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節能概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2-10-16 05:45:51

序論:在您撰寫建筑節能概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建筑節能概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建筑 節能 外墻外保溫 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 TU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外墻外保溫就是給新建筑穿上 “新衣服”,建筑節能,不僅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能源浪費,還起到了保護大自然的目的。

一、建筑節能

1.1 注重建筑環境和體型設計

建筑師在建筑設計上,往往不把重點放在設備和技術上,而是放在了對建筑功能、生態條件和自然環境的利用上。由于建筑物表面積的增大,夏季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缺乏有效的立體、綜合化措施,達不到有效的“調溫”的作用,從而增加能源消耗。

1.2 合理進行節能建筑圍護結構的節能設計和節能材料的選擇

建筑圍護結構是建筑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是達到建筑節能的重要手段。圍護結構是指屋面,墻壁,樓板,門窗等等這些建筑圍護結構和采暖通風空調通常節能率大約各為20%,照明節能率約為10%。以起到冬季采暖和夏季降溫為主要手段來維持良好的室內熱環境,需要依靠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來維護,假如選擇的圍護結構材料保溫性能不好,它就不能有效地阻止了熱損失,那些采暖空調設備的熱能量消耗損失就大。所以在建筑的節能措施中,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是建筑節能的主要措施。在外墻和屋面應該采用的保溫措施,建筑外窗應采用中空玻璃或隔熱中空鋁合金窗以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并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工作環境。

1.3 充分利用新能源技術

目前,中國以煤炭為主要燃料,城市能源結構不合理,那些優質能源,如天然氣,太陽能,地熱,風能和其他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也非常低,太陽能建筑的節能效率可以達到80%,的地源熱泵技術和光電建筑一體化可以實現比較高的節能效率。依靠地暖技術,使用的地暖中央空調機組比燃煤鍋爐機組,燃油機組,電鍋爐機組的初裝費用都低,還比常規能源的使用降低了運營成本。目前我國,最大的地溫中央空調系統已成功地應用于北京馨港莊園。雖然建筑節能工程施工成本提高了,可是在入住以后可以降低使用成本,減少住房消費,從長遠來看是實惠的經濟利益。

二、建筑外墻外保溫技術的特點

為了提高冬季的外墻表面溫度,改善室內溫度和環境。對建筑外墻做外保溫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墻體內保溫,外墻外保溫,夾心保溫,他們都是外墻外保溫的主要措施。其中外保溫是效果更好的,理由如下:2.1 外墻外保溫避免熱橋現象的發生。外保溫相對于內部保溫減少約20%的熱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相同的厚度相同的保溫材料,外保溫減少了更多的能源消耗。2.2 因為實體墻的內部有很高的熱容量,在進行外墻外保溫后,可以為房間存儲更多的熱量。打個比方說,白天的陽光照射和間歇性的采暖所造成的室內緩慢的溫度變化,室內的溫度相對穩定,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舒適的環境。在此同時,外墻外保溫保存熱量,家電和太陽輻射產生的熱量得以充分利用,也就是說在更大的程度上節約了能源。夏天太陽光強烈,外保溫層在夏季還可以隔絕部分太陽能的輻射,起到防高溫,減少表面溫度,以減少建筑物外墻和建筑室內的空氣溫度。用于建筑物的外墻外保溫施工技術將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有利于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實現了建筑的冬暖夏涼。

2.3 在正常情況下,室內的溫度和保持的結構的表面溫度影響著人對室內溫度的感覺,這充分體現了外墻外保溫技術對人的生活空間所產生的影響,進行適當的調節也可以制造舒適的環境。外絕緣加強,在外保溫得到加強以及室內的熱環境得以保持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考慮減少采暖負荷,節約能源,達到降低能源損耗的目的。2.4 采用外墻外保溫可以用來保護建筑物內部磚墻和混凝土墻的外部,在墻體的外部形成保護層,任憑外部氣候怎么改變,他都可以隔絕在墻體之外,在冬季內部主題墻的溫一直得以提升,減少了墻壁的潮濕度,使墻體的整體溫度變化趨于平緩,在減少了建筑物外墻熱應力的同時,極大的降低了墻體出現變形、裂縫、損壞的情況發展,延長了墻體的使用壽命。

2.5 便于舊建筑進行節能改造。以前的建筑物一般都不能滿足節能的要求,因此對舊房進行節能改造,已提上議事日程,與內保溫相比,采用外保溫方式對舊房進行節能改造,最大的優點是無需臨時搬遷不影響用戶的室內生活和正常生活。

三、墻體外保溫技術

外墻外保溫技術與內保溫技術相比有較強的合理性和優越性,使用相同的規格,尺寸和性能的保溫材料,外墻外保溫效果更加顯著。外墻外保溫技術含量高比較寬泛的范圍,它不僅適用于新結構工程,并同樣適用于舊樓改造,外墻外保溫層覆蓋在建筑結構外,它可以充分保護的主題結構,延長主體結構的使用壽命。

3.1 外掛式外保溫

外掛的保溫材料有巖(礦) 棉、玻璃棉氈、聚苯乙烯泡沫板、陶粒混凝土復合聚苯仿石裝飾保溫板、鋼絲網架夾芯墻板等。其中聚苯板因具有優良的物理性能和廉價的成本, 已經在全國范圍內的外墻保溫外掛技術中被廣泛應用。外掛技術采用了粘接砂漿或者專用的固定件,將保溫材料固定在了外墻上, 然后抹一層抗裂砂漿, 壓入玻纖維網格布形成保護層, 防止裂縫,最后再做裝飾面層。

