要點為指導,滿足河道排洪能力下,全面考慮河道整治。
(二)統籌兼顧,重點突出。圍繞工程目標,重點突出河道清淤疏浚,統籌兼顧生態修復需求,營造親水景觀,改善人居環境。
(三)因地制宜,體現效益。綜合考慮河道現狀及現有設施,先易后難、先急后緩,因地制宜確定項目實施時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體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并重。
(四)以人為本、生態優先。景觀設計本著以人為本、生態優先、人水和諧、統一規劃、近遠期結合、可持續發展、前瞻性與可實施性相結合的原則。
三、綜合整治方案
(一) 河道整治工程設計
1 河道設計標準
結論:結合河道上口寬度及兩側規劃用地情況,寬頂堰堰寬取15m。
(三)河道景觀設計
河道在滿足防洪排澇的基本功能外,同時滿足生態景觀需求,對岸邊及淺水區進行景觀設計,據坡度、水面線情況設置木質臨水景觀平臺,滿足周邊小區居民對河道景觀進行觀景的需求。
結語
通過對東軟西側河道進行綜合整治,可以提高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改善城市的水環境,提升軟件谷的總體形象。
【關鍵詞】城市河道;河道治理;景觀生態模式
隨著整個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對于城市河道的要求也不僅僅局限于古時的防衛及用水需求,為此,治理城市河道也就不再只是拘泥于城市運行的需要。更加的重視河流自然生態,不斷地保護和恢復自然環境,更好的做好景觀建設與生態的結合,逐步成為城市水利建設的熱點。
1 城市河道基本功能
對于城市河流而言,其自然狀態和其他的天然河流一樣,由河床、水體、河灘及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共同組成有機的整體。但是,對于城市的河流其還要受到防洪、用地、供排水等因素影響,對于絕大多數的河道還需要我們通過人工的方式進行改造,因此城市河道系統應主要具備防洪排水、景觀文化、生態環境改善、雨洪利用等功能。
對于城市河道的防洪排水功能而言,其直接關系到整個河流防護區的安全,同時,河流需要做到的防洪標準也決定著河道治理的標準范圍。結合大多數城市發展的經驗我們看到,城市河道除了需要能夠有效地排出過境洪水外,還需要能更好的容納流域內設計標準降水帶來的地表徑流。為此,城市河道的排水能力要滿足保護對象的防洪標準,有效修正汛期河道內水位與流量的關系,降低河道周邊防洪目標的洪水風險;城市河道的景觀美感通常來自于知覺。狹義的景觀美學重視視覺感受,重視河道空間布局、色彩效果、層次搭配等;廣義的景觀美學不僅重視視覺感受,而且更加注重聽覺、嗅覺等各種知覺的體驗,包括體驗者頭腦對整個知覺感覺的思考。從空間分布模式上講,河流的條帶型特征可以改變以地塊拼接的城市地塊鑲嵌模式。人類是景觀環境的構建者,環境中個體與社會群體對環境對象的審美判斷,會隨著時間趨同;城市河道的景觀結構類型屬于廊道,是上下游營養傳輸、污染物運移轉化和水生生物遷移的重要通道。同時,濱水地區是城市生態敏感帶,應重視植被群落的生態功能,尤其為各種軟體動物、魚類、爬行動物和植物資源等提供棲息場所,這對維持濱水生態系統的穩定至關重要;傳統的河道治理往往忽視了河道在雨洪利用中能發揮的作用。隨著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但要防止洪水對城市的破壞,而且要盡可能通過城市河道用好雨洪資源,實現以豐補欠和雨洪資源化。
圖1 城市河道生態構成圖
2 景觀生態學原則
景觀生態學指的是研究景觀單元空間配置、結構組成及其與生態學互動的綜合性學科。其更加強調空間異質性的發展和維持、生態學尺度與過程的相互作用,此項學科研究的核心是人類對景觀及其元素的影響,其過程中需要遵循:①系統性原則:在景觀系統內,每個要素或生態系統均可視為一個具有相當寬度的斑塊、狹長的廊道、背景或基質,景觀組成的最基本模式是斑塊-廊道-基質模式。從本質上看,景觀結構是生態客體在景觀中異質性分布的結果,生態客體在景觀中的運動直接影響著景觀結構的變化;②可持續性原則:景觀生態學過程研究需要兼顧景觀變化與資源利用的協調性、可持續性,河道治理過程強調對改造對象景觀目標的實現,同時,要符合水文、動植物資源和土地資源長久發展的需求;③景觀改造的謹慎性原則:景觀改造的過程與研究范圍內的異質性為因果關系,人類通過改造景觀的異質性來提升景觀價值,但在一定范圍內,異質性增加對景觀的影響是非線性的,強烈的生態流增加更容易破壞所在系統的穩定性。一般認為,越復雜的系統,其穩定性越強,但穩定性遭到破壞后恢復穩定的難度越大;④經濟合理性原則:景觀過程是通過工程項目實現的,經濟上可行是重要的衡量標準,不僅需要考慮項目實施的投入產出狀況,還要對項目后期運行維護費用的落實進行研究。
3 治理關鍵
3.1 基本要素
基于傳統水利視角,河道治理重點在水位、流速及雨水入河口高程等3個因素,其對河道治理有直接影響。設計水位依照城市總體規劃及防洪規劃確定,同時,還需要讓雨水入河口內頂高于設計水位。城市河流流速是河道設計的一個重要參數,一般城市河流流速不宜太快或太慢。河道水位與流速可以通過沿途閘壩進行調度控制。
3.2 斷面選擇
河段不同則河道就有不同的功能,河道斷面有多種選擇,如梯形斷面、矩形斷面、復式斷面等。受制于城市用地緊張的情況,河道空間布局限制可謂多重。采用梯形、矩形斷面設計能夠有效地提升濱水地帶土地利用率,但枯水期與豐水期水位波動大,且硬性護砌切斷河流水體與河岸物質能量交流,生態和景觀效果并非最好。城市河道整治過程中的斷面選擇是區域景觀結構選擇的過程,構成景觀的要素數目、類型、大小、形狀和外貌特征對生態客體的運動特征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進而影響系統的整體功能。河道斷面設計重點考察標準洪水的影響范圍,根據土地條件盡可能預留較寬的河道寬度,再根據河道基本的水量水位關系設計河道河槽和灘地分布比例,這樣不僅可滿足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的空間需求,而且可在極端天氣條件下起到緩沖作用,提高城市河道行洪能力。
