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1 16:05:11
序論:在您撰寫發育生物學原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物;課程資源
初中生物課程是和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一門課程,其中生物課程資源是決定生物學課程目標能否有效達成的重要因素。只有將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與生物課堂教學緊密結合,才能優化生物課堂教學。我任教于一所農村中學,在學校的周圍有著豐富的生物教學資源,在農村學校,學生更接近大自然,平常能接觸到許多城市學校學生接觸不到的生物資源。農村周圍有許多的動植物,學生平時耳濡目染,積累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學校處于自然環境中,為生物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較好的條件。下面結合我幾年生物教學的經驗,就如何開發生物課程資源,優化生物課堂教學,談一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利用農村生物課程資源,做好生物實驗教學工作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初中生物教學尤其要重視實驗,發揮實驗的作用。近年來南京市對生物實驗教學管理越來越嚴謹,可見生物實驗的重要性,對于農村學校來說,進行生物實驗教學十分有利,在學校周圍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取材十分方便,而且很多學生在課余生活中與家人一起下過農田,養過家禽家畜,甚至下河撈過魚蝦,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地觀察到動植物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慣和各種行為,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生物學知識。這些學生在生物實驗課堂上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成為老師的好幫手。
根據農村生物資源的特征,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充分利用農村學校周圍生物資源豐富的優勢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教學。
如在單細胞生物教學過程中,我和學生一起去學校附近的水田去采集草履蟲,然后指導學生自己配置培養液培養草履蟲,通過采集過程,學生知道了草履蟲的生活環境,通過培養,了解了草履蟲的生活習性,最后利用顯微鏡觀察,掌握了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很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并且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激素調節一課中,我組織學生從學校前的小河中撈取了許多蝌蚪,分成兩組,一組添加甲狀腺激素,另一組不做任何處理,學生每天觀察,并且填寫觀察日記,在觀察過程中,不光了解了甲狀腺激素對生長發育的促進作用,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同時完整的記錄的青蛙的整個發育過程,從受精卵、蝌蚪、幼蛙直至成蛙的變態發育過程,為八年級上冊生物的生殖和發育打下了基礎,觀察完成后,再將青蛙放歸自然,使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得到了升華,一舉多得。
二、利用農村生物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農村中學由于受到教學資源欠缺、教學設備不足等因素的制約,很多教師上課時也只能是在講臺上講,學生學起來也覺得枯燥無味,不容易理解,教學效果不佳。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挖掘農村本地的一些生物資源,讓生物課堂從封閉走向開放,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在教 “五彩繽紛的植物世界”時,我就利用我校周邊的生物資源豐富的優勢,帶領學生到校園內外觀察各種植物,并比較它們的根、莖、葉或花、果實、種子的情況,再比較它們的生存環境的不同,通過觀察和比較,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這些生物的形態結構的異同點及其適應環境的特征,完成教學目標。
農村的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積累了不少生物知識,但是其中的道理他們又不能做出合理的解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聯合生產生活實際,對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很好的作用,例如講到“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應用”時,提出種地前為什么要松土?家里有蔬菜大棚的為什么晚上要降溫?家里移植一些新的植物為什么要帶土移植并去除部分葉等等,通過利用生物學知識來對學生原有的生活常識進行解釋答疑,可使學生學習勁頭更足,參與課堂的問題交流更積極。
這樣利用本地農村生物資源的優勢,讓學生走出教室,讓課堂融入大自然,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比以前濃了,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三、開辟第二課堂,開展課外教學
關鍵詞:高中生物;“錯題”資源;有效教學
學生在學習中犯錯是普遍的、必然的,而“錯誤中往往孕育著比正確更豐富的發現和創造因素”(波普爾)。教師應充分認識學生“錯題”在生物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將學生的“錯題”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挖掘“錯題”的價值,提升學生析錯、解錯、思錯的能力,深化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錯題”資源觀。
本文就學生“錯題”這一重要資源,結合我校近幾年的生物教學,談談本人對“高中生物學生‘錯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一些想法和嘗試。
