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西醫結合研究范文

時間:2024-01-27 16:31:14

序論:在您撰寫中西醫結合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西醫結合研究

第1篇

英文名稱: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4-4616

國內刊號:42-1789/R

郵發代號:38-155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第2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研究思考

中西醫結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筆者將目前中西醫結合面臨的問題淺述如下。

1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不能相互闡述或表達

20世紀50年代,同志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觀點,并要求醫務工作者要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提出這個觀點,是從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的角度出發的。那么,怎樣理解中西醫結合呢?中西醫結合可否理解為用中醫理論闡述西醫或者用西醫理論闡述中醫?如果這樣理解會走向極端的,也是不科學的。如細胞屬于哪臟哪腑哪經哪脈?中醫學的經絡為什么用顯微鏡,甚至電子顯微鏡都“看”不到呢?有些人提出誰能找到經絡可獲諾貝爾醫學獎。這和那些否定中醫的觀點一樣,都是沒有正確理解中西醫結合,誤解了中西醫結合。

中醫學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根據,以藏象和氣血津液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用以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一門科學。以整體觀點為主導思想,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

中醫學理論闡述人體的“功能”。中醫藏象學說表達的是人體某一組器官或一系列器官的功能。如中醫學概念的“腎”,其功能是“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1]。其內涵不僅僅是西醫學上的腎臟,還包括生殖系統,同時還包括人體生長與發育。中醫學概念的“脾”,與西醫學概念的脾臟,意義完全不一樣。氣血津液學說中的“氣”,其組成,中醫學認為有先天之“精氣”,食入之“谷氣”和自然界中的“清氣”。“氣”是臟腑功能活動的體現,而西醫學不知“氣”為何物。“血”和“津液”也不同于西醫所說的血液和體液,如中醫學所說的“氣血虛”所致月經量少或閉經等,通過西醫學的化驗檢查不一定是貧血。經絡學說認為“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換句話說就是把各種功能聯系起來的通道,即功能通道。因此西醫學對“經絡”是無法理解、無法想象、無法找到的。

中醫學認為人體死亡是“陰陽離絕”,死人沒有陰氣也沒有陽氣。無陰氣無陽氣,不是中醫學的研究對象。因此中醫學研究的人體是“活”人。

西醫學,即現代醫學是以尸體解剖為基礎,與現代科學相結合,闡述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進而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和預防的一門科學。它體現了現代科學的特點。

西醫學研究的是“分子”、“細胞”,是“看”得見的物質,而不是功能。西醫學認為,細胞是人體最基本的形態功能單位,由許多分子組成細胞。由許多形成相似的細胞和細胞間質,按一定方式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叫組織。幾種不同的組織結合成具有一定形態和功能的結構叫器官。若干器官聯合在一起完成一個共同的生理功能構成系統。各系統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彼此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一個完整的人體。無論細胞、組織、器官還是系統都是由“看”得見的物質——分子構成的。現代醫學研究人體已進入分子水平,是從分子的角度研究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并從分子的角度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和預防。

西醫學研究人體是以尸體解剖為基礎,人體死亡是呼吸心跳停止、生命活動消失或者腦細胞功能活動消失。當人體死亡、生命活動消失時,分子還存在,細胞還存在,仍可作為研究對象。西醫學研究人體好似把人體當作機器一樣來研究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西醫學研究的是“死”人。

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相比較,中醫理論講述“功能”,而西醫理論講述“分子”或“物質”。在一定意義上,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的關系,像唯物辯證法中“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因此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是不能混淆的,也是不能相互闡述和表達的,用西醫理論研究中醫不是中西醫結合的內容,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2藥物的研究

2.1中醫和西醫研究藥物的角度不同中醫治療疾病應用中藥,是從藥物的功效著手的。所謂功效,也就是藥物作用于人體后所發生的一系列功能變化,實際上講的是藥物的“功能”,比如砒霜,其功效是外用蝕瘡去腐,內服祛痰平喘;又如青蒿,其功效是清虛熱、除骨蒸、解暑、截瘧等[2]。西醫治療疾病應用西藥,講的是藥物分子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即藥物分子作用于人體后,對人體內某種分子、細胞、組織或系統的影響過程;或者某種抗生素分子在體內對微生物分子的作用過程,實際上講的“分子”或“物質”,比如多酶片、氫化可的松;又如磺胺類抗生素等都是講的藥物分子。可見,中醫和西醫在治病時,研究藥物角度是不相同的。

2.2中藥的西藥化研究是中西醫結合的一部分內容有學者認為同一患者一張處方中藥,一張處方西藥,這樣是中西醫結合。這種方法一方面浪費金錢增加患者負擔,另一方面浪費寶貴的藥物,而且易出現意想不到的不良作用,因為每味中藥所含有效成分并非單一,可能和西藥有效成分重復或拮抗。這不是中西醫結合。

中藥治療疾病有五千多年歷史,中藥確有療效。中藥學博大精深,單《本草綱目》就收集了一萬多種中藥,每一味中藥都有各自不同的功效,甚至同一味中藥,藥用部分不同,功效也不一樣,比如柴胡。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柴胡根主要成分為柴胡皂苷、甾醇、多糖、黃酮、揮發油等;而莖葉主要含揮發油和蘆丁等,不含皂苷;其揮發油主要在莖葉中,根含量甚微[3]。從柴胡可以看出,有些藥物,其藥用部分不同,所含有效成分不一樣,功效也不相同。

中醫中藥要發展要推廣,必須證明中藥有療效;中醫中藥為什么有效或者說中醫中藥有效的依據是什么,因此,研究中藥的有效成分就很有必要。要研究中藥有效成分,就必須結合現代科技,也就是應用西醫的藥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藥,稱為中藥的西藥化研究。西醫學應用現代科技從砒霜中提取三氧化二砷治療粒細胞性白血病,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療難治性瘧疾等;常用藥物黃連素就是從中藥黃連、黃柏等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為小檗堿[4]。這是中藥的西藥化研究的最好例證。

另一方面,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G或氧氟沙星,假如用中醫方法研究,其功效是什么,這個問題無法回答,也無法理解。因此不能做西藥的中藥化研究。

為什么不能用中醫的藥物研究方法研究西藥,而可以用西醫的藥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藥呢?或者說,為什么不能作西藥的中藥化研究,而可以作中藥的西藥化研究呢?首先,它們的研究對象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的藥物,是“看”得見的物質;其次,每味中藥功效的概括,是經過長期實踐后歸納總結而來,要經過相當長時期,而應用現代科技研究中藥的有效成分是用時短而且方便有效的。因此,可以進行中藥的西藥化研究,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部分內容。

