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糧食安全概念范文

時間:2024-01-25 14:50:00

序論:在您撰寫糧食安全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糧食安全概念

第1篇

智能自動化領域倍受青睞,智能穿戴、智能電氣、機器人、LED逆勢走強。據媒體報道,互聯網巨頭谷歌2014年將重點拓展機器人行業,中國2016年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受國內外利好消息驅動,承接上周末智能機器人概念股板塊的強勢漲停,以三豐智能、智云股份為龍頭的智能機器人概念股繼續強勢上漲。另據報道,美國國會通過白熾燈禁令,旨在推廣緊湊型節能燈、LED節能燈,以長方照明、利達光電、鴻利光電、乾照光電為代表的LED照明成為市場的佼佼者。此外,以漫步者、北京君正為代表的智能穿戴概念股,成為智能穿戴概念股的新王者;以九洲電氣、啟源裝備、中科電氣、天順風能為代表的智能電氣概念股表現靚麗。

重組題材獨領,生物制藥成避風港灣。年底將至,資產重組少了往年的ST豪賭之風,但公告整合重組的復牌股票依舊是市場的寵兒,翠微股份、北京旅游無疑成為市場最強音。翠微股份因收購2家北京百貨資產,定增價格溢價七成,連續3漲停;北京旅游耗資1.5億元收購光影瑞星100%股權,全面進軍影視文化產業,連續3漲停。生物醫藥股票作為防御性能極佳的投資品種,在下跌市中彰顯英雄本色。上海萊士從年初的不足14元一路飆升至年底的53元附近,目前處于主升浪的加速階段,堪稱生物醫藥的大牛風范。此外,以貴州百靈、東北制藥、萊茵生物、鑫富藥業、漢森制藥為代表的生物制藥概念股,為弱市行情增添了一道絢麗的風采。

展望后市大盤,60季度線的2155點的爭奪將成收官之戰的焦點,2155點的得失,將決定明年一季度的市場方向。對于短期的大勢預判,筆者認為,始自12月4日2260點的第一波調整,在2050點附近進入尾聲階段,本周末、下周初的冬至日前后,將進入為期5-7日的小反彈周期,預測反彈目標在2190附近,而后繼續向下調整,調整目標在2030附近。

第2篇

我們對糧食安全的定義正在不斷變化的。自從上世紀70 年代我國首次提出糧食安全的概念后,這個名詞的概念就在不斷拓展。今天的糧食安全的概念已經比過去更加復雜,我們所面臨的國內和國際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亟需以全球化的視野重新審視糧食安全問題。

中國人口數量仍然在增長,城鎮化速度在不斷推進,這些都帶動了中國糧食消費總量和人均消費總量快速增加。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糧食需求仍將保持剛性增長。我們也看到,作為一個受到耕地、水資源約束比較嚴重的國家,耕地大量減少是不爭的事實。

與此同時,干旱、洪澇、低溫、臺風等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災害頻發,我國的農業新技術儲備依然不足。中國農村生態環境的壓力也不容忽視,長期以來農田化肥、農藥大量使用帶來的污染日趨嚴重,層出不窮的問題農產品事件讓很多消費者談之色變,這不僅給整個農業產業帶來負面影響,也顯示出我國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的必要性。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也在越來越多地通過國外的渠道來滿足國人的糧食需求和多元的飲食結構。中國的大豆、小麥、玉米和水稻早已經呈現為凈進口,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糧食安全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國的糧食、資源和人口政策都會對世界產生影響。所以,中國今天的糧食安全問題,早已經超出了中國自身的邊界,主動引導并參與到全球性的糧食保障體系建設中去,才能夠防御短期的沖擊和長期的威脅,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也正因為如此,2015“第三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才以更廣闊的視野來聚焦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第3篇

糧食安全概念的發展演變

糧食安全概念的內涵隨著世界糧食狀況的變化而不斷的發展演變。20世紀70年代初期世界谷物儲備急劇減少,糧價迅速上漲,世界糧食生產不足。因此,20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糧食安全概念側重于確保糧食供應量和建立儲備制度。增加糧食的生產與庫存以平抑糧食供應的波動和穩定的滿足消費需求,則成為糧食安全的主要目標。

1983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提出了糧食安全的概念,即“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他們所需要的基本食品”。這個概念包括三個方面的具體目標:1.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2.最大限度的穩定糧食供應;3.確保需要糧食的人們都能獲得糧食。這個概念是在糧食儲備增加、糧食產量上升的同時卻仍然存在饑餓人群的背景下提出的。與以前的糧食安全的概念相比,新概念不僅要求提供充足的糧食供應總量,而且要求所有的消費者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假如一個國家或地區有足夠的糧食可供全體居民消費,但若缺乏流通手段或購買力,就意味著并不是每個公民都能獲得必要數量的糧食。新的糧食安全概念強調弱勢人群的糧食可獲性。

