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楊慶堃所著的《中國社會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國宗教的一本經典之作,但學界對其核心概念“混合宗教”(diffused religion)和“獨立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存在諸多誤解。這組概念脫胎于瓦哈的“合一性宗教”(identical religion)和“專一性宗教”(special religion)。在其中文著作《中國社會:從不變到巨變》中,楊慶堃把“diffused religion”譯為“混合宗教”,把“institutional religion”譯為“獨立宗教”。然而,這一譯法幾乎被中文學界所忽略;與此同時,學界對“diffused religion”一詞的中文譯法不下十余種,而“institutional religion”則被統一譯為“制度性宗教”。從楊氏本意來看,這或許是一種誤譯,許多誤解也就由此產生。在楊氏的論述中,混合宗教與獨立宗教之間不是“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差異,也不是“有組織”和“無組織”的差異,而是“混合”與“獨立”的差異。在厘清諸多誤解的同時,本文也試圖對《中國社會中的宗教》的經典性進行解讀。從學科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中的宗教》的分析方法、核心概念乃至分析范圍都沿用了瓦哈的研究。它或許是一本上乘的經驗研究之作,卻很難說是一本具有高度原創性的理論之作;其經典性并非奠基于其理論創新,而是對后續中國宗教研究的巨大影響。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