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4-04-01 10:57:21

序論:在您撰寫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的關系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的關系

第1篇

一、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含義與關系

1.經營風險的含義

企業經營風險指的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導致企業的利潤變動,特別是利用經營杠桿而導致的利潤變動的風險。而所謂的經營杠桿系數是指企業稅前利潤變動率和銷售額變動率之間的比值。經營風險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產品售價、成本、成本固定比重以及市場需求等。在企業的發展中,經營風險是必然存在的。

2.財務風險的含義

企業財務風險主要是指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中,由于各種無法預料的或者難以控制的因素而導致企業利潤的不確定性。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具體因素主要有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企業內部制度不完善以及收益分配政策不規范等,這些因素使企業在運營中都承擔著一定的財務風險。

3.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關系

企業所承擔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之間的關系主要系統在以下兩個方面,即兩者之間具有相互依存性、二者之間具有協同性。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通常會采用債務集資的方式來擴大企業的資本,不過債務資本的增加會導致企業整體的經營風險增加,這就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而且企業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存在著相關關系,二者這種關系直接對企業財務管理的決策產生影響,對企業的風險管理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另外,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具有協同性,也就是說企業財務風險的提高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經營風險。因此,如果企業如果面臨著大好的發展機遇和高風險并存時,可以適當地通過增加財務風險來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二、產生影響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因素

1.企業經營管理方面

在企業經營中,導致企業產生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企業內部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內部因素主要包括企業的內部制度、人員管理情況、銷售政策等。制度是一個企業運作的根本,有句話說的非常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企業內控制度有漏洞或者不妥之處,那么企業經營中肯定就不能避免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可以說內控制度是企業產生風險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員管理涉及了較為廣泛的內容,其中人員流失對企業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有一些企業由于在人員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多人才都紛紛選擇跳槽,這給企業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如果較多產品生產加工工人同時離職,那么企業生產就會陷入癱瘓狀態,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損失可是巨大的,因此人員管理不容忽視;銷售政策也涉及了很多內容,銷售政策會直接影響產品的銷量,而且還會影響銷售人員的積極性,好的銷售政策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企業產品的銷售額,相反不好的銷售政策可以使企業的產品庫存量逐漸上升。

2.企業財務資金管理

在企業經營中,企業財務資金管理問題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財務風險,繼而引發企業經營風險。企業財務資金管理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流動資金管理、回款管理和其它資金項目管理。而導致財務資金管理問題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企業資金管理制度,會計流程、會計人員素質等。資金管理、回款管理問題都是企業常見的問題,這些問題給企業造成了很大的財務風險。

三、強化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

1.經營風險的防控措施

導致企業經營風險的因素較多,為了降低企業經營風險,企業可以通過做好每個環節的工作。首先,企業要建立現代化的管理體系。與企業自身發展和控制適合的管理體系構建,包括企業組織機構構建,部門和崗位的設立,工作流程的設置等方面,同時要涵蓋質量管理體系、財務管理體系、薪酬管理體系、營銷管理體系等多個分管理體系;其次,逐步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大多數公司發展的失敗主要源于戰略方向管理和監督方面的失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首先企業發展中戰略決策方式必須依靠董事會集體的民主決策;其次企業在建立完善的人員管理機制同時要加強人力資源信息管理,以便于企業可以這些信息及時了解高端人才離職率變動情況以及離職原因等,然后可以有針對性地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措施。

2.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

因為導致企業財務風險的因素很多,所以要想降低企業財務風險,就需要盡可能完善可能導致財務風險的各個環節。通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優化財務管理業務流程。在企業的財務管理流程中,要注重每一個可能出現財務問題的環節,企業為了更好的發展,就要不有效地規劃和科學地運用企業的各種資源,將各種有效資源結合起來使其發揮出更大的經濟效益。企業還要不斷地優化各種業務,最終實現企業管理的精細化。第二,企業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構建適合自己的財務管理系統,企業要建立完善的財務信息管理系統。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財務管理實現信息化管理成為了可能,信息化的財務管理給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極大的便利,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財務管理業務變得更加輕松有效;為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完善做出了貢獻;第三,在企業的財務管理中,建立財務預警系統。由于一些企業領導對財務管理的重要性不夠重視,導致和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很大等問題。所以要完善企業的財務管理就要從提升企業領導的意識開始。

第2篇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各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隨之而來的企業并購、破產、重組等現象越來越多。同時,導致企業經營風險增加的因素也在增多,而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風險主要體現在財務績效的波動上,所以企業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有著緊密的聯系。關于經營風險,許多國外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能影響企業經營風險,企業對社會責任管理也是風險管理的一部分,從而形成了新的風險管理模式[1]。但是從我國的現狀來看,在對企業經營風險進行研究時,較少將企業社會責任考慮在內。所以,在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對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影響,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盡管在國外實踐中許多企業把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經營風險管理范疇,但是對二者關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業社會責任在風險管理與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上[2],較少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風險之間的相互關系。綜合近年相關文獻發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與財務績效相關性分析上,通過對國有企業、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的研究得出結論:企業社會責任可以正向影響企業財務績效[3-8]。大多數學者在對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研究時很少結合企業其他指標,分析多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而經營風險作為企業能否正常運營的重要指標,對企業社會責任、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三者關系的研究則顯得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風險管理與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也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那么,企業社會責任是否會對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的關系產生影響?鑒于此,本文試圖在分析企業社會責任、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兩兩之間相關關系的基礎上,探討企業社會責任對經營風險和財務績效之間關系的影響,以期能豐富企業社會責任、經營風險和財務績效的研究內容,完善現有的研究體系。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風險的關系

目前,對企業社會責任(CSR)研究主要集中在與財務績效關系的探討上,而對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在兼顧社會形象和公眾利益,產生良好反饋效應的同時,是否能減少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降低企業經營風險這一問題研究較少。

企業風險種類繁多,直接研究企業風險比較困難。因此,國內外學者通過從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特有風險、社會風險的角度分析企業經營風險與社會責任關系。Husted B W [9]從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角度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風險的關系,發現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有較低的經營風險。Mishra S et al.[10]通過企業社會責任對特有?L險影響的分析,表明積極地履行社會責任減少風險,消極地履行社會責任增加風險。無獨有偶,楊艷等[11]使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來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和特有風險的關系,發現社會責任表現越好的企業,特有風險越低。這與Mishra S et al.研究結論趨同。Boschbadia M T et al.[12]把社會風險當成企業經營風險中聲譽風險的一部分,從社會風險角度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認為企業較好的社會形象可以對沖社會風險。

另外,從企業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一方面,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可以提高公眾對利益相關者的認可,積累相應的社會資本,降低企業未來經營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企業對外公布社會責任信息為利益相關者提供更全面的企業經營情況,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確定性。基于此提出假設1。