一、“格物窮理”,樹立正確的“錯題”資源觀
錯誤是學習的必然產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錯題”是十分正常的。但由于受傳統課程觀的影響,部分教師對學生的“錯題”是深惡痛絕的,“把錯題看作是洪水猛獸”,對“錯題”唯恐避之不及。基于部分教師對“錯題”的這一認識,相應的導致學生也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錯題”,缺乏正視“錯題”、攻克“錯題”的信心和勇氣,也喪失了一次次良好的進行自我反思、總結和提升自我的機會。長此以往,“錯題”反復重演,一錯再錯,成為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進而引起學生否定自我、失去學習的信心。因此,教師應以平和的心態看待和接納學生的“錯題”,樹立正確的“錯題”資源觀。
“錯題”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對教師而言,通過對學生“錯題”的觀察、研究與分析,能夠找到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使教師的教更貼近學生學的實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對學生而言,“錯題”是在學生學和用的過程中衍生的,直接反映了學生在知識結構和知識運用上存在的問題,可引起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反思,而在析錯、改錯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知識結構得到完善,學習效果得到提高。
因此,要將“錯題”資源有效地利用起來,必須先進行“錯題是寶貴的資源”的理念宣傳,使師生能夠充分認識到“錯題”資源的價值,主動開發和利用“錯題”資源,提高利用“錯題”資源的能力。在實踐中,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組織師生閱讀錯題整理的有關書籍、請有經驗的老師和學生介紹錯題整理的體會、編輯“錯題本”等做法,逐步引導師生樹立了正確的“錯題”資源觀。
二、“錯中淘金”,努力開發“錯題”資源
“錯題是學生最原始、最樸實思想的顯露,這種思維和學習行為的真實暴露是一種不可忽視的隱形資源,是教師教學的目標所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錯題”進行設計,變“廢”為“寶”,把學生“錯題”開發成一種特殊的、重要的課程資源。
1.編制“錯題本”
“錯題本”的編制就是學生將平時作業和考試中犯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錯誤找出來,記錄下“錯題”原形,進行錯因的分析與訂正,并及時做好分類整理。通過編制“錯題本”,可以使學生正視自己的失誤和缺點,培養學生對“錯題”的收集和整理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編制“錯題本”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指導。一是“錯題”的收集和整理應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不要收集怪題、偏題,而在記錄錯題原形時要學會“剪切”和“粘貼”以節省學習時間和精力。二是要進行“錯題”的剖析。一道完善的“錯題”的應包括:①錯題原形;②試題立意簡析;③錯誤的歸因分析;④正確答案;⑤反思改進措施或變式訓練。這些內容其實就是一道“錯題”完整的分析解剖過程。三是要將“錯題”進行分類整理。“錯題本”的收集多半是根據時間來記錄的,這樣的收集不利于知識點的系統復習和后續的檢索,因此建議學生采用活頁記事本作為收集“錯題”的工具,一頁一題,既方便“錯題”的及時收集,又便于后期學習中按知識點進行分類整理,從中總結出該知識點常考的方式、出題的角度,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運用能力。
“錯題”樣本示例:
“錯題”來源:學生董XX 班級 高三(8) 成績 中等(優秀/中等/差) 收集時間 2015.12.20
“錯題”圖片:用手機拍攝
立意簡析:本題結合題圖在考查流經某一營養級的能量去路分析的同時考查了初級生產量、次級生產量、同化量、糞便量等概念。
錯因分析:概念不清,將次級生產量與初級生產量的概念相混淆;對某一營養級的能量去路分析發生錯誤,對糞便量的理解不夠,誤認為糞便量屬于當前營養級流向分解者的量。
教學對策:加強對圖解的分析和概念教學。
變式訓練:某同學繪制了如圖所示的能量流動圖解,其中W1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C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可表示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D1/W1
C.初級消費者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為(B2+C2+D2)
D.初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是C2的一部分
在學生編制“錯題集”的同時,教師也可以針對學生的一些共性問題編制電子“錯題庫”,專門摘錄學生出錯率高的題目。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便于教師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對這些題目進行系統的分類、整理,二是有利于教師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認識誤區,幫助教師能夠更加精準地把握學生學習的門脈。當然“錯題庫”的編制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資源的積累途徑,能為后續的教學提供反思與支撐,而更為重要的是給學生作出了表率,對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
2.用好“錯題本”
建立“錯題本”并非是難事,許多學校許多老師都曾要求學生這樣做。但要真正產生效益,關鍵在于用好“錯題本”。“錯題本”的最大作用在于讓學生反思錯因,吸取教訓,防止老錯重犯,一錯再錯。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經常用好“錯題”本,做到常看、常習、常思考、常交流。
