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區域旅游經濟范文

時間:2023-09-26 09:30:39

序論:在您撰寫區域旅游經濟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區域旅游經濟

第1篇

區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的區域之間或者區域內部不同地區之間的具有不同資源與優勢的旅游經濟主體(主要包括政府、旅游企業),為了獲得和把握某一市場機遇,經過科學的選擇方法找到適合的合作伙伴,依據一定的協議、章程或合同將分布于各個運行旅游經濟主體中的實現該區域所需的資源集成起來,形成一個動態的最佳旅游經濟組織,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旅游經濟活動。區域旅游合作成為世界旅游業發展的一種趨勢,也成為各地提高旅游競爭力、改善區域旅游總體形象、實施旅游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

2沈陽經濟區區域旅游合作現狀

為了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為了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遼寧中部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阜新、遼陽、鐵嶺八城市做出了“發揮遼寧中部城市群作用,構建沈陽核心經濟區”的戰略選擇。沈陽經濟區是我國東北地區一個重要的經濟區,是繼“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經濟圈、武漢經濟圈之后的我國另一大經濟區。沈陽經濟區是遼寧省城市密度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是遼寧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同時也是旅游業發展最具潛力的地區。沈陽經濟區區域旅游合作就是通過沈陽的旅游經濟輻射和吸引,與周圍旅游活動聯系密切的地區形成“區域旅游經濟共同體”。沈陽經濟區內八個城市在空間上有很強的積聚性,旅游產業上有互補性。因此,無論從自然地理角度還是區域旅游經濟角度看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地域單元。這種客觀的現實基礎,使在“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原則下進行的區域旅游合作成為可能。沈陽經濟區通過加快區域旅游合作來大力發展旅游業,八城市相關部門已經共同簽署了《進一步推進沈陽經濟區旅游圈區域合作方案》,積極推進經濟區旅游合作的快速健康發展,旅游產業的規模效益已逐漸顯現,旅游外匯收入、旅游總收入均有明顯的增長幅度。與此同時,科學客觀地沈陽經濟區區域旅游合作績效進行評價,引導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和多方共贏,尤顯重要。

3區域旅游合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的結合,主要體現在將評價指標體系分成遞階層次結構,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然后分層次進行模糊綜合評價,最后綜合得出總的評價結果。由于旅游業的特殊性,其評價區域旅游合作績效的指標體系又有別于其他行業,區域旅游合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動態的系統。當前理論界對于區域旅游合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尚未有定論,在探討建立沈陽經濟區區域旅游合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本文在結合區域旅游合作的特性以及借鑒其他行業合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遵守科學性、合理性、系統性和動態性的原則,征詢有關專家的意見,對評價指標進行進一步篩選、充實、調整,最終運用層次分析法建立了區域旅游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3.1區域旅游資源合作開發

無論是相鄰區域或不同區域具一定文化聯系的旅游資源的合作開發,其合作開發的數量與比例、開發的有效性(使各地旅游資源充分得到開發利用的程度)以及旅游線路的設計,反映了各地區域旅游資源合作開發的狀況,應特別關注。

3.2區域旅游交通網絡建設

旅游活動作為暫時性異地行為,交通網絡建設對區域旅游合作十分重要,區域內各城鎮、景區景點之間交通狀況的數量、質量,尤其是通往各主要景區的道路狀況,包括交通往來安排的合理性均應重點考察。

3.3區域旅游合作市場開發

旅游市場合作開發的力度和成效包括:合作營銷是否制度化、經常化,區域內各地旅游市場的互補程度和區域外各地旅游市場的共享程度、合作開發的目標市場的客源增長率等,這些因素反映了區域旅游合作的市場開發程度。

3.4區域旅游形象塑造

理想的區域旅游形象應具有完整性、統一性、一定的市場認可度,同時區域內部旅游形象又應有自身特色,能夠形成互補。這從宏觀層面反映了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應納入考察。

3.5區域旅游合作政策與管理

區域旅游合作政策與管理在區域各地也應較為接近或統一,如政府推進區域旅游合作建設的政策力度、是否建有常規性的旅游協調機制并有實質性運作、各地旅游投資環境和經營環境是否存在差異及其差異程度、區域旅游信息化建設水平,這對旅游空間的一體化發展的推進具有實質性影響。

4沈陽經濟區區域旅游合作績效評價過程

4.1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構造判斷矩陣

對沈陽經濟區區域旅游合作績效進行評價,指標體系采用表1。在層次分析法中,為了使決策判斷定量化,形成判斷矩陣,常根據一定的比率標度將判斷定量化,常用1~9標度法。由此,采用專家法為各因素及指標打分,構造判斷矩陣。有關數據如下:

4.2確定各指標的權重使用

乘積方根法計算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即各指標的權重。確定的各項評價指標的最終權重用。綜合評價結果對評價結果作歸一化處理,按最大隸屬度原則得:Bk=maxb1,b2(,…,b)n=max(0.2242,0.2568,0.2381,0.1979,)0.0830=0.2568則得出FUZZY綜合評價結果對評語集中V2的隸屬度最大,所以沈陽經濟區區域旅游合作績效評價為V2=良。

第2篇

為了提高人民生活的快樂指數,國家在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開始越來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人文關懷這一領域。在這一治國思路的影響下,國民收入可以用來支配用于購買基礎生活物資之外的收入占比得到了明顯的提高。而且國民可以用來休閑的假日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各種形式的旅游來享受生活,感受快樂。這對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內蒙古區域旅游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旅游設施和旅游形象得到顯著改善,對內蒙古區域經濟的發展作用逐步增強,同時對拉動當地社會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內蒙古區域旅游產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于長期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與西方發達國家以及我國旅游發達省市相比,內蒙古旅游產業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距離旅游強省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因此,如何借國家發展旅游、建設邊疆的良好勢頭,提升自身的旅游形象,從而提升內蒙古旅游產業的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真正使內蒙古成為我國旅游強省,是未來內蒙古旅游產業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2區域旅游形象的理論概述

