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家庭環境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4-01-05 17:05:00

序論:在您撰寫家庭環境的重要性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第1篇

【關鍵詞】家庭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

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的首個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作為大學生成長的首要場所,家長的知識水平、道德水平和家庭氛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我們通常所說的家庭環境包含三個方面:家庭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父母的人格因素。

一、家庭環境的重要性

在對人的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是最早的,也是影響最深的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家庭環境的良好和父母教養方式的科學性對青少年健康人格和健康行為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反之,若家庭環境存在一定問題或者父母教養方式欠缺則會使青少年表現出內向、孤僻,從而行為上會產生一些過激舉動。不同的教育環境必然產生不同的結果。

家庭環境對兒童健全人格構建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孩子的成長總是會被環境所影響,家庭教育環境,既包括家庭的物質環境,也包括精神環境。物質環境并不是指家庭裝修的氣派與否,相反整潔有序、健康向上的環境,孩子有屬于自己的天地和活動時間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更有利。家庭精神環境所包含的內容很多,它既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圍、價值取向、人際交往,同時也包括最近新聞上炒的火熱的家風家規、家庭氣氛等方面,對于孩子的人格而言,精神環境更重要。

家庭教養方式是影響其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家庭教養方式主要指的是父母撫養、教育子女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一般來講,可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專制型、保護型、放任型、民主型和混合型幾種。”在這些家庭教養方式中,民主型可以算得上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這就要求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但是在現實中,獨生子女較多,保護型教養方式占較大的比例,這就使孩子的依賴性較強。

家長的教育素質高低對孩子的生活觀念有極大的影響,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兒童的模仿強,所以在孩子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受父母影響非常大。比如如果父母為人熱情,做事比較認真,往往孩子們也表現的非常熱情、誠實、友愛;如若父母表現的心胸狹窄、斤斤計較,那么孩子如果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生活氛圍中,也極易形成狹隘的性格,將來走向社會也會逐漸養成占小便宜的習慣。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按年齡方面來看,他們是社會中群體中最健康的,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的自我意識正處于由不成熟到成熟階段,這個階段思想波動較大,在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缺乏客觀性、理智性和穩定性,極其容易出現異常的行為和不健康的心理。

(一)就業壓力大產生的心理問題

近年來隨著大學教育體制改革,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學生既承受經濟壓力又承受著社會競爭壓力,如果忽視它的存在,就有可能對學校、社會、家庭、個人形成危害。“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就業形式十分嚴峻。”但大部分大學生對就業單位的期望過高。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他們會出現焦慮,無形之中產生了極大心理壓力。很多學生則認為上了大學就等于進了天堂,整天渾渾噩噩,單純只是為了混張文憑。最后由于沒有一技之長,就業的時候就會不知所措,從而產生恐慌心理;還有的學生對自己定位不準,過高或者過低。另外,在就業過程中,攀比、從眾心理也很嚴重。大學生一般都愿意留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所以即使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單位,也不愿意降低自己期望的職位,這樣很容易產生偏執、虛偽等心理問題。

(二)生活不適應、學習目標不明確而產生心理困惑

高中時期的學習,目的性較強,大多數的大學生從小就被鼓勵考上一所好大學作為他們的終極目標,因此學習動力也相對充足。但是當進入大學,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同學沒有獨立生活的經驗,所以遇到困難的時候很難適應。進入大學以后,學業負擔加重使其心理承受很大的壓力。

(三)人際交往能力欠缺而產生心理問題

因為計劃生育的影響,獨生子女較多,這就導致他們在平常與他人接觸較少。大學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需要學會與他人交往,逐步向社會化邁進。但很多大學生很難融入大學生活,長期的嬌生慣養使得他們總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人,沒有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不善于與他人交往,這就導致人際交往方面存在障礙。

(四)家庭經濟困難導致的心理問題

由于社會分配不公導致收入懸殊較大,這一現象在校園里也是普遍存在的。對于高校的貧困生而言,這是較大的難題。同樣一個班級,有的同學花錢如流水。而那些貧困大學生生活上卻比較拮據。他們一方面要應對學業就業壓力,另一方面,還要應對學費和生活費的問題。正是這樣的狀況使他們產生消極悲觀的心態,從而導致他們的心理問題產生。

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策略和思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對其個人成長影響較大,而且給學校的教育工作、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也很大。因此全社會應集體應對,努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從家長角度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為家長而言,要懂得關懷孩子,要學會寬容孩子,也要對孩子必要約束。因為過分寬容會導致于溺愛,過分嚴格則會使孩子感到缺少關愛。有時候父母的贊美會對孩子發展有很大的幫助。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這是家長的義務。

(二)從學校角度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大學生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課程或者講座必不可少。具體內容應包括:如何應對壓力、如何處理人際關系以及如何進行自我學習、心理修養等。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識,在生活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心理訓練是指通過社會認同、自我識別、角色扮演等行為操練,增強學生的受挫力和自信心。讓學生在課堂訓練和角色扮演中獲得新的感受,并將感受帶回到生活實踐中加以鞏固,從而提高心理適應性。”作為輔導員而言,應不斷改進工作,對大學生進行三生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一個明確目標會使注意力轉移,也會產生內在驅動力,促使人積極向上,從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種心理壓力。

