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范文

時間:2023-11-26 15:33:42

序論:在您撰寫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

第1篇

關鍵詞 競技體育 群眾體育 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1 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關系

1.1 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區別

競技體育是以競技體育競賽為主要特征,以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奪取比賽優勝為主要目標的社會體育活動;而群眾體育則主要是以社會全體成員為對象,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的,以健身和娛樂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兩者之間本質的差別主要表現在:參與對象的差別、目的不同、組織形式的不同。

1.2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聯系

1.2.1群眾體育是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群眾體育是競技體育的持續發展的基石,競技體育選拔競技人才、競技體育所取得的成績均與群眾體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是群眾體育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結果。

1.2.2競技體育對群眾體育具有示范和引導作用

競技體育的發展有利于推動群眾體育的發展,激烈的競爭、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強烈吸引著人們關注。競技體育運動表現出的技術的規范性和鍛煉方法的科學性,在一定程度上,為群眾體育鍛煉提供較大了的指導和幫助,引導群眾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

2 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狀況

2.1 我國競技體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其一,我國競技人才的培養采用“包辦形式”,“職業化”趨勢凸顯;我國的競技體育人才訓練實行的是“半訓辦學”的方針,極易導致我國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普遍低下,并影響以后的就業。其二,我國的競技訓練體制― “三級訓練”、粗糙的運動員選材,不健全的退役后運動員的社會保障體系造成我國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效率較低。

2.2群眾體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群眾體育人口的老齡化嚴重,青少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稀少;群眾體育的組織率較低,以單獨、結伴的形式較多;群體體育鍛煉管理松散、沒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約束性;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相分離,群眾體育鍛煉的指導力量相對薄弱,技能水平較低,運動項目大部分是為了自娛自樂。

3影響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發展的因素

3.1我國的體育政策

加速優先發展競技體育、以奧運會為核心的競技體育“優先發展”、在競技體育優先發展戰略下形成的“舉國體制”的三大體育政策,導致我國在政策和資金方面過多的投入傾向于競技體育,導致了其他類型的體育活動開展不足,體育的內部結構嚴重失衡,特別是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之間的發展失衡。

3.2群眾體育自身體制的不足

我國人民群眾體育鍛煉意識淡薄,片面地理解對體育的認識,忽略了更為貼近群眾生活的群眾體育活動的內容。其次,我國的群眾體育的法規建設及宣傳工作不足,管理制度不夠完善,造成了我國群眾體育事業的經費不充足、體育的場地設施遭到破壞、健身市場發展混亂等現象不斷發生。

3.3經濟對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影響

群眾體育的發展規模、水平和速度,取決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經濟發展所能夠為群眾體育發展提供的物質條件,取決于經濟發展帶來的個人經濟狀況以及由此引發的人的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變化。(1)經濟制約著體育經費投入水平;(2)經濟制約著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水平;(3)經濟制約著居民體育消費水平

4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的途徑

4.1正確處理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關系

通過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的發展,通過群眾體育促進競技體育的提高,堅持提高與普及相結合,遵循在普及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在提到的引導下普及的原則,從而實現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調發展。

4.2改革體育管理體制

4.2.1用科學發展觀統籌群眾體育

我國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協調持續發展,關鍵是以增強群眾體質健康為目標作為國家發展體育的重心,群眾體育工作要貫徹科學發展觀,利用經濟發展提供的物質基礎,為人民群眾提供體育健身場地、器材,創造優越參加體育活動的環境和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加大對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盡量實現各類體育資源與群眾共享。

4.2.2發展社區體育

社區體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推動作用,是向群眾宣傳體育文化最好的途徑,同時也能夠增強群眾的體質健康,所以要加大對社區體育發展的建設力度,積極培養具有高素質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完善社區體育組織的體育系等。

4.2.3重視學校教育

學校體育的發展狀況是衡量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的重要標志。競技體育是在學校體育的基礎上向更專業化得發展;群眾體育則是學校體育的延續,只有搞好學校體育,才能從根本上促進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更好的協調發展。重視和加強學校體育,把學校體育發展的狀況作為衡量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能否協調發展的重要標志。

5結論

重視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是體育事業深遠發展的基礎,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要想真正的做到協調發展,就要改善群眾體育滯后的狀態,加大對群眾體育的投入。只有使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事業的協調發展,我國才有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體育強國。