2.1區域旅游形象的概念

形象是指可以對人的思維和情感狀態產生影響的具體形態,是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區域形象是區域景色、氣候和交通等方面的實際狀況在人腦中形成了總體印象。區域旅游形象是指區域內旅游的相關服務和景色給旅游者留下的感知形象。

2.2區域旅游形象的形成

通常情況下,區域旅游形象的形成主要通過區域內旅游景觀的整體印象、旅游基礎設施印象、相關服務印象以及區域內旅游文化的印象所共同構成的。區域旅游形象通過景區在社會媒介上的廣泛宣傳,將其旅游形象傳遞給廣大公眾,從而在其心里留下印象,最終對其旅游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當游客到達區域旅游目的地后,其客觀形象會對其主觀印象造成一定的影響,游客會將這種印象再反饋給區域中,從而對區域旅游形象進行改造。同時這個過程是不斷周而復始的。

2.3區域旅游形象的影響原因

通常情況下,區域旅游形象的影響原因包括旅游者原因、區域旅游目的地原因、信息原因以及外力原因共同構成。

3內蒙古旅游總體情況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3.1內蒙古旅游總體情況

盡管內蒙古發展旅游起步較晚,基礎薄弱,但是內蒙古旅游資源潛力深厚,優勢明顯。近年來,在國家有政策、地方有資源、群眾有愿望、市場有需求的條件下,內蒙古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經營,扎實有效地實施“旅游興省”戰略,不斷完善設施、提升品位,旅游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發展很快,內蒙古旅游產業顯示出更加廣闊的前景。

(1)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逐年上漲。近年來,內蒙古旅游業總體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截止到2013年,內蒙古旅游總收入達到了2.9萬億元,旅游人數達到了32.5億人次,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2)入境游旅客明顯增加。隨著內蒙古綜合實力持續上升、國際影響不斷擴大、市場拓展更加深入,在這一大背景下,國家又出臺了各項優惠政策,如離境退稅等政策的出臺,在吸引境外游客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再加上新的國際航線不斷開通,內蒙古各旅游景點入境游客明顯增加。

3.2旅游對內蒙古經濟產生的影響

(1)推動地區經濟建設。經濟建設是全社會工作的重中之重。開發旅游產業,輔助多種多樣的旅游形式的開發,可以有效地改善內蒙古的經濟產業結構,有助于經濟建設工作的開展。內蒙古旅游包羅萬象,可以開發的方向點非常的多。比如自助燒烤、綠色養生、放牧生活體驗等等。這些方向上產業的開發,將帶來大量的資金,這將對內蒙古的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2)提高了當地牧民的經濟生活水平。內蒙古當地的旅游基本上是以鄉村為區域,以家族為主體開展的。每個旅游接待的實體多數都是一村的牧民。他們向客人提供導游、飲食、居住、燒烤、放牧、漁獵等多種多樣的服務,并通過服務賺取利潤。而在這樣的經濟環境當中,實現了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提供旅游服務而賺取較高利潤的經濟現象。這對提高當地牧民的經濟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改善了內蒙古區域的軟硬環境建設。在內蒙古地區推動旅游產業,就要有能夠吸引旅游消費者來旅游的優良環境。在這個利益驅動下,無論是地方還是當地的牧民都將會產生極大的主觀積極性,來建設和改善當地的環境。地方政府將會樂于將財政支出投入這一層面。而當地牧民也將會發揚螞蟻啃大象的精神,群策群力,發揮廣大群眾的力量參與建設。這是由旅游業的特點而帶來了益處。而這樣的改變又將反過來促進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久而久之,在推動旅游產業建設的過程中,當地的衛生、醫療、交通、通信、居住、商超購物等物質環境和綠化、環保、等軟環境都會得到巨大的改善。

(4)可以提高當地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了能夠在激烈的旅游產業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旅游產業地的軟環境必然要有所發展有所提高。從服務的理念到服務的具體細節,從地區人民的精神風貌到地區人口素質的提高。這些都在對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形成著影響。在我國很多的旅游城市,市民在旅游產業發展以后得到了較大的經濟實際利益,也因此產生了全民共建發展旅游的主觀積極性。由此可知,內蒙古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可以提高當地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4努力保持內蒙古旅游形象提升,切實推動其旅游經濟發展

4.1保持穩定的內蒙古旅游形象定位

內蒙古的地質地貌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旅游資源豐富多樣,但是由于內蒙古和黑龍江在旅游資源上具有一定的重復性,因此在旅游形象定位的選擇上,要避免發生同質性。因此在對內蒙古旅游形象提升之前,必須對內蒙古旅游形象進行定位。就內蒙古的旅游資源來說,草原旅游和民俗旅游是比較突出的,因此,在宣傳時要注意保持形象的穩定,這樣才能切實推動其旅游經濟發展。

4.2制訂旅游產業整體發展規劃

第3篇

1.1藍色經濟區2013年旅游產業經濟發展概況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山東省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經濟基礎較好,發展速度較快。隨著藍色經濟區旅游業的日益發展,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增多,由表1所示,東營、濱州兩市的旅游收入與其他五市相比較少,青島市的旅游收入最高為937.19億元,而日照和威海的旅游收入對地方GDP的貢獻都是很大的。發展旅游業給各地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區域旅游合作、聯盟可以提高旅游地的競爭力、增強旅游地的抗風險能力。集團化營銷戰略、半島藍色經濟區互惠旅游計劃、“好客山東”旅游品牌的建設等等,都是發展區域旅游合作的重要舉措,各地政府也越來越注重發展旅游業,加強推進區域旅游協作。