3怎樣理解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的結,是結而非集,集是聚和總合的意思,結是聯合和發生關系的意思[5]。中西醫結合可以理解為把中醫學理論和西醫學理論相聯系,各取其優勢,做到優勢互補,然后應用到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實現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的目的;為了推廣中醫藥,證明中醫藥的療效,對中藥進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藥的西藥化研究,這也是中西醫結合的一部分內容。

4中西醫結合的意義

4.1疾病預防現代醫學即西醫已認識到,許多疾病與精神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如精神因素導致消化性潰瘍[6]。這類疾病怎樣預防呢?西醫學在這方面無具體的論述,而中醫學卻有詳細、確切、系統的闡述。

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極為豐富,但冠心病心絞痛發病率較高。在冠心病的治療中,介入療法開展較多,而球囊擴張和安裝支架非常普及,但是,在6個月或1年后,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出現冠脈再狹窄。要預防再狹窄,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藥,取得了理想療效[7]。

在傳染病的預防當中,中醫學在這方面辦法不多,而西醫學“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簡單方便。

4.2疾病診斷現代社會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對健康要求比較高,許多疾病,患者要求給了明確診斷。中醫在診斷上是籠統的、抽象的、理論性的,而西醫在診斷上是具體的、準確的、實在的。如高血壓腦血管意外患者,中醫說是“中風”、“肝風內動”等所致,這的確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確診斷該病,就需要應用現代化設備,即西醫檢查手段,如CT、MRT或DSA。

4.3疾病治療對某一種疾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思考,明確中醫治療療效好還是西醫治療療效好,然后應用療效好的方法治療,以盡量減少患者痛苦,減輕患者負擔。如心臟猝死患者,心肺復蘇是最好的搶救方法,如果采用針灸或灌服中藥的方法,而放棄心肺復蘇,是不恰當的。又如發生在夏天,以發熱、全身酸痛為主證,又無“上感”癥狀的患者,經西醫手段檢查后,考慮為病毒性感染。這類患者,中醫診斷為“暑濕”感冒,應用中藥治療療效高,不良反應少,而西醫對病毒性感染治療無特效,因此,該類患者應用中藥治療就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

4.4疾病康復許多疾病,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在腦出血停止、顱內高壓消失之后;以及各種術后恢復期患者,西醫怎么辦呢,只能采取加強營養,增強功能鍛煉等措施,靠人體自身恢復,而中醫可以采用針灸、理療等康復措施,這時中醫康復治療措施就是最好的。

總之,中西醫結合應正確理解,恰當運用,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39.

2雷載權.中藥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94-338.

3肖培根.新編中藥志.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785-787.

4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13-214.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字典,第10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09-232.

第3篇

1 臨床研究

    1.1病因防治 引起crf的原因較多,必須認真查找原發病,進行有針對性的病因治療,防止腎功能的進一步惡化。在原發性腎臟病中,慢性腎炎占居首位,其次為慢性腎盂腎炎、腎動脈硬化等,在繼發性腎臟病中,糖尿病腎病、狼瘡腎病較為常見。中醫藥在防治原發性腎臟病中確能行之有效地控制其演化成crf,而在繼發

性腎臟病中中西醫結合防治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2控制可逆因素 crf的病程是漸進性發展的,但在某一階段受到某因素的影響,可出現腎功能的急劇惡化。因而及時祛除這些可逆性因素,已被公認為是防止腎功能急劇惡化的重要措施。促使腎功能急劇惡化的因素主要有(1):①累及腎臟的疾病復發或加重;②水、電解質紊亂;③各種感染;④高血壓、心力衰竭;⑤應

激狀態;⑥其它各種不利因素。這些可逆性因素采用西醫常規措施,常能取得滿意的療效。中醫認為其可逆性因素主要有(2):①外感風熱或風寒;②痰熱;③水濕;④濕濁;⑤濕熱;⑥瘀血;⑦風動;⑧風燥。中醫針對這些邪實證,除常用的辨證口服湯劑外,還采用如專方、專藥、內服、外洗、灌腸、靜脈給藥等措施(3),不僅療效較好,而且還有標本同治之妙。

    1.3 飲食加必需氨基酸(eaa)療法 近年研究表明,低蛋白飲食可減少腎小球的血液灌流量,使“健存腎單位”的濾過率減低,延緩腎小球的硬化過程,從而保護了殘存的腎功能。為了防止低蛋白飲食帶來的負氮平衡及不利因素,目前多主張采用(1):①低蛋白飲食+eaa療法;②低蛋白飲食+α-酮酸療法。飲食療法歷來

被中醫所重視,但由于crf的特殊性,雖有虛證諸象,但其“氣化不足”,易生濁毒。因此,其“虛則補之”而不能呆補、膩補、純補,必須補而有節,特別是應以腎的氣化功能和邪的兼挾情況為參考,辨證進補(4),這樣更能符合crf之病情。

    1.4 辨病與辨證治療 治療原發病和糾正可逆因素是治療crf的關鍵。crf非透析治療的基本原理包括(1):①減少尿毒癥毒素和代謝廢物的蓄積,利用腎外途徑增加尿毒癥毒物的排出;②避免或消除crf急劇惡化的危險因素;③治療crf原發病,控制crf漸進性發展的各種原因;④針對各系統癥狀和并發癥予以治療。中醫辨證治療,主要是針對脾腎氣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氣陰兩虛和陰陽兩虛五個證型辨證選方(2),但由于crf往往有以脾腎虧虛為本、濕毒內蘊為標的特點,其組方多以虛實并理、補瀉合用、攻補兼施為特點(5);而中醫內科腎病專業委員會,也主張依據脾腎陽氣虛、脾腎氣陰虛、濕熱中阻并濁邪犯腎、脾陽虛弱并濁邪內蘊、脾腎虛弱并水瘀互結證型特點,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由于crf是一個病情不斷變化的過程,不可能用某一型某一方治療貫徹始終來處理如此復雜多變的疾病。病癥結合,標本兼顧,方能靈活地解決正邪、標本、病證之間變動著的矛盾。病證結合的治療方法,不僅能有效地緩解臨床癥狀,更有確切延緩crf進展的作用。