H1: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可以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二)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的關系

風險與績效一直以來都是眾多學者廣泛研究的對象,尤其是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使得企業整體風險水平提高,導致公司市場價值降低[13]。所以,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企業認清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對企業的高效運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Bowman E H[14]在檢驗美國85個產業9年樣本期間的方差和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后得出風險與績效之間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他發現財務績效好的企業和財務績效不好的企業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都存在負相關關系,經營良好的企業能夠增加收益的同時減少風險。另外,經營風險可以通過不同渠道影響企業財務績效,從負債的角度講,財務績效較好的公司,其資產負債比例管控的也較好,流動資金留存較充足,進而規避風險、分散風險的能力也更強[15]。財務績效不僅是衡量企業績效的指標之一,也代表著企業抗風險的能力,對企業財務績效的評估,有利于防范企業經營風險,提高企業盈利水平。基于此提出假設2。

H2: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存在負相關關系。

(三)企業社會責任對經營風險和財務績效關系的影響

從2008年三鹿集團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致使嬰兒得腎結石事件到2016年非法經營假疫苗使接種者無效免疫甚至死亡事件,使得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公眾的關注。對于社會責任缺失的企業,其社會聲譽掃地,甚至破產,社會責任的缺失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經營風險。所以,在探討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關系時,也應當考慮企業社會責任對二者關系的影響。

盧秀鋒[16]指出企業社會責任表現能通過降低財務風險來提高公司績效。該觀點為本文研究提供了思路。社會責任缺失的企業,一旦被曝光,其產品會遭到整個社會嚴厲抵制,大大增加了經營風險,降低了銷售收入。相反,那些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無形中增加了公眾對企業的好感,使得企業在更穩定的環境下運行,降低企業經營風險,擴大了企業品牌影響力,提高了顧客對其產品購買力度,增加了企業銷售收入。企業社會責任表現較好,可以降低經營風險,企業在較低的經營風險下運營更有助于提高財務績效,因此企業社會責任在經營風險和財務績效之間起到部分調節作用。基于此提出假設3。

H3: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可以削弱經營風險對財務績效的負向影響。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考慮到一些非上市公司的數據信息難以獲得,本文以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以2012―2014年作為考察時限,剔除了金融類上市公司,ST和*ST上市公司,數據不全與異常的公司,從潤靈的644家上市公司企業社會責任評級數據中最終選取了509家上市公司共1 527個數據作為研究樣本。企業社會責任數據來自潤靈環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評級,財務績效和經營風險的數據來自國泰安(CSMAR)數據庫,數據處理采用SPSS 21.0和Excel統計軟件。

(二)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

通過搜集財務績效相關文獻發現,總資產凈利潤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是對企業財務績效評價時選用較多的指標[17-18]。其中ROA=凈利潤/總資產平均余額,反映了企業總資產獲利能力和利用情況。而凈資產收益率(ROE)=凈利潤/股東權益平均余額,不僅是衡量股東資金使用效率的財務指標,也是衡量企業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EPS=企業凈利潤/總股本,該指標越大,企業越有能力發放股利,財務績效越好,是反映企業經營成果、評價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財務指標。ROA和ROE反映企業資金運作回報能力,反映企業盈利的會計價值。EPS從股東等投資者方面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本文選取ROA和EPS作為衡量企業財務績效的指標,用ROE進行穩定性檢驗。

2.解釋變量

(1)經營風險

現有文獻對經營風險(Risk)的度量指標主要有:經營杠桿、應收賬款比例、資本密集度等指標[19-21]。關于經營杠桿,杜媛等[22]在研究經營風險程度的度量方法一文中把企業經營風險分為經營收益波動性風險和虧損風險,她提出經營杠桿系數只能衡量企業虧損風險,而不能衡量企業經營收益波動性風險,用經營杠桿來衡量企業經營風險是比較片面的。所以本文用應收賬款比例和資本密集度來衡量企業經營風險。應收賬款比例=應收賬款/收入,比例越大,企業營業收入中現金流含量越低,增加了企業經營風險。資本密集度=總資產/營業收入,在不考慮資本性融資的情況下,營業收入不變,總資產大幅增加,使企業負債水平提高,說明企業資金使用效率大幅度下降,增加了企業經營風險。因此應收賬款比例(Reclrate)和資本密集度(Fixed)越大,說明企業經營風險越高。因為應收賬款比例和資本密集度兩個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中的P值小于0.05,可以進行因子分析,所以為了便于進行回歸分析,現把應收賬款比例和資本密集度兩個指標采用因子分析法統一為一個指標來衡量經營風險,用字母Risk代表。

(2)企業社會責任

不同學者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做法不盡相同,本文采用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權威第三方評級機構“潤靈環球責任評級”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級結果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衡量指標[23-24]。潤靈環球評級按照證監會行業分類標準將上市公司分為22類行業,該評級體系分四部分對企業社會責任表現進行評價,每一部分根據重要程度賦予不同分值,總分為100分,其中整體性評價(M)30分、內容性評價(C)45分、技術性評級(T)15分和行業性評級(I)10分。所以其的社會責任評級報告具有較強的客觀性,能較好地反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水平。

3.控制變量

考慮到重要控制變量缺失會給結果帶來偏誤,參照相關文獻[4-5,17]的研究,本文主要設計了企業成長性(Growth)、資產流動性(LIQ)、償債能力(DAR)、盈利能力(PRO)等作為控制變量。其中企業成長性(Growth)用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表示,資產流動性(LIQ)用流動資產比例表示,償債能力(DAR)用資產負債率表示,盈利能力(PRO)用銷售凈利潤率表示。表1列示了所有?量及其定義。

(三)模型設計

為了檢驗假設1―假設3,以財務績效變量“總資產凈利潤率(ROA)和每股收益(EPS)”作為被解釋變量,經營風險(Risk)和企業社會責任(CSR)作為解釋變量,由此將待檢驗模型設定如下:

Risk=a0+a1CSR+a2Growth+a3LIQ+a4DAR+a5PRO+ε

(1)

ROA(或EPS)=a0+a1Risk+a2Growth+a3LIQ+a4DAR+

a5PRO+ε (2)

ROA(或EPS)=a0+a1CSR+a2Risk+a3Growth+a4LIQ+

a5DAR+a6PRO+ε (3-1)

ROA(或EPS)=a0+a1CSR+a2Risk+a3CSR×Risk+

a4Growth+a5LIQ+a6DAR+a7PRO+ε (3-2)

