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對比語言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1-07 23:28:45

序論:在您撰寫對比語言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對比語言學論文

第1篇

【關鍵詞】應用語言學科研論文結論部分;體裁分析;語步結構;語言特點

中圖分類號:HO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2-123-01

一、引言

近幾十年來,對科研論文進行的體裁分析研究也成為了語言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對科研論文的體裁分析能夠提高學者們在其領域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的能力。Swales被認為是體裁分析之父,在此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將Swales的CARS分析模式應用到學術論文的其他部分, Yang & Allison對應用語言學科研論文如何從研究結果部分過渡到結論部分進行了研究,并對提出了結論部分的體裁結構模式。

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國際語言學雜志Applied Linguistics上2005至2010年間發表的論文中,選取由英語本族語者撰寫的應用語言學科研論文的結論部分,組成了一個包含30篇語料的英語本族語者結論部分樣本語料庫APP,從《中國應用語言學》雜志上2009至2010年間發表的論文中,選取了中國學者撰寫的科研論文結論部分,組成了一個包含了90篇語料的中國學者結論部分樣本語料庫CAPP。本研究提出了新的體裁結構模式,即“背景信息”、“總結研究”、“解釋研究結果”,“評價研究”、“研究推論”。

二、研究結果

筆者利用語料庫軟件對兩個語料庫中的語步賦碼進行了提取與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Nwogu(1997)認為,某一個在語料庫中出現頻率超過50%的語步,即被認為是穩定的語步。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在APP中,穩定的語步有:“總結研究”、“解釋研究結果”、“研究推論”;在CAPP中,穩定的語步有:“總結研究”、“解釋研究結果”、“評價研究”、“研究推論”。另外,對各個語步的出現頻數進行了卡方檢驗的結果表明,在兩個語料庫中,語步一(%p2=2.1399, p>0.05),語步二(%p2=1.1223, p>0.05),語步三(%p2=0.0159, p>0.05),語步四(%p2=1.8783, p>0.05),這四個語步的出現頻數沒有顯著性差異;而語步五(%p2=4.8000, 0.01

筆者對兩個語料庫中,情態動詞,時態,以及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進行了對比分析。對兩個語料庫中情態動詞的檢索結果表明,在CAPP中“should”的密度明顯高于APP,而“may”和“would”的密度卻遠遠低于APP。通過對CAPP中“should”的索引行的檢索分析發現,其主要被中國學者運用于語步五:研究推論,并常用含有“should”的結構提出教學建議、展望未來研究。

對動詞時態的調查結果表明,在應用語言學科研論文結論部分,最常用的時態是一般現在時。對比兩個語料庫中時態的分布后發現,顯著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語步二中時態的使用。中國學者在語步二中常用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而本族語者在語步二中常用一般現在時和現在完成時。

對第一人稱代詞的檢索統計表明,在CAPP中,每萬詞中有45.1個第一人稱代詞出現,而在APP中,則有102.1個第一人稱代詞出現。此結果表明中國學者較少的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原因可能在于中國學者通常認為學術研究是客觀的,應避免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另外,在兩個語料庫中,第一人稱復試代詞的使用頻率均高于第一人稱單數代詞。

三、結語

本研究運用ESP體裁分析方法,結合語料庫技術,對比分析了應用語言學科研論文結論部分的體裁結構模式及語言特點。研究結果對學術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為應用語言學的研究生及科研人員掌握科研論文結論部分的基本結構模式和語言特點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Nwo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2), 119-138.

第2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pares English-language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from the economics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rhetorical organizations used by native and non-native writers. The corpus consists of 40 abstracts published in 2008 from two economics journals: Jingjixue Jikan, edited and published in China and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respectively. The rhetorical structure differences emerged in terms of the frequencies of the units, the sentence length, and the lexical bundles. The result shows potential for the teaching of ESL writing in academic setting.

關鍵詞:英語論文摘要;跨文化;體裁分析;經濟學

Key words: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cross-cultural;genre analysis;economics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4-0177-02

0引言

學術論文摘要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文章的錄用與否、信息檢索以及同行之間的知識交流和傳播。同時,許多國際著名期刊都接受英語寫作的文章,因此,學術論文英語摘要對于研究者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論文摘要作為一種體裁形式,有其自身的篇章結構和語言特征。英語論文摘要的跨文化和跨學科特征日益受到應用語言學界特別是專門用途英語研究學者和教師的關注。本文通過自建的80篇經濟學類英語學術論文摘要語料庫,采用體裁分析的理論,對比分析了中美兩本經濟學期刊摘要在跨文化視角下的宏觀結構特征,豐富了體裁分析的實證研究,同時以期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提供依據。

1研究背景

自從John Swales將體裁這一概念作為學術語篇分析的工具,體裁分析法就受到應用語言學界以及EAP和ESP教師和研究者的廣泛應用(Brett,1994;Holmes,1997;Nowgu,1997;Posteguillo,1999; Swales,1990)。近年來,由于摘要體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對于摘要的研究就引起了學界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其中,關于特定領域中的摘要的重要研究有Salag-Meyer (1992;1994)對于醫學摘要的研究,Gibson(1993)對于信息與圖書館科學領域論文摘要的研究,以及Santos(1996)對于語言學類論文摘要的研究。另外,還有部分研究涉及到跨領域的研究,如Hyland(2000)研究了1997年8個不同領域論文的800篇摘要,Samraj(2002)研究了野生動物行為領域論文和生物保護學領域的論文摘要,以及Dahl(2004)研究了經濟學和語言學領域的摘要的個人與宣傳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少數關于摘要的跨文化對比研究。例如,Martin(2003)研究了英語和西班牙語的社會科學實證研究論文摘要,Bonn & Swales(2007)研究了英語和法語的語言學類的論文摘要。鑒于此,本研究對比分析跨文化視角下經濟學類英語論文摘要其宏觀結構的特征。