    1.5 胃腸及結腸透析 胃腸透析是利用人體自身生物膜—胃腸粘膜清除代謝廢物的原理,但因傳統的方法進液量較多而腹瀉劇烈,病人無法堅持。隨之研究的化學吸附劑,如陽離子交換樹脂、氧化淀粉及活性炭等雖有一定的療效,但仍有其局限性。針對傳統的胃腸透析治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良,首先是中西醫結合方法解決了進液量過多和腹瀉頻率的問題。如成藥尿毒清及含大黃的復方湯劑等透析藥,其藥性緩和,并可控制其入液量和排泄次數,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結腸透析療法又是中西醫結合療法的一大改進,它是在胃腸透析的基礎理論前提下,利用中藥復方大黃制劑進行結腸透析,又進一步推動了胃腸透析療法在臨床的廣泛運用,大大地彌補了中西醫各自的不足,使胃腸透析療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中西醫結合胃腸及結腸透析療法,不僅融匯了現代醫學的理論,更發揮了中醫中藥全身性調節與治療作用,對于延緩crf的進展具有重要意義。

2 藥物研究

尋求與研制防止crf進展與惡化的有效藥物,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熱點之一。臨床研究表明大黃為治療crf的有效藥物之一,并經多種動物實驗證實其有延緩、阻止crf病情進展的作用。大黃治療crf的機理主要為(6):①對血bun(尿素氮)的影響;②對系膜細胞的影響;③對腎代謝的影響;④對血脂的影響;⑤對血液流變的影響;⑥對免疫功能的影響;⑦對過氧化脂質及其它方面的作用。除大黃對多種crf動物模型具有顯著療效外,在動物實驗研究中還論證了黃芪、參類、附片、當歸、川芎、地黃、冬蟲夏草等藥物防治crf的機理(7),這些藥物均是在中醫辨證施治的方中篩選出來的,將這些有效的藥物組方應用到臨床中則更進一步提高了臨床療效。

3 方法研究

由于中西醫對crf認識上的差異,既談中西醫結合,就應該是有機地結合。如南方醫院潘氏提出:降尿毒、維護腎功能、延緩crf的自身進展速度以中藥為主,以西醫的飲食療法、利尿降壓、維持水電酸堿平衡、祛除可逆因素等手段為輔的方法即為中西醫結合。這種觀點在目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蘇州醫學院的盧氏則提出:crf的中西醫微調優化療法,即建立在功能腎單位理論、超濾過理論、矯枉失衡理論、小球小管反饋理論以及中醫陰陽平衡理論、少火生氣、壯火食氣理論和crf病理生理特征基礎上,著重優化觀點,取中西醫藥二者之長而避其短,緊密與病人(具體)病情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將中西醫有機地結合。方法研究的目的還在于開創中西醫結合治療新途徑。如筆者曾撰文探討尿毒癥皮膚透析療法的思路與方法,這種機理便是現代醫學的自身代償、皮膚排泄和中醫汗法理論融為一體的方法。南京中醫藥大學則發展成為腎衰水浴方,利用中藥與水浴的雙重作用,加速出汗排毒,利用皮膚半透膜的生物特性,達代償性治療的目的,經治后有效率達88.4%,臨床療效顯著。這種中西醫結合新思路、新方法的探索,更豐富了臨床治療理論。

4 問題與展望

    4.1 如何結合 中醫藥的長處在于能促進氮質由腸道排泄,從而有效地阻止廢物蓄積,而西醫藥擅長于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處理腎功能不全的增惡因子及各種并發癥方面發揮作用。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思路與方法主要有上述特點,并適用于crf的早、中期治療。正是這種方法有效地促進了中西醫結合防治crf的研究進展。但我們也不難看到,這種結合尚處于最簡單的階段,因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其結合不僅僅是臨床的相加,更應有相適應的中西醫結合理論來指導臨床實踐,目前這種理論體系尚未形成,特別是如何有機地中西醫結合、病癥結合,仍需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4.2 診療標準 西醫將crf按照腎小球濾過功能儲備的程度分為三個階段,即代償期(腎功能儲備減退期)、失代償期(氮質血癥期)及衰竭期(尿毒癥終末期);而中醫則按照血肌酐水平分為ⅰ~ⅴ級,并依據改善的層次判斷臨床療效。但目前尚缺乏crf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標準,這種診療標準既能體現病情的不同階段而采取不同的治療,又能適合中醫辨證論治的需要。雖然全國及國際性的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學術會議已召開了幾屆,但尚未引起有關專家學者的重視,故希望有關專業委員會能引起重視并推行crf中西醫結合診療標準,以推動國內中西醫結合防治crf的研究進展。

    4.3 基礎研究 探討crf進行性惡化的機制,尋找有效方藥早期預防、延緩或阻止crf病情的進展,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重要課題。近些年來針對腎小球硬化的研究主要在轉化生長因子—β、血管緊張素ⅱ及飲食蛋白上下功夫,藥物如大黃、冬蟲夏草等的研究結果表明,其對crf的多種病理機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尚未開發出一種新型的適合于臨床的藥物或劑型,這種基礎研究與臨床脫節的現象仍是目前的困擾。這種困擾的關鍵是開發的新方法或藥物,既要符合中醫理論,又要符合西醫觀點,同時又要有較高療效,而只有中西醫結合理論方能解決上述難點。故此,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如何有機地融匯中西醫藥雙重理論,并達殊途同歸之效,仍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難點。

    4.4 宏微觀研究 中醫認識crf的思路主要在宏觀上,即從天人相關的整體觀察認識crf的發生發展過程;西醫則從微觀的細胞、分子等水平認識crf的病情與發展,中西醫結合工作則是宏微觀研究的交匯點。如何把握住中西醫二者的協調研究與創新,仍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4.5 結語 crf非透析療法的原則,一是阻止廢物的蓄積以緩解尿毒癥癥狀,二是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避免腎功能不全的增惡因子、合并癥以防其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僅符合上述原則,充分發揮二者互補的優勢,并使診療水平不斷提高,使crf的中西醫結合研究有了不少的突破。但我們也不難看出,crf的中西醫結合研究尚有許多空白,仍需廣大專家學者不斷研究與探索,以形成crf的中西醫結合防治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 閻祝三.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非透析治療.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8;18(6):332