圖2 河道斷面-矩形斷面圖
圖3 河道斷面-復式斷面圖
圖4 河道斷面-梯形斷面圖
3.3 河道景觀設計
作為一個線性系統,城市河流景觀設計需要依照線性工程特性及經濟性原則選擇尺度,景觀設計核心基于生態原理,需要引導城市河道與周邊生態良性互動,盡可能的用好自然力促進系統有機更新再生。設計策略上面,需要盡可能滿足多尺度多目標的景觀需求,了解區域居住者、辦公者、旅行者不同時期需求差異。同時,設計者要用發展的角度思考自然系統自身的變化和發展過程,運用適宜的人工干預引導自然系統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例如,河道在自然狀態下產生的水生生物群落和水陸兩棲生物群落,會逐漸演化成一個復雜的“水生-水陸兩棲-陸生”生態系統,考慮到系統發展帶來的景觀變化,應在設計階段做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對河道濱水空間的規劃設計是當前城市景觀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同單一的水域治理不同,濱水空間規劃以生態理論為指導思想,將影響河道與濱河生態的所有問題加以考慮,制定綜合規劃,從而達到恢復水域生態穩定性的目的。
圖5 河道景觀設計示意圖一
圖6 河道景觀設計示意圖二
圖7 河道景觀設計實景圖
3.4 生態環境與景觀效益
恢復河道生態則代表著河道及濱水帶生態恢復,有效地保證河道生態系統衍生。通常,河流廊道生態功能主要分為通道作用、棲息地功能、源匯作用、過濾和屏障作用等。治理河道時,硬質襯砌堤岸可作人工廊道,依照人工廊道距離―效益理論,距離延長,其經濟效益就逐步下降,而自然廊道環境效益隨距離延長而提升。其中,存在一個平衡點,在這個長度條件下,人工廊道的經濟效益和自然廊道的環境效益大致相當。這反映了城市河道通過適度的人工干預,可以揚長避短,也可以解釋為適度的局部襯砌可以提高防洪效益,對區域公共與財產安全起到積極作用。城市河道生態恢復設計時,在河道的重要部位需要通過人工措施進行加固,對保障經濟效益并發揮環境綜合效益是有積極作用的。景觀生態設計需要了解景觀元素之間的連通性,避免降低景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考慮在影響生物群落的重點地段保留生境和廊道。在生態系統設計時,盡可能以本地植物為主,以降低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作用。河床坡降設計應避免大跌水方案,充分考慮魚類洄游和上下游雙向的物質、能量聯系。
圖8 生態效益與景觀效益的結合
4 結論
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城市河道治理有了多樣化需求,我們通過景觀生態設計做到城市防洪、景觀改造和生態修復,更好的推動人工河道治理更親近自然,推動河道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更好的實現城市與河道的有機共存。
參考文獻:
[1]楊洪彬.對雙流縣生態河道建設的思考[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0 (12).
[2]韓玉紅.淺談城市河道整治與水生態修復工作[J].才智,2011(16).
[3]郭瑋,解秀麗,潘士勇.鋼壩閘與橡膠壩在陷泥河治理中的應用比較[J].水利建設與管理,2010(02).
[3]陳杰,黃凌.城市河道綜合整治與河道生態景觀[J].水電與新能源,2012(3).
關鍵詞:玉符河 生態 河道整治
玉符河是濟南市西部一條較大的季節性河道,發源于泰山北麓,流經濟南市歷城、長清、市中、槐蔭四區,于槐蔭區的吳家鋪北店子村匯入黃河。根據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西部將建設現代化新城區,玉符河將成為連接西部新城、長清片區的紐帶。河道整治以防洪為主,兼顧蓄水、綠化、景觀等功能,使其成為具有城市景觀功能的河道。
一、工程概況
玉符河發源于泰山北麓,上游有錦繡川、錦陽川、錦云川三條支流,在三川回合處建有臥虎山水庫,汛期洪水通過臥虎山水庫下泄,水庫以下玉符河干流總長河道總長40.8km,流域面積827.3km2。流域內大部為山區,上游地勢較高,京滬鐵路橋以上為山丘區,以下為丘陵區。鐵路橋以上,上游段坡降較陡,河口較寬100~2000m,鐵路橋以下游段坡度變緩,河寬變窄,濟長公路橋附近僅160m,豐齊~北店子長12.2km,坡降更為平緩,受黃河回水頂托,泥沙淤積,入黃口以上3.0km形成倒坡。牛角峪由于興建了玉清湖水庫的沉沙池,河道的堤距由700m縮短至150m,大大較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玉符河為季節性山洪河道,斷面上大下小,河道蜿蜒曲折,河床、河岸沖刷嚴重,堤防殘缺不全,年久失修,行洪能力低,易漫溢成災另外,由于黃河河床較高,玉符河末端呈倒比降,一般洪水無法泄入黃河,下游地區易受淹成災。入黃口無建筑物控制,黃河大水時易倒灌,危急市區安全,給未來西區帶來了很大的洪水隱患。現狀防洪能力僅5年一遇,遠小于河道設計防洪標準。
二、設計理念與原則
傳統的水利工程以水工工學為基礎的設計理念,在河道設計中注重體現河道實用性,淡化了河道的生態作用,在實踐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本次設計,在汲取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注重體現河道的生態型、多樣性,以達到綜合治理,取得綜合效益的目的。
(一)以防洪為前提,體現生態化治河理念
河道治理按照“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水利與景觀、防洪與生態、親水與安全等方面協調統一。河道設計按照宜寬則寬、宜彎則彎、人水相親、和諧自然的思想,在保證防洪、蓄水、回灌補源的前提下,將河道建成環境宜人的親水空間。通過河道的綜合整治,建立具有綜合功能、較高安全度的城市防洪體系,在減輕自然災害的對城區造成的損失同時,既可對市區的地下水進行補充,又可為河道周圍的居民創造更多的城市濱水自然空間和生活休閑空間。
