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6 06:15:56
序論:在您撰寫養殖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養羊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羊的養殖分布十分廣泛,飼養綿羊多分布于新疆、內蒙古和青海等西北部地區省份,而山羊的飼養多在河南省、山東省等中部省份。根據2007年的統計,我國的綿羊和山羊的總數量分別位于世界第一;羊肉產量位于世界第一;羊毛產量位于世界第一,我國仍是最大的羊毛輸出國之一。近年來,我國已經引進了更多優良的肉羊品種,為我國的肉羊養殖帶來了新的發展前景。
1.2我國養羊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普遍的養羊方式仍然比較落后,飼養范圍過于分散,飼養的方式較為落后,這些都制約了養羊業生產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雖然近年來已經引進了一些優良品種,但總體上的品種良化程度仍然較低。在養殖環境方面,由于近年來草場退化較為嚴重,加上原本單位面積的產值就不高,導致了養羊業生產水平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約。除此之外,我國在養羊業方面的科研進展數量質量都有不足,新的科研成果在養羊業各個環節沒有得到充分應用。所以綜合來講,我國羊類的養殖業發展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發展空間,一些領域甚至可以說是形勢嚴峻。
2科學建立養羊場
2.1選地與蓋建廠舍
建立具備一定規模的養羊場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交通便利,市場條件等因素。充分考察當地的草料資源,在優質秸稈產量充分且價格合理的情況下,就可以考慮建立大規模的養羊場。選擇好合適的地點后,要對廠舍進行全面的消毒。注意廠舍的房頂要留有排氣孔,以防空氣不流通。羊舍外要設有運動場,在運動場中設置飼槽。
2.2選擇合適發展的品種
選擇品種時要根據當地的生態環境條件進行選擇。另外還要考慮當地市場對于羊皮、羊毛或羊肉的不同品種的需求量和市場規模。首先應選擇繁殖性能好、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廣的品種。選購羊只時要注意檢查“種畜禽生產許可證”、“種羊合格證”和耳號等必要環節。
2.3選擇合適的雜交模式
要根據國內的羊類雜交實驗報告進行綜合考慮,從肉羊的角度舉例,對波爾山羊3槐山羊雜交及夏洛萊3小尾寒羊雜交的實驗結果進行比對,最后可以得出應選擇夏洛萊或無角陶塞特3小尾寒羊的品種雜交模式。
3保障養羊正常經營的措施
3.1盡量降低羊的飼養成本
在優質秸稈價格偏高的情況下,可以根據情況選擇種草養羊和青貯技術,從而能夠降低飼料方面的成本壓力。比如引進魯梅克斯、墨西哥玉米、皇竹草由于它們方便種植,成本低的特點,有效緩解了優質飼料價格高的難題。另外要大規模推廣和應用秸稈青貯技術。
3.2重視羊群疾病的防治
在具有一定規模的養羊場中,羊群數量多且活動范圍有限,傳染病等嚴重威脅養殖場的正常經營。合理用藥、科學使用疫苗對于規模養殖場十分關鍵。要與具備疫苗運輸保存條件的廠家合作。另外還要對寄生蟲病加強防范,定期對廠舍進行消毒和驅蟲工作。在發現羊有發病癥狀時要及時治療,出現問題時要做好隔離的措施。對病死羊的尸體盡量深埋或焚燒,從而切斷病源,防止流行。
3.3尿素的利用
尿素含氮量高,可以用來給飼料作物進行施肥。
4提高羊的繁殖率和繁殖成活率
為了提高每年養羊場能夠出售羔羊的數量,要盡量提升羊群的繁殖率及繁殖成活率。可以采取以下辦法:
4.1編號和記錄
羔羊生下三天以內,應該給羔羊刺耳號。對每只羊編號和登記,防治羊群發生近交;對懷孕的母羊進行分群或隔離,防止母羊發生意外的流產。編號還能對羊群進行統計時更加方便。還可以利用編號進行分群飼養,這樣可以科學管理,針對羊群優化飼料配方。
4.2換季補青
冬季飼養時由于缺少綠色飼料,要通過加強補青的方法及時補充羊體內所需的維生素等養分,通過提升羊群的健康狀況來改善羊群的存活率。
4.3改善廠舍
對養殖場內的通道、運動場等地方進行優化改進,避免羊群活動時發生嚴重的擠壓,從而降低懷孕母羊流產的風險。比如將單扇門改進成雙扇門,拓寬通道等方法。
4.4控制羊群比例
將羊群中的公羊母羊比例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同時要減少空懷母羊的比例。要及時發現羊群中不或者無法懷孕的母羊,對它們及時治療或者處理,以減少空懷母羊的比例。
5各類羊的飼養管理
5.1種公羊的飼養管理