2 劉宏偉.慢性腎衰中醫辨證分型和療效判定標準在全國腎衰研討會通過.中醫藥信息,1991;8(2):27

3 俞祖全.慢性腎功能不全診治近況.中醫藥信息,1997;14(2):5

4 傅文錄.慢性腎衰的飲食宜忌及臨床重要性.新中醫,1997;29(5):5

5 傅文錄.慢性腎功能衰竭中醫藥治療近況.國醫論壇,1991;6(5):41

第4篇

行性惡化難治的臨床綜合證候群。血液凈化療法和腎移植是治療該病的重要手段,

但限于條件尚不能普及,因此非透析療法更具有實際意義。我國學者經過30余年的

不懈努力,采用中西醫結合非透析療法在CRF的治療和基礎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矚目

的成就。中西醫結合非透析療法的核心是緩解癥狀、保護殘余腎功能、延緩病程發

展、推遲必須透析和腎移植時間等,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生活質量。本文試就

其研究現狀作一概述,并略陳管見。

1 臨床研究

1.1病因防治 引起CRF的原因較多,必須認真查找原發病,進行有針對性的病

因治療,防止腎功能的進一步惡化。在原發性腎臟病中,慢性腎炎占居首位,其次

為慢性腎盂腎炎、腎動脈硬化等,在繼發性腎臟病中,糖尿病腎病、狼瘡腎病較為

常見。中醫藥在防治原發性腎臟病中確能行之有效地控制其演化成CRF,而在繼發

性腎臟病中中西醫結合防治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2控制可逆因素 CRF的病程是漸進性發展的,但在某一階段受到某因素的影

