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慶陽地區位于黃土高原溝壑區,因自然條件較差,災害頻發,且歷史上屢遭兵災,加之民國以來軍閥混戰、土匪橫行及統治者的肆意盤剝等,導致此地農業生產凋敝。1939年以前,慶陽水利設施稀少,農業耕作技術落后,農具種類少、效率低,畜力嚴重不足,農作物產量極低。整個地區的農業生產處于極端低水平的脆弱供需平衡狀態,一旦受外力觸動,糧食供需的脆弱平衡將迅速被打破。陜甘寧邊區的建立使本地非生產性人口大增,整個邊區籠罩在糧食短缺的陰影下。為此,邊區政府在領導軍民與前方侵略者進行殊死搏斗的同時,還必須盡力發展農業生產,解決境內軍民的吃飯問題。開展農業建設成為當時的必由之路。陜甘寧邊區農業“大生產”、減租減息等運動的開展,使慶陽地區的農業生產狀況逐步改善。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