種公羊的品牌作用十分重要。要挑選種性特征明顯、體格雄壯、運動靈活、身體各部位結實的公羊。對種公羊的飼料要保持肥瘦結合,蛋白質含量充足,合理搭配的飼料能夠改善羊群繁殖中的受胎率。所以可以在配種季中可以給其飼料中增加雞蛋、骨粉等高蛋白成分。非配種季也要適當補充一些精飼料。另外,要保持種公羊每天能夠有足夠大的運動量,保持其體格健碩,精力旺盛。
5.2母羊的飼養管理
蛋雞經過育雛、育成階段后才能表現其經濟效益,為確保雞群的健康和高產、穩產以及維持其產蛋高峰的時間,因此各階段的分期飼養管理尤為重要。根據蛋雞生產各個階段的生理特點和培育目標,一般將蛋雞飼養管理分為育雛期(0~6周齡)、育成期(7~18周齡)、產蛋期(18周齡~淘汰)三個階段。
1.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1.1雛雞的生理特點
雛雞具有生長發育快、代謝旺盛,體溫調節能力差的特點,但生長速度又很快,抗病性差,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襲而感染疾病。
1.2溫度控制
由于雛雞的體溫調節機能尚不健全,對環境溫度變化適應能力較差,因此適宜的溫度是雛雞成敗的關鍵。育雛雞舍應提前升溫,雛雞的適宜溫度在33~35℃,實際操作中應根據雞群的狀態調整溫度。如果雛雞集聚在熱源附近,并發出“嘰嘰”的叫聲,說明雞舍溫度過低;如果雛雞張翅、張嘴喘氣、遠離熱源,則說明溫度過高;溫度適宜的判斷標準是雛雞精神活潑,活動自由,散面均勻,采食正常。
雛舍需保持溫度適宜、均勻,舍內各處溫度相差應≤1℃,特別注意溫度不可忽高忽低。另外,溫度過渡要平穩,基本按照每三天降1℃的規律進行。
1.3密度控制
密度不僅關系雛雞的活動、飲水和采食,而且關系到舍內氣體的污染和交換、地面的污染程度與啄食癖、應激等問題。密度過小浪費地方,保溫電力和設備費成本提高;密度過大雛雞活動范圍小,常互相踐踏,食睡不安,弱雛爭食不到,會引發啄癖。另外,密度大,雛雞排出糞便多,雞舍內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濕度過大,空氣污染會影響雛雞生長速度和群體均勻度。因此合理的密度是雞群發育良好,整齊度高的重要條件,通常第1周齡,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50~60只;第2~3周齡,每平方米30~40只;第4~6周齡,每平方米20~30只。
1.4光照控制
照明時間的長短對雛雞采食量和體重增長有較大影響,一般前3天采用24小時光照,光照強度30勒克斯以上,使雛雞適應環境,學會飲水和采食;2周以后每周減少2小時,直到8~9小時或自然光照時,光照強度逐漸過渡到5~10勒克斯。1.5雛雞免疫及環境消毒雞群的免疫可分為個體免疫和群體免疫兩部分。首次免疫時,應使用個體免疫的方法,以確保免疫質量,保證抗體的均勻度。二次免疫及之后的免疫可采用群體免疫,但也應注意根據雛雞的健康狀況來確定。免疫程序要科學合理,疫苗嚴格按照要求保存使用,消毒程序要規范化、制度化。
2.育成期的飼養管理
2.1育成期的生理特點
育成雞處于骨骼和體重的快速增長期,內臟器官增長和消化功能的增強使得雞群的采食量迅速增加。轉群及頻繁的免疫接種會使雞群長時間處于強應激狀態,所以必須注重全面的營養供給。育成期的培育目標是雞群體型發育良好,體重增長符合標準,體成熟和性成熟同步,能適時開產。
2.2育成雞體型均勻度管理
體型是建立在良好骨架基礎上的正常體重,是骨架和體重的綜合表現,良好的骨架發育是維持高產性能和優良蛋殼的必要條件。均勻度反應育成雞的質量,如果性成熟時,雞群達到標準體重且均勻度良好,則開產整齊、產蛋高峰高,維持時間長。
體型和均勻度的管理目標是體重周周達標,為產蛋儲備體能;雞群每周均勻度達到85%以上;8周齡骨骼發育完成80%,13~14周齡發育成熟。雞群體重不達標時,應確保環境穩定、飼養密度適宜;適當增加飼喂量,同時增加飼料中粗蛋白、能力、微量元素含量;采取分群管理,體重超標的限制飼喂,體重低的增加營養。
3.產蛋期飼養管理
3.1產蛋前期的飼養管理產蛋前期的管理目標為體成熟和性成熟保持一致,儲備體能,適時開產,具體措施如下。
換料:產蛋5%以上時,更換高峰期飼料,以確保早熟的雞能攝取到充足的鈣質,有利于其骨骼的發育及順利開產。
體重:每周監測體重,及時分群管理,確保體重達標。
光照:從18周齡開始,每天供給13h光照,以刺激產蛋,之后每周增加30min,直到每天光照時間達16小時為止。期間不能隨意減少光照時間,光照強度為10~20勒克斯。若體重不達標,可延遲增加光照;若體重超標,則可提前增加光照。
3.2高峰期飼養管理
高峰期飼養管理目標是雞群產蛋率高且持續時間長。管理措施具體如下。
喂料管理:飼料質量穩定,不隨意更換飼料,飼料的營養水平要符合品種要求,特別注重各種營養的全價性和平衡性。
光照管理:產蛋率與光照時間有著密切關系,合理的光照程序對產蛋率、蛋重及產蛋期的死淘率有著極大影響。總體原則是確保16小時的光照時間,不能隨意減少。光照強度褐殼雞每平方米3瓦,粉殼雞每平方米2~2.5瓦。
溫濕度管理:適宜溫度為15~20℃,最適宜濕度50~60%左右,溫度高于25℃或低于5℃都會對產蛋產生影響。
