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研究基本頂初次破斷與全區域反彈壓縮場的時空關系,建立彈性基礎邊界基本頂板結構初次破斷擾動力學模型,基于有限差分理論與主彎矩破斷準則計算研究了基本頂板結構初次破斷時全區域反彈壓縮場的基本形態特征以及基本頂破斷長度、破斷發展過程及破斷程度對全區域反彈壓縮場的影響。結果如下:①基本頂深入煤體斷裂時,在破斷線外側依次產生“半橢圓形反彈I區”、“橢環形壓縮區”、“橢環形反彈II區”及“橢環形壓縮區”;②斷裂線前側反彈I區中部位置的反彈量最大,斷裂線的兩端部為壓縮區;③首次斷長與二次斷長均較小時,破斷線外圍依次為“M形反彈I區”、“橢環形壓縮區”及“橢環形反彈II區”;首次斷長與二次斷長均較大時,斷裂線外圍依次為“M形反彈I區”、“環8字形壓縮區”及“環8字形反彈II區”;④基本頂破斷程度越大,反彈量越大,而反彈壓縮的分區特征與破斷程度無關;⑤反彈II區包圍了“懸頂區”且貫穿兩巷及鄰側巷道區,反彈II區的內、外邊界線的垂距基本相等,所以基本頂深入煤體破斷時可在鄰側巷道及兩巷區監測到反彈壓縮信息。采用特制高精度位移傳感器實驗與工程實踐驗證了結論的合理性。形成預警基本頂大面積初次破斷的“一同時與兩滯后”原理及“兩區域與兩指標”監測位置及方法。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