(三)從國家社會層面減輕學生心理的壓力

大學費用逐年高漲,對貧困生的壓力增大,作為國家而言,要加大對貧困生的補助力度,尤其是農村的大學生。吸收借鑒他國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模式,從源頭上解決學生學業壓力。加大對大學生就業扶持力度,增設就業崗位,支持自主創業,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障體系,實現大學生充分就業。

總而言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還是大學生自我教育,作為一名大學生要加強心理健康方面理論的學習,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論結構;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規范要求自己。對待挫折要樹立正確的觀點,理性調控情緒,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 龐躍輝等.大學生人格優化系統研[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

[3] 武永花.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0).

[4] 劉琳琳等.談心理健康教育對培養高素質人才重要作用[J].遼寧高職學報,2006(12).

[5] 朱光,李小文.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調適[J].高教研究,2011(4).

[6] 王昱蘅.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神州(下旬刊),2011(2).

第2篇

一、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

家庭的情緒氛圍是指家庭中占優勢的一般態度和感受,它是通過語言和人際氛圍構成的。這種氛圍直接影響著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的心理,尤其對孩子個性品格的形成特別有意義。如有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融洽,盡管有時發生意見,但在原則問題上是團結一致的,這樣在總占優勢的合作、諒解和氛圍下,不但使孩子學會了對人的互助、互愛、和作、諒解,使孩子的思維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諧發展,而且從中獲得安全感,形成樂于接受教育的自覺性。而在另一種家庭中,成員之間如同陌路人,爭吵不休,處事自私,互相折磨,家中猶如精神監獄———這樣家庭的孩子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們對事情冷漠、偏執、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遷移到別人身上發泄以求心理平衡。這樣的孩子容易犯罪鬧事,難于受教。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確處理家庭成員的互相關系,形成良好規范。如說話辦事不能以勢壓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樣教人,要相處和睦,尊老愛幼,語言文明,努力構建家庭的融洽氣氛,充分體現家庭是生活之港灣,才有助于孩子心理素質的形成。

二、父母良好的教養態度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結果,但孩子個性的缺陷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是父母所造成的,父母的教養態度,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專橫的遵循封建舊規的家庭。這類家庭常常強調輩份,強調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因此稍有不聽從就以懲罰。在這類父母持過分嚴厲的教養態度下,因此稍有不聽從就以懲罰。在這類父母的教養態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要看父母臉色做人,這就可能形成膽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獨立性,或者另一方面會形成暴戾、橫蠻、撒謊、逆反心理強,并往往會在捉弄別人,尋找報復中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

第二類是過分嬌龐,有求必應,家長只想為孩子提供無所不到的幫助和保護。由于父母過分包辦代替,使孩子養成極大的依賴性,就會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發脾氣、好夸口的品性。

第三類是放任自流,不過問的教養態度。這種忽略型家庭中孩子就會因為得不到關心得不到父愛與母愛而產生孤獨感,逐漸會形成富于攻擊、冷酷、自我顯示甚至放蕩的不良品質,常常會有情緒不安,反復無常,容易觸怒,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的心態。

第四類是以民主、平常的態度對待教育孩子,這類家庭中能忍耐、平等、隨和諒解、互相愛護、關心,父母能多給子女鼓勵和誘導,而對子女的缺點、錯誤能恰如其分地批評指正,提高子女的認識,改正缺點。這樣就逐漸培養了孩子對別人坦誠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熱情、能接受批評,經受壓力,關心他人,有獨立處事的能力。可見,不同類型的家庭的不同教養態度對兒童個性品格,心理素質的形成的影響是不同的。年輕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心骨,頂梁柱,是孩子言行舉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導者,孩子成長的責任人,因此有責任去構建良好的家庭環境,掌握正確的教養態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現———民主、和諧、平等的融洽氣氛,才能培養孩子講責任,講民主、講勤奮、講進步,不驕不寵,自尊自強的好品格。

三、家庭結構的變化是影響良好心理素質的嚴重障礙

近年來由于獨生子女的普遍,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的急劇變化,家庭結構也隨著發生變化,表現在單親家庭不斷出現,家庭結構的穩定正在動搖,再婚率不斷上升,伴隨而來的是家庭的解體與重構。家庭結構的變化,父母的離異,首當其沖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家庭的破裂使孩子賴以生存的家庭樂園一下子被破壞,家庭給予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和歸宿感一下子消失伴隨而來的卻是失去父或母,甚至失去雙親的痛苦,孩子成了父母的爭奪對象,出氣筒,或父母傾訴的對象或仲裁者,有時卻又成了雙親遺棄的物品,這些都給孩子心靈以極大的創傷,使孩子容易形成變態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他們愛親生父母,很難與繼父母相處,因此,他們或結伙離家出走,或寧可流落街頭也不回家,甚至打架、偷、搶,以發泄內心的情緒。這都嚴重障礙著孩子健康心理的發展。

第3篇

關鍵詞:家庭康復;精神分裂癥;措施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fter Discharge

WEI Yin-ling

(Lianyungang Convalescent Hospital,Lianyungang 222003,Jiang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amily rehabilitation on schizophrenia.Methods Choose the same hospital from 6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s to the family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of family rehabilitation group of families of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and to develop rehabilitation program, the nursing staff regular follow-up and in patients after discharge of 6 months and 12 months the spirit symptom rating table (BPRS) and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volume table (SDS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e disease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Results Family rehabilitation group patients in 6 months, 12 months of disease stability and recurre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Family rehabilit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ease after discharge.

