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已有報道顯示潮間帶微塑料含量相對較高,然而微塑料對棲息于潮間帶生物影響的研究開展相對較少。本文采用近海沉積物中的代表性物種-雙齒圍沙蠶(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作為受試生物,以10μm熒光聚苯乙烯微粒(PS)作為目標污染物,初步研究了海水暴露途徑下沙蠶對PS的攝入、蓄積和排出情況,以及沉積物暴露途徑下微塑料對沙蠶掘穴行為影響和細胞超微結構的改變情況。結果表明,沙蠶攝入熒光PS的量在48 h內隨時間而呈線性增加;轉移到干凈海水中后,體內殘留PS數量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96 h后體內PS殘留百分比只有2. 2%。然而,沉積物途徑暴露14 d后沙蠶在干凈沉積物中的掘穴時間顯著延長,并且攝入PS微粒可造成沙蠶體壁表皮細胞凋亡和肌肉細胞線粒體水腫。沙蠶掘穴行為的改變很可能與其線粒體功能損傷有關。本研究強調了行為學指標在評估微塑料對底棲動物沙蠶毒性效應中的敏感性。研究結果期望為深入探討微塑料致毒機理及科學評估微塑料的生態風險提供依據。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