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氣候—危機”模式常被用來解釋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危機,其適用性甚少被質疑,法國1816—1817年的經濟危機常被視為該模式的經典案例。事實上,火山學和氣象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法國以及歐洲大部分國家的“無夏之年”確實與坦博拉火山的強大爆發力有關,但氣候異常—谷物歉收—經濟危機之間環環相扣的因果關系卻經不起推敲。首先,天災引發谷物歉收的程度有限,全國性饑饉與“巴黎輻射圈”的運作有莫大關系。這一制度在決策者“谷物自由流通”口號的掩飾下,致使大部分生計物資流向首都或其他大城市,而廣大農村地區普遍缺糧。其次,復辟王朝政府反應遲緩、統治力薄弱和缺乏有效應對機制,導致以大幅升高的糧價和地區間巨大的價格差為標志的農業危機爆發。最后,一般認為農業歉收引發工業危機,但常年戰爭、帝國解體和大陸封鎖政策失效才是工業危機發生的主因。市場、原材料產地的消失和來自英國的廉價產品使法國工業面臨嚴峻挑戰,谷物歉收帶來的連鎖效應只不過是加速了工業危機的到來。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