(二)河道功能的多樣化
綜合考慮防洪、除澇、蓄水、旅游休閑、綠化美化、交通、人文景觀等方案,以防洪工程為基礎,其它工程統一考慮,使治理后的玉符河成為一條多功能、多景致的河道。
同濟南市泉水相關,玉符河還具有為泉群回灌補源的特殊功能。玉符河河床表面以砂礫石為主,局部地段為石灰巖,滲漏嚴重,與市區地下水連通性較好,具有促使市區泉群噴的地形、地質條件,是泉水的重要補給地。通過河道整治,增加河道蓄水時間,既可以保證景觀效益,又可以增加地下水的入滲,有利于泉水的補給。
(三)斷面形式多樣化
河道根據其不同綜合功能、設計流量、工程地形、地質情況,確定不同類型的斷面形式,寬窄不一,深淺變化。在綠化河岸與設置人行道路時,通過合理布置充分體現河道安全、休閑和親水功能,注重生態性與親水性,
(四)體現河道生態性
在河道斷面形式、比降的選擇上,充分體現河道的生態性。設計中充分利用淺灘、緩坡等自然條件,增加水面,為水生植物生存創造有利條件,河道綠化體現植物多樣性,以美化環境為人們創造宜人的休閑空間。
三、河道整治設計
(一)設計標準
玉符河設計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設計流量(北店子入黃口)2170m3/s 。
(二)河道平面布置
玉符河河道走向基本與原河道一致,河道縱斷面比降按地形條件確定,設計河底線與地面線基本平行。河道上口寬以外兩岸平行與河道軸線均布置河道綠化帶。
(三)河道斷面設計
玉符河屬季節性河道,汛期和非汛期流量差別較大,對河道斷面需求也差別較大。因此,河道斷面盡量采用復式斷面,子槽與灘地相結合,子槽按臥虎山建庫以來最大泄量240m3/s設計,全斷面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設置不同高程的親水平臺,充分滿足人們親水的要求,增加人同自然溝通的空間。河道斷面形式多樣化,根據工程地形、地質情況,寬淺變化,深淺不一,盡量體現河道自然的屬性。同時,在原河道中較寬的地方,在滿足防洪的要求下,其余地段設置濕地,既可在汛期起到滯洪的作用,又可以在平時增加綠化及水體面積。
(四)護岸設計
根據現代治河理念,河道護砌以生態護砌為主,恢復河道的自然屬性,體現生物多樣性。子槽采用預制砼網格、土工格柵、草皮結構,二灘為低矮灌木結合卵石游步路,大堤護坡采用草皮護坡。通過合理布置,使河道具有防洪、休閑和親水功能。
(五)攔蓄建筑物設計
在滿足河道防洪的能力下,在河道內建設橡膠壩、跌水等攔蓄工程,使洪水延緩下泄,增加河水入滲,補充地下水資源。同時也可增加水景,抬高水位,拓寬水面,增加蓄水量,以滿足城市生態需要,改善生態環境,營造城市水景觀,滿足親水性需要求。水源以臥虎山水庫泄水為主,引黃、引江補源水為輔。河道共設9道橡膠壩、2座跌水。
(六)河道綠化及景觀設計
玉符河的綠化與景觀設計著重與景觀配置及營造大眾的休閑、親水空間,設計中注重自然景觀的發掘,并盡量使使人造景觀融于自然景觀之中。
一、工程概況
玉符河發源于泰山北麓,上游有錦繡川、錦陽川、錦云川三條支流,在三川回合處建有臥虎山水庫,汛期洪水通過臥虎山水庫下泄,水庫以下玉符河干流總長河道總長40.8km,流域面積827.3km2。流域內大部為山區,上游地勢較高,京滬鐵路橋以上為山丘區,以下為丘陵區。鐵路橋以上,上游段坡降較陡,河口較寬100~2000m,鐵路橋以下游段坡度變緩,河寬變窄,濟長公路橋附近僅160m,豐齊~北店子長12.2km,坡降更為平緩,受黃河回水頂托,泥沙淤積,入黃口以上3.0km形成倒坡。牛角峪由于興建了玉清湖水庫的沉沙池,河道的堤距由700m縮短至150m,大大較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玉符河為季節性山洪河道,斷面上大下小,河道蜿蜒曲折,河床、河岸沖刷嚴重,堤防殘缺不全,年久失修,行洪能力低,易漫溢成災另外,由于黃河河床較高,玉符河末端呈倒比降,一般洪水無法泄入黃河,下游地區易受淹成災。入黃口無建筑物控制,黃河大水時易倒灌,危急市區安全,給未來西區帶來了很大的洪水隱患?,F狀防洪能力僅5年一遇,遠小于河道設計防洪標準。
二、設計理念與原則
傳統的水利工程以水工工學為基礎的設計理念,在河道設計中注重體現河道實用性,淡化了河道的生態作用,在實踐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本次設計,在汲取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注重體現河道的生態型、多樣性,以達到綜合治理,取得綜合效益的目的。
(一)以防洪為前提,體現生態化治河理念
河道治理按照“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水利與景觀、防洪與生態、親水與安全等方面協調統一。河道設計按照宜寬則寬、宜彎則彎、人水相親、和諧自然的思想,在保證防洪、蓄水、回灌補源的前提下,將河道建成環境宜人的親水空間。通過河道的綜合整治,建立具有綜合功能、較高安全度的城市防洪體系,在減輕自然災害的對城區造成的損失同時,既可對市區的地下水進行補充,又可為河道周圍的居民創造更多的城市濱水自然空間和生活休閑空間。
(二)河道功能的多樣化
綜合考慮防洪、除澇、蓄水、旅游休閑、綠化美化、交通、人文景觀等方案,以防洪工程為基礎,其它工程統一考慮,使治理后的玉符河成為一條多功能、多景致的河道。
同濟南市泉水相關,玉符河還具有為泉群回灌補源的特殊功能。玉符河河床表面以砂礫石為主,局部地段為石灰巖,滲漏嚴重,與市區地下水連通性較好,具有促使市區泉群噴的地形、地質條件,是泉水的重要補給地。通過河道整治,增加河道蓄水時間,既可以保證景觀效益,又可以增加地下水的入滲,有利于泉水的補給。
(三)斷面形式多樣化
河道根據其不同綜合功能、設計流量、工程地形、地質情況,確定不同類型的斷面形式,寬窄不一,深淺變化。在綠化河岸與設置人行道路時,通過合理布置充分體現河道安全、休閑和親水功能,注重生態性與親水性,