Key words:Family rehabilitation;Schizophrenia;Measures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患病率、復發率、致殘率均較高,疾病負擔較重的慢性遷延性疾病。該病的患病率約占總人口的2%~5%,50%~80%的患者因復發而再住院[1]。大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經濟壓力特別大[2]。家庭康復在減少復發、減輕精神癥狀、提高社會功能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3-6]。專科護理人員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對出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屬給予指導和督促,有相當積極的作用[7],鑒此,筆者對2014年1月~12月出院3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屬給予家庭康復知識的指導。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入組標準:①家住連云港市區,符合CCMD-3的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病情處于康復期,精神癥狀基本消失、現實檢驗能力較好、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30分;③患者的主要照顧者為共同生活的父母或子女,經指導后能了解精神分裂癥的家庭康復知識;符合上述條件共有60例出院患者,隨機分為家庭康復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家庭康復組男14例,女16例,病程2~33個月,平均(13.87±4.93)個月,年齡18~59歲,平均(31.38±10.17)歲。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病程12~36個月,平均(14.26±4.64)個月,年齡18~59歲,平均(30.14±11.8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家庭康復組的患者在出院前期,由主管護師對家屬進行家庭康復知識培訓,根據患者綜合情況,和家人共同制定康復計劃,出院后進行定期家庭隨訪和家屬交流,1次/月,60~90 min/次,總結患者的情況,據實際指導并修改家庭康復計劃,指導家屬正確實施家庭康復措施;對照組則無專業人員參與指導家庭康復;在6個月和12個月時分別了解兩組患者的情況,并采用精神癥狀評定量表(BPRS)、社會功能缺陷篩查量表(SDSS)[8]對患者的癥狀和復況進行比較。

1.3家庭康復指導內容 主要由專業知識豐富的主管護師向家屬傳授精神分裂癥的康復知識與護理技能、生物學治療和心理治療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向家屬講解維持治療中應注意的問題,以便更好地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如有復發先兆,能及時增加安全藥量。癥狀明顯時,及時與醫院取得聯系,采取對癥治療。

家人態度、家庭環境、家庭氣氛、家庭指導方式、婚姻質量、家庭社會支持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的作用[9],強調家庭生活事件對患者家庭康復的重要意義等,結合家庭情況,指導家屬尊重、關心、理解患者和改善家庭成員間的交往方式,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督促患者積極主動參與社會組織活動,予以心理疏導,以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生活和社會功能的康復。

1.4家庭康復組采取的康復措施

1.4.1正確有效的心理疏導,消除患者心理困惑 康復期患者的心理變化和精神負擔是多種多樣的[10],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活動,使用傾聽技巧,及時給予心理的疏導,使患者能正確對待和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會自我舒緩和調適;增加社會交往機會,逐漸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1.4.2指導患者定時定量服藥,提高服藥依從性 臨床大量統計資料表明,大多數精神分裂癥的復發與自行停藥有關。堅持維持量服藥的患者復發率為40%。而沒堅持維持量服藥者復發率高達80%。因此,要讓患者知曉維持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

1.4.3充分發揮監護人的職能作用 首先協調好患者、家屬、單位三者之間的關系;調用社會保障支持系統力量和家庭關愛,幫助患者度過心理危機;提高價值感,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社會和家庭環境,切實起到監督和保護作用。

1.4.4擬訂和實施家庭康復計劃 由主管護師和家屬共同制定康復計劃,指導患者有計劃進行生活技能方面訓練,以實踐為主,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督促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如散步、晨練、家務活等。同時安排各種康復活動如下棋、手工制作等,充實一些輕松愉快的生活內容。達到維護健康、預防疾病、促使康復的目標。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量表評分情況,見表1、表2。

由表1、表2可以看出兩組患者在出院時的量表評分無顯著性差異,出院6個月、12個月兩組的BPRS評分有高度顯著性差異,SDSS評分在出院后6個月有顯著性差異(P

2.2比較兩組患者的病情反復情況 病情反復是指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減輕后消失至少2個月后再次出現,隨訪12個月中,家庭康復組有2例病情復發,復發率為6.67%;而對照組有10例病情復發,復發率為33.3%;提示有效的家庭康復措施對出院后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維持病情穩定有重要意義。

3結論

國內外的調查資料均表明,家庭成員對患者的不正確態度,生活中的不良心理應激均可影響患者的病情預后或導致復發[11]。近年來,WHO所做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精神分裂癥5年隨訪的研究結果表明,發達國家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良好者為5%~17%,預后差者為14%~40%,而發展中國家的患者預后良好者11%~42%,預后差者為10%~21%,提示發展中國家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社會支持對患者的預后有重要作用[12]。

綜上所述,對出院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行之有效的家庭康復,可顯著地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康復。只要精神科專業人員把患者住院期間的康復訓練與院外的家庭康復有機結合起來,將康復期患者控制在社區內,及時應用家庭康復措施和心理疏導,對于精神分裂癥的預防復發具有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鳴.衛生經濟分析在精神分裂癥研究中的應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8,8(增刊):26.