1.22004~2013年藍色經濟區各市旅游總收入變化情況

2004~2013年,藍色經濟區各市的旅游總收入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藍色經濟區旅游總收入由2004年的439.75億元增長到了2013年的2634.3億元,增長率達到了599.2%,年均增長率為4.99%。青島市的旅游經濟比較發達,旅游收入遙遙領先于其他六市,2013年青島市旅游總收入達到了937.19億元,同比增長16.04%。132004~2013年藍色經濟區接待國內外游客情況2013年,山東藍色經濟區7市的旅游總收入達2634.3億元,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的50.84%,其中旅游外匯收入27.312億美元,占全省的22%。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517萬人次、國內游客4.43億人次,分別占全省游客的0.8%、99.1%。在藍色經濟區中,旅游業實際上已成為主導產業。

2山東省藍色經濟區旅游產業區域協作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形成系統的旅游市場

我國的旅游業起步較晚,旅游市場發展不平衡,體制不健全,經營管理比較隨意,秩序混亂。各個地區在行政區劃的基礎上各自為政,造成了惡性競爭、資源浪費和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等不良后果,嚴重影響了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區域協作的實施可以促使各地加強區域的協調溝通,突破行政區劃,強化大區域整體規劃,為系統的旅游市場體系的建設創造了重要條件。本著謀求“共贏”的目的,構建合理的以公平競爭、優勢互補、資源共建共享和利益兼顧為原則的區域協調合作機制,加強對區域旅游業的總體統籌規劃,正確把握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可以避免旅游市場的盲目惡性競爭,促進整個旅游市場穩定有序地發展。藍色經濟區內旅游資源相當豐富,但是許多地方的特色旅游資源開發不到位或開發不合理,對旅游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隨著藍色經濟區旅游產業協作的開展,合理布局區域內各地的旅游產業,打破行政區域界線,形成旅游產業大聯盟,建設系統化、多元化的有序健康發展的旅游大市場,促進區域旅游業的協調發展,實現共同繁榮。

2.2有利于提升山東省藍色經濟區旅游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通過推進區域旅游協作,參考國內外區域旅游協作的成功案例,依托藍色經濟區實際,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對其進行優化整合,實現地區間資源的優勢互補;在旅游產業的管理、經營等方面取長補短,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打破地區行政壁壘,發揮整體優勢,建立區域大品牌,提升旅游產業的整體競爭力,產生更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2.3有利于促進山東省藍色經濟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是在確保區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前提下。對于旅游業的發展應該將眼光放長遠,既要對現在負責,更要對未來負責。區域旅游協作是在資源環境保護的條件下,遵循經濟規律和生態規律,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地的旅游開發合作。藍色經濟區通過對旅游要素的有效整合,旅游資源、基礎設施等實現互補共享,節省建設費用,避免了重復開費,保證了區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3山東省藍色經濟區旅游產業要素分析

3.1旅游資源

藍色經濟區旅游資源是發展旅游業的前提和基礎,是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大小決定了旅游收入的高低。人們外出度假的主要目的是親身感受世界各地的不同,放松心情,親近自然,近年來,休閑度假的游客所占比例逐漸上升,良好的旅游資源、優美的度假環境可以對游客形成良好的印象,吸引更多的游客。藍色經濟區7市的旅游資源各具特色,自然、歷史、人文三景相得益彰。濱海旅游資源豐富,海岸線曲折漫長,海灘寬廣,山海相依,氣候宜人。藍色經濟區有眾多的旅游度假區,其中國家級有1個,還擁有全省24個省級旅游度假區中的18個。青島市、威海市、煙臺市是我國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各市擁有豐富的節慶旅游資源,每年都要舉辦多種大型節慶和會展活動,如青島國際啤酒節、煙臺國際葡萄酒節、濰坊國際風箏節、“五蓮之春”杜鵑花節、榮成國際漁民節等。青島是奧帆賽舉辦地,擁有包括國家5A級的嶗山風景名勝區在內的A級旅游景區59處,還擁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它是全省唯一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東營的主要旅游景點有黃河口生態旅游區、勝利油田科技展覽中心、黃河入海口生態農業觀光園等。煙臺名勝古跡眾多,氣候溫和,是著名的旅游避暑勝地,擁有A級旅游景區47家,其中5A級景區2家,長島是山東省唯一的國家旅游強縣。濰坊是歷史上著名的手工業城市,有著特色鮮明的手工藝品和與之相關的民俗事象,如楊家埠木版年畫、高密剪紙、泥塑等。威海有長達985km的海岸線,豐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著名的有紀念地劉公島、錦湖韓亞高爾夫俱樂部、中央電視臺威海影視文化城、湯伯溫泉度假區等。日照是新興的水上運動之都,主要旅游景點有日照奧林匹克水上公園、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五蓮山風景名勝區、浮來山風景區等。濱州有黃河島生態休閑度假區、濱化海源鹽化有限公司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還有農村生態園特色旅游村等。各地的旅游資源雖然各有特色,但還是存在重復開發、開發不當等不良現象。藍色經濟區的海洋、海灘資源是一大特色,但很容易出現重復開發的問題。另外,一些地方為了發展經濟,不計后果,過度開發,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例如,青島近海的滸苔綠潮一直是制約海洋旅游的一大問題。

3.2旅游市場

經濟基礎和客源市場基礎是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旅游產品的開發與經營、旅游服務質量等都對旅游市場的發展至關重要。藍色經濟區積極發展特色海濱旅游、鄉村旅游,自然、人文資源相結合,開發休閑娛樂旅游產品,打造休閑度假基地。區域的大部分游客來自內陸省份,但是旅游收益較少,旅游業的季節性導致游客相對比較集中,節假日接待游客數量多,對景區的承載力造成嚴重影響。廣大的海外市場和國內高收入地區在山東旅游中占的市場份額比較低。藍色經濟區大多數入境游客來自亞洲國家,尤以日韓游客居多,2013年韓國游客占到了54.5%。過高的客源市場集中度會導致旅游地的抗風險能力差、市場不穩定等問題,對旅游地區的長遠發展非常不利。地區間的旅游競爭比較激烈,有的地方甚至為爭奪客源發生了一些惡性事件。