2研究方法

摘要的宏觀結構可以分為兩類:IMRD結構(Introduction-Method-Result-Discussion),多用于報道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s)中;CARS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多用于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s)中(任再新和馬靜,2008)。本文對于摘要宏觀結構的分析采取的是前者。但是,本研究基于前人對于摘要的宏觀結構分類,發現經濟學論文摘要的最后一部分應當稱為Conclusion(表1)。本研究的語料來自于2008年發表的中美兩本經濟學權威期刊論文摘要各40篇。這兩本期刊名為:經濟學季刊(CEQ)和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語料的選取充分考慮到可比性原則的諸因素如時間,體裁,語言等等。

3研究結果

摘要的基本數據特征(表2)顯示中國學者的英文摘要總字數和平均字數偏少;句子個數和平均每句字數也同樣少于國外同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表3)英語摘要在兩本期刊中出現最多的兩個部分是Introduction和Result,這也符合國內期刊(CEQ)的基本數據特征,即平均句子數為兩個。雖然國外同行會省略如Method部分,但是國內學者則更甚,會略去Method和Conclusion兩個部分。這一現象與我們的觀察(表4)高度吻合。美國期刊(QJE)的摘要通常會以完整的IMRD結構出現,而國內期刊(CEQ)出現兩個和三個部分的摘要占所選摘要的大多數。

此研究結果表明,國內學者的英語摘要在宏觀結構的安排上受到了本族文化的影響。表現在,中國學者會將兩個部分混在一個英語句子中表達,使得摘要的句數偏少。例如:

Using a firm-level data set for 1998 and 2005 including all of China's "above designated size" enterprises that together account for more than 85 perc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outpu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ree issu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derived from the Austrian School, this paper connects the creation of entrepreneurs to the contracts that entrepreneurs obtain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studies how these contracts affect economic growth.

不注重英語科研論文的邏輯性,省略重要的摘要組成部分如Method部分等。例如:

We establish five facts about prices in the U.S. economy: (1) For consumer prices, the median frequency of nonsale price change is roughly half of what it is including sales (9-12% per month versus 19-20% per month for identical items; 11-13% per month versus 21-22% per month including product substitutions). The median frequency of price change for finished-goods producer prices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consumer prices excluding sales. (2) One-third of nonsale price changes are price decreases. (3) The frequency of price increases covaries strongly with inflation, whereas the frequency of price decreases and the size of price increases and price decreases do not. (4) The frequency of price change is highly seasonal: it is highest in the first quarter and then declines. (5) We find no evidence of upward-sloping hazard functions of price changes for individual products. We show that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facts are consistent with a benchmark menu-cost model, whereas the fourth and fifth facts are not.

4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中美經濟學期刊英語論文摘要的宏觀結構,發現了兩類摘要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是受到各自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本研究的意義在于為中國學者撰寫英語摘要提供參考,并為英語寫作教學提供一些依據,同時,豐富了體裁分析的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for writing abstracts. (1979). New York: American Standards Institute (ANSI).

[2] Bhatia, V. K. (1993). Analysing genre:L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London: Longman.

[3] Bonn, S. V., Swales, J. M. (2007). English and French journal abstracts in the language sciences: Three exploratory studies.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6:93-108.

[4] Brett, P. (1994). A genr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ection of sociology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3:47-59.

[5] Dahl, T. (2000). Lexical cohesion-based text condensation. An evaluation of automaticallyproduced summaries of research articles by comparison with author-written abstracts. Dr. art. thesis, University of Bergen.

[6] Dahl, T. (2004).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rgumentative abstracts. Akademisk Prosa, 2:49-67.

[7] Holmes, R. (1997).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s in three disciplin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4):321-337.

[8] Hyland, K. (2000).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London: Longman.

[9] Martin, P. M. (2003). A genr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Spanish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scienc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2:25-43.

[10] Now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2):119-138.

[11] Posteguillo, S. (1999).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 English forSpecificPurposes, 18,(2):139-160.

[12] Salag-Meyer, F. (1992). A text-type and move analysis study of verb tense and modality distribution in medical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1,(2):93-113.

[13] Salag-Meyer, F. (1994). 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3,(2): 149-170.

[14] Samraj, B. (2002). Disciplinary variation in abstracts: The case of wildlife behaviour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In J. Flowerdew (Ed.), Academic discourse (pp. 40-56). Harlow, UK: Pearson Education.

[15] Santos, M. B. (1996). 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Text, 16,(4):481-499.

[16] Swales, J. M.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3篇

關鍵詞:學術論文,轉述動詞

1. 轉述動詞及其分類

轉述動詞指在陳述相關事實和闡釋觀點時所使用的動詞。在英語學術語篇的轉述結構中,轉述動詞作為傳遞相關信息的轉述標記,具有預示和支配語篇意義的功能。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能夠使作者有效地將自己的論述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聯系起來,從而使得自己的論述更具有說服力。Hyland(2002)根據所轉述的動作類型,將轉述動詞分為三類:研究型轉述動詞(表示研究的結果或過程),其中,研究結果類型又進一步分為敘實、反敘實和非敘實三小類;認知型轉述動詞(主要與心理過程有關),進一步分為積極,批評、遲疑和中立四小類;話語型轉述動詞(與話語表述有關),可以再分為三種類型:懷疑、確信和反對。

2. 實例分析

本文在對轉述動詞進行分析時采用了Hyland提出的轉述動詞分類框架,分別從CNKI和PQDT選取4篇學術論文中的文獻綜述部分,建立兩個小型語料庫,即中國學者學術期刊語料庫(CEJ)和國際學者學術期刊語料庫(IEJ),由于這兩個語料庫庫存相近,因此可比性比較大。筆者首先從這些語料中統計出轉述動詞出現的總量,其次分別統計出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使用轉述動詞的次數,并將這些動詞進行分類整理,得出相關數據。