響,可出現腎功能的急劇惡化。因而及時祛除這些可逆性因素,已被公認為是防止

腎功能急劇惡化的重要措施。促使腎功能急劇惡化的因素主要有(1):①累及腎臟

的疾病復發或加重;②水、電解質紊亂;③各種感染;④高血壓、心力衰竭;⑤應

激狀態;⑥其它各種不利因素。這些可逆性因素采用西醫常規措施,常能取得滿意

的療效。中醫認為其可逆性因素主要有(2):①外感風熱或風寒;②痰熱;③水濕

;④濕濁;⑤濕熱;⑥瘀血;⑦風動;⑧風燥。中醫針對這些邪實證,除常用的辨

證口服湯劑外,還采用如專方、專藥、內服、外洗、灌腸、靜脈給藥等措施(3),

不僅療效較好,而且還有標本同治之妙。

1.3 飲食加必需氨基酸(EAA)療法 近年研究表明,低蛋白飲食可減少腎小球

的血液灌流量,使“健存腎單位”的濾過率減低,延緩腎小球的硬化過程,從而保

護了殘存的腎功能。為了防止低蛋白飲食帶來的負氮平衡及不利因素,目前多主張

采用(1):①低蛋白飲食+EAA療法;②低蛋白飲食+α-酮酸療法。飲食療法歷來

被中醫所重視,但由于CRF的特殊性,雖有虛證諸象,但其“氣化不足”,易生濁

毒。因此,其“虛則補之”而不能呆補、膩補、純補,必須補而有節,特別是應以

腎的氣化功能和邪的兼挾情況為參考,辨證進補(4),這樣更能符合CRF之病情。

1.4 辨病與辨證治療 治療原發病和糾正可逆因素是治療CRF的關鍵。CRF非

透析治療的基本原理包括(1):①減少尿毒癥毒素和代謝廢物的蓄積,利用腎外途

徑增加尿毒癥毒物的排出;②避免或消除CRF急劇惡化的危險因素;③治療CRF原發

病,控制CRF漸進性發展的各種原因;④針對各系統癥狀和并發癥予以治療。中醫

辨證治療,主要是針對脾腎氣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氣陰兩虛和陰陽兩虛五個

證型辨證選方(2),但由于CRF往往有以脾腎虧虛為本、濕毒內蘊為標的特點,其組

方多以虛實并理、補瀉合用、攻補兼施為特點(5);而中醫內科腎病專業委員會,

也主張依據脾腎陽氣虛、脾腎氣陰虛、濕熱中阻并濁邪犯腎、脾陽虛弱并濁邪內蘊

、脾腎虛弱并水瘀互結證型特點,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由于CRF是一個病情不斷

變化的過程,不可能用某一型某一方治療貫徹始終來處理如此復雜多變的疾病。病

癥結合,標本兼顧,方能靈活地解決正邪、標本、病證之間變動著的矛盾。病證結

合的治療方法,不僅能有效地緩解臨床癥狀,更有確切延緩CRF進展的作用。

1.5 胃腸及結腸透析 胃腸透析是利用人體自身生物膜—胃腸粘膜清除代謝

廢物的原理,但因傳統的方法進液量較多而腹瀉劇烈,病人無法堅持。隨之研究的

化學吸附劑,如陽離子交換樹脂、氧化淀粉及活性炭等雖有一定的療效,但仍有其

局限性。針對傳統的胃腸透析治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良,首先是中西醫結合方法

解決了進液量過多和腹瀉頻率的問題。如成藥尿毒清及含大黃的復方湯劑等透析藥

,其藥性緩和,并可控制其入液量和排泄次數,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結腸透析療

法又是中西醫結合療法的一大改進,它是在胃腸透析的基礎理論前提下,利用中藥

復方大黃制劑進行結腸透析,又進一步推動了胃腸透析療法在臨床的廣泛運用,大

大地彌補了中西醫各自的不足,使胃腸透析療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中西醫結合胃

腸及結腸透析療法,不僅融匯了現代醫學的理論,更發揮了中醫中藥全身性調節與

治療作用,對于延緩CRF的進展具有重要意義。

2 藥物研究

尋求與研制防止CRF進展與惡化的有效藥物,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熱點之一。

臨床研究表明大黃為治療CRF的有效藥物之一,并經多種動物實驗證實其有延緩、

阻止CRF病情進展的作用。大黃治療CRF的機理主要為(6):①對血BUN(尿素氮)的影

響;②對系膜細胞的影響;③對腎代謝的影響;④對血脂的影響;⑤對血液流變的

影響;⑥對免疫功能的影響;⑦對過氧化脂質及其它方面的作用。除大黃對多種C

RF動物模型具有顯著療效外,在動物實驗研究中還論證了黃芪、參類、附片、當歸

、川芎、地黃、冬蟲夏草等藥物防治CRF的機理(7),這些藥物均是在中醫辨證施治

的方中篩選出來的,將這些有效的藥物組方應用到臨床中則更進一步提高了臨床療

效。

3 方法研究

由于中西醫對CRF認識上的差異,既談中西醫結合,就應該是有機地結合。如

南方醫院潘氏提出:降尿毒、維護腎功能、延緩CRF的自身進展速度以中藥為主,

以西醫的飲食療法、利尿降壓、維持水電酸堿平衡、祛除可逆因素等手段為輔的方

法即為中西醫結合。這種觀點在目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蘇州醫學院的盧氏則提出

:CRF的中西醫微調優化療法,即建立在功能腎單位理論、超濾過理論、矯枉失衡

理論、小球小管反饋理論以及中醫陰陽平衡理論、少火生氣、壯火食氣理論和CRF

病理生理特征基礎上,著重優化觀點,取中西醫藥二者之長而避其短,緊密與病人

(具體)病情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將中西醫有機地結合。方法研究的目的還在于

開創中西醫結合治療新途徑。如筆者曾撰文探討尿毒癥皮膚透析療法的思路與方法

,這種機理便是現代醫學的自身代償、皮膚排泄和中醫汗法理論融為一體的方法。

南京中醫藥大學則發展成為腎衰水浴方,利用中藥與水浴的雙重作用,加速出汗排

毒,利用皮膚半透膜的生物特性,達代償性治療的目的,經治后有效率達88.4%,

臨床療效顯著。這種中西醫結合新思路、新方法的探索,更豐富了臨床治療理論。

4 問題與展望

4.1 如何結合 中醫藥的長處在于能促進氮質由腸道排泄,從而有效地阻止

廢物蓄積,而西醫藥擅長于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處理腎功能不全的增惡因子

及各種并發癥方面發揮作用。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思路與方法主要有上述特點,并適

用于CRF的早、中期治療。正是這種方法有效地促進了中西醫結合防治CRF的研究進

展。但我們也不難看到,這種結合尚處于最簡單的階段,因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

學體系,其結合不僅僅是臨床的相加,更應有相適應的中西醫結合理論來指導臨床

實踐,目前這種理論體系尚未形成,特別是如何有機地中西醫結合、病癥結合,仍

需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4.2 診療標準 西醫將CRF按照腎小球濾過功能儲備的程度分為三個階段,即

代償期(腎功能儲備減退期)、失代償期(氮質血癥期)及衰竭期(尿毒癥終末期);而

中醫則按照血肌酐水平分為Ⅰ~Ⅴ級,并依據改善的層次判斷臨床療效。但目前尚

缺乏CRF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標準,這種診療標準既能體現病情的不同階段而采取不

同的治療,又能適合中醫辨證論治的需要。雖然全國及國際性的中西醫結合腎臟病

學術會議已召開了幾屆,但尚未引起有關專家學者的重視,故希望有關專業委員會

能引起重視并推行CRF中西醫結合診療標準,以推動國內中西醫結合防治CRF的研究

進展。

4.3 基礎研究 探討CRF進行性惡化的機制,尋找有效方藥早期預防、延緩或

阻止CRF病情的進展,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重要課題。近些年來針對腎小球硬化的

研究主要在轉化生長因子—β、血管緊張素Ⅱ及飲食蛋白上下功夫,藥物如大黃、

冬蟲夏草等的研究結果表明,其對CRF的多種病理機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但尚未開發出一種新型的適合于臨床的藥物或劑型,這種基礎研究與臨床脫節的現

象仍是目前的困擾。這種困擾的關鍵是開發的新方法或藥物,既要符合中醫理論,

又要符合西醫觀點,同時又要有較高療效,而只有中西醫結合理論方能解決上述難

點。故此,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如何有機地融匯中西醫藥雙重理論,并達殊途同

歸之效,仍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難點。

4.4 宏微觀研究 中醫認識CRF的思路主要在宏觀上,即從天人相關的整體觀

察認識CRF的發生發展過程;西醫則從微觀的細胞、分子等水平認識CRF的病情與發

展,中西醫結合工作則是宏微觀研究的交匯點。如何把握住中西醫二者的協調研究

與創新,仍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4.5 結語 CRF非透析療法的原則,一是阻止廢物的蓄積以緩解尿毒癥癥狀,

二是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避免腎功能不全的增惡因子、合并癥以防其發展。中

西醫結合治療不僅符合上述原則,充分發揮二者互補的優勢,并使診療水平不斷提

高,使CRF的中西醫結合研究有了不少的突破。但我們也不難看出,CRF的中西醫結

合研究尚有許多空白,仍需廣大專家學者不斷研究與探索,以形成CRF的中西醫結

合防治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 閻祝三.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非透析治療.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8;18(6):332

2 劉宏偉.慢性腎衰中醫辨證分型和療效判定標準在全國腎衰研討會通過.中醫藥

信息,1991;8(2):27

3 俞祖全.慢性腎功能不全診治近況.中醫藥信息,1997;14(2):5

4 傅文錄.慢性腎衰的飲食宜忌及臨床重要性.新中醫,1997;29(5):5

5 傅文錄.慢性腎功能衰竭中醫藥治療近況.國醫論壇,1991;6(5):41

6 傅文錄.大黃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浙江中醫雜志,1991;29

(9):418

第5篇

關鍵詞:干眼癥;中西醫結合治療;綜述

中圖分類號:R77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3)07-0073-03

干眼癥指淚液質和量、或動力學異常導致淚膜穩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適如:干澀感、異物感、視疲勞、畏光、及視力下降等和(或)眼表組織病變特征的多種疾病的總稱。干眼癥屬祖國醫學的白澀癥,指白睛不赤不腫而自覺眼內干澀不舒的眼病。

1 病因

11 現代醫學認為引起干眼癥的原因眾多 淚腺疾病:如原發性淚腺疾病、HIV、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等;淚腺阻塞:因沙眼、瘢痕性類天皰瘡、多形性紅斑、燒傷等而繼發;瞼板腺功能障礙、瞼緣炎、眼瞼位置異常、瞬目異常、局部放療;屈光手術如LASIK、PRK及白內障手術可加重干眼;反射性的淚液分泌缺乏:如神經麻痹性角膜炎、面癱、配戴角膜接觸鏡等;黏蛋白缺乏;服用導致淚液減少的藥物:如三環類抗抑郁藥、抗帕金森氏病藥、某些抗高血壓藥及抗心率失常藥、口服避孕藥等[1]。

