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98—2017年期間,我國組織了14次東南極地質考察,將考察的范圍從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向外擴展了約400 km,主要包括格羅夫山、埃默里冰架東緣-西南普里茲灣、北查爾斯王子山、布朗山、賴于爾群島和西福爾丘陵等露巖區。通過大、中比例尺的地質編圖和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如下重要進展:(1)確定格羅夫山冰下高地為泛非期(~570—500 Ma)單相變質地體,發現鎂鐵質和泥質高壓麻粒巖并刻畫了泛非期造山的精細過程,為普里茲造山帶的碰撞造山成因以及岡瓦納超大陸的多陸塊匯聚模型提供了巖石學支撐;(2)論證在印度克拉通與東南極陸塊之間存在一個延長>2 000 km的中元古代長壽命大陸島弧,島弧巖漿作用從~1 500 Ma一直持續到~1 000 Ma,提出雷納造山帶格林維爾期(~1 000—900 Ma)的構造演化可能經歷了從弧陸碰撞到陸陸碰撞的過程;(3)在賴于爾群島超高溫變泥質巖中識別出早期藍晶石的殘留,確定了超高溫變質作用順時針演化的精細P-T軌跡;(4)在西福爾丘陵西南部基性巖墻群中發現了格林維爾期(~960—940 Ma)不均勻麻粒巖化,變質條件達820—870℃、0.84—0.97 GPa,認為西福爾陸塊也卷入到印度克拉通與東南極陸塊的碰撞造山過程;(5)在西福爾丘陵東南部淺變質冰川漂礫和松散砂中獲得~3.5—3.3 Ga的古老鋯石U-Pb年齡,推測在西福爾丘陵東南方向存在一個從前未知的古太古代冰下陸塊。建議今后在東南極面向印度洋構造域的地質考察要進一步擴展到南查爾斯王子山、內皮爾雜巖和登曼冰川,研究工作的重點仍聚焦在南極大陸如何響應地質歷史時期里超級大陸的聚散過程這一關鍵科學問題上,并可在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太古宙古老地殼及陸核的識別與全球對比;(2)格林維爾期造山記錄與羅迪尼亞超大陸匯聚;(3)泛非期造山記錄與岡瓦納超大陸匯聚;(4)顯生宙岡瓦納超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