⑴經常習閱。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理論,回顧以往的e誤可以促進記憶的強化,有助于避免重復發生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經常在空閑時間或備考復習時,拿出“錯題本”,翻閱一下,對“錯題”不防再做一做,使每一道“錯題”都發揮最大價值,提升學生對生物的感悟能力。
⑵經常反思。出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錯再錯。學生反復犯錯的根源在于缺乏對“錯題”的反思。學生只有經歷了由“誤”到“悟”的反思過程,彌補了基礎知識的不足和思維上的偏差,才能加深印象,提高對“誤”的免疫力。具體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開展了學生“錯題”日反思、周反思和月反思活動,并且要求認真填寫反思錄(見下表),從而對自己每日、每周、每月的糾錯效果進行總結。經過嘗試,發現此法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辨誤駁謬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生物悟性。
題號 錯解關鍵 錯解分析 正確解法 規律總結
⑶經常交流。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學生的“錯題”作為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相互交流,互相借鑒。對此,我在高三年級的生物教學中嘗試開展了“我的錯題我來講”的活動,具體安排如下:每節課以班級學號為順序安排一位學生,課前請他將準備與同學分享的“錯題”做成ppt,上課時前面的3―5分鐘就交由他來組織本節課的“錯題”教學。因為課堂的生成是不可預設的,所以每一位分享“錯題”的同學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以迎接同學們對他的“錯題”發起的挑戰。這樣的嘗試是有效果的,經過一年的嘗試,明顯提高同學們對題目立意的理解和對生物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同時在這一活動中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
三、“一石激浪”,積極利用“錯題”資源
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曾說過:“差錯人皆有之,而作為教師,對于學生的錯誤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諒的。”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利用學生學習中的“錯題”,將“錯題”有機地融入教學中,使“錯題”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載體。
1.借用“錯題”,鞏固知識
民諺有云:“聽過不如看過,看過不如做過,做過不如錯過。”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體驗與感悟,引領學生在觀察、比較、分析的過程中去發現錯誤的關鍵因子,從而不斷地完善和建構知識體系。
例如,我們在復習“遺傳規律”時發現學生在遺傳圖解書寫規范性上存在普遍問題,為此,我特意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學生習作,利用手機拍照制成ppt,設置“找碴”環節,通過同學們的合作、交流一起來發現自身在遺傳圖解書寫上存在的缺漏,并在此基礎上共同總結出“遺傳圖解的書寫要點”。而在后續的教學中,再利用這一要點去審視同學們的遺傳圖解,不斷的通過問題的發現來鞏固要點,幾次之后,同學們在寫遺傳圖解的時候已很難犯錯。
2.利用“錯題”,促成反思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純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復練習得以糾正,而必須依靠“自我否定”來引正。教師巧妙地挖掘“錯題”中能激活思維的認知生長點,牽而帶之,引而不發。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并引發觀念的沖突,實現知識內部的自我建構。
案例:曾經聽過一位年輕教師的一節習題講評課,課中涉及到2014年浙江理綜卷第30題的講評。該班學生在該題的第(1)小題中關于“氧化劑DCIP既可利用于顏色反應,還可作為_____”這一填空上錯誤率很高,什么樣的答案都有,唯獨沒有正確答案。為什么會這樣呢?教師請了幾位同學來闡述,同學們都茫然無措,沒有思緒。對此,教師請同學們將《必修1》課本翻到第86頁閱讀最后一段中文字,最后一起找到“NADPH 和NADH是同一類輔酶,都是氫的載體”這句話的,然后告知學生正確的答案,并強調這一答案來源于課本,請同學們要重視課本。那么這樣的分析于同學有沒有印象呢?當再次出現的時候是否可以避免錯誤了呢?2周以后當該題重新出現在鞏固練習中的時候,該班學生仍然不知道如何解答,錯誤率并沒有得到降低。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答案是顯然易見的,教師雖然引導學生翻了課本,找到了答案的原型,但是答案的給出并沒有引起學生的思考,沒有將題目的考核點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掛鉤,這樣的教學不能引起學生思維上的碰撞,自然達不成教學效果。如果教師在講評的時候能夠增加那么幾問:請同學們回顧光反應的知識,光反應過程中發生的化學變化主要有?你能寫一下嗎?希爾反應中DCIP又是被什么物質還原的呢?通過這些設問促成學生思考,學生就能自然地理解氧化劑DCIP與NADPH的作用相同,此時再引導學生看書,從而形成答案的合理表述。因為只有建立在學生深層次思考基礎上的知識,才能真正內化成學生己有的知識。
3.再用“錯題”,檢驗效果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困難多是可以克服的,只是在于他們所得到的幫助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應將“錯題”作為學生的糾錯資源、思維整合資源和能力成長資源,以促進他們的再成長。比如教師可以把有共性的“錯題”在一定時間內當作例題進行分析講解,把“錯題”中反饋出來的信息及時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學會思考、傾聽和研究。也可以將“錯題”編進后續的練習中,通過練習,使“錯題”重放,升華對錯誤的認識。但“錯題”的重現也要注意避免一味的簡單重現,以克服學生思維的僵化。在“錯題”的重現上,可以將相同一類的“錯題”進行整合,也可以以“錯題”中的錯點為契機,進行變式訓練,用以檢驗學習效果。