20世紀90年代以后,糧食安全的內涵又有了新的變化。1992年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召開的“國際營養大會”第一次提出:“在提高全民營養認識的基礎上,注意營養安全,確保所有的人們都能持續地做到營養充足”。從此,營養安全成為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6年召開的“世界糧食首腦會議”又重申:“人人都有權獲得安全而富有營養的糧食”,要求“到2015年把世界上饑餓和營養不足的發生率減少一半”。按照糧農組織的解釋,營養安全就是“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要有足夠、平衡的,并且含有人體發育必需的營養元素供給,以達到完善的糧食安全”。

營養安全的含義還在發展中,它不僅要有足夠的糧食數量,還要保持健康的質量以及膳食多樣化的前景。這必將給今后的糧食安全、農業發展都帶來深刻影響。提倡營養安全,并不是要追求奢侈的生活享受,而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資源,更合理地安排生活,讓人類以最節約的財力、物力去享受更為安全、舒適的生活。

我國糧食安全的重點

糧食安全問題涉及許多方面。由于各國的資源稟賦不同,政治、經濟實力不同,經濟制度和發展階段不同,每個國家所面臨具體問題千差萬別;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所面臨的糧食安全問題的具體內容也不相同。

從中長期看,由于人口增加,耕地減少,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糧食需求將呈剛性增長,糧食供求關系將是偏緊的。糧食是特殊的商品,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是國家的第一安全。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大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消費國,長期以來我國糧食安全的重點集中于增加總量的供應上,即注重糧食自給自足。我國糧食問題從總體上要依靠國內解決,完全自給自足或依賴他人是不可取的。我國糧食安全的宗旨是既要保障自給自足的最低底線的糧食供應,又要充分利用好世界糧食市場的資源。

食物質量和食品安全是我國食物安全的重要問題。我國有一部分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糧食、農畜產品和蔬菜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質量安全問題。農產品的農藥和重金屬污染問題都很嚴重。人們對糧食安全的關注,不僅包括生產的糧食夠不夠吃,也包括生產的糧食是否安全、健康。中國營養學會提醒人們:控制油脂攝入,平衡膳食結構。營養安全問題已引起人們對日常膳食結構的關注。

目前,我國不存在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巨大威脅的因素。從1983年開始,我國從食物和飼料的凈進口國變為凈出口國,而且出口量和凈出口量逐年增加,2003年的中國食物和糧食的出口和凈出口水平都達到了歷史紀錄;90年代末超常規的國家糧食儲備導致市場價格和糧食生產逐年下降,到2003年初糧食市場供需狀況基本達到平衡,糧食價格開始趨于穩定,2003年底糧價上漲,總體上講是一個正常的市場供需反應,但在糧價上漲過程中,政府和媒介對糧食安全問題過于關注誘導了預期糧價的上升,從而加劇了2004年初的糧價上漲。總的說來,我國的糧食安全前景是樂觀的。

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對策

建立和健全糧食生產長效供給體系。要確保糧食生產的長效供給,必須堅持做到:一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二要切實加強科技興糧,培育和推廣良種,發展節水灌溉技術,不斷提高糧食單產。三要加大改善糧食生產條件的力度,特別要加強糧食主產區的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高產田的速度,不斷提高土地質量,提高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四要完善農業和糧食社會化服務體系,向糧食生產者、經營者及時提供準確、有效的多種服務,如科技、信息、市場、儲運、咨詢、良種、農資等,以提高糧食生產的效率和效益。五要維護市場糧食的合理價格。

健全糧食市場體系。首先.科學規劃布局,逐步形成以中心批發市場為龍頭,區域性批發市場為骨干,初級批發市場為基礎的三級批發市場體系,并規范和聯結城鄉集貿市場、零售市場,形成高效有序的糧食市場網絡體系。同時,加快培育成熟的市場主體,促進糧食有序流通。其次,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督管理,規范市場秩序,為糧食生產者、消費者、經營者提供管理規范、流通有序的場所。第三,健全和完善批發市場服務功能,加快糧食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促進糧食電子商務的發展,逐步形成傳統市場和電子商務密切結合的現代化糧食流通新格局。四要逐步建立健全包括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在內的完整的糧食市場體系,把糧食安全置于更加廣闊的市場和資源的基礎上。