[2]張明園.精神分裂癥現代診療[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蒲金玉,張翠紅,劉寧,等.家庭護理干預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作用[J].護理學雜志,2003,18(3):163.

[4]詹來英,張麗,孫秀娟.技能訓練防止精神分裂癥復發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3,18(4):243.

[5]Anthong W A,Liberman R P.The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J].Schizophr Bull,1986,12:542.

[6]Strachan A M.Family intervention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Bull,1986,12:628.

[7]李蕓,徐清芝,宋金環,等.健康教育對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作用的研究[J].山東精神醫學,2004,(4):37-42.

[8]張明園.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J].上海精神醫學,1990,新2(增刊):59.

[9]王唯平,王仁峰,張淑珍,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婚姻質量的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5,(3):147-149.

[10]井霖源.精神科護理[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63.

第4篇

關鍵詞:原因;人際交往能力;相關性分析;措施

一、研究背景

中職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中職學生對人際關系開始有更多理智的思考,但不可否認中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受家庭軟環境影響,包括家庭環境的情況和父母的教養方式。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家庭中不正常關系,是產生精神和情緒的各種病態的肥沃的土壤。”部分家庭對子女不教育、不會教育的現象令人憂慮。在一個家庭中,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以愛為基礎的。愛實質上由“被愛”和“施愛”兩部分組成。凡是真誠的愛,都是雙向互助的,是在體驗中產生在交流中發展的。[1]但現實仍存在以下的問題導致學生出現不良人際關系的現象,其中包括:

1、父母忙于賺錢,對子女只愿出錢不愿花時間精力,把教育子女的責任推給學校,和子女的感情溝通越來越少,感情也越來越淡漠。這可能使子女感受不到來自家庭的關愛,遷移到與同學之間也難以有真正的關愛。在家里,沒有“被愛”,當然也不會去“施愛”,這使少數學生對他人關心的程度大大降低,在人際交往中產生對人“冷漠”的現象。

2、有的家庭對孩子只是“給予”,不講“回報”,不去指導孩子“施愛”,這種單向的半堵塞的愛,造成了孩子的情感畸形,只知叫父母關心自己,不知自己還應關心父母,更不知道關心別人。

3、有的家庭父母是絕對權威,孩子根本沒有發言權,這樣家庭的孩子大多比較內向,不愿和人交往。

4、有些父母有深深的生存危機,于是教育孩子,只有學習好,學個好專業,才能找個好飯碗,才能不像自己活得那么累,學習第一重要,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學生看到家里的實際情況,覺得父母講的也對,所以對家庭之外的人關心程度低,造成親子關系良好而與其他社會成員的關系淡漠,愿意和學習好的交往,缺乏廣泛交往、博取眾家之長的精神。[2]

二、研究結果

人際關系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個人情感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相互吸引與排斥的關系,反映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的親疏遠近距離。人際關系的好壞對正處于青春期的中職學生極為重要,他們渴望能受到同伴的喜歡和擁戴,而這一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是十分受家庭、學校、社會和個體自身特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本文僅從父母教養方式和家庭對這些學生的成長環境兩個方面對中職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進行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對象與方法

(1)對象。隨機抽桂林林業學校的幾個班級,學生共120名,有效問卷是86份。

(2)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學生根據統一指導語和程序填寫。

①父母教養方式評定。采用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M.BU),該量表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學C.Perlis等人編寫,我國岳冬梅等人翻譯與修訂。在使用中刪除了父因子Ⅳ和母因子(偏愛被試)這一項目,用以評價父母的教養態度和行為。問卷有66個項目,分為6個特征,分別是情感溫暖理解,懲罰嚴厲、過分干涉、偏愛被試、拒絕否認及過度保護。

②家庭成長環境評定。采用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ES―CV)。家庭環境量表是Moss等于1981年編制的。本量表分為十個分量表,分別評價10個不同的家庭社會和環境特征。這十個特征包括: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以及控制性。

③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評定。采用鄭口昌教授主編的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評定量表》。以班為單位,采用統一的指導語向學生說明調查的意義,然后由學生自行填寫量表,并現場收回。該量表共28個條目,對每個條目均劃分為“是”和“否”2個等級,分別評為1和0分。

(3)資料統計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三、討論

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家庭成長的環境對中職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非常重要。

