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口流動趨勢分析范文

時間:2023-12-28 17:08:50

序論:在您撰寫人口流動趨勢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人口流動趨勢分析

第1篇

一、人口減少及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客觀地講,人口和人才變動趨勢是從農村向城市流動,從不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經濟落后、條件艱苦、失業率高的地區,人口和人才流動的驅動力越強。大興安嶺作為高寒地區、偏遠山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是典型的人口和人才輸出型地區。1.醫療衛生和教育行業人才流失較多。五年間,全區衛生行業人才流出141人,占衛生行業同層次人才的8.3%,且主要是學科帶頭人或中高級職稱的業務骨干。教育行業中高級職稱教師人才流出21人,占中高級職稱教師比重為0.6%。2.大學生畢業后異地就業導致人才大量流失。五年間,全區高考大學生13742人,回到本地就業和待就業的僅有4391人,68%的大學畢業生選擇在發達地區安家和就業,造成本地培養的優秀人才大量流失。3.氣候寒冷、收入水平偏低導致人才外流。目前,全區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0283元,居全省11位,分別比全省、全國平均水平低8315元、17310元。特別是中高端人才在發達地區就業與在本地就業相比,收入水平平均高出2倍—40倍不等,且氣候條件、生活環境較為優越,這是發達地區吸引人才的壟斷性優勢。4.就業空間有限導致適齡勞動力外出務工。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全區森工采運業逐年萎縮,新興產業吸納就業人口空間有限,機關、事業單位及林業職工是我區就業主渠道,從業人員達到70980人,占從業人員比重78.5%;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10292人,占比重11.3%;非公有制企業僅能容納就業人口9195人,占比重10.2%,企業就業空間和領域較小,特別是林區經濟發展的現狀還不能提供與發達地區同等機遇、待遇的就業崗位,導致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加。5.隨遷家屬及異地養老人數增加。由于人才外流,隨遷家屬的人數也不斷增多,或隨夫隨妻或隨子女外遷,按一家三口計算,五年間因人才流失隨遷家屬的人數約為11200余人。我區地處寒溫帶,冬季時間長、早晚溫差大,部分離退休老人選擇溫度適宜的城市養老,而且人數逐年增加。

二、人口輸出及人才流失對全區影響分析

按照目前每年人口及人才凈流出測算,到2020年,我區常駐人口將減少到44萬人,2030年減少到34萬人。人口和人才流失勢必會對我區的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主要影響有:1.專業技術人才流失影響經濟發展。目前,我區共有法人單位4099戶,擁有專業技術人員21214人,從專業人員平均配備比例看,戶均不足6人。而我區目前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專業技術人員的匱乏和流失,必將制約經濟社會發展。2.文教衛生行業軟件“瓶頸”突顯。五年間,我區對各縣區和鄉鎮醫院均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并引進了先進的醫療設備,硬件環境大為改觀。但人才軟實力提升相對緩慢,醫務人員整體醫療技術水平偏低、中高端人才外流現象,使部分病患者對在本地就醫產生不信任感,導致大量病患外出醫治。教育骨干力量流失雖然有所緩解,但每年還是有一些優秀教師外流,導致我區初中升高中的尖子生異地求學,使部分優質生源不斷流失。3.新興產業人才短缺現象更加突出。隨著國家全面停止龍江森工和大興安嶺森工商業性采伐,我區進入了全面經濟轉型的攻堅階段,著力發展具有林區特色的生態旅游、綠色礦業、綠色食品、北藥開發等資源稟賦型產業,但企業發展需要高水平研發、管理人才、職業經理人等,產業技能型人才和高層次管理人才匱乏,將會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4.勞動力季節性“用工荒”頻現。隨著人口的加速遞減,帶來適齡勞動人口加速減少,季節性用工短缺現象較為突出。盡管我區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由2009年的19460元增加到30283元,年均增加2165元,但勞動力外流現象仍然十分嚴重,每年山產品采集期、企業生產期、建設項目施工期,勞動力季節性“用工荒”仍然十分突出。每到夏季施工季節,每天建筑工人日均工資達到200-300元,仍然很難雇到勞動力。5.林業生產一線職工老齡化趨勢明顯。從1964年開發建設以來,全區涌現一批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伐木工人,他們抗風雪,斗嚴寒,吃著冷硬的食物,多數人都患有風濕病、關節炎、胃炎等職業病。在6774人的木材采運一線生產工人中,年齡在40以上的占到53.8%。在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后,有相當一部分一線生產工人不能再從事體力勞動,無法再轉崗分流到其他崗位。而80、90后的年青人,因生產條件艱苦,不愿再從事森林管護和森林撫育等林業生產任務,林業生產一線職工出現“斷檔”,后續力量匱乏的現象將日益嚴重。

三、對策建議

第2篇

關鍵詞:人口流動;新趨勢;機遇;挑戰;江蘇省泰州市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5-0178-03

一、當前泰州人口流動的新趨勢

自20世紀90年代建市以來,泰州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現已成為一座以工商業為主、投資環境十分優良的濱江城市。近年來,泰州全市上下不斷與時俱進、奮力創業拼搏,已逐步形成了以重工、建筑、醫藥、化工、旅游為主體的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已步入新的歷史階段。截至目前,已有超過80個國家及地區的客商投資泰州經濟發展。隨著泰州建設“三大名城”偉大戰略的順利實施以及泰州“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全面落實,泰州的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入、城市化轉型進程不斷推進,泰州人口流動現象日益頻繁并表現出新的趨勢特征。