3.2 聚苯板與墻體一次澆筑成型

這種技術是在混凝土剪力體系中,使用聚苯板,內置于建筑模板內, 在即將澆筑的墻體外側, 然后澆筑混凝土, 混凝土與聚苯板一次澆筑成型為復合墻體。該技術解決了外掛式外保溫的主要問題, 其優勢是很明顯的。由于外墻主體與保溫層一次成活, 提高工效,大大縮短了工期, 且施工人員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證。而且在冬季施工時, 聚苯板起保溫的作用, 可減少護保溫措施。但在澆筑混凝土時要注意均勻、連續澆筑, 否則由于混凝土側壓力的影響會造成聚苯板在拆模后出現變形和錯茬, 影響后序施工。其中內置的聚苯板可以是雙面鋼絲網的, 也可以是單面鋼絲網的。雙面鋼絲網聚苯板與混凝土的連接, 主要是依靠內側鋼絲網架與墻體外側配筋相綁扎及混凝土與聚苯板的粘接力, 其結合性能良好, 具有較高的安全度。單面鋼絲網聚苯板與混凝土的連接, 主要依靠混凝土與聚苯板的粘接力以及斜插鋼筋、L 型鋼等與混凝土墻體的錨固力, 結合性能也較好。與雙鋼絲網相比較,單面鋼絲網技術因取消了內側鋼絲網和安裝保溫板前的板外側抹灰, 節省了工時和材料, 其造價可降低 10%左右。但此兩種做法都采用了鋼絲網架, 造價較高, 且鋼材是熱的良導體, 直接傳熱, 會降低墻體的保溫效果。

3.3 聚苯顆粒保溫料漿外墻保溫

將廢棄的聚苯乙烯塑料加工破碎成為 0. 5 mm~ 4 mm 的顆粒, 作為輕集料來配制保溫砂漿。該技術包含保溫層、抗裂防護層和抗滲保護面層。該技術包含保溫、抗裂防護層與抗滲保護面層。該技術的施工技術較為簡便,在較大程度上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建筑工作效率;并且結構質量差異對其影響不大,不用耗費人力和時間對有缺陷的墻體修補整平,可以直接使用的保溫料漿找平,避免因找平抹灰產生的墻體過厚而脫落的現象。同時,該技術成功地解決了界面層易掉,面層易開裂,空鼓等問題。外墻外保溫技術的一個重要的技術突破,相較于其他外墻外保溫,使用成本低但是同樣保溫效果的優勢。

四 結語

外墻保溫技術作為一項新興的工藝,在施工技術上還可以不斷提高外保溫效果,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要注重材料的選擇,施工工藝的改進,同時也要高度關注產生外保溫質量問題的因素,及時彌補及時改進,不斷創造新思路,研究新的外墻外保溫工藝。

參考文獻:

[1]易春珊.外墻外保溫施工技術[J].安徽建筑,2007(1):32-33.

第2篇

濟水苑小區(一期)位于濟源市濟源大道與愚公路交叉口,共19棟樓,總建筑面積為10.6萬m2。小區竣工時間為2003年,均為6層,磚混結構,項目采暖能耗偏高,但部分用戶室內溫度不達標,用戶滿意度極低。通過調查分析,該小區外墻采用240mm厚燒結粘土磚,未做保溫,外窗為單框單玻普通鋁合金推拉窗,屋面保溫材料為50mm厚擠塑聚苯板;小區建筑的供熱系統是傳統的上供下回雙管系統,未進行分戶計量,大部分散熱器支管上未設置溫控閥;采暖系統供熱為城市集中蒸汽供熱,經小區換熱站送至熱用戶,換熱站內未安裝熱計量及調溫裝置,小區部分樓棟熱用戶室內溫度未達到設計溫度,室外供熱管網系統存在明顯的水力失衡現象。為了降低采暖能耗,提高人體熱舒適度,該小區節能改造勢在必行。

2、節能改造內容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是指對不符合民用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的既有建筑的圍護結構、供熱系統、采暖制冷系統、照明設備和熱水供應設施等實施節能改造的活動。對既有居住建筑進行節能改造前應首先進行抗震、結構、防火安全評估,對不能保證繼續安全使用20年的建筑不宜開展建筑節能改造,或者對此類建筑應同步開展安全和節能改造。小區節能改造工程于2012年4月開始,2012年10月結束。改造內容主要包括:室內采暖系統熱計量及溫度調控改造、熱源及管網熱平衡改造、建筑圍護結構節能改造。

2.1室內采暖系統熱計量及溫度調控改造

室內采暖系統改造應以溫度調控和熱計量為手段、實現建筑節能為目的,優先實行熱源計量和樓棟計量。改造后的室內采暖系統既要滿足室溫可調和分戶計量的要求,又要滿足運行和管理控制的要求。該小區原建筑的供熱系統為上供下回雙管系統,末端為散熱器采暖,供暖用戶均未安裝熱計量表,大部分散熱器未設置溫控閥,用戶不能自行調節室內溫度。本次改造為用戶每組散熱器安裝溫控閥,在采暖用戶入口安裝調節閥、過濾器、戶用熱量表及回水管截止閥。

2.2熱源及管網熱平衡改造

熱源的節能改造方案應技術上合理,經濟上可行。鍋爐、熱力站所采用的調節手段應與改造后的室內采暖系統形式相適應。室外供熱管網改造前,應對管道及其保溫質量進行檢查和檢修,及時更換損壞的管道閥門及部件。室外管網應進行嚴格的水力平衡計算,當各并聯環路之間的壓力損失差值達不到要求時,應在建筑物熱力入口處設置靜態水力平衡閥。該小區熱力站位于小區內,通過集中供暖為整個小區提供熱源,熱力站內共4組板式換熱器,二次側循環水泵8臺,未安裝總熱量表、變頻器、氣候補償器等裝置。室外供熱管網運行以來,部分管網腐蝕,承壓能力降低;保溫結構出現破損、同時有些管道閥門漏水,調控不靈活,部分并聯環路壓力不平衡,出現冷暖不均的現象。本次改造在熱力站一次供水管段安裝總熱量表,循環水泵配電柜安裝變頻器,熱力入口安裝平衡閥,更新部分管網、閥門,對破損的保溫結構進行修復。見圖3、圖4。

2.3圍護結構節能改造

建筑圍護結構節能改造的重點可根據建筑所處的氣候區、結構體系、圍護結構構造類型的不同有所側重。改造前應首先對外墻平均傳熱系數、保溫材料的厚度,以及相關的構造措施和節點做法等進行分析和評價,確定圍護結構節能改造的重點部位和重點內容。應首先考慮透明圍護結構節能改造,提高門窗的熱工性能和氣密性。建筑圍護結構節能改造工程必須確保建筑物的抗震、結構安全、防火和主要使用功能。