1、中職學生人際關系的建立與家庭成長環境之間的關系

和諧、民主、溫暖的家庭環境利于中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或者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改善,其中父母對子女更多的關注,給予一定情感表達,而且要保持親密程度,適度的控制,建議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才能促進中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真正跨越式的發展。

2、中職學生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父母的教養方式之間的關系

從總體上看,積極的教養方式如情感溫暖、理解,有利于培養自己的孩子友好地與人相處、關心理解他人;而消極的教養方式如懲罰嚴厲、拒絕否認等易使孩子不相信他人、對人態度粗暴,甚至出現逆反心理;而過干涉、過保護又易使孩子缺少主見、盲從,經不起挫折的考驗。因此,應倡導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孩子能在感受父母關愛的同時.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在與他人交往中客觀地對待他人、關心幫助他人,從而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四、應對的策略

1、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

馬克思說:人“的發展取決于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發展。”因為學生在學校不只是要學知識、學思想,還要學做人,所以學校每時每刻都力求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環境,把心理健康教育體現在課程體系里,并融匯在學校各項工作中,有機滲透在學科教學活動中,注重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學校工作的始終,全面了解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行為到心理,使學生愿意親老師和領導,以誠相見,這樣,既調動了學生交往的主動性,并促使學生在交往中學會尊重別人,展現自己。[3]

另一個方面就是校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校在重視對學生開設心理輔導課的同時,更應該對家長開設有關相應的輔導。輔導的內容包括家庭教育的觀念、態度、作風和與子女溝通的技巧。因為建立民主型的親子關系是改善人際交往現象進行良好溝通的重要條件。我們完全可以像許多其他國家一樣,為了使父母更好地教育子女,首先加強對父母的教育,普及有關教育孩子的知識,成立各種家庭教育研究會、咨詢輔導點。[4]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孟母擇鄰”、“岳母刺字”等故事,這是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因為教育子女是個不斷要協商的過程,而且不時要重新調整與孩子發揚家庭民主,尊重子女人格,還學生一個和諧的大環境。

2、家庭方面營造民主、祥和的氣氛

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對學生形成良好人際交往品質的必要條件,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個性形成、知識、經驗、思想、品格、行為習慣、興趣愛好和特殊才能的形成發展有重要作用,所以作為家長,一方面要認識到自己養育子女的責任,既要“養”更要“育”,注意加強與子女的心靈溝通,如傾聽孩子的見解,給孩子一個平等的發言權,選好合適的時間,充滿慈愛和尊重,避免講傷心的話,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作為家長應及時地了解孩子的最新心理動向,并增進了父子感情。另一方面要注意優化養育孩子的方式,注重培養孩子好的交往觀念。在孩子:“被愛”即享受父母之愛時,就要教會孩子“施愛”即以同樣的愛回報父母,形成健康、完整、流動的愛。愛,只有流動起來,方能使孩子的愛不斷由“被愛”向“施愛”轉化,促使孩子在父母之愛的熏陶下,由感激父母、牽掛父母到想到為父母做事,回愛父母,這樣才能形成健康、熱情、親密、和諧的親子關系,才能使愛的境界不斷升華,由愛父母到愛老師愛同學愛其他人,形成良好的人格,成為孝敬父母、尊敬他人、善于同情的熱心人。[5]

3、加強對學生自身的教育

加強學生的自身修養是關鍵,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良好的社會環境、正確的學校教育、合理的家庭教育,這些都只為學生形成、發展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條件,關鍵還在于他們自己要愿意加強自我修養。愿意接受來自各方面的、有利于他們自身發展的教育,愿意嚴格要求自己,同時能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積累經驗,向既定的目標前進。讓學生之間領悟到人際關系好關鍵是靠自己真誠地付出,如懂得尊重、關心別人,對親人、朋友要坦誠想見,言而有信等,用真誠來換取友情。其次要學會主動地關心,幫助他人。特別是別人有困難時,應主動伸出熱忱之手,以熱情培養友情。再次對朋友之間的一些不同意見或小摩擦,不要斤斤計較,要學會諒解,以寬容來維護友情。

參考文獻

[1]鄭雪,主編?人格心理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129―141

[2]姜乾金,主編?醫學心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51―158

[3]張燕帛?常見心理問題及對策[J]?中國健康教育,2006,22(5):393

第5篇

關鍵詞:家庭環境;大學生閱讀;問卷調查;影響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67

閱讀是人們在學習與生活中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尤其是對于大學生而言,好的閱讀習慣能夠為學生們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對于學生們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有著重要意義,是學生追求成功、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是大學生學習與成才的重要基礎。

大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與其所在的家庭環境有著重要關系,因為閱讀習慣及行為的養成是從學生們幼兒時期就應該打下堅實基礎,而家庭是學生們能夠接觸書籍、了解閱讀的起點,因而家庭教育是學生們閱讀行為養成的第一重要因素,它的重要性是學校、朋友以及老師都不能代替的。中央教育研究所的一項教育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于促進學生智力、開拓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以及幫助學生們養成閱讀習慣都有意義重大,尤其是家庭中父母與孩子們的情感交流更是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促進因素。