由數據整理所得,CEJ中轉述動詞的出現次數為52次,IEJ中轉述動詞的出現次數為64次,中外學者在撰寫學術論文時使用的轉述動詞數量差別不大。在CEJ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轉述動詞分別是point out,believe,define,indicate,prove,refer to 和 so on;在IEJ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轉述動詞分別是define,state,note,argue,view,acknowledge,refer to 和 so on。結果表明,在這11個轉述動詞中,有些轉述動詞在兩個子庫中都出現過,比如 “refer to”和“point out”。

而且,CEJ與IEJ中轉述動詞的分布情況也相類似: 話語性動詞占主導地位( CEJ 中占28%,IEJ 為41%),高頻詞也以話語性動詞為主,如 point out,define,state,note和argue;其次是研究性動詞(CEJ 中占11%,IEJ 為9% );認知性動詞出現頻率最低,分別為6%和5%。轉述動詞的這一使用情況與應用語言學的學科圖式是密切相關的,因為作者選擇的語料庫是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它屬于軟學科,這一學科通常以論證為主,來理解社會中的各種復雜關系和問題。而話語性動詞的大量使用不僅是推動論證展開的有力工具,還是作者巧妙地使用言辭來闡明觀點,表達個人立場的一種重要方式。

2.1 研究性轉述動詞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對于中國學者來說,用來描述過程的轉述動詞使用的情況較多,而用來描述研究結果的轉述動詞則較少。另外,盡管作者可以通過反敘實性轉述動詞的使用來表示對他人研究成果的異議,并樹立自己的立場,但是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都很少使用這些動詞來挑戰、質疑他人的論點,因此,此類動詞在CEJ和IEJ中僅出現2次。

2.2 認知性轉述動詞

通過分析可知,認知類轉述動詞所占比例較小,而且中國學者在表達自己對被引述內容的態度時多選擇模棱兩可的試探類動詞,積極的認知動詞使用較少,沒有使用批評動詞。這恰恰說明了Carson and Nelson(1996)的結論,他們發現中國學生經常避免直接批評同伴的論點,也不會直接給出有效的反饋信息。這一特點主要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內部交流時更傾向于相互協作,而不是向對方提出有挑戰性的、質疑性的問題。因此,受這種環境的影響,中國學者在匯報學術成果時往往會顯露出中庸的立場。

2.3 話語性轉述動詞

在本研究中,話語性轉述動詞所占的比例最大。在CEJ和IEJ中都用了state,discuss和note等詞來表達自己對于被轉述內容的態度,如敘實或非敘實。另外,作者常用一類動詞(如question等)來表示對被引述內容的反對態度,這類動詞可用來表達作者異于被轉述者的意見或主張,但是作者在使用此類動詞時顯得較為謹慎,如IEJ中僅使用1次,而CEJ中沒有此種用法。這些話語性動詞的使用有助于讀者更清楚地了解作者或被轉述者的立場態度。

2.4 小結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學術論文的轉述動詞暗含了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態度。所以,翻譯轉述動詞時,不能只看這些詞語的本身, 要通讀全文并充分理解作者對各個轉述內容的態度。

3. 結語

在學術論文中, 轉述動詞數量眾多、種類多樣、感彩豐富。本文只是介紹和討論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通過對比分析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英語學術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本研究發現,中國學者通過使用不同類型的轉述動詞來引用他人觀點,以構建個人的學術認識,顯示出其對學科知識的熟悉程度;而且,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學者更傾向于使用不確定的、懷疑的或中立的轉述動詞來轉述他人的論點,在評價他人觀點或是陳述個人觀點時,則傾向于使用溫和的語氣。

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能夠使作者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通過語料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將有助于中國學者了解學術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特征,從而增強其對學術語篇應用的駕馭能力。(作者單位:長安大學)

參考文獻

[1]Carson, J. and Nelson, G.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ESL peer response group interaction.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6 (5) : 1-19.

[2]Hyland, K. Activity and Evaluation: Reporting Practices in Academic Writing∥In J. Flowerdew ( ed. ), Academic Discourse. Sydney: Pearson Education, 2002: 115-131.

第4篇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structures of English-language titles in the two counterpart journals in economics field and whether. To this end, the corpus of 237 titles 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 and 311 titles in Jingjixue Jikan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or (CEQ) are built. And all the titles are categorized into five classes: Noun Phrase, Compound, Full-sentence, Verbal Phrase, and Prepositional Phrase. Mor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includes the comparison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itles. The results show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structure of the titles in two journals and the trend of title forms, such as the differen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s of types or subtypes of titles. And the results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L2 Chinese writers compile a suitable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while publishing articles in journals in either 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關鍵詞: 論文標題;經濟學;體裁分析;對比研究;二語寫作

Key words: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economics; genre analysis; contrastive analysis;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中圖分類號:G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8-0304-03

0引言

近十余年來,隨著對學術語篇研究的興起,語言學家越來越重視體裁分析方法在這一領域的應用,并形成了以John Swales (1990) 為代表的語步分析法,其對學術語篇前言進行了實證研究提出了CARS Model。隨后引發了學者們的濃厚興趣,他們將注意力集中于學術語篇的不同部分,例如,Lores (2004)和Martin(2003)研究了學術語篇的摘要部分,Homes(1997)研究了學術論文討論部分,Yang和Allison (2003)研究了學術論文的結論部分,等等。本文將針對學術論文的標題部分進行對比研究,其方法也是體裁分的實證研究方法,目的在于發現國內外經濟學期刊英語標題的結構特點,并能夠對中國學者撰寫英語標題提供參考。

