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耕地保護補貼政策是為促進鄉村振興戰略而實施的一項制度創新。通過政策文本分析法對1949-2019年中國耕地保護補貼政策全時段數據進行量化分析,發現補貼政策在理念萌芽期、行動探索期、體系初建期和補貼調整期變化明顯,逐漸從增量改革進入存量優化階段。并從社會政策視角分析耕地保護補貼政策托底機制和實現路徑。研究表明:耕地保護補貼政策耦合了當前我國農業補貼改革方向,兼具經濟和社會政策屬性;在地方政府'壟斷'補貼政策下,補貼以及相應社會網絡和組織機構能夠為轉變生產方式托底,技術和收入以及市場能夠對農戶進行托底,說明它具有一定的托底功能。因此,要實現補貼托底機制,應確定政策目標優先序和細分政策工具;推進政策的機制創新,確定補貼政策體系中托底機制的順序;在中央政府政策框架內實施縱向一體化補貼路徑,地方政府限定政策邊界;建立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融合財政與金融資金;動態調整補貼依據和動態管理補貼對象。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