在以上回歸方程中,控制變量為企業成長性(Growth)、流通股比例(PSO)、資產流動性(LIQ)、償債能力(DAR)和盈利能力(PRO)。a0為常數項,a1、a2、a3、a4、a5、a6、a7分別為解釋變量和各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ε為誤差項。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如表2所示,總資產凈利潤率(ROA)均值較小,說明樣本企業總體上財務績效較差。經營風險(Risk)標準差較大,說明變動幅度較大,樣本企業總體經營風險管控較差。企業社會責任(CSR)均值不高,標準差較大,最小最大值差距較大,說明樣本企業總體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情況不穩定。另外,財務績效、企業社會責任和經營風險25%分位數、中位數和75%分位數都呈遞增趨勢發展,其中企業社會責任的漲幅最大。

(二)相關分析

為了檢驗研究變量的相關性,對樣本數據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采用雙側顯著性檢驗對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控制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樣本企業的經營風險(Risk)與企業社會責任(CSR)在0.0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與企業成長性(Growth)、資產流動性(LIQ)顯著正相關,與資產負債率(DAR)、盈利能力(PRO)顯著負相關。財務績效(ROA或EPS)與經營風險(Risk)在0.0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與企業成長性(Growth)、盈利能力(PRO)、資產流動性(LIQ)顯著正相關,與資產負債率(DAR)顯著負相關。財務績效(ROA或EPS)與企業社會責任(CSR)在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

(三)回歸分析

1.對H1的檢驗

如表4模型1所示,相對于經營風險(Risk),解釋變量企業社會責任(CSR)回歸系數-0.0113在0.01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企業社會責任做得越好,經營風險越低,即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經營風險有負向影響,這一結果支持H1。從控制變量來看,企業成長性(Growth)、資產流動性(LIQ)與經營風險(Risk)顯著正相關,盈利能力(PRO)、資產負債率(DAR)與經營風險(Risk)顯著負相關。

2.對H2的檢驗

如表4模型2所示,當財務績效用ROA代表時,經營風險(Risk)回歸系數為-0.0136,在0.01水平上顯著為負;當財務績效用EPS代表時,經營風險(Risk)回歸系數為-0.1538,在0.01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經營風險降低可以提高財務績效,這一結果支持H2,從控制變量來看,企業成長性(Growth)、資產流動性(LIQ)和盈利能力(PRO)均和企業財務績效顯著正相關。較高的企業成長性(Growth)表明企業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較高的資產流動性(LIQ)表明企業資產周轉速度快;銷售凈利潤率越高,表明企業盈利能力越好,財務績效越高。而償債能力(DAR)回歸系數顯著為負,當資產負債率(DAR)較高時則說明企業的償債能力較低,企業經營風險逐漸加大,導致企業財務績效降低。

3.對H3的檢驗

表4模型3-2在模型3-1的基礎上加入了兩個解釋變量之間的交互項,由于兩交互項多重共線性值達到19(>10),因此對解釋變量中涉及的交互項進行了去中心化處理,以避免多重共線性。此外本文對所有進入模型的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進行了方差膨脹因子檢驗(VIF),結果顯示VIF均小于2,可以排除多重共線性的問題。

如表4模型3-1、模型3-2所示,無論財務績效用ROA還是EPS代表,經營風險(Risk)的回歸系數都在0.01水平上顯著為負,企業社會責任(CSR)回歸系數也都在0.01水平上顯著為正,這又一次證明了前面的H2。另外,以模型2為基本模型,在模型2基礎上加入企業社會責任(CSR)變量后(模型3-1),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回歸系數變大了。若把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風險的交互項也加入模型3-2,不僅交互項本身顯著,而且經營風險(Risk)回歸系數進一步?大,這說明企業社會責任和經營風險共同作用于財務績效,且企業社會責任對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的關系有削弱作用。這一實證結果支持H3。

五、穩健性檢驗

由于變量的選擇和取值將可能對結論穩健性產生影響,為此進行了以下敏感性測試,用凈資產收益率(ROE)替換凈資產利潤率(ROA)。由此對H2、H3回歸分析結果進行穩健性檢驗,如表5所示。

從表5中的模型2結果可知,經營風險(Risk)回歸系數為-0.0505,在0.05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負相關,與上文對H2研究結論一致。從表5中模型3-1經營風險(Risk)回歸系數-0.0293大于模型2中的-0.0505,模型3-2中加入交互項后回歸系數為-0.0006比模型2和模型3-1經營風險回歸系數都大,也說明了企業社會責任對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的負向關系有削弱作用,與上文對H3的結論一致。

以上的穩健性檢驗說明,本文的研究結果可靠。

六、研究結論與啟示

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得出以下結論:(1)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可以降低經營風險。社會責任表現好的企業,具有較好的社會聲譽,贏得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降低企業經營不確定性,進而降低企業經營風險。(2)企業經營風險負向影響財務績效。一般,較高的經營風險使得企業虧損增加,降低財務績效。(3)企業社會責任能削弱經營風險對財務績效的負向影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以通過降低經營風險來提高財務績效。

第3篇

財務預警是在廣泛擁有財務信息數據的基礎上,以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為中心,通過實時分析、監測與預測,準確客觀反映醫院經營情況、醫院財務狀況,及時對醫院各環節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經營風險發出預警信號,以便及早采取防范措施,以規避醫院財務危機的發生。本文通過對財務預警系統內涵、作用、預警指標的分析,探討在新形勢下構建醫院財務監督預警系統的可行性,研究建立醫院財務預警系統對降低醫院管理風險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財務監督;預警信息系統;醫院管理風險;應用性

隨著我國衛生改革的的不斷深入,以及國際一體化市場進程的加快,醫療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其運行風險也在逐步加大。加上現階段我國部分醫療決策者管理素質、水平的弱智,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就顯得尤為必要。如果不能有效規避與防范各種風險,可能使本已發展滯后的醫院陷入更為嚴重的危機。財務危機常表現為一個漸進積累轉化的過程,建立財務監督預警信息系統(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system),通過對敏感性財務指標風險的監控,能夠有效地發揮監測預警作用。

1 財務監督預警信息系統的建立

醫院財務預警是在廣泛擁有財務信息數據的基礎上,以財務指標體系為中心,通過分析、監測、預測財務指標,準確客觀反映醫院經營情況、以及醫院財務狀況,及時對醫院各環節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經營風險發出預警信號,以便及早采取防范措施,以規避醫院財務危機的發生。一個有效的財務預警系統應該具備信息收集、預知危機、控制危機三大功能。通過收集與醫院相關的國家政策、行業動態、財務經營狀況,進行合理的比對分析,從而作出是否預警的判斷。一旦發出預警信息,醫院決策層就應采用必要的手段,以便及時化解財務危機,防范財務風險。