3、節能改造效果計算與分析

通過對該小區室內采暖系統熱計量及溫度調控改造、熱源及管網熱平衡改造、建筑圍護結構節能改造,小區用戶能夠自行調控、按需用熱,提高了供暖房間的舒適度,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得到了增強,降低了采暖能耗。具體分析如下:

(1)實現了熱用戶自行調控、按需用熱

據了解,小區未進行熱計量及溫度調控改造之前,用暖費用一直實行按面積收費,用戶不能自行調控,室內溫度較高時,只能開窗散熱。不僅用戶采暖費用得不到公平合理收取,而且冬季大量燃煤供熱造成了大氣污染和資源浪費。通過室內采暖系統熱計量及溫度調控改造,小區用戶可以按每天每個家庭的起居、上班規律適時調整溫度,實現自行調控、按需用熱,從而節省了采暖費用,節約了能源。經實際運行后統計,改造后該區域的平均供熱能耗量下降25%。

(2)提高了供暖房間的舒適度

由于小區部分管網存在水力失調,導致系統流量分配不合理,造成某些區域用戶室內溫度不達標,有時還需要開空調輔助加熱,降低了供暖標準和房間的舒適度。通過熱源及管網熱平衡改造,整個管網供熱基本達到了熱平衡,克服了“大流量,小溫差”的不合理現象,有效的限制了近端流量,使遠端用戶達到預定的采暖效果,經現場實測,遠近端用戶室內平均溫度可以達到16℃-22℃,有效地提高了供暖房間的舒適度。

(3)增強了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

小區竣工時,外墻未做保溫,外窗為單框單玻普通鋁合金推拉窗,僅對屋頂做了保溫處理,部分墻體出現水泥皮脫落、外墻涂料風化褪色的現象,原有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較差。

(4)降低了采暖能耗,提高了小區居民的滿意度

由于改造前小區供暖無計量裝置,因此根據熱力公司計量收費統計表明:該小區未改造前2012年度冬季采暖耗氣量0.8萬蒸噸,改造后2013年度冬季采暖耗氣量0.44萬蒸噸,同比耗氣量節約45%,節能效果顯著。同時,根據該小區物業公司對在住545戶的調查,對本次改造工程非常滿意的用戶為234戶、滿意的用戶為207戶、比較滿意的用戶為104戶,分別占總戶數43%、38%、18%,非常滿意和滿意率為81%,為下一步節能改造工作的推行建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示范效應。

4、結論

(1)通過采用圍護結構保溫、中空玻璃、供暖系統改造、分戶熱計量等節能技術后,該小區建筑物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顯著提高,改造前后節能率達到45%,節能效果顯著,同時減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氣體排放,帶來良好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第3篇

關鍵字:節能建筑節能 建筑

Abstract: the theme of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has bee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but the subject has not been achieved its true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in our country, and analyzes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and hope tha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meas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nergy-saving building.

Keywords: energy-saving building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TU20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節能一直以來都是環保界長盛不衰的話題,尤其是能耗嚴重的今天。目前,相關數據顯示建筑耗能已經與工業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為我國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戶”。建筑的耗能約占全社會總耗能的30%,而這“30%”還僅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消耗的能源比例,如果再加上建材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能源(占全社會總耗能的16.7%),和建筑相關的能源消耗將占社會總消耗的46.7%。這些數據都在警示著我們,發展建筑節能迫在眉睫。相關專家預測建筑節能行業的市場容量在整個“十二五”期間將達到1.4萬億元的規模,建筑節能行業將迎來蓬勃發展。

一、建筑節能概論

建筑節能具體指建筑物的規劃、設計、新建(改建、擴建)、改造和使用過程中,執行節能標準,采用節能型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和產品,提高保溫隔熱性能和采暖供熱、空調制冷制熱系統效率,加強建筑物用能系統的運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證室內熱環境質量的前提下,增大室內外能量交換熱阻,以減少供熱系統、空調制冷制熱、照明、熱水供應大量熱耗能而產生的能耗。

建筑節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建筑節能,指一棟建筑物從最初的設想,到原材料的采集、生產、運輸、構部件的組合、加工、建造和使用,直至最后復原、回收或廢物管理等一系列過程。狹義的建筑節能可能對構部件的組合、加工、建造及建筑的使用過程中的耗能關注更多。過去國內對建筑節能的理解更趨向于廣義的建筑節能,現在為了和國際接軌,更趨向于狹義的建筑節能,規定建筑節能更應關注采暖、空調、熱水供應、照明、家用電器等方面耗能的減少。

二、我國建筑節能的現狀

(一)建筑節能規定多,但推廣面小、可操作性差

從1986年《民用居民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民建筑部分)》到1999年《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到2006年就《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進行修訂,再到2008年《居民建筑節能條例》,我國關于建筑節能的法律法規框架在不斷的構建。此外,《建筑節能“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建設部關于貫徹的實施意見》、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綱要等都對建筑節能提出相關的要求。但是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相關政策規定的作出,并沒有很好地得以落實。

首先,相關規定比較冷門,很多連專業人士都未必知曉,更何況是普通大眾。其次,相關規定對大眾而言,過于專業或過于籠統,很難進行實踐和操作。因此,大多數規定僅僅是書面上的規定,并沒有作用于人們的生活實踐中

(二)建筑節能意識薄弱

由于缺乏對建筑節能專業知識的了解及認知,因此人們在生活中可能會忽視建筑節能的重要性,更關注建筑的外部和內部構造,對于外在形式的認可往往大于對建筑本身節能功能的認可?;谠摲N購房心理,開發商也會將時間、金錢、人力、物力更多的花費在裝飾、外觀等方面,而忽略房屋舒適、合理利用、人性化設計等的要求。從使用者到建造者,薄弱的節能意識是建筑節能的發展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

(三)建筑節能創新的交流平臺不健全

在任何時候,技術創新都是社會進步的第一大動力,建筑節能行業也不例外。目前,建筑節能方面的技術創新仍是比較薄弱的一環。我們目前仍未建立一套統一、完善的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節能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模式缺乏一個統一的交流和結合的平臺。節能技術投入嚴重不足,節能材料的成本昂貴、推廣不足、節能理念落后等都有待進一步的解決。