(四)體現河道生態性
在河道斷面形式、比降的選擇上,充分體現河道的生態性。設計中充分利用淺灘、緩坡等自然條件,增加水面,為水生植物生存創造有利條件,河道綠化體現植物多樣性,以美化環境為人們創造宜人的休閑空間。
三、河道整治設計
(一)設計標準
玉符河設計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設計流量(北店子入黃口)2170m3/s。
(二)河道平面布置
玉符河河道走向基本與原河道一致,河道縱斷面比降按地形條件確定,設計河底線與地面線基本平行。河道上口寬以外兩岸平行與河道軸線均布置河道綠化帶。
(三)河道斷面設計
玉符河屬季節性河道,汛期和非汛期流量差別較大,對河道斷面需求也差別較大。因此,河道斷面盡量采用復式斷面,子槽與灘地相結合,子槽按臥虎山建庫以來最大泄量240m3/s設計,全斷面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設置不同高程的親水平臺,充分滿足人們親水的要求,增加人同自然溝通的空間。河道斷面形式多樣化,根據工程地形、地質情況,寬淺變化,深淺不一,盡量體現河道自然的屬性。同時,在原河道中較寬的地方,在滿足防洪的要求下,其余地段設置濕地,既可在汛期起到滯洪的作用,又可以在平時增加綠化及水體面積。
(四)護岸設計
根據現代治河理念,河道護砌以生態護砌為主,恢復河道的自然屬性,體現生物多樣性。子槽采用預制砼網格、土工格柵、草皮結構,二灘為低矮灌木結合卵石游步路,大堤護坡采用草皮護坡。通過合理布置,使河道具有防洪、休閑和親水功能。
(五)攔蓄建筑物設計
在滿足河道防洪的能力下,在河道內建設橡膠壩、跌水等攔蓄工程,使洪水延緩下泄,增加河水入滲,補充地下水資源。同時也可增加水景,抬高水位,拓寬水面,增加蓄水量,以滿足城市生態需要,改善生態環境,營造城市水景觀,滿足親水性需要求。水源以臥虎山水庫泄水為主,引黃、引江補源水為輔。河道共設9道橡膠壩、2座跌水。
(六)河道綠化及景觀設計
玉符河的綠化與景觀設計著重與景觀配置及營造大眾的休閑、親水空間,設計中注重自然景觀的發掘,并盡量使使人造景觀融于自然景觀之中。
關鍵詞:城市河道 治理 景觀生態模式
中圖分類號:TV147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在以往的河道治理中,為便于土地利用,減少占地,主要只考慮河道的防洪功能,多將自然彎曲的河道裁彎取直,將河道渠化,甚至將斷面全部人工護砌,以減少糙率,增大過流能力。但河道直線化、硬質化河道消減的洪災效益往往被生物多樣性減少引起的生態損失所抵消,并導致淺灘、深潭結構的消失,從而產生河流生態系統結構的單一和功能的退化以及河流自凈能力的降低等后果。
一、城市河道的基本功能
城市河流受到用地、防洪、供排水等因素的約束,絕大多數的河道需要通過人工改造,因此城市河道系統應主要具備防洪排水、景觀文化、生態環境改善等基本功能。
1、防洪排水功能
防洪排水功能關系到河流防護區的安全,河流的防洪標準決定了河道治理的標準。從城市發展的普遍經驗來看,城市河道不僅要有能力排出過境洪水,而且要能夠容納流域范圍內設計標準降水所產生的地表徑流。因此,城市河道的排水能力要滿足保護對象的防洪標準,有效修正汛期河道內水位與流量的關系,降低河道周邊防洪目標的洪水風險。
2、景觀文化功能
城市河道的景觀美感通常來自于知覺。狹義的景觀美學重視視覺感受,重視河道空間布局、色彩效果、層次搭配等;廣義的景觀美學不僅重視視覺感受,而且更加注重聽覺、嗅覺等各種知覺的體驗,包括體驗者頭腦對整個知覺感覺的思考。從空間分布模式上講,河流的條帶型特征可以改變以地塊拼接的城市地塊鑲嵌模式。人類是景觀環境的構建者,環境中個體與社會群體對環境對象的審美判斷,會隨著時間趨同。
3、生態環境功能
城市河道的景觀結構類型屬于廊道,是上下游營養傳輸、污染物運移轉化和水生生物遷移的重要通道。同時,濱水地區是城市生態敏感帶,應重視植被群落的生態功能,尤其為各種軟體動物、魚類、爬行動物和植物資源等提供棲息場所,這對維持濱水生態系統的穩定至關重要。
4、雨洪利用功能
傳統的河道治理往往忽視了河道在雨洪利用中能發揮的作用。隨著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但要防止洪水對城市的破壞,而且要盡可能通過城市河道用好雨洪資源,實現以豐補欠和雨洪資源。
二、河道準確定位是治理首要考慮因素
按河道承擔的主要功能和自身水源的條件,并結合排水規劃及成都市防洪總體規劃,可以將主城區河道規劃定位分為四類:生態河道、景觀河道、排洪河道、區間排洪河道,作為今后河道改造治理目標。
1、生態河道
此類河道要適宜水生生物群生存,要有不間斷的新鮮水源補充。河道有保障率較高的活水源補給條件。河道流速適中,在流速滿足的條件下,可適量行洪,但不能對生物群產生破壞。須嚴格控制進水水質,不得污染,并可利用河道生物群對水質作進一步凈化。其主要功能為: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景觀、排洪。
2、景觀河道
此類河道有活水源補給條件,但保障率較低。河道不強求有固定生物群生存,但其水質要達到一定標準。河道斷面宜寬淺,親水性強。當河道缺少常流水時,可采用堰閘等工程措施,抬高河道蓄水位。景觀河道可適量地調度一定清潔水源。景觀河道要承擔一定的行洪功能,在改造中可對斷面形式進行優化,以同時滿足夏季行洪、冬季景觀的要求,并可在條件適宜的河段,建立港池,靠泊游船,形成局部生態環境。其主要功能為:景觀、排洪。
3、排洪河道
此類河道功能側重點在于防洪,河道無活水源補給條件。此類河道不要求有常流水,無須調配環境用水,枯期允許斷流。其主要功能為:排洪。
4、區間排洪河道
河道主要功能是承納市政雨水排放,屬“有雨才有水”。河道多為現狀農灌溝、自然沖溝,對此類河道,在建成區,須經充分分析論證,方可考慮蓋板;對未開發區,應盡可能改為雨水方溝歸人路面以下或綠化帶內。其主要功能為:排洪。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態景觀設計要點
1、河道工程總體設計布置方案
