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宏觀經濟增長的分解框架僅僅關注微觀的技術進步效應和資源配置效應,無法識別要素層面的這兩種效應以及兩種要素的經濟利潤。為此,文章借助一個新的基于要素層面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分解框架,采用1998-2007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對中國工業企業的增長動能、配置效率以及經濟利潤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1)中國工業企業的生產率增長是其產出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這個結論在不同所有制、不同產業以及不同地區均適用。中國工業企業正逐漸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移。(2)企業自身技術進步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增進效應貢獻最大,企業之間的資源配置效率顯著抑制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從抑制效應大小來看,其抑制作用抵消了企業技術進步的絕大部分。具體到資源配置效率程度大小來看,行業內部企業之間的資本配置效率年均惡化程度至少是勞動配置效率的兩倍,而行業之間的資源配置效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微弱。(3)就要素獲取的經濟利潤份額來看,資本占優,高達3. 2%,資本利潤是勞動利潤的至少四倍,勞動利潤的上升極為有限。民營企業、技術密集型企業以及中東部地區企業獲取了更大的資本利潤,而外資獲得了更多的勞動利潤,體現了外資進入中國的戰略取向。東部獲得了更多的利潤說明其反哺中西部地區的必要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