(四)政府管理機制的落后

建筑節能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建設、經濟、信息化、環保、規劃等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因此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行政監督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做到不相互推卸,不相互扯皮,從材料到建造,從建造到使用,每一個環節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現階段政府關于建筑節能部分并沒有很好的進行落實,很多節能的制度并沒有得到執行。

三、對建筑節能發展的思考

(一)出臺并落實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

由于法律法規、政策規定具有滯后性,因此立法部門應及時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應盡量規避口號式的宣傳,而是人們可以實實在在適用和落實。同時應做好宣傳工作,新聞媒體、社區宣傳欄、公益講座等都應該成為宣傳建筑節能相關規定的工具,只有讓大家了解進而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才有意義。

(二)樹立正確的建筑節能理念

從使用者到建造者,都應該具有綠色建筑的理念,而且這種節約理念不能僅僅停留在能源的節約上,還應該包括土地的節約、材料的節約、設計及建造的環保性等。雖然這些將會使建設成本增加,但是從長遠的使用來看,使用期內的耗能及維護成本將會大大的降低,最終分攤到各使用年的成本的累計將會大大少于最初的建設費用。

(三) 建筑節能工作中積極引進并推廣技術創新

從建筑設計到建筑建造,從材料設備的選擇到安裝運行,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利用技術創新成果。設計階段,應該根據建筑的特色選擇不同的建筑設計方案。該階段主要關注建筑造型、建筑圍護結構形式等。建造階段,更應該關注地、材、水、能等的有機結合,新型建筑節能材料的利用,如可再生能源、太陽能技術、水源熱泵技術等。所有因素的質量、性能、技術都將直接影響建筑節能的實現。

(四)政府應盡職盡責做好管理和監督工作

沒有任何一個人、一個機構、一個團體比政府更適合或更具有威懾力,來實行建筑節能的雄心壯志了。在建筑節能方面,政府機構首先應摒棄過去對華麗建筑的追求,政府辦公大樓應起到建筑節能的示范作用。在政策激勵方面,政府應制定全國性的激勵政策,從房地產開發商,到材料供應商,再到購房者,每一個環節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以驅動各方節能。在監督管理方面,應做到賞罰分明。通過稅收政策、財政補貼、信息服務機制等多種措施通力合作,凸顯政府在建筑節能中的先鋒作用。

衣食住行,人類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住,已經成為人們最常討論的焦點。建筑節能的實現不僅僅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更是人類不斷追求超越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孫曉宇,胡海強,關于建筑節能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0(5)

第4篇

[關鍵詞]:綠色建筑; 地源熱泵; 建筑設計

[Abstract]: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is the use of energy technology energy-saving, efficient, it makes full use of the layer of rock and soil heat storage and cold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the building's heating and cooling using surface storage of solar energy, is a typical green ecological building technology, it provides a a new desert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has a broa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word]: green buil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中圖分類號:P3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綠色建筑

當人們在鋼筋混凝土的“叢林”中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已經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建筑帶來的人與自然的隔離以及建筑對環保的影響和破壞,于是提出這樣的問題:建筑能否重新回歸自然、親和自然,實現建筑與自然的共生,綠色建筑也就出現了。[1]

所謂“綠色建筑”就是指人類建筑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建筑樣式,即要求在建筑設計、建造及使用中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要求,將建筑物與環保、高新技術、能源等緊密結合起來,在有效滿足各種使用功能的同時,能夠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并創造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間。綠色建筑的指導思想是在設計時務必要體現并符合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具體應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建筑與自然的共生:即要求保持環境、利用環境、防御自然災害。保護生態系統并減少CO2及其他大氣污染物的排放,保持建筑周邊環境生態系統的平衡;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進行供暖、供熱、采光以及通風,充分考慮綠化配置,軟化人工建筑環境;考慮建筑物的朝向等。

2)應用減輕環境負荷的建筑節能技術:即降低能耗、延長使用壽命、使用環保的材料,注重能源的再利用、使用耐久性強的建筑材料及可循環再生材料的利用。

3)循環再生型的建筑生涯。循環利用始終貫穿到整個建筑生涯。

4)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包括健康持久的生活環境,優良的空氣質量等。

5)使建筑融入歷史與地域的人文環境。即繼承地方傳統的施工工藝,繼承和保護城市與地域的景觀特色,保持城市的恒久魅力和活力。[2]

2地源熱泵

圖片來源:互聯網

圖1所示是由地源熱泵系統所構成的建筑示意圖,系統通過地源熱泵將環境中的熱能提取出來對建筑物供暖或者將建筑物中的熱能釋放到環境中去而實現對建筑物的制冷,夏季可以將富余的熱能存于地層之中以備冬用;同樣,冬季可以將富余的冷能貯存于地層以備夏用。這樣,通過利用地層自身的特點實現對建筑物、環境的能量交換。系統實際上是指通過將傳統的空調器的冷凝器或蒸發器延伸至地下,使其與淺層巖土或地下水進行熱交換,或是通過中間介質(如不凍液)作為熱載體,并使中間介質在封閉環路中通過在淺層巖土中循環流動,從而實現利用低溫位淺層地能對建筑物內供暖或制冷的一種節能、環保型的新能源利用技術。

圖3所示為地源熱泵的工作原理圖,該技術可以充分發揮淺層地表的儲能儲熱作用,達到環保、節能雙重功效,而被譽為“21世紀最有效的空調技術”。

地源熱泵系統具有以下優點:

1)可再生能源利用地源熱泵是利

用了地球表面淺層地熱資源(通常小于400m深)作為冷熱源,進行能量轉換的供暖空調系統。地表淺層地熱資源可以稱之為地能(Earth Energy),是指地表土壤、地下水或河流、湖泊中吸收太陽能、地熱能而蘊藏的低溫位熱能。地表淺層是一個巨大的太陽能集熱器,收集了47%的太陽所散發的到地球上的能量,比人類每年利用能量的500倍還多。它不受地域、資源等限制,真正是量大面廣、無處不在。這種儲存于地表淺層并類似于一種無限的可再生能源,使得地能也成為清潔的可再生能源的一種形式。