3.3旅游企業

旅游企業是旅游供給和旅游需求的媒介,旅游企業的規模大小、企業結構、人才技術等都是拓展客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旅游企業形象不僅有助于企業本身的發展,對城市品牌形象的建設也至關重要。隨著山東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全省旅游企業也得到快速發展,藍色經濟區是山東旅游產業要素的聚集區。以旅游飯店為例,2013年山東省旅游飯店為715個,從業人員達94846人,營業額16.68億元;藍色經濟區的旅游飯店個數占全省的57.0%,中等規模的旅游飯店相比較多,大規模旅游飯店個數占全省的61.3%。區域內擁有全省29家五星級飯店中的22家。藍色經濟區內旅行社的特點是國內社數量多、規模小,國際社的數量則較少。包括旅游飯店、旅行社在內的旅游企業的服務質量普遍有待提高。例如,一些地方的特色小吃對外地游客任意抬高物價,酒店的客房價格也是居高不下。另外,旅行社也存在許多的問題:旅游行程安排緊密,使得游客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車上度過,真正游玩、游覽的時間并不是很多;少數不規范的旅行社還存在任意加點的現象。

3.4旅游交通

交通條件是旅游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的發展依賴于交通網絡,交通的可達性和便利性在區域旅游協作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山東省的交通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藍色經濟區除了便利的公路、鐵路交通以外,還擁有青島、煙臺、日照、威海等多個港口,有發展海洋運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航空事業也發展迅速。目前已經形成高速公路、鐵路、港口、航空為主的高度發達的立體交通網絡。鐵路以膠濟和藍煙線為主,膠濟鐵路連接省會濟南和沿海地區,與藍煙鐵路構成了膠東半島鐵路運輸網。公路四通八達,高速公路眾多,各市之間聯系緊密。航空事業發達,青島、煙臺、濰坊、威海等地都有機場,青島機場是山東省首家“千萬機場”。沿海城市還有通往周邊鄰國的海上航線。由于旅游的季節性,造成了交通設施在旅游高峰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城市發展較早的地方,道路比較窄小,容易造成擁堵。旅游景點的停車場規劃較少且收費高,使得很多車主隨意在公路邊停放,本來就不寬闊的道路變得更加擁擠。

4山東省藍色經濟區旅游產業區域協作途徑

4.1區域協作

加強區域協作,協調好周邊地區的關系,必然能使藍色經濟區的旅游業趨于良性發展。藍色經濟區應該既要發展區域內各地區間的旅游協作,也要加強和其他區域間的旅游協作。區域內各市應該要打破行政區劃的界線,發揮合作的力量,樹立一盤棋、共享品牌的戰略。各市既要相互聯合、有效地整合旅游資源,形成區域旅游特色、建立旅游品牌,發揮區域優勢;又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避免重復開發造成浪費,從而真正實現各地旅游資源的優勢互補和旅游產業的共同發展。藍色經濟區在開展區域內各地協作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同其他周邊地區如京津冀、長三角等的合作,共享客源,互為客源地和目的地,進一步發展國內旅游市場。另外,積極拓展廣大的海外市場,不要局限于日韓等周邊國家,讓藍色經濟區成為世界化的品牌。

4.2管理協作

旅游業是協調性很強的行業,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僅僅靠旅游企業自身的努力是遠不夠的,政府應該發揮引導調控的能力,為大眾服務的精神,建立藍色經濟區旅游管理機構。機構要有實權,有權威性,負責制定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及實施細則,正確引導和推動區內旅游企業的合作發展。同時,開展旅游景區管理體制改革,對景區進行合理統一的規劃,實行規范化經營,使景區管理有秩序又有特色。通過共同建設藍色經濟區旅游信息平臺,各市的旅游相關企業和部門及時更新旅游動態、資料,為旅游者提供更加方便準確的資訊,推動旅游業的科技化發展。在對外宣傳時,要體現出區域整體的良好旅游品牌形象,表現出高質量的服務水平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又要突出各地特色,提供多樣化的選擇。

4.3產業協作

旅游業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為了滿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購、娛等多方面的需求,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相關行業必須進行全面的協調合作。旅游產業結構是不斷發展的結構,是動態的結構,旅游產業各部門的協調發展能夠促進旅游業的健康發展。通過優化旅游產業結構,產業內各部門協調合作,及時溝通,互換信息,共享資源,實現區域旅游產業的動態協作。旅游產業也可以和農業、工業、商業、文化、教育等相關產業進行互動協作。例如,可以發展工業旅游、商務旅游、教育旅游、鄉村旅游等特色旅游,既可以吸引投資和人才,又能促進宣傳。只有通過旅游產業內外部的相互協調,才能夠實現其順利發展。

4.4企業協作

第4篇

1.1數據選取為了真實反映出河南省旅游經濟總體差異演化特征與斂散性,選取了2003-2012期間的河南省歷年旅游總收入(由國內旅游收入和旅游外匯收入構成)作為收入指標。研究區域特征時,沿襲區域經濟的劃分傳統,將河南省劃分為四大地帶:中原城市群(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囿于統計數據所限,其中未包括濟源市。)、豫北地區(安陽、鶴壁、濮陽)、豫西豫西南(三門峽、南陽)、黃淮(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旅游收入和年末人口數據來自于2004-2013年《河南省統計年鑒》,部分數據來源于《中國經濟數據庫》。在做收斂檢驗時,旅游收入數據以2003年為基期經過平減處理,以消除價格因素影響。

1.2變異系數變異系數(coefficientofvariation,簡記為CV)常用于比較度量單位不同或均數相差懸殊的兩組或多組數據的變異度,文中用以衡量地區旅游發展的相對均衡性。