河道治理首先應保證河流的防洪功效。根據河道主槽位置,利用中隔墻把河道分成兩大部分,將中隔墻和其中一側堤防的中間地帶設置為洪水槽,可用來行洪; 中隔墻和另外一邊堤防則可以規劃成景觀區,景觀區主要用來蓄水。與此同時,河堤腳附近比較高的灘地可作為濱河生態綠地景觀區,通過修建護灘工程,同時發揮防洪固堤作用。此方案既合理地解決了洪水、泥沙和蓄水之間的矛盾,科學地設置了濱河生態園區及蓄水景觀區,又切實保證了城市河道的防洪抗洪功能,多適用于北方的泥沙型河流。
2、城市河道的平面設計
防洪是河道的第一功能,因此城市河道的平面設計應順應河流的自然走勢,河道岸線適量后退,盡量保留河道的河灘、島嶼、濕地等中間過渡地帶,為陸生生物及水生生物保留足夠的生存空間。人工開挖或城市內河河道一般屬于景觀或滯洪河道,水流速度較緩,在河道的平面設計中應避免等寬或是筆直的河道,可依據河道的自然走勢設置曲折蜿蜒的水塘、水路,設計富于變化的河岸線,創設靈活、多變的河道模式。研究表明,一條寬窄不一、蜿蜒曲折的河道更加富有自然氣息,更加靈動、活潑,更適合河道中水生生物的生長。
3、城市河道的斷面設計
城市河道的斷面設計要盡量保留河道中深潭與淺灘形態,不可固定河床,讓河流擁有自身的擺幅度,重視水面的多樣性。在河道的縱斷面上形成縱橫交錯的深潭與淺灘,避免直線形態的橫斷面。河道的斷面設計可結合現代園林設計概念,建設園林景觀式河道,突出河道的綠化性及親水性。傳統的駁岸多是一墻到底的石墻結構,駁岸將水與人遠遠地隔離開來,既生硬又不經濟?,F代化復式斷面較之于傳統駁岸而言,更加地經濟與人性化。在常水位以上的土坡種植楊柳、低矮灌木、草皮等植物; 在常水位處建造親水平臺,既美觀又經濟; 在常水位以下的河道采用護坡或是擋墻。復式斷面不僅體現了綠色、生態、自然的設計理念,而且能有效節省投資,具有經濟效益 。
4、材料選擇及生態護岸
(1)護岸材料選擇
傳統河岸多采用剛性護面,湖岸、河岸、地面構成“二面光”或是“三面光”形式?,F代化城市河道護面在滿足水流沖刷的同時,還應適應河道水生物的生長與繁殖,這才是順應自然規律、符合生態、環保標準的河道設計。近年來,隨著我國科研能力的不斷增強,研究人員研制出一些新興的生態護砌材料。例如: 吉林省水利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隨機多孔綠化混凝土”就是一種生態環保型河道護砌材料,它能改善河岸周邊的生態環境、適應植物的生長,同時具有防洪等作用,現已被北方多座城市相繼采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再如,綠霸三維柔性排水生態袋由抗老化、抗紫外線、透水性好的生態袋( 內置種植土) 同三維排水扣共同組成生態河道護面材料??赏ㄟ^鋪種、插播、噴播等方式種植草皮與植被并同土工格柵共同組合為加筋擋土墻,不僅能滿足城市河道沖刷要求,而且更加生態、環保。國外在此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果,我們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以參考、借鑒。韓國研制的“孔洞塊體綠化混凝土”可在混凝土內種植花草。日本甚至能夠在水下砌筑的異型磚塊中設置魚巢。
(2)生態護岸
河道護岸采用山石、卵石籠、干砌石等更加通透的材質既能有效防止流水的沖刷,又能在這些材料中間及表面覆蓋土壤種植植物。在水位較低的位置即護腳處鋪設適量的土工布,并在其上方隨意放置大量的塊石,注意塊石堆放的邊緣應自然而彎曲。之后在塊石上鋪上一層種植土,使其填滿塊石與塊石間的縫隙。過水后,在塊石的縫隙處很容易就能繁殖出大量水生植物。采用植物梢、木樁及輥相結合進行河道護岸也是一種生態、自然的護岸模式。在坡面可分層種植草皮、灌木、楊柳等植物,形成植物護坡工法。
5、因地制宜,植物造景
綠化河道應充分考慮景觀植被的種群結構,利用時間、空間的藝術設計出富有個性的河道景觀,注重景觀的質感變化、層次變化、季相變化及色彩變化,以適應當地城市氣候及特點。在選擇植物品種方面,應多選用當地植物。
結束語
每條河流功能、位置不同,治理措施也不同。在采取必要的防洪抗旱措施的同時,河流治理要改變過去渠化設計,注重多自然型河流建設,將人類對河流環境的干擾降低到最小,與自然共存,與河道特性、環境特點相適應,實現人水和諧。
參考文獻
[1] 許大為,隋曉冬.城市河道生態景觀規劃分析[J]. 低溫建筑技術. 2011(01)
[2] 楊晨.關于南京老城區城市河道生態景觀設計的交互模式探索[J]. 現代農業科技. 2011(05)
[3] 王子朝.城市河道生態景觀治理工程設計要點淺析[J]. 陜西水利. 2011(04)
【關鍵詞】防洪;城市防洪;濱水景觀;景觀設計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使城區及其附近區域的自然、文化和生態系統都發生了顯著的改變,使防洪防汛任務變得更加艱巨。泌陽縣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西部,南陽盆地東隅。長江與淮河兩大水系相分流,屬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地帶,泌水河穿城而過?!笆晃濉逼陂g,泌陽縣委、縣政府立足實際,乘勢而上,把“建城鎮”作為加快“三化”進程的引擎,制定了“一橋兩路三水四環五開發”的建設目標,堅持“一河兩區、跨河發展”的基本思路,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形象得到了較好的提升。但是,泌陽縣泌水河沿岸基于防洪要求的濱水景觀設計還很缺乏,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城市防洪工程是城市居民和城市設施、財產的防洪安全保障,新時期的城市建設為防洪工程規劃賦予了新的概念,它不僅要滿足城市的防洪安全,同時要使工程本身融合到城市的規劃建設中去,構筑成集生態、環保、現代景觀于一體的城市規劃設計觀念,增強防洪工程的人性化,在防洪工程的規劃設計中,使之更貼近自然、生態,縮短人與自然的距離,拉近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工程建設中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使防洪工程成為城市景觀建設的點綴。