建立和健全糧食質量安全體系。一要強化糧食生長條件保護,從生產源頭確保原糧質量。二要建立糧食食品質量安全技術法規體系,將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納入法制管理軌道。三要嚴格實行糧食市場準入制。四要加大糧食質量安全管理力度,對糧食質量衛生進行專管。

建立和健全糧食安全預警預報和應急保供體系。及時收集、整理、分析國內外糧食生產、需求、庫存和產銷政策等變動情況。當監測到收購、批發、零售各環節市場糧價波動逼近“安全警戒線”時,就及時發出預警信號。

建立國家糧食儲備管理新體系,進一步放開對糧食購銷過程的控制,準確把握國家糧食儲備糧的數量、吞吐和運作方式,公開國家糧食儲備糧及其它糧食市場信息,有效地引導糧食的生產、儲存與銷售。

建立預防和消除突發極端情況的政策體系。推行糧食進口多元化政策,防止出現對特定國家的糧食進口依賴;創造條件形成穩固的海外糧食生產基地;在國際法基礎上,與主要糧食出口國達成協議,穩定供需關系。加強糧食生產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發展糧食以外的植物性食品生產,建設人工草場,發展草食畜牧業,弱化糧食生產的季節約束,增強其他食品對糧食的替代作用。

利用國際市場提高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近些年來,隨著國際市場糧食的大量供應和價格的下滑,同時我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和價格的不斷升高,許多人注意到利用國際市場來調節供應比完全自給自足給為經濟,且能從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國人地緊張的矛盾,有助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農民收入。

第4篇

關鍵詞:糧食金融化;糧食安全;金融化;糧食價格

前言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是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中國有著世界人口的22%,但僅有世界耕地的7%,糧食安全在中國有著特殊的意義。************十七屆三中全會把糧食安全放在了農村各項政策的首位。當前,生物(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能源的出現、糧食期貨市場的發展和糧食金融投機的凸顯,使得糧食金融化特征愈發明顯。價格是市場經濟的核心,糧食價格的變動直接影響著各經濟主體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民經濟的波動,在糧食金融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成為當前熱點問題。

一、糧食安全問題的由來

(一)糧食安全的概念

對糧食安全至今仍沒有一個嚴格統一的概念,“糧食安全”的基本概念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性的糧食危機而提出的,當時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基本定義是,“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曾任糧農組織總干事的愛得華.薩烏馬1984年提出了糧食安全的新概念,其內容是“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他們所需要的基本食品。”這個概念具體包括三項目標:(1)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2)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供應;(3)確保所有需要糧食的人們都能獲得糧食。

(二)我國糧食安全現狀

對我國糧食安全的認識學者有不同的認識,可分為悲觀派、中立派和樂觀派和三種。悲觀派以萊斯特·布朗為代表,他認為,在今后的幾十年中,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迅速城市化,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將急劇增加,從而擠占農業用,最終影響中國的糧食生產,其結果仍然是中國巨大糧食缺口及其由于經濟發展而產生的強大購買力將使中國買斷世界所有糧食出口,而其它貧窮而缺糧的第三世界國家的生存將受到威脅,從而動搖世界安全。更多的學者則處于中立派,美國農業部費里德克·科魯克認為,布朗博士在長期預測中沒有把市場經濟的自我矯正機制因素考慮進去,中國政府、生產者和消費者不會對經濟環境的變化無動于衷;林毅夫(2008)認為中國主要糧食品種能夠自給自足,短期內,國內糧價不會跟隨國際價格上漲,但他也擔心,中國糧食供應并不是高枕無憂,糧食安全存在的隱患,應該引起重視。還有一些學者則屬于樂觀派,芝加哥大學的約翰遜教授(1994)認為,中國并沒有糧食問題,倒是有一系列與糧食收購、貯藏和購銷有關的政策問題。

二、糧食金融化的特征

在糧食供給和需求兩端都沒有劇烈變化的情況下,2008年糧價上漲帶來的糧食危機,說明了糧食不僅是農業問題,更是一個金融問題,糧食的金融化特征越發明顯。

(一)糧食價格的劇烈波動和國際化

2008年4月,世界銀行發表報告說,截至2月底,過去3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181%,食品價格整體上漲了83%。在糧價節節上升的同時,全球糧食儲備已降到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國際公認的安全儲量是至少滿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的全球糧食最多還能維持53天。糧價再也不是一國自己能說的算的事,糧價的國際化趨勢明顯。