第2篇

摘 要 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融合在高校校園中已經非常普及,“教體結合”的改革在體育專業院校運行的非常順利,同時對學校群眾體育及全民健身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文章通過對學院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現狀的調查、訪問及研究,了解到學院開展的體育競賽與課堂體育教學的相互融合對學院群眾體育活動的影響,為學院群眾體育工作的發展提供可利用的建議。經調查、分析發現,學院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是多樣化的,各體育俱樂部的成立也促進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關鍵詞 競技體育 學校體育 融合 群眾體育

群眾性體育活動歷來被認為是學校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無論是學校舉行的田徑運動會,趣味運動會,各球類項目、操類項目等的比賽,各體育項目的俱樂部成立等等,都是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相互融合的體現,也是學校體育課程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和補充的最佳展現,這些都為群眾體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和群眾體育在高校中的長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群眾性體育活動也是反應學校體育工作成績、學生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是體現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的集中展示。但是高職院校的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教體結合”的方式在高職院校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實行效果,對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發展高職院校群眾體育活動,做好群眾體育工作是否有一定積極的影響,需要何種資源條件,影響因素等都需要進行調查和研究。

一、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融合

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從“結合”到“融合”經歷了漫長的改革,近年來,“教體結合”的方式在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運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學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相關運動項目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從而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在體育課堂中組織相關競賽,比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都可以在課堂組織教學比賽,并融入相關裁判知識,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學院體育發展現狀

學院力爭廣東省高職院校的排頭兵,無論是在辦學特色,還是在教學管理以及學生課程設置方面都經過嚴謹的過濾與審核,并一直堅持“以生為本、以質立校、學工并舉、崇尚實用”的辦學理念,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認真實施“特色化、本土化、智庫化發展工程”,扎實推進“文化強校”建設。學院由最開始的建校500人,到現在萬人的規模,各項學科的發展目標都在不斷的深化、細化,體育發展的目標也逐漸達到頂層設計。學院體育工作者為完成學院辦學目標,在體育工作方面加倍努力,無論是在體育教學、體育競賽,還是在課外體育活動等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工作,為學院建設“文化強校”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一)學院體育課程項目開展現狀

學院自建校來,體育與健康課程由最開始的籃球、足球、健美操僅三項運動項目可供學生選擇,到現在又增加了武術、乒乓球、瑜伽、排球、羽毛球、網球六個選項,一共九個選項可供學生選擇的體育項目,不僅滿足了學院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也使得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從而提高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二)學院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現狀

為滿足學院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學院成立了籃球俱樂部、足球俱樂部、健美操俱樂部等,這些俱樂部的成立為學院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并且使學生的行為角色由被動向主動轉移。

學生在體育俱樂部組織的活動、競賽中擔任了策劃、組織、服務、裁判等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轉移中增加了自我學習和自我鍛煉的機會,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學院俱樂部由學生進行管理,設置管理機構及管理機制,組織活動、競賽都能得到學院的支持與鼓勵,體育教師起到輔導和引導的作用,使得學院體育俱樂部發展的井然有序,對學院的群眾體育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學院體育競賽的發展現狀

學院自建校以來,一年一次的田徑運動會舉行的井井有條,學生參加的人數也逐年增加,積極性越來越高;運動會中涉及的項目也逐漸增加。學院運動會最大的特色就是學院領導、教師與學生一同參加,師生同樂,共同鍛煉,享受體育的樂趣,享受集體鍛煉的快樂。

學院成立田徑隊和籃球隊,并參加廣東省的相關比賽,每次都能取得優秀的成績。特別是2013年12月田徑隊參加廣東省大學生田徑錦標賽,由九名隊員參加比賽,取得了團體前八的好成績,為學院掙得了榮譽。這一榮譽對學院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和激發作用,為學院體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學院籃球隊的成立不僅為學院每年一次并且持續近一年的“學院杯”籃球賽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而且對學院整體的籃球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創建出了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三、學院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調查與分析

以上是本人對學院2012級、2013級固定在校生參與體育鍛煉情況的隨機調查,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學院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大致情況,即學院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總體較高。