1.3基尼系數學術界常用基尼系數對產業構成進行差異分解,文中將河南旅游總收入分解為國內旅游收入和外匯旅游收入兩部分,對旅游經濟差異進行結構分解,旨在衡量旅游經濟差異的內部結構特征。

1.4泰爾指數泰爾指數(Theilindex)的優勢在于其可分解性,即能夠將總體差異分解為地帶間差異和地帶內差異,進一步分析區域差異的結構構成及其貢獻程度。利用泰爾指數可分解的思想,將反映整體差異的總體泰爾指數T進一步分解為四大地帶間的差異TBR和地帶內部總差異TWR(為四大地帶內各自地市差異Tpi的加權平均),來分析總體差異的地區差異特征。

1.5收斂檢驗在經濟增長理論研究中,根據對收斂條件的不同假設,主要有三種收斂假說:σ收斂、β收斂和俱樂部收斂。σ收斂指不同經濟體人均產出水平離散程度逐漸減小的過程;β收斂分為絕對β收斂和條件β收斂,經濟含義指經濟增長率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負相關關系,表現為落后地區要比發達地區具有更高的人均增長率。前者指無論初始條件和經濟結構如何,各地區都將收斂到相同穩態水平。后者指由于存在影響穩態水平的因素(經濟結構),無論初始條件如何,不同地區最終會收斂到各自的穩態水平;俱樂部收斂要求經濟體間既要有類似的經濟結構,還要有類似的初始條件,滿足這兩個條件后才收斂于各自的穩態水平。本研究參照潘文卿對區域經濟收斂的檢驗做法,依次對σ收斂、β收斂和俱樂部收斂進行檢驗。

1.5.1β收斂檢驗文中使用經典的巴羅回歸方程對河南省旅游經濟的絕對β收斂做出檢驗。檢驗方法為截面數據回歸分析,若系數β為負值且在統計意義上顯著,即地區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與旅游經濟增長率存在負相關,那么就存在絕對β收斂。

1.5.2俱樂部收斂檢驗俱樂部收斂需要滿足兩個條件:河南省四個地帶內部存在收斂;各地帶間不存在收斂。對俱樂部收斂檢驗方法參照文獻13和文獻18的做法,利用泰爾指數對地帶內和地帶間差異分解趨勢進行俱樂部收斂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河南省旅游經濟差異演化特征

2.1.1總體差異特征由表1中三個反映旅游經濟總體差異的指標變動趨勢來分析,河南省旅游經濟差異變動程度雖然并不激烈,但是卻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即2003~2009年期間,區域旅游經濟總體差異趨于擴大;而2009年后,此種情況得到一定程度緩解,區域差異開始減小,但2012開始有所反彈。上述分析是從總體上描述了河南省旅游經濟差異特征,為了更為具體地明晰總體差異的來源及其構成,并對區域差異的形成機制進行深入的因子剖析,下文進一步利用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對總體差異進行結構和地區分解。

2.1.2結構差異特征:G、Gd、Gf分別為旅游總收入、國內旅游收入、旅游外匯收入的基尼系數,Sd、Sf為國內旅游收入和旅游外匯收入在旅游總收入中的占比。Pd、Pf是國內旅游收入和旅游外匯收入基尼系數對總體的貢獻率。(1)從各分項基尼貢獻率看,2003年以來,歷年國內旅游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都遠高于入境旅游,平均貢獻率高達到97.1%。可見,河南省旅游經濟差異主要是由國內旅游差異造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內旅游收入占總體旅游收入份額較大,其歷年平均份額高達98%。這也印證了入境旅游發展差異狀況難以真實反映出區域旅游整體差異狀況。(2)從各分項基尼系數數值看,歷年旅游外匯收入基尼系數都大于國內旅游收入基尼系數,定量說明了入境旅游差異程度大于國內旅游差異的現實。另一方面,從具體差異程度看,國內旅游收入基尼系數范圍在0.43~0.50,歷年均大于0.4,表明國內旅游收入在空間上的分配不太合理,收入差距過大,國內旅游發展不太協調;而旅游外匯收入基尼系數范圍0.62~0.78之間,都高于0.5,說明旅游外匯收入地區差異懸殊,入境旅游發展極不平衡。這也體現在旅游外匯收入集聚在入境旅游熱點地區上,旅游外匯收入排名前四的鄭州、洛陽、焦作、開封四個地區收入之和歷年占比高達86.3%。

2.1.3地區差異特征利用泰爾指數可分解性,將河南省旅游經濟差異進行地區分解。給出了泰爾指數地區分解的結果,可以看出:1)從地帶內和地帶間比較看,旅游經濟的地帶內差異和地帶間差異程度相當,2003-2006年間,地帶內差異程度略高于地帶間差異,2007年以后,旅游經濟差異主要是由地帶內差異貢獻;2)從地帶內部差異構成看,中原城市群內部差異是地帶內部差異的主要原因。其中鄭州、開封、洛陽、焦作四個增長極與其他地市的差異導致了中原城市群內部差異,而豫北、豫西豫西南、黃淮三個地區內部差異程度不大,這種旅游經濟局部協調發展只是低水平的趨同,對促進區域旅游經濟協調發展意義不大。

2.2河南省旅游經濟收斂特征檢驗

2.2.1α收斂特征經過對2003-2012年間各市人均旅游收入對數標準差的計算,看出河南省旅游經濟整體表現出一定的發散趨勢,且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收斂特征:2003-2009年,α指數逐年上升,表現為明顯的發散跡象,區域旅游經濟差異持續擴大;2009-2012年,α指數有所下降,表現出一定的α收斂跡象,但旅游經濟差異程度仍高于2003年的初始水平。2.2.2β收斂檢驗利用巴羅回歸方程檢驗了2003-2012期間河南省旅游經濟的β收斂性。在樣本檢驗的全時段內,河南省旅游經濟表現出微弱的發散性,但在統計意義上并不顯著。而2003-2009年,β值為正值且在統計意義顯著,具有明顯的發散性;2009-2012年,β值為-0.0392且在統計意義上顯著,表明從2009年開始河南省旅游經濟開始出現絕對β收斂跡象。從經濟意義來解釋,2003-2009年,河南省旅游經濟落后地區增長速度低于發達地區,區域差異有擴大的趨勢;2009-2012年,雖然落后地區增長速度高于發達地區,區域差異有所縮小。這與α收斂檢驗結果也是一致的。