2 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的財務監督預警信息系統應用性

2.1監測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是財務監測和預警系統的基礎

預警與監測相輔相成,兩都互為依存。因此建立有效的財務監測和預警系統,首先應仔細分析系統內環境、目標、結構、功能以及環境、目標、結構、功能與監測和預警系統之間動態關系,加以科學的理論考證與實證分析,設計出合理的財務比率指標并慎重選擇。預警指標的選擇原則上應保證指標靈敏性、有效性、超前性、穩定性。靈敏性就是財務比率指標可以準確反應出財務運行的主要方面;有效性和超前性就是選擇的財務比率指標既能反應出當前的財務狀況而又不受期影響;穩定性是指選擇的財務比率指標在不同狀態下,其變化幅度、預警標準有相對穩定的可執行性。

2.2建立監測預警信息分析責任報告制度

通過對敏感性財務指標的監測與分析研究,財務經營監測預警系統將對醫院可能發生的財務危機作出預警判斷。通過對經營運行過程的有效監測,及時判斷當前醫院經濟運行狀況,從而作出目前醫院財務狀況屬于何種景氣狀態、以及即將面臨的景氣狀態,如果發現可能存在潛在的風險危機,財務預警指標體系就會通過對財務比率指標的比對,查找誘發財務風險的根源,建議醫院決策層制定相對應的干預措施,以預防經營財務狀況受到進一步惡化。相對而言,資本、負債資產、投資方向是整個監測預警的重點,目的在于有效優化醫院經營結構,使其運營保持在一定的可控范圍內。

2.3構建財務監測預警指標

醫院財務經營活動實際上表現為醫院與外部環境間的人員、資金、物質、信息的一種互動交流,而表現于財務報表上主要為醫院資金運動。而醫院的資金運動的主要反映形式就是醫院編制的會計報表,這也成為監測預警系統的主要數據源。因此構建合理有效的財務監測預警指標就顯得成為必要。常見的醫院會計報表包括醫療收支明細表、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總表、藥品收支明細表、科室成本核算效益表、基金變動情況表、現金流量表、損溢表等等。承擔起監測預警系統中的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資產保值增值能力等預警功能。

獲利能力預警指標在醫院主要包括毛利率、利潤率、所有者權益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資本保值增值率等,反應出醫院正常獲利水平;償債能力預警指標常應用的有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已獲利息倍數、資金安全率、安全邊際率等等,為償債能力的一些量化評價指標;營運能力預警指標包括應收醫療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等等。 應收醫療款周轉率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出醫院的變現速度和管理效率,存貨周轉率實際是指貨品的周轉時間,一般意義上來說,周轉時間越短,醫院存貨管理能力就越高,但也存在另一種可能,由于醫院流動資金過少、或資金嚴重不足,導致存貨水平下降。因此應結合市場變化、醫院實際保持合理的存貨周轉率。

3 結論

醫院財務管理是醫院運營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涵蓋了資金籌集、使用、分配、清償等各個方面,財務管理機構以及規章制度的建立、財務計劃的編制、財務資金的籌措、使用與監管等等都屬于醫院財務管理的范疇。作為醫院財務部門,應承擔起執行者與實施者的角色,建立有效合理的財務監督預警系統,也是責無旁貸的工作,而加強財務監督預警信息系統對降低醫院管理風險的應用性研究,不僅能夠有效構建預防財務風險的屏障,也能夠極大降低醫院管理的風險。

【參考文獻】

[1]伍大春.醫院經營創新投資與財務風險思考.中國衛生經濟,2002,21(8):39-40

[2]黃少瑜,肖昱華.加強和規范醫院財務管理促進醫院持續穩定健康發展[J].中醫藥管理,2009,8:729-780.

[3]方鵬騫,張佳慧,董四平.非營利性醫院資金運營效率和財務風險評價[J].中國醫院管理,2010(3):15-16

[4]趙晉艷,孫培生.現行醫院財務會計制度存在的缺陷及改進意見[J].會計之友, 2008(23):24-25

[5]韓瓊.股份制醫院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構建[J].財務通訊:綜合(中):2011,11:150-151

[6]孫曉陽,周綠林,詹祥.基于ERP的公立醫院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J].會計之友,2013,13:40-41

第4篇

一、股東與經營者行為選擇博弈假設

(一)博弈主體i假設。假設參加博弈的主體1是經營者,主體2是股東,兩者都是風險中性者,均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二)信息完全假設。假設經營者具有獨立決策權,決策時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擾。

(三)決策時間假設。假設博弈雙方都無法根據對方的決策選擇或調整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說,博弈雙方可看作是同時做出決策,沒有時間先后。

(四)行動集合假設。假設博弈主體各自可選擇的行動集合(ai={ai},i=1,2),股東的行動集合為a1={監督,不監督},經營者的行動集合為a2={道德,不道德}。

(五)博弈結果假設。假設經營者通過不道德手段而獲取的收入為r;股東監督經營者所花費的成本為c;經營者為采取不道德手段而花費的成本為f,包括被所有者發現不道德行為時對經營者的罰金;股東監督經營者的概率為p,p∈[0,1];經營者采取不道德的概率為q,q∈[0,1];如果股東實施監督,經營者的不道德行為會被發現,且c

二、股東與經營者行為選擇博弈分析

根據以上假設,可以得到股東與經營者在各種策略組合下的收益或損失,如表1所示,每個組合中第一個表達式表示股東收益,第二個表達式表示經營者收益,如果是負值,表示損失值。

表1 博弈收益矩陣

經營者

股東 道德(y) 不道德(n)

監督(j) -c,0 f-c,-f

不監督(h) 0,0 -r,r

在股東與經營者的博弈中,根據假設三,博弈雙方同時作出決策,沒有時間先后,因此,是一個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從表1可以看出,假設經營者選擇道德(y),那么對于股東來說,最好的策略選擇不監督(h),可以省出監督成本c;但當股東選擇不監督(h)時,經營者的正確策略是不道德(n),而不是選擇道德(y);如果經營者選擇了不道德(n),股東必然會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監督(j);而當股東采取監督(j)時,經營者為了保護自己,必然選擇道德(y),如此不斷循環。