總之,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學生“錯題”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不但要要有容“錯”的雅量,更要有開發和利用“錯題”資源的慧眼,使“錯題”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高中生物;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
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具、儀器設備等有形物質資源,也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家長的支持態度和能力等無形的資源。課程資源是決定課程目標能否有效達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先進的課程資源積極開發新的課程,是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
普通高中的學生多數來自農村,學校也沒有完整實驗室,絕大多數學生家庭沒有電腦,因此對一些課程資源的利用和網上資料與信息的收集比較困難。作為生物教師,應挖掘一些隱性的課程資源,引導和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課程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目的地創設一定的情境,將抽象的、微觀的生物學知識形象化、細胞膜直觀化。
一、細胞膜與糖醋蒜
宿羊山鎮是大蒜生產基地,生產的大蒜名揚全省各地。在講到細胞膜的功能時,課前教師找到一名宿羊山鎮的同學了解糖醋蒜的制作過程,并讓其作為小老師在班上講述:將蒜曬一下使其失去一些水分后放入醋酸和蔗糖的混合液中,過10天左右辣辣的蒜就變成酸酸甜甜的糖醋蒜。這時教師可以提問蒜的味道為何改變,學生自然想到是醋酸和蔗糖進入蒜的細胞。教師馬上反問醋酸和蔗糖都是細胞不需要的,為什么能進去?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并和小老師進行討論、交流和咨詢,結果一致認為混合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死亡,細胞膜失去選擇透過性,醋酸和蔗糖進入細胞而成。
這樣,讓部分學生先學,帶動另一部分學生,更容易貼近學生的思維,而非將教師的思維強加于學生,能使學生間有更多的相互交流、合作、創造和諧發展的環境。通過這樣的活動與當地生產實踐相結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生物走向生活,使學生學以致用。
二、呼吸作用與農業生產
呼吸作用一直是考試的重難點,學生對其原理及應用不易掌握。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從具體的農業生產實踐來具體分析。在學習本章之前先布置下列問題:(1)秋天收玉米之前,很多農民為什么要摘除一些變黃的老葉?(2)水稻的種植過程中為何要定期排水?(3)水果和蔬菜有哪些儲存方法?(4)糧食的儲存方法和原理是否與水果蔬菜相同?讓學生帶著問題回家咨詢、走訪,回校分組討論。
在講析呼吸作用的原理與應用時,教師讓學生呈現各組討論的結果。這樣,根據農村日常生活的事例,充分利用學生掌握的知識再次挖掘學習潛力,誘發內在動力,調動學生主體參與、合作學習,能促使學生以最佳的情緒狀態投入到學習中,不僅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實現了由“樂學”到“會學”的有機統一。
三、光合作用與農業生產
在學習光合作用時,根據教學要求和教師的建議,把各鄉鎮的同學分在一組,在雙休日回到家里進行實地調查分析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調查內容:本地主要栽培的農作物、大棚蔬菜的種類等。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農作物栽培的技術和措施。
本次調查發現:本地栽培的農作物有水稻、小麥、油菜、黃豆、蠶豆等;大棚中主要種植的是一些反季節蔬菜等。
通過訪談、觀察,我們了解了農作物栽培上的很多技術和措施。與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強度相關的措施有:(1)保持一定株距和行距,保持通風。(2)大棚二氧化碳發生器或多施農家肥。(3)合理灌溉。(4)使用復合肥。
通過分析多種措施的原理和本次調查的驗證,讓學生意識到平常的生活和生產實際中蘊含著很多的科學道理,要善于從熟悉的事物中學習。
四、頂端優勢與水杉、銀杏
港上鎮是銀杏之鄉,因“天下銀杏第一鎮”而遠近聞名。在學習植物激素時,當教師講到頂端優勢時,可以讓此鎮的學生介紹銀杏的形狀及果實采摘的情況,其他同學討論其頂端優勢是保留還是破除,然后再肯定是破除。
邳縣——蒼山是一條水杉路,素有“天下水杉第一路”之稱,可以說是馳名中外。教師可讓學生根據水杉的形狀以及作用和保護措施,知道要保留頂端優勢。
這樣,通過實物與部分學生具備的原有的知識、其他學生渴望了解的基礎上,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腐乳與發酵技術
《新課程標準》要求從生活的生物技術入手,讓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實現學習的自我構建到自我生成,進而讓學生了解生物技術離我們很近,就在我們生活中。
在選修1的發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中有腐乳的制作。八義集鎮的腐乳可以說是“臭名遠揚”。為此,教師找了幾個八義集鎮的同學,向他們了解腐乳的制作過程,并結合教材進行了整理。在學習時,教師先買幾塊普通的豆腐和腐乳,課堂上讓其中一位同學講述腐乳的制作過程:讓豆腐塊長出毛霉——加鹽腌制——加入鹵湯裝瓶——密封。學生提問:本地有兩種豆腐,是用老豆腐還是嫩豆腐?加鹽多少有要求嗎?通過討論得出答案:用含水量少的老豆腐,水分過多腐乳不易形成;豆腐和鹽的比例為5∶1,要分層加鹽,隨著層的增加而增加鹽量。最后,學生再根據教材討論鹵湯的配制。
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于改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課程,使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知識的共同構建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周美珍,等.生物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胡繼飛,陳雪梅.生物教育科研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Abstract: Public universitie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students,the special requests for students here ask police management to be a necessity,and strict police management can regulate sutdents' behaviors,actions and ideas to encourage them to success.