通過表1的數據只能得出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是否積極,并不能了解到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所以,本人對參與調查的學生進行隨機訪問,并一一記錄下來與其他教師進行討論,了解到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及不愿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動機:(1)喜歡運動;(2)鍛煉身體,勞逸結合;(3)減肥,塑造良好的體型;(4)為參加學校相關比賽而鍛煉,比如田徑運動會、籃球賽等;(5)看到田徑隊、籃球隊和健美操隊為學院掙得榮譽,也希望自己能參與,為班級爭光添彩,并且提高自己;(6)受到老師的感染,在上體育課中覺得很快樂,老師的情緒和教學魅力帶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不喜歡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1)不喜歡運動,覺得很累,或者是喜歡運動但是找不到同伴;(2)喜歡的運動學校沒有,或者同學之間沒有水平高的,提不起興趣;(3)學校的場地、資源不夠,想去打球沒有場地,特別是女生不愿意與男生在同一片場地上打球;(4)自卑,覺得自己什么體育項目都做不好,不好意思。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調查、數據分析以及訪問與討論,了解到學院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主要來自于學院體育俱樂部組織和開展的各項比賽,學院體育俱樂部發展規模的壯大,不僅帶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而且推動學院群眾體育工作的發展,為學院群眾體育工作更順利地進行奠定了不可忽略的基礎。

(二)建議

為學院群眾體育工作發展的更快、更好、走的更遠,為解決學院學生想運動、運動難的問題,可以從學院的體育教學資源入手,加強體育場館設施建設與管理,多開展趣味性的體育運動競賽,將體育教學與競技體育在學院更好的融合;有針對性的進行開展體育教學項目,考慮到有身體或心理缺陷的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困難,并給予解決;開設某些學生和教師能同時參加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運動項目,例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保健類的項目,不僅能讓學生與教師鍛煉身體,而且能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國粹――武術的博大精深之文化,讓學生在運動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個人的認知能力,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為學院創造符合社會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敏.試論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關系[J].體育時空?上半月.2012(6).

[2] 錢耀庭,等.學校體育學[M].體育學院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第3篇

關鍵詞 競技體育 群眾體育 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70

O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Hunan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LIU Kem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4)

Abstract High and low level marks the pros and cons of spor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are two important elements of national sports, but also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is crucial to promote China's sustaine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s. In this paper, interviews, documentation and other method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in Hunan province, the discovery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despit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y do not co-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more prominent. To this end, the author proposes a perfect combination with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 sports-relat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hanges in thinking and other sports evaluate proposals to achiev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sports;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體育事業由體育文化、體育科技、體育產業、競技體育、群眾體育等多種要素構成,其中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占據著核心地位,二者發展水平的高低、協同程度將直接關系到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前景。長期以來,怎樣實現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協同發展都是相關領域的一大熱點研究課題。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同發展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進行研究。(1)文獻資料法:根據本次研究的目標與內容,查閱國內有關群眾體育、競技體育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利用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資源查詢相關研究成果,將查詢到的文獻資料、政策法規作為本次研究的理論依據。(2)訪談法:通過電話訪問或面談的形式,向多位體育局相關領導、工作人員了解湖南省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發展狀況,以及對二者協同發展的一些看法與建議。(3)數理統計法:數據資料錄入Excel 2003 軟件中進行歸納、整理。

2 湖南省群眾體育及競技體育的發展現狀

2.1 群眾體育發展現狀

群眾體育承擔著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的重任,是國家體育事業的重要基石。近年來,隨著全面健身熱潮的興起,湖南省的群眾體育事業發展勢頭強勁,居民健身意識明顯增強,健身參與積極性明顯提高,但是群眾體育事業發展仍然存在諸多不足。

2.1.1 居民經常參與鍛煉的比例不高

健身活動是居民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全民健身意識的不斷增強,湖南省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發展也日益蓬來。然而,從調研結果來看,湖南省居民中僅有29%會經常參與體育鍛煉,而全國的平均水平為38%,湖南省居民經常參與鍛煉的比例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湖北、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的這一比例分別為41%、38%、32%,也都明顯高于湖南省。由此可見,湖南省居民的體育鍛煉參與積極性雖然在近年來有明顯的提高,但仍然不及全國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省份。

2.1.2 居民鍛煉組織形式松散

截止2014年底,湖南省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青少年俱樂部有150個,健身活動點逾9000個,老年體育協會2.5萬余個,農村體育協會1500多個,居民鍛煉場地與設施明顯增加,體育俱樂部、體育協會、健身活動點成為了廣大居民進行體育鍛煉的主要陣地。湖南省為提高居民體育鍛煉的科學性,加大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現在基本上能夠達到每萬人有3.6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標準。但是多數社會體育指導員都為非專業人士,對居民體育鍛煉的科學指導能力較弱。①在鍛煉組織形式方面,居民多為自發性組織,且主要與朋友、同事、家人進行鍛煉,組織形式松散,缺乏系統、規范的組織與管理。