1.高層次人口流動頻繁。近年來,隨著泰州“三大名城”建設戰略的提出和付諸實施,泰州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均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泰州“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重中之重即為在充分彰顯泰州自身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上,盡早建成“產城一體的醫藥名城”、“形神兼備的文化名城”以及“富有魅力的生態名城”。2006年10月,占地面積約50平方公里的泰州“中國醫藥城”掛牌成立,多個高科技醫藥技術項目先后在園區落戶。泰州大學城的建設已初具規模并初見成效,為泰州社會和經濟各方面的發展提供著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儲備。泰州圖書館、泰州大劇院、“三水灣”時尚休閑街區、老省泰中文化旅游區、城北農業生態觀光園、溱湖濕地公園等文化和生態設施以及文化旅游業、現代傳媒業、文化演藝業等文化產業均已相繼建成或正迅速發展。泰州醫藥、文化、生態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繁榮吸引了一大批非本地的高層次管理和技術人才扎根泰州、建設泰州、服務泰州?!敖K省醫藥產業暨中國醫藥城2012年冬季大型人才交流會” 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1.3萬名各類人才前來應聘,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具有較高學歷的醫藥研發、新藥申報及工程管理等專業技術人員。另外,在泰州的各所高校中,均有較大比例的教學、管理人員屬于非本地戶籍的外來流入人口,他們的到來為泰州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隨遷式人口流動出現。泰州的船舶制造、建筑業、食品及化工等普通制造業較為發達,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勞動力前來就業。這些勞動力主要為泰州以外地區的家庭男性勞動力,他們為了改善自身或者所在家庭的整體生活狀況而只身前來泰州從事某種形式的勞動服務,具有流動主體的個體性和流動方向的往返性等特點,這也構成了過去泰州人口流入的主要類型。家庭男性勞動力獨自前來泰州在建筑業、制造業從事勞動,家庭的其余成員,包括配偶、子女、老人,一般不隨同在泰州就業、就學或者生活。到了年關或農忙時節,或者為了處理其他人情事務,男性勞動力便離開泰州返回家庭。這種個體往返式的人口流動有著深刻的歷史和制度原因,具有客觀存在的必然性,但是也給流動人口及其家庭帶來了諸多的不便。隨著泰州工作、生活設施的完善以及社會管理制度的改進,外來人員的配偶、子女、老人等家庭附屬人員隨同遷入的現象日益增多,即舉家遷入泰州定居生活的人口流動日益頻繁,這也構成了新時期泰州人口流動的一大特色。隨著外來人口住房條件的改善,子女就學和配偶就業問題的解決,家庭人員的隨同遷移流動非但不再成為人口流動的障礙,反而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流動人口的后顧之憂,進一步促進人口流動的規模和速度。

3.服務業人口流動增加。長期以來,泰州的制造業和建筑業等工業部門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勞動人口,這是與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的出現以及低層次就業需要的形成相關聯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大多文化素質偏低,只能從事體力勞動為主的加工制造型工作,這也剛好滿足了第二產業迅速發展而對體力勞動者的大量需要。隨著泰州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轉型,特別是在泰州“三大名城”建設戰略提出以后,泰州的第三產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泰州醫藥、文化、生態產業的大發展以及大量高層次人口流入泰州、家庭附屬人員隨同遷入泰州,勢必導致泰州金融、教育、餐飲、家政、醫療等各式服務的需求大增,相關的社會產業將獲得膨脹式的發展機遇,這也將吸引大量的外來人口前來泰州從事各個種類的服務性工作。與此同時,近年來江蘇及全國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學歷和技能教育也繼續快速發展,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具備不同專業素養的多層次人才。泰州對于各類服務性人才的需求以及社會服務性人才的供給形成了泰州區別于以往第二產業趨向性人口流動的第三產業服務型人口流動新特色。

二、泰州人口流動新趨勢所帶來的發展機遇

1.知識的更新。泰州人口流動新趨勢的形成,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大量流入,為泰州的整體知識更新提供了必要的現實基礎。為了加快推進泰州的“三大名稱”建設步伐、實現“更高水平的現代化”,泰州的各行各業都需要及時地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及時更新,需要快速地學習、消化和吸收各個領域的最新知識和前沿成果,實現技術創新和產能進步。泰州的醫藥研發、新能源開發、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都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更需要頻繁的技術升級改造和持續的人才投入。隨著泰州的經濟和社會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醫藥、金融、化工、光電、機械、管理等領域高層次技術和服務人才的大量流入泰州,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泰州知識分子群體的整體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水平,為泰州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以及泰州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升級提供了重要的知識更新保障。

2.產業的帶動。泰州人口流動新趨勢的形成,為泰州相關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源泉。新時期的泰州人口流動是泰州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將極大地促進泰州各相關產業的后續發展。首先,高層次外來人口的大量流入,對泰州高檔住宅、高等教育、優質醫療、個人金融等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將促進相關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高層次人才的社會貢獻和收入水平能夠滿足他們對于生活質量和工作條件的更多要求,這也將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帶動力。家庭附屬人員的隨同流動為泰州的教育、養老、培訓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歷史機遇,泰州將需要更多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學生就學、老人照料以及人員就業的要求。服務性人口流動的出現,對于泰州第三產業的發展繁榮以及各種各類服務性產品的提供,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服務性人口的大量流入為泰州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保障,同時也提升了各種服務技能的培訓需求,促進了相關培訓產業的發展。

3.服務的改善。泰州人口流動新趨勢的形成,將對泰州社會公共服務的供給和改善帶來巨大的內生推動力。泰州地處蘇中地區,屬于經濟中等發達城市,一直以來社會公共服務的質量難以企及蘇南地區以及其他長三角城市的水平。如今,高層次人才的大量流入泰州,形成了較為穩定和強勁的消費潛力,對于優質醫療衛生、教育培訓、餐飲休閑以及家政管理等的服務需求將會出現迅猛的增長。隨遷式人口的大量到來,對泰州基礎教育、養老服務、就業指導與培訓、婦幼保健、社區管理等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務業流動人口的出現,對相關行業的知識更新和技能提升培訓也將產生更多的需求。人口流動新形勢下,高層次人才、隨遷式人口以及服務業人員的大量出現,對泰州尚不完善的社會服務供給體系帶來極大的改善空間和升級需求,這給泰州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帶來動力。泰州政府和社會相關部門將從實際出發,努力做好各方面的改進工作,滿足流動人口以及全體市民的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