環境:產蛋期一定要給雞群創造一個安靜、衛生、舒適的生產生存環境,盡量減少各種應激。
消毒和防疫管理:做好定期環境、帶雞消毒工作,并關注雞群抗體水平,及時補免。
3.3產蛋后期飼養管理
產蛋后期的飼養管理要求基本與產蛋高峰期相同,其中關鍵點分別是根據產蛋率變化調整飼料營養、適時淘汰低產雞和適當增加光照時間三種措施。
3.4環境控制
規模化養殖的禽舍環境控制目標包括光照、空氣、水、噪聲以及有害氣體的控制,因此需要標準化、現代化的雞舍設計來滿足當前的環境控制目標。其中,雞舍規范化選址必須符合當地的土地發展規劃和環保要求,宜建在地勢高燥平坦、采光足、排水好、隔離好的地區;距離風景區、水源保護區、化工廠、礦場、屠宰場及其他畜牧場至少3公里;距離城市、居民區至少1公里以上,且位于下風向。
二、小結
獺兔各階段的管理尤為重要,總體要求是:三查、五看、八注意。三查:即查食量、飲量、糞便。五看:即看精神、食欲、五官、動作、皮毛。八注意:即聽到特殊動靜應注意、聞到特殊氣味應注意、天氣突然變化應注意、幼兔斷奶應注意、新的飼料更換應注意、更換飼養環境應注意、新引進的種兔應注意、新發生疫情時應注意。獺兔的生長階段分為仔兔期、幼兔期、青年兔期、懷孕母兔期、哺乳母兔期、種公兔期。各個階段的管理如下:
1.1仔兔
從出生到斷奶的小兔為仔兔。此階段要保證仔兔早吃奶、吃足奶,防黃尿病、凍傷、獸害、外傷等。
1.2幼兔
斷奶3月齡的兔為幼兔。這一時期的獺兔最難飼養,應給予富含蛋白質又易消化的飼料,少添勤添,保證定時、定量喂食,積極預防球蟲病及腸炎的發生。
1.3青年兔
3~6月齡的兔為青年兔。此時公、母兔應分開飼養,防止早配。這一時期青年兔代謝旺盛,采食量大,日糧中應適當加大粗纖維的比例,有利于兔的健康成長,又可降低飼養成本。
1.4懷孕母兔
在懷孕初期,應給兔接種金黃色葡萄球菌苗進行預防。母兔產前3天,應做好接產準備,對產箱消毒、清洗,放入軟的墊草,預產期可適當安排飼養人員值班,防止發生意外。
1.5哺乳母兔
這一時期應保持兔舍、兔籠內清潔衛生,環境安靜。飼料要多樣化、營養豐富、適口性好,根據哺乳的數量、產后的天數決定飼喂量。除此之外,還要經常檢查母兔,防止發生炎。
1.6種公兔
種公兔要一籠一兔,防止相互咬斗,兔籠地板要光滑,經常清掃消毒,以防發生生殖器官疾病。公兔的日糧中要注意添加維生素A、D、E,以及微量元素Zn、Fe、Cu、Mn、Se等以提高配種受胎率。配種前要檢查公、母兔的生殖器是否有炎癥和兔梅毒等疾病。公兔1d可1~2次,連續2d,休息1d。
2搞好防疫
2.1要搞好日常衛生
除每天清掃糞便外,還要定期進行消毒,消毒方式可采用物理消毒法和化學消毒法。
2.1.1物理消毒法
(1)機械消毒法:包括清掃、洗刷、通風和濾過,清除病原體和排泄物、分泌物。(2)熱消毒法:通過高熱使病原體變性、凝固,達到滅活目的的一種消毒法,如火焰或沸煮消毒等。(3)光消毒法:利用陽光和紫外線進行消毒。
2.1.2化學消毒法
(1)福爾馬林:用37%~40%甲醛溶液浸泡器械或消毒兔舍、籠、地面、墻壁、料槽及用具。熏蒸消毒兔舍,每m3空間用高錳酸鉀25g放于容器內,加福爾馬林25mL、水13mL,密閉消毒24h,1d后放兔。(2)來蘇爾:3%用于兔舍籠、用具及場地、車輛、兔的排泄物、分泌物的消毒。(3)復合酚類(農福、農樂、菌毒敵、毒菌凈等):0.3%~1%濃度的溶液可用于兔籠、舍、用具、場地、車輛、排泄物、分泌物的消毒。(4)氫氧化鈉:又名火堿、燒堿、苛性鈉,2%~4%濃度熱溶液可用于兔舍、水泥地面、木制用具、陶瓷用具等消毒。該藥物對金屬制品有腐蝕性,對人的皮膚和黏膜有損害,一般不用。(5)生石灰:10%~20%濃度的溶液用于地面、墻、圍欄、糞池及污水溝的消毒。(6)草木灰:草木灰20kg加水100L煮沸,過濾后即可。30%草木灰水溶液常用于洗刷兔舍的地面、墻壁及飼養用具。(7)漂白粉:每m3河水或井水中加6%~10%消毒30min后可作飲水用。10%~20%乳劑常用于兔舍、地面運輸工具消毒,3%的澄清液用于食槽消毒、飲水器消毒及非金屬用品的消毒。(8)過氧乙酸:國產藥制品分甲液和乙液。配制時取甲液2份和乙液3份混合,再配成1∶20濃度的溶液,用于兔舍噴霧消毒及室內空氣消毒。(9)新潔爾滅:0.1%的溶液用于消毒木制品、洗手等。0.15%的溶液用于兔舍噴霧消毒。(10)洗必泰:0.02%的溶液用于洗手,0.1%的溶液用于飼養用具及器械的消毒,0.05%的溶液用于兔舍、場地、倉庫及工作室的噴霧消毒。
2.2按期防疫
母兔配種前3天注射葡萄球菌苗,每兔2mL。母兔產仔當天皮下注射敵菌銳克0.4mL/只。仔兔23日齡肌肉注射敵蟲銳克0.06mL,皮下注射敵球銳克0.15mL。仔兔27日齡肌肉注射波大疫苗2mL/只。仔兔32日齡肌肉注射巴波二聯苗2mL/只。仔兔40日齡皮下注射兔瘟單聯苗1.5mL/只。仔兔60日齡皮下注射二聯苗或三聯苗2mL/只(二聯苗:瘟巴苗或巴波苗;三聯苗:瘟、巴、魏三聯苗)。每5個月對兔群加強免疫1次。對烈性傳染病(如兔瘟、巴氏桿菌),4個月免疫1次,每年3次。斷奶仔兔立即進行首免,60日齡時再加強免疫1次,可有效控制兔瘟和兔巴氏桿菌(出敗)病的發生。
2.3常見疾病的防治措施
