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3個不同年份棉種的出苗率、發芽勢、發芽率、幼苗生長、幼苗葉片SOD和MDA、根系形態、產量及其構成因子的差異,為隔年種子在生產中的應用提供理論基礎。【方法】試驗于2018年以新陸早51號為材料,分別測定隔二年(2015年)、隔一年(2016年)和當年(2017年)棉種的出苗率、發芽勢、發芽率、幼苗生長、幼苗葉片SOD和MDA、根系形態、產量及其構成因子等指標。【結果】不同儲藏年份間棉種發芽勢、發芽率、根表面積、根體積、產量及其構成因子均無顯著差異;在第三片真葉時,與當年棉種相比,隔一年棉種的株高、莖粗、葉鮮重和干重、莖鮮重、第一片真葉SOD活性顯著增加,第一片和第三片真葉的MDA含量均顯著降低,莖干重、第三片真葉SOD、根長和出苗率均無顯著差異;與當年棉種相比,隔二年棉種出苗率、第一片真葉MDA和第三片真葉SOD均顯著下降,但莖粗、葉鮮重、莖鮮重和干重、根長、第一片真葉SOD和第三片真葉MDA無顯著差異。【結論】在北疆室內自然儲藏條件下,隔一年的棉種在第三片真葉時提高了葉片SOD活性,降低了葉片MDA含量,促進了棉花幼苗的生長;儲藏1~2 a的棉種對棉花產量及其構成因子無顯著影響。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