三、泰州人口流動新趨勢所導致的社會問題

1.生存空間的萎縮。泰州的現代化建設已經步入歷史新時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及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高層次人才、流動隨遷人口以及服務業人員的到來。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泰州的城市居民人口為257萬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例上升了16.23個百分點。十年間,泰州城市人口有了較大漲幅的增長,城市居民們勢必深刻感受到城市擁擠導致的生存空間萎縮感。例如,隨著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馬路上的堵車現象日益增多,醫院里的就醫等待時間日益變長,城市社區的公共設施日益短缺等等。所有這些問題的產生都源于地理面積本就不大的泰州容納了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口,人均資源擁有量及人均城市生存空間日益減少。雖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的物質財富不斷增加,但是面對著日益萎縮的生存空間,人們的生活幸福感指數將不斷降低,緊張、壓抑、焦慮等各種情緒問題將會成為普遍存在的客觀現在,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成為阻礙泰州社會進步和市民全面發展的重大因素。

第3篇

【關鍵詞】 外省籍 流動人口 案件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六安經濟社會發展,該市的外省籍流動人口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外省籍流動人口犯罪也已成為影響社會治安的一個突出問題。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六安市裕安區人民檢察院共辦理外省籍流動人口犯罪39件66人,占該區辦理案件總數的7.6%和9.1%。筆者現結合該院辦理案件情況對三年來裕安區外省籍流動人口犯罪案件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外省籍流動人口犯罪案件基本情況和特點

(一)外省籍流動人口犯罪案件基本情況

六安市裕安區人民檢察院公訴部門2009年辦理外省流動人口犯罪案件7件17人;2010年辦理外省流動人口犯罪案件12件19人;2011年辦理外省流動人口犯罪案件20件30人。由此可以看出,隨著六安經濟的發展和與外省市交流的增多,外省籍流動人口犯罪案件數與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增長趨勢不斷加大。

(二)外省籍流動人口犯罪案件特點

1、犯罪主體多為農民和無業人員,且文化素質低

三年來,在我院辦理的外省人口犯罪中,犯罪主體身份主要集中在農民和無業人員,占該類犯罪總人數的89%。并且犯罪主體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66名犯罪嫌疑人中,僅1人具有??茖W歷,4人高中文化,初中以下文化占該類犯罪主體總數的89%。

2、犯罪主體低齡化,并且男性居多

2009年至2011年,外省籍流動人口犯罪主體平均年齡為29歲,其中40歲以下的犯罪主體54人,占總數的82%。該類犯罪中,男性犯罪嫌疑人51人,占該類犯罪主體總數的77%,這與流動人口基本是外出務工的男性青壯年有一定關系。

3、犯罪類型呈復雜化趨勢,但仍集中于侵財性犯罪

隨著科技水平和觀念意識的轉變,外省籍流動人口犯罪涉及的罪名越來越多,犯罪類型越來越復雜。但近三年來,詐騙罪、盜竊罪、搶奪罪、搶劫罪等侵財性犯罪發生率仍居流動人口犯罪首位,占外省籍流動人口犯罪總數的62%。

4、犯罪主體多來自六安周邊省份及西部不發達地區

犯罪主體大都來自六安周邊省份及西部不發達地區的,來自六安周邊省份的犯罪主體最多,占該類犯罪總人數的35%,其次是西部不發達地區,占該類犯罪主體總數的33%。

5、團伙犯罪情況突出,成員結構呈現新形勢

外省籍流動人口具有強烈的地域觀念和抱團心理,利用親緣關系、地緣關系為紐帶,互相影響,極易形成盜竊團伙、詐騙團伙、搶劫團伙等,共同作案。近年來,隨著信息交流的日益方便快捷,犯罪團伙呈現出不同省份犯罪主體之間,外省流動人口與本地不法分子之間相互勾結的新型成員結構模式。

二、外省籍流動人口犯罪原因分析

1、文化素質低,生活狀況差

一方面,六安屬于中小型城市,本市大中型企業很少,隨著近幾年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大型工廠企業才逐漸增多,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有限,而我市本身就有大批下崗職工,面對激烈競爭,流動人口能分得的工作機會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的制約,絕大多數外省籍流動人口從事的都是最苦最累的工作,而收入卻很低并缺乏勞動保障,工作極不穩定,經常處于失業和半失業狀態,生活十分窘迫。對金錢的強烈需求和物質生活的向往,使得一部分流動人口鋌而走險,妄圖尋找發財致富的捷徑,從而滑向犯罪的深淵。

2、法制觀念淡薄,易受不良思想影響

一方面,流動人口法制觀念淡薄,有的甚至是法盲,遇到矛盾時,沖動行事,用最原始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解決問題,不能正確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流動人口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客觀判斷能力受一定的限制,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影響和不良行為人的誘導與挑唆,產生貪圖享樂、報復社會心理,走上犯罪道路。

3、流動人口管理方式有待進一步完善

現今對流動人口的管理主要停留在進入本市時進行基本信息登記這一靜態水平,對流動人口來六安以后的就業情況、生活情況等,不能做到及時有效的動態追蹤,從而不能對流動人口犯罪提早預防、及時發現。這種靜態的流動人口管理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今人口流動的現實需求,未能充分發揮對流動人口犯罪的防控作用,不能真正地把流動人口管牢、管住,使打擊流動人口犯罪工作處于被動狀態。

三、降低外省籍流動人口犯罪率的對策建議

1、建立健全保障機制,提高外省籍流動人口生活水平

一方面,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機制,從就業、醫療、子女入學、法律援助等方面為外來流動人口提供保障。放寬最低生活保障申領范圍,符合條件的生活困難流動人口也可和當地百姓一樣領取最低生活保障,減輕其生活壓力,提高其生活質量,從而有效降低盜竊、搶劫、詐騙等侵財性犯罪的發生率。另一方面,加強對當地居民的宣傳教育,尊重外省籍流動人口的生活習慣和風俗習慣,消除對流動人口的排斥、歧視。降低流動人口的落差感、邊緣感,從而減少因報復社會而發生的危害人身權利、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等犯罪。