關鍵詞: 警務化管理; 學生;個性發展
Key words: police management; students; character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1-0179-01
1重視警務化管理與學生個性協調發展的必然性
1.1 警務化管理的意義公安院校是為我國的人民警察培養后備人才的院校,作為武裝性質的人民民主的重要工具,各個公安院校一定要嚴格管理,嚴格監督,使整個人民警察隊伍的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所以,在各個公安院校在進行日常的文化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的同時,還必須堅持“從嚴治警,從嚴治校”的方針,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建立一套系統的警務化管理制度。警務化管理對我國公安院校的長期發展,為我國培養合格的人民警察,提高我國人民警察的總體水平有重要意義。
1.2 警務化管理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前提警務化管理對于加強對公安院校學生警察意識的培養,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公安院校要培養適應時展的預備人民警察,因此他們從入校的那天起就受到警察理念,警察思想的熏陶,這樣的環境下使學員更能夠塑造出學員的警察意識,使他們更能夠堅定自己人民警察的立場。實行警務化管理能夠使學員始終保持優良的職業作風和保持嚴格的紀律性,經過長期的警務化管理,能夠使學員在以后的工作中自主的保持自己的紀律性,形成了忠誠、堅毅、吃苦耐勞的警察品格。這是警察院校與其他普通院校在管理方面的最大的不同點。公安院校有其行業特點,所以在警察院校進行警務化管理的同時還要注重學員的個性發展,在警務化管理的前提下為學員提供足夠的個性發展空間,為學員提供展示自己個性的平臺。有時候,學員的個性發展違背了警務化管理的要求,這就需要學員的個性發展服從于院校的警務化管理,要讓警務化管理去約束學員的個性發展,沒有警務化管理的個性發展,就會使學員失去嚴明的紀律性,失去警務化管理的意義。
2正確處理好學生個性發展與警務化管理的辯證關系
2.1 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是一種相對封閉的管理,它通過對學員進行嚴格的訓練和管理,為學生營造一個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有令則行、有禁則止的校園環境,提高學員的警察素質的培養。這種管理模式并不等同于封閉辦學。我校長期以來通過開放辦學,使得院校的教學質量,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都明顯提高。我校與多個單位建立實習基地,其中包括深圳。通過實行學警結合,校局互動的辦學模式,讓學生實踐鍛煉中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個性發展,發揮學生個人的潛能搭建平臺。通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并學習公安人員的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學員的警察職業技能的提升。
2.2 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的顯著特點是強調嚴明的紀律,強調集體行為的統一規范,強調制度條例的約束等,這對于學生個性的彰顯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現代高等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突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因此,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需要創新機制,將紀律的規范性、行動的統一性、行為的約束性與培養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首先警務化管理主要通過隊列操課、一日生活制度、請銷假制度等載體來體現,并且通過經常性的檢查來貫徹落實。在某種程度上,警務化管理容易導致學生自我管理的弱化。因此,學校在嚴格管理、嚴格訓練中,十分注意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讓學生在警務化管理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高。校團委和各大隊建立了如督察隊等學生自治組織,讓學生參與到警務化管理中來,充分發揮學生在管理中的主觀能動性,在警務化管理中體現學生主體性,使學生更加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更加明確學習目的,自覺性更強,更能有效地自覺進行警察意識的培養和鍛煉。其次,積極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精力有宣泄之道身心有釋放之所。所有這些,都使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有發揮之地,同時自身的組織策劃宣傳發動使學生在邏輯思維言語表達文字寫作特長技能等才能在活動中得到全面調動提高。
2.3 社會發展、競爭激烈、學業壓力、艱苦警訓等帶來學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在嚴格的警務化管理面前易感到更大壓力,以至違反規章,所以我們在嚴格在警務化管理同時,建立關懷、人文管理意識。管理要有針對性,要深入學生內心,同時把學生看作是同學、朋友進行平等交流、對話。讓學生從管理中學會服從,學會尊重人,學會處事的方法原則,這不是不講管理原則,而是嚴格管理的另一面。學生從學校接受到管理嚴格無情的一面,又接受到管理寬懷感性的一面。