2.2.3俱樂部收斂特征圖2給出了總的泰爾指數、地帶間和地帶內差異變動趨勢。可以看出:與α收斂和β收斂檢驗結果一致,河南省旅游經濟呈現出"先發散,再收斂"的階段性收斂特征。地帶間和地帶內差異也具有相似的變動趨勢。結合Galor給出的俱樂部收斂定義,2003-2009年間,地帶間差異趨于擴大,但地帶內部差異亦趨于擴大;2009-2012年間,地帶內差異在縮小,但地帶間差異亦在縮小。綜上分析,河南省旅游經濟在檢驗樣本期間并未出現俱樂部收斂特征。雖然,河南省旅游經濟存在著一定的集聚效應和極化現象,但并未出現我們擔憂的兩極分化的現象,即"富者愈富,窮者愈窮"俱樂部收斂特征。

3討論分析

區域旅游差異特征以及判斷其收斂趨勢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索如何縮小區域旅游差異以實現區域旅游協調發展。因此,文中通過對河南省旅游經濟區域差異的考察,研究發現:

(1)要實現區域旅游協調發展,首先要明確旅游經濟差異的來源及其構成。以往區域旅游差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入境旅游,但在本研究考察期間入境旅游收入僅占旅游總收入的2%。因此,以往研究難以反映出真實區域旅游差異現實特征。文中以旅游總收入為分析對象,研究發現:在結構差異上,國內旅游發展差異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制定區域旅游協調發展政策上應該重點考慮國內旅游發展在平衡區域旅游經濟的作用。

(2)區域旅游存在的差異是發展中的差異,關鍵是要在發展的進程中實現落后地區追趕先進地區,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區域旅游經濟的收斂,即區域旅游的協調發展。盡管在整個考察期間河南省旅游經濟并未收斂,而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以來河南省旅游經濟開始出現收斂跡象,區域旅游差異趨于縮小。但是目前尚未明晰旅游經濟收斂原因以及相應收斂機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不僅要識別區域旅游經濟差異的來源及構成,更為關鍵的是要預判旅游經濟的收斂趨勢,深入探究旅游經濟收斂機制,為制定前瞻的區域旅游協調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指引,以促進區域旅游經濟收斂,進而實現長期的穩態增長。

4結論

利用2003-2012年旅游總收入數據,在對河南省旅游經濟差異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經濟增長收斂理論對旅游經濟收斂性進行檢驗,得到以下結論:

(1)河南省旅游經濟總體差異呈現出"先擴大、后縮小"的階段性特征。結構差異主要是由國內旅游差異造成的,但入境旅游發展差異程度高于國內旅游;地區差異由地帶內和地帶間差異構成。2007年之前,地帶內差異程度高于地帶間。2007年后,地帶間差異程度高于地帶內。

第5篇

天津濱海新區經過幾年的飛速發展,區域經濟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區域城市面貌發生巨大改觀,為濱海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區域經濟的提升和濱海旅游業的發展二者存在何種關系,本研究利用SPSS19.0軟件做相應的數據分析。考慮常用經濟評價指標和濱海旅游業發展評價指標,本研究選取2006年至2012年天津濱海新區的年GDP、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天津市年旅游人數作為研究對象,利用SPSS19.0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如表1和表2所示,天津市旅游人數和濱海新區GDP以及第三產業增加值的相關性很高,Pearson相關系數分別為0.994和0.996,顯著性水平均為0.000,小于0.01。所以天津市旅游人數和濱海新區GDP以及第三產業增加值的相關關系為正向,且相關性很強。運用SPSS19.0對天津市旅游人數和濱海新區GDP、第三產業增加值做回歸分析,選擇3種模型,得到3個回歸方程:線性、對數、三次。圖1和圖2是GDP、第三產業增加值和旅游人數的擬合曲線,可以發現三次曲線的擬合效果是最好的。觀察結果分析,發現三次曲線模型的R方最高,也就是模型對數據的解釋能力最強,并且模型也是很顯著的。發現三次曲線的擬合效果是最好的,所以,最終選擇三次曲線模型。根據結果分析中的各個變量的系數值,寫出模型的如下表達式,模型的顯著性小于0.05,為顯著,擬合優度很好。

2濱海新區濱海旅游與區域經濟發展狀況

隨著濱海新區納入國家戰略發展規劃,國民經濟實現了跨越式增長。來自天津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06年濱海新區生產總值(GDP)僅為1960.5億元,2014年,濱海新區全區生產總值達到9000億元,占天津市生產總值的57.24%,占全國生產總值的8.65%,年增長率保持在15%以上,為環渤海經濟區的快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另一方面,濱海新區濱海旅游的知名度也在不斷提高,濱海旅游的人數和收入逐年遞增,2014年全年接待量2200萬人次,舉辦大型展會85場,旅游總收入160億元,占全區生產總值的1.78%,濱海旅游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已經開發形成濱海休閑、現代工業、歷史文化、漁鄉體驗、新區觀光五大產品體系,推出了航母主題公園、東疆灣景區、北塘古鎮、龍達溫泉生態城、空客A320基地等一系列特色景區,借助梅江會展中心承辦了中國旅游產業博覽會、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大會等眾多會展活動。濱海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對濱海旅游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濱海旅游對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為了推動二者良性互動,必須采取相應對策,大力發展濱海旅游,以強化其主導地位。