發現病兔立即進行隔離治療,病情嚴重的立即淘汰撲殺,尸體火焚或深埋,以免病情蔓延。兔常見病有兔瘟、腹瀉、皮膚真菌病、球蟲病、傳染性鼻炎、葡萄球菌病、魏代松菌、河門氏菌及兔疥螨、毛球病等。
2.3.1兔瘟(又名病毒出血癥)
病兔、死兔是主要傳染源。該病是由病毒性出血病毒引起獺兔的一種烈性傳染病,主要危害青、壯年兔,乳兔不易感染,60日齡左右有被感染的可能,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冬春季節發病更多。毛兔、肉兔、皮兔場易感染。依病情分為最急性、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型4類。最急性:健康兔感染后12~20h即突然死亡,死亡前不表現任何病狀,只是在舍內亂跳,倒地而亡,此類多發生在流行期。急性:健康兔感染病毒后24~40h,體溫升高至41℃左右,精神沉郁,不愿動,想喝水。臨死前突然興奮,在籠內狂奔,然后前肢伏地,后肢支起,全身顫抖,倒向一側,四肢亂劃,慘叫幾聲而死。有些死兔鼻腔流出泡沫樣血液,臨死前松弛,糞球外有黃色膠樣分泌物。亞急性:一般發生在流行后期,兔體嚴重消瘦,皮毛無光澤,病程2~3d,大部分最終死亡。慢性:病兔精神沉郁,低頭觸地,四肢無力,不吃不喝,拖至5~6d后死亡。病理變化:肺出血、充血、水腫,肝脾大、質地變脆,淤血呈黑紫色,部分腎臟出血。防治措施如下:(1)定期用免瘟疫苗進行預防注射。(2)緊急預防:本病發生時,表現臨床癥狀的兔很難治療,不表現臨床癥狀的,可進行緊急接種。(3)被動免疫:每只兔皮下注射4mL高免血清,可迅速控制病情,7d后注射疫苗。(4)主動免疫:每兔皮下或肌肉注射2~3倍量的疫苗,注射后4~5d病情可得到控制。為防止本病擴散,死兔應深埋或燒毀,帶毒的病兔應隔離,排泄物及一切飼養用具均需徹底消毒。
2.3.2球蟲病
兔球蟲病是球蟲寄生于小腸或肝管的上皮細胞內引起的疾病。根據其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腸型、肝型和混合型,但以混合型感染較為常見。本病主要特征是患兔瘦弱、貧血和下痢,常使幼兔衰弱或大批死亡,降低對各種傳染病的抵抗力。球蟲分布很廣,是兔的各種疾病中最主要的一種,常呈地方性流行,死亡率高達80%,故此病對養兔事業是一個極大的威脅。現將防治球蟲病的有效方法介紹如下:(1)飼料要經高溫制粒。(2)發現病兔及時隔離、治療,病兔不作種用,死兔要深埋。(3)平時飲水中加三字球蟲粉0.03%濃度飲水,連用5d,停3d,再繼續使用。(4)發現病兔要及時治療。對原籠進行清洗、消毒。灌服藿香正氣水10mL、呋喃唑酮20片、生理鹽水50mL的混合液,每次2~4mL,每天3次。對于球蟲病的治療要及時,一旦發現有兔感染應立即使用藥物治療。除中草藥外,化學合成藥物要交叉、聯合、輪換使用。
2.3.3兔傳染性鼻炎
該病主要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和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引起。惡劣的外界環境或其它應激因素是鼻炎發生的誘因。癥狀:患兔鼻端周圍皮毛潮濕,從鼻腔流出分泌物,初期分泌物為漿液性、較稀薄。隨著病情的發展,漸變為黏液性或膿性,較濃稠,部分兔呼吸受到影響,呼吸加快,呼吸變粗。防治措施如下:(1)改善環境條件。兔場應選在通風良好、干燥的地方建造。舍間距離應足夠,以6m以上為宜。舍內及時清除糞尿,減少有害氣體的產生。經常用消毒液在兔舍內進行噴霧。(2)嚴格控制病情。首先要把好引種關。引種時應認真考察種兔場,不從有明顯鼻炎的兔場引種。引來的新種應隔離檢疫1個月,合格的作為種兔,并入大群。不合格的要堅決淘汰。(3)藥物治療。對于發病較多且又不可能全部淘汰的病兔,應給予適當的治療。注射鼻炎清1~2mL/只,1d1次,連用3~5d。或用3~4倍量氟呱酸加入飼料中,連用數日。(4)免疫注射。傳染性鼻炎的病原菌多能引起家兔的肺炎,導致死亡。為了降低死亡率,應注射相應疫苗。
3適時取皮
1.1生態養殖環境
鮑魚養殖環境應選用較為合適的海域,這對后續的鮑魚育苗和養殖成活率具有較大影響。養殖環境一般要求遠離重工業污染區,海水鹽度要求為30譯依5譯。海水應清澈透明,能見度躍4m,pH值為7.8~8.0,海水比重應較為穩定,全年保持在1.020以上。同時,海水應為活水流動,具有適宜的海藻,維持較好的漲落潮幅度。
1.2人工養殖環境
鮑魚的人工養殖離不開科學合理的養殖設施。以福建地區鮑魚養殖為例,鮑魚養殖的人工環境應具有多個不同規格、不同功能的水池,主要有育苗池、生長池、海水過濾池、沉淀池、沙濾池等,同時當鮑魚逐漸增大時還應增加養鮑箱。除了固定功能的水池外,養殖場還應具有一套完善的控溫系統、供氧系統、供水管道等。
2育苗
2.1幼體培育
在鮑魚受精卵進入育苗池后,8~10h擔輪幼體即可孵出。此時,育苗池中應保持適宜的光照條件和24益左右的水溫。擔輪幼體在經過2d左右的懸浮期后,在事先鋪好的塑料薄膜上進行附著。此時應保證池中氧氣充足,擔輪幼體在該環境下約1個月時間即可進行上足分化,進入稚鮑階段。