城市濱水區是城市中一個特定的空間地段,指“與河流、湖泊、海洋毗鄰的土地,或建筑、城鎮鄰近水體的部分”,是城市中陸域與水域相連的區域。其特點是水與陸域共同構成環境的主導因素,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主要部分,其一般由水域、水際線、陸域三部分組成,濱水景觀是指水邊特有的綠地景觀帶,它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河流生態系統的交錯區。它是以水系為中心,相對于周邊實體界面而存在的一個空間場所,在這里水體和陸地交相輝映,共同構成環境的主導要素,成為特殊的城市用地。
1.防洪型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原則
1.1 城市濱水地段防洪區的景觀設計要充分利用濱水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河流是難得的自然景觀,濕地環境也是保持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媒介,所以在濱河護岸的處理上,只要條件允許,應盡可能實現由自然環境向人工環境的自然過度,避免生硬割斷的處理方式。
1.2 提高濱水區的親水、近水性。由于城市濱水地區防洪堤的建設首要功能是要滿足防洪安全的需要,城市防洪中的景觀工程要在重視防洪的前提下賦予景觀建設更多的關注,以水利工程為載體,推動促進環境的改善;把水利工程學與景觀設計學兩者結合起來做,分級別計算流量,把常水位納入計算范疇,把景觀做到常水位,讓河道常水位接近城市活動空間,加強景觀的親水性,這也符臺人對景觀的的心理需求。
1.3 更新觀念,實現從人工治河向生態治河的轉變。生態性是我們設計中需要注重的,將濱水綠地延伸至河道護坡,并與駁岸形成一個整體,不僅增加了駁岸的寬度,而且極大地豐富了景觀效果,營造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生態環境,讓整個工程處處體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形成水體——堤防——沿水路——建筑(環境)四位一體。
1.4 協調的環境是濱水地區防洪堤景觀規劃設計的重點。城市濱水區的水體是自然長期作用下形成的合理存在,包含著生態的諸多要素。對城市的生態系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規劃設計必須盡可能不破壞或少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并在規劃設計使遭破壞的生態要素得到恢復。在濱水景觀設計中要盡量加強自然景觀要素的運用,恢復和創造城市中的生態環境,讓人盡量融入自然與自然共生存。
1.5 確保城市防洪安全原則。修筑堤防首要目的是滿足防洪,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的規定,在濱水地區城市防洪堤的規劃時,必須嚴格按照國家頒布的城市的等級和防洪標準進行設計,對于重要工程的規劃設計,除正常運用的設計標準外,還應考慮校核標準,即在常運用的情況下,洪水不會漫淹堤壩或堤頂或溝槽。
1.6 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濱水地區防洪堤與景觀規劃設計中體現以人為本,主要是強調人在濱水環境及堤防景觀中的主體地位。從人的行為、心理、健康及文化等特征及需求出發解決人的親水性、近水性,解決水體可視性、可達性、水睦的相隔性、生態要素關聯性等問題,從而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2.泌陽縣城區泌水河防洪型濱水景觀設計構想
2.1 總體規劃思路:擁河發展
隨著泌陽的現代化發展,城市格局和規模不斷擴張,城市發展由以往集中在北岸“依河發展”模式,逐步轉化為“擁河發展”模式。因此,泌水河將會由城市邊緣的自然生態隔離帶轉變成為城市的中軸線,而泌水河兩岸區域將會是泌陽城區未來的發展主軸、重要城市象征、核心城市開發空間。
規劃原則:統一規劃,統籌兼顧,分步實施,安全泄洪,引水補源,形成網絡,維護生態,建設景觀。
2.2 總體規劃目標:在確保河道行洪能力、保持河勢穩定和堤防安全的情況下,根據各河道余缺水量確定可調水量;通過水系開發貫通,推動內河清淤截污、綠化美化,真正實現河暢其流、碧水環繞,景色怡人的創業、宜居生態城市。
2.3 河堤景觀設計
在現泌陽水河公園的基礎上,北依防洪大堤將其改造成階梯型涉水半島式公園,這樣水平面與人的水平視軸的俯視角隨著級數下降而減少,視野的開闊感逐漸加強,使人能在不同的高度觀水,產生不同的感受。在最低臺階處,人會與水產生整體感。逐級下降的斷面形式使人們與自然水體形成一個連續的空間,人的視野可以順著斜面飛出,從而在心理上引導人們向水邊走去。另外,逐級下落的斜坡為岸上的人們提供了層次豐富的景觀,緩解了水中泛舟眷‘被關注"的心理壓力。在不阻礙行洪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合理設計每一階梯景觀的水平寬度,加寬平臺步行道,依據汛期、常年以及枯水水位設置各個平臺的高度,使人們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親水活動,并能欣賞到不同的濱水植物景觀。使整個“半島”公園與大堤相連增加防洪大堤的壯觀氣勢。
2.4 防洪堤兩側的整體化