(二)糧食價格與期貨交易緊密結合,金融投機性明顯

當前,世界糧食供給穩步上升,而新增人口對糧食的需求也沒有表現出強烈上升的趨勢,糧食供給和需求兩端都沒有劇烈變化。生物(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能源的出現、糧食期貨市場的發展和糧食的金融投機的凸顯(主要由于流動性過剩和金融危機轉移風險的需要),糧食成為被炒作的對象,使得糧食金融化特征愈發明顯。價格是市場經濟的核心,糧食價格的變動直接影響著各經濟主體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民經濟的波動。《糧食戰爭》作者拉吉.帕特爾(2008)認為糧食不僅僅是食物,而且是戰略武器,世界范圍內的糧食高價時代已經帶來。美國通過生物(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能源戰略和美元的不斷貶值成為這次糧食危機最大的受益者,非洲一些國家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糧食的金融特性不斷顯現。

二、糧食金融化背景下的我國糧食安全對策

糧食金融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建立糧食安全新框架,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新形勢下糧食安全政策的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內涵,不僅是重要的理論課題,也是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筆者建議:

(一)建立健全全國性的糧食期貨市場

期貨市場在糧食流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期貨市場所特有的價格發現和風險分散的功能已被廣泛應用于現貨流通,利用期貨市場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基本理念。魏東(2008)認為美國通過金融市場牢牢地控制著糧食的定價權,是由于芝加哥市場已經成為國際糧食貿易的一個定價中心,以及風險控制的一個中心。因此我們應該建立健全我國的糧食期貨市場,要充分利用期貨市場,來給自己規避風險,通過這個市場來發現市場的趨勢,并且為自己將來的采購計劃做預先的風險控制策略。

(二)政府應盡快采取有力政策促進糧食生產

從中國農業發展的歷程看,所有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中,政策居于核心地位,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制度政策是經濟增長農業、糧食增長的內生變量。王雅鵬(2001)認為,我國糧食總量主要靠自己來解決,應堅持“國內生產自給為主,國際進口調節為輔”的方針來調控國內外糧食供給總量與結構,同時他建議政府以保護價格敞開收購農民余糧、清倉核庫、積極收儲,完善糧價監測調控體系,遏制糧食總量供給下滑。郭生祥(2008)認為建議成立中國“三農”投資公司,正如為維護人民幣的穩定,國家建立了自己的投資基金中國外匯公司;為建立世界級的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成立中國金融中心投資公司;發展“三農”,長期來看必須建立中國“三農”投資公司。

(三)加快技術進步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黃季焜(1995)通過建立農作物生產供給模型,證實了技術在農業發展方面至關重要,例如:水稻產量增長中各因素的貢獻率是投資科研(94%)、制度創新(29%)、灌溉投資(5%)、價格政策(2%)、環境(-3%)、耕地與勞動力(-22%)、其他因素(-5%)。目前用于農業的財政支出嚴重不足(不到國家財政總支出的10%),其中僅僅有1%的投資用于推動我國最大規模和最復雜的農業的技術進步,自然難以擔負重任。筆者建議,在

農業銀行體系中(特別是政策性銀行)設立類似于“助學貸款”的農業科研專項貸款,發揮銀行項目評估等方面的優勢,加大農業科研投入,這也是目前可行和有效的方式。

參考文獻

[1]高帆.中國糧食安全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肖國安.中國糧食安全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3]王守臣.我國農業的發展與糧食安全戰略的選擇[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第5篇

[關鍵詞]糧食安全;評價分級;虛擬土地戰略;對策建議;廣西縣域

[作者簡介]顏章雄,廣西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2005級碩士研究生;嚴志強,廣西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廣西南寧530001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6)08―0036―05

土地資源和糧食安全問題是當前多學科研究的重要領域,土地資源短缺以及由此引起的糧食安全問題也是21世紀廣西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桂西北地區由于土地資源匱乏,給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了不利影響,嚴重制約了這些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本文在對廣西縣域糧食安全進行評價分級的基礎上,提出通過實施虛擬土地戰略,進行虛擬土地交易,以達到平衡縣域土地資源、實現糧食安全、緩解生態壓力的目標,促進區域土地資源的科學利用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一、廣西縣域糧食安全態勢

(一)概況

廣西位于北緯20°54′~26°23′,東經104°29~112°04′,背靠云貴高原東南邊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四周多山,呈不完整盆地狀。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條件好,尤其適合農業生產耕作,其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廣西各縣的糧食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狀況差異較大,糧食產區主要分布在東部、南部和中部部分地區,西北部由于受喀斯特石漠化影響,糧食生產受到很大限制。

