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清以降中國現代化轉變的重要內容是國族國家的重構。歷史學與社會認同關系至深,在中華國族建構及隨之而來的抗日保國時代成為顯學。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既是歷史的研究者,也是歷史舞臺上的演出者。然而中國學術界在概念層面不甚區分'民族'與'國族',晚近將二義歸并用'民族'表示,帶來歷史學話語中的一系列糾纏,頗有礙于討論中華統一性與多民族并存的歷史事實敘述等問題。'民族'當指在歷史經歷中自然形成的具有獨自語言、文化習俗、社會認同的人群,'國族'當指基于共同生活歷史經驗和逐漸增強的文化認同而組成為國民共同體的人群。民族古已有之,整合并強化國族則為現代化轉變過程的突出主題。國族雖經現代建構,但并非沒有社會歷史基礎。國族意識為歷史研究者帶來一定主觀性但又不能完全闕如。因而,歷史研究者需盡量堅持實證、客觀原則,并把握使國族主義不被作為唯一統攝性的觀念原點。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