2)經濟

有效地能或地表淺層地熱資源的溫度一年四季相對穩定,冬季比環境空氣溫度高,夏季比環境空氣溫度低,是很好的熱泵冷、熱源,這種溫度特性使得地源熱泵比傳統空調系統運行效率要高4O%,因此,可節能和節省運行費用40%左右。另外,地能溫度較恒定的特性,使得熱泵機組運行更可靠、穩定,也保證了系統的高效性和經濟性。據美國環保署(EPA)估計,設計安裝良好的地源熱泵,平均節約用戶30%~40%的供熱制冷空調的運行費用。

3)運行穩定可靠

正是由于地層溫度一年四季相對穩定,其波動的范圍遠遠小于空氣的波動,是很好的冷熱源,同時由于溫度的恒定性,使得系統運行更加可靠、穩定,也保證了系統的高效性和經濟性。

4)環境效益顯著

與空氣源熱泵相比,地源熱泵的污染物排放,可減少40%以上,與電供暖相比,可減少70%以上,如果結合其他節能措施,節能減排會更明顯。地源熱泵雖然也采用制冷劑,但比常規空調裝置減少25%的充灌量,屬自含式系統,即該裝置能在工廠車間內事先整裝密封好,因此,制冷劑泄漏幾率大為減少。該裝置的運行沒有任何污染,可以建造在居民區內,沒有燃燒,沒有排煙,也沒有廢棄物,不需要堆放燃料廢物的場地[3],且不用遠距離輸送熱量。與其他空調方式相比,可極大地減少CO2的排放。

5)舒適程度高

由于地源熱泵系統的供冷、供熱更為平穩,降低了停、開機的頻率和空氣過熱和過冷的峰值。這種系統更容易適應供冷、供熱負荷的分區。

6)一機多用,應用范圍廣地

源熱泵系統可供暖、制冷,還可供生活熱水,一機多用,一套系統可以替換原來的鍋爐加空調的兩套裝置或系統;可應用于賓館、商場、辦公樓、學校等建筑,更適合于別墅住宅的采暖、空調。

7)自動運行

地源熱泵機組由于工況穩定,可以設計為簡單系統,部件較少,機組運行簡單可靠,維護費用低、自動控制程度高;此外,機組使用壽命長,均在20年以上;機組緊湊、節省空間;維護費用低;自動控制程度高,可無人值守。[4]

3地源熱泵系統與綠色建筑

就一棟典型的50年生命周期的辦公建筑而言,其能源消費大約占總消費的34%。因此,在保證舒適、健康的室內環境前提下,如何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成為建筑運行管理者、使用者重點考慮的問題。[5]在發達國家中,供熱和空調的能耗可占到社會總能耗的25%~30%。所以,綠色空調是未來建筑領域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而地源熱泵系統是天然的綠色空調系統,因此,發展地源熱泵系統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綠色建筑的發展。

綠色建筑行動已上升國家戰略高度,住建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間完成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

地源熱泵系統實現了建筑與自然的共生;它本身就是一種節能技術,屬于建筑節能技術發展的對象,這已經被列入建設部建筑節能“十五”計劃綱要;它可以利用生活用水中的余熱,從而實現熱量的再循環利用,而且淺層地能是一種不會枯竭的可再生能源,是一種可再生的能源利用技術[6];并且可以帶來舒適的環境,是一種綠色建筑技術,全面符合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

地源熱泵這一綠色技術已經顯示其強大的技術潛力,而這一技術也可以說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長期形成的穴居方式的現代版。它充分利用淺部地層的能源,實現對建筑物的節能,為綠色建筑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設計方法,在未來的建筑設計中勢必將改變人們的設計理念。[7]

總之,在建筑供熱空調中采用熱泵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減少溫室效應氣體CO2和其他燃燒產生的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節能新技術。通過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我國的地源熱泵應用將得到較快的推廣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天齊.環境保護[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2]唐孝炎.面向21世紀的環境科學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3]GB 50155-2003,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術語標準[S].

[4]孔清峰.熱泵技術及其應用概述[J].山西建筑,2008,34(25):210-211.

[5]易軍.2001中國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序.建筑學報,2002(9)

[6]2001中國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編委會.綠色建筑概論.見:中國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第5篇

題目: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5層制冷機房的電

一、結合畢業論文課題情況,根據所查閱的文獻資料,撰寫2000字左右的文獻綜述:

摘要:本課題主要研究的是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5層制冷機房的電氣部分研究問題[1]。案為成都國際金融中心項目,成都國金中心凈用土地面積82畝[2]。為香港九龍倉投資的西部地標性建筑整個項目設計由4座塔樓及裙樓組成,包括超五星級酒店、高端寫樓、高檔酒店式公寓及高品位住宅等,其中主樓雙塔最高達248米[3]。2007年9月香港九龍倉集團在成都以8800萬元/畝[4]??們r72.4億元拍下了位于成都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春熙路片區82畝土地建成后,將成為中國西部地區最高檔次、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地標性建筑物,將引進數百個中西部最具代表性的商鋪,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出名的國際名牌、港澳名牌,再加上其九龍倉本身之馬哥孛羅酒店等,有望成為中國西部今后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商貿金融中心[5]。

關鍵詞:電氣設計;配電系統;智能化系統;電氣控制;電機;制冷機房;水泵

1.前言

建筑電氣技術是以電能、電子、電器設備及電氣技術為手段來創造、維持和改善人民居住或工作的生活環境的電、光、聲、冷和暖環境的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的技術科學[6]。它是強電和弱電與具體建筑的有機結合[7]。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有關供配電、照明、消防、防雷接地、通信、網絡等系統的要求越來越高,使得建筑開始走向高品質、多功能領域,并進一步向多功能的縱深方向和綜合應用方向發展[8]。建筑電氣設計是在認真執行國家技術經濟政策和有關國家標準和規范的前提下,進行工業與民用建筑建筑電氣的設計,并滿足保障人身、設備及建筑物安全、供電可靠、電能節約、技術先進和經濟合理[9]。

2.設計內容

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5層制冷機房的電氣部分研究問題。通過到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5層制冷機房實地實習,了解制冷機房電機啟動類型,啟動方式,啟動速率。研究其中各個電機與電氣控制裝置之間是如何協調工作的[10]。了解系統的電氣設備及其主回路工作原理[11]。探究其中存在的節能環保效應。計算電氣設備的負荷、功率,了解相關電氣設備的選用[12]。