在考慮防洪堤的景觀時,最重要的是要把堤防作為河流周圍生活空間的要素之一看待,處理成讓人容易接近的結構,使防洪堤兩側形成和諧的空間關系。堤防是地面上建起來的結構,對堤防的背而就造成了不可視區域,所以在進行設計時,要確保防洪堤兩側的便捷.提高視覺的整體感,達到協調的景觀效果。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對水環境認識的不斷提高,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正面臨著新形勢和新任務。既要滿足城市防洪和排澇建設的需要,更要結合生態環境和城市環境設計出安全,科學,生態,文化的濱水景觀,這是城市發展和環境改善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結合防洪來進行濱水景觀設計,針對現在城市面臨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按照新時期治水思路和景觀規劃開展城市濱水景觀設計。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 景觀設計: 專業學科與教育[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3.
關鍵詞:河流;植物景觀;永定河;北京
中圖分類號:TU98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10)04-0001-03
1 引 言
河道是一個城市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是文化傳承的物質載體。河道周邊的濱水綠地對城市乃至整個區域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近年來北京城區的高速發展,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城市中多數河道水位逐年下降,甚者出現斷流,河底及駁岸的生態環境也很惡劣,甚至出現了不少的傾倒垃圾、挖沙取土等現象。有些河道大搞形象生態工程,環境并未從實質上得到改善,而且植物景觀生態也流于表象。針對目前北京部分環境較差的河道現狀,以考察永定河石景山段為基礎,提出關于濱河植物景觀改造的一些建議。
2 永定河石景山段現狀環境特征
永定河石景山段是石景山區唯一的一條天然河流。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該河流污染開始較為嚴重,加之沿岸企業向河道內排放污水,以及大量挖沙,破壞河道基礎設施,這些都使永定河及沿岸環境逐步惡化。現在已成為北京環境嚴重惡劣地區。
該河石景山段周邊,還有例如像首鋼、電廠、現代建材公司、燕山水泥廠、永定林工商公司等企業??梢娪蓝ê釉谑吧絽^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永定河現在面臨的問題刻不容緩。
3 永定河的現狀問題
由于附近工廠較多,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的影響。永定河僅存的水流水質較差,河底植被破壞,地下水位下降,河堤路毀嚴重,沿岸廣泛沙化,植物生存環境惡劣。
(1)河岸處理隨意,缺少親水性及特色。當前永定河河岸并未經過精心設計,僅有水泥板硬質駁岸。局部水質好的地方也沒有親水設施,更無自然凈化水草等。使得整個河道沿岸景象光禿稀落,沒有明顯特色。
(2)植物景觀缺連續性、系統性。河底、駁岸和濱水綠地植物無連續性,不成景觀。與喬灌草復層混交的理想植物生態系統相差甚遠,河邊的步行通廊無景可觀。
(3)相關部門輕于建設,管理環節薄弱。近幾年相關部門才對永定河的生態問題進行整治與重視,但是執行力度遠達不到“母親河”該需有的要求。相關部門的管理理念、認識還有所欠缺,應當提高。
4 國外相關案例分析與借鑒
4.1 巴黎塞納河
塞納河自19世紀開端以來,為了提高其航運能力,已在約納河盆地修建水壩和水庫,提高了塞納河的水位。自1950年以來,從盆地上溯在約納河、馬恩河、奧布河和塞納河本身已建成4座大型水庫。這些比較淺的水庫,周圍有林地和鄉村環繞,現已成為鳥類保護區和觀光勝地?,F在的塞納河兩岸,都種植著繁茂的梧桐樹,從船上看過去,蓊蓊郁郁。樹木與河岸的建筑和諧相伴,襯托出巴黎城市獨有的文化特色。
4.2 美國圣安東尼奧河
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河道防洪工程的建設,圣安東尼奧河曾經逐漸喪失過自然屬性,并對城市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2001年市政府對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了修改。修改制定了河道景觀設計標準,種植喬木為沿河道路提供遮蔭;創造多樣化的植物空間,種植上以自然生態為原則,種植鄉土草本。在蜿蜒的河道外側盡可能種植喬灌木和水生植物。同時種植區與植物密度與河道橫斷面拓展相結合,使河道瀉洪能力不降低。
4.3 借鑒意義
(1)注重生態,結合自然條件進行修復與改造,以科學生態的方式保護容易受損的敏感脆弱地帶;
(2)重視水體岸坡的生態要素,針對不同狀態水體段生態景觀進行不同構建;
(3)注重時空布局與周圍景觀協調,創造多形式的景觀,形成良好的視覺感官效果。
5 北京地區濱水植物景觀打造
5.1 濱水植物概述
我國利用濱水植物的歷史十分悠久,從識別、栽培到造景都積累了不少經驗。我國古典園林濱水植物造景一方面講究樹種的選擇,另一方面是培養整個河岸造景藝術。其中河岸造景藝術主要分為兩大類:對自然山水的模仿,另一種是在更深的層次方面對濱水植物賦予許多的文化內涵,即講究景物的意境。
5.2 北京地區濱水植物造景遵循的原則
(1)自然性原則。景觀水體是由生命系統和多種生境構成的綜合體,其生命力在于豐富多樣。在永定河的生態復建中,遵循自然界生物共生的法則,運用豐富多樣的物種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
(2)地域性原則。在物種選擇與水體形態建設中,體現北京自然環境特征,并因地制宜,創造具有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的空間環境。利用濱水植物不同物種建立起錯綜復雜的平衡格局,這種格局有利于抵御外來干擾,可體現本地化優勢。
