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戶的生態自覺性對農村生態環境狀況好壞產生直接影響,探討并引導農戶在農業生產中形成生態自覺性對破解農村環境治理難題意義重大。本文基于1093份農戶微觀調查數據,運用結構方程模型(SEM),分析社會信任、群體規范對農戶生態自覺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農業生產中,農戶雖具有一定的生態價值認知和生態環保意識,但其生態行為采納較為欠缺,生態自覺性整體較弱;社會信任、群體規范均對農戶生態自覺性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其中,在信任和規范的集群中,來自于特殊信任的影響大于一般信任,非正式規范的影響大于正式規范,且群體規范在社會信任對農戶生態自覺性的影響中發揮中介作用;社會信任、群體規范對不同代際農民生態自覺性的影響存在差異,表現為社會信任和非正式規范對老一代農民的生態自覺性影響更大,而正式規范則對新生代農民的生態自覺性影響更大。據此,應構建高度信任的社區環境,提高村莊各主體間信任水平,并在發揮正式規范對農戶行為約束的基礎上,也要充分重視以聲譽機制為基礎的非正式規范在推動農戶生態自覺性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