2.2稚鮑養殖
進入稚鮑階段后應及時進行換池。所更換池水溫與原池水溫差應控制在0.5益以內,此時稚鮑的主要食物為硅藻,應在新池中加入足量的硅藻。新池中主要采用瓦片附底,當稚鮑生長到一定階段時,用海綿將稚鮑從塑料薄膜上洗下,放入新池中。在洗下稚鮑之后的1~2d應注意清洗池底的死鮑及未附著鮑。其余稚鮑將迅速自主附著到瓦片朝陰處,此時應維持穩定的充氣流水量。
2.3幼鮑養殖
當稚鮑長到1cm左右,應再次進行生長池的更換。生長池內的瓦片布置及水溫充氣量仍維持與原水池相同。此時可適當采用鮑魚粉狀飼料和海帶粉混合投喂,投喂過程中要注意每日定期投食,并且每隔4d對池底食物碎屑進行清理,保證水體的潔凈程度。
2.4鮑苗養殖
當幼鮑生長到2cm及以上時即可進行裝箱養殖,裝箱過程中應注意養殖密度。所選箱體最好為圓柱形,直徑淵內徑冤1.1~1.2m,高0.6~1.0m皆可。一般來說,殼長2cm的鮑苗,放養密度為800~1000個/箱曰殼長3~4cm的鮑苗,養殖密度為600~700個/箱曰殼長4~5cm的鮑苗,養殖密度為400~600個/箱。此時,可以將養殖箱運到周邊海域進行放養。通常選擇外海性海域受臺風影響較少的地段,其放養的底質主要為巖礁盤或古珊瑚礁盤。定期淵5~7d冤進行投餌養殖,投餌重量約為其體重的30%即可。在鮑苗養殖過程中,要關注鮑苗的生長狀況,及時進行分疏。
3生長影響因素
3.1光照
在鮑魚的生長環境中,光照有多方面的生態作用,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鮑魚的生長發育。不同的光照強度,對幼蟲及幼鮑的生長與存活影響不同,即便是相同的光照強度,由于水溫和光照周期不同,其影響也不同。在高溫長光照下,光照強度應控制在700~1200lx曰在低溫短光照下,光照強度應控制在1300~2000lx。
3.2水溫
由于鮑魚屬于無脊椎動物,在無脊椎動物體內血細胞是最主要的免疫防御機制。溫度會影響血細胞內各種酶的活性,從而影響鮑魚的生長。通常來說,鮑魚的耐溫范圍為9~32益,最適生長溫度范圍為23~28益。當水溫在25益以下時,鮑魚的活性和生長均顯著下降。
3.3鹽度
1.1魚體消毒:泥鰍放養前用5%的食鹽水浸泡10min。
1.2水溫:放養時運輸泥鰍的水溫與池水的水溫溫差不能超過3℃。
1.3放養規格:放養規格要求規格整齊、健壯,做到大小基本一致,在放養時大小要分開。
1.4放養密度:放養規格為5~7cm的泥鰍種1500尾/m2。
2日常管理
2.1水質:水質保持新鮮,含氧充足。注意防止水質惡化,經常換注新水。在夏季,如發現泥鰍將頭部頻繁伸出水面吐食空氣,立即添注新水或換水。
2.2投餌:泥鰍為雜食性偏動物性魚類,日常以就近就便原則投喂。一般投喂小魚蝦、蚯蚓等,加投豆餅、麥麩等,夏季還在池子上方安裝燈泡誘蟲。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投餌量為泥鰍體重的3~6%。每個網箱中設置一個飼料臺,餌料投放在食臺上,以便觀察和防止浪費。
2.3防暑:在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池上方搭建遮蔭物,水溫超過30℃時勤換新鮮的涼水。雷雨、悶熱天氣要勤加新水或換水,以防泛池死亡。
2.4防逃:堅持做到早、晚巡塘查看網箱,檢查網箱有無破損和漏洞,及時修補,以防泥鰍逃逸。
2.5防病: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潑灑。做到經常巡塘,定期洗刷清理網箱,保持網箱內外水體暢通,及時清除池塘中的水蛇、老鼠等敵害,發現病鰍、死鰍及時撈出。養殖過程中未發生疾病。
3小結與討論
3.1苗種選購時要注意辨別。不要購買廣告所謂“特大泥鰍”苗種或其它所謂的“優質”苗種、新品種,也不要購買長時間貯存及反復轉運的鰍苗。
3.2養殖時不能大小混養。同一網箱中大小泥鰍混養,小鰍易逃逸、不敢爭食,體質逐漸衰弱甚至死亡;餌料不足時又可會發生泥鰍相互搶食殘斗,整體產量不高。
論文摘要刺參工廠化養殖通過全控溫方式消除刺參的夏眠與冬季低水溫半休眠,避免高溫期體重減輕與低溫期生長緩慢造成的成本增加,養殖前景廣闊。對該養殖技術進行了總結,并就存在問題和對策進行了闡述。
刺參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海參品種,盛產于北方遼寧、河北及山東沿海,具有極高的營養與藥用價值,是近年來我國北方重要的養殖品種。刺參在自然海區中生長緩慢,成活率低,生長周期長,由幼參規格養成至商品參規格需3~4年,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時間是消耗在夏眠和冬季低水溫期。近幾年,我們利用工廠化養魚大棚進行了刺參工廠化養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刺參工廠化養殖通過全控溫方式消除刺參的夏眠與冬季低水溫半休眠,避免高溫期體重減輕與低溫期生長緩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全年可控水溫平均13℃,這樣體長3~5cm的幼參1.5年就可達到商品規格。因此,開展工廠化刺參養殖具有廣闊的前景。
