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探索三峽大壩上下游(壩上99.9km、壩下63.0km、全長162.9km)水質時空變化特征,運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對2016年近壩段水質時空變化特征進行了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水文因子流量(Q)、氣溫(T)、水位(Z)和水質因子(水溫(WT)、pH、電導率(EC)、溶解氧(DO)、懸浮物(SS)、高錳酸鹽指數(CODMn)、硫酸鹽(SO^2-4)、氟化物(F^-)、總硬度(T-Hard)、硝態氮(NO^-3-N)、總氮(TN)和硒(Se))的變化主導著研究區域水質變化;各采樣點主成分得分和雙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區域水質因子時間變化主要呈現出季節和不同水庫運行時期的差異.消落期(25月),T-Hard、F^-、SO^2-4和EC是影響河流水質變化的主導因子;汛期(78月),Q、SS、CODMn、NO^-3-N、TN和Se是影響河流水質變化的主導因子;T和WT主導著汛末(9月)河流水質變化,并引起了DO等理化特性的變化;高水位運行期(12月),Cl-是影響河流水質變化的主導因子.現階段,DO、有機污染物(CODMn)、無機鹽(SO^2-4和F^-)、營養鹽類(NO^-3-N和TN)、類金屬元素(Se)和水體的礦化程度(T-Hard)的變化主導著區域水質的變化,是三峽大壩近壩段水域水質的控制因子.方差分析表明,河流的理化特性(DO、pH和SS)、營養鹽組分構成(NH3-N和NO^-3-N)、無機鹽類(EC和Cl^-)、石油類有機污染物及糞大腸菌群(FC)等指標在壩上與壩下斷面存在顯著性差異.氣溫、水溫、降雨、含沙量的季節性影響因素和水庫調度運行模式是影響近壩段水質時間差異的主要因子;空間差異主要受城區污染排放和三峽水庫調度引起的壩上和壩下水文和水動力學條件差異影響.因此控制研究區域因人類活動等造成的外源性污染,并針對不同類污染物質的季節變化特征實施合理的水庫運行方式是近壩段水質提升的關鍵.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