1學術論文標題研究綜述

80年代末以來,以“體裁分析之父”(Pérez-Llantada, 2004:140)John Swales (1990) 為代表的體裁分析法(genre analysis)的研究范式逐漸確立其在學術語篇的語言學研究中的地位。在1990年,John Swales 指出標題是學術體裁研究中被忽視的一個方面之一。隨著學者們對標題研究的關注與日俱增,研究成果不斷涌現。Yitzhaki (1997)比較了18種不同人文學科期刊的論文標題中的實詞數量目的在于檢驗學術論文標題的信息密集性。Busch-Lauer (2000) 分別對比了醫學和語言學領域內的英語和德語標題,發現醫學領域內的標題長度比語言學內的論文標題的字數明顯要多一些,并且確證了以德語為母語的學者習慣于用德語的思維方式撰寫標題,同時發現了所有的標題在兩個領域內的作用都是交際功能的作用。Laurence Anthony(2001)通過對計算機領域期刊中600個論文標題的長度,標點使用,介詞使用和詞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計算機學科的論文標題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他發現介詞和冠詞在此類標題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其中介詞for在所選的6種期刊中的4種當中出現的頻率最高。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計算機科學領域內的標題有其自身的特點,但是同時也提出,論文標題的特點因學科不同而有差異,這樣的普遍性結論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隨后在2002年Yitzhaki又研究了24個重要期刊的論文標題與論文長度的關系,同時做了歷時比較的研究,發現文章長度和論文標題長度的關系是因科學類別的不同而不同,在所謂“硬”科學內標題長度與文章長度的相關性較“軟”科學更強。Haggan (2004)則是同時分別比較研究了文學,語言學和理科科學的論文標題的結構特點。她將標題按形式分為句子型,名詞型和短語型三類。研究結果顯示出三個不同領域內的標題都互不相同,各有特點,同時指出標題的功能在于引起讀者閱讀文章的興趣。Hartley (2005c,2007a,2007b)從不同方面探討了論文標題的特點或功能:一、指出論文標題應當同時具有傳遞信息和吸引讀者的作用;二、將論文標題按功能重新分類,共有12類并且分析了各類的特點和功能;三、研究了冒號在學術論文中的使用偏好。最近的研究是Soler (2007)對研究型學術論文和綜述型學術論文的標題結構的實證研究。在570個標題中,480個為研究型論文標題,90個是綜述型論文標題,時間跨度從1996年至2002年,涉及的學科領域是生物學和社會學,她將標題按結構分為句子型,問句型,名詞詞組型和復合型,同時還對標題的長度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綜述型標題的長度在兩個領域都非常的短,復合型標題是社會科學體裁研究型論文標題的特點。句子型標題是研究型論文標題的文章類型的特點,尤其是生物學領域內的研究型論文標題的特點。

國內的標題研究主要分為兩類:漢英單語種獨立研究和漢語標題的英譯。例如王英格(1993)研究了英語學術論文標題的語法和修辭特點。化柏林(2007)對圖書情報學類核心期刊論文標題進行了計量研究,共對42989篇文獻的標題進行統計分析,涉及到標題長度,句型以及標題中相關詞匯的研究,如題首詞,題尾詞,關鍵詞等。而論文標題的漢英翻譯的研究有,段萍和顧維萍(2002)的關于醫學論文的標題和摘要的漢譯英的常見錯誤的分析的研究,周永模(2002)的關于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論文標題的漢譯英的標準的探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成宇(2003)對英漢雙語的疑問型學術論文標題進行的對比研究。

綜上所述,學術論文的標題研究成果逐漸豐碩,本文將就前人的研究成果繼續深化和推進學術論文標題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體裁為切入點,即語言學類研究型學術論文;英英對比,其特點在于中國學者的英文標題和國際學者的英文標題的對比;以及采用實證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選取了中美經濟學兩本在各自學術共同體中的權威期刊:中國的《經濟學(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CEQ))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建立了一個含有548個英語科研原創論文標題的語料庫,其中CEQ 中隨機選取311 個標題,QJE 中隨機選取237個標題。按照語料庫的建庫原則以及對比語言學的可比性原則,標題的選取時間跨度為2004至2009年(由于研究時間限制,2009年只收集部分標題),且不包括書評類以及其他體裁類型的文章標題。其次本文將所選標題分為五大類:名詞詞組型(Noun Phrase [NP]), 復合型(Compound [CP])即一個標題由兩部分組成,中間被冒號或其他符號隔開, 句子型(Full-sentence [FS]), 動詞詞組型(Verbal Phrase [VP]), 以及介詞詞組型(Prepositional Phrase [PP])。另外,本文還進一步細分了名詞詞組型標題和復合型標題,同時還統計了本語料庫中的NP和CP標題在近五年內(2004-2008)的變化趨勢。

3研究結果與討論

標題應當體現信息性和經濟性原則。信息性是指標題應當全面準確反映論文的內容。經濟性是指標題應當用最少的詞表達最豐富的意義。表1顯示了兩本期刊英語標題的平均長度。明顯的差異在于國內的CEQ論文標題要比國外的QJE論文標題用詞偏長。就其原因在于英語不是中國人的母語,并且中國學者在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時會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Connor, 1996)。另外,無論CEQ論文標題是出于投稿人的翻譯或重新用英語撰寫,都會受到原來漢語標題的影響,我們的統計發現,漢語標題會經常出現“論”、“研究”以及“探討”之類的標題標記(尹世超,2001)。同時,國內學者撰寫的英語論文標題會將這類標記詞翻譯出來形成“The study of …” 或“The analysis of …”之類表達形式。這無形中會增加英語標題的長度而不會因此增加標題的信息含量。