12 祖國醫學的相關認識 本病多因外感疫邪停留或余邪未盡,隱伏脾肺二經,阻礙津液疏布,或日久風沙塵埃侵襲或長期空調房及近火煙熏等刺激,致肺衛氣郁不宣,化燥傷津,目失所榮;或沉酒恣燥、肥甘厚味,致脾胃蘊結濕熱,郁久傷陰,或勞瞻竭視、過慮多思。房勞太過致肝腎虧虛,精血暗耗,目失濡則;或勞作過度,體虛氣衰,氣機衰憊,肝腎之虧虛,不能敷布精微,充澤五臟,上榮于目致目失濡養[2]。

2 診斷標準

主觀癥狀如眼干燥感、燒灼不適感、嚴重者分泌物增多、羞明而無流淚、感情受刺激時淚液不增加;Chirmer氏試驗,濾紙浸潤小于10 mm;加上淚膜破裂時間(BUT)小于5 s可作出干眼癥的診斷,或BUT小于10 mm,虎紅染色陽性,亦可作出干眼癥的診斷[1]。

3 治療

目前干眼癥的治療采用中西結合治療,取得良好效果。中醫治療采用清熱利肺,滋陰潤肺,清利濕熱,宣暢氣機及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等辨證治療進行內在調理;局部治療主要依賴于人工淚液和劑。

31 辨證治療 沈莉[4]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將對照組給予01%透明質酸鈉滴眼液局部點眼;治療組中肺陰不足型予養陰清肺湯,肝腎陰虛型給予六味地黃湯,虛火浮越型給予金匱腎氣丸,脾虛氣弱型給予歸脾湯,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4%,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寧立法[5]單純西藥組給予內科治療,如工淚液,給予淚然滴眼液;抗炎治療(如皮質類固醇激素、環孢素A等)以及修復角膜損傷(如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衍生物滴眼劑)等;中西醫結合組患者則在上述基礎上進行中醫辨證論治,共分為4型:肺陰虧虛型,給予養陰清肺湯;肝腎陰虛型,方選六味地黃湯;虛火浮越型,選用金匱腎氣丸;脾氣虧虛型,選用四君子湯加減,單純西藥組有效率為75%,中醫結合組有效率為90%。謝碧華等[6]用人工淚液治療水樣液缺乏性干眼癥,采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淚然,再次是保淚液,延緩其排出及蒸發:如封閉淚點,配角膜接觸鏡,口服必嗽平、新斯的明等,中西醫治療組在上述西醫治療之上,肝腎陰虛取方杞菊地黃丸加減,以滋陰養腎、明目降火,若伴有口噪咽干者,加知母、玄參以助養陰清熱,伴少寐多夢者,加龍骨、牡蠣以鎮靜安神,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痊愈者為925%,其痊愈率明顯高于西醫治療組。鄭曉霞[7]將觀察組在對照組(愛麗滴眼液、維生素 A 及抗生素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沙參10 g,生地15 g,冬麥15 g,10 g,芍藥10 g,百合10 g,玄參20 g,枸杞子15 g,當歸10 g,決明子10 g及密蒙花10 g,脾虛血少患者加大棗、黨參、熟地和白術;陰虛火旺患者加墨旱蓮、地骨皮,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8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59%,中醫結合治療干眼癥獲得優勢。黎喜燕等[8]針對淚液缺乏型干眼癥患者分別給予西藥對其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單純給予瀟萊威眼液,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中藥對其進行辨證治療,中醫辨證分型:肝腎陰虛型:滋補肝腎,杞菊地黃湯加減;肺陰不足型養陰清肺、生津潤燥,養陰清肺湯加減;濕熱傷陰型:滋陰利濕,宣暢氣機,三仁湯合二至丸加減,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38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24%。

32 專方治療 余明華[9]采用中西結合治療干眼癥取得滿意療效,主要運用愛麗滴眼液滴眼,若有明顯局部炎癥者酌情配合使用抗生素眼液眼膏和氧氟沙星眼膏,同時口服A族維生素,局部濕熱敷,早晚各30 min,按摩患眼并擦洗;治療組加用逍遙散合地黃丸加減以疏肝養血,生津明目,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57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762%,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趙學章[10]認為以局部用藥結合中藥方劑治療干眼癥有較好療效,毒副作用輕,還可更持久地發揮作用,將對照組采用淚然滴眼液,維生素A膠丸口服;治療組加服中藥:生地20 g,白芍15 g,當歸10 g,川芎9 g,桑椹子15 g,何首烏10 g,女貞子10 g,枸杞子15 g,菟絲子10 g,覆盆子10 g,柴胡12 g,升麻6 g,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李利文[11]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的臨床效果對照組單純西醫治療,給予玻璃酸鈉,觀察組加杞菊地黃丸治療得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8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0%。占永良等[12]采用中藥配合眼藥水治療干眼癥臨床觀察治療組在滴用潤齊眼藥水的基礎上,另用黃芪20 g,生地15 g,麥冬12 g,茯苓12 g,白術12 g,玄參12 g,赤芍10 g,丹皮10 g,枸杞15 g,杭白菊12 g,甘草6 g,角膜上皮點狀著色的加白蒺藜15 g,谷精草15 g,畏光流淚明顯加防風9 g,羌活9 g,眼紅灼痛明顯的加黃芩12 g,梔子12 g,乏力、便溏明顯的加黨參15 g,懷山藥15 g,治療組為8750%,對照組為7045%。徐秀華[13]將對照組用局部點淚然眼液,維生素A膠丸,治療組在與對照組治療相同的基礎上,另用潤燥明目湯,沙參、黃芪各30g,鬼針草20 g,生地、枸杞子、天花粉、、葛根、桑葚、玉竹、赤芍各15 g,枳殼、茯苓、五味子、山茱萸、麥冬各10 g,甘草6 g,治療組總有效為775%,對照組為625%。巴景斌等[14]給患者每日使用替諾滴眼液并服用中藥制劑,成份:枸杞20 g,麥冬15 g,15 g,黨參、車前草、熟地各10 g,治愈率為98%,取得滿意療效。黃洲基[15]給予治療組口服潤目湯,藥用:生地黃15 g,麥冬15 g,沙參10 g,玄參20 g,10 g,百合10 g,當歸10 g,芍藥10 g,枸杞子15 g,密蒙花10 g,決明10 g,對脾虛血少者加黨參、大棗、白術、熟地黃;對偏陰虛火旺者加地骨皮、墨旱蓮,并滴卡波姆眼液,有效率分別為9375%、7000%。

