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極黃河站位于北極斯瓦爾巴群島新奧爾松地區,是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響應監測與研究的理想之地。我國自2004年建站以來,開展了系統的王灣海域生態斷面和陸地植被樣方的長期監測與研究,同時開展了環境污染和鳥類種群變遷等方面的考察與研究。結果表明:冰川退縮跡地上的物種更替明顯,而范氏蘚等可很好地反映該地區同時期的氣溫變化;從北極黃河站周邊區域的海底沉積物、土壤、湖沉積物和冰川冰磧中分離獲得了3個北極新屬和21個北極新種,并發現了部分活性菌株;王灣海域微型浮游生物存在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其表層水存在潛在氮限制;微藻對溫度有較好的適應性,具有通過自身調節來適應北極環境變化的能力;苔原植物對重金屬具富集能力,大氣傳輸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污染來源的最主要途徑;鳥類方面,在距今9 400年海鳥就已在該地區生活繁衍,種群數量存在明顯波動并在距今7 650年左右達到最大。未來應堅持監測斷面和樣方的長期監測,進一步掌握生物群落的變化趨勢;融合我國在該地區的大氣、冰川、樣方和海洋監測,開展大氣-冰雪-陸地-海洋相互作用研究,聚焦科學問題并形成我國在該地區的研究特色。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