標題的功能有四種(尹世超,2001):稱名功能,概括功能,吸引功能和引導功能。如果綜合考慮標題的兩個原則和四個功能,那么復合型標題是最理想的標題形式。表2的復合型標題頻度百分比正好體現了這一選擇在英語環境下的要求。按照Swales和Feak(1994)的觀點此類標題(英語)的構成為:問題-解決(problem-solution),一般-詳細(general-specific),話題-方法(topic-method)和主要-次要(major-minor)。這一構成就能夠是撰寫者不通過語言手段而在兩部分之間建立聯系,達到信息性、經濟性和吸引功能的統一。由于標題的基本功能是稱名功能所以名詞詞組型標題在兩本期刊中都占有較多的頻度。有趣的發現是,美國的QJE期刊論文標題出現了較多的句子型標題,共15個占該期刊語料的6.33%,以及較多的動詞詞組型標題,共8個占該期刊語料的3.38%。

兩本期刊使用最多的名詞詞組型標題都是NP+PP結構,即一個核心名詞后接一個介詞短語的結構。但是,相比較而言,CEQ期刊論文NP標題的結構相對較復雜。這一點似乎驗證了Connor(1996)的觀點,寫作是一種深嵌于文化的行為。即國內學者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時,會采用復雜的介詞短語限定討論話題的形式,而國外學者會直接采用其他策略比如說采用CP型標題結構。這同時似乎也表明非母語寫作者會在使用第二外語時無意識的會凸顯過濾某些文化因素,這些因素會表現在語言層面,比如說,復雜的介詞短語結構標題。

在標題具有稱名這一點上,中美期刊論文撰寫者又一次達成一致,即標題的前后兩部分都是名詞詞組結構[NP:NP]。但是QJE期刊CP論文標題并不僅僅是依賴這一結構,作為美國學術共同體的研究者,他們會更多關注英語標題的其他功能如吸引功能,所以該類標題在QJE中呈現出較多的其他次級結構,如Q:NP[問句:名詞詞組]型。本語料庫中,最強烈的對比在于,QJE中會出現PP:NP類型標題和Q:Q類型標題,而CEQ中卻無此類型標題出現;另外,在CEQ中會出現PP:NP和Q:VP類型標題,但是在QJE中,撰寫者不會才取此類型去撰寫標題。此現象有待于進一步的大規模的語料收集和分析。

從上圖可以看出,NP和CP標題在五類標題中在近五年內呈增加趨勢。有趣的發現是,CP標題在兩本期刊中在2007年增至最多,相反的NP標題在兩本期刊中減至最少。相對于2007年來說,兩本期刊中的CP標題在2008年有所減少,而NP標題有所增加。最終的結果表明,經濟學類期刊英語論文標題NP和CP類型出現的頻度趨近于相同,但總體呈增加態勢。

4結論

本研究表明經濟學類中美兩本期刊的英語論文標題存在明顯差異。這些差異是由于文化社會因素造成。本研究的意義在于為經濟學類同行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提供幫助。進一步的研究可細致深入地探討經濟學類英語論文標題的用詞特點。

參考文獻:

[1]Anthony L. 2001.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in Computer Scienc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44(3): 187-194.

[2]Busch-Lauer, Ines-A. 2000. “Titles of English and German Research Papers in Medicine and Linguistics Theses and Research Articles” [M]. Analysing Professional Genres, (Edited by Anna Trosborg),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3]Connor, U. 1996. Contrastive Rhetoric: 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Dillon, J. T. 1980. In pursuit of the colon: a century of scholarly progress: 1880-1980 [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3 (1): 93-99.

[5]Haggan, M. 2004. 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 linguistics and science: dimensions of attraction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6: 293-317.

[6]Halliday, M. A. K. 1994.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7]Hartley, J. 2005. To Attract or To Inform: What Are Titles For? [J].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32(2): 203-213.

[8]Hartley, J.. 2007a. Planning that title: practices and preferences for titles with colons in academic articles [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9: 553-568.

[9]Hartley, J.. 2007b. There’s more to the title than meets the eye: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J]. 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 Communication, 37(2): 95-101.

[10]Pinkham, J.. 2000.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1]Lewison G, Hartley J.. 2005. What's in a title? Number of words and the presence of colons [J]. Scientometrics, 63: 341-56.

[12]Pérez-Llantada, C.. 2004. An interview with John Swales [J]. IB?RICA, 8: 139-148.

[13]Soler, V.. 2007. Writing titles in sci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6(1): 90-102.

[14]Swales, J. M..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New York, Cambridge: CUP.

[15]Swales, J. M. 2004. Research Genres: Explo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M]. New York: Cambridge: CUP.

[16]Swales, J.M. & Feak, C.B. 1994.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Commentary [M].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7]Thompson, G. 1996.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8]Yitzhaki, M. 2002. Relation of Title Length of a Journal Article to the Length of the Article [J]. Scientometrics, 54 (3): 435-447.

[19]段萍,顧維萍.醫學論文標題與摘要漢譯英常見錯誤分析[J]. 中國翻譯,2002.

[20]化柏林.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論文標題計量分析研究[J].情報學報,2007,26(3).

[21]王成宇.英漢疑問型學術論文標題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02.

[22]王英格.英語學術論文標題的語法和修辭[J].外國語,1993,02:34-37.

第5篇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試圖通過對比兩個自建語料庫:nsc(本土學者語料庫)和mac(中國英語專業研究生語料庫),對中國英語專業英語教學方向研究生畢業論文中和本土學者(主要是英美國家)在國外優秀學術期刊中發表的英語教學方向學術論文中四字詞叢,從其結構和功能兩方面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從而回答:(1)中國英語教學方向研究生和本土學者在進行學術寫作過程中所使用的四字詞叢在結構和功能兩方面有什么異同及原因?(2)本研究對英語專業研究生有什么啟示?