2.1.3 基礎體育設施有待完善

現目前,湖南省群眾體育基礎場地還較為短缺,這主要是因為:政府在群眾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明顯不及競技體育;修建在企事業單位及學校中的基礎體育設施基本上不對外開放;大型體育場館較少向民眾開放;社區的體育設施配置較少,且規劃欠合理等。基礎體育場地與設施的缺乏,直接影響著廣大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制約了群眾體育的發展。

2.2 競技體育發展現狀

湖南省的競技體育事業發展歷史悠久,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湖南省的競技體育已經逐漸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軌跡,游泳、體操、羽毛球、跳水等都是湖南省競技體育的優勢項目。②雖然湖南省競技體育總體實力有明顯的提升,但任然存在整體實力不強、職業化程度不高、后備人才培養不足等問題。

2.2.1 競技體育的整體實力不強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湖南省就根據國家奧運戰略,率先對競技體育項目進行了大幅調整,以“女、巧、輕、小、水”為項目發展目標,對三大球等項目進行了調整,同時對非奧運會項目(如定向越野、航模、武術等)的發展進行了限制。③將競技體育發展重點放在了羽毛球、體操、田徑、游泳、網球、射擊、皮劃艇等項目上,在競技體育項目調整后,湖南省的競技體育項目質量有了明顯提升。從湖南省歷年參與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取得的成績來看,運動技能水平均有了全面提升,競技體育發展勢頭強勁。在第十二屆全運會上,湖南省以15金、13銀、13銅的成績排在第11位,在本屆全運會上,湖南省的水上項目和體操有明顯突破,但羽毛球、跳水等重點項目無亮點,可見湖南省競技體育的整體實力仍有待加強。④

2.2.2 競技體育的社會化、職業化程度偏低

現階段,我國競技體育管理采用的是“舉國體制”,這一體質的實行讓全國的競技體育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也讓中國的競技體育水平進入到了全球先進水平之列。⑤然而,這種管理體制作為一種非營利性體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也逐漸凸顯出一些不足。這種非營利性管理體制并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其導致了競技體育社會化程度的低下。湖南省目前采用的也是“舉省體制”,盡管為了迎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在實體化、社會化、職業化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起步較晚,并且形式單一,所以發展情況并不樂觀。

2.2.3 后備人才培養不足

后備人才培養是競技體育持續、穩定發展的堅實后盾。湖南省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建立了多項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程,也創建了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國家級高水平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基地、省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省級單項運動訓練基地等,省內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數量明顯增加。逐步形成了高水平體育人才試點中學、傳統體育項目學校與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相結合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全省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雖然湖南省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規模、數量都有明顯增長,但在國內外的參賽成績卻并不理想,可見湖南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待提高。

3 促進湖南省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同發展的相關建議

3.1 積極完善相關體育政策法規

體育政策法規是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發展的重要保障,其為體育事業的發展指明的方向。要實現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協同發展,首先就應從政策法規方面予以保障,政策法規應當在保證全省競技體育水平的基礎上,適度地向群眾體育傾斜。在體育政策法規中要明確規定群眾體育在體育事業發展中的地位,指明其發展方向,同時還要與多部門聯合執行,確保有利于群眾體育發展的政策法規能夠真正地落到實處。

3.2 對體教結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進競技體育發展

學校體育的發展能夠有效促進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為此,湖南省應當加強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結合,讓競技體育走入校園,能夠將競技體育中先進的技術與訓練理論帶入課堂,有利于提高學校體育的教學效果。同時,競技體育的引入也能夠在校園中形成一種濃厚的體育氛圍,感染、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最終達到學校體育、競技體育、群眾體育三者共同協調發展的目標。