2、加強教育宣傳,提高外省籍流動人口綜合素質

提高流動人口綜合素質,是從源頭遏制流動人口犯罪的有效手段。流動人口的素質提高了,生活水平有了保障,懂得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犯罪行為也自然會減少。具體可以從法律知識、業務技能、文化素養三方面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教育培訓。建議以社區為單位,與職業技術學校合作,開辦文化、技能培訓班,積極為流動人口提供勞動技術、基礎文化等教育服務,提高其在求職中的競爭力。同時,運用電視、廣播、橫幅標語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流動人口的法律意識,使其清楚了解實施犯罪的后果嚴重性及需要承擔的刑事責任,并學會正確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

3、建立動態追蹤機制,加強外省籍流動人口管理

在做好流動人口基本信息登記、流入流出情況控制的基礎上,建立流動人口動態管理信息系統,將流動人口基本信息錄入電子系統中。各社區對轄區內流動人口后續工作生活情況進行定期不定期摸排、登記,掌握流動人口信息變動,及時對電子信息系統進行更新。針對信息系統中相關流動人口情況的變化,制定措施,提早預防,變被動為主動,減少外省籍流動人口犯罪的發生。

4、加強社會治安治理,加大對流動人口犯罪的震懾力

公安機關要加強綜合治安管理,特別是對犯罪多發地帶、地點的巡邏,在治安管理重點地區和犯罪多發、易發地段安裝電子監控設備,從軟件、硬件兩方面共同提高治安防控能力,減少犯罪可能性。針對外省籍流動人口犯罪中侵財性犯罪頻發的現象,公安機關可抓住這一突出問題,組織專項行動,集中打擊,從而震攝意圖犯罪的流動人口,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參考文獻

[1]麻國安《中國的流動人口與犯罪》 中國方正出版社

第4篇

關鍵詞:北京市;流動人口;分布;變化趨勢

引言

伴隨北京市城市化建設的深入及經濟的飛速發展,北京吸引來了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流動人口不流動”的特點致使北京市一些區域流動人口數量顯著高于戶籍人口數量,大規模的流動人口儼然轉變成北京市生產和服務活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流動人口對北京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兩級影響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熱點關注[1]。由此可見,對北京市流動人口的分布與變化趨勢展開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北京市流動人口變動歷程

北京市流動人口出現大規模變動起始于二十世紀70年代,在此之前流動人口變動持續處在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這與我國政策法規及經濟發展階段存在一定的關系。受流動人口屬于一個迅速轉變的群體影響,再加上現階段的流動人口登記、調查系統無法對流動人口變動狀況進行動態反映,使得社會對流動人口數量處在模糊的局面,就此問題出發,現將北京市流動人口變動歷史發展總體劃分成兩個歷程:

(一)1978~1992年――快速增長期。自二十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初,北京市流動人口出現大規模變動,這同樣與該時期特殊經濟政策及社會發展特征息息關聯。70年代末,我國推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極大增長,農業快速發展使得諸多農村勞動力剩余,再加上期間我國全面推行改革開放,為城市建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北京作為中國首都,城市建設發展自然被投入了大規模的力量,一方面城市建設顯著提升了北京市對外來人口的需求量,一方面大城市有著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和良好的生活品質,從而使得農村人員愿意到城市發展。由此該時期北京市流動人口數量自然快速增長,相關數據顯示1978~1992年期間,北京市流動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可達23.0%。

(二)1993年至今――震蕩上升期。自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北京市流動人口進一步增長,同時在變動期間,表現為震蕩上升的特征。90年代末,北京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致完善,再加上這一階段受金融危機影響,使得北京市流動人口產生一定回落。進入二十一世紀,伴隨流動人口政策的融合,更大規模的人口進入北京,2000年為256萬人,2005年變動至357萬人,2013年增長至803萬人,相較于2000年增長超過2倍之多。就當前發展趨勢而言,北京市流動人口上市趨勢顯著,且在未來一定階段內將繼續維持擴張趨勢。2005~2013年北京市流動人口占常住人口百分比表,見表1。

二、北京市流動人口空間分布

(一)各區縣流動人口數量空間分布特征及變化趨勢

流動人口在每一區縣分布存在差異,對2005、2007、2009、2011及2013年數據進行對比,可得知,流動人口多聚集于朝陽、豐臺、海淀三個區,且該三個區的流動人口總量超過北京市總量的一半。此外,通州、大興、順義和昌平四個區,它們的流動人口總量也超過了北京市總量的1/5。近些年來,流動人口總量絕對值增加最多的以朝陽、海定、昌平為代表,此外增加較多的還有豐臺、通州及大興等。中心城區諸如東城區、西城區流動人口總量絕對值則增加較少,自2010年開始總量還出現逐步降低趨勢。即便老城區存在這一變化趨勢,然而由于其總體面積小,使得老城區流動人口密度在所有區縣中還是位居前列[2]。

總的而言,絕大多數區縣流動人口絕對值均在增長。伴隨流動人口融合政策逐步推行,能夠預見未來一段時間里北京市各區縣流動人口依舊會陸續增長,且伴隨北京市中心地帶流動人口壓力的轉移,相對遠的區縣對應流動人口依舊會保持增長趨勢。

(二)各區域流動人口數量分布特征及變化趨勢

各區域流動人口數量分布特征以城鄉結合部為例,城鄉結合部作為流動人口主要聚集地局面仍舊為發生本質轉變。就北京市流動人口分布的歷史而言,城鄉結合部長時間以來一直是流動人口的主要聚集地。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顯示,城鄉結合部區域流動人口占流動人口總量達到74.5%;1997年外來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這一比例增長至79.3%;而到了201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該項比例則增長至83.5%[3]。

就城鄉結合部流動人口變化趨勢而言,即便北京市各級政府部門強化了對城鄉結合部流動人口的管理,然而受現如今北京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和城市經濟輻射水平提升影響,使得流動人動區域逐步朝不斷城鄉結合部地區轉移,尤其是部分新開發的區域;與此同時,新開發地區的發展一定程度使得周邊資源、環境得以改善,進而可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加大了流動人口向新開發地區轉移的吸引力。

