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花蒺藜草為入侵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干旱半干旱地區的一年生惡性雜草,具有極強的耐旱、耐貧瘠、抗寒等特性,其產生的刺苞還對人畜造成傷害,嚴重破壞了入侵地的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影響了農牧業的健康發展。探究少花蒺藜草的分類學地位及入侵途徑對揭示其入侵機制具有重要意義。采用ITS、rbcL、trnH-psbA等DNA條形碼比對分析,研究了中國北方地區兩種表型的蒺藜草屬雜草的種群遺傳性狀差異,明確了其分類學地位。同時采用RAPD技術對來源于不同地理區域的少花蒺藜草種群遺傳多樣性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其在中國北方地區的主要擴散傳播路徑。ITS序列的測序和比對結果表明,廣泛分布于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兩種表型的蒺藜草屬植物序列相似度為99%,均為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其形態差異為同一種的不同表型變異造成的。根據RAPD結果構建的構建親緣進化遺傳圖譜分析表明,入侵中國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區的少花蒺藜草有兩條傳播主線,即凌海-易縣-彰武-通遼市左翼后旗-通遼市左翼中旗,以及通遼市左翼中旗-開魯縣-奈曼旗-赤峰市敖漢旗。研究結果為揭示少花蒺藜草入侵的生態學機制奠定了基礎,為相關生態治理技術的研發提供了理論依據。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