(二)語料庫

nsc由100篇近五年本土學者(主要是英美國家)在國外應用語言學方向優秀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組成,這些期刊是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language learning和second language research,總共包括840396個單詞。mac由50篇近五年中國英語專業英語教學方向研究生畢業論文組成,這些論文均來自于知網,總共包括924374個單詞。

(三)研究工具及詞叢的提取和分析

本研究首先采用wordsmith tools 4.0 (scott, 1996)檢索軟件中的“詞表”(wordlist)功能對兩本文由收集整理個語料庫中的四字詞叢進行提取,將“詞表”中的cluster(詞叢)設置為4,根據hyland (2008)的較保守的檢索詞叢的方法: 每百萬詞中出現20次,將“詞表”中的“最小頻率”(minimum frequency)設置為20,即可提取出可能的四字詞叢。hyland (2008)還提出那些出現在至少占整個樣本中10%的文章中的詞叢才更有研究價值,出現在nsc中10篇以下的和mac中5篇以下的四字詞叢進行人工刪除。最后,在分析過程中要用到“一致”(concord)功能對有必要的四字詞叢的具體語境進行分析。

根據biber et al. (1999)的結構分類法,詞叢分為八類:帶of的名詞短語(noun phrase + of phrase),其他名詞短語(other noun phrases),帶of的介詞短語(prepositional phrase + of phases),其他介詞短語(other prepositional phrases),帶先行詞it的短語(anticipatory it),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passive+ prep phrases),be+名詞或形容詞(be + noun / adjective phases),其他(others)。功能上根據hyland (2008)分類法將四字詞叢分為三類:面向研究(research-oriented),面向文本(text-oriented),面向參與者(participant-oriented)。其中,面向研究(research-oriented)包括:地點(location),程序(procedure),數量(quantification),描述(description),主題(topic)五種;面向文本(text-oriented)包括:轉接標志(transition signals),結果標志(resultative signals),結構標志(structuring signals), 框架標志(framing signals)四種;面向參與者(participant-oriented)包括立場特性(stance features),參與特性(engagement features)兩種。

二、結果與討論

(一) 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詞叢在結構方面的異同

1.nsc 和mac中四字詞叢分布情況

從表一看出在nsc中24%的四字詞叢為帶of的名詞短語,接下來是其他介詞短語、帶of的介詞短語。在mac中其他名詞短語、其他短語和帶of的名詞短語是數量最多的前三個四字詞叢。本土學者的情況印證了hyland (2008)的研究結果。

2.二者相同點

由于帶of的名詞短語能夠幫助作者精簡論文的字數或者強調研究的特征,(hyland,2008)本土學者論文語料庫中23.27%的四字詞叢、中國研究生畢業論文語料庫中的18.92% 四字詞從都是帶of的名詞短語。此外,本土學者和中國研究生都較多地使用了帶of的介詞短語,比例分別為23.86% 和13.09%。帶of的介詞短語通常表示某種邏輯關系,如時間關系 (at the time of)、文本聯系(in the case of)。

中國研究生和本土學者使用的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在數量和頻率上都是類似的。這一點與之前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不同,hyland (2008)發現研究生和博士學生比專業的學者使用的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更多。作者使用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詞叢來表達地點關系(can be seen in)、邏輯關系(is based on the)、圖示信息 (can be found in),或者強調研究的觀察報告 (should be noted that)。hyland (2008) 認為學生比專家使用更多的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詞叢是為了在學術寫作中有意地使用與個人無關的詞叢。本研究與之前研究的差異原因在于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不再刻意地避免使用主觀的詞匯。mac中甚至可以看到這樣的表明主觀看法的詞叢we can see that, we can find that。

3.二者差異

先行詞it的詞叢在 nsc 中有 96 個實例, 在mac中達到184個。中國研究生比本土學者較多地使用帶先行詞it的短語,這個結果也符合hyland (2008) 的結論。學生過多地使用帶先行詞it的詞叢是為了在陳述論點時避免主觀性,這樣使他們的論文更令人信服。

be+名詞或形容詞詞叢在nsc中只有3種90個實例,然而在mac中有14種550個實例,中國研究生使用的be+名詞或形容詞詞叢更多。 nsc中are more likely to, to be able to 同時出現在了mac中,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是mac中there is a significant的過去式,這一類的詞叢大多數是there be句型。中國研究生多用這個句型是由于there be句型可以幫助他們更加客觀、公正地陳述自己的觀點。

同樣,中國研究生比本土學者更多地使用其他短語:在nsc中有12種其他短語詞叢405實例,在mac中有40種1299個實例。在mac中這類詞叢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as far as the, meet the needs of等) ,很多用來表示某人或某個行為的目的并且多是for +名詞短語和in order to + 實義動詞短語 (for the convenience of, in order to improve)。

(二)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詞叢在功能方面的異同

1.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詞叢在功能方面總體分布情況

表二是根據hyland (2008) 結構分類法分類后,nsc 和mac中四字詞叢分布情況。

在nsc中52.31%的詞叢是面向文本的,接下來是面向研究的詞叢,最后是面向參與者只占了6.66%,這個結果與hyland (2008)的研究是一致的。mac中的結果與hyland (2008)、wei & lei (2011)的結果都是相符的,面向研究的詞叢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占到了63.99% ,接下來是面向文本的詞叢,面向文本的詞叢頻率只有2039,不到面向研究的詞叢一半,與nsc結果相同的是,mac中最不常用的是面向參與者類詞叢。

可以看出本土學者和中國研究生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常用面向參與者的四字詞叢,這主要由于他們都不愿意在學術寫作中直接涉及自己,能夠有助于他們達到學術寫作中客觀性和公正性的要求。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國的教育體系和中西文化差異,中國文化尤其強調非個人性,注重集體主義,這一點在學校教材和教學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

