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被恢復是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前提。為明晰恢復模式對物種多樣性及恢復速率的影響,以塔里木河下游自然恢復(NR)、溝灌模式(FUI)、漫灌模式(FLI)3種不同恢復模式下的試驗區為研究對象,運用典型樣地法,對比分析了3種模式群落結構與物種多樣性的特征,探討了不同恢復模式對植被恢復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1)恢復后,3種模式物種的增加主要為草本物種的增加。自然恢復下,喬灌木物種數雖未增加,但胡楊(Populus euphratica)和檉柳(Tamarix ramosissima)依然居優勢地位,溝灌和漫灌模式下群落蓋度分別由3%和53%增加至15%和79%,密度分別由0.09 plant?m^?2和0.89 plant?m^?2增加至0.63 plant?m^?2和43.64 plant?m^?2,均增加顯著。(2)自然恢復后物種的豐富度、Margalef、Simpson、Shannon-Weiner指數增加不顯著,而溝灌和漫灌模式下增加顯著。恢復后,溝灌和漫灌模式下的豐富度、Shannon-Weiner、Simpson、Jsw和Jsi指數均顯著高于自然恢復。(3)恢復后,喬木的各指數在3種模式之間無顯著差異,灌木的豐富度指數在溝灌和漫灌模式下顯著高于自然恢復的,草本的豐富度、Shannon-Weiner和Jsw指數在漫灌模式下都顯著高于溝灌模式和自然恢復的。(4)不同模式下物種恢復速率表現為漫灌模式>溝灌模式>自然恢復,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恢復速率表現為草本>灌木>喬木。自然恢復模式對維持建群種在群落中的地位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但溝灌和漫灌模式對物種多樣性的恢復更加有利。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