而本研究試圖通過對江蘇省大學生閱讀現狀及其所在家庭環境的調查分析來進一步探究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相關影響,以期能夠幫助大學生的父母更好的確立家庭在大學生教育成長中的重要位置,積極參與到大學何時能們的閱讀教學之中,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與氛圍,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自主閱讀能力,為其日后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閱讀基礎。

1問題的提出

在現代社會,隨著教育體制的日益完善,家長們都會更愿意將孩子們的學習與成長完全托付給學校,從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單純的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物質基礎,這就造成了家庭與學生們學習生活的脫節。但是實際上,家庭才是學生們學習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相處的時間最長,而且耳濡目染都是家庭環境的細節和行為表現,這些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們閱讀習慣的養成。因為閱讀是需要環境作為支撐的,只有良好的家庭環境才能真正激發大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養成較好的閱讀行為習慣。因此研究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意義重大。

2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江蘇省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具體影響情況,主要研究目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調查了解江蘇省大學生閱讀習慣以及行為的具體現狀;

(2)調查了解大學生所處家庭環境對于其閱讀行為養成的主要影響方式;

(3)通過研究分析,認識到家庭環境主要影響因素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所起到的重要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大學生家庭閱讀環境的合理性建議。

3研究方法

3.1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的具體內容為江蘇省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所以本文主要采用分層隨機抽取的方法選取300名江蘇省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初步了解大學生閱讀的行為表現。并在此基礎上對這300名學生的家庭環境進行問卷調查與實際訪談,主要從認識態度、指導方法、支持以及參與程度四個方面去具體研究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養成的影響。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法,是在深入了解大學生閱讀行為以及家庭環境相關概念基礎上,進一步通過有效的問卷調查和實際訪談來對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進行系統分析。

4研究結果分析

4.1大學生閱讀行為現狀分析

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中僅有2265%的大學生具有相對良好的閱讀習慣,具有一定的自主閱讀能力,能夠通過閱讀提升自我的思想意識、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而42.52%的大學生整體閱讀行為表現一般,并不具備主動的閱讀習慣,只是被動的完成學校要求的閱讀作業,對于閱讀并沒有形成足夠的興趣,也沒有展現出足夠的熱情。其中還有32.83%的大學生閱讀行為表現較差,沒有絲毫自主閱讀的能力及習慣,甚至可以說極度討厭閱讀,不僅不會自發的通過閱讀提升自我修養,而且學校所要求的閱讀任務和閱讀要求也很少有完成的時候,整體閱讀狀態較差。從這一調查結果我們也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整體的閱讀行為表現并不理想,沒有體現出大學生應有的高度和狀態。

4.2對大學生家庭環境的調查研究

基于江蘇省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實際現狀,我們進一步對大學生家庭環境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研究。依據Williamson(2007)關于家庭環境對孩子教育成長影響的研究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知道,家庭環境對于孩子們學習與成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認識態度、指導方法、支持以及參與程度。因而本次研究也主要惱饉母齜矯嬲箍對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研究。

4.2.1認識態度

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被調查的家庭中能夠認識到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養成重要性的比例僅為35.01%,其中22.45%的家庭認為家庭環境是學生啟蒙教育的第一站,是孩子們閱讀智力萌芽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而作用相對顯著;而12.56%的家庭表示大學生從孩童到成才過程中接觸時間最長、受到影響最深的就是家庭環境,因而大學生是否會形成良好閱讀習慣與家庭的重視程度和文化氛圍密不可分,至關重要。但是具有這一意識的家庭從整體來看,還是較小的一部分比例,其中有9.64%的家庭認為大學生閱讀行為的養成與家庭環境關系一般,并沒有顯著影響。而其中認為家庭環境并不重要的家庭一共占比5535%,這部分家庭認為學生們閱讀行為的養成和良好學習習慣都是來自自身的努力和學校督導,家庭環境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這也是大多數家庭在對于學生們教育方面存在的誤區。

4.2.2指導方法

如圖3所示,通過對學生家庭的調查研究以及對于學生本人的實際訪談我們了解到,能夠持續的對子女進行閱讀指導,并為子女提供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閱讀行為引導的家庭在所有被調查家庭中僅占到1652%;而其中有33.67%的家庭父母只是偶爾會輔導子女學習,糾正子女錯誤的閱讀行為,督促并幫助孩子們養成正確的閱讀與學習習慣,但是并不經常,這部分家庭父母的重心還是以自己的工作為主,投入到孩子們閱讀學習中的精力畢竟有限;49.81%的家庭其父母對于子女從來沒有閱讀方面的教育輔導和方法指導,父母都是依賴于學校的教學來完成學生們的閱讀學習任務,而沒有為學生們提供濃厚的家庭閱讀文化氛圍,更沒有對孩子們的閱讀習慣進行督導和幫助。