3.3 加大體育宣傳力度,轉變體育評價思想

現目前,湖南省的競技體育發展情況明顯優于群眾體育,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不均衡、不和諧的局面,根本性原因還在于人們對競技體育、群眾體育認識的不足。受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影響,人們普遍形成了一種“以成敗論英雄”的思想,而這種思想反應在體育工作評價中,就是以金牌數量來評價體育工作成績。這樣一來,來自社會民眾的輿論壓力,迫使體育部門將工作重心轉向競技體育,從而忽視了群眾體育的發展。要扭轉這一局面,首先就要轉變人們對體育工作的認識。體育部門應當對民眾加大體育宣傳力度,讓人們充分認識到金牌數量并不等同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體育發展水平,群眾體育同樣是反映體育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樣才能讓政府部門和廣大居民更多地關注群眾體育,在群眾體育發展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從而推動群眾體育發展,最終實現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協同發展。

綜上所述,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在體育事業發展中均占據著重要地位,湖南省積極完善相關體育政策法規,在政策法規上適度向群眾體育傾斜,對體教結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三者的協調發展,同時還要加大體育宣傳力度,轉變體育評價思想,為群眾體育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注釋

① 汲智勇.關于體育強國認識的演變歷程與發展策略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0.31(5):26-29.

② 王群,莫建明.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融合對群眾體育的影響――以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體育時空,2015(15):76-76,78.

③ 頓志強.試論體育強國建設中的群體競體協調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12(9):1-3,7.

第4篇

摘 要 隨著國家對體育事業的重視,各項體育事業在群眾中間得到廣泛的開展,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群眾體育市場。本文將以湖南省為例,簡要闡述該省群眾體育市場的類別和組成,并就群眾體育市場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進行探究,以期能夠為相關管理人員提供一些理論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群眾體育 市場 經濟 發展 研究

近年來,隨著群眾對體育的重視,越來越多的體育市場被開辟,各項體育消費品供不應求。群眾體育市場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具有巨大的消費增長空間。開展群眾體育,有利于促進我國體育市場的發展壯大,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

一、湖南省群眾體育市場的類別

群眾體育市場主要指和群眾體育相關的產品制造、產品流通、產品服務、產品消費的這樣一個過程。大眾既可以購買體育產品,也可以購買體育服務。從目前湖南省的體育市場來看,其類別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類,體育用品市場。第二類,體育場地設施市場。第三類,體育旅游市場。第四類,體育運動休閑娛樂市場。第五類,體育培訓市場。第六類,體育科技市場。第七類,體育保險市場。第八類,體育廣告市場。第九類,體育彩票市場。第十類,體育競技表演市場。第十一類,體育人才市場。第十二類,體育金融市場。第十三類,體育中介市場。這十三類市場建構起了當前湖南省群眾體育市場的整體框架。這些市場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協同發展。但是受不同條件的制約,各個市場的發展情況并不統一。有的體育市場發展情況良好,已經具備了完善的運營機制與管理機制。有的體育市場卻還處于發展初期,運行狀況不能令人滿意。

二、湖南省群眾體育市場的組成

第一,體育競技表演市場。主要通過為群眾提供相關的職業體育比賽和競技體育比賽,獲得盈利的市場。第二,體育休閑娛樂市場。這一市場在湖南省十分常見和普遍。在整個湖南省中,群眾健身組織有3800個,體育娛樂企業有132家。并且,各種體育娛樂項目還在不斷出現。第三,體育人才市場。從市場層面來看,體育人才主要指在具有營業性質的體育場所,對群眾進行專業的體育健身指導的人員。第四,體育旅游市場。指旅游者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各種類型的體育健身娛樂、體育競賽等活動進行參觀和交流。根據交流程度,體育旅游又分為觀賞性和參與性兩大類。第五,體育廣告市場。相較于傳統的競技體育廣告市場,當前湖南省的群眾體育廣告市場受條件的限制,不能拉到大量的廣告贊助商。但是相信隨著群眾對體育的重視程度,體育消費市場的擴大必然會拉動廣告市場的發展。第六,體育設施經營市場。體育設施是各項體育活動的重要載體。調查顯示,湖南省的各項體育設施在原有的基礎上,還在不斷開發新的體育設施,增加各類體育場館。第七,體育用品市場。據統計,湖南省現有的體育用品生產企業有65個,從業人員有3000名,年收入高達14.6億元,是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第八,體育中介市場。我國體育事業正在逐步走向市場經濟,體育中介市場的出現是其走向市場化的必然產物。但是,由于湖南省的體育中介市場起步較晚,基礎還較為薄弱。第九,體育金融市場。指職業體育在市場經濟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衍生出來的新市場。就目前而言,該市場在湖南省的發展還處于建設階段。