(二)縣域糧食安全評價與分級

1.評價指標

這里采用糧食安全系數評價法對廣西75個縣(含縣和縣級市,不包括地級市的市轄區)的糧食安全狀況進行評價。根據廣西社會經濟、自然條件的實際情況,選擇了5個易于獲取、操作性強,并且最能客觀反映各地糧食安全現狀的指標,即糧食自給率、人均糧食占有量、糧食單產水平、人均耕地、糧食生產波動系數,采用特爾斐法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

(1)糧食自給率Z。該指標反映區域內的糧食生產量滿足其消費總量的程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區域糧食的對外依存度,其計算公式為:Z=糧食生產量/糧食消費量,指標值越大則糧食安全度越高,指標權重值取0.3。

(2)人均糧食占有量L。該指標反映各縣人均占有的糧食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區域糧食安全水平,該指標值越大糧食安全度越高,指標權重值取0.25。

(3)糧食單產水平D。該指標綜合反映了區域土地資源質量稟賦、投入水平高低、生產條件好壞,是衡量土地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在土地資源數量有限的情況下,糧食產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單產水平的提高,它與糧食安全度成正相關,指標權重值取0.2。

(4)人均耕地G。該指標反映了土地資源數量對糧食生產的制約作用。一般情況下,人均耕地越多則糧食安全度越高,指標權重值取0.15。

(5)糧食生產波動系數B。反映糧食產量的年度波動幅度,其計算公式為:

B=(Yt-Y1t)/Y1t

式中Yt為t年的糧食實際生產量;Y1t為糧食產量的平均值,采取5年移動平均法進行求取。糧食生產波動系數越小糧食安全度越高,指標權重值取0.1。

2.評價分值的計算

糧食自給率z、人均糧食占有量L、糧食單產水平D、人均耕地G、糧食生產波動系數B所對應的取值分別為z1、L1、D1、G1、B1,則糧食安全系數的分值F為:

F=0.3×Z1+0.25×L1+0.2×D1+0.15×G1+0.1×B1

在構建各指標的安全系數分值時,參照朱澤等人的取值標準,同時考慮了廣西各縣的實際情況,確定各項指標的系數分值,如表1。

3.糧食安全分級結果

根據上述五項指標,以2000~2004年廣西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為基礎,對區內75個縣2004年末的糧食安全狀況進行評價。根據計算結果,將糧食安全區間分為四級,每級的取值區間為:I級,安全級,系數分值為0.70分上;Ⅱ級,基本安全級,系數分值為0.6~0.70分之間;Ⅲ級,臨界安全級,系數分值為0.5~0.6分之間;Ⅳ級,不安全級,系數分值為0.5分以下。廣西總體情況屬于基本安全級,參評各縣市的分級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廣西的縣域糧食安全分區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分區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吻合。處于安全級別的有31個縣,占總數的41%,這些縣絕大部分位于桂東及桂東南的平原、盆地、河流三角洲處,耕地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糧食單產水平高,糧食產量供大于求,完全能夠實現自給。處于基本安全級別的縣有22個,占總數的29%,主要集中分布在桂中、桂南以及桂東和桂西的部分地區,耕地資源較多,耕作環境和水熱條件較好,糧食供需基本平衡;該級區的大新、天等、天峨、樂業、環江等縣位于、桂林西南桂西北山區,自然地理環境較為惡劣,糧食單產水平較低,但由于人口稀少,糧食消費需求量不大,糧食自給率大于95%,故糧食安全度較高。處于臨界安全級別的有11個縣,占總數的15%,集中分布在桂西及桂西北,糧食生產受氣候、自然環境影響較大,糧食產量不穩定,單產水平較低,糧食需求大于供給。需要指出的是,該級區的賓陽縣位于桂南,水熱條件好,耕地擁有量和糧食總產量可觀,但由于近幾年受政策、市場等因素影響,糧食播種面積下降較快,造成糧食產量大幅下滑,波動率達11%,從而使得糧食安全系數偏低。處于不安全級別的縣有11個,占總數的15%,集中分布在桂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山區,耕地資源稀缺,自然環境惡劣,糧食難以自給。

二、影響廣西縣域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總量持續增長,糧食缺口逐步擴大

目前,廣西各地的人口年自然增長率平均為0.66%左右。據測算,若按照人均占有糧食400kg的通用標準,2010年廣西全區的糧食需求量將達到2200萬噸,如果2010年廣西全區的糧食總產量仍維持在目前的水平,到時糧食缺口將達727萬噸。而廣西的糧食總產量自1999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后,每年一直按3%左右的速度遞減,與此同時全區各地人口數量仍在持續增加,因此糧食需求缺口將會逐步擴大。在糧食生產能力較強的地區,糧食安全問題尚不突出,而糧食生產能力較弱