3.設計依據

1)中戶人民共和國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

2)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CB50736-2012

3)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CB50045-95(2005年版)

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CB50016-2006

5)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CB50067-97

6)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CB50189-2005

7)《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暖通空調.動力》(2009年版)

8)《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通空調.動力》(2007年版)

9)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CB50243-2002

4.總結

本次的文獻綜述內容主要是對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5層制冷機房的電氣部分的一個概述,簡要說明了畢業設計(論文)文獻綜述應該做些什么系統的設計,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后的一個總結,也是對這段時間的工作的一個匯報[13]。并對一些規范和國標有了初步的了解,對以后的畢設做一個鋪設[14]。小區的建筑電氣設計主要是對變配電系統、冷卻系統、電話系統、消防系統等的一個設計[15]。對這些系統的初步了解可以確定以后電氣設計的方向,對之后的畢設起一個帶頭作用[16]。從對電氣設計的迷茫到初步的認知,有老師的指導同學的幫助,更重要的還是自己的解收獲的是實踐知識,本次的文獻綜述對之后的畢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7]。

參考文獻

[1]劉思亮.建筑供配電.第一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164~176

[2]孫建民.電氣照明技術.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年:56頁

[3]唐志平.供配電技術[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4]謝浩.住宅照明的處理和選擇方法[J].住宅科技,2009,(02)

[5]劉宇.淺談智能住宅小區弱電系統設計[J].硅谷,2008,(05)

[6]張言榮、高紅、花鐵森.智能建筑消防自動化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7]鄭潔、伍培.智能建筑概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8]唐志平.供配電技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9]俞麗華.電氣照明[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10]戴瑜興.民用建筑電氣設計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年:83頁

[11]陳一才.智能建筑電氣設計手冊.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2年:43頁

[12]戴瑜興.民用建筑電氣設計數據手冊.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年:59頁

[13]劉思亮.建筑供配電.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年:24頁

[14]楊光臣.建筑電氣工程圖識讀與繪制.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年:48頁

[15]Frantz,J.m.Jdy.Intracanopylightingreduceselectricalenergycitilizationbyclosedcowpeastands.LifeSupportBiosphere,2001,7:283-290

[16]N.Shdbolt,Ambientintelligence.IEEEIntell.Syst,2003,18(4):2-3

[17]NTayfunAmur.Cost,guestimpactdriveterrorism-securityplans[J].HotelandMotelManagement.Vol.220.No.20.Jun.2005.

二.本課題要研究或解決的問題和擬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徑):

1.研究的問題

本課題主要研究的是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5層制冷機房的電氣部分研究問題。通過到成都國際金融中心負5層制冷機房實地實習,了解制冷機房電機啟動類型,啟動方式,啟動速率。研究其中各個電機與電氣控制裝置之間是如何協調工作的。了解系統的電氣設備及其主回路工作原理。探究其中存在的節能環保效應。計算電氣設備的負荷、功率,了解相關電氣設備的選用。最終了解現場施工的程序等。

2.研究的途徑

1)收集相關資料,查閱中外文獻。學習相關知識,了解國金中心項目的基本情況。做好前期準備。

2)請教校外導師學習、掌握國金中心負5層的解制冷機房的電機啟動類型、啟動方式、啟動速率,系統的電氣設備及其主回路工作原理,探究其中存在的節能環保效應。

3)通過計算電氣設備的負荷、功率,了解相關電氣設備的選用。

4)利用AutoCAD等繪圖軟件,繪制施工平面圖,系統圖,及各個原理圖等。

第6篇

“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建筑業占我國全社會總能耗的1/3,浪費極其嚴重,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建筑耗能比例還將上升。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在建筑業必須大力推廣“綠色建筑”。2013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制定了《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標志著綠色建筑已成為最高級別的戰略共識。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適用和高效的居住、工作、生活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明確了未來我國建筑業的發展將遵循綠色、循環、低碳的思路,以促進全社會在更高層面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的推廣和應用標志著我國建筑業將面臨一場新的革命,它不僅對建筑的規劃、建筑設計、工程施工、建筑材料、建筑結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從事建筑工程的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綠色建筑的發展方向包括:發展工程總承包、發展建筑信息模型(BIM)、發展建筑工業化和綠色建材等幾個方面。綠色建筑要求學生有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既要懂結構工程和施工技術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又要掌握建筑設計方面的知識,同時具備通過信息化手段將建筑全過程進行整合的能力。加強建筑工程專業課程的探索、開發與研究,將綠色建筑理念及相關知識融入專業教學中,讓學生理解綠色建筑的內涵,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在專業層面上學習綠色建筑的相關知識,結合建筑業發展前沿和綠色建筑的生產實踐,掌握先進的專業技能,將對綠色建筑的發展、學生的就業以及職業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綠色建筑理念與專業教學融合的探索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廣東省第一批高職重點建設專業,為滿足廣東省建筑產業轉型升級、企業綠色節能技術創新及走向國際建筑市場的需要,以綠色建筑為特色,將綠色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建筑工業化、綠色建材的理念及知識和綠色建筑節能構造及施工技術推廣有機地融入到了人才培養計劃及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不斷推進課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將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IM)融入專業教學過程

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IM)的核心的理念是各階段的技術信息共享,貫通建筑設計、工程施工以及運營維護等階段,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技術,在可持續設計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并對提升綠色施工的設計和施工效率,改進綠色施工項目的管理模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BIM技術的應用可縮短約8成的造價估算所需時間,且使造價估算的精度控制大幅提高,消除約4成預算外的更改。通過BIM的三維模型技術,在施工前發現并解決沖突,可以有效降低合同價格,使項目工期縮短,盡快實現投資回報。學院在2011年即與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由學校提供場地、設備,企業方提供軟件和技術,建成BIM校外實訓基地,開發了建筑信息模型技術課程。BIM教學資源庫及實訓基地的建設,完成了將BIM技術與《建筑制圖》《房屋建筑構造》等課程的融合式教學,結合學生的專業能力、興趣愛好安排建筑設計、結構設計、設備設計、虛擬建造、工程造價確定等實踐項目,并通過完成虛擬的BIM咨詢項目,使學生體驗到BIM咨詢服務的全過程工作方法,為今后真實項目的參與和實施打下基礎。在頂崗實習階段,學生在校企雙方的指導教師共同指導下參與真實的BIM咨詢項目,至今共完成39項,包括“慈溪大劇院”“蚌埠博物館”等,共同培養具備“工程能力+BIM能力”的人才。BIM教學基地建成至今也培養了一批具有BIM技術的骨干教師,多次為設計院、施工企業進行BIM技術培訓同時完成BIM省培項目2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將建筑工業化融入專業教學過程