在公安院校強調嚴格管理的同時,更要充分注重學生個體發展,堅持警務化管理與個性發展相統一,警務化管理與學生個體發展在公安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不是對立而是完全可以統一的。高素質創新性人才是一種綜合性人才,他不僅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技智能素質、社科人文素質、個性心理素質,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樹立科學發展觀,不斷創新和完善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機制,在警務化管理與學生個性發展的和諧統一中培養創新能力,適應培養公安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是公安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陳卓.從幾件小事看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教育研究,2007,(10).
[2]裴仁昌.也談警務化管理與學生發展.浙江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5).
[3]韋志兆.論警務化管理與學生個性發展.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
[4]胡宇南.淺論公安院校學生警察意識的培養.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08,(4).
[5]陳小冰.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與學生個體發展.江蘇警官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
一、課程資源的開發是為了學生的發展
教學改革應該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展,同時也應該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校內外各種資源的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師在面對各種資源,各種信息的時候,該怎么去挑選、處理這些信息資源呢?教師要從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角度去考慮。那些能體現社會政治、經濟、科學發展需求的,有利于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實踐、探究的信息資料,教師在教學中都要應用和開發。
當學生能夠在任何時候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的時候,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就得到了真正的體現。開發課程資源的最終目的應是使學生成為課程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學會主動地、創造性地利用課程資源為自身的學習、實踐、探究性活動服務。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要促進教師的發展
新課程對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教師應該具備課程資源開發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開發者。由此可見,教師是構成課程實施過程中最有價值的課程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在自然界和社會的大環境中學習生物學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科學素養。生物學教師還要具備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開發和選擇課程資源的能力,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的潛力。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擴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面對眾多的課程資源如何選擇、利用,是對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重要挑戰。
三、學校生物學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學校提供的課程資源占據著主要的地位。除了生物學課程資源外,教師還應該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積極開發適合于中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課程資源。當前,生物學是科學的前沿學科,教師如果只靠教材上的內容,是無法滿足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渴求的。
因此,教師除了利用校內的生物實驗室和相應的儀器設備外,還應當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館、生物學教學軟件、生物學圖書及報刊和各種生物學實踐基地。學校要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調整圖書結構,改變服務方式,為學生服務。校內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教師要樹立全新的現代教育理念,根據學校的特點,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充分地挖掘和利用。
作為一個現代的公民,掌握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新課改的理念下,生物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一支粉筆加一塊黑板。教師應該善于應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向學生提供豐富的生物信息,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掌握利用好各種信息和信息的處理能力。比如,利用網絡搜索信息,使學生能從因特網上得到各種學習信息,這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能力的幫助很大。學生如果能利用好教材外的學習資源,就不僅能更好地掌握課本上的知識,擴大知識面,而且能激發學習興趣。