3濱海旅游業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對策

3.1以政府為主導,宏觀布局濱海旅游業發展模式在新區濱海休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切實發揮主導作用,從宏觀視角科學規劃產業模式,合理限定產業類型,布局產業分布,強化產業聯系,從而為產業融合打下堅實的基礎。發揮旅游產業綜合性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優勢,挖掘、吸納、整合其他產業資源,尋求產業的交叉點、融合點,加快濱海休閑業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大力延伸旅游產業領域,拓展旅游要素體系,以旅游帶動產業集聚,盤活港口經濟。

3.2以旅游業為中基,實現相關產業鏈延伸

3.2.1打造游艇旅游完整產業鏈游艇是集航海、運動、娛樂、休閑等功能于一體,滿足個人及家庭享受生活的需要,提供“游、購、娛、食、住、行”等要素服務的移動的水上旅游綜合體,其目標顧客不但包括崇尚高端生活方式的成功人士和精英人士,也是適合廣大中產家庭的海上休閑娛樂方式,而且這種集運動、航海、娛樂、休閑、社交于一體的旅游新業態,隨著價格越來越親民,正在受到越來越多時尚人士的追捧。新區應積極通過旅游規劃,以游艇休閑為中心,積極引導游艇制造維修、游艇駕駛培訓的延伸發展,逐步構建從旅游裝備制造,到相關技術培訓,再到旅游休閑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3.2.2打造郵輪旅游完整產業鏈郵輪旅游(cruiseshiptourism)是一種以大型豪華游船為載體,以海上巡游為主要形式,以船上活動和岸上休閑旅游為主要內容的高端旅游活動。從旅游產業鏈角度來看,郵輪抵達之前、抵達、停靠、離開郵輪碼頭所引發的一系列產品與服務的交易,即通常所指的郵輪旅游業,是一種介于運輸業、觀光與休閑業、旅行業之間的邊緣產業。新區應以郵輪母港為核心,建設游輪配套設施,帶動新區生態城區建設;以郵輪延伸產業為依托,以旅游休閑和港航服務兩大產業為支柱,進而建設船主題藝術品業、船主題節慶業等業態,借助于郵輪經濟帶動新區發展。

第6篇

文獻[13-15]中旅游投資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討,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旅游投資經濟影響基本體現在以下幾個基本方面:第一,可以有效增加目的地的游客數量。借助旅游投資,旅游地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環境可以得到有效地改善,從而極大地加速區域人才、物資、信息的流動,提升旅游地的可進入性,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增加旅游地對游客的吸引力,從而增加旅游地的游客數量。第二,發展旅游業,是優化區域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尤其對旅游資源高稟賦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旅游投資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升區域城鎮化水平,有效促進社會剩余勞動力向旅游業及相關產業轉移,提高全社會就業率。第三,旅游投資直接增加了全社會的經濟需求,一方面增加旅游產業各個部門如飯店、景區、旅行社、交通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旅游相關產業如建筑業、金融業、制造業、房地產業等的配套發展,從而提高當地的GDP。

2旅游投資經濟影響SD模型構建

根據上述系統分析,適當引入其他相關變量,可建立旅游投資影響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圖1所示。

3實證研究

文章以地區作為研究對象,考察其旅游投資行為的經濟影響。根據《旅游衛星賬戶:建議的方法框架》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以及自治區的實際,文章確定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環境管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文化體育娛樂業6個行業作為自治區旅游特定行業,以這6個行業的投資總和作為旅游投資。模型仿真步長為一年。

3.1模型檢驗

文章選取模型中的三個積累變量GDP、就業人口與游客數量進行歷史檢驗,檢驗的起始時間為1999年~2008年,共10年。選取的建模工具是系統動力學建模軟件VENSIM。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從仿真結果與歷史數據的比較可以看出,GDP仿真值與歷史值絕對相對誤差的均值為1.52%,標準差為1.3%;就業人口仿真值與歷史值絕對相對誤差的均值為0.41%,標準差為0.33%;游客數量仿真值與歷史值的絕對相對誤差的均值為2.57%,標準差為2.2%。因此,從歷史檢驗的結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度較高,可以代表現實系統的運行狀況。

3.2積累變量模擬輸出

在未改變任何參數的情況下進行仿真模擬,得出GDP、就業人口與游客數量等三個積累變量的模擬曲線,如圖2的run所示。仿真時間從1999年~2030年。由模擬結果可知,在已有的旅游投資條件下,到2030年,自治區GDP值約為3431.89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0.3%;就業人口288.967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約為2.62%;游客數量達到2050.75萬人次,年平均增長率約為7.15%。通過仿真結果,自治區2030年旅游收入將達到410.15億元,旅游收入增加值143.55億元,占GDP總量的4.18%。模擬結果與當前旅游市場的發展現狀較為吻合,并且與《自治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5———2020》的預測大體相同。

3.3決策分析

利用建立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改變旅游投資比例,分析旅游投資對自治區GDP、就業人口與游客數量的貢獻,如圖2所示。圖2中,run表示未作任何參數改變的模擬結果,run1表示旅游投資比例降低5%的模擬結果,run2表示旅游投資比例增加5%的模擬結果。從run到run1,隨著旅游投資比例的下降,GDP、就業人口以及入藏游客數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GDP的模擬數值在2030年由3431.89億元減少到3190.26億元,減少了7.04%;就業人口的模擬數值由288.967萬人減少到236.13萬人,減少了18.28%;游客數量的模擬數值由2050.75萬人次減少到1842.64萬人次,減少了15.02%。從run到run2,隨著旅游投資比例的增加,GDP、就業人口與入藏游客數量都有所上升。GDP的模擬數值在2030年由3431.89億元增加到3845.24億元,增加了12.04%;就業人口的模擬數值由288.967萬人增加到315.04萬人,增加了9.02%;游客數量的模擬數值由2050.75萬人次增加到2397.41萬人次,增加了16.9%。由此,文章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今天,加大對旅游及其相關行業的投資,重點發展旅游事業可以使得經濟繼續維持高速平穩的發展,并且對擴大就業也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第二,通過追加旅游業投資,可以極大地增加的旅游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第三,隨著人口數量的逐年增加,就業崗位的供需矛盾慢慢凸顯出來,閑置勞動力的增加無論對經濟還是社會的穩定都有著負面的影響,而通過加大旅游投資發展旅游業,以旅游業來帶動就業的增加,是一個十分現實可行的戰略決策。