建筑工業化是綠色建筑發展的必由之路,推動建筑的工業化是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中的十大重點任務之一。建筑工業化是主要指建筑設計的標準化、構配件生產的工廠化、建筑施工機械化和施工組織管理科學化四個方面。建筑工業化是按照大工業的生產方式,通過現代化的制造、運輸、安裝和科學管理對建筑業進行改造,逐步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使建筑業從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現場人工濕作業及手工業生產方式,過渡到以工廠化生產制造為基礎,運用預制混凝土結構(PC)構件在現場以高度機械化的方法施工的大工業生產軌道上,使建筑業從目前的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而實現文明施工、保護環境的目的。建筑工業化區別于傳統建筑業設計與建造環節分離的特點,體現出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是設計施工一體化的生產方式,具有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質量、成本可控、進度可控的優勢,且工業化建筑施工現場沒有傳統建筑施工現場的粉塵、噪音、污水等污染。由于目前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教材滯后于新的國家設計和施工規范,為此,學校采取了多種方式將建筑工業化融入日常教學中。首先,進行了人才培養方案的修改和補充,在相關課程中增加了建筑工程技術新進展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可以接觸到行業發展的前沿知識,了解到行業發展的前景,從而對建筑工業化有初步的認識。其次,將建筑工業化的相關內容融入相應的課程體系中,如,在《建筑工程概論》課程中對工業化建筑的起源、具體特征、特點、建筑方式和現狀及發展前景進行詳細的講解,觀看我國建筑工業化住宅視頻等,讓學生了解新型的結構體系,包括預制裝配式結構體系和鋼結構體系的特點;在《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中增加了組合式預制混凝土結構的設計、預埋件設計等內容;在《建筑工程施工》課程中增加了預制裝配式住宅和裝配整體式住宅的建造方式,內容有施工工序的特點、施工中的關鍵點、預制配件的吊裝計算和施土組織設計等內容,還介紹了現場建造的工業化住宅,如,大模板住宅、滑升模板住宅和隧道模板住宅等;此外,在《房屋建筑構造》課程講授中介紹模數等標準化設計的內容。第三,確定課程教學目標,進行關于建筑工業化理論及實訓課程的開發,開設選修課,使學校建筑工程技術學院的學生行業視野更加開闊,能夠了解國家對建筑業發展的推廣方向,對綠色建筑、綠色施工的認識更進一步,從而主動涉獵相關的專業知識,為今后的工作和深造奠定良好的專業基礎;最后,在條件允許時,學院還安排學生在工業化建筑工地進行參觀,鼓勵學生到相關建筑工地進行實習、實訓。

3.將綠色建筑節能構造及綠色建材發展與應用融入教學過程

第7篇

關鍵詞:土木工程;環境工程概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TU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5)05006404

資源枯竭、環境污染是目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兩難境況,而土木工程的建設和運營,既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又帶來多方面的環境影響。因此,發展資源能源消耗小、環境影響小的土木工程是土木工程領域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為適應這一時代精神,許多高校土木工程學科開設了環境工程概論課程,旨在現有的土木工程教育體系中,開展環境和可持續理念教育,培養具有資源節約、污染控制等多個領域專長的一專多能應用型土木工程人才,以改善設計和建造技術,實現土木工程的可持續性[1]。本文結合土木類專業環境工程概論課程教學實際,探討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以尋求適應新時期土木工程人才培養要求的環境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模式。

一.基于學科特點,構建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的內容體系

環境工程概論是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專業的必修課。目前,市場上流通的教材基本上由從事上述專業的學者編寫完成,教材內容也都偏重環境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污染控制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而對其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沒有涉及,也不包括與土木工程建設密切相關的土地環境問題與保護,以及與資源節約密切相關的綠色建筑與綠色施工等內容,教材的針對性不強[2-5]。因此,課程組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結合土木工程學科對該門課程的教學要求,整合完善了教學內容,在繼承課程傳統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設了若干專題。教學內容以環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為主線,講授水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物、噪聲、光、熱、放射性等污染問題和防治措施,重點突出土木工程行業常見的環境問題及污染控制措施,并從節能型建筑、節水型建筑、綠色施工(節水、節材、節地、節能)等方面闡述綠色建筑建設的技術要求,構建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的教學內容體系[1]。教改后的課程內容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教改后的教學內容緊密圍繞環境工程概論課程的基本結構,在保留經典知識的同時,將視角立足于土木工程學科,把土木工程行業常見的環境問題、污染控制措施以及綠色建筑等納入課程內容中,形成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的教學內容體系。2013年,課程組將構建后的教學內容編著成面向土木工程學科的《環境工程概論》一書,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列入其出版的土建創新類規劃教材系列[1]。該教材突出了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反映了在土木工程領域積極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新思想、新理念。使學生在今后工作或進一步學習中,將環境保護知識向本學科滲透,同時獲得新的靈感或創新性思維。

二、協調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探索立體化教學方式

環境工程概論是概述性課程,內容涉及水文學、環境地質學、水力學、生物學、化學、氣象學、土壤學等方面知識,再加上補充的與土木工程有關的創新內容,課時的有限性與知識的增長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這就要求課程組教師在授課時應更加注重所講解內容的質和量,將多而雜的信息進行疏理與歸納,以靈活的方式傳達給學生,但傳統的、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難以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也無法滿足當前應用性、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因此,在教學模式上必須進行改革,改變以往單一的注入式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自學總結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課堂專題研討、影音及實地參觀等多元化、立體化教學模式,將多種方法有機結合,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真實性,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創新能力。

(一)講授法

在概述性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課件講授是使用最廣泛,也是最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不太利于土木工程學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相應地縮減該類教學方法的使用。只有在針對教學內容較難、知識點在其知識結構鏈中起核心作用,并對后續知識的學習起決定作用的教學內容時,才使用講授法教學方法。