4.2.3外支持

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各自的家庭對于其孩子閱讀的支持表現是不同的,其中大多數的家庭都是以最簡單的方式為孩子們提供閱讀支持,即為孩子們提供大量的閱讀與學習書籍,這部分家庭占比3252%,這也是為大學生營造了良好的讀書學習土壤;而經常帶孩子們參加讀書文化活動的家庭占比22.36%,這也是培養孩子們閱讀興趣的重要方法;但是能夠經常給予孩子們閱讀與學習上鼓勵和支持的家庭只占比16.75%;通過自己的閱讀行為為孩子們做出閱讀表率的家庭占比9.85%,所占比例都相對不高;甚至還有45.62%的家庭并沒有具體的行動來體現對于孩子們支持,這樣缺乏了家庭環境支持的大學生在其學習與成長的道路上就會更加困難,對于其閱讀習慣的養成也是極為不利的。

4.2.4參與程度

如圖5所示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家庭對于學生們閱讀的實際參與程度整體較低,只有25.65%的大學生家庭對于學生們閱讀行為有著較高的參與度;3203%的家庭參與程度一般;而其中42.32%的家庭都沒有顯著參與。而缺少了家庭的實際行動支持和閱讀參與,大學生的閱讀肯定會缺少方向和幫助,從而不

可能形成較好的行為習慣。

5結論

通過實際的調查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確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尤其是認識態度、指導方法、支持以及參與程度四個

方面都影響著大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認識態度能夠

幫助家庭正視對于子女閱讀的教學培養,形成家庭閱讀教育濃厚的氛圍;家庭正確的指導方法能夠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思考方式和行為習慣;而家庭環境中的支持更能幫助大學生從小就培養閱讀的興趣,積極參與閱讀文化活動,這對于大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都有著重要促進作用;家庭的參與程度更是實現

父母與孩子情感交流以及閱讀提升的重要渠道。所以應該尤其重視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重要影響和作用意義,從而更為有效的利用家庭環境去幫助大學生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實現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葉升蔚.大學生“微閱讀”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郵電大學,2016.

[2]師衍輝.大學生社會化閱讀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6.

[3]邱相彬,沈書生,徐曉拉.移動網絡環境下“淺閱讀”對“深閱讀”的影響分析――基于對浙江六所高校大學生的實證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01):7175.

第6篇

一、家庭環境對學生有著什么樣的影響?

1.家庭環境塑造著孩子的個性和人格。

著名教育家魯潔認為:“家庭不僅影響受教育者的在校學習,而且參入塑造他們的全部個性和人格行為,家庭教育復制著現實的社會關系,孕育著未來社會的風貌。”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家長的言傳身教,甚至一言一行都對子女的成長與學習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孩子住在公墓附近和集市旁邊,只能學著玩;只有到了學堂附近,才學習禮儀和要求上學,孟母三遷,說明古人早就認識到環境對于子女教育的重要。

2.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學生健康心靈的保障。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關心指導越多就越有利于個性的形成與發展。有了良好的個性,孩子的學習、生活都會向好的方面發展。良好的家風有助于孩子養成勤奮好學,勤儉節約,講究衛生等良好作風。幸福家庭的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優良的家庭環境。

二、當前家庭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

1.沒有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過分依賴于學校。

大部分學生家長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對子女教育負有責任,特別是農村家庭,家長認為只要讓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責任在老師、在學校。有個別家長遇上孩子間的爭鬧,理直氣壯地找老師說“為什么沒有把我的孩子管好!”有一部分父母或監護人教育理念差,認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兒孫自有兒孫福”。殊不知,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是家庭、是家長的一言一行,其次才是老師和學校。家長與教師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不能配合教師對孩子進行教育,構成了孩子教育上的短板。

2.親情缺失影響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在當前的社會大環境中,大部分農村小學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親情的關懷,成長中的心理需求無法滿足,造成不少學生孤獨、封閉、虛榮、過于敏感、過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讓個別學生產生仇視心理。隔代教育帶來了很多問題,年邁的祖父輩或其他監護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既沒有教育的精力,又缺乏教育的藝術。有的家長過分縱容子女,對于子女不正確的言行不管不問,放任自流,管教不嚴、一味縱容,認為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對孩子的愛,由此養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家長具有濃厚的封建家長意識,缺乏與孩子的交流,根本沒有與孩子溝通的意愿,對孩子動輒打罵、訓斥、體罰等。長此以往,孩子變得膽小、退縮、冷漠或以攻擊和敵意對待他人。這些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非常大,極大地影響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等。

3.過分重視成績而忽略德育。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制約,大部分家長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成績,而在他們眼中,往往是分數代表著一切,只關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過度看重學習成績、名次的位置,忽視了對孩子品德修養和心理素質的教育,忽視了健全人格、優良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家庭教育目標的偏離,使不少家長落入“重身體輕心理,重智育輕德育,重物質滿足輕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的誤區。有的家長對孩子采取物質刺激,考試取得名次或相應分數,均以物質獎勵,缺少對孩子正確的思想教育,這種“重智輕德”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一些孩子胸無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沒有把“學會做人”當做自己的首要任務,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加強思想道德的修養,思想品德素質較差。