的地區,糧食安全問題將會更加嚴重。

(二)耕地資源短缺,制約糧食生產的發展

糧食作物特別是谷物,屬于土地密集型產品,因此耕地資源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糧食生產的規模。隨著各地人口的增長、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非農建設用地占用,整個廣西的耕地數量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遞減。2004年廣西有32個縣的人均耕地已經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053hm2的警戒線,這些地區主要分布在桂西北。而在桂東南地區耕地總量基數大,生產力水平也較高,糧食安全受到的威脅尚不大。當前整個廣西的后備耕地不足100000 hm2,各地保持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面臨著較大困難,建設用地占用的大多是優質水田,而新增耕地大多是中低產的旱地,耕地資源總體質量呈下降趨勢。

(三)區域條件差異大,糧食生產水平不平衡

由于廣西區內各地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條件差異較大,使得糧食生產的布局和生產能力很不均衡。廣西主要的商品糧產區大都分布在桂東及桂東南灌溉條件好、水田比重大的平原或盆地,加之這些地區經濟較發達,農業投入大,因此糧食生產的能力很高;在桂西北山區,由于環境惡劣、耕地稀缺、土壤貧瘠,加上經濟比較落后,農業生產力水平較低,嚴重制約了糧食生產的發展。

(四)糧食生產環境惡化,威脅糧食安全

廣西各地受地理、氣候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以旱澇為主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一些經濟落后、農業基礎脆弱的地區,抗災能力弱,糧食生產受自然災害影響很大。據農業部門統計,目前廣西年均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800萬畝,占總面積的22%,其中,旱災主要發生在桂西及桂西北石山區,洪災主要發生在桂東及桂東南河流密集地帶,旱澇災害大大加劇了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另外,不少地區的糧食生產受工業“三廢”的嚴重污染,加上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糧食作物中的有害殘留物含量增加,嚴重影響到糧食安全問題。

三、虛擬土地戰略與廣西縣域糧食安全保障

(一)虛擬土地和虛擬土地戰略的內涵

虛擬土地的概念源于“虛擬水”和“虛擬土”概念。虛擬水最初由國外學者Tony Allan于1993年提出,是指生產商品和服務過程中消費的所有水資源,該概念的提出使人們對水資源和水安全問題有了重新的認識。2004年國內學者羅貞禮借鑒虛擬水的概念,首次提出了“虛擬土”及“虛擬土戰略”的概念。隨著對虛擬土認識的加深,人們意識到在土地資源短缺的地區,糧食安全可以通過經濟一體化過程得到解決。這里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虛擬土地及虛擬土地戰略的概念,“虛擬土地”比“虛擬土”更能準確表達和涵蓋土地資源的科學含義,因為“土”顯然不能等同于“土地”,“土”是“土地”的一個要素。類似于“虛擬土”的概念,虛擬土地是指在商品和服務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土地資源數量,它以虛擬的形式隱含于產品中,而并非真實意義上的土地。任何農產品生產都需要占用土地資源,需要土地提供的各種有效功能。一個國家或地區出口土地資源密集型產品給其他國家或地區,實際上就是以虛擬的形式出口了土地資源。

類似于“虛擬土戰略”的概念,虛擬土地戰略,就是指土地資源貧乏的國家或地區通過貿易的方式從土地富足的國家或地區購買土地資源密集型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等大宗土地密集型產品)來獲得土地和糧食安全的策略。它是從系統的角度出發,通過尋找與糧食安全問題相關的影響因素,在問題發生的范圍之外尋找的一種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應對策略。在解決區域糧食安全問題的傳統做法中,主要是依靠提高耕地單位面積產量和擴大耕地面積來提高糧食產量。但提高耕地單位面積產量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而且會受到土地報酬遞減規律的制約;靠開墾擴大耕地面積,會受到土地資源有限性的制約,如果過度開墾還會導致生態退化。因此,在土地資源匱乏地區靠這兩種傳統方式來確保糧食安全是難以行得通的,而運用虛擬土地戰略,可以為解決區域糧食安全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二)基于虛擬土地戰略的縣域糧食安全保障

國內有關土地資源管理的研究分析認為,土地資源管理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供給管理階段、效率管理階段、內部結構性優化階段和社會化管理階段,管理階段越往后管理層次越高,四個階段是交叉出現和綜合運用的。土地資源社會化管理階段充分認識到土地資源具有社會屬性,其管理的目標就是從區域的實體土地資源存量出發,通過充分運用其所掌握的社會資源來提高土地資源配置的綜合效益。該階段對土地資源管理問題的著眼點,已從土地資源稀缺本身轉向需要克服土地資源稀缺的社會資源本身。社會資源是相對于自然資源而言的,它是指社會經濟制度、產業結構政策、各種經濟發展戰略等。能否調動足夠的社會資源來克服自然資源短缺,成為土地資源短缺問題能否有效解決的關鍵。

