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黃土高原地區干濕區界線動態變化過程。[方法]利用1960—2013年黃土高原地區的76個氣象站點逐日平均氣溫、平均最低氣溫、平均最高氣溫、降水、平均風速、日照時數、相對濕度數據,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計算了黃土高原地區的潛在蒸散量,進而計算干燥度指數。運用線性趨勢法、Mann-Kendall趨勢檢驗法對黃土高原地區的干燥度趨勢進行了分析,運用反距離加權差值(IDW)研究了干燥度界線的動態變化格局。[結果]近54年黃土高原地區干燥度指數呈微弱增加趨勢,四季變化中春季呈上升趨勢,冬季為減小趨勢,夏、秋季變化不明顯,空間上蘭州以西,銀川—太原一線北干燥度指數呈減小趨勢;(2)干旱與半干旱區界線在107.5°E,37.5°N以東表現為經向變化,以西為緯向變化,近54年干旱區范圍變化不明顯;(3)半干旱與半濕潤區界線南北方向波動變化明顯,20世紀90年代向南擴張到華家嶺—六盤山—平涼—慶陽—延安—三門峽—長治一線以南,半干旱區面積達到最大,比20世紀60年代的半干旱區范圍擴大14%,比2000—2009年大5%左右。[結論]近54年黃土高原總體上地區呈干旱化趨勢,半干旱區面積擴大,半干旱與半濕潤區界線年代際南北波動頻繁,變化范圍大,半干旱區是黃土高原地區氣候變化的敏感區。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