在經營者與股東的博弈中,經營者分別以概率q*和1-q*隨機選擇不道德(n)與道德(y),股東分別以概率p*和1-p*隨機選擇監督(j)與不監督(h)時,雙方都不能通過改變策略或概率來改善自己的期望收益,因此構成混合納什均衡,這也是該博弈唯一的納什均衡。由表1中的數據可推出股東、經營者混合策略的納什均衡是:

q*=c/(f+r),p*=r/(f+r)。

即對經營者而言,如果股東實施監督的概率小于p*,經營者的最優選擇是不道德;如果股東實施監督的概率大于p*,經營者的最優選擇是道德;如果股東實施監督的概率等于p*,經營者可隨機選擇道德行為或不道德行為。對股東而言,如果經營者不道德行為的概率大于q*,股東的最優選擇是監督;如果經營者不道德行為的概率小于q*,股東的最優選擇是不監督;如果經營者不道德的概率等于q*,股東可隨機地選擇監督或不監督。博弈的納什均衡與不道德收入(r)、不道德成本(f)以及監督成本(c)有關。不道德成本越高,不道德收入越高,經營者不道德的概率越小;而監督成本越高,經營者不道德的概率就越大。為什么不道德收入越高,經營者不道德的概率反而越小呢?因為不道德收入越高,股東監督的概率越大,經營者的不道德行為被發現的風險也就越大,經營者反而不敢作出不道德行為。由此可知,經營者是否作出不道德行為選擇,關鍵還是取決于股東監督的概率p。股東可進行經營者不道德行為成本—收益分析,在企業內部建立一種監督約束機制,以加大經營者的不道德成本f,使經營者的不道德收入r<不道德成本f,從而把經營者的不道德尋利行為轉變為道德的尋利行為。即這一監督約束機制應是一個能滿足雙方要求的折衷,通過這個監督約束機制,使股東與經營者的財務管理目標相一致,從而達到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企業終極目標。

三、eva財務管理目標的可行性分析

筆者認為,建立美國斯特恩·斯圖爾特咨詢公司(stern stewart & co)提出的eva財務管理目標,是解決股東與經營者目標不一致的最佳途徑。以盈利為最高目標的股東,終極目標在于用盡可能少的資本投入創造盡可能多的價值。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包括員工和社會各方面在內的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真正得到保障。而在衡量企業為股東所創造的價值時,看到的不應僅僅是會計利潤,還應包括經濟附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eva是公司營運利潤與資本成本的差值,它反映的是經營者為股東創造的財富大小。其計算公式為:

eva=nopat-k×wacc

其中,nopat等于稅后凈利潤加上利息支出部分,反映了企業資產的盈利能力。k是資本投入額,是指企業生產經營實際占用的資本額,既包括債權人投入的資本,也包括股東投入的資本。wacc是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以各種資本占全部資本的比重為權數,對個別資本成本進行加權平均,確定總的平均資本成本。

(一)eva考慮了權益資本的機會成本。eva強調對全部成本費用的計量,要求企業經營者無論是使用債務資本還是權益資本,都要充分考慮其成本。權益資本成本不僅包括企業必須付出的現金成本,而且包括機會成本,克服了傳統指標對成本計算不全面的缺點,其資本成本率反映了投資者所期望的最低投資回報率。因此,eva被認為是對真正的“經濟”利潤的評價,eva的增長就意味著企業價值的增長。

(二)eva能使股東財務管理目標與經營者財務管理目標趨于一致。eva考慮了企業的整體利益,克服了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委托矛盾,用eva作為財務管理目標對經營者業績進行評價,可以使經營者不僅注意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絕對值,而且還要注意減低資本成本,加大了經營者不道德行為的成本(f),使經營者冒險的機率大大降低。而且,如果按eva一定比例獎勵經營者,可以使對經營者的激勵與股東的財產增值相聯系,促使經營者與股東的財務管理目標趨于一致,在最大程度上緩解因委托—關系產生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降低股東的監督成本。使經營者進行不道德行為的概率q降低。同時,為追求更高的eva,經營者必須關注顧客、員工、供應商、債權人、監管機構等企業利益相關人。正如思特恩·斯圖爾特公司的高級合伙人貝內特·斯圖爾特所說:eva可以讓經理人富有,但條件是他們使股東更加富有!eva賦予經營者與股東一樣關心企業成功與失敗的心態,使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利益取向趨于一致。

(三)eva能夠充分發揮監督機構的作用。使用eva對經營者業績進行考核,能夠提高股東監督經營者道德風險活動的概率,降低監督成本(c),加大了經營者不道德成本(f),改變了博弈的不均衡格局,使經營者預期的不道德收入(r)小于預期的不道德成本(f),從而使經營者因道德風險的預期效用為負而自覺放棄不道德行為。

第5篇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企業面臨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給企業所帶來的財務風險也日益凸顯,企業必須做好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通過對企業財務風險成因的分析,并從建立完善的財務預警體系;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四個方面,就如何加強財務風險控制進行探討。

關鍵詞 財務管理 財務風險 控制

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財務管理活動貫穿于企業的集資、投資、利潤分配等環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財務風險日益突顯,成為企業所面臨的重要風險之一。財務風險控制能夠全面反映公司經營水平,但完全消除風險是不可能的。自我國實行市場經濟以來,財務管理工作地位不斷提高,在加強企業管理、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時財務風險也日益凸顯。所以,完善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規避風險,降低損失,已經成為擺在每一個企業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財務風險的成因

產生財務風險有很多原因,有企業的外部原因,也在企業的內部原因,不同的財務風險形成,其成因也不同,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不能適應外部的宏觀環境

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主要有:市場環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等等,這些宏觀環境的改變對于企業來說是難以預料的,其變化必然會對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風險。

2.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對財務風險的認識不足

只要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活動,財務管理的風險就必然存在。當前,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對財務風險的認識還不夠,缺乏風險意識,覺得只要管好賬,就會避免財務風險,這種想法顯然是片面的,風險意識淡薄是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企業內部控制薄弱,財務監控機制不健全

從目前來看,很多企業的財務監督機制不健全、執行不嚴格,內部控制薄弱,缺乏投資決策失誤的責任追究制度,有些部門對財務管理制度置若罔聞,缺乏有效的約束,使財務風險很容易發生。

4.財務決策失誤

企業財務決策失誤是財務風險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前,企業在決策過程中,主觀意想的成分過多,客觀性分析不足,致使決策失誤的現象經常發生,所導致的財務風險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同時,在現代市場經濟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虛假信息,企業的決策如果是建立在這些不真實信息基礎上的話,決策失誤是必然的。

二、企業經營中財務風險控制的建議

1.建立完善的財務預警體系

對于財務風險的控制,預警體系是不能缺少的。在這一體系之中,獲利能力、還債能力等指標是最具有代表性。資產獲利能力指標主要可以分為:總資產報酬率與成本費用利潤率。前者表示每一元資本的獲利水平,是反映企業運用資產所獲利的水平;而后者反映每耗費一元支出所得的利潤,該指標越高,企業的獲利能力就越強。償債能力指標主要包括:流動比率與資產負債率。如果流動比率過高,則會使流動資金喪失再投資的機會,一般生產性企業最佳為2左右;而資產負債率一般為40%~6 0 %,當投資報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時,借款越多,利潤就越多,同時財務風險也就越大。