四、校內生物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的基本要求
1.加強探究性實驗資源的建設
傳統的中學生物實驗室多是為做驗證性的實驗而建設的,當教師要求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時,這樣的實驗室設備可能無法滿足要求。所以教師應對現有的實驗室加以改造,一方面可對現有的儀器進行改進,增添新的實驗器材,另一方面應開發多種形式的實驗資源,以支持學生隨堂探究實驗和課外動手實驗。教師利用簡易材料自制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可以豐富生物學實驗教學資源,例如可以利用廢舊的泡沫、塑料制作生物學模型和教具。教師還可指導學生自制教具、學具,這樣不僅能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增加其技能,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開發探究性生物實驗資源,還可以通過營造實驗環境氛圍來實現。教師可在實驗室里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將生物學最近的新發現、新進展的研究成果陳列出來;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制作的模型、標本展示出來;學生可親自養殖動物、種植花草……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實驗室中感悟生物世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
2.開發來自學生的課程資源
(1)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搜集的信息途徑很多,但如果向學生提供脫離他們生活實際的、很深奧的信息,就不利于學生掌握生物知識。因此,教師要善于向學生提供那些與生活聯系很密切的信息。
如教師可結合生物教學開展調查家庭種植花卉、植物的種類,分析家庭垃圾的類型和分類處理的方法等活動,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決策意識和生物科學的素養。
關鍵詞:生物教學;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教學質量;課外教學;實驗教學
在農村中學生物教學中存在不少劣勢,首先,教育經費比較少、教學設備差。其次,在農村大部分地區沒有網絡,所以無法利用網絡資源學習生物知識。但是,農村中學也有好的方面,那就是相比城區中學更接近大自然,農村有很多動物、植物,這本身就是一個生物教學資源,這也是農村開辟生物課外活動的比較有利的條件。下面筆者就如何利用農村生物教學資源,改進生物課程教學,談一些自己的建議。
一、利用農村生物資源優勢,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對于初一學生來說,他們缺乏生物基礎知識,教師如果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不利于生物教學,教學成績會比較差。在進行新課教學時,教師采用直觀手段導入新的教學內容,這有利于學生對新課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農村可以說是一座種類繁多、隨手可取的生物材料庫。比如,生物教材中介紹的很多植物,在學校周圍就能看到的。在講“葉的形態”時,上課前讓每個學生各采5片不同形態的葉子,上課時對照掛圖結合課本的內容提問,先讓學生回答自己手中葉片的名稱及形態,教師在旁稍引導,學生很輕松就理解了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記憶。
利用農村生物資源,引導學生對實物的觀察、思考,可讓學生輕松掌握生物知識。
二、開辟“田野課堂”,開展課外教學
學生課外活動內容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和延伸。通過課外活動可以有效地將書本所學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把大自然的見聞和疑問用所學知識進行研究和探討,這樣學生會感到新鮮有趣。課外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可以是采集制作標本,也可以是培植與教學相關的植物,抑或者是開展生物智力競賽。這些課外內容的開展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三、利用農村生物資源,做好生物實驗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要想發揮實驗的重要作用,必須充分重視生物實驗教學。農村中學進行實驗教學是非常便利的。如,學生幫助父母養雞、養豬,種植水稻、蔬菜等農作物。學生在勞作中有意無意地觀察到動植物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慣。這些農村學生把寶貴的經驗帶到學校,充實了教學內容。
關鍵詞: 獨立學院英語專業 寫作問題 語法錯誤
英語寫作是一項能夠客觀反映學生思維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技能,也是一種很難習得的技能。寫作遠比聽、說、讀困難許多,從根本上看,寫作起碼要協調兩種本身就已經很不容易的技能――想明白和寫清楚。寫清楚不僅要具備詞匯、語法、修辭等知識,還要有組織語篇的能力。本文將對寫作中常見語法錯誤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一、語法錯誤的主要類型
1.主謂不一致。
主謂一致指“人稱”和“數”方面的一致關系。學生往往在復雜的結構和長主語的干擾之下,寫謂語的時候主語就很容易被忽視而造成主謂不一致的現象。
首先,這里指的復雜結構是指幾個會將主謂隔開的特殊結構。例如:插入成分,定語從句,同位語或同位語從句。在寫作的過程當中,每每遇到以上幾種情況的時候,回頭重新找主語是必需的工作。例如:Thomas Edison,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scientists,is a brilliant inventor.這里在寫完第二個逗號的時候,就應該回過頭來看看原始主語,而不能入成分中的scientists所蒙蔽。所以,每當遇到謂語時,重新審視主語是很重要的。
其次,能夠對主謂一致產生阻礙的長主語主要是指以下兩種:
(1)主語后帶“of/in介詞短語修飾”。Of的出現就會導致謂語遇到的最近的一個名詞不是of之前真正的主語。例如:The most favorable food of those boring people is stake.這里,謂語is是food而不是of之后的people所決定的are.