另外,與nsc情況不同,mac中最常使用的是面向研究的四字詞叢,這類詞叢用來幫助作者構建真實世界的活動和經歷,中國研究生喜歡使用能夠描述客觀世界和物質現實的四字詞叢來強調研究的方式,如at the beginning of,in order to achieve等。然而,在nac中最常見的是面向文本的四字詞叢,這類詞叢主要是用來使研究面向特定的群體或讀者,如果作者想要說服他的讀者,他研究的結果就應該以讀者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中國研究生比本土學者使用面向文本的詞叢少,這體現了研究生在這方面的不足。

表三、四、五是兩個語料庫中面向研究、面向文本和面向參與者四字詞叢的具體分布情況。

表三中可以看出nsc和mac中描述類四字詞叢都是頻率最高的,這類詞叢通常用來描述一個客觀事物或者某種情況,比如an important role in。nsc中最不常用的是主題類四字詞叢,頻率只有154,但是,在mac中主題類詞叢頻率卻多達796并且占到了面向研究類的第二位。主題類詞叢能夠限定研究領域,比如: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中國研究生比本土學者使用限定研究領域的四字詞叢要多。

表四nsc和mac中最高頻率的是框架標志類四字詞叢,像from the perspective of 這樣的表明文章框架的詞叢在議論文中是很常見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好文章的信實和精確的要求。

表五中,中國研究生使用的立場特性詞明顯多于參與特性詞叢,頻率分別為393和64。立場特性詞叢的作用的幫助作者表明他們的態度和評價,比如are more likely to以及 there was a significant,參與特性詞叢則用來直接和讀者對話的,比如as can be seen。這兩類詞叢都是用來關注人的,差別在于前者站在作者的立場上陳述觀點,后者通常使用實義動詞的被動式來體現讀者自己發現某些論點,就像是作者從讀者的觀點出發陳述觀點。hyland (2008) 發現香港博士生畢業論文中參與特性詞叢幾乎占了參與類的70% ,然而香港的碩士畢業論文中并沒有這個傾向,本研究中中國大陸研究生也呈現了與香港博士生不同的傾向,mac中參與特性詞叢只占14.00 ,86.00%的詞叢屬于立場特性類,這也證實了本研究之前結構分類中的發現:中國研究生并沒有使用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詞叢,他們甚至使用主觀詞叢we can see that和 we can find that。

第6篇

【關鍵詞】話語分析 學位論文 研究方法 多元化

一、引言

提高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水平,不僅要求學生要掌握畢業論文寫作基礎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學習掌握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所運用的研究方法。本文針對學生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的研究方法上的問題作了較深入的剖析。

二、文獻綜述

研究方法,是指在調查研究中發現新的現象、事物,提出新的理論、觀點,揭示研究對象本質及發展規律的工具和手段。蔡鳴龍(2002)將研究方法按使用范圍、概括程度劃分為三個層次:基本方法,一般方法和專業方法。在語言學等一般學科的研究領域一般使用一般方法:主要為以下四種:1.定性分析和定量的分析相結合;2.分析與綜合相結合;3.歸納與演繹相結合;4.比較和分類相結合。

劉晶波、豐新娜、李娟(2007)的《1996-2006年我國學前教育領域研究方法的運用狀況與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對學前教育領域常用的思辨法、文獻法、質的方法、量的方法、行動研究法、混合方法等六種研究方法的總體運用狀況以及六種研究方法各自的運用情況從不同級別的學位論文、不同校別、不同的研究選題進行了分析。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文獻為樣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對所選文獻進行梳理、分析的基礎上了解研究生在學位論文中研究方法的使用情況及研究方法一章撰寫中存在的問題。

本文語料中某外語大學的10篇論文,來自該大學圖書館的自建數據庫。本文中的“全國英語優秀論文”是指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隨機選擇的話語分析的碩士論文。

本文主要的研究問題:第一,話語分析方向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種類的使用情況。第二,話語分析方向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撰寫中存在的問題。第三,某外語大學話語分析方向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撰寫與相應方向的全國英語優秀論文是否存在較大差距。

四、數據分析與結論

1.對研究方法使用種類的分析。通過對比話語分析方向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的使用,發現某外語大學與其他高校的話語分析方向的研究生在研究方法的選擇方面差別不大。基本情況均為:研究方法種類使用比較單一,主要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只有個別論文在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搭配調查問卷、訪談、語料庫研究或多模態的分析方法。

2.對研究方法撰寫規范性的分析。以文秋芳的論文研究方法的撰寫要求為參考依據,分別分析了20篇論文的研究方法一章的撰寫是否完整,清晰。具體的分析情況如下:

在所選的20篇論文中,大部分全國優秀論文研究方法的寫作相對比較完整,思路較為清晰。例如《基于需求分析理論對中國專門用途英語教材評價的實證研究――以外貿英語函電教材為例》一文,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針對開設外貿英語函電課程的兩所院校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部分學生及講授該門課程的教師進行了訪談。在研究方法這一章對研究設計和本章概況簡述的非常明白。對研究對象做了詳細的闡述,寫明了研究對象的人數,背景情況和挑選程序,以及研究價值。在研究工具部分,詳細介紹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概念,優缺點及選擇的理由。在研究過程部分詳細分析了調查問卷和訪談的過程,保證了研究數據的信度。

3.研究方法寫作改進方案。針對研究方法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解決方案:首先,應該學習全國優秀論文研究方法寫作中的優點,保證寫作格式正確,寫作內容完整。對此,建議參考文秋芳《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中,“研究方法撰寫”一章的內容。此外,在寫作的過程中,對于具體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的介紹要簡介明了。最重要的是在寫作過程中要保持思路清晰,保證論文寫作的邏輯性、連貫性。

五、結論

通過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某外語大學話語分析方向的研究論文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撰寫方面與全國英語優秀論文的相應方面存在一定差別。第一,研究方法比較單一,主要為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為輔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有待于向多元化發展,如個案研究以及混合研究。其次,部分研究方法的撰寫不夠嚴謹,缺乏完整性和規范性。應加強研究生對研究方法的研究與訓練,提高對研究方法的駕馭能力;優化定性與思辨研究的結構,重視定量與實證方法在研究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蔡鳴龍.談談畢業論文寫作中的研究方法[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1):51-53.