三、群眾體育市場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第一,群眾體育市場促進就業。群眾體育市場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全面發展各項群眾體育事業,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大大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群眾體育市場作為巨大的消費市場,在自身得到發展同時,還會帶動相關建筑業、零售業等行業的發展,這些行業的生產規模得到擴大,必然也會需要更多的從業人員。

第二,群眾體育市場提高本地區的經濟效益。一方面,群眾體育市場是一項朝陽產業,通過向群眾出售體育產品和體育服務,振奮群眾的精神,凝聚群眾的力量。使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創造更大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群眾開展體育運動,能夠為潛在的市場經濟注入新鮮血液。通過與其它行業的碰撞,帶動各行各業的發展。從而使群眾體育市場對本地區的經濟效益發展,起到不可預估的推動作用。

第三,群眾體育市場促進本地區經濟模式多元化。體育事業的產業化,不僅能促進社會穩定,還能夠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生機。通過群眾體育事業,可以對湖南省的旅游事業以及城市的對外宣傳形象起到積極的推廣作用。從而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和外地企業來湘考察和投資,使從前的單一生產、被動銷售模式向多元化的生產、銷售模式發展,主動占領相關市場。

第四,群眾體育市場促進我國經濟結構更加完善。目前,競技體育不斷商業化,群眾對體育健身、體育娛樂、體育休閑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從而形成了我國的體育市場經濟,并使其得到不斷發展。群眾體育市場在不斷滿足國內民眾需求的同時,還對外出口。使體育市場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我國的經濟結構也更加趨于完善。

第五,群眾體育市場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由于群眾體育市場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銷售市場極其廣闊,因此,群眾體育市場的盈利十分可觀。同時,群眾體育市場還與其它各行各業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上下游結合的生產模式,讓更多的企業和工作人員獲得收益,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四、結束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分析出湖南省群眾體育事業的發展正在蓬勃向上,其對經濟發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群眾體育事業不僅能夠促就業,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還能夠促進本地區經濟模式多元化,完善經濟結構,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基金項目:湖南文理學院科研課題《湖南群眾體育與城市經濟耦合互動發展對策研究》(15YB2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第5篇

“新失業群體”之所以一畢業即失業,與他們在就業市場上幾無任何優勢是大有關系的。“新失業群體”基本屬于最初的幾代獨生子女,是作為“小皇帝”被養大的,適應生活環境的能力較弱;而在以升學為取向的應試教育中,在初級和中等教育階段,他們也沒有學到或得到多少專門的職業技能訓練。不過,相對于其成長環境,我認為,應試教育更應該對他們的失業負責。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差異性和特質性成為人力市場追求的東西,而應試教育毀滅的正好是學生的差異性和特質性,從而使他們難以適應就業市場的要求。應試教育以升學為目標,教育內容偏重智商,輕視德、體、美、勞諸方面,特別是忽視實踐和動手能力。

從就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今后更多的是公司和企業決定著學生的就業。而公司和企業所需要的,是具有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人,是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合作精神的人。但是,公司和企業的這些原則并沒有體現在現行教育體制之中。

按理說,準是就業的主導者,準就應該是教育的主導者,但是,面對以企業人力需求決定就業市場的時代潮流,教育行政部門仍然在強化對教育權力的控制,按照傳統的設想和計劃來安排學科設置。因此,其培養目標、課程內容與企業和市場的需求脫節。近幾年就業市場的反饋表明,教育與就業市場的不協調,是大學生找工作難的主要原因。

第6篇

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與人們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從學科認識上來看,已呈現出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群眾體育學特征[2]。當然,這主要取決于各地政府對體育事業經費投入的多少和經費的有效利用情況。經濟不發達,國民經濟儲量少,相對在各方面的投入就會少,尤其是比較貧困的區縣,人們無條件進行體育鍛煉,而且長久以來形成的落后傳統體育文化意識觀念也嚴重地制約了群眾體育活動整體水平的提高。可見,經濟的增長是群眾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經濟快速增長了,人民群眾的體育消費意識提高了,群眾體育才能協調發展。

