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禮道,致中德。行樂道,致和德。人道主體為基于仁愛之心的禮樂之道,行基于仁愛之心的禮樂之道,能致中和之德,能成謙謙君子。基于仁愛之心的禮樂之道,為陽道、君子之道。禮樂相對而言,禮為陰,樂為陽。禮分陰陽,樂也分陰陽。禮樂皆蘊含陰陽之道。乾陽能夠各正性命,利貞性情。大同社會與天下為公是孔子的道德理想,孔子的道德理想基于仁愛之心。選賢于能、講信修睦是實現道德之治的主要手段。禮治與禮樂文化是孔子實現德治的中介環節,是實現小康社會的主要手段和通向德治的主要途徑。儒家基于仁愛之心的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主體,禮樂文化貫穿于道統、學統、宗統、政統之中。以禮治為主體、以德治為理想、以法治為底線的綜合治國理政思想是我國古代禮樂文化政治化的最大特色。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