(二)自學總結法

在課堂學時減少、課程內容充實增加的情況下,充分利用自學總結法提高學生的知識攝入量。教學模式采用教師擬定自學提綱、指定自學內容、明確學習目標,并要求學生在一定結構范圍內做出總結。該方法主要針對介紹性、不必作過多闡述、比較淺顯的、非核心知識單元的基本教學內容。

(三)啟發式教學

積極開展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達到觸類旁通和舉一反三的效果。該方法比較適合在傳授與土木工程有關的水、氣、聲、渣、光、熱等環境問題和防控時采用。在這部分教學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和掌握了上述環境問題污染控制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因此,可以學生知識背景為基礎,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或積極引導學生提出本專業的環境問題,并幫助學生提出解決本領域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方案和建議,把課堂教學活動由單純的“教”轉化成“教與學”的統一。這種“引而不發,導而不講”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將相關知識融會貫通,進行思考和分析的綜合能力。

(四)案例教學

在教學中適當采用與日常生活較為接近的環境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到環境問題離我們非常近,因而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并且可以從自己的專業工作入手,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6]。這種方法可以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特別是在每個章節的開始,安排一個與章節內容有關的“案例導入”引出相關的章節要點。 如講解土地問題及防治時,以城市“地陷”作為案例導入;光、熱污染章節以玻璃幕墻光污染為案例導入;大氣污染及控制章節則以今年中東部地區多次出現的“霧霾”為案例導入等等。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可以“學以致用”,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并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從更深的層面來認識環境問題。

(五)課堂專題研討

在講授完某個專題后,教師可結合土木工程學科布置幾個相關的小主題,讓學生分組查閱資料和調研身邊發生的實例,并制作成PPT文件在課堂上匯報,調研和匯報情況則計入課程平時成績。例如要求學生對學校建筑中的水回用情況、建筑裝修垃圾的產生原因及防治、固體廢物在建筑材料中的綜合利用、建筑節能等情況進行調研等等。這種方法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師生的角色換位使很多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從而提高了學習興趣,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方法一般適合在各章節內容結束之后安排相關主題。

(六)實地參觀教學

實地參觀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感性認知和掌握[7]。因此,在學完重點章節后,課程組積極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實地參觀。例如,組織學生參觀集美區污水處理廠、廈門市東部固體廢棄物處理中心衛生填埋場、廈門BRT沿線的聲屏障、典型的大面積玻璃幕墻建筑等等,使學生親臨實地獲得感性認識。這樣既鞏固了課堂教學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影音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廣泛搜集電視、網絡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料,如《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經濟與法》、《中國財經報道》等欄目經常會報道水污染、空氣污染、噪聲污染、垃圾填埋場污染以及城市“地陷”等關系民生的熱點問題。在每章課堂教學結束時,安排時間給學生播放,并在播放結束后,結合視頻中反映的環境問題和學生一起歸納出主要的知識點。這種方法能使學生形象地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環境問題,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等特點。通過視覺和聽覺全方位地啟迪學生思維,最大程度地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和教學效果。

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賴于教學手段的提高和教學方法的改進。在明確教學目標、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課程組積極探索上述多元化、立體化的教學方式。根據不同章節內容建立豐富的案例和影音教學素材庫,彌補學生缺乏感性認識的不足,通過因勢利導和專題研討在課堂上加強師生互動,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教學內容更為豐富、教學形式更為生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良好環境,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

三、改變傳統的課程考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

環境工程概論是集素質教育、道德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為一體的概述性課程,因而考核既要體現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還要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8]。在課程考核方面,概述性課程大多是采用寫論文的考核方式,這種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如部分學生書寫敷衍,網絡資料的剪貼復制導致論文主題不突出,甚至內容張冠李戴,因此僅憑論文不能反映出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吸收和掌握情況。而對試卷考核來說,內容可以涉及到每個章節,各部分分值也能均衡,且通過主觀題和客觀題的設置,基本知識和原理都能有很好的體現和覆蓋,是一種對理論知識較合理的考核方式,但其也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實踐性,不能很好體現學生的應用和創新能力,無法實現土木工程學科設置該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因此,有必要改革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在理論考核中滲入實踐環節。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方式,既可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又能將學生環境保護素養的提高寓于專業實踐中。

具體實施過程中,課程組結合多元化教學方法將多種考核同步進行。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采用課堂提問及試卷考核形式,而實踐和創新能力的考核,則結合有關專題研討、實地教學等進行,將各環節學生的考核和期末考試有機地結合起來,減少期末考試的份額,達到既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又能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四、結語

通過上述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施,課程組建立了針對性和應用性較強、符合土木學科發展要求的課程內容體系,創新了能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的多元化、立體化的教學方式,完善了能突出學生創新和應用能力的綜合考核方法,三者之間有機聯系、相互影響,朝著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目標努力。這種“三位一體”的教學改革,將全面提高環境工程概論課程的教學實效性,繼而有效培養具有資源節約、污染控制等多個領域專長的土木工程師,積極推動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土木工程的設計、建造和應用,最終實現土木工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參考文獻:

[1] 馬紅芳,苑寶玲.環境工程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 朱蓓麗. 環境工程概論[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 周集體,張愛麗,金若菲. 環境工程概論[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4] 方淑榮. 環境科學概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5] 沈耀良,汪家權.環境工程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6] 崔麗娜,蘇艷.《環境保護概論》教學內容及方法的實踐與探索[J]. 中國科技信息,2006(10):226-2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湄潭县| 安化县| 鄄城县| 邯郸县| 松滋市| 平安县| 从江县| 延吉市| 河西区| 安远县| 石嘴山市| 武汉市| 聂拉木县| 嵊泗县| 宜君县| 桦甸市| 齐河县| 来宾市| 尼勒克县| 化德县| 武义县| 鄢陵县| 宾阳县| 新津县| 边坝县| 汉沽区| 乌鲁木齐市| 光泽县| 邓州市| 鸡东县| 宝应县| 枣庄市| 岱山县| 高清| 手机| 布尔津县| 武功县| 南江县| 泌阳县| 彭泽县| 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