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中國大洋33航次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6°48′N附近進行了熱液異常探測,成功發現了大糦熱液區。本文對該熱液區附近采集的CTD水樣開展了水化學與顆粒物分析。結果表明,在3 150~3 400m水深范圍內水體存在Cl、Br、Mg負異常以及DFe和DMn正異常。其中Cl、Br、Mg的濃度較研究區海水背景值分別虧損2.87%~5.27%、3.21%~4.53%和2.52%~3.82%,Cl和Br的虧損指示海底釋放的熱液流體曾經發生了相分離。根據Mg的虧損情況,可以估算熱液羽狀流中熱液流體的貢獻約3.90%。DFe和DMn的濃度峰值分別為127nmol/L和29.0nmol/L,均出現在水深3 150m層位。顆粒物的電鏡觀察和能譜分析結果顯示,在2 900~3 400m深度范圍內存在熱液成因的富鐵氧化物(FeO占49.1%~95.2%),與海水樣品中發現的高濃度DFe和DMn相印證。根據實測底層流流速與Fe(Ⅱ)擴散半徑對研究區的Fe(Ⅱ)氧化半衰期進行了估算,得到大糦熱液區Fe(Ⅱ)氧化半衰期為0.56~2.22h。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