二、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群眾體育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健康水平的提高,關鍵在于人們對身體活動的重視程度。經濟快速增長了,但人們的生活壓力增大了,“文明病”的蔓延,引起了社會的重視,開始尋求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的途徑。《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給人們帶來了希望,人們慢慢從觀念上變了以往對體育運動的看法,更多的人民群眾投入到了體育鍛煉中,政府和社會也加大了群眾體育活動開展方面的投入,大力支持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活動資金增加了,人們的體育鍛煉意識提高了,參加活動的人員也就增加了,群眾體育便會蓬勃發展。

三、經濟的快速增長提高了群眾體育活動經費投入水平

一個地區的體育活動經費的多少取決于這個地區的經濟實力。一般來說,體育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而體育經濟早已是國民經濟的一部分,所以,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在不斷的增長,尤其是《全民健身計劃》推廣以來,體育經濟已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和社會對體育的重視,加大了對體育活動的經費投入。當經濟收入達到一定的水準時,人的精神物質消費意識被喚醒并決定其消費取向,人們的健身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體育鍛煉開支也成了家庭或個人開支的一部分,政府對群眾體育活動經費投入的增加以及人們在體育鍛煉方面投入的增加,從而提高了群眾體育活動經費投入水平。

四、經濟的快速增長提高了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水平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針對體育場地設施存量不足的狀況,興建各種類型的體育場所,重視政府與社會相結合,可以更廣闊地依靠市場力量,建設更多親民、便民、利民的體育場地設施,從而積極探索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5]。隨著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第一期工程的順利實施,我國群眾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健身場地逐步增多。經過調查,目前重慶群眾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的數量已有所增加,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水平及效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體育場地設施法規制度的建設及實施也逐漸嚴格,這都有賴于經濟的快速增長,有賴于國家和社會的重視。

五、結論與建議

1.群眾體育存在的問題群眾體育所需經費不足;群眾體育的需求與短缺的體育場地設施之間矛盾突出;社會體育指導員人員缺乏;法規制度不健全;群眾“體育鍛煉”認識上存在的問題。

2.群眾體育發展的應對措施

(1)加強群眾體育場地設施的“建”、“管”結合并抓好活動的組織工作;

(2)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基石”作用,塑造“終身體育”意識;

(3)進一步加強各級政府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的重視及領導;

(4)增強人民群眾的體育鍛煉意識;

(5)合理配置現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源,充分發揮他們的最大作用;

(6)進一步突出工作的重點;

第7篇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農村財務審計;群眾參與;試論

1、現有農村審計模式弊端分析

目前,較多采取的農村審計模式,是由農經部門(或其內設審計部門)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進行審計的模式。這種模式主要依據的是1992年農業部頒布的《農村合作經濟內部審計暫行規定》和《吉林省農村集體經濟審計辦法》來設置的。這種模式下,縣級農經部門對村級財務開展例行審計、審計和委托審計,受上級農經部門和當地政府雙重領導。這種審計模式其審計人員通常由農經人員兼任,村級會計也有不少是鄉鎮農經員兼任。這樣就形成農村審計人員既充當管理者,又充當監督者,造成縣級農村審計部門工作量極大,審計風險也高,影響農村審計監督作用的充分發揮。具體來說,當前農村審計模式弊端主要有:

(1)農村審計組織體系尚不夠健全,缺乏經常性的審計監督機制。根據《吉林省農村集體經濟審計辦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審計工作。但近幾年來,農村集體經濟審計所往往疲于應付轄區內的突發事件,再加上人手緊缺、經費有限等原因,尚未很好地履行起對農村審計工作的管理職權,尚未形成一種上下聯動的農村審計體系和經常性的審計監督機制。

(2)審計人員業務素質不高,兼職現象較普遍。農村審計是一項政策性和專業性都很強的工作,要求審計人員具備較高的業務能力、政策水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但目前,絕大多數是各鄉鎮(街道)的農經干部和會計服務站會計,這些人雖然具備一定的財會知識,但是由于缺乏審計專業培訓和實踐操作經驗,很多人在審計工作開展過程中僅局限于理賬算賬,羅列一些財務數據,對怎樣從審計角度來看待問題、發現問題,特別是在調查研究、綜合分析和文字表達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欠缺。

