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印度因明史上“因三相”概念的最早提出時間,學界意見不一。但一個公認的事實是,《門論》中關于九句因的詳細分析以及正、似因的判定,表明陳那所開創的新因明革新了因三相學說,對后者的合理性進行了全面分析。玄奘回國后于公元647年在弘福寺翻譯《入論》一卷,公元649年在慈恩寺翻譯《門論》一卷,這是以因三相為核心的新因明傳入中國的兩個標志性事件。玄奘在《入論》中對“因三相”內容的翻譯在漢傳因明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僧、俗兩界紛紛圍繞之而開展研究。繼玄奘《入論》本對“因三相”的翻譯之后,近代以來又有學者依據梵文或藏文的有關資料對梵文本《入論》中的“因三相”重新翻譯或校勘玄奘譯文。比較玄奘譯本和近代以來的再譯本,可以發現玄奘譯本中新增了“遍”、“定”兩個漢字。玄奘關于因三相的譯文典雅、精致,表達三相的語句成為漢傳因明的經典格言,極大地促進了因明在中國的傳播。關于因三相的義理,后代學人尤其是近代以來深受西方邏輯浸染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這些不同的見解,以第一相和第二相最為明顯。關于第一相,本文提出這是關于因法和宗之前陳的關系所做出的規定。關于第二相,本文認為該相和同喻體相互表里,它規定具有因法所表示屬性的事物一定也都具有宗之后陳即同品所表示的性質。這一主張得到以下理由的支持:唐疏、九句因和因三相的關系、《入論》中的有關文句,以及藏傳因明研究者的觀點。關于第二相和第三相,二者在邏輯上的等值關系并不能取代在自悟和悟他的過程中它們分別具有的作用。對因三相中后二相的邏輯解讀,不能也不應該消解二者在立破語境中彼此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