1養殖池建造
養殖利用原有的工廠化養魚大棚,養殖池為磚、水泥結構,規格為5m×5m×2m,水深1.5m。棚頂是鋼筋支架,外蓋白色無滴膜,為了保溫可加蓋草簾。刺參棲息基選用脊瓦,4~5片/m2,間距20cm。
2苗種放養
苗種放養前應用10~20mg/L的漂白粉對養殖池進行消毒。參苗選用規格5~6cm的健康苗種,養殖前期放養密度為50頭/m2,在養殖生產中根據水溫、飼料、流水量及刺參的規格和實際生長情況等靈活調整養殖密度。
3水溫與鹽度的控制
幼參攝食與生長的最佳水溫為19~20℃,體長5~15cm的刺參則適溫10~15℃,適宜鹽度范圍28‰~34‰。水溫不超過20℃時,日攝食量及吸收量均最大,生長速度也快;當水溫超過20℃時,日攝食量仍然較大,但吸收率卻下降,導致生長速度降低;而當水溫超過30℃時,幼參生長增重則出現負值。一般利用沿海海水深水井的井水與砂濾過的自然海水調節水溫和鹽度;或者利用加蓋草簾的方法控溫,即夏季高溫期白天加蓋草簾遮陽降溫,晚上卷起草簾散熱降溫;冬季低溫期白天卷起草簾升溫,晚上加蓋草簾保溫。水溫一般控制在10~15℃,全年日平均水溫13℃;鹽度控制在30‰左右。
4養殖管理
4.1水質管理
在黃海海域,海水透明度低,水中泥土顆粒和其他雜質較多,時間長了會在池底沉淀較厚的一層稀泥,又不能被刺參攝食,將變質污染池底,很容易引起刺參疾病,降低成活率,所以納入自然海水前必須采用沙濾墻。沙濾墻一般都建造在進水口處,墻高與養殖池深持平,分為單面沙濾墻和雙面沙濾墻2種,前者用煤渣空心磚壘一堵墻,墻的一側堆放沙子,沙堆截面底長與高比為1∶1~1.5,后者用煤渣空心磚壘兩堵墻,兩墻相距1.0~1.5m,中間填滿沙子,后者較前者節省用沙量。建墻用沙粒度不要太細,沙礫直徑0.1~1.0cm為宜。養成期采用流水飼育法。流水量根據水溫、養殖密度、個體大小等因素進行調節,流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到剌參的生長速度。一般日流水量為飼育水體的5~8倍,水溫高或養殖密度大時應加大流水量,且刺參個體愈大流水量也應越大。在流水的同時需要充氣,氣石的布置為每個養殖池放置4個散氣石。水體鹽度要特別注意,一般養殖用水鹽度不應低于26‰。此外,要定期監測水質,pH值7.8~8.4,溶解氧飽和或接近飽和,有機物耗氧量小于2mg/L。
4.2餌喂
刺參一般白天不活動,晚上攝食,餌料以底棲硅藻與微生物為主(消化吸收率達87%以上)。養成期以混合投喂為主,混合投喂的比例為:配合飼料50%,海泥20%,魚粉8%,海藻粉22%。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為刺參體重的2%~10%,并根據刺參大小、水溫、攝食情況及殘餌量加以調整。配合飼料易敗壞水質,要掌握勤投少投的原則,若攝食量不足但殘餌較多,應考慮到水質不良或飼料不適,應及時查找原因,以免影響刺參的生長。
4.3日常管理
為保持養殖池內水質,應及時清底和倒池。一般每天清底1次,用虹吸法清除池內糞便和殘餌,倒池也是改善水質的有效方法,一般每隔10~15d進行1次,以徹底改善水質。若水質發生意外,則應及時倒池處理,倒池時應避免傷害刺參。另外,要設專人每天巡塘,根據刺參的生長情況及時調整養殖密度,并經常檢查刺參的活動情況,觀察刺參攝食情況和健康狀況,并認真作好記錄。水體中缺氧、水質不良、活餌料不足時,刺參往往大量脫離水面吸附在池壁上,此時一方面要檢測水質,另一方面要及時使其回到水中,以防干露時間過長造成死亡。
5病害防治
刺參工廠化養殖病害比較少,發病也比池塘養殖好控制。一般的敵害生物,如撓足類、劍水蚤等容易刺傷幼參,引起潰爛。此外,由于有機物或油污染、餌料不當、重金屬離子超標、pH值變化較大或鹽度過低,也容易引起刺參皮膚潰爛或排臟現象。對皮膚潰爛的刺參,可用青霉素、鏈霉素(每升海水中含青霉素、鏈霉素各50mg)藥浴30min,重新投入池中即可。
6收獲
工廠化養殖一般采取輪流放苗、輪流收獲的方法,刺參的收獲規格為體重150~300g,自然伸展體長15~20cm。因為工廠化養殖通過全控溫方式消除刺參的夏眠與冬季低水溫半休眠,全年可以選擇性地收獲,捕大留小,獲取更高的利潤。
7存在問題及對策
7.1存在問題
7.1.1發展無序、無規劃。這是目前海參養殖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因為事先沒有做好規劃,管理力度也不夠,從而形成隨意發展、盲目跟進的局面,既不利于整個養殖業的健康有序、協調發展,也不利于水產養殖業的持續發展。
7.1.2飼養方法不科學,導致疾病頻發。由于海參規范養殖技術未普遍推廣,大部分養殖戶對刺參健康養殖技術不了解,只是套用別的種類的養殖技術或學別人怎么干;并且有些養殖戶管理松懈,導致出現疾病,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7.2對策