(三)流動人口密度空間分布特征及變化趨勢

流動人口就業內部分化明顯,呈正“U”型行業分布特征。北京流動人口的就業分布中,一頭是高學歷人群集中于技術和知識密集型行業,例如,第三產業中的金融、科研及公共服務管理等行業,本科及以上流動人口接近半數集中在科教文衛和計算機信息軟件行業;另一頭是低學歷人群集中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例如,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流動人口從事第一和第二產業的比例較高,主要聚集的前三個行業領域是批發和零售業、建筑制造業和居民服務業;而流動人口就業的中間部分分布較少,主要由農林牧漁、房地產和公共管理及社會組織等行業構成。一方面,流動人口較少地集中于依賴土地的農林牧漁業;另一方面,流動人口較少地集中于以政府機關為代表的公共管理及社會組織,這些行業門檻相對較高,一般易為高學歷人口提供戶籍遷入的機會。由于流動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本地戶籍人口,很難跨過金融、科研、公共服務管理等行業的學歷門檻,因此多數只能從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從行業大類看,外來從業人口最多的行業分別是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等相對傳統的行業,可見,在勞動力市場中流動人口仍然處于相對劣勢地位,這種狀況主要與流動人口的人力資本有關[4]。

三、北京市流動人口空間分布與變化趨勢結論

(一)近郊區仍舊是流動人口的主要轉移區域。中關村科技園、CBD等綜合服務區很大一部分處在城鄉結合部的近郊區,容納有各式各樣城市功能的多中心區域,勢必進一步招徠流動人口轉移,尤其是高素質人才的轉移。

(二)北京市流動人口中以低端人群,也就是較低素質人群居多,也存在相對一部分流動人口文化水平和素質高,且在金融、高技術等產業活躍著。

(三)以北京、天津為圓點的周邊城市群建設,京津冀區域發展一體化,勢必能夠對流動人口朝北京市中心流入局面進行扭轉,從而進一步對北京中心區人口密度過高的問題進行緩解。

四、相關建議

(一)調整城市布局,引導流動人口分布

1、優化調整產業布局,促進流動人口朝遠郊地區轉移。北京的城鄉結合部聚集了大量流動人口,為此處公共資源、環境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可以通過對產業布局進行優化調整,引導流動人口朝遠郊地區轉移,一方面使得城鄉結合部資源、環境負擔得到緩解,一方面使得不良產業鏈滋生得到遏制。

2、強化郊區經濟發展,引導流動人口朝遠郊地區擴散。就業及生活成本是影響流動人員部分的關鍵因素。遠郊地區生活成本較市中心更低,適宜諸多流動人口居住,然而受該部分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影響,使得其對流動人口鮮有吸引力。鑒于此,應當大力發展遠郊新城及小城鎮,對其經濟發展方向予以確立,予以充足的發展空間,制定利好的優惠政策措施,全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引來城市中心流動人口[5]。

(二)強化對流動人口的管理與服務

1、提升對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的投入?,F如今,北京市及下轄區縣均設置了流動人口及出租房屋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在對組織機構進行落實的基礎上,還應當推行工作責任制,提升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制定實施一系列科學合理的管理與服務策略,變基礎流動人口管理被動為主動。

2、構建機制,強化培訓教育。推行以人為本、以房管人、以稅關房的模式,實現對流動人口與房屋的統一管理。每一社區要構建起流動人口管理站,各站還應當形成網絡,以對流動人口展開登記管理、服務。此外,還應當強化對流動人口的培育教育,諸如安全培訓、法律培訓及思想教育等,提升流動人口文明素質、法律意識,增強流動人員自我保護。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大規模的流動人口儼然轉變成北京市生產和服務活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流動人口對北京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這要求相關人員務必要不斷鉆研研究、總結經驗,清楚認識北京市流動人口變動歷程,全面分析北京市流動人口空間分布與變化趨勢,“調整城市布局,引導流動人口分布”、“強化對流動人口的管理與服務”等,積極促進北京市流動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 尹德挺,史毅,盧鐿逢.經濟發展、城市化與人口空間分布――基于北京、東京和多倫多的比較分析[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15,(06):83-91.

[2] 秦宏宇,劉昂.北京市流動人口的現狀、特點、趨勢與政策應對[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14,(02):89-96.

[3] Hu,F.,Xu,Z.Y.,& Chen,Y.Circular Migration or Permanent Stay Evidence from China's Rural-urban Migr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1,(20):64-74.

第5篇

關鍵詞:農村人口流動;區域經濟增長;灰色關聯度;勞動力流動效應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7.61,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20-5033-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0.071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Flow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aking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Qing1,JIAO Qing-xia1,2

(1. School of Economic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36 China;

2.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 The labor flow effect model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ntribution of rural labor flow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rey theory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rural flow popul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labor flow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very obviou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mean of 14.7%. It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flow popul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internal flow popul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flow rural labor and the internal flow rural labor flow to economic growth was basically sam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flow urban labor to economic growt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internal floating urban labor.

Key words: rural population flow;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labor flow effect model

1 文獻綜述

人口流動是社會經濟發展固有的現象,它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還會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1]。因此,許多學者對人口流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潛心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從研究的視覺來看基本可以分成以下三大類。

1)從區域經濟發展收斂性的視覺研究人口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然而,目前學術界對人口流動對地區差距影響的程度和趨勢的結論不一。許召元等[2]、嚴超等[3]認為人口流動可以改善地區資源配置,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距;段平忠等[4]基于對人均產出進行剝離的分析框架考察了在去掉人口遷移影響因素前后,中國的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人均產出及總產出的變化趨勢,以及由此帶來的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內部差距以及三大地帶間增長差距的變化,結果得出省際人口遷移擴大了東部、中部地區的內部差距、三大地帶間差距以及中國整體的地區差距,只有西部地區的內部差距因為受到人口遷移的影響而顯著地縮小了;逯進等[5]運用內生人口遷移經濟增長模型測算了近10多年來西部各省區省際人口遷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得出人口遷移對不同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是有差別的,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省際人口遷移伴隨有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趨同。

