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43個氣象站觀測資料,選擇聯合國糧農組織給出的風蝕氣候因子指數計算公式,計算和統計了青海省和4個不同生態功能區冬、春季風蝕氣候因子指數值和起沙風日數,以此分析研究了風蝕氣候侵蝕力和起沙風日數的基本變化特征。結果表明:青海省和4個生態功能區冬、春季風蝕氣候因子指數和起沙風日數整體上呈現顯著減小趨勢;風蝕氣候因子指數和起沙風日數的空間分布特征完全一致,均整體呈現出從西部向東部減小的分布特點。以大柴旦、格爾木、曲麻萊和雜多為界分為東西兩區,東區的C值和起沙風日數大部分分別在40,10 d以下,以諾木洪、天峻和剛察為中心分別向南向北逐漸減小;西區的C值和起沙風日數均分別大于40,10 d以上,從西向東逐漸減小;冬春季風蝕氣候因子指數和起沙風日數分別在1992年、1997年發生突變,且分別在1995年和1999年進入顯著下降趨勢;影響青海省和4個生態功能區冬、春季風蝕氣候因子指數的氣象因素存在差異,同一影響因素在不同地區的影響程度也不同。在干旱的柴達木盆地主要受制于風速的作用,東部農業區和環青海湖區則受風速和降水量的影響,三江源地區和全省則受風速、溫度和降水等的共同作用與影響;青海省和4個生態功能區氣候呈暖濕化發展、植被覆蓋緩慢上升及風速顯著下降趨勢,將為防治風蝕氣候因子指數的發生提供有利條件。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