(3)農村審計行政執法職能尚不明確,在審計辦案中調查取證難,審計處理決定執行難。因為農村審計具有審計對象多樣性、涉及范圍廣的特點,在審計實務中,往往要涉及到許多與村社有經濟業務往來關系的黨政機關、國家企事業單位、個體私營企業等,但由于農村審計沒有強有力的法律作后盾,所以在審計調查取證中,往往得不到配合,致使審計案件的查辦受到阻礙,審計處理決定的執行比較困難。往往采取一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從而降底了農村審計在廣大群眾心目中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4)審計程序不規范,審計技術方法和手段落后。有些農村審計工作開展過程中,操作程序不規范。有的甚至違背審計獨立性原則,如有些地方在村干部離任審計時,只是由該村會計根據報表簡單地羅列一下財務數據,根本就起不到審計監督的作用。另外目前農村審計仍以事后查賬為主,基本上還停留在就賬查賬的水平,對在會計資料中未能反映的賬外行為,審計監督就顯得乏力和無策。

2、農村審計更加重視群眾參與的必要性分析

2.1依靠群眾可以分擔現有農村審計制度的監督成本

目前農村財務普遍實行會計委托制。這種制度要求會計獨立處理村級會計業務,進行會計核算和監督,試圖通過加強對會計人員的人事管理,來強化鄉鎮政府和農經部門對村級財務的監督和管理。但在實踐中,會計對村內事務了解不多,沒有否決權,且多為事后監督,因此并不能有效遏制某些村干部的違規行為。從內部控制的角度看,基于此的農村審計是無法避免審計風險的發生的。 會計委托制的初衷是為了扭轉農村財務管理混亂的局面,從一開始就承擔了很大的責任,相應的也增加了制度實施的成本。同樣,農村審計這種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是在特定形勢下對特定資金的管理審計。它既具有政府審計的強制性,有社會審計的受托性,也有內部審計的多樣性和內向性(審計目的是服務于農村集體經濟,審計范圍涉及農民利益的方方面面)。農村審計的實施成本不僅僅是審計中心的設置和運行成本,更大的制度成本和風險來自村級財務監管的有效性,關系到農村大局的穩定。因此,在自上而下的農村審計面臨極大的成本和不能輕易消除的控制風險時,應該考慮增強底層對上層的監督力量,讓基層的群眾參與到管理和監督中來,從而把管理和監督事務及其成本向下分擔,以群眾監督來增強對個人行為的調節作用。由此,促使集體經濟管理者的行為動機注重輿論評價和長期后果,轉而走向自律,而較少地依賴來自上級的監督和控制。

2.2當前農村各階層的利益沖突可以通過讓群眾參與農村審計加以調節

改革開放這些年來,農村內部形成了日益復雜的階層關系。各階層之間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相互關系并不平等,互惠合作和相互監督很難建立。比如,普通群眾往往不信任村干部的努力水平、決策水平等,一些工作條件、經濟指標和剩余的分配等更是很難統一。在農村各類中,反映村級財務管理混亂及舉報村級干部經濟違法違紀問題的占了很大比例。處理這類案(事)件,大多需要受托進行財務審計。這時如果僅僅依靠會計中心提供的會計資料,往往是不容易充分解決問題的。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村民在審計結果出來后,認為沒有審出問題,沒有能夠處理一些人,不滿意審計結果,甚至要求重審。這種情況類似于管理學中的縱向合作博弈由于缺少信任基礎而不能求解。在日本等國的管理實踐中,解決這一困境的辦法其實是我國創造出來,但后來又棄之不用的“鞍鋼憲法”。它的內容被概括為“兩參一改三結合”: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工程技術人員、管理者和工人在生產實踐和技術革新中相結合。其主旨是通過提供合作平臺,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理解的機制。借鑒這一思路,在農村審計中注意更多地讓群眾參與審計的全過程,使其能夠擁有對村干部等管理者的違規行為的“報復”手段。另一方面,村干部等在接受群眾審計監督時,否決自己處于強勢的特權,表現出合作意愿,從而削弱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性,增進相互的了解,也有利于化解矛盾,達成共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南区| 堆龙德庆县| 邻水| 涿州市| 尉氏县| 乌苏市| 兴国县| 上蔡县| 广州市| 钟山县| 江油市| 陆丰市| 荆州市| 淮阳县| 元谋县| 灌阳县| 长岛县| 辽宁省| 当阳市| 松桃| 沙田区| 湄潭县| 丰城市| 阿尔山市| 沿河| 兰西县| 乌兰县| 平昌县| 河南省| 九台市| 马公市| 上思县| 定西市| 泰和县| 鄂州市| 祥云县| 辉南县| 潼南县| 宝山区| 兴文县| 呼伦贝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