2.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內部控制度是以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為前提的。依據公司法的相關要求,必須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各階層管理者的崗位責任,必須將企業的管理執行與監管權相分離,各部門之間各司其職、相互獨立、相互制約、協調發展,企業的每一個部門都要明確自己在財務管理過程中的職責、作用。除此以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公司要兼顧各個方面的利益,要調動企業的各個部門積極、主動的參與到企業的財務管理中來,做到責、權、利相統一。

3.落實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工作

在當前錯綜復雜的經營情況下,任何企業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經營風險,多數的經營風險都會產生財務后果,例如,開發新產品或服務失敗出現的損失,新產品存在瑕疵導致產生的或有負債。因此企業需要設計、執行和維護內部控制,需要堅持以風險控制為導向,實施有效的內部審計,降低經營中的各種風險,進而降低財務管理風險。

4.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企業決策失誤一方面是由于管理者在決策時參雜了過多的主觀意識,進行了很多的非理性投資;另一方面是因為現代市場經濟生活中,存在著很多虛假信息以及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就是由于外界披露信息含有大量的水分,加大了企業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與投資的低效性,給投資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都帶來了巨大損失。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建立低成本的修正不對稱信息的機制和完善的信息披露與監督制度。比如資本市場信息公開制度、有效的監督與制約機制等等。

5.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

財務管理工作人員要更新知識體系,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第一,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要讓每一名員工清醒意識到財務風險的破壞性,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經營的每一個環節,不只是財務部門,其它部門的操作失誤都可能導致財務風險,對于財務風險的防范,必須由始至終貫穿于財務管理工作之中。第二,定期舉行專業培訓,對財務管理人員進行技能、思想、道德方面進行教育,更新財務管理人員的知識體系,全面提高財務人管理員的素質。

三、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企業所面臨的競爭環境日益殘酷,財務風險是伴隨著競爭的加劇而產生的,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既有企業外部環境因素,也有企業內部經營的因素,只要企業進行財務管理活動,財務風險就會客觀存在,所以加強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就顯得非常重要。相信通過實施有效內部控制,企業能夠降低經營風險,進而對財務風險的控制能力必將會加強,一定會在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國力方面發揮出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杰瑜.淺談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04).

第6篇

【關鍵詞】 信貸風險;財務指標;預警系統

進入2010年,銀行信貸進一步高速增長可能引致未來銀行不良資產大量積聚的風險,業已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在銀行監管層面,“切實做好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成為今年銀行業監管的主基調。銀監會陸續“三個辦法一個指引”,旨在進一步嚴格執行放貸條件,規范和加強信貸業務管理,促進銀行貸款業務健康發展。最近,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將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的個體評級從“C/D”級下調至“D”級,理由是貸款規模大幅增加導致兩家銀行的資本狀況惡化,業務的信用風險上升。盡管中國銀行業運行總體穩健,包括遭惠譽下調評級的中信銀行和招商銀行也都經營穩健,但堅持穩健經營毫無疑問,仍然需要引起各商業銀行的高度重視。銀行著力于“防風險”的意思表示明顯。

一、目前我國銀行信貸風險質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信用風險管理機構方面存在問題。在我國商業銀行中,負責信用風險管理的主要是貸款部門的貸款員,這遠遠不能滿足實際信用風險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貸管理機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而言,貸款的審批和發放主要憑借個人主觀意愿,無論是貸前調查還是貸時審查,都缺少科學而完整的客觀評價,且缺乏完善的貸后檢查工作。貸款資金發放后,銀行極少就企業對貸款資金的使用狀況及企業的重大經營管理決策等進行必要的檢查、監督和參與,這種只“放”不“問”的做法必然導致逾期、呆滯、呆帳貸款的增多。另外,貸款員的責、權、利與貸款質量不掛鉤,缺乏明確有力的激勵約束機制。

3.信貸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國商業銀行在進行企業信用分析時,采用定性方法者較多,缺乏系統科學的定量分析,信用風險分析主要停留在傳統的比例分析階段,缺乏建立在統計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現代科學方法基礎上的信用風險量化測量工具,如缺乏對企業違約風險分析模型、企業破產失敗預警模型等科學定量模型的開發和使用。對企業信用等級的評定也主要是由各個銀行自己進行,評級的主觀性強。另外,我國商業銀行電子化起步較晚,很多銀行缺乏關于企業詳盡完整信息的數據庫,缺乏像美國J?P?Morgan公司那樣的成熟的信用風險管理專家系統。況且,次貸危機的影響至今仍然歷歷在目,即使是相對完善的發達國家金融體系,一樣存在著信貸高風險。

4.信貸人員綜合素質不高。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部門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備的人員,信貸人員素質不高,風險意識薄弱,缺乏自覺維護銀行整體利益的觀念。信貸部門規章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完善,信貸人員的違章操作、越權、人情貸款、甚至等行為皆有發生。

基于這些內在缺陷,著重研究財務指標體系對信貸風險管理的有效性,結合財務預警系統,進行指標系統的確立,從新的角度研究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方法。

二、財務指標分析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企業財務分析是信貸風險管理中貸款決策的重要依據

1.貸款風險決策管理是以風險度為核心開展的貸款決策活動。根據:貸款風險度=企業信用等級系數×貸款方式系數×100%,其中,企業信用等級由企業經營者素質、企業經濟實力、企業資金結構、經營效益、信譽狀況和企業發展前景等六類評價指標進行綜合評定。借款人的信用狀況決定銀行貸款方式的選擇,對企業資信狀態的評價,必須以真實的財務信息和準確的財務分析為前提,否則企業信用等級評估有誤,貸款方式選擇上產生偏差,以貸款風險度為重要依據的貸款決策將會產生失誤。

2.在貸款投向管理上,通過優化貸款增量,調整信貸結構,有效控制貸款風險。對信用等級在AA級(含)以上企業,簡化貸款程序,并在服務手段上給予全方位滿足;對A級企業貸款需求,有條件投入,嚴格實行貸款擔保;對BBB級企業貸款需求,以短期貸款和貼現為主;對BB 級以下企業,以壓縮貸款存量和清收原有貸款為主。如果不以真實的財務信息和準確的財務分析為前提,企業信貸等級評估有誤,將使貸款投向出現偏差。

(二)企業財務分析是貸款操作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信貸風險管理將統一的貸款操作程序分為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檢查三個環節。貸前調查要求嚴格調查企業是否符合貸款條件及考察各項財務比率等,貸時審查要求嚴格審查借款企業和擔保單位的資信等,貸后檢查要求嚴格檢查企業的生產、銷售情況和財務能力等。在貸款操作程序中,每一環節都包含有進行企業財務分析的重要內容。