2)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視角來研究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王桂新等[6]考察了1995~2000年間中國省際人口遷移與東部地帶經濟發展的關系,發現省際遷移人口(外來勞動力)已成為推動東部地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外來勞動力彌補了東部地區本地勞動力供給的不足,推動東部地帶GDP增長了10%以上,對東部地帶GDP增長的貢獻度幾乎達15%。而且遷入人口規模越大,推動遷入地經濟發展的作用和貢獻就越大。段平忠等[7]通過建立人口流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計量模型對二者之間進行了定量的研究,得出人口流動對地區經濟發展貢獻顯著,但這種作用在不斷地減弱;趙翠紅[8]研究表明: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對河南經濟增長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1979~1998年間,河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GDP增長的貢獻約22.43%,而在經濟發展的平穩時期(1999~2005)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GDP增長的貢獻還高達20.43%;杜小敏等[9]的研究表明:人口流動對中國經濟整體來說是一種帕累托改進,人口流動對流出地經濟發展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人口流出對流出地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如預料的明顯。

3)從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區域內和區域間流動視角對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并且研究的地區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如李東[10]利用重慶市40個區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對重慶市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且重慶市區縣內人口流動對重慶經濟發展的貢獻高于流入人口但低于流出人口;馬金龍等[11]和劉美蓉等[12]對寧夏固原市和民族自治區的研究也得出流動人口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高度的關聯性的結論,但前者的研究表明區域間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優于區域內人口流動,而后者的結論則剛好與之相反。

縱觀已有文獻不難發現,學術界關于人口流動這一問題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家研究的角度、方法、區域、時間的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有所不同。而中國幅員遼闊,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特點各不相同,再加上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所以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很難被河南省直接借鑒。為了更好地了解河南省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為有關部門制定流動人口政策提供理論依據,本研究嘗試性地測度了進入新世紀來河南省農村人口流動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及其變化,并對不同類型的流動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進行定量的計算與比較。

2 經濟發展中農村勞動力流動效應測算

2.1 農村勞動力流動效應測算模型

假定國民經濟中只有農業(第一產業)和非農業兩個部門,則全社會總產出GDP(Y)和全社會從業人員(L)可以表示為:

Y=YA+YN (1)

L=LA+LN (2)

其中,YA、LA分別表示農業部門的產值和從業人員,YN、LN分別表示非農部門的產值和從業人員。

對(1)式兩邊同時除以L得:

■=■■+■(3)

即(3)式可以改寫為:

P=PAγA+PNγN (4)

式中,P、PA、PN代表勞動生產率,γA、γN分別代表農業與非農業部門從業人員所占的比重。

對(4)式兩邊關于時間求導并同時除以P得:

■=■■+■■+■■+■■(5)

即:mp=■mA+■mN+■mγ■+■mγ■(6)

式中,m代表增長率。由(6)式可以看出總勞動生產率的大小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是等式(6)右邊前兩項要素投入效應,一個是等式(6)右邊后兩項勞動力流動效應,即勞動在各部門之間的配置效應。若勞動力流動效應用N(P)來表示,則:

N(P)=■mγ■+■mγ■ (7)

又因為γA+γN=1,所以對此時兩邊關于時間求導可得:

γAmγA+γNmγN=0 (8)

將(8)式整理代入(7)式得:

N(P)=■γNmγ■ (9)

由(9)式可以看出,只要農業與非農業部門間勞動生產率存在差異,勞動力流動效應就會始終存在。

2.2 河南農村勞動力流動效應的測算與分析

為了解河南農村勞動流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首先利用(9)式來計算農村勞動力流動效應,然后再來測度勞動力轉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表1列出了經過處理后的不同時間點上不同部門勞動生產率狀況和就業狀況,由表1可以算出,從2000年到2011年,在這10多年中總勞動生產率、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以及非農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分別提高了216.59%、509.01%和130.87%,勞動力流動應為37.11%。勞動力流動對總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為17.1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14.72%;農村勞動力流動對農業和非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貢獻分別為28.41%和28.35%。由此可見,農業中存在剩余勞動力是農業部門生產率低下的一個主要原因,農村勞動力流動不僅有助于提高各部門的勞動生產率,而且在經濟增長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由表1中的數據還可以計算出各個時點上勞動力的流動效應以及勞動力流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計算結果見表2。由表2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流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基本上經歷了先增大而后又開始減小的過程,這主要是因為在新世紀的初期,一系列的體制改革促進了人口的流動,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的增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勞動力的資源配置越來越合理,勞動力轉移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逐漸變小。

由此可見,農村人口流動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增長。那么,不同類型的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又如何呢?下面從不同類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視角來分析農村勞動力流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3 省內、省際農村勞動力流動與經濟發展相關性比較分析

3.1 指標的選取與數據來源

由于勞動力流出對流出地來說影響較小,所以,關于不同類型農村勞動力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實證分析重點放在流入勞動力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上。選取反映河南省各地市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人均生產總值作為參考序列,記為X0;選取各地市的常住人口數、省內農村流動人口數、省內非農村流動人數、省內總流動人口數、外省流入農村人口數、外省流入非農村人口數、外省流入人口數、總流入人口數作為比較序列,分別記為X1、X2、X3、X4、X5、X6、X7、X8。計算所用的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數據來自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經濟發展狀況指標來自2011年《河南統計年鑒》。

3.2農村人口流動與河南經濟發展的關聯度分析

運用灰色關聯原理可以計算得到灰色關聯矩陣見表3,然后再利用灰色關聯度計算公式得到各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人均GDP的關聯度分別為:(0.6429,0.5625,0.6029,0.5957,0.5730,0.5204,0.5265,0.589 3)。

由計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流入人口對河南省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大。流入人口與人均GDP之間的關聯性較大,外來勞動力已經成為河南省各地市經濟發展主要力量之一;但是流入人口與人均GDP的關聯度為0.589,仍低于常住人口與人均GDP的關聯度0.64,這說明河南省地處中國的中部,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人口流入還不太頻繁,常住人口仍然是推動河南省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流入人口對經濟的推動力量與東部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省級流入人口與人均GDP的關聯度0.526 5低于省內流動人口與人均GDP的關聯度0.595 7,說明河南省吸引外省勞動力就業的能力還不夠強。