虛擬土地戰略實質上是土地資源社會化管理的一種制度創新,基于虛擬土地戰略的區域糧食(虛擬土地)貿易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區域土地資源和糧食安全的有力工具。區域糧食生產能力由區域可利用的耕地資源數量和耕地的單位生產能力共同決定,由于受自然氣候環境、耕地資源數量、糧食生產效率的制約,很難完全實現每個區域的糧食自給。廣西西北部喀斯特山區自然環境惡劣,耕地資源十分有限,如果在這些地區片面追求糧食自給,進行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不僅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而且還會威脅這些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而廣西東部和東南部地勢平緩、水源充足、耕地資源豐富,糧食生產不僅能夠實現自給,而且還有富余。如果立足于全區的土地資源分布狀況,通過發揮區域土地資源的比較優勢,由土地資源欠缺、糧食不能自給的桂西北地區以虛擬土地貿易方式,從區內其他土地資源豐富的地區進口糧食(虛擬土地),這不僅可以從宏觀上平衡土地資源赤字,實現縣域間糧食的供需平衡,而且在確保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方面更具有可行性。

(三)實施虛擬土地戰略的對策建議

1.調整區域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土地資源配置

在運用虛擬土地戰略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審視區域內的農業生產政策,做到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桂西北喀斯特山區應當積極調整其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與該地區土地特性相適宜的農產品,糧食安全可以通過虛擬土地貿易來解決;對于不適宜進行農業耕作、對生態平衡會產生嚴重影響的山區則要實行退耕還林,將土地資源用于生態恢復和生態建設上。而在耕地資源豐富、糧食生產條件優越的桂東南地區,應當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快商品糧基地建設,做好“噸糧田”的試點和推廣工作,充分發揮區域內土地資源的優勢,使之成為全區糧食安全的堅強后盾。

2.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實行虛擬土地戰略后,在區域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與轉型中,不可避免地會引起區域農業生產和農民收益波動,尤其是在桂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山區,由于調減糧食種植面積可能引起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和農民收益下滑,這就需要政府對這些地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專項基金對農業結構調整、糧食調運以及農民收益下滑進行補貼。而對實施虛擬土地戰略后可能引發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問題,則需建立相應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3.改革和完善現行糧食流通體系

虛擬土地貿易的有效進行需要一個完善的糧食流通體系來支撐。首先,要改革糧食流通體制,降低市場進入門檻,實現糧食流通經營主體的多元化,大力支持和培育糧食企業,發展糧食深加工,促進糧食的產業化經營,實現糧食產、供、加、銷一體化。其次,要大力發展糧食市場體系的基礎建設,促進糧食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發展,支持糧食企業參與保值交易、增加盈利。再次,要嚴格糧食市場的管理和規范,嚴格審查糧食經營業主的資格,強化對糧食市場的監管。最后,進一步搞好與糧食主產區的購銷合作。

4.建立完備的糧食安全信息系統

虛擬土地戰略的正確實施離不開糧食安全信息的有效支持。糧食安全涉及生產、流通、儲存、消費等各方情況,要作出正確的生產與貿易決策,就必須及時、準確、充分地掌握相關信息,如糧食需求量、糧食自給率、糧食庫存量以多少為宜,國內外糧食生產的現狀如何,糧食價格的變化趨勢等等,這些信息的采集、管理分屬不同的部門,需要進行整合和核實。因此,有必要將農、林、水、糧食、財政、統計等部門提供的相關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建立一個科學而完備的糧食安全信息系統,為虛擬土地貿易提供信息支持。

第6篇

《糧食安全:世紀挑戰與應對》指出,要實現“健康的民族和健全的生態”的發展愿景,必須實現糧食安全概念與國際的接軌。

國際社會早在1996年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上已達成共識,糧食安全需要從供給、獲取、穩定性與使用等四個方面綜合衡量。目前,中國部分人士對糧食安全的理解不甚全面,滿足于“保證口糧供給即實現糧食安全”的現狀。一些現行的糧食安全政策、法規和監督機制也主要基于這一觀念,而對質量和營養問題重視不足。