(三)企業財務分析是防范和控制信貸風險的重要預警信號

銀行在信貸風險管理中,建立了一套預警指標體系和預測方式,包括預測企業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標體系,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等有關項目迅速變化的早期財務報警信號、經營狀況變化的早期報警信號和銀企關系變化的早期報警信號。其目的就是在企業經營狀況惡化之前發現問題,使銀行及早作出決策。

三、財務指標體系及預警系統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運用

(一)指標分析

在對目標貸款企業進行財務審查時,首先要關注其償債能力指標:資產負債率、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等。通過對償債能力指標的分析,作出初步的風險等級評價,設置準入門檻,將一些財務風險比較高的,償債能力差的企業拒之門外,預防風險。其次應從盈利能力分析指標入手,主要有:銷售利潤率、營業利率率、稅前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等,了解并掌握企業一段時期之內的盈利水平和利潤指標,降低信貸風險水平。再次應該從發展能力指標入手,對企業的各項資產,利潤增長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匯總,并且預測未來年份的發展水平與能力,為銀行長期貸款的信貸風險提供參考依據,提高銀行未來的抗風險能力。通過對以上三項指標及其相關的企業財務資料與銀行標準指標進行比較,判斷其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等是否符合貸款條件和銀行設立的安全控制標準,決定是否發放貸款以及貸款的額度,系統地降低未到期償債的風險指標。

(二)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

財務危機通常是指企業無法償還到期債務所引發的危機。國外有關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的研究起步很早,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則剛剛起步。一般的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選擇并不適用于銀行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可以追溯到Fitz-Patrick(1932)開展的單變量破產預測。他以19家企業危機樣本,運用單個財務比率將樣本企業劃分為破產與非破產兩組。Beaver(1966)首先運用統計方法建立了單變量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發現營運資金/總負債在破產前一年的預測正確率可以達87%;Altlnan(1968)將多元線性判別模型引入到財務危機預警研究中,并得出著名的Z――Seore模型。Ohlson(1980)使用多元邏輯回歸模型分析企業財務危機問題,并得到了高于90%的預測概率。結合銀行的特殊性,目前而言生存分析模型―Cox模型將成為商業銀行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較好選擇。

引入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結合事前對企業的指標分析,進行銀行的風險預警系統研究,達到二者的融會貫通,形成統一的財務分析模型,提高銀行的預防信貸風險能力。銀行風險預警部分包含對象企業資金鏈監控、負債規模評測、償債能力分析、異常波動預警等內容,基本上涵蓋了銀行信貸風險分析的主要方面:

1.資金鏈監控。資金鏈斷裂情況頻繁出現,如何監控企業資金鏈,預先知道企業是否會出現資金鏈斷裂可能,已成為當前理論界和實踐界的一大難題。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企業資金鏈情況提出了基本意見:(1)會不會發生資金鏈斷裂。主要判斷當企業一旦出現信任危機,會不會出現資金鏈斷裂,如果出現資金鏈斷裂,資金缺口將會是多少;(2)是否存在長期性資金缺口。通過企業長期性資金缺口是否存在的判斷,可以確定企業資金結構的穩定性;(3)是否存在經營性資金缺口。從企業日常經營過程中的資金來源和資金占用,觀察企業經營活動是否存在資金缺口。

2.合理負債規模計算。首先根據企業報表所反映的經營情況,計算了企業當前經營活動正常所需要的短期資金、長期資金和資金總需求。在此基礎上,根據企業目前的資產負債關系、周轉速度和盈利水平,計算了企業有能力在一年內償還的無風險負債規模和企業在二年、三年內有能力償還的負債規模。從以下五方面內容入手:(1)短期資金需求;(2)長期資金需求;(3)總資金需求;(4)一年內可償還期負債規模;(5)一年以上可償還負債規模。通過企業能夠償還的負債規模和銀行實際已經給企業發放的貸款的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出企業目前是否負債不足或者負債過度。對于放債不足,可以追加貸款。對于負債過度的,應當提出補救或保證措施。

3.現金流量分析。基于現金流量的分析,已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銀行和企業的重視。本系統從現金流動結構、現金流動的有效性、現金流動的充足性、現金還債能力、現金盈利能力等角度,對貸款企業的資金狀況、還債周期、還債能力、造血功能等進行分析,并從現金角度揭示信貸企業的財務風險和盈利水平。本部分包括四方面內容:(1)現金流動分析;(2)現金流動充足性評價;(3)現金流動有效性評價;(4)現金還債能力評價。

最后,針對以上提及的盈利,發展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一樣設置相關的指標體系,形成全面的財務預測分析模型,充分判斷銀行的信貸風險,從而調整信貸規模,合理規避風險。

參考文獻

[1]宋雪楓,楊朝軍.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在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應用[M].國際金融研究.2006(5)

[2]李利娜.財務分析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運用[M].廣西金融研究.2002(6)

第7篇

關鍵詞:經營風險;財務風險;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21-0080-02

一、企業風險的產生與分類

1.企業風險產生的因素分析

企業風險是指在經營過程中,由于某些難以預知或無法控制的因素的影響,使企業實際利潤與預計利潤發生離差而給企業帶來的損失。由于長期貸款利息、折舊、人員費用、稅費等企業固定費用的存在,導致企業經營有杠桿效應,這是產生企業風險的主要原因。

2.企業運營管理中風險的分類

企業運營中風險是由于企業存在固定財務費用和固定制造費用,即存在固定成本費用杠桿由此產生,原因上看,可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經營風險是由企業的生產管理決策和外部市場變化引起的;財務風險來自于企業盈利能力和企業融資決策的變化。

二、經營風險的分析

經營風險指企業在運營中因經營管理上的各種失誤、缺陷而導致利潤變動的風險。具體可以理解為公司的管理決策人員在經營管理中出現失誤而導致企業盈利能力降低從而產生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

1.企業經營風險強弱程度

在企業產品結構和資金結構都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不論企業的市場銷量如何,企業的固定費用都是相對穩定的。企業市場銷售量越多,分攤到每個單位產品上的固定費用就越小,企業所獲得的經營利潤就越大,反之,銷售量越少會使企業的獲利水平降低甚至出現虧損。企業的銷售額變動引起企業利潤的變化,則表明經營杠桿風險影響的強弱程度。根據企業經營風險程度分類,可劃分為經營風險明顯型企業和經營風險不明顯型企業。

2.影響經營風險的因素

企業的生產經營受內部和外部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影響企業經營風險的主要因素有:產品銷售量、產品價格、單位產品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3.企業的經營風險對利潤的影響