2)河南省內農村勞動力流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0.562 5)與省級農村勞動力流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0.573 0)相當。2010年河南省內流動農村勞動力的人數為808 924人,外省流到河南省的農村勞動力人數為110 772人,省內流動農村勞動力是省級流動農村勞動力的7.3倍,但是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卻小于省級農村勞動力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雖然人口流動有助于地區間的資源配置,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有利于提高人均產出水平,但是省內流動人口分布及其不均衡,流動人口多數流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比較高的地區。如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省內流動的農村勞動力僅占常住人口的0.86%,且省內農村勞動力流入鄭州市的高達總農村勞動力的30%,而流入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人數較少,例如流入商丘市的僅占總人數的1.2%,省內流動人口的規模相對較小且不平衡導致省內農村勞動力流動對促進人均GDP增長的作用有限。

3)省級城鎮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低于省內城鎮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省級城鎮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小于省內城鎮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外省城鎮人口流入河南省的數量遠小于省內城鎮流動人口數量,其數量僅為省內城鎮流動人口數的1/20,這再次說明河南省在吸納外來人員就業方面的能力較差;二是外來流入城鎮人口的質量低于省內城鎮流動人口的質量,2010年在外來城鎮流動人口中,讀過高中的外來城鎮人口占流入人口的比例為22.4%,比省內城鎮流動人口低近11個百分點,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占流入人數的24.9%。這說明受過高等教育的外省人口更傾向于流向經濟發展更好更快的地區,河南省吸納進來的就業勞動力的質量偏低。

4 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農村勞動力流動不僅有助于各部門以及總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縮小農業與非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差距,打破二元經濟結構的束縛;而且有助于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流動人口低于常住人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且不同類型的流動人口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也不同。為了更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1)創新人才引進機制,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提高吸納高素質、高技術水平人口流入的能力。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河南省人口流入還不夠頻繁,流入人口規模較小且文化素質技術水平不高。為此,河南省在消除影響人口流動壁壘的同時還應大力實施人才戰略計劃,建立更加合理、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為外來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引進本地區經濟發展所急需的人才以及高素質人才,改變流入人口文化素質技術水平低下的局面,逐步提升吸納高素質流動人口的能力,充分發揮省際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2)建立健全區域內人口流動的管理措施,積極組織協調和引導區域內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農村勞動力在區域內部的流動規模較小,僅占常住人口的0.86%,再加上人口流動分布得不均衡,大大影響了農村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因此各地區應不斷加大對人口流動的組織和協調,合理調控人口流動的規模、積極引導人口流動的流向。在促進區內人口流動方面可以借鑒重慶市的做法,即逐步將在城鎮具有相對穩定工作的農民工市民化,不斷完善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體制,大力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問題。關于人口流動分布不均勻的問題可以采取政府部門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相結合的方法來解決。政府部門對于流向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農民工可以給予一定補貼,降低他們的流動成本,對他們的流向給予一定的鼓勵;另外,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政府部門對于流入人口要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從而吸引人口流入。

參考文獻:

[1] 趙潤田.欠發達地區人口流動對經濟社會的雙重影響及對策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2(11):169-173.

[2] 許召元,李善同.區域間勞動力遷移對經濟增長和地區差距的影響[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2):38-51.

[3] 嚴 超,常志霄.中國省際勞動力遷移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1995-2005年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11(6):19-29.

[4] 段平忠,劉傳江.中國省際人口遷移對地區差距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11):60-67.

[5] 逯 進,樸明根.西部地區人口遷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演進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8(3):117-123.

[6] 王桂新,黃穎鈺.中國省際人口遷移與東部地帶的經濟發展:1995-2000[J].人口研究,2005(1):19-28.

[7] 段平忠,劉傳江.人口流動對經濟增長地區差距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2005(12):99-111.

[8] 趙翠紅.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河南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經緯,2007(3):73-76.

[9] 杜小敏,陳建寶.人口遷移與流動對我國各地區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J].人口研究,2010(5):77-88.

[10] 李 東.人口流動與重慶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西北人口,2009(3):4-9.

第6篇

【關鍵詞】 惠州市惠陽區;流動人口;未婚女性;人工流產;避孕知識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9.209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ontraceptive knowledge after artificial abortion by unmarried female amo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Huiyang district of Huizhou city WEN Hua-ying, WEI Ji-lian, YANG Xing-juan. Guangdong Huizhou City Huiyang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izhou 5162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contraceptive knowledge after artificial abortion by unmarried female amo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Huiyang district of Huizhou city,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reproductive health level in childbearing-age women. Methods Face-to-face questionnaire was taken to research contraceptive knowledge after artificial abortion by 660 unmarried female amo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Huiyang district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re were 69.55% of unmarried female among floating population knowing 11 contraceptive ways, such as intrauterine device and condom, 7.27% having detailed knowledge of application way, principle and relative merits, and 20.91% having no knowledge of the mentioned contraceptive way. There were 39.09% of the women gaining their knowledge from television or radio, 30.45% from newspaper, magazine, book and leaflet, 20.15% from network, and 10.30% from training class and advisory service. Conclusion Enhancement of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for unmarried female among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active promotion and publicity of contraceptive knowledge by family planning and health departments are necessary for reducing artificial abortion and repeated abortion rates, and improving reproductive health level.