有關部門適時合理調控,統一布局,控制養殖容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給刺參養殖產業提供一個良性發展的平臺;制定并推廣刺參健康育苗及養殖技術;加強檢疫與病害防治。
論文摘要介紹了泥鰍池塘高產養殖技術,包括養殖條件、池塘清整、放養、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以供泥鰍養殖戶參考。
泥鰍是一種分布廣泛、適應性很強、對環境條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魚類。我國幾乎從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泥鰍肉清淡味美,營養豐富,其蛋白質含量達21%,磷、鐵、鈣、鋅等含量豐富,素有“水中人參”之稱,藥用功效顯著。因此,泥鰍作為一種滋補食品,具有補中益氣、滋陰壯陽、清熱利尿的功能,越來越為人們喜愛。其市場價格一直較高,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工業廢水及農藥大量使用的污染,天然泥鰍資源大量減少,但市場需求卻在擴大,泥鰍的價格高達15~25元/kg,在春、冬季市場銷售較旺。泥鰍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定的銷路,年出口量數百萬千克,且價格好,換匯率高。泥鰍的養殖前景十分廣闊,江蘇、山東、安徽等地都在大力養殖泥鰍。池塘養殖泥鰍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養殖方式,單產水平高,技術操作水平要求也高。一般產量可達22.5~37.5t/hm2。舒城縣從2007年開始有養殖戶進行池塘規模養殖,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收益。現將泥鰍生物學特性與池塘高產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1生物學特性
泥鰍(又名灰泥鰍)為小型經濟魚類,屬溫水性魚類,生長水溫為15~30℃,最適水溫為22~28℃,水溫高于32℃則鉆入淤泥中,水溫低于7℃潛入泥中冬眠。泥鰍不僅能用鰓呼吸,還能利用皮膚和腸進行呼吸,對環境適應能力強,耐缺氧能力較強。通常生活在水底層,有鉆泥的習慣,喜歡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鰍為雜食性魚類,常攝食的有水蚤、絲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常用堆放雞糞、牛糞、豬糞等方法來繁殖餌料或投喂人工顆粒飼料喂養泥鰍。泥鰍攝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間,如在產卵期和生長旺盛期,白天也攝食,產卵期的泥鰍比平時攝食量增大,雌泥鰍比雄泥鰍攝食多。泥鰍一般2齡性成熟,一年可多次產卵,產卵期為4~8月,其中5~6月是產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黏性。
2池塘養殖技術
2.1養殖條件
泥鰍雖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但在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對鰍池環境條件的選擇仍很重要。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光照充足,土質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質土壤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積200~500m2的較多,池深80~120cm為多,水深50~70cm,淤泥厚度15~20cm。
2.2池塘清整
泥鰍苗下塘10~15d前,應進行清塘消毒,先將池水抽干,檢查有無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時,用生石灰1125~2250kg/hm2。如果池水無法排干,用漂白粉20mg/L進行清塘。清塘后7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過濾。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質,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雞糞、豬糞等有機肥,用量2250~3000kg/hm2,施肥5~7d后可以放養泥鰍。
2.3放養