(2)主語后帶定語從句。定語從句出現在主語修飾語中一方面造成了主語和謂語間隔距離太遠,另一方面使得主語既長又復雜。如此,雙管齊下謂語要想和主語一致就難上加難了。例如:The idea which used to solve many emergent cases has been proved to be impractical nowadays.顯然,has之前的定語從句對謂語的選擇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2.時態錯誤。
中文里沒有時態的區分,而英語的動詞有十六種時態的變換。動詞時態的錯誤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動詞時態錯誤,比如:He catch a cold last week.其中catch就是時態錯誤。第二類是動詞時態形式的錯誤,比如:He catched a cold last week.其中catched就是動詞形式的錯誤。catch的正確過去式為caught。
3.非謂語動詞使用的錯誤。
由于學生對非謂語動詞的概念不清楚,對不定式、分詞、動名詞的用法不明白,對句子的結構分析不正確,常把非謂語動詞誤用作謂語動詞。學生不知道在句子中謂語動詞只能有一個,如果另外一個動詞出現,這個動詞就有三種情況;一是并列謂語,但是這時候必須有連詞,如and,but等;二是出現在從句里面;三是以分詞形式出現,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還有不定式。現在分詞有主動語態和進行時的含義,而過去分詞有被動語態和完成時的含義,不定式有將來時態的意義。例如:In the museum there are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look at.此句已有謂語動詞there are,用來修飾things,缺的是后置定語,所以應該改為to look at。再如,I am looking forward to see you.Look forward to是一個固定短語,后接動名詞。
4.名詞單復數錯誤。
英語的名詞復數除單復數一致的名詞外,其余名詞復數形態都會有所變化。而漢語里只有“們”算得上是復數后綴,但它一般只能跟在人稱代詞你、我、他、它和人稱名詞(如學生們)之后,使用范圍較小,不像英語里的復數后綴s或者es可與大多數可數名詞搭配。因此,英語初學者常會造出像We are student.這樣的句子。因為漢語里“我們是學生”中“學生”未發生形態變化。再如英語人稱代詞有主賓格之分,he是主格,賓格是him,而漢語人稱代詞主賓格一樣,這也使得中國學生在學英語時常常主賓不分。
5.連詞的錯誤。
連詞主要有兩種,即并列連詞和從屬連詞。考查點主要是并列連詞(分遞進式,轉折式,選擇式和因果式)之間的誤用(主要是but與so,and之間的誤用),從屬連詞之間的誤用,以及并列連詞與從屬連詞之間的誤用等。
例如,He had little to eat and a large house to live in.這里表示的轉折關系,應該使用but。
He had no sooner arrived when he fell in.從屬連詞搭配使用錯誤,when應該改為than。
二、相應的教學策略
1.增加學生語言輸入,擴大學生閱讀量。
學生語言信息輸出的根本前提是語言信息的大量輸入和高質量輸入。只有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語言素材或思想感受,掌握了準確的語法結構和詞匯,見過很多地道的英語語言現象之后,才能進行有效的寫作。擴大學生閱讀量,在閱讀訓練中,學生可以得到詞、句、段、篇的訓練,逐步積累反映客觀事物的詞語,認識遣詞造句,句子表達思想感情的種種方式,了解文字怎樣確定中心,怎么連句成段。積累語言素材,優美的語句表達,吸取有用的語言和較多的英語習慣用法,等等。
2.加強詞匯語法的強化訓練。
語法是寫作的靈魂。英語五大基本句型的詳細講解,在此基礎上進行主從復合句的練習。從句的寫法在英語寫作中極其重要,教師必須加強從句的講解,才能讓學生在運用時減少句式結構上的錯誤。
3.合理利用范文,根據模板大量仿寫。
閱讀是寫作最好的抓手。認真模仿和仿寫閱讀文章中的詞句用法,然后是整體句子和段落的結構,最后是文章的思維模式。一種模式必須反復驗證、嘗試和練習,才能變成屬于你的思維模式,有變化的模式,可以讓學生減少整個過程的繁瑣和枯燥。如Of all the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English-language newspaper during the past quarter-century,perhaps the most far-reaching has been the inexorable decline in the scope and seriousness of their arts coverage.在這個閱讀句子中,簡單的理解就是“在所以××的范圍內,最××的是××”,只是這個句子加上了明顯的定語從句,時間狀語,還有限制范圍的狀語而已。側重思維訓練時,由這個句子的模式,可以想到Of all the elements,the most nerve-cracking has been the inexorable decline in the sense of security about the food quality.
總之,英語寫作教學要增加學生語言輸入,加強詞匯語法強化訓練,并合理利用范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