33 其他療法 趙莉[16]將對照組滴眼液改善眼睛表面濕潤度,幫助其提高視力,觀察組在滴眼液治療的基礎上,通過清熱養陰、生津潤燥等中草藥治療,同時配合攢竹、承泣、迎香等穴位的針灸治療,對照組治療的總有效率60%,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陳海兵等[17]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的療效,對照組清潔眼瞼,去除瞼板腺分泌物的有害成分,補充不含保存劑的人工淚液,熱敷、按摩、清洗治療,治療組另外加用川芎10 g,芍藥10 g,黃柏10 g,知母10 g,、木賊草各10 g,白蒺藜10 g,當歸15 g,熟地10 g,草決明、柴胡、薄荷、青皮、黃芩、梔子、桔梗、陳皮各10 g,甘草6 g,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42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352%。唐穎[18]將對照組采用011%透明質酸鈉滴眼液(日本參天制藥株式會社),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另口服自擬中藥(生地20 g,熟地20 g,麥冬15 g,玉竹10 g,女貞子15 g,柴胡6 g,10 g,石斛15 g,黃芪20 g,黃精15 g,枸杞15 g),同時每天采用中藥冰片、天花粉熏藥治療,隔日針刺治療1次,針刺取穴:攢竹、承泣、魚腰、絲竹空、太陽、風池、合谷、三陰交。余潔[19]認為提供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當前治療干眼癥的首要,并采用局部滴用人工淚液,羧甲基纖維素鈉基礎上保持每日飲用菊杞茶,并用茶水局部濕熱敷雙眼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環,提高眼部的淚液分泌功能,總有效率為9048%,對照組為7381%。毛菊代[20]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干眼癥的療效,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西醫對照組給予貝復舒及玻璃酸鈉滴眼液滴眼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在西醫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免煎劑沖服配合眼局部中藥離子導入、中藥“明目熏洗液”(院內制劑)熏洗眼及耳穴(眼、胰、內分泌、肝、脾、肺、腎、神門等)壓豆等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西醫對照組為700%。

4 小結

目前干眼癥最常用的治療方法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主要采用人工淚液,還可以佩戴硅膠眼罩、濕房鏡、治療性角膜接觸鏡,注意對中重度干眼可選用淚小點栓塞或淚小點封閉術等。同時采用中醫辨證選用滋補肝腎生津等藥物全身調理,也可考慮采用中醫特色療法如壓耳豆、針灸,中藥熏蒸等綜合治療,以標本兼治,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干眼癥屬于慢性疾病,醫師在治療的同時也要提醒患者在平時工作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避免長時間使用電腦、少接觸空調煙塵環境多眨眼、閉目養神,眺望遠處;工作的姿勢和距離也是很重要的,此外注意飲食,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同時增加維生素A等的攝入,其機理和遠期療效尚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張梅干眼癥的診斷[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0,18(11):665~668

[2]段俊國中西醫結合眼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33~137

[3]羅興干眼癥治療研究進展[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3,3(6):69

[4]沈莉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2(6):464~465

[5]寧立法中西醫結合對干眼癥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與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9):157~158

[6]謝碧華,許海嘉補益肝腎中藥結合人工淚液治療水樣液缺乏性干眼癥的臨床觀察[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3(2):27~28

[7]鄭曉霞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42例療效觀察[J].中醫中藥,2011,49(20):117

[8]黎喜燕,趙偉,譚泳昌中西醫結合治療淚液缺乏型干眼癥68例臨床觀察[J].河北醫學,2012,18(11):1078

[9]余明華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臨床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7(1):98

[10]趙學章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的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09,5(1):63

[11]李利文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18~19

[12]占永良,程志娟,徐盈,等中藥配合眼藥水治療干眼癥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9,1 25(1):21~22

[13]徐秀華,陳粉扣,陳海林,等中西藥合用治療干眼癥40例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7,23(5):304

[14]巴景斌,王曉航中西藥結合治療干眼癥132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08:11(18):154

[15]黃洲基中西結合治療干眼癥48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8):34

[16]趙莉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5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1):38

[17]陳海兵,周慧萍,金宏,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92~93

[18]唐穎干眼癥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10):1914

第6篇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重癥中暑;臨床效果

中暑是夏季臨床上常見的一類急性并發癥, 該病臨床表現為患者體溫急劇升高、意識模糊甚至暈厥等, 嚴重時甚至可威脅患者生命[1]。西藥治療法通過物理降溫、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等手段對患者進行治療, 但此類治療方法治標不治本, 臨床效果不明顯。在此次調查中, 本院以中西醫結合法對患者進行治療, 且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重癥中暑患者, 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30例, 男22例, 女8例, 年齡27~50歲, 平均年齡(38.5±2.6)歲;對照組患者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年齡33~56歲, 平均年齡(40.12±3.0)歲。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意識模糊、體溫升高的臨床表現。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以西醫治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 具體情況如下:給予患者物理降溫處理, 如身體涂擦酒精, 將患者置于陰涼環境下等, 并幫助患者維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靜脈滴注甘露醇脫水劑, 補充VC維持體內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以中藥治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處方:水牛角20 g, 石膏15 g, 銀花、連翹各12 g, 竹葉10 g, 藿香8 g, 知母、菖蒲各6 g, 荷葉4 g, 西洋參3 g, 甘草2 g, 煎劑灌腸, 2次/d。

1. 3 療效評定標準 以患者的康復情況作為診斷指標, 具體劃分為:①顯效:患者接受治療后4 h內恢復清醒, 且無其他不適癥狀;②有效:患者接受治療后8 h內恢復清醒, 且無其他不適癥狀;③無效:患者接受治療8 h后患者無清醒傾向, 且伴有其他的機體功能損傷。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患者治療后各臨床癥狀持續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高熱時間、發熱時間、清醒時間、體溫恢復時間進行對比, 觀察組患者調查結果分別為(0.45±0.05)h、(0.65±0.22)h、(4.03± 0.35)h、(8.78±3.43)h;對照患者的調查結果分別為(1.02±0.13)h、(1.34±0.35)h、(8.23±0.67)h、(13.27±2.12)h。兩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臨床治療效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3.3%, 兩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中暑是夏季常見的一類臨床急癥, 該病具有發病急、危險性大等特點, 若不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 可留有后遺癥或其他合并癥,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在此次調查中, 本院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西醫治療法包括各種物理降溫、調節患者的的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 幫助患者調節體內環境, 減少因內環境失衡而對患者造成的影響[2]。但此類治療治標不治本, 臨床效果不顯著。針對此類情況, 本院在西藥治療基礎上聯合中醫治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中醫學上將中暑歸屬為“暈厥”范疇內。是因體內滯阻、炎熱而使得心氣損傷, 因此, 中醫學治療中暑以“清熱降火”為主, 在此次治療中, 本院以水牛角、石膏、知母、銀花、連翹、竹葉、藿香、菖蒲、荷葉、西洋參、甘草為主要方劑對患者進行治療。其中以石膏、知母為主藥, 其具有清熱降火、祛濕除邪功效;另以水牛角、銀花、連翹、竹葉、藿香、菖蒲、荷葉、西洋參、甘草為輔藥, 可幫助患者涼血解暑、清新開竅[3]。