泥鰍、大鱗泥鰍對環境適應能力強,生長快,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是比較適宜的養殖對象,因而養殖戶最好選擇這2種品種進行養殖。放養時間一般在9~10月或3~4月,養殖時間為8~9個月,放養規格3~6cm,放養密度為150~500尾/m2。鰍種放養前用5mg/kg硫酸銅或4%~5%食鹽水消毒,水溫10~15℃時,浸洗20~30min。
2.4飼養
泥鰍屬于雜食性魚類,在養殖過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餌料,又需要進行人工投餌。泥鰍下塘后,要根據水質肥瘦及時追肥,一般每隔30~40d追肥1次,每次900~1125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黃綠色為好。及時投喂人工的動物性和植物性飼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顆粒飼料。投餌做到“四定”,即定點、定時、定質、定量。魚種階段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5%~8%,成魚階段為5%左右,水溫高于30℃和低于10℃時應減少投喂。開始時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馴化改為白天投飼,上、下午各投飼1次,高溫季節應在食臺上搭遮蔭棚。
2.5日常管理
泥鰍池水質要求“肥、活、爽”,溶解氧要求3mg/L以上,pH值7.5左右,鰍苗培育期間,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應在凌晨,如發現鰍苗群集,這是池塘中缺氧的信號,應立即加注新水或開增氧機。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鰍苗活動的情況,勤除池埂雜草;傍晚查水質,并作記錄。日常要勤觀察,發現水色發黑或過濃時要及時加注新水,一般情況下,7d加水1~2次,每次換水30~40cm,注意定期對食場進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藥125g。此外,還應注意隨時消滅池中的有害昆蟲和蛙,經常檢查有無魚病。
2.6疾病防治
泥鰍適應能力很強,只要管理得當,避免鰍體的機械損傷,一般很少發病。平時應注意預防,要經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魚體消毒、池塘消毒、飼料臺消毒。若發現病死的泥鰍應及時撈出,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鰍,并及時治療。
2.6.1水霉病。在泥鰍苗的孵化中,冬秋兩季水溫較低時容易發病,特別是泥鰍受傷更容易發病。水霉病癥狀為體表有白色絨毛狀的水霉叢生。防治方法:鰍卵防治用1m3水放食鹽400g加小蘇打400g的溶液洗浴1h。病泥鰍可用3%的食鹽水浸洗5~10min。重者可用0.5mg/kg的水霉凈浸洗5~15min。
2.6.2赤鰭病。此病對泥鰍的危害很大,拉網損傷、長途運輸、水質惡化等都可引起發病。癥狀為泥鰍的鰭、腹部皮膚與周圍充血,有時腸道也出血,在鰭條腐爛處容易感染水霉。常與爛鰓、腸炎并發。治療方法:外用1mg/kg的漂白粉潑灑;苗種放養前應用4%的食鹽水浴洗消毒;內服藥餌,用達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藥餌投喂。
2.6.3寄生蟲病。泥鰍苗階段的常見寄生蟲主要是車輪蟲、三代蟲、舌杯蟲等。癥狀為被寄生的泥鰍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轉,鏡檢可發現寄生蟲。防治上可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0.5~0.7mg/kg潑灑;或用晶體敵百蟲0.5mg/kg潑灑。
2.6.4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橢圓形、圓形,浮腫有紅斑。患處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治療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進行全池潑灑。
2.6.5其他敵害防治。養殖泥鰍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注、排水口應設密網攔濾,嚴防有害的魚類、水生昆蟲、蛇、蛙等進池塘危害鰍苗種或成鰍。若發現池中有水蜈蚣,應用90%的晶體敵百蟲按5g/m3濃度全池潑灑殺滅。
參考文獻
[1]黃浦東.池塘泥鰍高效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11):27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