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建立大鼠下肢急性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探索夾閉大鼠股動脈時間對該損傷模型的影響,選取合適的夾閉時間建立模型。方法SD大鼠40只,隨機分為5組(n=8):空白對照組(Control組),假手術組(Sham組),缺血再灌注組(I/R組)夾閉3 h組(IR3)、夾閉4 h組(1R4)和夾閉5 h組(IR5)。大鼠麻醉后,游離大鼠左后肢股動靜脈,微血管夾夾閉股動靜脈,縫合線結扎,同時用橡皮帶在血管夾下方彈性環扎后肢,將側支循環阻斷,分別夾閉3、4、5 h后,恢復血流灌注2 h;Sham組僅暴露股三角,不結扎動靜脈及其分支。每組動物在夾閉結束后的0、2、4、8 h分別取血,灌注結束后,取大鼠腓腸肌備用。結束后分別檢測血清中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檢測腓腸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過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結果經檢測,大鼠在下肢缺血再灌注后,對血中相關指標MDA、MPO、CK和LDH及肌肉組織相關指標MDA、MP0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傷。結論結扎時間越長,大鼠缺血再灌注損傷越嚴重,并且恢復所需時間會逐漸增加甚至無法恢復,經比較,選取結扎時間為4 h較為合理。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