由此次調查結果可知, 以中西醫結合法對患者進行治療, 其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 且其在高熱時間、發熱時間、清醒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以中西醫結合法治療重癥中暑臨床效果顯著, 中西醫結合, 既治標又治本。可有效減少患者的康復時間, 減少患者的合并癥的發病率, 使得患者盡早恢復。該結合治療法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幫助更多患者受益。

參考文獻

[1] 林海桐,寧觀林.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中暑的療效觀察.河北醫學, 2011, 17(4):488-489.

[2] 顧建新,王碧浪.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中暑50例.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3(6):461-463.

第7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學科特色;結合途徑

【中圖分類號】

R197.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096-01

醫學應當是無國界的,在當今世界更應當注重醫學之間的融合發展,從而更好的造福全人類,為世界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一定的貢獻。中西醫結合學科主要就是以增強治療效果為出發點,以中醫學和西醫學的相關醫學治療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重點關注中西醫之間內在聯系,建立一種全新的臨床治療方法和手段,并在世界范圍內重塑對中醫的認識。我國一直以來都很重視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建設,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經將中西醫結合設置為醫學類的一級科目,并且不斷完善中西醫學科的理論體系,眾多醫學人才也將中西醫結合看作是未來醫學的重要發展方向,紛紛投入到中西醫研究項目中來,可以說,中西醫結合學科有著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此基礎上,要更加重視對中西醫學科內容的完善,不斷探索創新中西醫結合的途徑,提升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的實效性。

1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特色

1.1治療方法的有機統一

中西醫結合學科的一大特色就是實現了中醫學與西醫學治療方法的有機統一。我國傳統的中醫學治療方法講求辨證,對患者采取望聞問切等治療手段對疾病進行整體把握,重在疾病的外在表現與身體內部之間的關聯。西方醫學的治療方法講求實驗,即通過對患者使用先進的醫療設備進行病理檢查,明確發病原因,重在對疾病的微觀分析。這兩種治療方法都具有各自的優點,而經過中西醫結合學科的融合,能夠將這兩種方法合二為一,汲取各自的長處使之完整的用于疾病的治療,通過這種有機統一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臨床治療方法。

1.2治療理念的和而不同

中醫學和西醫學體系都有著各自的發展環境和歷史淵源,在這兩種學科長期演變的過程中,形成的醫學治療理念存在本質的區別,中醫學理念的精神內核是以人為本,西醫學理念的發展基礎來源于近代科學。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目標不是要將這兩種理念進行融合,也不是單純的尋找兩種理念中的共同點,而是要發現中醫學與西醫學之間的不同,尋找兩種理念存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中西醫結合學科不是對中醫和西醫的簡單總結,而是要通過對矛盾的轉化形成中西醫理論基礎上的新的理論認知,從而更加全面的認識疾病,拓寬疾病的治療空間。

1.3治療手段的推陳出新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在對一些重大疾病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要想取得突破,就不可能只考慮一種治療方向,而是要轉變治療思路,實現治療手段的推陳出新。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為探索多種治療手段提供了可能,指明了發展方向,近年來很多國外的醫學專家通過對中醫理論的研究發現了很多可借鑒之處,這在促進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的同時實現了治療手段的創新,還為世界醫學作出了相應的貢獻。

2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途徑探討

2.1疾病診斷的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學科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就要重視對發展途徑的研究,只有找準了研究方向,才能真正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在進行疾病診斷的過程中,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能夠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在診斷階段,首先通過先進的儀器設備對病人進行科學的病例分析,獲得更為直觀的診斷依據,再通過一定得中醫理論對疾病進行整體的把握,分析患病癥狀與病人內在身體狀況之間的聯系,在獲得較為完整的認知的基礎上給予相應的治療,最終能夠達到既治標又治本的效果。

2.2臨床實驗的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學科要想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就要重視相應的臨床實驗,在組織臨床試驗的過程中驗證中西醫結合療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一般的臨床試驗是在動物身上進行的,在實施實驗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驗目的合理的設置實驗過程,將中醫理論知識與西方醫學解剖方法結合起來,在中醫的用藥指導下,觀察實驗動物的治療效果,或者結合西醫治療理念,創新中醫的用藥方法,最終達到辨證診治和綜合治療的統一。

2.3治療手段的中西醫結合

治療手段的中西醫結合是中西醫結合學科的一大創新。傳統的中醫學對人體的經脈有著較為清晰和全面的認識,所獨創的針灸療法具備重要的醫學價值,西方醫學則通過解剖學和病理學對人體的微觀組織有著科學認知,將其與中醫針灸療法進行結合是治療手段的一大突破,在此基礎上已經產生了較為完善的針灸麻醉等的治療方法。

2.4人才培養的中西醫結合

要想實現中西醫結合學科的長遠發展,就要重視人才的作用,培養專業的中西醫結合學科人才。中西醫結合專業需要中醫和西醫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能夠綜合的運用治療方法,即能夠實現同一個醫生既能采用中醫的方法也能采用西醫的手段對患者進行治療,通過培養這種綜合型人才能夠使中西醫結合工作獲得新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县| 吉水县| 峡江县| 罗定市| 鄱阳县| 临颍县| 肇东市| 吐鲁番市| 朝阳县| 工布江达县| 腾冲县| 固始县| 镇雄县| 涿州市| 谢通门县| 老河口市| 华安县| 射洪县| 连南| 繁峙县| 汉寿县| 越西县| 岐山县| 德阳市| 海丰县| 龙门县| 八宿县| 河东区| 荔波县| 平陆县| 莆田市| 南阳市| 白沙| 华宁县| 手机| 温州市| 东乌| 油尖旺区| 呼图壁县| 进贤县| 麟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