【Key words】 Huiyang district of Huizhou city; Floating population; Unmarried female; Artificial abortion; Contraceptive knowledge

人工流產作為一種避孕失敗的補救措施, 是非意愿妊娠婦女的選擇, 但是女性在接受人工流產會導致并發癥的發生[1], 嚴重危害女性健康。本研究對惠陽區所有計劃生育服務點660例流動人口未婚女性的避孕情況進行調查訪問,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第7篇

關鍵詞:人口流失;老齡化;東北經濟

中圖分類號: F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7-0063-02

(一)人口流失降低GDP增速

經濟發展的速度與人口流動的變化互為作用。經濟發展速度越快,就業崗位越多,便越會吸引大量的人口流入,從而擴大需求,促進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當地GDP的收入。而經濟發展緩慢,則導致大量的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人口外流,流出地勞動力短缺,需求減少,進而拖累經濟的發展,GDP增長速度下降。流出的人口中,往往都是頭腦靈活、素質相對較高的年輕人,這部分人會給流入地的GDP貢獻力量,卻不利于流出地GDP的增長。

(二)人口流失加速流出地人口老齡化

在國際上,人口老齡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占比超過該地區總人口的 7%,則說明該國或地區的社會已經步入人口老齡化。在人口流動的過程中,青壯年占絕大多數,成為流動人口的主力軍,剩下老年人還留在原地,必然導致該地區人口的老齡化。

(三)人口流失增加社會保障壓力

人口外流,為流入地的經濟增長作出貢獻而減少了流出地稅收,使政府收入減少。而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就要求養老和醫療等方面的支出也要隨之增加。因此,老年人口撫養比重的增加直接增加社會撫養金,增加了社會的負擔。由于政府收入的減少,使得社會保障體系的財力支撐將面臨較大風險,財政負擔不斷加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的建立面臨較大的挑戰。

(一)東北地區人口流失現狀

根據2005―2011年東北三省人口流動的數據看出,遼寧省保持人口凈遷入發展態勢,并略有增長,而吉林、黑龍江兩省人口呈凈遷出態勢,且規模擴大明顯。從表1可看出,2005―2011年,遼寧省始終處于正的凈遷移率,并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吉林省從2005年的凈遷出率達到了1.37‰,2006―2008年凈遷出率有所減少但平均水平依然保持在0.48‰的增長趨勢,截至2011年凈遷出率已經是2007年的近3倍。表1可以看出,東北地區人口凈遷出規模呈現大幅增加的趨勢。

(二)東北地區人口流失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人口流失使得東北地區GDP增長緩慢

目前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形勢嚴峻。2014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GDP增速分別為5.8%、6.5%、5.6%,位列全國后5位,其中遼寧增速為近22年來最低,全國倒數第3。在2015年前3個季度中,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GDP增速分別下降至2.7%、6.3%、5.5%,在全國排在后5名的位置,遼寧省墊底。這一現象引起了國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再一次的高度重視,提出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

2.東北地區人口流失加速該地區人口老齡化

目前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流失已經成為東北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現象和人口環境。以黑龍江省為例,對比2002年與2012年人口老齡化情況,我們可以看到,2002年,65歲及以上人口的數量為240萬人,到2012年年底,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絕對數量已經增加到340.9萬人,占黑龍江省總人口的8.8%。10年中,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由6.2%增加至 8.8%。從這10年變化的數據中看出,2002―2012年,黑龍江省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均增長了7個百分點。據預測,到2020年,黑龍江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765萬,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9%; 2045年黑龍江省老齡化水平將可能達33%以上。

3.東北地區人口流失導致社保體系失衡

從東北三省來看,近年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雖然存在累計結余,但是黑龍江省在2012年已出現3億元的當期赤字,2013年進一步擴大到40.4 億元。東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老工業基地,年齡偏大的工人占多數的現象較為明顯。近年來,勞動力人口大量外流,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使得東北地區養老繳費在職職工與退休職工的比例失衡問題依然存在。根據統計年鑒數據,2013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養老繳費在職職工與離退休人員比分別為2.10、1.64和1.52,相比全國3.01的平均水平具有較大差距。這說明未來東北地區養老保險收支平衡問題將可能更為突出,隨著人口問題的日益嚴峻,社會保障基金體系運行也面臨更加巨大的財力支撐風險。

(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振興東北經濟

解決人口流失問題的關鍵在于經濟的發展。首先,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產業結構的調整是重新振興東北地區經濟的重要措施。東北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多為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企業,因此,為振興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成為重要舉措。其次,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是實現東北地區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增加就業機會

東北地區農村人口流失的最重要原因是存在剩余勞動力。在眾多的流動人口中,就其中部分中年人而言,從根本上并不愿意去外地謀生。因此,鄉鎮企業應為這部分勞動力提供機會。而大多數的鄉鎮企業規模較小,對剩余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因此為了能解決更多勞動力就業問題,就需不斷擴大鄉鎮企業規模,提高鄉鎮企業競爭力。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有利于推進現代農業和農村城鎮化的發展。鄉鎮企業會形成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減少農村人口的流出。

(三)加快推進公共財政均等化

加快公共財政均等化是減少人口流出的又一重要措施。以黑龍江省為例,由于當地財政緊張問題,出現拖欠教師工資和公積金以及養老保險等現象。為此,國家出臺很多振興東北的政策,從現實來看,這些政策很難扭轉東北地區經濟衰落的態勢,短期內也難以解決經濟下滑和經濟地位下降的局面。東北各省份中,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地區財政負擔相對過重以及公共服務保障資金不足的問題較為明顯,因此,國家和政府應從東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政府轉移支付的制度改革,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 段成榮,呂利丹,秦敏.東北振興與破解人口困局[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5,(7):64-67.

[2] 侯力,于瀟.東北地區突出性人口問題及其經濟社會影響[J].東北亞論壇,2015,(5):118-128.

[3] 郭亮.流動人口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J].中國統計,2013,(7):16-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城县| 寿宁县| 榆林市| 呼图壁县| 西和县| 亚东县| 高唐县| 唐山市| 汨罗市| 玉龙| 宜都市| 台北县| 绥宁县| 雷山县| 汉沽区| 丘北县| 玉田县| 扎鲁特旗| 浏阳市| 兴海县| 阿荣旗| 富锦市| 临西县| 铜陵市| 嘉兴市| 岑巩县| 台山市| 荆州市| 江北区| 织金县| 平江县| 凌海市| 五寨县| 沙河市| 隆林| 青河县| 阿坝县| 四会市| 昌图县| 左贡县|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