4結語

第7篇

[關鍵詞] 區域旅游線路旅游經濟設計原則邊權值

旅游線路是游客活動的主要場所,是旅游業的主要產品,它包括景點、交通、住宿、輔助設施等,不同的線路選擇直接影響到客戶滿意度,一個良好的旅游線路,不僅有助于提高游客疏導效率,更能夠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是旅游業存活發展的基礎,而加快旅游業的發展,必將促進和帶動文化產業和休閑產業發展,形成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一、合作開發區域旅游線路的新形勢

目前,全國各省市的“十一五”旅游發展規劃大多已完成,從規劃安排來看,加快開發旅游產品、整合供給、注重營銷已成為規劃的重心。加強地區合作,發展區域旅游是現代旅游業發展的新趨勢。區域旅游線路是指對旅游資源密集的省際范圍或毗鄰幾市配置合理的旅游線路,最大限度的以點帶面,有效的發揮景點的輻射功能,對周邊省區經濟起到了促進和帶動作用,且毗鄰地區季節相近,一經設計推出的旅游線路變更受季節影響不大。

二、設計旅游線路的前提條件

新形勢下日益增大的旅游客源市場,促使區域內省市各方都把旅游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加之相應的政策扶持,簽署旅游合作協議,積極建成較發達的交通、通訊、營銷等配套體系,投資修復和建設重點景區,篩選旅游精品,培訓合格的旅游宣傳、管理、服務人才,達到“三有”條件:即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有持續高質的旅游服務,為聯合推出精品旅游線路做準備,為旅游合作生存和不斷發展提供基礎。

三、區域旅游線路的設計原則

1.研究消費者心理,滿足市場需求。旅行社推出的線路方案將面對消費者的選擇,它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通過市場調研,消費者要求旅游線路具備省時、路徑短、景點內容充實,線路消費比高等特點;而消費者旅游動機則分為滿足好奇、長見識、娛樂、購物、療養、商務、休閑等,區域旅游項目因幅員遼闊、旅游資源類型眾多、備選方案靈活多樣,更易迎合消費者的各種旅游需求,綜上因素設計線路時,需考慮空間跨度和交通工具的選擇,力求以合理的消費和旅游時間使消費者獲取最大的信息量。

2.整合資源,主題特色突出。每一個旅游線路方案應特色鮮明,主題突出,在旅游資源風格上應具有較大反差和互補,唯此才對消費者具有較大的吸引力。例如觀光型旅游線路常以自然風光、民族風情、飲食文化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這是目前多數游客消費的基本層次。

3.項目安排的順序與節奏感。市場調研表明,消費者對服務價值的評價取決于期望與感覺差異、個人需要、服務預期,而消費者對旅行質量的感知包括過程質量和結果質量兩個方面,在設計旅游線路時, 項目安排的順序與節奏感應充分考慮消費者的心理與精力,區域內景點布局避免太密集或太稀疏,應有張有弛,而非走馬觀花,疲于奔命。

四、區域旅游項目選擇及最優線路配置思路

旅游線路是構成旅游產品的主體,是景點,住宿,交通和娛樂活動等多要素綜合性的產品,策劃旅游線路就是在線路上合理布局景點,尋求其間最優的游覽順序.作為區域旅游合作,由毗鄰省市選擇精品景點,由線路設計部門完成如下工作:

1.根據游客的旅行動機和期望,對景區、景點按主題進行大體分類,綜合交通、專用設施等信息,必要時可增減景點,以選定景點作為節點,以選定路線為邊制定最優路線。

2.利用多目標綜合評判法來確定各邊的邊權值

,其中表示兩節點間距離表示各節點的重要度,表示對該景點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及未來發展趨勢的綜合評分,表示該景點的觀景指數或景區級別,表示該景點在此路線中的相對重要度,上述參數的取值需建立在大量資料分析及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必要時借助統計學知識。

3.最優旅游線路的配置。區域旅游線路必須統籌規劃,考慮到毗鄰區域內景點密集,在尋求大區域最佳路線之前,以省市為小區域,借助軟件將小區域內景點的最佳路徑討論出,并以本區域的起點和終點與其他區域的起點終點進行銜接,此法提高了最短路算法在大區域范圍內的可操作性。利用景點首尾銜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點帶面,區域銜接處的起點終點也可作為各區域旅游服務人員的接力點。

好的旅游線路是旅游業迅速發展的關鍵,區域最優旅游線路的配置思路在邊權值的確定上提出新的量化標準,對線路配置提供了一個操作性強的方法;一條貫通良好的區域旅游線路,具備省時、經濟、高效的特點,能夠更好的適應消費者需求,從而輻射和帶動旅游經濟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淮南孫法合:圖論法確定區域公路網主骨架淺談,山東交通科技,2000年3期

[2]唐亦功:西安及毗鄰地區旅游線路的配置及規劃,西北大學學報,2002年4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眉山市| 郑州市| 玉林市| 阿合奇县| 山阴县| 微博| 正宁县| 麻江县| 云浮市| 冷水江市| 洪湖市| 隆回县| 信宜市| 古田县| 内乡县| 瓦房店市| 敦化市| 武宁县| 军事| 南溪县| 庆元县| 古浪县| 临沭县| 新竹县| 郓城县| 万全县| 沅陵县| 涞水县| 怀化市| 太谷县| 湘乡市| 涟水县| 巴塘县| 繁峙县| 株洲市| 康乐县| 翼城县| 句容市| 淄博市| 班戈县| 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