三、積極創建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

俗話說: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造就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生,不良的家庭環境有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作為孩子的父母,如何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孩子在德、智、體方面全面發展,成為對國家、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是每個父母都應當深思熟慮的大事,家長要重視為孩子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1.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同時更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家長只有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與義務,才能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培養出合格的人才。教育孩子是每個家長的責任和義務,父母的言行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必須不斷學習家教知識,給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內涵與理念。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言一行、事事處處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要緊跟時展,不斷吸納新思想、樹立新觀念、研究新方法,做智慧型的家長。

2.創建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

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夫妻雙方要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自然會感到溫馨和幸福的。有的家庭夫妻不和,家庭中經常吵吵鬧鬧,孩子的心理就會感到很不安全、壓抑和焦慮。相反,有的家庭中經常充滿笑語和健康、美好的情趣,如利用假日開展家庭娛樂活動,利用雙休日全家人到大自然中去游玩,家人之間互敬互愛,如有一些小矛盾從不在孩子面前發難。孩子生活在這充滿歡樂和諧的家庭中,能從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3.愛而有度,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第7篇

關鍵詞:鈴木鎮一思想;家庭教育;幼兒發展

一、鈴木鎮一的家庭教育主要觀點

1.家庭環境在幼兒早期家庭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莫扎特教育風暴》一書中,鈴木鎮一強調了家庭教育對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每一個鮮活的事例,都讓我感覺到家庭環境就像一粒萌發的種子,在幼兒的身體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鈴木鎮一說:“天才和遺傳沒有任何關系,人是在對生存環境的不斷適應過程中不斷積累,慢慢地得到能力的。”“莫扎特和貝多芬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千年僅見的音樂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生長的家庭有著濃厚的音樂氛圍,父母從小的培養,使他們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假如他們不是處于最好的音樂環境之中,而且受到音樂才能出眾的人的精心教育,假如沒有這些后天因素,貝多芬和莫扎特也只能成為庸庸碌碌之輩。”這些觀點,都表明鈴木鎮一強調環境在幼兒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2.家庭環境對幼兒的個性發展有重要作用

鈴木鎮一強調,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和一張等待描繪的白紙一樣,根本沒有性格上的差別,不管是大方還是孤僻,嬰兒都不會有任何表現。因此,孩子的性格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在他們的生命力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慢慢生長出來的。也就是說,人的生命力在適應環境時表現出來的方式就是性格,而造成孩子不同性格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處于各種不同的成長環境。

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里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更多人的愛。這些愛讓這些“獨生子女”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自己是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別人都要滿足自己的愿望,否則都是自己的敵人。等他們長大了,他們會越來越發現,越來越多的人不會遂自己的心愿,自己沒有能力接受這個“沒有愛的世界”,他們開始逃避,開始反抗,漸漸地失去了斗志,就會選擇一種極端的方法解決所有的問題。

讓幼兒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中健康快樂、全面和諧地長大成人,是所有有責任心的父母必須盡到的責任;創造適合幼兒成長的良好的家庭環境,是所有合格的父母必須做到的。

二、鈴木鎮一家庭教育思想的啟示以及對它的思考

1.啟示

鈴木鎮一的家庭教育思想強調良好的家庭環境在幼兒一生發展中的作用,家庭環境是否適合幼兒的發展將決定幼兒將來的發展方向的好壞。所以,要做成功的合格的父母,一定要重視家庭環境對幼兒的重大影響,否則,孩子將會用一生的時間去彌補家庭環境給他帶來的不良影響。良好的家庭環境應該是充滿愛的,讓幼兒能夠充分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應該讓幼兒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信任和無條件的鼓勵,用心去發現孩子的真正需要,用心去發現作為父母,培養一個孩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想,應該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德行高尚的、優秀的、幸福的人。

2.思考

越來越多的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鋼琴課剛結束,還有圍棋課要上;舞蹈課剛結束,禮儀課又來了;今天有珠心算的課,明天還有演講班要上……這個時候幼兒沒有了自由,沒有了幸福玩耍的時間,小小的身軀卻要擔負如此大的學習負擔,這些小寶貝們到底是幸福的還是可憐的?與其說父母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還不如說父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給自己的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上各種興趣班,好像自己的孩子不上就覺得特別沒有面子。

父母培養孩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不就是讓他快樂健康地成長嗎?問一下自己,你的孩子現在快樂嗎?這些問題是值得每一個人深入思考的問題。

三、結束語

鈴木鎮一的家庭教育思想值得大家去思考,去進一步研究。關注孩子的需要,培養孩子的興趣,為孩子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去培養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會成為優秀的人。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溪县| 正阳县| 隆化县| 邹平县| 定州市| 崇仁县| 宝应县| 静宁县| 兴安盟| 千阳县| 怀宁县| 雷山县| 三河市| 寿光市| 靖边县| 安溪县| 宜宾县| 汽车| 仪征市| 平湖市| 揭阳市| 囊谦县| 土默特右旗| 阳高县| 栾城县| 永吉县| 太康县| 天等县| 蓝田县| 城步| 四平市| 景宁| 边坝县| 孟连| 平谷区| 巴林右旗| 个旧市| 洛浦县| 南投县| 台中市| 金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