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體現效率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應優先消除機會不平等。本文依托Roemer的“環境—努力”二元分析框架,充分考慮環境與努力因素對收入的交互影響,基于事前參數法,結合CGSS2008-2015調查數據測度了中國收入分配中的機會不平等程度,并對其生成源泉與作用渠道進行分解研究。具體而言,一方面,運用Shapley值分解法獲取中國機會不平等生成的環境因素貢獻程度,突出揭示性別、城鄉戶籍與年齡(出生隊列)三大源泉因素作用的群組差異;另一方面,結合個體生命周期進程特點,構建多層次的反事實收入,依次分解出環境因素如何通過教育與就業渠道來間接發揮作用。結果發現:機會不平等占比逐年下降,其中,農村高于城鎮,女性高于男性,80后群體低于50后至70后群體;機會不平等生成源泉中,個體特征類因素是影響最大的一類環境因素,其中,戶籍導致的機會不平等程度在逐年下降,年齡的作用在逐年增加,性別變量在80后群體機會不平等生成中的作用遠小于50后至70后群體;在作用渠道中,教育間接渠道占機會不平等的36%—39%并逐漸降低,就業間接渠道變動較小且差異化不太明顯。本文的研究結論為全面認識機會不平等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對于合理削減機會不平等具有一定的政策啟示。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