(3)生態性原則??蓪⑾冗M的生態技術和科學成果運用到濱河景觀中去,有利于水岸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形成河底――駁岸――濱河綠地連續的生態景觀綠地。其中應注重“創造性保護”工作,是既要最佳組織調配地域內的有限資源,又要保護該地域內的生態自然。
(4)持續性原則。建立新的生態,使得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從而改善環境,防止可能出現的環境惡化和環境污染,并且控制災情發生,以達到景觀的整體優化利用。
(5)審美和實用功能相結合的原則。濱水景觀設計應將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創造性地融合在一起,完成對歷史和文化之美的完美組合,可以令城市內所有居民和外來游客共同休閑、欣賞、使用。
(6)立體設計原則。對于人的視覺來講,垂直面上的變化遠比平面上的變化更能引起關注與興趣。濱水景觀設計中立體設計包括軟質景觀設計和硬質景觀設計。軟質景觀如在種植灌木、喬木等植物時,先堆土成坡形成一定的地形變化,再按植物特性種類分高低立體種植;硬質景觀則運用上下層平臺、道路等手法進行空間轉換和空間高差創造。
6 永定河駁岸與河底及濱河綠地的建設方式探討
為了提高河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應增加自然群落式種植,適量種植耐水喬灌木。近期可結合已建成的防洪堤,采用垂直綠化手段,可在駁岸邊緣種植攀援植物,亦可在堤邊加種植池,植以藤本植物。長遠的觀點考慮,駁岸應采取生態的建設方式,改造純硬質堤壩,利用現代工程技術水平,打造人工構筑與自然相結合的方式形成自然式的駁岸,可滿足防洪要求,又可增加生態性。
植物由水邊的草本植物自然過渡到岸邊的灌木,呈現連續、自然的生態景觀。
河底也應采取一定的處理方式增加河流的自凈功能。根據洪水水位的河底,應采取自然的處理方式增加河流的自凈功能;根據洪水水位的不同,河底還可做成河中湖的形式,水邊由耐水濕的草本植物形成一條自然凈化的通道。另外河邊可增加耐水材料的棧道等休閑設施,增強其趣味性。河岸綠地采用植物自然群落式種植,與河底、駁岸的植物形成自然過渡。除發揮生態功能之外,根據周邊的用地情況,在人流較為集中的區域還應承擔游憩和景觀功能。
7 結語
以上是根據石景山段永定河流域的考察,進而引發出關于濱河植物建設的一些思考,從而提出的一些建議。北京地區濱水生態問題,是關系北京城市景觀優美度及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應針對每條河流各段特點,提出與之相適應的規劃設計。我們應尊重自然規律,不斷研究實踐,在保證與自然和諧的前提下打造環境優美的景觀效果。最終為人類在地球上的和諧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高艷.杭州市區河道景觀體系規劃初探[J].中國園林,2008(5):1~6.
[2] 馬志平.北京河道緣何屢治不清[N].中國青年報,1999-5-19.
[3] 賀言.永定河石景山段有望重新蓄水[N].北京晨報,2006-5-19.
[4] 馬潮帥,張永平,李邊卓,黃樹森.永定河恢復治理刻不容緩[EB/OL].2008.12.
[5] 本市今年將斥資8000萬整治永定河石景山段[EB/OL].2008-4-8.
[6] 周澤.關于永定河石景山段現狀及治理開發的調研報告[R].北京頻道 ,2007,11.
[7] 傅伯杰,陳立頂,馬克明.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8] 劉建康.高級水生生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9] 何志輝.淡水生態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10] 王國祥,李正魁.健康水生態系統的退化及其修復――理論、技術應用[J].湖泊科學,2001(3):193~195.
[11] 傅伯杰,陳立項,馬克明.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2] 黃廷林,宋李佟,鐘健宏,等.人工浮床凈化城市景觀水體的實驗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07,39(1):30~33.
[13] 金波.談園林生態經濟與知識經濟[J].江蘇林業科技,1998(9).
[14] Siren O. Garden of China [M].New York:The Ronald Press company,1949.
[15] 余琪.現代城市開放空間系統構建[J].城市規劃匯刊,1998(6):49~56.
[16] 于志熙.城市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
[17] 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18] 張大玉.對現代城市人性化空間創造的思考[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7(1):11~16.
[19] 王佐.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的活力復興及對我國的啟示[J].建筑學報,2007(7):15~17.
Suggestions on restoring and remedying rivers plant landscape in Beijing
―Based on survey Shijing Hill of Yongding river
Tan Ku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jing,1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