企業由于產品價格、戰略選擇、銷售手段等經營管理決策引起的未來收益不確定,特別是企業使用經營杠桿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形成的風險叫作經營風險。因為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由于影響企業經營活動的內外部因素經常發生變化,結合杠桿效應的存在,使影響被放大,使息稅前利潤降低,從而導致企業未來的凈利潤大幅度下降。

三、企業財務風險的分析

企業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整個財務管理活動過程中,由于各種外部不確定性因素所導致企業蒙受損失的機會和可能。企業的財務風險貫穿于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中,可將其劃分為投資風險、籌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四種。

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點:

1.宏觀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企業管理系統不能良好適應外部環境

企業宏觀經濟環境的復雜性是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這些因素在企業外部,但對企業財務管理過程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我國許多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由于機構設置不完善、財務管理人員素質不高、財務規章制度不夠健全完善、會計核算基礎工作不夠完善等原因,導致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無法快速適應和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要求,具體表現在不能科學預見外部環境的不利變化、應對措施不力、反應滯后,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2.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

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財務風險必然伴隨在財務活動中。然而很多企業財務管理人員風險意識淡薄,風險意識的淡薄是導致財務風險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3.財務決策不夠科學

導致財務風險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財務決策不夠科學恰當。為了避免財務決策失誤,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是必須的。許多企業財務決策都有主觀經驗拍板的現象,“一言堂”、家長制、情感用事的決策風格在企業的決策、管理仍然大量存在。決策失誤經常發生,造成財務風險。

4.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夠明確

企業財務風險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夠明確,企業內部各單位間、企業與上級企業間,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收益分配中存在的管理不善,權責不明確現象,導致資金使用效率非常低,資金發生流失現象,資金完整和安全的需要得不到保障。

四、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異同及協同性分析

企業經營風險關系到市場的不斷變化,也關系到企業戰略方向、內部管理、技術水平等,經營風險是相對長期的一種風險,而且企業在防控經營風險上,要投入很多資源和精力。

而財務風險更多地與企業內部財務狀況相關聯,財務風險相對經營風險來講,比較短期,存在著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應對財務風險雖然沒有應對經營風險那么復雜,但是卻需要時時刻刻小心謹慎。

公司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在產生機制上的相互依存性深刻地影響著公司的財務管理決策,對公司的風險管理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兩種風險的管理必須具有一定的協同性,才能達到最優的管理效用。

五、加強對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防控管理措施

1.經營風險的防控管理

(1)明確受托責任、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實質的實質就是基于一種受托責任的法律合同關系,并以此來規范各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和義務,并讓它們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防范企業經營風險,增強公司價值的組織架構上的保障。從表面上看,世通和安然公司的倒閉是因財務舞弊引起的。但實質上都是由于公司治理上存在嚴重缺陷,才導致公司在財務管理上造假行為成為可能,公司倒閉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治理。因此,控制企業經營風險,不但要有完善規范的公司治理架構,更主要的是要有基于受托責任下的企業治理各責任主體的法律責任的有效履行。

(2)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

企業應當借鑒先進企業的經驗并根據自己的情況,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在實際的生產經營中,根據各職能部門的特點,建立防堵查為主遞進式的監控措施,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監督體系。在生產經營的第一線,改變以往注重事后監督的現象,建立預防為主的監督機制,還要明確內部控制的全面性、全方位、全過程的原則。但全方面、全過程的監督控制還要分清重點,有選擇、有重點地對高風險點進行重點控制,以保證內控高效性和有效性。

(3)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

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企業經營風險防范制度。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可能遇見的各種具體風險,必須建立相應具體風險防范制度進行防控。

2.企業財務風險的防控措施

企業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完全消除財務風險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只能采取盡可能的措施,將其影響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防范企業財務風險,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

(1)分析宏觀環境及其變化,制定財務管理戰略

面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企業應設置高效的財務管理部門,配備高素質高水平的財務經理,健全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加強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基礎工作,使企業財務管理體系能夠做到有效運行,以防止由于財務管理體制對環境變化不適應而產生企業財務風險。不斷建立和完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和體系,以適應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提高企業對外部環境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

(2)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防控水平

通過會計政策和策略防控當前和未來的企業財務風險。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步驟和環節,任何步驟和環節發生錯誤都會給帶來財務風險,財務經理必須始終貫徹財務管理工作的風險防范。要注重建立對企業資金使用效益的監督系統,有關部門應定期對資產管理比率進行考核。

(3)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防止因決策失誤而產生的財務風險

財務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財務管理工作的成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會使決策失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為防范財務風險,企業必須采用科學的決策方法。

在決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的決策,采用定量計算與分析方法,并運用科學的決策模型做決策。對各種可行方案的決策,應避免主觀臆斷。在融資決策過程中,企業應首先根據生產經營的情況合理準確地預測資金需要量,再通過資本成本的計算和分析各種融資方式及風險分析,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在此基礎上作出正確的融資決策。資本流動是周而復始的,可以說流動資金是企業的生命,企業必須加快庫存和應收賬款周轉率,做到良好的資產流動性和資金鏈的高速周轉。根據上述方法進行決策,會大大減少發生失誤的可能性,可避免財務決策失誤帶來的財務風險。

(4)大力貫徹執行全面預算管理系統

全面預算管理形式上是一種財務計劃,反映企業未來的特定時間的所有生產和經營活動。全面預算管理以實現目標利潤為宗旨,把銷售預測作為起點,進而預測生產運營,經營成本和現金收入和支出,并編制預計資產負債表和預計損益表等預算表,來反映在未來期間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推行全面預算并不是為了最終實現全面預算本身,是為了將公司戰略與經營績效通過全面預算緊密聯系。全面預算立足于企業整體戰略需要,經過科學預測、分析和決策,以實物和貨幣、證券等多種形態來反饋企業未來一定時期內財務成果和運營成果等綜合性的管理體系。良好的全面預算執行能使企業將資源更合理有效地分配和運用,對企業各部門的業績也能更好更準確地衡量、監控,使公司戰略目標得到有效的貫徹。

參考文獻:

[1] 于新花.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策略[J].會計之友,200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泽县| 临西县| 赫章县| 桓仁| 南平市| 怀集县| 昭平县| 新邵县| 宁波市| 绥中县| 永德县| 德令哈市| 秦皇岛市| 台江县| 普兰店市| 崇信县| 师宗县| 平阴县| 察雅县| 涞水县| 连州市| 库伦旗| 建湖县| 福贡县| 清流县| 仁寿县| 西城区| 辉南县| 金门县| 泗水县| 潮州市| 汉寿县| 丹江口市| 葫芦岛市| 当雄县| 阳江市| 龙胜| 牙克石市| 衢州市| 永兴县| 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