此外,在糧食消費層面上,則有相當一部分人鋪張奢靡,導致營養的過量攝入和資源浪費。綜而觀之,作為一個雄心勃勃地邁向中等發達國家行列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的糧食安全觀念需要在充分考慮本國實際的前提下盡量與國際接軌,并對有關的指標體系、政策措施和監督評價方法做出相應調整。以國際標準衡量,中國剛剛達到糧食安全領域的“溫飽”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當前糧食安全理念與經濟發展進程中單純追求GDP總量一脈相承,存在不可持續性。如何跨越單純追求糧食總量階段,真正實現國家、地區和家庭各個層面的糧食安全,包括糧食質量、營養安全和食品安全,讓所有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不但能吃得飽,還能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營養,吃得科學,是當前中國糧食安全領域亟須解決的問題。食品安全與營養問題迫切需要納入國家糧食安全的議事日程。未來中國糧食安全的總體目標,應在保持總量供給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加強糧食品質改善,提高食品安全,確保營養健康。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則要爭取盡早取消國內與國際、普通和特供市場的雙重質量標準,實現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制定的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和規范對接,縮小與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距離;同時需要提高廣大消費者對國內食品安全的信心,擺脫諸如瘦肉精、地溝油、三聚氰胺牛奶、殘留農藥等污染食品的困擾。這就要求各級政府與各利益相關者充分合作,在政策與措施方面有新重點、新方向,實現綜合治理。

第7篇

“主銷區”是從貿易角度確立一個地區在國家格局中的糧食安全定位――以貿易的方式來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而“非主產區”則是從生產的角度重新安排這一地區的糧食安全。

概念有實質性的變化。這就是原來的“主銷區”應該“提升產糧大縣的區域自給能力”。其意義是:原來的“主銷區”,如廣東、浙江,甚至北京、上海,也要有自己的“產糧大縣”。也就是糧食生產基地,不能完全依靠商品糧來保障糧食安全。“產糧大縣”還必須有助于“提升區域自給能力”。

所謂的“主產區”,如黑龍江、吉林、河南、湖南、江西等13個省份,由于有“比較優勢”,成為國家商品糧的生產主體,也就是承擔了國家糧食安全的主要責任。但這十三個省市基本上都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而沿海發達的8個省市,如廣東、浙江、福建等,則由于沒有“比較優勢”,成為“主銷區”,卸下了糧食生產的“包袱”。其商品糧主要由主產區供給和中央政府調配。

這種糧食安全的格局表面上是“發揮各自區域的比較優勢”,但其實是不公平的。其原因是由于糧食生產存在嚴重的產業缺陷,在沒有足夠的轉移支付或補貼的前提下,越是生產糧食的地區,經濟必然越是貧困。這一道理其實各個地區都很清楚。有哪個地方依靠賣糧致富的呢?又有哪個地方“招商引資”會招來農民種莊稼呢?據河南省長在一次會議上介紹,河南的十大產糧大縣,就是十大財政最窮縣。而同時在“主銷區”,如“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所謂的“經濟奇跡”正是通過對農業特別是對糧食生產的“排斥”來實現的。因此,政府“主產區”、“主銷區”的劃分,實際上就是讓貧窮地區發展糧食生產,承擔國家糧食安全的公共責任;而發達地區則“搭便車”。

但嚴重的后果還不僅是由此導致的東部、西部發展差距的擴大,而是“主產區”、“主銷區”這種區域糧食安全制度的安排,將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首先,嘗到“甜頭”的“主銷區”將會繼續其原來的“路徑依賴”。他們幾乎不可能復墾已經非農化了的耕地。并且,“搭便車”的“經驗”還會在區域內不斷蔓延。導致整個“主銷區”的糧食生產繼續下滑。1997-2009年期間,廣東糧食產量從1966萬噸下降為1284萬噸,浙江則從1493萬噸下降為728萬噸,上海從230萬噸下降為109萬噸,北京從237萬噸下降為102萬噸。而“主產區”則會很快認識到發達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經驗”并迅速學習、效仿。結果,在增長的巨大壓力、動力的驅動下,“主產區”的地方政府、農民也會紛紛放棄糧食生產,圈占耕地來搞“開發”。這正是目前很多“主產區”的態勢和趨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莲县| 新化县| 乃东县| 封丘县| 玛沁县| 农安县| 阿拉尔市| 拜城县| 宜都市| 喀喇| 宁津县| 元江| 茌平县| 东兴市| 仁怀市| 禄丰县| 景宁| 岢岚县| 宝清县| 宜川县| 外汇| 岳阳县| 梅州市| 边坝县| 黔南| 阿巴嘎旗| 三门峡市| 鲁甸县| 紫阳县| 吴江市| 同江市| 五大连池市| 成都市| 汝城县| 大冶市| 无锡市| 新巴尔虎左旗| 略阳县| 长沙县| 濉溪县| 辽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