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生態門檻內為城市居民實現福利水平的持續提升即城市生態福利績效的提高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選擇。本文從生態福利視角出發,基于DEA方法構建城市生態福利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兩階段考慮非合意產出的Super-NSBM模型和DEA窗口分析法測算了中國35個主要城市2011—2015年的生態福利績效,將生態福利績效分解為生態經濟效率和經濟福利效率兩階段,打開城市生態福利轉化過程的“黑箱”,并通過冗余度分析為各城市指明效率改進的方向。研究發現:“十二五”期間,我國35個主要城市的整體生態福利績效水平不高,且城市之間差異較大,總體上未能實現DEA有效,但近幾年呈現出逐年改善的利好趨勢。分階段效率來看,第二階段的經濟福利效率高于第一階段的生態經濟效率,生態經濟效率偏低是導致整體生態福利績效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分區域來看,城市生態福利績效綜合水平呈現出“中部最高、東部次之、西部最低”的態勢。與傳統的單階段(“黑箱”評價)視角下考慮非合意產出Super-SBM模型相比,兩階段視角下基于考慮非合意產出的超效率網絡SBM模型的測算結果精確度更高,再次驗證了本文選取該模型的合理性。為提高城市生態福利績效,促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提出低效率城市應加快產業結構轉型、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有效推進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建設公共交通導向的緊湊型低碳城市等建議。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