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MODIS地表溫度數據,計算城市熱島強度指數,分析近15年廣州市城市熱島的時空分布特征及演變規律,并結合氣象觀測數據、社會統計數據定性分析其主要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廣州市城市熱島的空間分布受地形地貌影響明顯,負熱島區主要分布于森林密集的北部山區,無熱島區主要分布于中部低山丘陵區域,熱島區主要分布于高度城市化的中南部平原區。關于城市熱島的日變化規律,白天熱島區、負熱島區面積均小于夜間,但白天熱島區強度、負熱島區強度大于夜間。關于城市熱島的季節變化規律,冬季熱島區面積最大,熱島強度最小,夏季熱島區面積最小,熱島強度最大;冬季負熱島區面積最小,負熱島強度最小,夏季負熱島區面積最大,負熱島強度最大。對于城市熱島的年際變化規律,近15年來廣州市的熱島區、負熱島區占全市總面積的百分比呈上升趨勢,無熱島區所占百分比呈下降趨勢,人為熱排放在城市中心區域的持續增長,加上區內建筑物密度大、植被覆蓋度低,導致了熱島區的增加,而北部山區至中部丘陵山區的植被的持續好轉,加上地理特征限制了該區域的城市化發展,導致了負熱島區的增加。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