第7篇

摘 要:在學術日益國際化的今天,英文學術論文,特別是其摘要,直接關系到科研成果能否被國際知名學者所接納。因此,對于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摘要的成功寫作被看做是論文寫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本文將試圖對比分析英語專業研究生和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論文摘要中連接手段的使用,找出相同之處及其差異從而有助于他們的摘要寫作。

關鍵詞:論文摘要;銜接手段;連接

1.引言

韓禮德和哈桑在著作《英語的銜接》中,認為銜接是一種語義概念;銜接是指存在于語篇中的語義關系。同時他們還提出了分類,他們將銜接分為兩大類: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其中語法銜接包括指稱,替代,省略,連接。詞匯銜接包括復現關系和共現關系。

因為銜接在語篇的構建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很多語言學家從不同角度對它進行了研究(如:韓禮德&哈桑1976,侯易1992,Van Dijk 1985,胡壯麟1984,張德祿2001,羅選民2003等)。對于銜接的研究大部分是針對理論的研究以及對銜接理論整體的研究。而對于此分類連接的詳細及深入研究很少。本文將采用韓禮德&哈桑的理論對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研究生論文摘要中的連接進行對比研究。

2.連接的概念及分類

針對連接的特點及銜接功能,韓禮得和哈桑解釋道:“連接成分本身不是銜接的而是間接地通過其包含的具體含義達到的銜接的,他們并不是主要的連接上下文的銜接手段?!憋@然,互相連接的成分本身有具體的明確的含義,“并且通過語篇中的連接詞,人們可以準確的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語義關系,甚至能夠通過前句預測后句的句意?!保ê鷫痒?994)例如:“the boy is very handsome but he is also…”中的連接副詞“but”。前句中的意思是積極的,但是通過連接副詞“but”我們可以推斷出后面不完整句子的含義。連接副詞“but”表明了意義的變化,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后面句子的意思應與前面句子的意思不同或相反。

從形式角度看,連接詞可以分為三類:單詞,短語,小句。(黃國文 1988)從意義角度,對于語義關系的連接分類有不同的觀點。韓禮德將連接詞分為四種關系詞:1)附加2)因果3)轉折4)時間。以下列舉各類連接例子:

1)附加連接:and,also,too,furthermore;2)因果連接:because,for this reason;

3)轉折連接:although,however,on the contrary;4)時間連接:first,second,third…,

1)“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theory…as well as all modes of presentation and thought presentation.”該句中的短語“as well as”是附加連接詞。該短語表明了社會語言學和話語分析之間的關系,并且它還顯示了謂語動詞“introduces”和名詞短語“all modes of presentation and thought presentation”之間的關系。

2)“Different reporting…different kinds of texts;therefore,it is worth… functions.”該句中單詞“therefore”是因果連接詞。它表明了句子前后之間的因果關系。由于因果連接詞的出現,讀者可以很輕松的辨別出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3)“In the past,the study of…developing is more,but 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ground…system is less.”該句中的“but”呈現出意義章的轉變。大多數這類詞都很凸顯,都很引讀者注意。這類連接詞可以幫助讀者抓住句子或段落的主要意思。

4)“Hence,reporting verbs have another function as discourse function.”在該句中出現的“Hence”是是時間連接詞,能夠表明前后句之間的時間關系。用這類連接詞,作者可以連接兩個或多個句子。

3.方法

3.1 數據收集

該研究的對象是長安大學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摘要及公路學院的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摘要。分別隨機選取20篇。由于摘要是隨機選取的,該研究就保證了高度的客觀性和可比性。

3.2 研究目的

該研究主要是對英語專業研究生和非英語專業研究生進行的對比研究,從而發現他們摘要寫作上的不同之處。從而有助非英語專業的研究生摘要的寫作,提高他們自如運用連接手段從而達到語篇銜接,連貫的能力。

3.3 數據分析

通過數據的總體分析發現,公路學院的學生用了大量的連接詞匯,比英語專業的學生多很多。但是四類連接手段的使用情況有很大差異。表一顯示的英語專業研究生四種連接手段的使用,表二是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四種連接手段的使用情況。如下表:

表一:英語專業研究生causaladditiveadversativetemporal140(146%)520(543%)83(87%)213(222%)表二:公路學院causaladditiveadversativeTemporal97(94%)799(772%)18(17%)121(117%) 從上表可看出,英語專業研究生四種連接手段(因果,附加,轉折,時間)的使用比率分別是146%,543%,87%,222%。而公路學院研究生四種連接手段(因果,附加,轉折,時間)的使用比率分別是94%,772%,17%,117%。

由此,可以發現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研究生都經常使用附加連接詞,并且非英語專業研究生使用的比率比英語專業的研究生要高。另外,上表還顯示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對表因果,轉折,時間的連接詞的使用要少于英語專業的研究生。這說明,非英語專業的研究生經常使用簡單的連接詞,而很少使用像因果,轉折,時間這幾類的連接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拉木县| 即墨市| 承德县| 西宁市| 肥乡县| 萨嘎县| 麻城市| 新巴尔虎右旗| 洱源县| 平舆县| 富顺县| 大安市| 秦皇岛市| 聂荣县| 海淀区| 盘锦市| 会东县| 文化| 芦山县| 慈溪市| 塘沽区| 新营市| 南通市| 云霄县| 班玛县| 凤庆县| 阿荣旗| 灵武市| 布拖县| 临猗县| 山西省| 新津县| 娄底市| 九寨沟县| 平谷区| 海林市| 伊宁县| 高邮市| 彰化市| 金川县| 临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