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多種觀測資料,對2017年7月1-2日發生在吉林省中部的一次暴雨過程的降水特點、環流背景、水汽來源及輸送、中尺度系統發展條件及過程、云圖及雷達特征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分析,結果表明:此次暴雨過程是一次典型的短時強降水天氣過程,產生在極為有利的水汽、不穩定層結及低空地面觸發條件下,具有雨量大、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強降水時段集中的特點。從大尺度環流系統可以看出本次過程主要受到貝湖阻高、副熱帶高壓、鄂霍次克海低渦的共同影響,低空西南急流穩定維持并且在2日重建,將渤海、黃海的暖濕空氣大量輸送至吉林地區;低空切變線始終在吉林省中西部維持,另外2日低渦東南向移動使其后部高空冷空氣下擺,為短時強降水的產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及不穩定能量,非常有利于強對流天氣的發生發展。云圖顯示直接導致短時強降水的MCS云團移動方向與500-700hPa平均引導氣流及地面輻合線走向一致,低空切變線、地面輻合線及地形強迫抬升觸發了不穩定能量的釋放,雷達回波顯示有明顯的“列車效應”及后向傳播特征,導致對流單體反復經過吉林地區產生強降水。造成兩段強降水的多單體雷暴為低質心結構的暖云主導型對流降水,即熱帶降水型。這種降水回波雖然發展高度不高,但降水效率很大,因此配合“列車效應”更加加強了吉林地區的短時強降水的形成。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